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 范文中心

合肥市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10/31

合肥市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中国〃合肥门户网站

2011年07月13日

作 者: 吴利林 陈 卫 闫建明

根据安徽省审计厅《关于印发全省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审计调查工作方案的通知》(皖审企„2010‟64号)的统一部署,本调研组自2010年9月20日起,对合肥市截止2009年末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走访了市统计局、发改委、财政局、市委宣传部、经信委、商务局等12个部门和物流业、商贸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新兴文化业、信息与科技服务业、旅游会展业等7个重点行业。本次调查采取了搜集整理统计数据、查阅第三产业部门规划及相关文件资料、召开座谈会等方式。 第三产业是指在再生产过程中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包括除第一和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行业。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02),第三产业分为15个行业门类,47个行业大类,174个行业中类。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

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

标志之一。近年来,合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制定了《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推进了合肥市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双轮驱动”,第三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投资环境、提升

城市功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呈现如下现状。

一、合肥市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

合肥市第三产业自2005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

和积极引导下,在“工业立市”发展战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

务业 “双轮驱动”等一系列发展政策的推动下,取得了快速发

展。

一)总量保持持续增长。

2009年合肥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88.45亿元,比2008年的

724.28万元(本文2002-2008年生产总值数据采用第二次经普

修订数据)增长了13.1%。是“十一五”初期2005年的448.52

亿元1.98倍, 是2004年370.36亿元的2.40倍;从增长速度

看,2005年至2009年扣除物价因素,可比价格年均增长14%,增

加值达百亿元的行业已由2005年的1个发展到2009年的近5个。

2005年以来,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稳居全省第一,比

中部六省会城市平均增速高0.7个百分点。2009年,第三产业

增加值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为33.3%,拉动GDP 增长5.8个百分

点。

(二)占GDP 的比重, 在“工业立市”战略指导下合理调整。

2009年合肥市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42%,比2008年

降低2个百分点,比2005年降低6个百分点。2005-2009年三

类产业的比重分别为06:46:48、06:47:47、06:49:45、06:50:44

和05:53:42,第一产业比重小且较稳定,第二产业逐年递增,

由2005年的46%增加到2009年的53%,第三产业逐年递减,由

2005年的48%减少到2009年的42%。三类产业比重的变化,是

合肥市政府“十一五”期间抓改革,调结构,促发展的结果,工

业立市效果明显,第二产业占居优势(见表一)。

表一: 合肥市近年三类产业实现增加值及

占比情况表 单位:亿元

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

52.5061.7177.28105.20108.69

第二产业总量一产业总量

424.59532.36684.98887.781104.98

第三产业总量

448.52527.22639.29783.96888.45

三类产业占比

06:46:4806:47:4706:49:4506:50:4405:53:42

(三)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贡献的作用日益突出。

2009年合肥市第三产业实现税收165.58亿元,同比增长

13.56%,占三类产业财政收入总额的48.43%;全年实现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703.42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分行业看,批发

零售业实现零售额614.47亿元,增长19.9%;住宿餐饮业零售

额87.92亿元,增长17.2%;从业人员122.2万人,比2008年

增长5.98%,比2005年增长29.87%,占三类产业从业总人数的

比重达39.8%。由此可见,第三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合肥市地方财

政收入的主要源泉、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主要力量和解决社会就

业的主要渠道。

(四)传统主导产业不衰,新兴产业崛起。

调查表明,“十一五”期间合肥市第三产业已成多层次发

展态势。

2009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增

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33%,为传统性支柱产业,其发展速度

与2005年以来各年度相比增减幅度不大;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增

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27%,比2005年的15%增长了12个百

分点,在第三产业发展甚至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科技服务、教育、卫生保障福利、文体娱乐等四个

行业的大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达17%,已初具规模,

成为合肥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新亮点。一些新兴产业发展较快。 ——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近年来,合肥市物流基础

