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心得 - 范文中心

中医治病心得

05/29

中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陈明松

一、中医是世界观,中医是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范畴,与中医有什么关系?还是让我们先看看作为中医经典之首、

理论之源的《黄帝内经》是怎样说的。《内经》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典籍《内经》引入了阴阳学说,从对自然界的

认识出发,构建了一整套的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脏腑气血、经络针灸、病

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等。这套理论的核心就是站在“天人合一”的角度,把人看

作与自然界相联系的、本身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阴阳平衡就是健康,阴阳失调就会得病,

阴离阳绝就会死人。可以说,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朴素的唯物观、矛盾观、系统观、

演变观、整体观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说,中医首先表现为思辩之学,其次才

是治病救人之学,说中医反映了一种世界观是丝毫不过分的。 同样,中医仍旧从朴素的唯物观出发,对人体生病这样的现象阐发出“有诸内必形于其

外”、“治病必求于本”这样的朴素的认识。因此,中医临床必先望、闻、问、切,通过问寒

热、察表里达到明虚实、辨阴阳的目的,这实际上是一个由症(外在表现)及证(病理)、由

标(症状)到本(病因)的诊断过程。

二、中医探寻调理之法,中医追求养生之道 中医目前走下坡路是个不争的事实。对此痛心疾首之余也只能无可奈何。 我觉得中医本身的局限、现代中医学院教学方式的弊端、对中医理论不正确的阐发、片

面强调“经典”或过于强调中西医结合、对现代“快”生活节奏的不适应等等都可能是造成

中医目前面临困境的原因,但核心问题我认为是没有很好地秉承中医传统。 我觉得中医有以下三个重要传统。 一是中医治未病。这是指中医讲究把握病机。正所谓“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二是中医重视辨证施治。中医的辨证包含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发展变化、抓主要矛

盾、兼顾其他等几层意思。传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考虑天时地理因素,再运用

三焦、六经、八纲、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立法用药。《内经》中记载:黄帝问“医之治病也,

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回答说:“地势使然。”这说明中医自始就不是“头痛

医头,脚痛医脚”的,而是系统地、整体地看待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三是中医用药讲究配伍,对证下药,临症加减,极具灵活性。中药在性能上有四气、五

味、升降沉浮和归经,因由各种草药构成,中药组方讲究君臣佐使,还要根据症状的改变随

时作出变化,实际上就是讲究药物的有机结合、协同作用,这不是随意而为,而是非常严谨

的。

至于现代科技与中医的关系问题,我觉得仍然是一个如何更好地秉承传统和发扬传统的

问题,而不应该成为为创新而创新的问题。科技之于中医的入侵,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因是追

逐中药的高额利润。中医传统治未病(未雨绸缪)、重辨证(标本兼顾)、讲配伍(适应变化),

就是用外力——中药来主动、积极地干预人体的生理功能,使之自行向正常的方向转变,最

终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医实质上是重在“调理”而非“治病”,是把

“养生”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理顺了,养好了,百病自然不生。

三、中医力求和谐之美,中医成就生活方式 中医是很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同样也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到这里,似乎 有点悬乎,但事实的确如此。 《内经》上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这

里强调的是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要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相协调、相统一,

说白了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规律。只有适应了自

然规律,人体各项功能才能正常运行,精神活动才能正常。人是自然的产物,生命现象是自

然现象的一部分,受自然界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在现代,我们在掌握了更多的科技知识和

对自然界的认识提高的同时,既不能夸大人与自然界的同一性,更不能忽视自然界对人的影

响。中医的很多观点是值得我们琢磨一番的。 至于人与人的关系,《温病条辨;序》上载有“医,仁道也,而必智以先之,勇以副之,

仁以成之。”所以首先是仁者才能为医。中医还认为情志与五脏疾病有关:喜伤肺(笑能死人),

怒伤肝(大动肝火,眼珠突出),恐伤肾(吓得尿裤子),思伤脾(单相思吃不下饭),悲伤心

(不用解释啦)。这些都说明什么问题啊?这些是在教导人们相互间要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和情

