庄子对道与物的看法 - 范文中心

庄子对道与物的看法

08/22

庄子对道与物的看法

庄子是先秦时期讨论万物生成最多的一位思想家。万物生成问题也是古代哲学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关于庄子万物生成思想,主要涉及到“道” 与“物” 两个概念。

一 、“道”指无形的规律、原则

老庄学派之所以被称为道家,就是因为他们把“道”作为其思想体系中的最高概念。但“道” 究竟是什么,我们认为道就是万物总规律及由此引申出的原则、道理、方法等等。道的本义是道路,我们从某地到某地,必须通过某一条道路。同样的道理,我们办事要想达到某一种目的,必须通过某一种方法、原则。于是在词汇相对贫乏的古代, 道就由“道路”义引申出另一种含义,那就是人及万物所必须遵循的规律、原理、原则等等。

庄子继承了老子有关“道”的思想,在《大宗师》中对“道”有一段较为详细的描写:夫道,有情有信, 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道是确实存在、真实可信的,但又没有意识、没有形象,人们可以意识到它的存在,但又无法用眼睛等感官去感知它。这种看不见、摸不着而又真实存在的道,当然只能是一种非物质性的东西,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规律、原则、方法等等。

二、气是形成万物的细微物质

气是我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构成万物的细微物质。 古人认为,在宇宙的最初阶段,天地万物并不存在,宇宙间是一片混混沌沌的元气,这种元气 ,《庄子·大宗师》 把它叫做“气母 ”,《释文》 注释说 :“气母,元气之母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气中又轻又清的部分向上漂移,最终形成了天;元气中又重又浊的部分向下沉淀, 最终形成了地, 这就是《列子·天瑞》 中说的“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

天地形成之后,部分天气(又叫阳气)下降,部分地气(又叫阴气)上升,天地

二气就在空间中相互激荡,相互融合,于是就形成了包括人在内的万物。《礼记》 说: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地气上齐,天气下降, 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

这种万物生成的过程,也就是《老子》 四十二章说的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古人解释说,一为元气, 二为阴阳二气, 三为天地人,由天地人相互配合,又生出万物,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相互冲荡、 相互融合而成的。

庄子的万物生成思想基本与此一致,因此 气”同样是庄子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庄子》中,气,有时又被称为“物” ,有时被称为“阴阳”, 有时又被称为“精”。把“气” 称为“精”的说法在先秦古籍中也很常见,如《周易·系辞上》 说 :“精气为物。”疏曰:“精气为物者,谓阴阳精灵之气氤氲积聚而为万物也。”这里就把“精”与“气”连用。当然,“精”与“气”在包括《庄子》 在内的古籍中,也还有其他用法,如用作“精神状态”义。下面我们仅就“精 ”、“气” 的物质意义,看它在庄子思想中的特性和地位。

是指细微物质。“精” 在《庄子》 中的含义很广泛,可用作精神、精华、精诚等义,除此之外,还用作 “精气”义,指非常细微的物质 。《秋水》 说: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 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 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在这段文字里,庄子给“精”下了两个主要定义:一是“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明确界定“精”是有形体的东西,也就是物质。二是“夫精,小之微也”,是物质中小之又小的颗粒,小到只能“以意致者”,无法用感官观察。

气就是万物构成的材料, 这些气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和谐地聚集在一起时, 就会形成不同的事物;当构成这些事物的阴阳二气不和谐时,这些事物就会出毛病, 进一步就会死亡, 就又变成了混沌之气;而这些气又会在新的环境中进行新的组合, 于是就又形成新的事物。我们可以简单地列为:混沌之气——具体事物——混沌之气——具体事物„„混沌之气与具体事物就这样无休止地永远循环下去, 从而形成了一个复杂多变、 丰富多彩的世界。

三、道、气相互配合产生万物

庄子在万物生成的问题上持同样的观点, 《庄子·田子方》 把这个问题讲得也很清楚:

