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应帝王]明王之治段解 - 范文中心

庄子[应帝王]明王之治段解

03/15

原文:

阳子居见老聃,曰:“有人于此,向疾强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勌。如是者,可比明王乎?”老聃曰:“是于圣人也,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且也虎豹之文来田,猨狙之便执斄之狗来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阳子居蹴然曰:“敢问明王之治。”

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勌(juàn):倦字的异体。

胥:通作“谞”(xǔ),指官府里供职的小官吏。

猨(yuán)狙(jū):猕猴。

斄(lǐ):狐狸。执斄,捉拿狐狸。

简解:

言得道与未得道者的区别及其特点。

阳子居问老聃:在这里有这么个人,他做事十分敏捷干练,无人可比,而且明事理通百家,学道勤勉不倦,与明王比怎么样呢?明王即是得道圣人。老聃下面说了两段话:

第一段话,明确指出:正是因为聪明、勤快、善于做事,才与“明王”不能比,不能相提并论。

是于圣人也,对于圣人来说,这样的人......

胥易技系,职事一变技能职责也紧接着变,总是一个事情接一个事情做个不停,所以为“劳形怵心者也”。肢体不断被动转劳碌,心神也经常处于紧张恐惧之中。

虎豹之文来田,虎豹皮毛美丽所以猎人扑捉无已;

猨狙之便、执斄之狗来藉,猴子灵巧机智、狗能捉狐,所以人们将它们养在身边。

诸如此类,怎么能够和明王得道圣人相比呢?

如是者,指前面一意做事劳碌不停的人,和后面两例有兴趣喜好追求不已的人,他们与圣人行为比较是完全相反的。《老子》十五、二十等章对此都有相应的表述,可参考。

第二段话,什么是明王之治?即达到得道圣人是什么样的情形:

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治身过程全系无为,越无为其功进越速,故曰功盖天下。不自己,无我之谓,无我即无为,有我、处处表现己之念意便是有为,有为必败无功!似者,似非而是,模糊难定义,因在功中已无明觉,不明觉故似。

化贷万物而民弗恃,化即转化,贷为给予,万物、民皆指后天形质物,恃为依赖、依仗。行功过程就是后天转化为先天的过程,而这一转化必须在大道的特殊环境下,故又曰贷、给予, 给予这种条件。圣人为道行功,为后天万物创造良好的转化条件并使之转化,而后天物不觉得使其转化条件的存在,也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所以不恃,应化即化, 自自然然。此仍言无为。

有莫举名,有其事,指为道功进,道物越益丰厚;举名,表达出来,名为表达,包括语言也包括文字。此谓功夫虽然大进,但是无法言说,人亦难见,正如张紫阳《悟真篇》:“始于有作人难见,及至无为众始知。”有作即有为,但道家之有为行之必要似于无为,故老庄反复强调无为,并非一律无为,须有为时则必行有为,这是道家与别者重大区别之一。

使物自喜,此句也很不易理解,因出现突然。物指道,功至高层次,其道物凝聚为一,已经不参与大道的自然运化,不运化即无阴阳往来,故曰“自喜”。有阴阳往来则阴见阳、阳见阴即喜;而无阴阳,其道不与任何别物发生联系,且又保持自己的高度独立性与活泼性。

立乎不测,立指存在,不测即难知难见想象不到,有无处不在义。

游于无有,游,游荡,也指存在;无指非形质之物,有指有形质之物,亦即是无处不有义。

明王之治,圣人治身及其所达到的境界就是如此景象!由此可见,原来庄子之言与所谓治国御民之术扯不到一起,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相关内容

  • 中国尚武精神
    中国尚武精神杂议 在网站上看到一些忧国忧民的网友,高声疾呼中国应有尚武之精神,以为中国之尚武精神缺失了两千年. 其实不然,苏东坡尝有一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来说中国人之性格,大概也颇 为适宜,对中 ...
  • 出自庄子应帝王的成语
    出自庄子应帝王的成语:http://www.wenyanhanyu.com/changyong/15276.html 使蚊负山 读音: shǐ wén fù shān 释义: 使:派,令:负:背.派蚊子去背山.比喻力不胜任. 出自: < ...
  • 历代皇后名称及封号大全
    皇太后名称由来 皇太后huángtàihòu [empressdowager]皇帝的母亲 皇太后是中国古代皇帝法定母亲的尊号.秦有无此称,未见纪载.自西汉起,历代沿称. [出处]:<汉书·外戚传>:"汉兴,因秦之称号, ...
  • "江湖"的词源--从千古文人侠客梦谈到庄子
    "江湖"的词源--从千古文人侠客梦谈到庄子 http://www.69fw.com 发表时间:2009年01月02日 来源:互联网 当代大陆学者的著作,我若非翻两页就看不下去,便是划上许多否定性杠杠,以备一旦需要撰文批评 ...
  • 司马迁[五帝本纪]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司马迁<五帝本纪>研究 姓名:赵文娜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指导教师:赵敏俐 20070525 论文摘要 自'五帝本纪>诞生以来,学术界对它的关注可谓历史研究有余,文学研究不足 ...
  • 论[文心雕龙]的体用之道
    <文心雕龙>的思想具有巨大的包融性,它对于各家学说中有利于说明文学问题的观点,都加以采纳.至于贯穿<文心>全书的主导思想,则不外儒道两家,以道为体,以儒为用,体用结合,这就是<文心>之道. 儒道互补:体用 ...
  • 汉赋渊源论
    作者:刘慧晏 东方论坛 1998年07期 汉代赋作有骚体赋.散大赋和小赋.在三者中,能代表汉代文学特色的是散大赋,能代表汉家帝国气象的也是散大赋.汉代在中国文化史上是大交融.大交汇的时代.汉赋,特别是散大赋如同汉代其他文化式样一样,在文化上 ...
  • 谢灵运之走向山水及其山水诗_从_心迹_入手考察
    第25卷第5期2005年10月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ournalofHuanggangNormalUniversityVol.25No.5 Oct.2005 谢灵运之走向山水及其山水诗 ---从"心迹"入手考察 ...
  • 古代文学 考试题答案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大一上) 一.二:成句默写.成段默写(40分) 三.名词解释(2道,共10分) (作者+内容+语言风格+思想+地位/别人对它的评价,150字左右) 1.<战国策> 由西汉刘向整理编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