建设进展顺利,初步形成了便利快捷的交通网络。以电子商务与

电子政务为基础的信息平台,为现代物流业的加速发展构筑了高

效、便捷的网络环境。涌现了安泰物流、华泰物流、中外运、宝

供物流等一批发展较好的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

如迅捷物流、徽骆驼等也正在加速发展。2008年末,合肥市共

有物流企业600户, 是2005年的2倍。2009年末,普货运输车

辆63589台、总吨位264132吨,全年货物运输量15911.96万吨,

比上年增长23%,是2005年的2.59倍。建成占地百亩以上的物

流园区及货运站场12家。

——金融业不断聚集,区域性中心地位突出。“十一

五”期间,合肥市加大了金融改革开放进程,初步形成了银行、

证券、保险、信托、租赁、典当、农村信用社等多种金融机构并

存,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机构协调发展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

系,根据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日前发布第二期“中国金融指数”,

合肥首次跻身“金融综合竞争力”全国第十强,位次超过天津。

2009年末,合肥市共有各类银行机构26家,分支机构1000余

家,信用担保机构128家,风险投资机构13家,保险公司36家。

人民币存款余额达3735.31亿元、贷款余额达3492.52亿元, 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率均为25 %;全市信用担保机构累计担保

企业数5436户,金额288亿元;保险公司各项保费收入53.75

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达5.5%,比2005年的3.4%提

高了2.1个白分点。

——房地产业市场活跃,投资增长迅速。通过对合肥市

房地产业的调查,房地产业呈现出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城镇房地

产开发投资持续增长,市场产销两旺的态势。2009年末,合肥

市共有房地产企业1019家,比2004年增加252家;城镇房地产

开发投资额601.00亿元,比2008年增长25.82%,为2005年的

3.6倍;2008年-2009年房屋竣工面积2168.75万平方米,商品

房销售面积2272.10万平方米,市场供求总体平稳。2009年,

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均位居第

一,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24.89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达14%,

占GDP 总量的比重达5.94%。

——旅游、会展业蓬勃发展,经济效益显见。

2009年末,合肥市旅行社已增至151家,其中:全国百强

旅行社3家;旅游景点30多处,其中:4A 级景区10处、全国

农业示范点10处。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1711.96万人次,同比

增长27.7%,入境旅游人数20.03万人次,增长35.7%,旅游总

收入172.88亿元,同比增长30.4%,三大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增

幅领先中部省会城市。会展业已进入全国二类会展城市行列,有

展览业务的企业已达300多家,专业展览公司30家。2003年以

来,展会数量年均增长40%,发展势头强劲。2009年,合肥市举

办各类会展132场,增长10%,因会展拉动第三产业增长约25

亿元,较同期增长27%,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

10%,综合经济拉动效益已达1:9。

——信息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科技服务业初见成效。

2009年末,合肥市信息服务业单位数1699个(电信及信息传输

业269个,计算机服务业970个,软件业460个),软件业实现

销售收入为51.36亿元,占整体信息产业比重的18.2%,全市聚

集了我省近90%的软件企业。作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之

一,全市共有100多家服务外包企业,实现产值近10亿元,建

成3个服务外包示范区;截止2009年末,合肥市各类科技服务

机构发展到1000多家,其中:国家、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83个,比2008年增加3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5个,转化科技

成果1000余项,孵化企业成活率达到80%以上;产学研战略联

盟初步建立,共有90多家单位参加联盟;“第九届中国(合肥)

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成功举办,参展项目达3816项,成功签

约项目244个,总投资金额约828.4亿元。

二、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总量规模不大。

2005年至2009年,合肥市第三产业虽然以年均14%速度增

长领先中部其他省会城市,但总量规模与之相比存在差异。2005

年合肥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48.52亿元,低于武汉660.91亿元、

长沙435.33亿元、郑州266.86亿元、太原6.82亿元,仅高于

南昌45.5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第

18名;2009年增加值为888.45亿元,低于武汉1441.21亿元、

长沙783.33亿元、郑州530.47亿元,高于太原47.31亿元、南

昌179.2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第

16名(见表二) 。

表二:中部省会第三产业实绩及占比情况表 城市 2005年2009年

实绩(亿元)占GDP 比重(%)实绩(亿元)占

GDP 比重(%)

合肥市448.5248.46 888.45 42.26 武汉市1109.4349.57 2329.6650.42 长沙市883.8549.56 1671.78 44.64 郑州市715.3843.08 1418.9242.89 太原市455.3450.62 841.1454.43 南昌市402.9839.99 709.16 38.59