绪,彼此间要和和气气、快快乐乐地生活。篇二: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药的心得体会 有人说:中医是宏观医学,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他承载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国的文化,

中国的发展,并使我们可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人类的繁衍生息。 在跟李冬黎中医学习之前我一直觉得,中医是一位老人,左手拿着《本草纲目》,右手给

人号脉,并能用毛笔写出药方的文人,他的疗效并不怀疑,可他的治愈时间确是我回避的主

要原因。中药我只知道是用一些特殊的花草和特殊的昆虫动物所制成的汤剂,疗效好。中药

治病,但口感不好,使我更多地选择西药片。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中医、中

药,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

献。其又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迄今仍然

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的中医中药经历数千年,通过历代无数医家的努力得以不断地丰富发展,从而逐渐

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他融入了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阴阳五行。阴阳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阴阳即对立又是统一的整体,他

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不断运动变化状态,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根基,且

可相互转化。五行既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它们相生相克也构成了对立统一的

关系. 中医诊病则通过观察患者外在的局部的表现来推测内脏的变化,以确定病情,尽而就

产生了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病情的基本方法。我国老中医之所以神奇,能治百病,

就在于他结合中医的理论把四诊运用到了极至,如东汉的华佗、张仲景,明代的李时珍,他

们为中医、中药的发展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了中医的理论,中医的诊断就得有中药的治疗。谈到中药,他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其所有的药物大多数源于我国天然产的,但也有源于外国的,还有少数

化学药品。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水土、气候、日照、温差、湿度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

各异,各地所产的同一种药材,其质量优势不一,可见中药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就有了

“道地药材”。如四川的黄连、附子,东北的人参、五味子,甘肃的当归,湖南地黄,山东的

阿胶,广西的肉桂等等。

近些年来,日本、韩国、加拿大等一些发达国家已把中药纳入其居民医疗保险体系中,

欧美很多医药学家也将目光投向了植物制药,中医药在预防、养身、保健、康复等方面也显

示出了其特有的优势,我相信中医药会像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样引领世界。我会认真的跟李冬

黎老中医学习,继续钻研刻苦学习中医药知识,掌握的更好更扎实。篇三:中医师承心得体

尹华荣名老中医跟师体会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十余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名老中医尹华荣教授,令

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

王 新篇四:中医养生心得体会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

陈士鹏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俗话说:“医食同源,药食同行,先

到厨房,后到药房。”食疗治病,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由于中医治病,重视阴阳寒热辨证

食疗亦当先了解食物的属寒属热,属阴属阳,才能有的放矢。药食同源药物与食物具有相同

的特性,不论是进补还是药膳,都离不开中药的搭配,因此,在选择药膳之前,加深对中药

特性的认识是绝对必要的,也是进补的先决条件,否则,选择不当,不但无法达到进补的预

期效果,还可能弄巧成拙。

一、药材的“四气”

“五味”温热寒凉是药材的四种药性,也称四气它是从药物作用在人体方面的表现概括

而来的,也就是说,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例如黄芩和板蓝根对

于发热口渴、喉咙痛等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即表明这两种药具有寒性。相反的,能够减轻或

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例如干姜对于腹中冷痛、 四肢厥冷等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因此将它归纳为具有热性的药。因此,常听人说某种药

非常燥热,或是非常寒凉,不能多吃,这些也许只是针对某些人或在某些情况下如此。需要

采用什么药材,必须依据个人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定。 五味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这是药食的五种基本滋味。这五

种药味各有不同的作用:

辛:发散、行气、行血。例如:薄荷、木香、红花等。 甘:补益、止痛、调和药性。例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甘草调和诸药等。 酸:收敛、固涩、生津。例如:乌梅敛肺止咳、五味子敛汗等。 苦:通泄、燥湿。例如:

杏仁降泄肺气、枇杷叶降泄胃气、苍术消除湿气等。 咸:泻下作用。如海藻、昆布、芒硝等。 饮食五味与五脏的生克关系也应注意,如:偏嗜五味造成脏气之盛衰失常,多食酸则可

