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文化的文章 - 范文中心

提升城市文化的文章

09/25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经济社会转型加速,人们的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明显,进一步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任务愈显紧迫。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提升文化软实力,构建和谐新××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文化建设不断加快,呈现生机勃勃的新面貌,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已建成文化馆(站)379个,居委会文化体育活动室4733个,建成社区图书馆、文化馆等设施面积总计30万平方米,基本形成了县市区、社区、小区三级衔接,大、中、小配套,高、中、低互补的社区文化设施网络。二是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加强。袁州区的××评话、脱胎漆器制作工艺,万载县的开口傩、得胜鼓、烟花制作工艺、夏布制作工艺,樟树市的药俗和丰城市的岳家狮八个项目均已申报成为我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目前,全市正在积极组织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是文化艺术精品迭出。“上高县摄影艺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过3次,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农民摄影艺术之乡”,《寒儒求监》获国家文化部“田汉创作奖”,《小镇霸王花》、《派饭》、《春渡》等剧目参加江西省“玉茗花”戏剧节和首届农民艺术节,袁州区的版画将赣西文化特征的装饰雕刻、剪纸刺绣、漆器图案和民间彩灯融入创作中,在全国版画界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有20件作品被国家选送到奥地利、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参加国际版画大展,有17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四是文化品牌效应显现。围绕“心圈廊”战略构想和打造“江南生态休闲城市”目标,充分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禅宗文化、农耕文化、月亮文化三大品牌,特别是今年月亮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充分彰显了××作为“嫦娥的故里,明月的家乡”的文化特色。

在看到辉煌成就的同时,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市文化建设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文化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文化设备较紧缺,文化人才不足,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从总体上来看,我市滞后的文化建设现状已经开始对经济发展形成了制约。这就要求全市上下特别是广大文化工作者把住时代的脉搏,呼吸时代的空气,沐浴时代的风雨,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精品。为进一步抓好我市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重点要把握以下三点:

一、抓好“四项工作”

(1)教育强市。教育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美好××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我市在教育方面具备扎实的基础和良好的资源,“两基”教育在全省率先达标,正在向高标准、高质量“普九”迈进;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全省领先;高等教育早已步入“大众化”行列;××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经省政府批准已正式招生,××学院是江西省第二所综合性本科大学。要立足现有资源,进一步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院校,鼓励各种资本兴建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或分校,强化联动效应和辐射效应。

(2)卫生兴市。近几年来,我市卫生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缓解,公共卫生水平得到提高,基层卫生工作得到加强,群众健康水平得到提升。特别是200本文来源:文秘114 http://www.wenmi114.com5年8月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后,通过创卫这个载体,我市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群众文明卫生意识明显提升,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可以说创卫创出了效益,创出了品牌,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当前,要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各项工作的管理主体、管理责任和管理权限,理顺各个方面的关系,建立健全高效有序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巩固创卫成效,使创卫的成果让全市人民共享。

(3)体育活市。我市积极实施“群众体育优先发展、竞技体育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突出发展”战略,以体育促进经济,特别是城市建设发展的战略得到了充分的体现。2004年成功承办了第五届全国农民运动会、江西省第十届运动会和数十项国家级比赛,××体育中心、××水上运动基地分别为国家羽毛球队训练基地和国家赛艇高水平后备人才训练基地。××的体育事业见证着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改革发展成果,体现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我们要打好、打活这张特色牌,使全市体育品牌无形资产迅速扩张升值成为全市的一个亮点。

(4)旅游旺市。我市有着得 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要充分发挥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建设的带动作用,整合全市旅游资源,捆绑成势,连点成线,着力打造绿色山水、禅宗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四条精品旅游线路。加强与周边城市旅游资源整合,结合赣西新余的“蓝色旅游”和萍乡的“红色旅游”,形成赣西旅游产业的特色,形成以××为中心的赣西旅游带,促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

二、推进“五大工程”

(1)文化建设基础工程。文化建设基础工程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强化文化建设基础工程,要着力抓三个方面:一是大力推进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完善文化服务功能,搭建文化活动平台;二是加快文化传播媒体发展,推进文化信息网络建设,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三是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紧紧围绕创业文化、合作文化、科学文化、道德文化、法制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切实加强农村群众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精心培育农村特色文化品牌,实现农村和谐文化百花齐放、“一村一品”、特色鲜明、亮点纷呈的喜人局面。