(二)结构比例偏低。

1、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有较大调整空间。与纵向比,2005年至2009年,合肥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 总量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05年的48.46%降到2009年的42.26%(见表三);与横向比,以2009年为例,合肥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分别低于太原12个百分点、武汉8个百分点、长沙2.3个百分点、郑州0.6个百分点,排全国省会城市第23名,排中部省会城市第5名。同时, 根据《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资料显示,高收入国家第三产业比重为66%,中等收入国家比重为52%,低收入国家比重为35%。故从近期看, 第三产业占三类产业的比重符合合肥市发展实际,从远期看,合肥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很大。

表三: 近年来合肥市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情况表

年份GDP 第三产业

总量(亿元)增速%总量(亿元)占GDP 比%增速%

2005925.6117.5448.5248.4614.7 20061121.2917.9527.2247.0214.2 20071401.5518.7639.2945.6114.9 20081776.8617.7783.9644.1214.0 20092102.1217.8888.4542.2613.1

2、行业发展结构仍需调整。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新兴产业发展滞后(金融、地产业除外)。合肥市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3.14%,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总数的55.7%;具有促进经济现代化特征的知识密集型行业,如信息咨询、计算机服务、综合技术服务业等占第三产业总量的11.08%,从业人员占7.6%,与合肥市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的要求仍有较大距离,也与合肥优厚的科教人才资源不匹配。文化、旅游业总量偏低,处于开发初期,各类要素市场发育低,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

(三)第三产业发展缺少牵头协调部门,数据统计等基础管理工作不到位。

合肥市第三产业发展涉及金融、商贸、会展、旅游、教育、卫生、民政、文化、体育等多个行业主管部门,涉

及财政、土地、价格、发改等宏观经济调控部门,但没有牵头协调部门,导致第三产业发展总体布局、项目规划、部门间信息共享无牵头单位,第三产业发展总体情况缺乏相关资料。由于第三产业具有服务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单位规模小、数量多且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等诸多特点,导致第三产业数据统计工作没有建立完整有效的体系,重点行业主管部门对行业动态、信息监控、数据分析等基础管理工作不到位,缺乏完整、准确的统计数据。

(四)有关政策执行不到位,存在政府引导资金没有充分利用、兑付不够及时、缺乏后续管理等问题。 由于合肥市第一次预算安排引导资金,缺乏必要的参照依据,对资金需求难以准确测算且有些政策门槛较高,致使政府引导资金预算执行率低,2009年预算执行率为21.8%。另外,部分2009年度引导资金,后于2010年才得以兑现,兑付不够及时。2009年在兑付引导资金后,均未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了解,资金使用效果缺乏后续评估机制。

(五)行业内部发展不完善。

合肥市第三产业在“十一五”期间总体发展状况良好,但部分行业内部发展不够完善。

1、物流业总体上还处于低水平、粗放型发展阶段。合肥市物流企业数量虽然较多,但规模小、实力弱、功能单一,管理水平、信息化程度和技术装备水平不高,能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和供应链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不多,主导市场发展的大

型运输企业和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现代化程度高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缺乏;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少数企业即使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也只是把部分物流服务业务进行外包,导致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需求不足,制约了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

2、商贸流通业市场结构不够完善,民营企业规模小。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市场发展滞后,现代化流通方式缺乏,连锁农家店村级覆盖率只有50%,现有商业区聚集老城,新区不足;二是本地零售业企业除百大、徽商两大国有企业外,民营商业企业整体规模不大,竞争实力较弱;三是市场的产业带动效益和集聚效应不明显。生产资料、生产要素等大型专业性市场少,与支柱产业关联度不强,大多数商业设施在定位上只是一般消费和购物,大众化业态多,品牌差异和特色差异不明显。高附加值的高端消费品市场供应不足。

3、金融业行业发展不够规范,担保公司发展受限制。一是金融业发展不平衡,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好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地方金融分额低、单个规模较小、金融产品比较单一;二是金融要素供给结构不协调。商业银行信贷投向和保险产品服务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大企业,三县金融供给水平偏低,农村金融组织发展滞后,中小企业融资难。企业融资过度依赖于间接融资状况没有根本改观;四是担保公司在与银行的合作

