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行政管理本科[城市管理学]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题 - 范文中心

电大行政管理本科[城市管理学]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题

12/19

城市管理学2012春期末练习与解答

一、填空题

1、城市的集聚性包含了诸多要素,主要包括人口的集聚和

2、现代意义的城市管理,主要是源起于

3、《马丘比丘宪章》最大的特点在于表明了城市规划理论由“功能分区”向转变的强烈倾向。

4、城市管理思想的演进很大程度上是循着思想的阶梯进行的。

5、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的一般被看作是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开端。

6、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作为它的派出机关。

7、城市政府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在城市

8、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种形式。

9、我国城市行政管理,实行“两级政权三级管理”体制。三级管理即。

10、随着信息技术和3S(GIS,GPS,RS)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使用,城市管理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即时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11、传统公共管理和新公共管理在管理手段上的区别突出表现在对

12、外部规模经济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达到。一种是

13、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调与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安全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类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

14、对中国来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的根本性转变,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必然要求。

15、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体现在 人口负增长和 两个方面。

16、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战略愿景、重点战略、战略措施和战略反馈五个部分组成。 17、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开始初步形成了

18、营销城市要走出去,城市管理的工作重点要由生产管理转向。

19、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

20、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

21、现代城市规划的创始者本质上是一群社会改革家,虽然他们当时关注的是物质空间环境问题,但其思想的核心却是 。

22、土地利用的效益是指土地利用产生的社会、经济和效益,三者是辩证统一的。

23、土地用途管制的核心目标是实现

24、

25、基础设施能否市场化的经济技术标准一般有两个,一是的强弱,二是可分割性的难易。

26、城市经济管理中协调控制城市经济活动的主体是

27、城市经济管理的二重性是指它的和社会属性。

28、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29、在应对市场失灵时,政府通常采用的手段包括宏观调控和

30、是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政府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

31、城市人口数量是指城市区域内人口的总数,包括常住人口数量和

32、城市人口的数量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和。

33、自建国以来,我国城市人口管理就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管理模式和特点,主要体现为

和居民身份证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的特殊控制政策,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人口管理制度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34、

35、 是由政府出资建造、国家给予补贴、并具有一定住宅质量(符合本国政府规定的最低住宅水准)的廉价住房。

36、城市环境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城市的自然环境;二是城市的

37、城市环境保护与管理终坚持的一个总原则是。

38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39、将原因导向的城市管理思路用到城市环境问题的研究上,可以发现,我们需要从末端治理为主的环境保护走向发展源头导向的 。

40、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

41、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撤地建市,解决城乡分割、地市矛盾等过去存在的问题,使中心城市更好地发挥地域中心作用。

42、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失去土地以后无以为业。

43、城乡关系发展的最高形式,是要达到。

44、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是城市化和

45、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

46、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反映为各国的竞争,也表现为区域之间的竞争。

47、通过城镇体系规划和来协调区域发展中的各种空间和产业问题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48、是指同一区域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通过契约和协定,形成一个跨越国界或地区的商品、资本、人才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的组织形式。

49、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是实现

50、Citistate不是一个,而是一个组织边界、市场边界、信息边界、社会边界,乃至生态与环境的边界。

51、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

52、从国外的一般经验来看,、各负其责的从属性原则是各国突发事件管理的普遍原则。

53、对于突发事件而言,其涉及的内在结构体系并非单纯的线性逻辑抑或平面关联,而是一个包含决策、 、执行、保障等系统的四位一体的构架体系。

54、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第一原则是迅速地,将可能发生的危机尽可能缩小。

55、城市突发事件处理,必须首先注意启动停止策略。

二、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

1、城市往往在一个地区的( )中居于主导地位,代表和展示着人类文明的最新发展高度。

A 文化 B 政治 C 社会 D 经济

2、( )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A 农业现代化 B 科技现代化 C 工业化 D 信息化

3、( )社会大分工,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

A 第一次 B 第四次 C 第三次 D 第五次

4、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主要以( )为主。

A政治功能 B军事功能 C 社会功能 D经济功能

5、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 )。

A 人口的流动 B总人口的增长 C技术进步 D经济增长

6、( )属于我国城市权力政治系统。

A 市人大 B 市政府 C 市委 D 市司法机关

7、( )属于我国城市国家权力政治系统。

A 市人大 B 市政府 C 市委 D 市司法机关

8、( )在整个城市国家机关中处于首要地位。

A市人大 B 市政府 C 市委 D市政协

9、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要有地方( )。

A 任免权 B 监督权 C决定权 D立法权

10、我国市民利益表达的主要途径或渠道包括( )。

A个人联系渠道 B代理人或代表渠道 C集团参与渠道 D市民监督渠道

11、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包括( )的内容。

A市建制体制 B市政府构成体制 C市行政管理体制 D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

12、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就其下级行政建制而言,分为辖区的市和不辖区的市,不辖区的市一般是( )。

A县级市 B地级市 C副省级市 D直辖市

13、( )在城市决策中处于核心地位。

A 市政协 B市人大常委会 C市政府 D中共市委

14、市民参政包括市民的( )。

A司法参与 B政治参与 C行政参与 D社会参与

15、以下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说法正确的是( )。

A 更加注重对内部系统的管理 B 强调管理对象的外部化

C强调以什么方式实施管理会加强管理的便利性

D强调提高管理的内部效率

16、与传统的公共管理相比较,( )成为新公共管理的重要字眼。

A 市场导向 B结果趋向 C绩效标准 D顾客导向

17、城市管理中存在的( )问题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

A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B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

C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D城乡失衡发展

18、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 )获取。

A 竞争——合作分析方法 B历史分析方法

C 政经社技分析方法 D优劣机威分析方法

19、在总体的战略愿景之下,城市发展战略还可以形成一定的发展目标体系,一般表现为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 )。

