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五年来的财政政策分析 - 范文中心

中国近五年来的财政政策分析

05/20

中国近五年来的财政政策分析

[摘 要] 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

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2005年至2008年我国实施稳健

财政政策,2009年至今我国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本文就两种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

作用进行分析,并对今后财政政策的取向及应对措施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财政政策;中国

Abstract Fiscal policy is a long-term or short-term strategy to achieve some macro-economic target such 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y tax and public

expenditure.So,the fiscal policy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regulation the economy.From 2005 to

2008 the fiscal policy of china is steady policy.However,our country is taking the pro-active fiscal policies since 2009.This active will be give some analysis about the two difference fiscal

policy ,the analysis is focus on the background and the effect.By the analysis, we can get some

experience and make a good choice in the future to get the target of what we want.

Keyword fiscal policy; China

目 录

一、绪论

二、稳健的财政政策

(一)实施背景

(二)实施原因

(三)稳健的财政政策的主要特征和内容

(四)稳健的财政政策取得积极成效

(五)稳健性的财政政策经验总结

三、积极的财政政策

(一)政策背景

(二)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

(三)1998年和2008年两次金融危机下中国实施的财政政策对比分析

(四)今年财政政策展望

(五)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的财政政策选择

结论

参考文献

一、绪论

财政理论是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 因此, 财政理论的沿革与渊源应以西方财政理

论, 主要是自亚当·斯密创立财政学为起点来认识。亚当·斯密崇尚“看不见的手”在经济活动

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主张限制国家职能, 认为国家主要有3 项基本职能: 设立公共行政机构, 保护社会安全, 免受外来敌人侵犯; 维持社会秩序, 保护社会成员免受其他社会成员侵犯, 实现社会公正; 从事某些私人担心亏损而不愿意承担的公共工程, 设立并维护公共设施, 第

一次界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财政职能的理论内涵。萨伊则强调在纯粹的市场经济中, 供

给可以自动创造需求, 实现经济的均衡, 因此,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越少越好, 财政活动只限

于政府履行基本职能的需要。在古典经济学派中财政的职能基本只限于资源配置的辅助地

位。

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 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国家的职能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同时财政学从经济学母体中正式分离出

来, 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这个时期的西方财政学家沿着公共需求分析思路重点研究国家资

源的供应和运用、国家需要以及满足这些需要的手段。巴斯塔布尔认为国家作为社会组织多

种形式之一, 反映的是个人的集中性或社会性需要的存在, 国家支出主要用于满足这些需

要。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认为国家财政应以增加社会公共福利为目标, 应考虑财政收支对社

会公共福利的影响。在德国以瓦格纳为代表的社会政策学派主张政府应充分利用财政分配工

具, 矫正社会收入分配不公。此时, 财政的职能已不是被动地处于市场配置的“补缺”地位, 而是主动地对社会资源以效率为目标进行配置,并增加及强调了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

20 世纪30 年代, 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大萧条, 宣告古典经济学派单纯以市场

自身调节经济的失败。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指出

了政府稳定宏观经济、克服市场经济局限性的功能。凯恩斯认为财政不仅包括传统的税收、支出、公债、预算, 还应包括国家干预经济, 尤其是政府政策对总体经济活动( 如失业率、

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 水平的影响。凯恩斯结合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把政府

财政政策提高到相当高的地位, 大大地扩展了西方政府财政职能的研究范围。在20 世纪50 年代, 马斯格雷夫提出政府三大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职能。马斯格雷夫侧重从对市场机制进行指导、修正、补充的角度界定公共财政活动的范围, 他认

为市场机制在事实上是无法发挥全部经济功能的, 它需要政府公共政策的指导、修正和补

充。至此, 现代公共财政理论的框架基本形成。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公共经济学打破了原有的学科边界, 同政治科学的关系日益密切, 政

治学成为公共经济学的内在部分, 公共经济学越来越成为一门综合性科学。安东尼·B·阿特金

森、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詹姆斯·M·布坎南是当代财政学家的主要代表, 他们以经济机制

为核心, 寻找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结合点, 将政府财政职能问题的探讨推向深入。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的西方财政学家十分关注重构政府资源配置功能, 把焦点放在政府资

源配置效率的分析上。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对政府效率进行研究, 斯蒂格利茨和

阿特金森从效率与公平两个角度研究公共产品的最优供应问题。当代西方学者在建构政府财

政模型时把效率与公平结合起来, 试图寻找两者的最佳均衡。他们认为效率和公平是一个问

题的两个方面, 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政府资源配置效率主要体现为公共预算决策效率和执行