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 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 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乎其所穷。非是也,且孰为之宗?这段话意思是说:最纯的阴气十分寒冷,最纯的阳气十分炎热,出乎天的阴气与发乎地的阳气(疑为阳气出乎天、 阴气发乎地)相互冲荡,相互交融,于是就产生了万物。然而这一产生过程总要有一个“为之纪 ”、“为之宗” 者,也即必须有一个主持者或安排者。这个主持者确实存在,但人们“莫见其形” 。这个主持阴阳二气相互结合而产生万物的、看不到形体的主宰者自然就是大道了。所以成玄英的《庄子疏》 在解释“孰为之宗”时说 :“若非是虚通生化之道,谁为万物之宗本乎!夫物云云,必资于道也。”这段话再次说明,是在道的支配下,由阴阳二气相交而产生万物 。

综上所述,庄子的“道”就是规律、原则,是万物形成的动力 原因;而“气” 是万物形成的基本原料。就是在道的支配下,这些气以不同的形式,聚聚散散,从而形成了万物的生生死死。道和气在万物产生、存在、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相关内容

  • 大学语文练习作业答案
    练习一(第一.二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1-10 BCADB DDDBC 11~20 ADAAD BDCCB 二.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 ACD 2. BCE 3. ABD 4. B ...
  • 20**年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试题
    2015年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试题 北京大学 今年北大自招太过亲民,遇到这样的自招题你敢想? 一句周杰伦<青花瓷>里的歌词,问描述的是什么?答案有"青花瓷"."青花盆"和"青花瓶& ...
  • 先秦诸子与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_易中天
    专家论道 <新重庆>2009第10 期 先秦诸子与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易中天 先秦诸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所形成的光辉思想对后来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并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先秦诸子处在春秋战国时 ...
  • 公开课[秋水]教案
    公开课<秋水>教案 (一) 导入语:(文学常识部分板书1) 开场白加上提问--影响中国最深远的两大思想派别是哪两家?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各举出两个.(明确:儒家孔孟,道家老庄) 师补充: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 ...
  •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粹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头都在诸子百家.而诸子百家,其根本皆归于<易经>.诸子百家,都以<易>为最高经典:中国传统的一切学术,都以<易经>为思想基础.<易经>又名<易>和<周易&g ...
  • 浅论道家老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论道家老子思想及其深远影响 [摘要]道家的产生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老子构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围绕着这个思想体系又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范畴和 ...
  • 浅谈[前赤壁赋]中苏轼的儒释道互补思想
    浅谈<前赤壁赋>中苏轼的儒释道互补思想 福建建阳 张叶华 摘要:苏轼<前赤壁赋>一文情.景.理相交融,在对赤壁那优美的山水风月的描绘中蕴含了丰富的儒释道思想,他以赤壁为依托,反思人生.审视历史.参悟天地,以宏博开放的 ...
  • 包含-"音"-字的成语
    1▲八音迭奏 △bāyīndiézòu △典故:八音:古代对乐器的统称:迭:交互,轮流.八类乐器轮番演奏.表示器乐齐全,演奏场面盛大. △出处:<晋书·乐志下>:"八音迭奏,雅乐并作." 2▲德音莫违 △dé ...
  • 中国尚武精神
    中国尚武精神杂议 在网站上看到一些忧国忧民的网友,高声疾呼中国应有尚武之精神,以为中国之尚武精神缺失了两千年. 其实不然,苏东坡尝有一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来说中国人之性格,大概也颇 为适宜,对中 ...
  • 浅读[菊花与刀]
    浅读<菊花与刀> 学号 姓名: 那是四月阳光明媚的一天,随着第三大节毛概课的结束,我又迎来了纯粹属于自己的周末.兴许是天气好,也可能是看累了考研书,不自觉的就走到图书馆,打算看看王老师所推荐的<菊花与刀>.在图书馆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