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对外关系史 - 范文中心

中国当代对外关系史

06/06

中国当代对外关系史

(武汉理工大学 机设1105 何笠) 第一讲 概述

一,我们如何看世界

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世界政治多极化是建立在经济多极化基础上、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当今世界,尤其是在二战后逐渐由分散走向整体。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其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仍然处于优势位置,但国家实力占世界的比重比起战后一段时期已经下降了很 多。其他国际力量在成长壮大,日本和欧盟虽然目前处在经济困难时期,但仍然对整个国际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俄罗斯目前虽有许多困难,但从中长期看仍是一个世界大国;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也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力量;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增长和它们的团结合作也是多极化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些都是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障碍因素。

总的来说,目前国际社会呈现的是“一超多强”的形势。

冷战结束后,联合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联合国的作用大大增强,在维持世界和平发展方面做了很多贡献。然而,联合国面对来自各领域的安全挑战经常显得软弱无力。某些大国将联合国

作为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严重损害了联合国的权威。

二,世界如何看中国

建国前,中国是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大国,自从鸦片战争到建国前一百年间一直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建国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从被前苏联利用到一步步崛起,走向了民族富强的道路。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成功“打破美国封锁,缓和国际关系”,使中国和平外交以崭新的形象走向世界舞台。但是伴随着实力的上升,来自于国际上各个方面的阻力也与之俱来。

第二讲 当代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内容

1950年2月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倒向苏联。从此之后,中国的外交政策呈现“一边倒”的特点,即倒向苏联并全面敌视西方。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和1954年至1975年的抗美援越战争,体现了中国在外交上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敌视态度。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这一原则在处理双边和多边关系的国际事务中日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1954年4月召开的日内瓦会议,美苏英法中就朝鲜问题的政治解决和印度支那和平的恢复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虽然只成功的解决了印度支那问题,但中国政府以崭新的姿态和友善的形象,从容地登上了大国外交的舞台。1955年万隆会议上中共代表团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异”方针,使得中共外

交政策得到了广大亚非国家的支持。

毛泽东早在1963年,已经提出了世界有两个中间地带的观点:“我看中间地带有两个,一个是亚非拉,一个是欧洲。日本、加拿大对美国是不满意的。”1964年1月,他又指出:“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了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根据这一判断,中国这时候的外交战略是依靠亚非拉第一中间地带,争取欧洲、日本等第二中间带,把亚非国家作为外交工作的重点。

1966年“文革一爆发,江青、康生、王力等中央文革主要成员随即插手外事工作,制造了外事领域的一系列混乱。主要表现在:批判和打倒一大批外交领域领导干部和驻外使节,鼓吹中国中心论的极左思潮,制造火烧英国驻华代办处等一系列外交恶性事件。在1966年至1967年一年多时间里,中国同已建交和半建交的四十多个国家中的近三十个国家先后发生外交纠纷,国家关系受到严重破坏。毛泽东觉察到了极左思潮给外交工作带来的严重干扰和破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予以纠正。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经历了三个重要历史发展时期,外交工作取得了重要成就。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东西方“冷战”逐步接近尾声,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发展。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抓住机遇,及时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调整,打开了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进入新旧格局交替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外交思

想,我国外交工作取得新的成就。21世纪以来,胡锦涛总书记的“实力外交”体现了整个国家实力的改变,体现了当代中国的大国地位。当代中国外交体现了三个特点;一,立足点为全方位,二,着重于开拓跨国公司并开拓国际市场,三,推进了世界的合作与交流。

第三讲 当代中苏关系

1949年——1954年:毛泽东的对苏外交政策是“一面倒”,甘愿做斯大林的“马前卒”。出兵朝鲜,放弃了收复台湾的大好时机。国内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用了大量的苏联专家,老百姓略有怨言,即被打成“反苏”的反革命。1954年——1965年毛泽东因为对苏共批判斯大林持反对态度,并要同赫鲁晓夫抢夺国际共产主义政党的领导权,于六十年代开始攻击“苏联修正主义”。 1966年——1976年中国开始“文革”,二党关系进一步恶化,1967年发生了“珍宝岛”事件,中苏二国进入准战争状态。在中国“美帝”“苏修”成为两大敌人。 1976年——1989年老毛死去。邓小平执政,中苏间的坚冰开始融化。1989年,邓同戈尔巴乔夫订立中苏二国全面恢复合作关系的协定。

个人认为,中国建国之初依附苏联是必须的。因为在当时美苏两极严重对立,而当时的中国刚刚结束战乱,综合国力远不如美苏,如果中国选择中立于二者之间,那么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就缺少必要的保护和国际支持,从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等方面看,这样是绝对行不通的。

第四讲 当代中美关系

美国二战以来实行的对外政策是基于美式民主思想的,即最大程度的保证美国自身的利益。这种政策由于美国长期的霸权地位而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支持。在建国之初,美国和英国都想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解放军解放南京时,解放军士兵误闯美国大使馆,当时美国大使司徒雷登有意息事宁人,避免了中美关系的恶化。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后,中国外交全面倒向苏联,在朝鲜战争以后,中美一直处于敌对状态。1950年6月,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1954年9月中美第一次海峡炮战;12月美国和台湾签订“共同防御条约";这一连续的挑衅事件将中美关系推至谷底。