中处于劣势地位,多数银行对担保公司的融资条件较为苛刻,民营和县区国有担保公司放大倍数基本上偏小,资金的杠杆效应未得到充分发挥。

4、房地产业投资结构不合理,本地企业发展相对较缓。一是中低档普通住宅和保障性住房投资额占城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的比重较小。2008年和2009年,合肥市中低档普通住宅和各类保障性住房合计投资额分别为138.88亿元和183.83亿元,各占本年城镇房地产开发总投资额的29.06%、30.59%;二是房地产开发依赖外地企业。如近年来,绿地、绿城、万达、宝业等国内著名房地产企业纷纷进入合肥房地产行业,但本土企业未取得很好的发展,2009年末,全市房地产企业共有1019家,其中一级资质仅有8家,二级资质86家。无论从资质、资金等方面比,在同行业中处于弱势,缺乏市场竞争的基本要素。

5、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发展处于低端,科技中介机构服务局限性明显。合肥市软件业在整个信息产业所占比重较小,并且基本上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无法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 在国内外产业价值链分配中处于劣势,虽然涌现出科大讯飞、科大恒星等一批优秀软件企业,但与东软、浪潮、联想等企业相比,产值相差很大,缺乏竞争力。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与高校院所、大型企业研发中心尚未完全建立有效的共享机制,科技服务机构入驻较少,缺乏个性化专项服务。科技中介机构经营行为单一、孵化类较多、条块分割严重、

业务交流合作积极性不高。先进技术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限制了科技中介机构的业务扩展和组织发展,使之难以完成高质量的多功能服务。

6、旅游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会展业发展规模尚未形成。2009年合肥市旅行社虽增至151家,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大集团少,企业经营规模效应没有形成。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拳头产品(或旅游大项目)稀少,竞争力不强。旅游产业链不健全,仍处于旅游六大要素整合的初级阶段;2009年合肥市专业从事会展企业只有30多家,与会展经济发达城市的数百家甚至上千家相比,差距很大;会展大多规模小、档次低,展出面积不足3000平米的小型展会占

90%以上,全国性的展会除全国农机展定期在合肥举办外,其他均是流动性、临时性展会,在国内影响力不大,尚未形成像广州广交会、杭州西博会、厦门投洽会、深圳高交会那样影响力大的品牌展会。

7、文化业总量偏少,结构仍显失衡。合肥市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阶段。总量偏少、比重偏低,门类虽然较齐全,但主体“小、弱、散”,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较弱,与长沙和昆明两个同类城市相比,不论是产业规模还是在经济总量的比重看,都明显落后。文化产业内部结构失衡,文化创意、网络游戏、广告会展、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以及文化旅游、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经纪等高成长型新兴文化服务业,与文

化产业发达城市相比还有很大距离。文化产业特色尚不明显,合肥市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整合挖掘和开发利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业态尚未形成,大多数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和创新,缺少能够体现合肥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文化精品。

目前,合肥市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形成:一是观念上不够重视,缺少产业发展规划。长期以来,合肥市发展以工业化为基础,对第三产业存在理解偏差,发展缺乏新思路、新对策、新举措和新途径。传统服务业观念浓厚,缺少对加速新兴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眼光,对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认识不足。一直以来,合肥市没有制定针对第三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致使第三产业发展缺少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基本目标。二是缺乏体制、机制和政策支持。从合肥市以往政策看,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往往少于或迟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扶持政策,政策本身也不够完善。部分行业发展缺少政策、资金扶持。同时,第三产业发展所需的法治、市场等外部环境有待优化,某些行业还存在垄断经营。2008年8月,市政府制定《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设立第三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从调查的情况看,资金利用率低,使用效益不明显,未给第三产业发展带来显著改善。另外,某些奖补政策门槛过高,且申领手续繁杂。三是居民消费水平低。合肥市居民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弱。2005年至2009年,合肥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684元增长至17158元,农民人

