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社会热点论述(整理精校版) - 范文中心

高考作文素材社会热点论述(整理精校版)

09/12

高考作文素材社会热点论述

作文辅导

0116 15:20 ::

高考作文素材社会热点论述

【热点讨论一】中国式过马路

2015届高考模拟10月11日,有网友在新浪发微博称:“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条微博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一天内被近10万网友转发。谈谈你得看法?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行人“闯红灯”的“违法成本”太低。行人只要一个匆忙的理由,就可以置交通法规不顾,横闯红灯而去,而许多正常行驶的机动车不得不小心翼翼对“闯红灯”行人进行避让。

另一方面,近些年我国对机动车安全驾驶的要求更加严格。在许多城市大量“高清摄像头”的“监督”之下,司机对于闯红灯可以免于处罚的侥幸心理已经越来越少,特别是在一些重点路段,机动车都要严格按照标志线通行,否则都会受到处罚。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行人在“闯红灯”过马路时的安全意识。

另外,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不足,也在客观上导致了“闯红灯”行为的发生。一些城市的非机动车道变成了事实上的机动车道,路边的人行道变成了汽车的临时停车场,有的红绿灯时间间隔太短,来不及让行人通过。

“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不仅存在于交通规则之中,在社会管理、官场治理、商业伦理上同样存在。表面上是“法不责众”的社会心态在作怪,其实还是社会规则失范所致。正是因为对“法不责众”过于迁就与放纵,才形成了结伴而行的群体心态。

“中国式过马路”是社会生态的一个缩影,也是社会规则失范的表现。如果不能重塑规则意识,实现真正的制度治理,那么这样的状况将难以改变。因而,无论是交通秩序维护,还是社会治理,都应当强化法纪的刚性,而减少人为的影响。

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良好和社会秩序和有效的社会管理是必要条件。要有效地止失范现象的蔓延,需要釜底抽薪,正本清源。

因此,必需要完善法规。法制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法治社会,依法治国。法律的意义不仅在于剑锋锋利,而且在于警示高悬;惩前解决现实问题,毖后解决根本问题。其二,建立有效的社会奖惩机制。严格地说,要绝对禁止失范是不可能的,个人的越轨行为有其突发性。但是问题在于不能使失范积累成为一种社会风潮,成为一种理性化的有预期的习惯化行为。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社会奖惩机制。其三,加强人们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社会规范的内在支撑,是现代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得以稳固存在的重要文化价值观念基础。“失范”危机并不是源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性价值的缺失,而是这些思想价值未能得到有效内化并“合法化”而导致的。必须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

设所蕴含的新的价值体系进行及时的、理想的建构和阐释,将其内化为全体社会成员自觉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准则。培养公民意识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工作。

【热点讨论二】拼同学

据报道,陕西一家长花费8万元高价送成绩平平的孩子去名校,只为结识一批好同学,以后办事有关系,被网友戏称为“拼同学”,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参考解析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可以说整个人类社会就是一个由人组成的关系网络。但过分强调“关系”而忽视了人本身的能力来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的话,不仅是对人类自身的嘲讽,更是对形成了几千年的人类社会的一种挑衅。“拼同学”正是后一类“关系文化”最典型的体现。

从“拼爹”到“拼同学”,本来正常的关系文化在公众的视野中逐渐异化为一种投机的手段,在这个过程中被强制拖累的不仅仅是“拼x 文化”的始作俑者,还有孩子、学校和社会公平。

第一,对孩子身心思想的强制压迫。孩子入学本该是接受教育、启蒙思想、强化个人能力的,但大人过早过多的把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强加在孩子身上,无疑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孩子的思想是单纯的,孩子接触社会建立关系的过程是逐步进行,强制灌输“靠关系、攒人脉”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怎么好,在名校学习成绩可能会差很多,跟不上同学的平均水平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感,同样不利于孩子顺利发展。

第二,破坏学校的教学氛围。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虽然也可以建立同学友谊,但这种关系是纯洁的、纯粹的、不掺杂丝毫目的的。过多的强调靠关系办事,建立人脉、搭后台会给学校的教育氛围蒙上过分功利的阴影,对社会、对学校、对学生都是不利的。教育若失信于民,国家便失去了发展的未来。

第三,妨害社会公平。为什么花8万就可以进名校?孩子的成绩平平,是家长托关系走后门硬把孩子送进名校的。用金钱来收买教育名额是违背法理的,对其他入学的尤其是没有进入名校的普通学生来讲是绝对不公平的,对国家公民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权利是不公平的。而家长把这种违法乱纪的规则强加在孩子的思想上,这孩子长大之后会不会也像家长一样用金钱来破坏社会公平呢?答案是肯定的。