(2)文化品牌培育工程。培育文化品牌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目标。一座城市的竞争力、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品牌效应。实施文化品牌培育工程要致力于打造四个平台:一是以提升节会文化内涵,扩大节会推介效应为重点,打响月亮文化品牌;二是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打造文化精品,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三是以整合民俗、名人、名胜等文化资源为手段,加快文化特色品牌建设;四是致力引进国际先进的文化传媒机构,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3)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两个轮子。当前,文化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产业的竞争,文化力、软实力更多的是通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来加以体现。要在坚持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时,围绕“一带五区六中心”(一带:秀江文化带,五区:明月山温泉休闲旅游度假区、化成岩生态休闲区、清沥江教育培训区、袁州古城历史文化区、新城现代文化区,六中心:水上运动娱乐中心、状元洲青少年活动中心、广电传媒中心、体育中心、明月山国际禅修中心、明月山温泉国际疗养休闲培训中心)的构想打出“大文化”产业特色牌,把旅游、娱乐、体育、传媒四个行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加快发展“大文化”产业。

(4)文化人才培育工程。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也是最重要的标志。实施文化人才培育工程,要突出抓好三支队伍:一是抓文化专业人才培育,既要立足用好现有人才,又要着力培养文化新人;既要重视本地人才,又要引进外来人才,努力构筑文化人才高地。二是抓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培育,这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发展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消费群体和经营管理人才,三大要素缺一不可。三是抓群众文化骨干培育,这些“草根人才”虽然影响力不大,但却支撑着民间文化的发展,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是实施文化兴市战略的宝贵资源。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要着力四项举措: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在非物质文化保护上的主导作用;二是加强文物史迹的保护开发,保障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三是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重视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氛围;四是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专业队伍,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让民俗文化生生不息,历史文脉传承延伸,区域文化源远流长。

三、把握好“四个关系”

(1)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文化建设是一个创造、传承和日积月累的过程,也是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动力。文化建设不但要继承传统,同时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不断地创造和更新。坚守历史传统、适应时代需要的文化创新,是一个地区特别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和活力。文化兴市必须要有特色和个性,这种特色的形成和个性的凸现,就得依赖和依托于对文化遗迹、文物古迹、名人故居、民俗风情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整合、开发和创新,不断发掘和提高历史文化的现实价值。

(2)精神文化与精品文化的关系。精神文化与精品文化是展示地域文化特色和成就的重要标志,要坚持两者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精神是文化的内在要素,精神的力量深深熔铸在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共同锻造了“坚忍不拔、不畏艰难、事在人为、负重奋进、众志成城、敢创一流”的“××精神”,为提升全市文化软实力,构建和谐新××提供了永恒动力。文化中的精品,是社会承认、群众喜欢、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优秀作品,建设精品文化,就要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集中力量,精心组织,努力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具有强烈吸引力、感染力、渗透力的作品。

(3)产业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关系。产业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建设,是发挥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动力作用和经济在文化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是内强区域竞争力、外增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要坚持两者相互结合,共同进步。产业文化是经济与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对于提高产业发展的文化含量,提升产业发展的档次,具有积极的作用。加强产业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丰富的人文资源,发展具有浓郁××地域文化气息的特色产业,注重把文化的个性培植于旅游、美食、娱乐等块状产业中,整体提升产业竞争力。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要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加快形成特色鲜明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若干个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基地和中心,开发若干文化产业区块和文化产业园区,提高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

(4)统筹国办文化和民营文化的关系。国办文化与民营文化是文化所有制的两种形式,正确统筹国办文化与民营文化的关系,鼓励两者互促互励,协调共进,也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把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作为重点,把加快民营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亮点,在充分发挥国办文化在文化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放开准入领域,鼓励和推动民营资本参与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文化设施建设和兴办各类文化产业。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民营文化企业成长创造宽松环境。加强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监管,为民营资本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推进国办文化与民办文化的结合,建立双方之间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共同做大做强。

2. 如何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如何正确处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张家港作为苏南经济发达地区的一员,面对竞争与挑战,全市上下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思路破难题,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在与时俱进弘扬张家港精神,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争当江苏省乃至全国排头兵的进程中,张家港坚持在加快物质文明建设中富民强市,在推动政治文明建设中增强动力,在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中提升素质,有力地

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

进入新世纪,张家港市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文化工作在原有较高平台上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和跨越,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张家港市镇两级每年举办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600场次以上;2001年至今,该市已有3件艺术创作作品获全国群众文化领域政府最高奖——“群星奖”金奖;去年,该市又有五人五件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八届书法大赛,其入选数量在全国县级市中独无仅有;张家港非文化行业资本也开始进入文化领域,社会办文化的热潮正在兴起。文化产业正日益成为该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通过近三年的创建,该市初步形成“一镇一品”的特色文化培育目标:杨舍镇的民间艺术,乐余镇的风筝,金港镇的书画,锦丰镇的舞蹈,塘桥镇的书法、围棋,凤凰镇的舞蹈、足球,大新镇的二胡,南丰镇的排球、文学等远近闻名;目前,预计投资3.5亿元、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的市文化中心正在加紧规划计划中。