A生态环境指标 B社会进步指标 C生活质量指标 D经济发展指标

20、世界银行组织认为,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 )的城市。

A 有竞争力 B 治理和管理良好 C适于居住 D银行信赖的

21、( )属于初级城市发展战略观。

A营销导向 B需求型 C供给型 D资源型

22、构建敏捷城市,要做到( )。

A信息敏捷 B人员敏捷 C制度敏捷 D政策敏捷

23、近代城市规划始于( )。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德国

24、行政法首要的和基本的原则是( ),它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体现和具体化。

A 行政合法原则 B 行政合理原则 C 行政统一原则 D行政公开原则

25、土地利用规划一般应遵循( )。

A 动态原则 B协调原则 C 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原则 D效益原则

26、现代城市成长管理从( )萌生。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德国

27、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 )。

A 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

B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

C 保障和创造城市公正的社会环境

D保障和创造城市公正的人文环境

2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国家建设部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分为( )。

A城市总体规划 B城市分区规划 C城市详细规划 D城市分层规划

29、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 )年。

A 5年 B 15年 C20年 D 25年

30、由于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的建立处在逐步摸索的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 )。 A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 B协议出让,政府让利

C生地出让,效益粗放 D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

31、我国城市空间成长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

A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 B城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重

C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D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

32、城市经济的一般功能是指城市总体的共同性功能,主要是以( )为主导,为国民经济服务。

A 第一产业 B 第四产业 C 第三产业 D 第二产业

33、城市经济管理具有( )的特征。

A 综合性 B 两面性 C二重性 D区域性

34、城市经济管理的方法包括( )。

A 行政方法 B 社会方法 C 法律方法 D经济方法

3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具有( )特征。

A 以“间接性”为主 B以“直接性”为主

C 以“经济性”为主 D 具有“公共物品”属性

36、经济性规制主要针对( )。

A 外部不经济问题 B 信息不对称问题 C 非价值物问题 D自然垄断问题

37、经济性规制对象产业包括( )。

A 自来水 B 交通运输和金融 C 城市燃气 D电力

38、社会性规制主要针对( )。

A 外部不经济问题 B 信息不对称问题 C 非价值物问题 D自然垄断问题

39、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 )。

A 外部性 B 公共物品 C 非对称信息 D垄断

40、导致政府失灵的主要因素包括( )。

A 政府的低效率 B 政府赤字问题

C 政府的自我扩张倾向 D 政府的行为动机

41、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之前,对政府行为的假设有( )。

A 慈善模式 B民主模式 C 巨物模式 D 专制模式

42、( )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大。

A 稳定型 B 衰退型 C 波动型 D增长型

43、( )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中,幼年比例小,老年人口多。

A 稳定型 B 增长型 C 波动型 D衰退型

44、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主要有( )。

A 自然社区 B 功能社区 C 法定社区 D 居住型社区

45、从城市社区起源基础、产业和功能的不同出发,城市社区可以分为( )。

A 职业型社区 B法定社区 C自然社区 D居住型社区

46、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组成包括( )。

A 社区成员 B 社团性组织 C 企事业组织 D行政性组织

47、根据我国近年来的情况,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 )。

A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 B文化结构的高层化发展趋势

C就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 D城市人口红利效应正趋于减低

48、自治型模式是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由下而上实施的社区管理模式,( )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A美国 B 日本 C法国 D新加坡

49、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治理模式( )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A美国 B 日本 C法国 D新加坡

50、城市环境具有( )的特征。

A 脆弱性 B 开放性 C 人为性 D复合性

51、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 )是根本保障。

A 法制手段 B 行政手段 C 技术手段 D教育手段

52、城市环境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 )。

A 治理方面的制度 B 监督方面的制度 C排污检查制度 D预防方面的制度

53、城市环境管理治理方面的制度包括( )。

A谁污染谁治理制度 B排污权交易制度

C奖励制度 D排污收费赔偿制度

54、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包括( )。

A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 B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

C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 D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55、我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重点是( )。

A改革城市环境管理体制,强化环境管理

B广开渠道,解决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来源

C 加强政府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领导

D把环境保护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56、城中村产生原因主要有( )。

A 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

B 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

C 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

D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57、( )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

A 撤市(县)设区 B 撤村设街 C 人口农转非 D 撤县建市

58、( )大都市政府,成立于19世纪末,是最早建立的大都市政府,开创了大都市政府的先例。 A伦敦 B迈阿密 C大温哥华 D巴黎

59、发达国家区域协调机构的特点是( )。

A形式多种多样,且在不断调整

B在组织上更多采用合作、自愿参与和弹性的方式

C“政府”与“非政府”两类协调机构逐步融合

D受政党更替的影响大

60、根据区域协调问题的性质的差别,区域协调可以分为( )。

A 外部协调 B 政府协调 C 民间协调 D内部协调

61、总体而言,区域协调机构的组织方式与运行机制可以分成( )。

A 弱调控模式 B 多元调控 C 一元调控 D强调控模式

62、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弱调控模式以( )为代表,实行联邦制,土地实行私有化。

A 加拿大 B 澳大利亚 C 英国 D 美国

63、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强调控模式以( )为代表。

A法国 B 荷兰 C 美国 D希腊

64、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多元调控模式主要以( )为代表。

A德国 B 英国 C 丹麦 D美国

65、( )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

A 保障系统 B 执行系统 C 信息系统 D决策系统

66、( )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

A 执行系统 B 信息系统 C保障系统 D决策系统

67、( )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也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处理中最为关注的焦点。

A 准备 B 反应 C 预防 D 恢复

68、( )反应是处理突发事件的主要“舞台”。

A 准备 B 预防 C 反应 D 恢复

69、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 )。

A 齐 B 实 C 准 D 快

70、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包括( )。

A 预警系统的建立 B 危机应对 C 危机判断 D 确认危机来源

三、名词解释

1、城市管理: 2、区域规划:3、城市管理体制:4、危机管理:5、城市政府职能: 6、区域经济一体化:7、排污权交易:8、城市营销:9、经营城市:10、循环经济:11、城市规划:12、城市基础设施:

13、Citistate:14、城市经济管理:15、城市人口管理:16、城乡一体化: 17、预算外资金:18、城市社区管理:19、城市环境管理:

四、简答题

1、新条件下我国城市经济管理领域的核心要务是什么?