自然,出现这种情况绝不是一日而就,也不会是个例,我认为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个别家长强烈的功利心导致思想失范。社会中,靠关系来办事绝不鲜见,从个别事例中家长能够看到“关系”在社会中的作用,而“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自然希望社会 “关系”带来的好处能更快的让孩子享受到。如此,花8万让孩子进名校建“关系”也就顺理成章了。

其次,社会风气的错误导向。当今社会,很多事例都显现出“靠关系”、“走后门”的可行性,不管是“拼爹”还是“拼同学”都是靠关系吃饭的具体体现。这一恶劣的社会风气,引申到公民个人的具体生活中便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关系户,从中尝到甜头的公民便会变本加厉的运用关系手段,恶性循环下去,一发不可收拾。

最后,社会资源相对集中,资源分配者的权利失范。传统的官本位思想,让过多的社会资源集中在政治权利与经济实力者手中,其他人想要得到更多参与社会资源分配的机会的话,一种需要实力,一种则是“关系”。而这种“关系”则建立在某些掌权者为了个人私利不惜触犯法律、监守自盗上,如此,掌权者拿到了想要的私利,关系户则有了一定的社会资源分配话语权。

所以想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作为社会公民的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思想和成功观念。必须认识到,社会成功依靠的不是个人与个人的人脉、关系、走后门,而是确实能够改变自身状况的个人能力,是能够推动整个社会前进的个人力量。

第二,继续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均化优质教育资源。名校作为社会教育资源的集中之地,吸引和存储着大量绝对的“后备人才”,而保送制度更是加剧了优质生源涌向名校的局面。这样不仅损害了教育公平,还使得教育的本质“教化育人”变得功利化。

第三,国家应继续规范权力运行,保障掌权者在社会资源分配上的纯洁性。针对某些人钻法律的空子或背着法律干一些违法的事情,国家需要做的一方面是继续完善法律制度,深度排查,并加大处罚力度,确保查处一起,严惩一起,决不姑息。另一方面也要提高掌权者的思想认识,确保权力能够在阳光下运行,也确保个人的“慎独”,体现在分配社会资源上就是公平正义。

不管是“拼爹”还是“拼同学”,都得有一定的社会土壤做基础才能存在,所以作为一名有可能掌控国家资源的公务人员一定要先管好自己,再管好别人,再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而作为社会公民,我们更应该依靠和信任的不是别人,也不是关系,而是自己的个人能力和道德操守,这是一个原则,也是一种信仰,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个人体现。所以,正确认识关系,将其中的正能量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动力才是上上之选。

[1] 来源:中国网《调查显示:半数家长对“拼同学”持反对意见》

[2] 来源:三秦都市报《花8万元上名校为交一帮“潜力股”》

[3] 来源:长沙晚报《“拼爹”之后流行“拼同学”?》

[4] 来源:中国青年报《“拼同学”引热议 网友呼吁别让孩子过早有关系意识》

[5] 来源:北京晨报《“拼爹”之后又出现“拼同学”,靠天?靠地?靠自己?》

【热点讨论三】《新闻联播》播寻人启事

热点概述2015届高考模拟10月19日晚,央视《新闻联播》以较长篇幅报道了桂林文氏四兄弟寻找走失母亲的消息。这一破天荒之举,引起了网友热议。记者在网上发现不少网友转发微博并表示希望老人早日回家。

包括《新闻联播》在内的多个央视新闻节目播出了四兄弟寻母的故事。8月1日,桂林的文氏4兄弟母亲走失。4人开着车身贴满寻人启事的“寻母车”四处寻找。节目播出后,在网上引发很多网友的关注,转发微博并表示希望老人早点回家。昨晚,《新闻联播》的后续报道中提到,有人表示愿意在老人找到之后,为其提供GPS 定位设备,家人可以根据设备发出的信号,随时获知老人所在的位置。与此同时,有网友也表示,央视《新闻联播》也会播出寻人启事,央视改良了。

