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 范文中心

民营经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11/19

摘 要: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追求绝大多数人的幸福,其中物质财富丰足

是这种普遍幸福的前提。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落后的生产

力同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

矛盾,效益一般的国企力不从心,而这几年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给

我们带来了希望。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民营化 民营经济

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我国发展公有制经历过两个时期:一是毛泽东的大公有制,即在建国初期照搬前苏联的经验建立起以单一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二是邓小平的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时期。通过比较人们不难发现:在公有制鼎盛阶段,恰恰是物质短缺时期,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建设,人民生活不仅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而且还有倒退的趋势(十年动乱期间)在公有制衰退阶段,恰恰是物质丰富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有质的飞跃。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础,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却是非公有制经济带来的,在公有制下想办而办不到的事情,在非公有制下,却轻而易举地实现了。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用非公有制经济(资本主义手段)能建设社会主义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先明确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笔者认为: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不以资本主义为目标,而以它为实现目标的手段,融合资本主义的发展原理但又受国家指导,增强综合国力而又时刻牢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素质。对人民来说,这是一种普遍的幸福主义。既然社会主义追求的目标是广大人民的幸福,资本主义的手段又有效率,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拿来借鉴?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中产生出来的一种更高类型的社会制度,它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但是,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取得胜利,而且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们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发展自己,展示自己的优越性,就必须吸收和借鉴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发展的目的是要达到“普遍的幸福”,是要为人民创造出更丰富的物质财富。如果没有丰富的手段和过程,能够带来丰富结果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有各种各样的机器,不难造出各种各样的产品来。社会也一样,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只会造出单一的生产关系和低下的生产水平。

二、国有经济的困境与选择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额达至1]928亿元,增长幅度创历年新高。亏损的因素很多,如原材料涨价,国内需求不足等等,但是国企生产率低、效益差,与民营企业相比缺乏竞争力是不争的事实。据估计,国有经济约吸收了213的社会资本增加额,却只能创造出1/3韵新增产值。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加快了对国有企业股份制的改造,但结果仍然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额达至1J928亿元,增长幅度创历年新高”。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不禁要问:国企是否可以在一些领域退出?国有经济的职能,本就应当是弥补市场缺陷、发展战略性民族产业,并发挥其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一般讲,国有企业应限于特殊领域,这些领域的特点是投入较大,成本回收时问较长,主要目的是捍卫国家安全

或服务大众而非赢利。但是到现在为止,国有企业的数量仍然太大,涉足战线太长,再加上加入WTO以后,国际竞争加剧,国企的高投入低产出成为国家的沉重包袱。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的“混合经济”。在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私有制被大量保留,公有经济比重较小,这是因为这些国家认为私有制本身不是弊端根源而是财产权的使用不当和分配不公。反观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虽然生产力得到了较大发展,社会财富的总量逐年增长,GDP位列世界第六,但与此同时,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没有处理好公平问题,财富分配不均、社会两极分化现象之严重也开始令社会感到不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委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组织撰写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二00五》十六日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中的受益者与落后者之间的鸿沟正逐渐拉大。基尼系数121以0.4为警戒线,当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基尼系数大于0.4时,便认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出现了社会不公平。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甚至可以达No.45。可见公有经济占主体地位并不一定能达到普遍幸福的目标。所以笔者认为,国企应该在一些非特殊领域大胆退出,企业同主管政府部门脱钩,同时失去该行业的垄断地位,该行业实行开放经营,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

三、民营经济的发展

民营企业的先天优势。民营经济的显著优越性在于财产关切度大,营运效率高。其一,生产资料和财产归个人所有,占有关系直接,没有中介,因此所有者对生产资料和财产关切度大;其二,生产资料与财产是其所有者安身立命之本,与其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所以所有者会千方百计提高运营效率,以获取最大收益。国企民营化的可行性。生产资料公有是社会主义的标志,而民营化的实质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不是与社会主义背道而驰吗?这不是允许剥削的存在吗?笔者认为,对部分中小国企进行民营化改造不会动摇社会主义的基础,反而会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促进经济发展。首先,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既然国企生产率低,很难充分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为了达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为什么不能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邓小平同志也曾经说过,不管黑猫还是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一切可以提高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方法都可以为我所用。其次,民营化与私有制是两回事。民营化是指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化的过程和方式;私有制是长期稳定地保持着的一种制度。部分失去活力的公有制经济实体通过转卖、允许人股等方式转化为私有制经济实体是不会动摇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因为公有制经济仍然起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我们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j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再谈剥削。马克思提出人类解放的理想目标是消灭阶级、消灭剥削。但是剥削这种社会现象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是有其历史合理性的。其一,人类社会产生剥削、产生阶级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也因生产力还达不到一个更高层次而继续存在,而且还将长期存在。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没有达到可以消灭剥削的程度,所以剥削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符合历史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其二,适当的剥削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人口多底子薄