去年以来,张家港切实加快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并打出“长江文化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长江流域品牌城市,精心培育和弘扬城市精神。继去年成功举办“首届张家港•长江流域戏剧艺术节”之后,今年11月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张家港市委、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长江流域十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协办的“首届(张家港) 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成为弘扬长江文化的一次民间艺术盛会。“首届(张家港) 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吸引了27支地方民族民间文艺表演团队、29个方阵参加,艺术节期间黎族烟盒舞、江西傩舞、萍乡民歌、云南海菜腔、湖南苗鼓舞、侗笛独奏、安徽花鼓灯舞、湖北民间曲艺三棒鼓、奉贤滚灯、西藏民族舞蹈等荟萃,港城市民目睹了一场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盛会。

长江蕴育了璀璨夺目的大江文明。张家港依托长江文化,以艺术为纽带,以港城为舞台,联合沿长江各省市戏剧和民族民间艺术精英共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之盛举,彰显了张家港市以“立足传统、开放创新、有容乃大”为基本内涵的城市文化发展战略。艺术节旨在突出“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主题,展示长江流域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民间表演艺术,构筑区域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的广阔平台,推动沿江各省市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合作。张家港对长江文化的整合也使这座城市的名气越来越响亮。

3 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发展前景广阔,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高端新兴服务业,对于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乃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协调张家港”建设,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周边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2009年,全市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1600多家,文化产业营业收入50亿元,增加值25亿元,占GDP 的1.75%,分别比江阴、昆山低3.4和2.1个百分点。下阶段,为努力实现 “文化强市”战略目标,顺利实现“三大升级”,我市将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步伐, 构筑更高发展平台,主要措施如下:

1.科学编制规划,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十二五”是张家港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 也是加快建设“协调张家港”、争创全省“第二个率先”示范区的关键时期。为确保“十二五”规划的科学性,按照规

划编制程序,2009年11月下发了《关于下达张家港市十二五规划研究课题的通知》(张委办【2009】39号),对事关全局的15个重大问题开展了前期研究,其中涵盖了对人文素质升级进行专题研究,要求提出在未来五年中增强张家港文化软实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张家港”的总体思路、载体和对策措施等,从战略上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在“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中,分别把 “省级开发区作为全市ITO 和KPO 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加快启动软件动漫创业产业园建设”列入新兴战略性产业培育工程、把“大力发展城市观光游、生态度假游、商务休闲游、文化体验游、特色主题游,打造“一城四区”五大旅游功能板块。加快双山香山、东渡苑、凤凰山景区、农业示范园景区等重点景区景点建设,打造1-2个体量大、吸引力强、市场号召力高、能够撬动市场的拳头旅游产品。加大旅游产品推介力度,加快启动并逐步做大旅游市场”列入现代服务业跨越工程、把“打造一批高等级、专业化、网络化、多元化、市场化的创新创业创意载体”列入创新能力营建工程、把“大力推进文化建设,使舆论导向更加鲜明,文化基础设施更加配套、文化服务网络更加完善、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品牌独具特色”列入社会事业工程,共同支撑“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2.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文化产业扶持力度。成立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服务推进协调小组,制定出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地方优惠政策。聘请专业机构编制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并将其列为“十二五”规划的专业规划之一。制定《张家港市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和《张家港市文化产业招商目录》,科学指导和合理布局文化产业项目,吸引和引导文化产业投资。加大对上争取力度,积极申报国家、省级文化产业基地和省级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争取建立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扶持资金)和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文化企业从启动资金、贷款贴息、销售返还、获奖奖励等多个环节进行重点扶持。

3.构建发展平台,打造文化产业“611”发展格局。大力发展文化娱乐、旅游休闲、影视制作、广告会展、数字动漫等新兴产业项目,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努力形成布局合理、产业相融、结构互补的文化产业“611”发展新格局。即①全力打造省级开发区软件动漫创意产业集聚区、会展培训集聚区(文化中心)、文化消费娱乐集聚区(购物公园)、文化旅游集聚区(凤凰古镇)、生态休闲文化集聚区、香山双山生态文化旅游集聚区等六大文化产业发展平台;②做大做强广播电视中心、张家港日报社、张家港凤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市艺术团、市新华书店、市巨星影演文化有限公司、市舞蹈学校、江苏国泰新点软件有限公司、市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省级开发区动漫谷等十大重点文化实体;③规划建设江南农耕文化园、中国长江文化博物馆、明清文化街区、城市湿地文化园、镇级科文中心、中国河阳山歌馆、张家港大剧院、天华剧场、欢乐世界、东城健身中心等十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4.优化产业结构,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优势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加强文化产业招商,加快引进投资规模大、辐射作用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能优化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大项目落户张