伤脾,多食苦可消肺,多甜食可伤肾,多食辛可伤肝,多食咸则伤心。五味所禁:辛味善行

气,有散发之性,多食就会耗气,气病要慎,不能过量;咸味善走血,用量过大则血行凝滞,

血病要慎用;苦味善走骨,能动心火,多用则火,骨生于肾,故骨病应少食苦味食物。甘味

性滞走肌肉,多食易致肌肉壅滞,故肉痛时不宜多食;酸味善走筋,有收敛作用,多食则引

起筋脉拘急。饮食要荤素适宜,五味兼备才能使脾胃调和,五脏收益。 篇五:中医心得 妈妈是个“土中医”

妈妈是个“土中医”。我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她的精心“护理”。在小时候,我常听妈妈

讲,我是一个寒底型体质的人。原因很简单,是因为无论春夏秋冬,我的手脚摸上去是冰凉

的,面色看上去是苍白的。寒底,从中医的角度上解释,应该是我先天禀赋不足,阳气亏虚,

进而导致脾肾阳虚、气血双虚所造成的。于是从那时起,“寒底”像无法短时治愈或根治的慢

性疾病一样,困扰着我到现在。为了给我“治病”,妈妈到处打听良方妙药。我也从中深切地

感受到这位“土中医”无微不至的关怀,阴阳平衡得到调和,身体状况渐入佳境。 首先,她给我开了长期“医嘱”是,“少喝生冷饮料,多吃饭;多穿衣服防寒保暖;多运

动,多晒太阳;劳逸结合,合理作息”。这简单的几句话,通过她每日每夜的唠叨叮嘱,成为

了我生活方式的基本原则。这些“医嘱”,能够有效地让我抵御大多数的内外病因。 除了抵御这些致病因素外,她还有一项法宝,大有灵丹妙药之势——老火汤。妈妈是土

生土长广东客家女人,煲汤是她的绝活。她常常骄傲地对我说,婴儿时期,我是喝妈妈的乳

汁长大的;而当我戒奶之后,我是喝妈妈的汤长大的。妈妈煲的汤,出于方剂却胜于方剂。

不仅营养美味,还滋补调理身体。她所煲的汤,更是五花八门,有排骨汤、猪脚汤、鸡汤、

鱼汤和水鱼汤等等,样样都是下了足量的材料的。由于我们这边有个只喝汤不吃汤料的习惯,

而且她下的材料很多,所以除了肉类食材之外,我一般都不记得她还加了哪些材料。不过二

十多年来,我每周几乎都能喝到妈妈煲的汤,日积月累的丰富经验,让我成为了一个挺“能

喝”的人,对汤中的“秘方”略知一二。虽然妈妈煲汤主要的肉类食材各不相同,但这些都

是“换汤不换药”的把戏罢了。从这些风味各异的老火靓汤中,我发现了一些共有的“金配

方”。这些“金配方”包括了山药、莲子、枸杞、黄芪、枳实、白茯苓、五指毛桃、红枣和生

姜。相信经验老道的中医能够一眼看破其中的乾坤,但对于我这样的门外汉来说,则要翻书

探查以究其奥妙。凭着薄弱的中医知识,我尝试着写下此“金配方”的方解: 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二者合为君药。莲子

补脾益肾,养心安神;五指毛桃健脾补肺药,舒筋活络;白茯苓健脾和胃,三者合为臣药。

枸杞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枳实破气消积,化痰散痞;姜解表散寒,三者合为佐药。红枣补

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为使药。总体上看,方药的配伍也没有明显的禁忌,主要的

功效是滋养脾胃,升阳益气。而加入不同的肉类食材熬制成不同的汤,只需方药的加减处理,

功效和滋味便能侧重各异。 妈妈的老火汤就是我服用了多年的长期中药,专治我的各种虚证。随着我的年龄增长,

我生病的次数越来越少了,身体抵抗力越来越强了。然而,“治病”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可谓

任重道远,原因是我小时候体虚多病。回忆以前,给我治疗大大小小的病痛,妈妈除了用老

火汤外,还有一系列神奇的法宝:体痒用硫磺碱涂抹皮肤;用紫苏叶煮水洗澡治疗风寒发热;