2、如何引导我国城中村城市化?

3、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的决策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城中村的成因是什么?

5、我国市民参政的内容是什么?

6、新公共管理对城市管理具有哪些启示?

7、现代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囚徒困境现象有哪些?

8、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做到快速反应?

9、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10、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11、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12、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

13、如何对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14、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益处有哪些?

15、我国城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6、解决土地市场的垄断和投机的措施有哪些?

17、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18、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局限是什么?

19、我国城市人口管理的特点是什么?

20、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是什么?

21、国外社区管理的典型模式有哪些?

22、循环经济3R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经济活动的集聚 2、古典经济学 3、功能综合 4、城市规划 5、田园城市

6、街道办事处 7、公共事务管理 8、社会团体 9、市、区、街道 10、网格化

11、私营企业 12、地方化经济 13、生态可持续发展 14、集约型 15、老龄化

16、战略依据 17、营销导向 18、形象管理 19、工业物质 20、生态经济

21、社会公正 22、环境生态 23、耕地 24、城市基础设施 25、公共性

26、城市政府 27、自然属性 28、市场失灵论 29、微观规制 30、规制

31、流动人口数量 32、机械增长 33、居民户口 34、户籍管理 35、公共住宅

36、人工环境 37、可持续发展 38、排污权交易 39、循环经济 40、宇宙飞船理论

41、市管县 42、城中村 43、城乡一体化 44、农业产业化 45、城乡统一市场

46、核心城市 47、区域规划 48、区域经济一体化 49、区域发展

50、行政边界 51、决策系统 52、分级管理 53、信息 54、阻绝传染55、信誉危机

二、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

1、ABCD 2、D 3、C 4、A B 5、A BCD 6、A BCD 7、ABD 8、A

9、ABCD 10、ABCD 11、ABCD 12、A 13、D 14、BCD 15、B

16、ABCD 17、ABC 18、ABCD 19、ABCD 20、ABCD 21、BCD

22、ABC 23、C 24、A 25、ABCD 26、A 27、ABC 28、ABC 29、C

30、ABCD 31、A BCD 32、CD 33、ABCD 34、ACD 35、ACD 36、BD

37、ABCD 38、AC 39、ABCD 40、ABCD 41、ABC 42、D 43、D

44、ABC 45、AD 46、ABCD 47、ABCD 48、A 49、D 50、ABCD

51、A 52、ABCD 53、ABCD 54、ABCD 55、ABCD 56、ABCD 57、ABC

58、A 59、ABCD 60、AD 61、ABD 62、D 63、ABD 64、AB C

65、D 66、C 67、C 68、C 69、ABCD 70、ABCD

三、名词解释

1、城市管理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在不同行政关系影响下,以城市这一空间、经济、社会系统的运行为对象的治理活动。城市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根据公众需求,在不破坏城市生态友好程度的基础上,采用协调、规划、控制、建设、引导等管理方法,提升或维继城市在区域中的综合竞争能力,从而为城市公众营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

2、区域规划是指在某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综合性、战略性和政策性的总体战略部署。

3、城市管理体制是城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

4、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等而采取的行动。包括组织面临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自然的、人为的、管理的、文化的、环境的和不可确定的等所有相关因素的管理。

5、城市政府职能是指城市政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从动态来看,它是城市政府行使职权、发挥作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6、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同一区域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通过契约和协定,形成一个跨越国界或地区的商品、资本、人才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的组织形式。

7、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8、城市营销,即把城市地区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将地区的未来发展愿景作为一个吸引人的产

品,通过强化地方经济基础以及更加高效地满足和吸引既有的和潜在的目标市场(主要包括产业、投资者、定居人口、观光游客和会议人士等),来主动营销地区的特色。

9、经营城市,即指城市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和人文资源等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营运,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

10、循环经济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11、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12、城市基础设施就是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的一般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3、Citistate(城市联盟)是指由相同特征和功能的城市和城镇环绕所组成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上相对独立的贸易、商业和通讯区域。

14、城市经济管理指城市政府和其他多元主体一同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制度、协商等手段对城市经济环境、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以使城市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并取得“满意”效益的全过程。

15、城市人口管理:是指城市政府对城市居民户籍和人口变动、人口流动的行政管理工作。

16、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最优的状态。

17、预算外资金是地方财政或城市事业单位直接掌握的财政性资金,即根据国家财政管理制度的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满足各自特殊需要的财政资金,是下放财权的一种管理形式。

18、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市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为协同,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运用行政与法律、经济与教育、公德与情感等手段,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19、城市环境管理指按照一定环境功能目标,运用行政、法律、教育、经济与科学技术等手段,协调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以防止环境污染、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一种措施。

四、问答题

1、(1)构建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体制。

(2)导引城市产业结构合理、有序升级。

(3)筹谋解决结构性失业与总量过剩失业问题。

2、(1)从发展决策入手,进一步集中城市决策权

(2)从城中村内在要求入手,启发、鼓励其自身进步

(3)从体制入手,改革土地、人口与城市管理体制

(4)从经济入手,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经济体系

(5)从文化入手,针砭城中村弊端,弘扬城乡融合与现代文明

(6)从法律入手,严肃处理城中村所滋生的违法现象

(7)从组织人事入手,培养高素质的村镇领导人

(8)借鉴其他城市处理城乡矛盾的经验

3、(1)制订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构建预案储备库;