效率。新凯恩斯主义的代表斯蒂格利茨从一种新的“政府—市场观”出发, 致力于重新、全面

认识政府的经济职能, 希望在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之间寻找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平衡与结合

点。布坎南揭示了政府失灵的深层原因, 指出政府行为同样要受制度约束。政府干预与市场

机制平衡的关键是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适度平衡。政府通过一系列财政政策的实施来干预经

济,实行财政职能,促进经济发展。

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

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

能可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

本文主要依据前人对财政理论的研究,结合近五年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实施运行来研究财政政

策的作用。分析具体的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个国家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实施

何种财政政策,要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相机抉择。宏观经济运行千姿百态,但概括起来

讲,也就是三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即“通货紧缩”,表现为物价

总水平下降。应对通货紧缩局面,应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第二种类型

是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即“通货膨胀”,表现为物价上涨。这种情况下,应该采取紧

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第三种类型就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但在

结构上有矛盾,冷热并存,发展不均衡。此时应采取稳健财政政策,即在总量上不做太大的

动作,但在结构上有保有压,加强薄弱环节,压缩过热行业的投资。

2005年到2008年根据我国国情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从实际出发,我国实施了稳健的

财政政策。2009年至今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现就两种财政政策

的实施背景、作用综述如下。

健的财政稳政策

(一)实施背景

为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化解国民经济运行周期中低迷阶段的种种压力,中国自

1998年以来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事实表明这种政策的实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不过,随

着2003年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加速,特别是在2004年前两个季度均超过了9.5%,经济过热迹

象已现,积极财政政策作为

3~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05年调整财政政策取向,由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

策转向稳健财政政策,也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中性财政政策。这意味着实施7年的积极财政

政策退居幕后。

实行稳健财政政策,是包括财政调控目标方向、手段组合、方式方法转变在内的重大政

策转型。稳健财政政策不仅是财政政策名称和赤字规模的调整变化,更是财政政策性质和导

向的根本转化。“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是稳健财政政策的重要内涵。

(二)实施原因

为什么2005年的财政政策要从以往的“积极”转为“稳健”?第一,200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

经济出现了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增长过快等问题。同时,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续多年减产,粮价逐步攀升,带动了居民消费品价格的明显上升,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加重。党中央、国务

院适时适度、区别对待地进行了一系列宏观调控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经济结构调整、经济

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第二,1998年以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

策,虽有效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但其

实质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因此,当通货膨胀逐渐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压力时,继续实

施这一政策,不仅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而且易于形成逆向调节;不仅不利

于减缓通货膨胀的趋势,而且易于加剧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程度。第三,目前投资规模很大,社会资金较多,也有条件调整财政政策的取向。第四,目前我国经济又并非全面过热,经济

社会发展中还有农业、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许多薄弱环节亟待加强,而且没有强烈

信号表明近期会发生高通货膨胀,因此,积极财政政策不宜一下子转向紧缩的财政政策。 另外可以从从中国扩张性财政政策为什么要退出“历史舞台”的角度分析2005年实行“稳健”

财政政策的原因:第一,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拉动的宏观调控效果逐年递减,反而还加剧

了产业链的不协调,造成了国债投资效益的降低。第二,扩张性财政政策引发了需求增长结

构失衡。第三,它会使财政风险加大,目前中国财政赤字率、借债率、偿债率、国债依存度

等主要财政风险指标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警戒线。第四,它导致我国在短期内难以消除

对国债资金的依赖惯性。第五,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长期建设国债投资的长期实

施不符合我国投资体制改革方向,它既不利于市场机制的完善,也不利于政府廉政建设和社

会信用体系的建立。

此外,扩张性财政政策还与中国市场配置资源比重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方向不相协调,也

与中央提出的国家主要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社会投资方向,只审批关系经济安全、影响环境

资源、涉及整体布局的重大项目和政府投资及限制类项目的精神不符。近年来财政收入虽然

大幅增长,但由于中国转型期财政支付改革成本不断增加,支持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以及加强宏观调控的需要,因而伴随积极财政政策而来的公共风险也在加大,财政赤字和债

务规模增长很快。由此可见,积极财政政策已完成其历史使命,财政政策的调整、转型势在

必行。

2006年到2008年,我国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2006年,稳健的财政政策突出支持

“增长方式转变”和“社会全面发展”,这将是稳健财政政策执行中的两大重心;财政将以坚定

而积极的姿态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综合改革,使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照耀农村;税收除积

极运用多种扶持措施促进科技进步,鼓励自立创新之外,还在税制改革方面有所作为。2007年,为了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的成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构想,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增长。一方面,要加大制度层面上的改革力度,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另一方面,要在短期调控政策层面上继续实行“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一步完善政策内容,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社会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方面的独特功能。2008年,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增长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同时,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相应地,财政政策就会“有保有压”,以促进经济协调发展。2008年的财政政策突出解决 结构失衡的问题。同时,我国的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也有相当的进展。