的中国的头等大事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贫瘠的土壤上孕育不出社会主义因素,只能生出平均主义来——贫穷的平均化。民营企业内部是存在剥削,但是民营经济的存在与发展本身是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

国企民营化的必要性。大量亏损国企的存在危害经济健康发展:如果国家对效益不佳的国企仍不放弃,这种不作为的消极做法会使银行系统的呆账坏账越积越多,因为银行一直都贷款给这些毫无利润的国有企业。另外,有些国企即便勉强维持,但因其效率低下,也浪费大量的资本与资源。据统计,现在民营企业投资的产出率和国企相比高10倍都不止,像李书福搞吉利汽车投了10亿,国家计委领导到那里看了以后,叹息不已:让国家计委投资100个亿也干不下来。由此看来,对国企的改造已刻不容缓。正像外国媒体评价的那样:“中国没有过早私有化是明智的,但却可能受到私有化太晚的拖累。”渐进性探索。

今天我们在国企民营化进程中仍然面对着类似的腐败问题。很多人对此表示担忧,认为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会重蹈苏联推进私有化最终解体的覆辙。更有数据显示:自1982年以来,国有资产已经流失5000多亿元,平均每年流失500多亿,每天流失一个多亿。并且认定,“这部分化公为私的国有资产,是新生资产阶级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可以认为,我国重新产生的资产阶级主要是用全国人民40年辛勤劳动的血汗喂养起来的”。笔者认为这种担心大可不必。理由是:其一,目前我国正通过立法途径使民营化改造规范化,其具体改制操作更加透明,以降低国有资产被腐败分子侵吞、低价转卖的可能性。2005年5月宣布的管理层不得买断国有大型国企的禁令,只是一个开始,有关涉及转制领域的法规将相继出台。其二,我国的民营化进程是针对无力扭转亏损局面的国企而进行的渐进改造,而非前苏联全盘的、彻底的私有化。在中国300万注册的民营企业中,仅有55万是过去的国有企业。其三,即便上述数据属实国有资产“流失”数额也远远不及国有企业本身的亏损、国有企业所造成的浪费、国有企业占有资源的低效和无效所造成的损失多。为什么只怕“流失”而不怕“消失”?在笔者看来,国有资产的“消失”比“流失”更可怕,因为至少“流失”不直接减少社会财富,只是在所有权更迭过程中国家受到损失。面对这样的难题,政府需要做出一个取舍:是要把陷入困境的国企卖个好价钱,还是要为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忍痛割爱,以保障经济持久健康的发展。从长远看,后一种选择更有意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今天的后退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前进。


相关内容

  •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_意义及其路径_宋言奇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4期 双月刊2008年7月出版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意义及其路径 宋言奇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北京100732)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概念.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端正人们对待自然环境的 ...
  •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谈谈对新农村建设重要意义的一点认识. 新农村建设的重心在于一个"新"字,不同的时代对"新"的定义和要求不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开辟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新纪元,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 ...
  • 高中政治答题技巧大全
    政治主观性试题题型 题型一."体现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体现型的设问中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字眼. [解题技巧]: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 ...
  • 究竟怎样理解以人为本?
    作者:韩庆祥张洪春 社会科学辑刊 2006年01期 目前学术界对以人为本存在着不同.甚至分歧较大的理解.这里,首先有必要通过辩证处理几种基本关系,来全面.准确和深入地理解以人为本的概念. 一."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的关 ...
  • 文化强国的意义
    文化强国的意义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立足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提出的.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 ...
  • 节能减排的现实意义
    ■■■■■置■回■■盈匪筮 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化发展. 节能减排的现实意义 口许朝阳 节能减排指的是减少能源浪费和降 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考核机制.要 五要夯实基础,强化节能减排管 理.各单位要出台<节能 ...
  •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转折意义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认真地.全面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从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 ...
  •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第四章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2.决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3.按照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到下个世纪 ...
  • 依法治国的含义与意义是什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1.依法治国的含义与意义是什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 ...
  • 大生产运动形成的文化及经验
    大生产运动形成的文化及经验 □薛翠凤 [内容摘要]大生产运动形成经济建设文化.党建文化.政治文化等三大文化和在正确的舆论下教育人,在生产劳动中发展人. 团结人,在做事中谋求提高党的威信.推进党的建设等经验.其启迪我们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