家港,以大企业支撑大产业,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释放规模经济效应。对全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做好策划、包装和推介工作,确保项目申报一批、储备一批、推介一批、立项一批、实施一批。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实施兼并重组,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经营,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亮点。在对文物古迹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文化建设和旅游开发相融合,开辟2~3条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密切结合的文化旅游线路,研究部分景区、景点对外来游客实行门票收费制的可行性,开发并推出一批有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品、纪念品和文物复制品。进一步引导各文化广电单位将适合于逐步走向市场的部分推向市场运作,积极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项目。

5.发展新兴业态,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新亮点。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升级,逐步与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相交融,与教育、体育、旅游、休闲等产业相嫁接,与科技创新、工业设计、城市建设等活动相结合,激发新的文化创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支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广播电视、手机报等新项目,积极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发挥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宽带光纤接入网络等基础设施的作用,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推进“三网融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印刷,引导传统文化设备制造业加强技术研发,加快关键技术设备改造更新。扶持影视生产和动漫制作企业,不断开发衍生产品,将动漫、影视产业打造成我市的文化产业名片。

6.建立统计体系,完善文化产业基础性工作。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加强和完善文化产业统计调查工作,摸清文化产业现状,建立科学的统计体系,为推动全市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根据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口径,把文化产业统计调查作为常规统计,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所有行业的统计业务同等对待,及时对全市文化产业实施统计分析,定期向社会公开发布文化产业统计信息和数据分析报告。

7.落实经济政策,增加事业建设投入。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及苏州市有关文化经济政策,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形式,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主渠道工作,市、镇(区)两级文化事业投入占财政比重要逐年增加。各镇(区)要积极筹措资金,确保本辖区内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任务的完成。研究制订奖励办法,市镇两级财政加大对镇(区) 文化设施建设的奖励力度,采取以奖代补方式予以支持。要创新大型文化活动的运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不断探索拓宽文化建设资金保障渠道的有效途径。

8.加快体制改革,优化发展运行机制。深入贯彻全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对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本着“改出效益、改出活力、改出生产力”的原则,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竞争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内在活力,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相关内容

  • 岳阳的襟怀(感悟文化名城)
    多年以来,我对岳阳这座城市一直保持着一种仰望的姿势,仰望其实有时也是一种敬畏.因为洞庭湖大桥建成前,我们湖西大小车辆须从岳阳北门渡口乘轮渡过湖方能进入岳阳市,天堑绝路,别无选择.遇上盛夏涨水时节,水阔天远,我们只能在水一方排着长队苦苦等渡, ...
  • 郑州成为第八大古都后旅游业的机遇与挑战
    第19卷第9期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Voll9.No.92005年9月 JOURNALOFCHENGDUCOLLEGE0FEDUCATION S印.2005 郑州成为第八大古都后旅游业的机遇与挑战 董海伟1胡北明2 (1.四JIl大学旅游学院四 ...
  • 国学系列公开课第一课
    国学系列公开课第一课 孟子公开课在孟子故里邹城开讲 2013-04-27 11:27:01 来源:光明网 光明日报 2013年4月28日第2版 4月27日,2013孟子故里(邹城)中华母亲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的孟子公开课在邹城隆重开讲,此次孟 ...
  • 生态人居环境基本概念演进分析
    第37卷第5期 2011年2月文章编号:1009 6825(2011) 05 0003 02 山西建筑 S HANXI ARCH I TECTURE l 37No . 5 Vo. Feb . 2011 3 生态人居环境基本概念演进分析 查晓 ...
  • 20**年梅州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五年来,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发展方式 ...
  • 高考时评类作文的写作要求
    高考时评类作文的写作要求.典范例文及素材 一.时评的文体特点 "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 & ...
  • XX市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改革调研报告
    ××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市建设方面走在了前列.市委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委"两创"总战略基础上,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作出了建设 ...
  • 永州城市形象调查问卷
    永州城市形象调查问卷 尊敬的朋友: 您好!我们正在做的是关于永州城市形象方面的调查问卷,请您 填写有关问题.这次调查是无记名的.您的意见也许会对永州市的城 市发展非常有帮助,请认真填写,谢谢您的合作! 2010年4月 请在您认为合适的选项上 ...
  • 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董 沂 峰 同 志 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9年12月28日) 同志们: 这次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主要是贯彻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今年的工作,分析当前的形势,安排部署明年的工作任务,动员全区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 ...
  • 影响广东省消费结构升级的若干环境因素分析
    影响广东省消费结构升级的若干环境因素分析 作者:曾鸣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26期 摘 要:消费环境对消费结构升级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广东省而言,由于早期的粗放式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对消费结构的制约逐渐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