均纯收入由3207.26元增长至6065元,虽然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但是合肥市居民收入在全国同类城市排名中一直处于中下游水平,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长期低下。另一方面,因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居民储蓄观念浓厚,消费意识不强,对第三产业的内需刺激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第三产业特别是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四是人才缺乏。合肥市从事第三产业人才队伍层次不高,行业分布不够均衡,高端管理人才缺乏,传统服务业人才多,新兴产业人才少。社会上缺乏专业咨询机构,政府缺乏专业管理与规划人员。产业部门与教育培训部门人才供需互动机制尚未形成。现代物流管理、信息服务业、国际化复合型高端人才、IT 行业软件应用、电子商务师等即熟悉科技、又懂经济、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

三、合肥市第三产业发展具有的优势。

(一)区位优势,交通枢纽。

合肥地处泛长三角经济圈,具有承接长三角核心地区第三产业优势的先天条件。是中西部距东部沿海地区最近的省会城市。以合肥为圆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涵盖7省1市4.8亿人口和上海、南京、武汉、杭州等重要大城市。合肥已经形成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形式并存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6条高速公路和8条铁路在此交汇,是全国“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网络体系规划中的42个节点城市之一。4E 级新桥国际机场、合肥新港则正在建设之中,“通江达海”指

日可待。合肥作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的作用日益显现,为快速发展交通物流、商贸流通、旅游业等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 科教基地,产业升级。

作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全国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及城市人均拥有大学生数量,均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拥有中科大等高校43所,拥有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等各类科研机构200多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3万多人。全市现有34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2000多种大类产品。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轮胎、电子信息及软件、新材料、生物技术及新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8大重点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计算机软件业和新型制造业突飞猛进。优厚科教资源和新兴产业的崛起为发展第三产业提供强力支撑。

(三)工业立市,经济腾飞。

2005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工业立市”作为第一方略,乘势而上掀起“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热潮,城市环境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经济总量突飞猛进,GDP 增速

连续三年增速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名。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02.13亿元,比上年净增437.29亿元;实现财政收入341.91亿元,增长13.5%;全固定资产投资2468.43亿元,同比增长34.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3.42亿元,增长19.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万元,增长10.05%。人均GDP 达6082美元,上述指标表明,合肥市“十一五”规划目标(即十一五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600亿元)已经超过。经济总量的稳步前进和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政策叠加,机遇难得。

2004年11月,科技部正式批复合肥成为中国第一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经国家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部批准,合肥市2008年2月正式成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2008年11月,安徽省作出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决策;2010年年初,“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国务院2007年3月19日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安徽省人民政府2009年11月13日印发《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合肥获得多项国家、地方的政策支持,迎来发展第三产业的历史性机遇。

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意见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完善体系,科学规划,合

理布局。

要切实转变观念,消除理解偏差。从根本上认识到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良性互动发展的客观规律,利用现有优势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崛起。要尽快成立发展第三产业领导小组,统筹解决第三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改变当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职责不明的问题。对出台的政策文件,要进一步加大贯彻落实力度,按照不同产业的划分,制定第三产业的各项分类政策,在财税、用地、融资等方面制定和完善系统的、操作性强的、细化的政策文件,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建立起完善的数据统计和行业分析机制。尽快制定合肥市第三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基本目标,以指导合肥市第三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引导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增设第三产业紧缺专业,构筑社会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第三产业岗位培训,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制定第三产业业人才引进计划,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大力引进信息技术、金融服务、国际贸易、文化经营、现代物流等方面的高端专业人才,实行与引进人才配套的激励政策,妥善解决住房、子女入学、户口迁移、家属就业等后顾之忧,为合肥市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物流业继续整合资源,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实现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变。

抓住新建、改扩建高铁站、铁路货运站场、合肥港、新桥机场和城市道路大建设的难得机遇,加强铁路、港口、公路和机场转运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实现各种运输方式及城际通道与市区道路的无缝对接和高效贯通。建立健全政府综合协调机构,逐步形成纵向联系方便、横向沟通顺畅的工作网络。加快各种信息平台及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建立以电子身份认证、电子支付等物流信息系统,促进物流业的信息资源开发和规范服务。鼓励生产和商贸企业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大力培育、引进和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四)合理进行商贸布局,做强民营商贸企业,积极推动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