(2)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程度、潜在范围和影响进行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调整细化对事件的判断;

(3)对事件的处理作出敏捷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的决策;

(4)根据决策执行调整或重新制订决策以及总结突发事件运作绩效等内容。

4、(1)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在缺乏政策引导及法规约束的条件下,经济效益往往是城市建设投资主体追求的唯一目标。城乡交界处规划编制的粗放、政府吸引投资的迫切、投资主体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等综合作用,使农村居民最终成为“弱势群体”。占据优势的投资方在征地费用低廉、适于成为建设用地的农田菜地和居住密度大、拆迁安置费用相对较高、建设周期较长的居民点之间,

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前者。为降低补偿成本,也为了避免处理与城中村相关的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管理问题,城市在征地中有意避开城中村,村镇也乐意保留原有的居住方式与社区关系,这是城中村产生的直接原因。

(2)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交通轴如公路、铁路等是城市对外人流、物流的通道,由于“增长极”效应,临近交通轴的城市地区呈指状发展,介于两交通轴之间的农村地区渐被“环抱”。随着城市辐射力的增强,城市区域垂直于交通轴方向向外扩展。研究结果说明,投资效益与城市辐射力成正相关关系,在交通轴周边体现为衰变规律,即距交通轴越远其投资效益越低,投资效益趋零的地区逐渐演化为城市灰色区。

(3)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原位于城市边缘区的农村集体组织在“围入”城市后,逐渐意识到土地的价值而不愿被动城市化,或是受“土地增值获利”动机的驱动,不愿马上被“城市化”。如衡阳郊区高兴村,利用与城市的紧密关系,以位置优越的土地为依托,建立起一批服务于城市的农工商联合企业,获利丰厚,故不愿“被动城市化”。或者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民提出难以接受的安置费用,拒绝征地拆迁,这种农民卖地获利的惯性思维是很大一部分地区难以完成改造而形成城中村的典型成因之一。

(4)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改革开放后,许多城市周边村镇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结构由单纯农业向以工商业为主、农业为辅转变。村民从事非农活动的收人大大超过种田、养鱼的收入。兴办“三资”企业或经营房地产开发使不少乡镇数年间就实现了工业化,村民生活水平也迅速达到小康。对于吸引外资而言,有些城市边缘区的农村因为比城市有更多的引资关系和更灵活的招商手段,也占有优势。各种内外部因素的综合促进下,以出借土地、兴办开发区,吸引“三资”企业为主要方式的村镇经济逐渐发展起来。这种发展方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以地招商、卖地致富”的直观经验。因此,村镇便设法尽可能多地控制土地。这种村镇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城中村产生的另一直接原因。

5、(1)市民的政治参与主要包括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政治权利和自由权利,履行公民和市民的政治义务,参与和支持城市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重大决策,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维护市民的合法权益,监督城市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政治行为,实现市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促进市政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和公开化进程。

(2)市民的行政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政府的行政决策,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向有关部门检举揭发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失职和渎职行为,行使监督政府及其公务员的权利;参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活动,维护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财产的安全,改善城市公共服务;促进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3)市民的社会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社区、基层居民自治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从事社区服务、拥军优属、残疾人援助和义工活动,参与城市教育、文化、体育、科技、医疗卫生、福利保障等方面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6、(1)培育多元主体共治。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应该根据公共服务的性质和内容,来决定公共服务的供应模式和供应主体。城市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发生发展的最重要载体,城市管理同样在政府公共管理中被赋予了最为重要的地位,城市管理的复杂性决定必须引入多元化主体共治,以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发挥不同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政府可以将一部分职能授权给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私营部门或个人,与之建立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在制定、执行公共政策时加强公众参与,实现城市管理过程中的以人为本理念。

(2)对城市政府职能重新定位。城市政府在职能上要实现从“划桨人”到“掌舵人”的转变,从万能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转变。城市政府更应将其职能集中在决策、监督、协调和指导等工作上,而把非纯公共物品生产的具体职能让渡给企业和半行政性的机构。如政府可以通过与私人企业签订生产合同、授予经营权、BOT、TOT等多种形式,与私人企业建立伙伴关系,采用市场机制,将部分业务让渡出去,而政府则集中主要力量做好总体的决策、监督、协调和指导工作。

(3)管理手段上注重引入私营部门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新公共管理主张从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中汲取营养,政府公共部门可以利用私营部门采用的战略管理、绩效管理、目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法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管理和服务。对城市管理来说,在城市政府内部引入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将刺激政府提供更有效率的管理。

7、(1)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城市公共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如公路、桥梁、航标灯等,还包括无形的非物质服务,如法律、政策、消防等;不仅包括以政府为主要供给主体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如地铁、下水道等公用设施,还包括其他主体也能够提供的公共产品,如城市文化氛围的塑造、城市清洁环境的维护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城市里每一个住民都可能成为城市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者。然而,城市某些公共产品的供给面临着典型的囚徒困境问题。例如一项需要住民出资的公共事业,倘若住民愿意共同出资,所有人的福利都会增加。然而,每个人都会以囚徒博弈的方式思考:若某个住民不出资而由他人出资,则该住民可以免费享受他人提供的公共产品;反过来,若该住民出资而他人不出资,该住民可能会得不偿失,因此,该住民理性的最优选择是不出资,当所有人都形成同质性思考方式时,囚徒困境便出现了。这种搭便车式的囚徒博弈纳什均衡使得公共产品供给出现短缺、公共福利无法提高。