用姜片加薄荷膏敷其中防止晕车;艾灸治疗我的带状疱疹等等。以前对中医一无所知的我,

仅仅是因为妈妈对我的爱以及我对妈妈的信任和敬佩,我就欣然地接受了,而事实也证明这

些“土方法”的治疗效果是极好的。慢慢懂事后,我自己也会把这些方法分享给有需要的朋

友,然而每当被问及为何如此时,我往往闪烁其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今我学习了

中医学基础后,我的体会更加深刻了。 虽然我的专业是临床医学,但是我从来不会拒绝中医。相反,我发现中医的许许多多治

疗都是经过长期实践证明,治疗效果很好、简便易行实用的。我相信,中医学基础就像是一

把钥匙,只有掌握了它,才能开启沉淀了五千多年中华文化精华的中医宝库。


相关内容

  •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1.哲学基础:哲学是关于世界最一般的运动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在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的古代尤为如此.中医学吸取了汉代以前的哲学成果,直接地大量地引用气.阴阳.五行.形神.天人 ...
  • 论辨证施治实质(节选自胡希恕先生"辨证施治概论"一文)
    刘观涛按: 学堂本期特别刊载我国现当代著名经方家胡希恕先生的专篇论述"辨证施治概论(节选)",在这一部分,胡老深入浅出的分析了辨证施治的精神实质与方法体系,即用什么样的方法治什么样的病这两个根本问题! 学堂希望对经方感兴 ...
  • 漫谈气功养生(上)
    海牙按:近日整理故纸堆,翻出一篇愚1986年初在航天部礼堂讲课时,刘承远君根据愚讲课内容所做的笔记及提出的有关问题.观其中内容及所问诸节,对今日喜好修养之士亦颇为重要,故将此稿部分原文间以愚当时未能尽言者,重新整理一过,公开发表,供读者参考 ...
  • 关于医学类院校
    关于医学类院校 整体而言,由于近年来医学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医患关系的恶化,尤其近几年恶性伤医案件的频发,导致很多考生对医学类的院校望而却步.因此医学类院校的录取分数也随之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由于医生的社会地位.收入水平以及职业稳定性 ...
  • 银杏叶儿黄
    九月底的一天,我回到北京大学,走在33楼南边的人行道上的时候,听到前面传来木棒敲击树干的声音.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位中年妇女正在敲打银杏树上结的白果.这一击看来很有效果,因为我很快就看见她丢下木棒,弯下身迅速在地上不停地拾掇:等我走近时,她已 ...
  • 香菜的一个部位能治病!但几乎所有人都把它扔掉了
    香菜的一个部位能治病!但几乎所有人都把它扔掉了 香菜是一种日常调味品.吃面条或者熬汤的时候加上一把香菜,不但提色更会提鲜.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香菜身上的一个部位能治病.这就是被很多人都丢弃的香菜根.方法 功效 其实,香菜根是老百姓用的俗称.它 ...
  • 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第17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 课前预习预习时顺带把这些题给做了,试试你的身手呀! 1.东汉改进造纸术的科学家是( ) A.蔡伦 B.张仲景 C.华佗 D.班超 2.张仲景在写成的< >一书中,全面阐述了 理论和治病原则.他被后人尊称 ...
  • 500中医药代表发表"广州宣言"
    500中医药代表发表"广州宣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3日01:20 金羊网-新快报 500中医药代表发表"广州宣言" "中医是伪科学" ...
  • 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中医学]教学大纲(8版)
    <中医学>教学大纲 (适用于临床医学本科专业) 教学对象:临床医学本科专业. 教材: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学>(第八版,李家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总课时:80时.其中包括15个课 ...
  • 中医中药治疗食道癌的方法
    中医认为,食道癌病机之根本为阳气虚弱,机体功能下降,主强治疗宜温阳益气,扶助正气,提高机体功能,所以治疗主方要体现这一中医治疗原则.关于食管癌的分证各有不同,立法用药亦随之而异.但治法总不离疏肝理气.降逆化瘀.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扶正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