进一步加强圈内合作,优化商业布局。重点发展生产资料、工业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市场。支持合肥骨干商贸企业到周边市、县开设连锁店,提高经济圈商品档次和水平。根据城市发展定位、发展步骤和产业政策,科学确定商业市场的定位、布局、业态和规模。引导优势企业到社区设立便利店、物资回收站、维修站、早餐点、理发店等便民利民网点,满足社区居民休闲消费需求。扶持并鼓励本地一批民营商贸企业做大做

强,使商贸业形成多种类型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改善商业区的综合基础设施条件,打造便捷、舒适、时尚、安全、卫生的购物环境。探索符合合肥市实际的电子商务组织模式和运作模式,发展服务业的网络业务,拓宽电子商务覆盖面。

(五)金融业完善行业发展体系,加强担保行业规范管理,强化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

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体系,扩大丰富金融产品,继续加强县域和农村的金融机构建设,全面提升小企业金融综合服务水平,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建议出台融资性担保公司规范整顿方案,加强行业规范管理。研究制定加强担保公司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有关规定,建立担保公司信用评级制度,定期组织银行与担保公司负责人座谈会,协调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度提高放大倍数,促进双方在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前提下进行合作。修订整合完善现有扶持政策,市财政加强与人行合肥中心支行的沟通协调,争取征信系统对担保公司开放;加强与市直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制定统一的抵押登记业务流程、办理时限等;通过行政监督监察、舆论引导、树立典型等方式优化担保公司发展环境。

(六)房地产业改善供求结构,扶持本地企业,严格执行国家调控政策,保障房地产健康稳定发展。 不断加大土地供应调控,增加和确保中低挡普通住宅和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土地供应,使供求结构更加合理。

积极扶持本地房地产企业,培育若干家大型房地产开发集团,鼓励和支持有实力、重信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实现强强联合和跨地域开发,提升合肥市房地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严格贯彻国家关于调控房地产的各项措施,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全面推广网上签约和联机备案制度,及时在网上公示预售商品房基本情况、销售进度、权利状态等信息,并将商品房施工量、新批准上市的住房销售量、住房价格及项目楼盘信息等在网上公布,方便群众查询,有效消除购房者的“恐慌情绪”,同时加快房地产中介体系建设,发挥房地产中介的导向作用,适时披露土地供应和房价信息,增强政策的透明度、稳定市场预期。

(七)提高信息产业综合竞争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一体化进程,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加大对信息高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技术的市场主体,通过政策扶持和重点投入,努力建设一批优秀的软件企业,整体提升合肥市软件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应与高校院所、大型企业研发中心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整合科技成果、仪器设备、实验室、专家等资源,充实“中心”各类数据库资源,并整理成详细的名录向社会公布;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吸引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向科技创业产业园区集聚,促进科技中介机构开展多种经营;依托民营科技园,围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科技金融对接等工作;改变政府部

门鉴定为主的科技成果评价方式,建立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激励和保护科技人员自主创新积极性,加速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八)旅游业加快大项目建设,推进区域旅游合作,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形成旅游综合体。

着力推进合肥动漫主题公园等特大项目建设,按照高科技支撑、高资本投入、高文化含量、高体验质量的标准,打造合肥市旅游业新的增长极;利用合肥市交通和区位优势,跳出合肥抓旅游,整合周边黄山、九华山、巢湖、天堂寨等资源,实现连点成线;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加快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带建设,开发一批集休闲观光、文化科普、体验参与、旅游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科教旅游,精心开发以科学岛为龙头的科技创新旅游线,以中科大为龙头的科教精品旅游线。创新打造会展旅游,实施“夜旅游”工程;在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融入旅游内涵,建设标志性建筑物,树立城市新地标,实现“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旅游综合体。

(九)会展业提升设施水平,培育会展品牌,壮大市场主体。

根据合肥城市发展规划和会展经济发展规划,加强会展场所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强化公共交通的直达性,着力整合市区现有会展场馆资源,引导县区会展设施建设,形成