相关评论:@《〈新闻联播〉播寻人启事展现温热》:一则寻人启事,看似微不足道;讲述四兄弟寻母的故事,也是新闻“细节化”的体现,但置于

《新闻联播》的话语平台上,这种微变,不异于一个风向标:央视走亲民路线,很大程度上,就是摒弃刻板形象,填补“角色空格”,重拾朴素、真实的人本情怀。@《新闻联播》播寻人启事 有限进步背后蕴含无限期待:我们都希望新闻联播能够更加亲民,因而我们希望新闻联播播出寻人启事不是终点,也不是转变风格的全部内容,而不过是向“亲民”靠拢的第一招,接下来还有" 千万招" ,让新闻联播" 亲民" 真正从梦想照进现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庆安:对媒体人来说,每一条新闻都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新闻的价值彰显人的价值,新闻的重量彰显公民的重量。无论新闻的主角职位大小高低、故事悲喜忧欢,越是真实、越从生活中来,越能找到人性的共鸣,新闻就越有生命力。

参考解析

新闻联播作为国家最权威的综合时政节目,一贯以报道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活动、宣传国家政策和展示各方面建设成果为主,节目风格是端庄严肃的,难免会让人感觉高高在上。而近来新闻联播放下身段,讲述普通人的故事,就比如报道桂林四兄弟寻找走失母亲的新闻,重新吸引了观众的眼光,也给新闻类节目提供了更多改革思路。

新闻类节目要求真实可信,体现真情实感,对具有共性的个体的人文关怀,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也是之前主流新闻欠缺的。这则报道本身只是央视关注阿尔茨海默症患病老人的大型活动“我的父亲母亲”中的一个事例,但是在新闻联播的平台上播出一个普通家庭的寻人故事,的确更有助于贴近民心,也贴近社会发展的脉搏。从干部下基层到“最美”系列的报道,新闻联播近年来在贴近群众生活、展现民生百态方面做出了持续努力,出现在国家最高级新闻节目中的面容和声音,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见到的人,播放寻人启事就是类似的一次尝试。这些新鲜元素的加入是新闻节目的一种进步,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政府关注的焦点,由面目模糊的群体转向了个性鲜明的个体。很明显,这些看似普通的故事受到了人民的欢迎,群众的热情回应也指引了新闻类节目改进的方向。

由此,我们也可以期待,新闻联播作为人民喉舌,更多的为人民发声,更加关注养老、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重大事件,不止成为政府发布重大消息的窗口,也关注基层民众的需求,使普通老百姓看新闻时,能有真实感和参与感。新闻联播作为政府最权威的电视宣传渠道,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是巨大的,因此,这类新闻如果能作为一个新闻联播上的常规版块出现,即使只有一两分钟的时间,也能体现节目转型的倾向。社会主流思想的宣传和推广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起宏大场面的记录,更加细微的角度和镜头更易于人们记忆和接受,也有更高的可信度。同时,对于新闻联播的转型力度,哪些内容应该播出,应该在整个新闻内容中占据多大的比例。这些都是下一阶段应该思考的问题。

无论是立意改革,还是无心之作,新闻联播的“放低身段”,都值得肯定。替小人物发声,本就是对正能量接力的参与,在聆听民声之中,它会引发人性共鸣,消除隔膜感。我们可以期待,这样的平民化举措还会有很多,也只有回归人本位的关注定位,新闻联播才能保持自身的权威和广泛受众,扩大自身的影响。

【热点讨论四】央视幸福调查

热点概述

2015高考模拟央视在中秋、国庆双节前期,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央视走基层的记者们分赴各地采访了包括城市白领、乡村农民、科研专家、企业工人在内的几千名各行各业的工,而采访对象面对的都是同样的问题:你幸福吗?幸福是什么呢?

相关评论

@《“幸福调查”引发“幸福”热议》: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幸福感问题,为民谋幸福也成为政府的工作重点。改善民生问题、出台更多惠民政策,被写入“十二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这都是政府重视加强民众幸福感的表现。

但是,民众幸福感的增加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靠我们个人的努力和政府工作一点一滴的改进。我们对现在的不满意和不满足正是追求幸福的压力和动力,是未来幸福的开始,就像长假中的拥堵以及引发的抱怨,可以成为政府改进工作的起点。我们需要这样的良性互动和理性的思考,未来的幸福生活要靠我们大家共同来创造。

@《央视调查“你幸福吗?”幸福不是说出来的》:百姓关于幸福的各种回答,是百姓幸福观的第一反应,反映了他们对幸福的朴素理解和认知,反映了他们所关注、关切、关心的事物,反映了百姓的心声。相反,电视里播出的都是每个被采访者谈论幸福滔滔不绝,有条有理,甚至长篇大论,貌似科学准确,高屋建瓴,实质是假大空,假新闻,没人信。所以,对于央视关于“你幸福吗?”的大型采访,我们没有必要去过多议论,更不应随便指责。