60年代以来,东西方阵营分化严重,与苏联关系破裂的中国空前孤立。中美关系逐渐开始了破冰之旅。1971年7月9日,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秘密访华,16日发表中美公告;1971年10月,中国重返联合国;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并于28日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12月,中美建交并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邓小平访美。1979年4月,美国终止了与台湾方面的《共同防御条约》。但是中国强烈反对1979年4月美国通过的《与台湾关系法》,这一法案给今后中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埋下隐患。1982年8月15日,中美联合发布“八一七”公报,中美关系开始全面发展。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末,中美关系在曲折中前进,其中也不乏广泛的合作。

进入新世纪后,中美在国际反恐等领域中取得了更广泛的合作,

小布什时期曾一度给主张台独的陈水扁势力施压,奥巴马时期,中美关系合作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但也遇到了诸多经济上的冲突。

个人认为,当前美国在对中国的态度上,强硬多于妥协,近年来采取的多项对华经济政策令国内中小型企业饱受打击,在台湾问题上也是毫不让步。中国政府应在不挑起军事冲突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强硬一些,以保障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和领土主权。这一方面可以向俄罗斯学习。

第五讲 当代中日关系

建国初期,日本作为战败国追随美国,在朝鲜战争之后敌视中国。1951年9月美日之间签署的《美日安保条约》,1952年4月日本和台湾签署的"日蒋合约”均体现了当时日本的对华敌视政策。

中国主动开展中日民间外交。具体体现在:1,中国主动沟通中日两国贸易,1952年6月中日签署了第一个民间贸易协定;2,1953年3月北京会谈公报,协助在日华侨回国;3,1953至1955年,中国继续推进民间外交,签署了第二个民间贸易协定;4,宽大处理日本战犯,1956年6月对一千多名战犯免于起诉,分批释放,1959年全部释放。在主动开展民间外交的同时,中国在反击恶化中日关系的逆流方面也做了诸多努力。

70年代,受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中日双方逐渐复交。1972年9月,中日正式建交,并发表了中日联合声明,声明中宣布中日结束战争状态,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从此,中日两国在贸易,航海,航空,渔业等领域来往得到了加强。1978

年8月,中日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条约指出中日加强经济往来和能源交流。1978年邓小平访日,邓小平指出要加强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并利用日本资金,技术和管理来发展中国经济。

80年代,中日关系在曲折中发展,1982年的日本历史教科书事件成为了中日关系前进中的障碍。1982年,中日两国确立了中日关系四原则,即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相互信赖。此后,两国关系渐入佳境。

9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处于波动状态。小泉存一郎时期的频繁参拜靖国神社和近期的钓鱼岛事件,将中日关系推至冰点,给两国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个人认为,由于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日本民族与生俱来的自卑感,中日关系会长时间的僵持下去。对于未来两国关系,本人认为,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实力的死灰复燃,不排除发生两国决战的可能性。所以,作为中国人,要时刻保持警惕,做好保家卫国的准备。


相关内容

  • 和谐世界理念的文化意蕴
    "和谐世界"理念的文化意蕴 "和谐世界"理念的文化意蕴新闻中心 | 教育 | 科技 | 文化 | 卫生 | 理论 | 评论 | 观察 | 国际 | 国内 | 京华 | 经济 | 军事 | 法制 | 体 ...
  • 社会主义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与经济 一.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 法与经济的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即法与生产力的关系和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法作为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建立在该社会的经济基础上的,是被决定的因素.一方面, ...
  • 当代国际经济与政治1
    一..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进程大致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 (2)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趋 ...
  •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理论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理论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经验 1.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进程的三个阶段 1848年-1917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任务是建党.夺权: 1918年前后 ...
  • 国际经济协调与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作者:贝宁志 中国政治学院学报 1995年09期 近十年来,"国际经济协调"一词常见于西方经济学家的文章与著述之中.有人否认国际经济协调的实际意义,多数人则认为,国际经济协调是缓和矛盾,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并 ...
  • 当代国际社会
    " 本课进行当代国际社会的教学,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识记国际社会的构成.国际关系的含义和内容.联合国的主要机构:理解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国际法的作用.按不同的标准判断几个主要国际组织的类型.国际组织的主要作 ...
  • 春秋时期"尊王攘夷"战略的当代启示
    "尊王攘夷"是中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普遍采用的战略,分析其演变可对今天中国崛起战略给出一些重要启示.所谓"尊王"是指尊崇周天子的权力与权威,而"攘夷"则是指防御外夷的入侵." ...
  • 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对外贸易影响经济增长的方式,是各国制订经济发展战略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繁荣的对外贸易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焦点.本文在对近几年我国对外贸易数据资料分 ...
  • 第七章题库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单选: 1.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应该是( A )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 C.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变革 2."改革是中国 ...
  • 专题五推进改革开放
    专题五 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国家发展 一:政热点聚焦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