(2)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以传统科层体制为主建立起来的城市管理体系,管理的纵向层级设置过多,横向部门权责不明,其中横向部门之间的管理往往会出现囚徒博弈的困境。由于权力分野不明,各部门之间缺乏科学的协调与交流手段,合作意识不强,部门竞争激烈,管理实务在有利可图时集体争夺、一拥而上,在责任承担时集体缺位、相互推诿。城市公共管理体系效率和价值消失殆尽。

(3)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城市间、区域间的竞争突出表现在对资源、资金、人才等要素的竞争上。出于对自身利益考虑,各城市发展城市经济时,往往只考虑可以使自己城市获得利益的方案,而忽视了对周围其他城市的影响。中国的许多城市都发展相似的产业,甚至某些相邻城市之间产业定位完全一致。为吸引某些产业或厂商,各城市进行招商引资时,在税收政策、土地租金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最后的结果是单个厂商受益,而各个城市自身利益受损。城市之间沟通交流少,难以搭建信任平台,合作意识不强,囚徒博弈的恶性竞争下自身利益受损的同时,也导致区域发展潜力有限、秩序混乱等问题。

8、普遍来看,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主要从四个方面执行:

(1)宣传教育。

(2)准备预案。根据既有的和潜在的事件设立多重备选预案,缩短反应时间;

(3)构建预警机制,推行公示措施。

(4)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使官、产、学、民、媒之间的信息传递通畅。

9、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快、准、齐、实”四个要点。

“快”就是信息完整,准确和快捷,在此基础上,迅速召集突发事件处理队伍进行快速反应,赶赴现场处理。

“准”就是接到报告后,特别是到达现场后,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和事态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准确判断,拟定强有力的针对性措施。

“齐”就是对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要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方案、统一发布信息。

“实”就是调查处理方案确定之后,分工负责,狠抓落实,并且进行督促检查,督办到位。

10、(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城市人工环境的建设,必然要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这种改造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已经到了不能再继续下去的程度。在强调经济发展的时候,不应忘记经济发展目标是要为人类服务,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城市规划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明确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是所有城市规划师崇高的职责。城市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的确有一定的影响,但其间的关系,绝不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是保护城市环境的基础,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各项特定的环境要求,都可以通过适用的规划技巧,把建设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我国人口多,土地资源不足,合理使用土地、节约用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长远利益所在。城市规划对于每项城市用地必须精打细算,在服从城市功能上的合理性、建设运行上的经济性的前提下,各项发展用地的选定要尽量使用荒地、劣地,少占或不占良田沃土。在规划设计城市时,还应注意建设工程中和建成后的城市运行中节约能源及其他资源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两者达到和谐的必经之路。

(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保持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延续性,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生活方式,促进新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并使之为大众服务,努力追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新科学技术运用之间的协调等,都是城市规划师的历史责任。城市规划师在接受任何新技术的时候,必须以城市居民的利益为标准来决定新技术在城市中的运用。我们要警惕那种认为只要依靠技术的不断进步,就可以解决一切城市问题的幻想。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新技术在解决原有问题的同时往往也带来许多新问题。把科

技进步和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统一起来,让城市成为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和谐载体,是城市规划师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将成为21世纪最显著的变革。技术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正在对全球的城市网络体系建立、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经济模式和城市景观带来深刻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将继续下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技术进步与社会价值的平衡,将不断成为城市规划的社会责任,基于公正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效率提升会成为一项全球策略。城市规划还必须从实际出发,重视当时当地的客观条件、历史传统,针对不同的规划设计对象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避免盲目抄袭、“千城一面”。

(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城市是时代文明的集中体现。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设施的逐步现代化,同时要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居民文化生活的需求,为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创造条件。在全球化的今天,城市规划更应为城市中所有的居民,不分种族、性别、年龄、职业以及收入状况,不分其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创造健康的城市社会生活。坚持为全体城市居民服务,并且为弱势集团提供优先权,这是城市规划师的根本立场。强调城市中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社会和谐,重视区域中各城市之间居民生活的和谐,避免城市范围内社会空间的强烈分割和对抗。城市中的老年化问题,城市中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阶层的居民在城市空间上的分布问题,城市中残疾人和社会弱者的照顾问题,都应成为重要的课题,这些问题必须融入到城市规划师的设计中,并给予充分的重视。

11、(1)效益原则。即应全面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2)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土地利用规划主要目标之一在于充分开发土地的经济价值,严格受市场调节。规划很大程度上应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由市场引导,规划结果是适应这种引导的结果。同时,土地利用涉及各方面利益,除经济目标外,还必须考虑社会和环境生态效益与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须由国家立法、政府方针、政策来控制完成。

(3)动态原则。土地利用规划应随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旧有的规划在一定时间内有指导作用,但从长远看可能会成为有效利用土地的障碍。

(4)协调原则。土地利用规划涉及许多复杂部门,牵动方方面面的利益,必须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才能保证顺利完成并有效贯彻实施。

12、(1)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多年来都强调政府要垄断土地供应,但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只能通过农地转用、征用等手段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的供应,而对城市存量土地,政府不仅不能垄断其供应,而且很难称其为一个供应者,存量土地虽然数量巨大,但政府掌握的份额却近于零。这些土地基本上被原有的使用者所控制,在现行法律规定下,这些使用者可以通过补办出让手续转让土地,成为一个土地供应者,形成存量土地多头供地的局面。

(2)协议出让,政府让利。出让土地方式有拍卖、招标和协议三种。采取不同的出让方式,地价水平不一。拍卖、招标的价格更能够反映市场情况,协议价格往往偏低。原因是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出让方是政府,但具体操作者是有自身利益的个人或单位,受让方是有自身利益的个人、企业等,协议出让往往是政府让利。

