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说课稿 - 范文中心

莫高窟说课稿

06/04

《莫高窟》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它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第一段:(1)写莫高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概貌。第二段:(2——

4)介绍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第三段:(5)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前浅显。因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于: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一方面他们想更多地拓展视野,了解世界(特别是我国古代)灿烂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他们也想进一步增强自己的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莫高窟》文质兼美,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又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好教材。文章介绍了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他们在欣赏图片,阅读美文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自学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定为:

1、品读理解课文第二段并背诵。

2、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我设想分成两课时来教学。下面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的西北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尊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你们想亲眼看一看吗?(想!)(学生看课文录象,配有解说)说说你留下了的印象。相机出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莫高窟充满了神秘感,它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以及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位置,都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以看录象为切入口,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3)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这样做,明确读书的要求,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检查自学效果,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分段,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提高阅读能力。

三布置作业:朗读课文,抄写词语。

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复习导入:我们游览了敦煌莫高窟,你主要看到了些什么?根据学生交流相机板书:彩塑、壁画、藏经洞。你最喜欢哪个景点,那就多停留片刻,仔细读读。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地进行重点品读,直奔课文重点。

二主动探究,朗读感悟

1 学习第2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时先“扶”学生一下,后面

再放手训练,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彩塑的?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学生交流质疑,教师相机点拨。抓住以下几个方面:①利用媒体,引导学生浏览各种神态的彩塑,想像彩塑不同的样子,理解“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等词。②课文是如何描述卧佛的呢?抓住神态安详等词语,再来看看相关图片来感受卧佛的惟妙惟肖。对于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多讲,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会主动学习。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通过上网欣赏图片,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③面对这一尊尊想象力之丰富,色彩之绚丽,气魄之宏伟的彩塑,游人在观光时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彩塑的样子?这样,结合评价,指导朗读。最后,按原文口头填空,指导背诵。教师小结学法。①找中心句②读文质疑③品读背诵,为学生自学下面的段落作一个范例。 2学习第3自然段

根据学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讨论交流自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出示“有„„有„„有„„还有„„”的排比句式)根据学生交流,欣赏各种姿态的飞天图,朗读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学习“先概括写,后具体写”的写法。找找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出示句子“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引导学生改为“壁画上的飞天,有臂挎花篮,采摘鲜花的;有„„”的句式。)欣赏课文插图,你能用这样的句子来介绍图上的内容吗?让学生发挥想象,从游人说开去。这样,将造句训练渗透在“读’的训练中,既没有离开课文,破坏“读”的整体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最后引导学生背诵。

3 学习第四自然段

引导学生用以上方法自读、质疑、讨论。指名介绍“藏经洞”的发现及遭帝国主义掠夺的情况。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自能读书的能力。

4 学习课文第三段

利用媒体,介绍敦煌文化,让学生说说“举世闻名”的意思。联系课文内容,想想它什么举世闻名?由“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引导学生去联想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智慧,理解“结晶”的意思。并引导学生朗读第一段,从“排列在悬崖断壁上,492个洞窟”等词语进一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并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理解“举世闻名”的恰当意思。

三听课文录音,看有关录象资料,再次感受莫高窟的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这是对全文的“反刍”,使学生对莫高窟有一个完整、深刻而又清晰的印象,并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四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同学们,刚才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欣赏了闻名世界、光辉灿烂的敦煌莫高窟,看到了洞窟中那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它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假如你是莫高窟的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游客介绍?让学生积累背诵,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五课外延伸,构建联系

1、将课文改写成导游词,说给家人、同学听。

2、有兴趣的同学继续上网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图文资料

让学生从事感兴趣的自主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板书设计:

莫高窟

彩塑 神态各异 个性鲜明

壁画 宏伟瑰丽 灿烂辉煌

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本课的教学就是通过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等手段,让学生与作者一起走进文本,了解莫高窟,增强民族自豪感。在课的开始,用语言渲染了莫高窟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位置,并让学生观看课文录象,整节课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会到莫高窟的宏伟、神奇,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同时体会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美的熏陶。


相关内容

  • 18莫高窟(修改后)
    18莫高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的9个生字,会写8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莫高窟的特点.学生自主搜集与莫高窟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加深对莫 ...
  • 艺术宝库与文物宝库的结晶--莫高窟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洞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后经历代增修,今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是我国现存 ...
  • 讲座 | 敦煌石窟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应用
    时间:2017年2月28日14:30--16:40 地点:成都博物馆 内容提要 (1)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古代遗址(巩县石窟,北石窟寺,天梯山石窟.木塞木石窟.汉魏洛阳城遗址.未央宫遗址.嘉峪关.锁阳城遗址.玉门关.悬泉驿.交河古城.北庭都护府 ...
  • 敦煌文化遗产对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内容 摘要:敦煌作为 中国 的诸多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仅是古丝绸路上的重要驿站,亦是中西文明重要的交汇点.经历了千年 历史 延续的敦煌佛教 艺术 ,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术 研究 价值:它所特有的地理位置和艺术特色,更为中国的西部开发战略 ...
  • 20**年暑假出游计划2
    兰州-敦煌自驾游 Day 1:兰州-塔尔寺(250KM)-青海湖 (170KM) [路况]兰州-塔尔寺(G30-G6京藏高速-G109国道-G315国道) -青海湖(公路-G109国道) [景点]塔尔寺 青海湖日落 1.早8:00出发,开往 ...
  • 甘肃历史文化-副本
    上海大学 课程:徐霞客游记与中国区域文化 论文题目:对甘肃历史文化的分析 姓名: 学号: 对甘肃历史文化的分析 摘要:<徐霞客游记与中国区域文化>这门课程主要针对由著名历史学家徐霞客撰写的<徐霞客游记>进行展开,结合 ...
  • 中国的世界遗产简介1-9
    中国的世界遗产简介 (1987年至2010年批准项目) 石遐识 中国的世界遗产目录 一.泰山 二.长城 三.明清皇宫 四.敦煌莫高窟 五.秦始皇陵与兵马俑坑 六.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七.黄山 八.九寨沟 九.黄龙 十. ...
  • 美术鉴赏图片解析
    上宽92厘米,下宽 47.7厘米,全长205厘米,为T 字形,画面完整,形象清晰.自上而下分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和地下的景象.描绘出许多代表祥瑞的图案(有6条龙.3只虎.3 只鹿.1只凤和1个仙人).上段顶端正中有一人首蛇身像,鹤立其 左右, ...
  • 魏晋南北朝美术
    1. 以实物为例,说明早期佛教造像南传系统的风格特点.并阐述印度造像中秣菟罗与健陀罗两种造像的主要区别. 答:1941年,于彭山汉墓种发现一件<陶塑钱树坐佛像>,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陶塑佛像,佛像为典型的秣菟罗造像风格,佛像高耸螺 ...
  • 我国石窟水害及其治理研究
    石窟水害及其治理研究 摘要:水的危害是影响石窟文物长期存留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由于水对石窟文物危害重大,病害成因复杂.防治难度较大,目前石窟水害防治已经成为石窟文物保护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就水对石窟的危害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国内石窟水害治理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