与市区相衔接、相配套的会展场馆布局。加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对外通行能力。继续办好全国性农机展等大型品牌会展,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和带动作用。集中省、市两级资源,加大申办工作力度,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会展品牌项目落户合肥。依托合肥和安徽产业优势,在汽车、建材、家电、机械、炒货食品、苗木花卉等产业培育一批全国性的专业会展品牌。培育和扶持会展企业发展,鼓励本地企业合并重组,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战略重组,以资本为纽带,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集团。

(十)确定文化业支柱地位,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开发特色文化产品。

2009年,合肥人均GDP 已超过6000美元,预示着文化产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战略期,要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促进合肥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进一步做好规划,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体系。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政府有重点的扶持一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成长较快的企业发展壮大,加大科技含量高、有较长产业链,能够形成企业集群的项目建设,发挥项目的带动作用。利用合肥早期工业文明遗址保留下来的闲臵部分厂房,开发成为文化创意园区,使文化资源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进一步深度开发具有合肥本土特色的文化产品建设,利用省会城市优势,融合安徽各

地文化资源,广泛宣传合肥名片,使文化产品中注入“三国名城”、“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等合肥本土因素。


相关内容

  • 中国烟草专用复合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烟草专用复合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报告名称]中国烟草专用复合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发布机构]中金企信国际信息咨询中心 [交付时间]7-10个工作日 [表现形式]文字分析.数据比较.统计图表 [报告格式]WORD 版+PDF 格式+精 ...
  • 幸福在行动
    安徽大学商学院 幸福在行动 合肥幸福感指数调研 幸 福 在 行 动 --关于合肥地区幸福感指数上升及其原因调研 队长: 刘坦 09级人力资源管理 副队长:曹远丽 11级工商管理类1班 队员: 查洁 11级工商管理类3班 黄晴悦 11级工商管 ...
  • 中国智慧城市行业竞争态势及未来五年竞争策略分析报告
    中国智慧城市行业竞争态势及未来 五年竞争策略分析报告 观研天下(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智慧城市行业市场调研报告相关问题解答 1.什么是智慧城市行业调研 智慧城市行业调研是开展一切咨询业务的基石,通过对特定智慧城市行业的长期跟踪监测,分析市 ...
  •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分析报告 格式范例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分析报告 评阅表 注:表中蓝色字体部分由学生填写. 关于合肥荣事达三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600983的战略选择与风险 应对策略分析报告 2012级会计*班 08020**0 张** 核心内容提示: ● 公司成 ...
  • 合肥市燃气管理条例
    合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2号 <合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合肥市燃气管理条例〉的决定>已经2011年2月24日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查批准,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合肥 ...
  • 社区护士长述职报告
    玉兔西去,金龙东升,2011年已然过去,2012年叩响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新的篇章.30年前,我在择业表上郑重地写下"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十个字,30年来,我在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挥洒了我的青春,我的汗水.我的姓名与三院早已 ...
  • 中国20大城市群规划启动20**年0407
    中国四个自贸区和20大城市群规划启动:看看有你的家乡吗(图) 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FGDG 是指由国家指定的交易贸易区,比世贸组织相关规定更加优惠的贸易安排:[1] 在主权国家或地区的关境内外,划出特定的区域,准许外 ...
  • 茶叶实习报告
    篇一:茶叶销售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总结 时光飞逝,短短的一个月实习时间就结束了,经朋友的介绍我来到了茶庄实习,虽然通过考研的艰辛努力但是我不想彻底放松自己,在茶庄实习,刚开始以为这是个简单轻松的工作,直到真正工作了一个月我才知道这份工作其实也 ...
  • 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接受专访
    合肥委市书孙金记龙接受访 专 2月1日6合肥市",会两"开的第召二天市委书记孙,龙金在百之中忙抽专门出间接时新受社记华的独家专访.他的访者谈我让们感受到肥的合来会更美好未! 记者:孙书 记,好您,常感谢非在您忙之百接受我 ...
  • 合肥城市规划的回顾和思考
    合肥城市规划的回顾和思考 厉德才 作者简介:曾任合肥市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合肥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 1985年元月,我开始主持建委工作.到了这个岗位,我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当好市委. 市政府的参谋助手,把合肥市建设和发展好.因为当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