(3)生地出让,效益粗放。随着我国各大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逐步建立,各地政府以招标、拍卖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的越来越多,有的城市甚至向社会公开承诺:通过公开招标、拍卖方式出让的土地面积要占全年出让土地总面积的90%以上。但在各地每次组织的土地公开招标、拍卖会上,“熟地”的成交率相对较高,而“生地”的成交率却很低。这里有后期的市政配套、拆迁等一系列问题。

(4)“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为了一些破产的中小企业,政府不惜用“土地换就业”、拿“土地换养老”,但一些私企或外商在将其收购后,立即将这份土地改变用途,获取暴利,致使职工今后无立锥之地,后患无穷。

13、(1)使基础设施建设从事业型转向企业型;

(2)使基础设施从福利型转为营利型;

(3)使城市基础设施由保险型转为竞争型;

(4)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人治型转为法治型;

(5)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应当科学化。

14、(1) 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壁垒消除,加快要素自由流通,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也有利于资源

在更大地域空间的有效配置;

(2)市场一体化会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各城市有更大的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率;

(3)一体化意味着城市内部竞争激化,迫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开发利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样又反过来会提升区域竞争力;

(4) 各城市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上更有利于研发和生产的结合,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机会增多,创新的成功率提高,产生分割状态下所不能得到的效果;

(5)各城市以综合的力量,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来加强和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关系,更有利于融入国际市场;

(6)一体化使各城市对区域培养出归属感,进而凝成一种合力,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7)一体化的区域把全球市场化为区域市场,有效地降低了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从而提升本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

(8) 协调发展能使区域在经济与社会、环境之间取得平衡,维持地区的持续竞争力和魅力。

15、(1)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城市政府应在国家统一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城市的性质、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协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城市政府应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技术政策,保证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实施和完成。

(2)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城市政府要不断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部分,不断优化城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并使之不断完善,以促进城市生产力的发展。

(3)不断调整和优化城市经济结构。城市政府通过城市经济管理,要使城市的经济结构与城市的性质相适应,合理规划和改善城市的生产力布局,合理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或优势产业;要把本市的经济结构与全国的经济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在经济开放中实现城市经济活动的协调运转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综合平衡;要根据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活动正常进行的客观需要,按照方便城市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原则,合理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就业结构和建设布局。

(4)有效控制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城市的生产力规模不能超过城市现有的各种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更不能超过当地自然资源(如水、土地)的承载能力,否则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危及城市的生存。因此,城市政府应合理控制和调节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把城市的生产力发展规模控制在与城市性质相协调的范围内,控制在城市现有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所允许的范围内,控制在城市自然资源的负荷极限内。

(5)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间接管理和服务。城市政府要依法监督各类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和合法经营,取缔非法经营,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强化工商行政、税务、审计、价格、统计、计划、财政、银行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和服务,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理顺企业间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创造一个公平、有序、合理的竞争环境,引导和促进各类企业实行专业化分工协作和改组、联合、兼并,促进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

(6)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市政公用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城市的社会经济活动越发达,对市政公用设施的要求越高。城市政府要对市政公用设施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保证城市的各种经济活动与市政公用设施的平衡和协调,从而为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7)注重全市就业情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利益的最基本形式体现为税收,劳动者利益的最基本形式则体现为就业。公民实现了就业,生活就有了基本的保障,收入也可持续增长,就可能增强对于改革和调整的承受力。比较充分的就业是解决城市各群体之间出现社会断裂,保证整个社会协调、稳定与和谐的基础,是国家持久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城市的就业水平和失业率的高低,是体现该城市公民权益保障程度的非常重要的指标。如果失业率高居不下,存在较多的低收入甚至低保人群,即便有较高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纯收入、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等数据政绩,但实际上社会依然存在两极分化,这显然与追求共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相违背。同时,长期失业也是造成城市居民贫困的最重要原因。因

此,城市经济管理工作必须时时关注就业问题,在就业岗位有限的时期,一方面要努力创造和提供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对失业、待业人员的培训和保障,确保城市就业相对平稳。在就业岗位充盈的时期,也要居安思危,加强对劳动力的在岗培训,未雨绸缪的考虑可能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将城市就业问题消化于无形。

16、(1)制订法规,规范土地市场的进入。通过对进入市场的土地进行严格限定,从源头上控制土地市场的供给。具体包括:严格控制农地转用,保证土地有序供给;实行土地买卖的申请劝告制和土地交易许可制,抑制土地投机。

(2)土地交易过程的管理。采用公开的方式进行土地交易,如我国香港地区的招标拍卖;公布公告地价和基准地价,指导市场交易;对交易土地编制利用规划并确定土地价格;建立严格守信,自我约束的中介组织保证交易公平。

(3)加强对土地使用的监管。很多国家强调土地登记的作用,及时监控土地流转情况;利用税收手段强化对闲置土地的管理,增加寡头控制的成本。

(4)直接干预土地市场的供求。很多国家采取土地储备的方式来干预土地市场的供求,比如加拿大通过公共土地银行和公有地段整治计划,地价高时加大市场投放,地价低时买入土地;很多国家实行了先买权制度,保证政府控制土地价格和投机性交易。

17、(1)树立人口意识,贯彻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此,要实行计划生育管理。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目标是有效地控制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提高城市人口质量,树立人口意识,强化人口观念,使城市人口增长与社会、环境、资源相协调,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贯彻国策的重点对象是城市流动人口,必须加以足够重视。

(2)正确选择城市人口增长途径。城市人口的数量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城市人口自身的再生产带来的增长;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而引起的城市人口增长,它一般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并与城市自身的功能和吸引力大小有关。目前,我国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受到严格控制,这是我国人口发展总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提高城市人口的比重,绝对不能通过提高自然增长率的途径达到。而对我国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在城市化发展的趋势下,其控制应适度放松,但要对其总量增长的速度和增长方向进行适当的控制。