幸福是一种心态,一种心理感受,一种自我安慰。幸福是一种满足感,一种成就感,一种享受其乐的精神状态。幸福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见诸于每个人的行动,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幸福是不需要用口说出来的,只能用心感受,用行为暗示。说出来的幸福不是幸福,而是幸福观,也就是一个人对幸福的感性或理性的理解,对美好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幸福观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感性的,但主要还是理性的。而一个人幸福不幸福,或者说幸福的体验,则只能是感性的,具体的,来自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你幸福吗?”需要被访问者从感性从自我体验的角度谈论、说出自己是否幸福,幸福表现在哪里。可见,只有生活中真正体验到、用心感受到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总之,幸福是一种个人感受,一种心理满足,一种生活体验,幸福感是不用说出来的,只能用心感受。我们感知的是幸福,说出的是幸福观,幸福感与幸福观是有根本区别的,不可混为一谈。让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去努力感知、体验、捕捉幸福,并在科学理性的幸福观指导下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

@《期待“幸福追问”能够带来幸福回归》:笔者不认为央视是想做一个“大家都很幸福”的印证性调查,恰恰相反他们要做一个“是否幸福”、“如何幸福”的需求性调查。我们不排除调查者想得到“大家都很幸福”的结论,但是更多地他们是在做一个关于幸福感的严肃调查。这种调查的过程和结果都有助于幸福的回归。

幸福是一种不折不扣的主流价值,是为政者和所有人的共同奋斗目标。我们不能因为某个事情、某个时候的不幸,就放弃了对未来幸福的期许;更不能因为自身的某种情绪,就从根本上抵触这个话题。


相关内容

  • 关于任务型作文题的认识
    关于任务型作文题的认识: 作文试题考查明确增加了任务驱动的导向.如全国卷作文题拓展了材料的功能,在材料一如既往地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同时,还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发挥材料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 ...
  • 安徽省20**年高考新政策及备考建议
    安徽省2015年高考新政策及备考建议 今年高考怎么考?有哪些变化?随着昨日安徽省2015年<考试说明>的陆续发放,这个疑问也找到了答案. 和去年相比,今年高考不论是考点还是题型都以"平稳过渡"为准则,只有一些 ...
  • 高考作文之素材--司马迁.勾践.苏武
    历史人物作文素材(司马迁.勾践.苏武) 司 马 迁 (一)人物事略 少年司马迁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司马迁10岁起诵读<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渊 ...
  • 20**年湖南高考作文立意
    2014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已经结束,以下为2014年湖南高考作文题: 有一个很穷的地方,很多人干了两年都走了,但有一人留下当村支书干了八年,把村子变成了"最美乡村".在接受荣誉时,村支书说:"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 ...
  • 我的高三故事 | 从上海中学考入北大清华,上海小囡在新高考中抓住了机遇
    2017年上海高考本科录取逐渐进入尾声.祝贺上海小囡们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自己理想中的大学! 今年是新高考元年,新高考的实施,给很多考生和家长带来了获得感.回首高三生活,每一个经历过高考的考生们或多或少都有些肺腑之言.喏,那些考 ...
  • 20XX年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素材(二)
    1 2018年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素材(二) 1.时代更需要"钢铁院士"的家国情怀 "我正在补充近年来钢铁领域的新进展,准备后年再版这本书."崔崑手里拿着的,是他在81岁时动笔写作的<钢的成分.组 ...
  •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关于合作的议论文
    名言警句 1.万夫一力,天下无敌.(刘基) 2.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伊索寓言>) 3.三个臭皮匠,抵过一个诸葛亮.(谚语) 4.蚊子如果一齐冲锋,大象也会被征服.(萨迪) 5.人心齐,泰山移.(谚语) 6.一只 ...
  • 高考作文素材库
    高考作文素材库 (十三)最大的不幸 一个人在他23岁时为人陷害,在牢房里呆了9年,后来冤案告破,他终于走出了监狱.出狱后,他开始了常年如一日的反复控诉.咒骂:"我真不幸,在最年轻有为的时候竟遭受冤屈,在监狱度过本应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
  • 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材料作文作文法 材料作文是根据既定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从而得出一定的看法和观点的一种作文形式. 材料来源: 1 叙述一件较为完整的事情: 2 引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3 引用一段新闻报道或消息: 4 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 ...
  • 好朋友"高智"(250字)作文
    精选作文:好朋友"高智"(250字) 作文 我有一个好朋友,他叫高智,比我高许多,即使这样,我们还是好朋友,朋友不管身高的! 有一次,我们开开心心地放学一起回家,在路上,有一个高年级的男孩向我们打劫,高智想和他拼了,可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