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赏析 - 范文中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赏析

10/1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赏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注释:

(1) [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

(2)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

(4)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5)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 [环]围。

(7) [之]代这座城

(8) [而]连词表转折。

(9)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是] 这。

(12)[也] 表判断语气,“是”。

(13)[非]不是。

(14)[池]护城河。

(15)[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6)[坚利]精良。坚,坚固。利,锋利。

(17)[米粟]粮食。

(18)[多]充足。

(19)[委]放弃。

(20)[而] 连词表顺承。

(21)[去]离开。

(22)[之] 代词,

代“城”。

(23)[故] 所以。

(24)[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25)[以] 凭借。

(26)[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疆,边疆。界,界限。

(27)[固]巩固。

(28)[国]国防。

(29)[山溪]山河。

(30)[险] 险要。

(31)[威] 震慑,树立威望。

(32)[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此处特指君主。道,正义。下同。

(33)[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34)[寡]少。

(35)[之至]到达极点。

(36)[畔]通“叛”,背叛。

(37)[顺] 归顺,服从

(38)[以] 凭借。

(39)[之]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0)[故] 所以。

(41)[有] 要么,或者。

(4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4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4)[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赏析: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

  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因此认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不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3)文章上部分运用举例说明,下部分运用对比说明的方法.更加突出其论点。


相关内容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书下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 一.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
  • [孟子二章]文言知识梳理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是孟子及门人弟子所作,___________家经典之一.孟子,名_____________,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伋(j í)的再传弟子. 2.重点字解释. 天时: 地利: 人 ...
  • [孟子两章]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答案:1.<孟子·告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3.拂通弼,辅弼衡通横,梗塞,不顺曾能增,增加 4.使„„坚韧 .奋起,有所作为 . 被举用,被选拔. 在外面,指国 ...
  • 孟子两章1
    五斗江中学高效课堂导学案 (2013 年下半年) 年级 科目 学习 目标 重点 难点 九 语文 主备教师 备课教师 课 题 质疑栏 <孟子>两章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 ...
  • 九年级下知识点
    九年级(下) 第1课 诗两首 一.重点字词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ī yǎ) 嘶哑 (hóu lónɡ) 喉咙 (xiōnɡ yǒnɡ) 汹涌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 ...
  • [道德经]名言选译讲解
    <道德经>名言选译讲解 给大家介绍一些老子的名言.为什么要学习老子名言呢?我们先来了解以下老子.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 ...
  • 人教版20**年初三(下册)语文综合检测卷(附答案)
    人教版2017初三语文(下册)综合检测卷(附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 阴晦/悔恨 涟漪/依靠 居高临下/据理力争 B. 恣睢/精髓 栈桥/践行 揠苗助长/偃旗息 ...
  • 20XX年北京中考一模名著阅读汇编
    2014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期末试题汇编 名著阅读 [2014东城期末]8. 名著阅读(3分) 忠诚信义,劫富济贫等,是<水浒>中英雄们的理想.为此, ① (人名)为救林冲之困,大闹野猪林:吴用.阮小二等人黄泥冈 ② (事件):英 ...
  • 道德经---老聃的糊涂美学
    道德经---老聃的糊涂美学 作者:邓力纲 "美"是什么? 关于"美",要思考三个要素,人.审美标准.客体(被审视的对象).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美是理念:中世纪神学家圣奥古斯丁说:美是上帝无限的荣耀与 ...
  • 孟子经典语录摘选
    孟子经典语录摘选 1.文赏 译文:践行"王道". 2.文赏 王道"的统治者以德服人,以民为本. 3.原文: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上下交相求利,那国家就危险了. 4.P26赏析与点评 原文:仁者无敌! 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