(3)做好人口普查和人口预测工作。人口普查是一种多目标的调查,是一次性的、直接的、普遍的调查,目的在于了解一个时点内一个国家或整个地区内人口状况的静态资料。城市政府要在国家统一部署下,以公安、民政部门为主组织专门队伍,负责此项工作。做好人口普查工作的作用在于:掌握人口的职业构成和行业的人才分布情况,利于决策机关研究人口的经济结构,使其合理化;掌握人口的年龄构成和文化构成,利于规划托幼养老事业和文化教育事业,也为研究提高劳动力素质提供科学依据;掌握民族人口构成及分布情况,利于制定符合实际的民族政策,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生育政策;掌握城乡人民各户平均人口情况,利于分析家庭人口变动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城乡人口结构、地区人口布局和人口迁移提供资料;为制定人口生育计划,预测人口发展趋势,以及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口政策提供数据。人口预测,又称城市人口发展现状的预测,就是根据城镇人口的现状和发展特点,运用科学方法,推测若干年后城市人口的状况。人口预测包括人口数量预测与人口质量预测两个方面。做好城市人口预测工作是制定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需要。制定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必须了解计划期内全国城乡人口变动情况。城市人口预测既为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提供依据,也是计划期内人口指标的重要内容。人口规模决定城市规模,城市人口数量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因此,搞好城市人口预测对制定城市发展规划,预见未来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有重要意义。

(4)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城市流动人口指没有城市常住户口暂住(具有暂住证)或暂时逗留于城市的人口。流动人口问题,是直接关系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从积极方面看,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活动促进了城镇的生产发展,扩大了对社会商品的需求,繁荣了各地城镇市场,补充了城市劳动力的不足,传播了科学技术文化,促进了经验交流、信息沟通等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从消极方面看,流动人口也加重了城市基础设施的负担及其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加重了城市粮食、蔬菜及其他农副产品的供应量以及由此引起的各项财政补贴;加剧了城市社会治安管理的难度,有碍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控制

与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5)制定城市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这是城市人口宏观管理的基本工作。其主要程序是:定期统计本市人口,正确反映城市的人口质量、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这是预测城市人口变动趋势和制定人口发展战略的基础;搞好城市人口预测。主要预测本市人口自然变动率和机械变动率;制定适度人口发展规划。即将城市人口与基础设施、城市人口与城市环境、城市人口与经济、城市人口与城市社会等相互之间的影响,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来考虑,使城市人口与城市物质资源达到最佳的配置状态。由于城市人口、经济系统是一个时空统一、多变量、多角度、多层次的复杂结构体,因而,城市适度人口规划的制定,应该根据城市人口系统中各种内在变量的因果关系(具有一定发展方向、性质和职能的城市发展的压力等),并利用“全息系统分析法”(如综合分析法、回归分析法、人口发展方程等先进的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拟制各种模型,使城市人口发展规划尽可能与现实发展相接近,提高人口发展规划的科学性。

18、(1)传统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做法,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

(2)末端治理随着污染物减少而成本越来越高,它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

(3)由末端治理而形成的环保市场产生虚假的和恶性的经济效益;

(4)末端治理趋向于加强而不是减弱已有的技术体系,从而牺牲了真正的技术革新;

(5)末端治理使得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去投资开发污染少的生产方式;

(6)末端治理没有提供全面的看法,而是造成环境与发展以及环境治理内部各领域间的隔阂;

(7)末端治理阻碍发展中国家直接进入更为现代化的经济方式,加大了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19、(1)城市户籍制度,户籍管理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政府对其所辖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控制和规划。我国现行户籍制度是建国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而逐步建立起来的。种户籍制度适应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大规模经济建设对全国人力资源统一管理和调配的需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这一体制所产生的问题也日益明显,主要表现为经济系统的效率低下及人力资源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挥。

(2)居民身份证管理,居民身份证制度是为了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一种管理制度。其基本内容包括六个方面:领取;登记;效力和期限;换领和补领;交回、收缴和收回;查验和扣留;

(3)城市计划生育管理,计划生育是指为了贯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这一基本国策,宣传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基本政策。

(4)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与我国城市化水平和进程现状相联系,城市流动人口已经成为在城市中生存的不可忽视的群体,对于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必须纳入城市人口管理的工作范围,否则不可能实现有效的城市人口管理工作。流动人口的管理,涉及方方面面,既有户口管理、治安管理、劳动管理、工商管理,也有卫生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生产安全管理,等等。因此,管理好流动人口,并不是哪一部门的事,需要城市各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当前,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普遍都设有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流动人口较少的,一般都由公安一家从维护社会治安角度在管理。机构设置健全、合理是管好流动人口的组织保障。流动人口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管理工程,它与公安机关原有户籍相对静止状态的管理有很大区别。因而必须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机制,才能有效地发挥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作用,克服流动人口所带来的负效应。

20、(1) 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这是指由社区内司法、警察、安全、消防等部门组成的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由社区居民组成的从事治安保卫工作的自治性组织(如治保会、联防队、门栋关照小组等组织),为创造安全有序的良好社会环境,而对社区内的社会公共秩序、户口、特殊行业(如旅馆业、旧货业等)、道路交通、消防及法制和安全教育进行的管理;

(2) 社区环境卫生管理。这是由街道环卫所及各房管所、园林所及社区内各单位组成的市政管理委员会以及群众自治性组织和全体社区成员,为谋求适合居民身心健康的和谐环境,而对生活垃圾、污水、粪便处理工作,道路清扫工作,植树种草等绿化工作,以及环保宣传工作等等进行的管理;

(3) 社区卫生保健。这主要是指由街道卫生科、计划生育委员会及地段医院和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的卫生保健部门,组织发动社区成员,为保证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而对卫生防疫、计划生育、老年人保健、

妇幼保健和少年儿童保健,以及心理咨询、社区康复等工作进行的管理;

(4)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这主要是指由社区自治性组织和各专业性团体,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动全体社区成员,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小区、文明里弄、文明楼和文明家庭等活动,进一步完善调解、帮困、服务网络。同时,做好教育、科学、文化、艺术、体育及传媒的发展规划,以生态环境物质文明为基础,加强理想、道德、法制教育,提倡科学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的社区社会风尚。

21、(1)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自治型模式是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由下而上实施的社区管理模式。政府以间接介入为原则,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法规来规范协调社区内的各种利益关系,为社区居民的参与活动提供制度规范。社区层面的组织及居民按照自主自治的原则处理社区具体事务。美国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2)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治理模式。政府与社区行为紧密结合,对社区的干预较为直接和具体,并在社区中设立各种形式的派出机构,社区治理表现浓厚的行政色彩。新加坡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3)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混合型模式是政府-居民处于双重主导地位、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两种实施方式并行的社区治理模式。政府对社区发展的干预较为宽松,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规划、指导并提供经费支持,官方色彩与民间自治特点在社区发展的许多方面交织在一起。日本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22、(1)减量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一法则是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又叫减物质化。换句话说,人们必须学会预防废弃物产生而不是产生后治理。在生产中,制造厂可以通过减少每个产品的物质使用量、通过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例如,轻型轿车既节省金属资源又节省能源,仍然可以满足消费者关于各种轿车的安全标准;而光纤技术能大幅度减少电话传输线中对铜线的使用;由于大量的资源浪费和废弃物排放来自包装,因此过度包装或一次性的物品是不符合减量化原则的;在消费中,人们可以减少对物品的过度需求。例如减少人们所要买的东西,如果人们不是消费至上主义地去买它,它就不会变成垃圾。人们可以学习大宗的购买,选择包装物较少和可循环的物品,购买耐用的高质量物品等。如果人们这样去做,那么就是在身体力行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减少对垃圾填埋场的压力。

(2)再利用原则。循环经济第二个有效的方法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通过再利用,人们可以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

在生产中,制造商可以使用标准尺寸进行设计。人们还需要鼓励重新制造工业的发展,以便拆解。修理和组装用过的和破碎的东西;在生活中,人们把一样物品扔掉之前,应该想一想在家中和单位里再利用它的可能性。确保再利用的简易之道是对物品进行修理而不是频繁更换。人们可以将可用的或可维修的物品返回市场体系供别人使用或捐献自己不再需要的物品。

(3)资源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三个原则是尽可能多的再生利用或资源化。资源化是把物质返回到工厂,在那里粉碎之后再融入新的产品之中。资源化能够减少人们对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场的压力,制成使用能源较少的新产品。有两种不同的资源化方式:最合意的资源化方式是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略为逊色的资源化是次级资源化,即废弃物被变成不同类型的新产品。原级资源化在形成产品中可以减少20%~ 90%的原生材料使用量,而次级资源化减少的原生物质使用量最多只有25%。与资源化过程相适应,消费者和生产者应该通过购买用最大比例消费后的再生资源制成的产品,使得循环经济的整个过程实现闭合。


相关内容

  • 中央电大[保险学原理(本科)]20XX年1月期末试题及答案
    试卷代号:102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来源:河南学历考试网 www.xlkss.com 保险学概论 试题 注意事项 一.将你的学号.姓名及分校(工作站)名称填写在答题纸 ...
  • 电大入学测试汉语言文学答案
    新疆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开放)入学测试题(1) 一.填空(共15分,每空1分) 1.六书是分析汉字形义关系的基本理论,其具体的名称是( ). 2.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它和其他种类艺术相比,其主要特点是( )的间接性.概括的( )性和思想 ...
  • 20**年电大一村一乡村社会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3答案
    乡村社会学作业1答案 这个题目需要大家自己去做. 按照解题的思路去答题. 我这给大家解题需要的资料,你们需要按照自己思路去总结归纳. (一)家庭的涵义与特点 它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间有着共同的利害和亲密关系的群体.这些 ...
  • [项目管理实务]作业集答案(专本科函授)
    结果影响并希望影响项目者--项目利益相关者. 7.项目管理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前者是指项目处于什么样的组织状况之中,后者则是指项目处于什么样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影响项目的内部环境包括企业文化.组织战略和组织结构形式等:影响项目 ...
  • 中央电大[西方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试卷代号:2143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金融等专业 西方经济学 试题 2009年1月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0 分) 1.经济学根据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__ ...
  • 武汉电大[领导科学与艺术]作业一答案
    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专科) <领导科学与艺术>/<领导学基础>课程平时作业(一)答案 一.填空题 1. 领导活动是领导者.追随者.领导环境这三个基本要素组合成的复杂函 数.这种关系的函数公式是:领 ...
  • 20**年电大[科学与技术]试题答案
    2016电大小教本科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材料是人们用来制造有用物品的各种( D.物资 2.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是( B.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的确立 3.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是地壳.地幔和( B .地心 4.现代信息技 ...
  • 20**年电大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经济学科工商管理类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一.管理学方向 1.论企业核心竞争力 2.现代管理理论热点问题研究 3.消费者行为研究 4.现代商务谈判 5. ...
  • 经济学基础课后习题
    制度篇 第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发展生产力 一. 填空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 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 .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开始,到 为止,最少需要 时间 二.单 ...
  • 电大国际贸易原理平时作业答案
    <国际贸易原理>平时作业(一) 二.单项选择题 1.国际贸易额指用货币表示的一定时期内世界各国的( D )的总和. A.对外贸易额 B.商品贸易额 C.进口贸易额 D.出口贸易额 2.贸易逆差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 B ).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