(三)稳健的财政政策特征和主要内容

稳健财政政策的主要特征是依据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合理把握总量调控的政策力度,适当控制财政赤字总量和调减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2006年,中央财政赤字预算安排2950亿元,比上年减少49.5亿元;同时,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规模,由上年的800亿元调减为600亿元。这既保持一定的调控力度,又向社会传递了政府合理控制赤字和投资的政策信号。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动新农村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制定出台了烟叶税条例,彻底废除了农业特产税税种,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继续完善“三补贴”(即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等政策,加大粮食直补力度,继续完善补贴的兑付方式,对2006年种粮农民的生产资料增支实行了综合直补。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西部地区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市、区),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标准均由10元提高到20元。

完善收入分配政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顺利实施了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的调整方案,增强了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效果。按照公务员法的要求,大力推进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和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形成科学合理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统筹解决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问题,致力于提高农民收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逐步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稳定。

调整和完善税收制度,支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从2006年4月起,对消费税的应税品目进行了有增有减的调整,并对小汽车等原有税目的税率进行了有高有低的调整。调整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政策,继续扩大资源类产品和污染类产品取消出口退税和降低退税率的范围,研究完善已经引起贸易磨擦的大宗出口产品出口退税政策。研究完善现行加工贸易政策,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积极推进资源税改革,进一步研究调整资源税税负,增加资源开采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收入;完善资源税费关系,促进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实现制度创新。在继续深化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制度和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大力推动国有企业制度、金融体制和投资体制等经济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制度创新。

(四) 稳健财政政策取得积极成效

2005年以来,在稳健财政政策和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共同作用下,经济运行继续向宏观调控预期目标发展,GDP在2005年增长10.2%的基础上,2006年前三个季度增长10.7%,

延续了上年增长的势头,各项经济运行指标波幅明显减小,重大比例关系进一步改善,经济呈现出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产业发展协调性增强,社会需求全面增长,市场价格总体保持稳定,财政运行情况良好,财政赤字有所缩小。2005年中央财政赤字比上年减少192.3亿元,占GDP比重为1.6%,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金融运行总体平稳,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05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970万人,超额完成全年900万人的目标,有51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2006年前三个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93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4%,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92万人。

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06年9月末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8242万人、14966万人、11001万人和9447万人,分别比上年底增加755万人、1183万人、353万人和969万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227.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建设进展顺利。

(五)稳健性的财政政策经验总结

2005至2008年是中国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阶段。“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仍将处在高位运行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不宜实施以扩张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但经济结构性矛盾的解决,特别是加快农业、能源交通、教育科技、消费服务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还需要保持一定的财政政策力度,尤其是财政面临支持各项改革、支付改革成本的压力较大。因此,也不宜实施全面紧缩的财政政策。因而“十一五”时期特别是前期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应用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公共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制度。

2、运用税收手段对企业科技创新、环保、循环经济等项目加大税收扶植力度;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低层次重复建设等项目的企业进行重税。

3、放开针对限制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行高科技、环保、旅游等的投资。

4、及时推出物业税、加大地方政府的经济实用房的规模,切实控制房地产的投机,减轻居民的支出压力,稳定社会,提高其他领域的消费。

5、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稳定粮食最低收购政策、坚决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继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6、转变城市居民就业观念、通过培训、发展第三产业、继续引导民资、吸引外资投资实业,努力降低失业人口率,创造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

三、积极的财政政策

(一)政策背景

2008年爆发了国际金融危机,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对财政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2009年中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中央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有效应对严峻形势、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重要保障。

(二)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重要关系:

一是扩张总量与调整结构的关系。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

中心,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要把总量扩张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增强发展后劲,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的关系。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积极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加政府公共投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要把扩大居民消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形成主要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同时,积极促进出口,实现内需为主和积极利用外需的共同拉动。 三是减税增支与增收节支的关系。要按照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要求,综合运用减免税费、增加支出、财政贴息等多种手段,增强企业活力,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同时,要注意统筹兼顾,处理好减税与保持财政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的关系。加强财政科学管理,坚持依法理财。切实强化收入征管,自觉维护税政的统一与规范,禁止随意减免税。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特别要压缩行政开支,降低行政成本,严肃财经纪律,防止敞开口子花钱。

四是财政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关系。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财政政策是政府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市场需求不足、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意愿减弱的情况下,要积极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并加强与货币政策等的协调配合,提高财政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协调性和有效性。同时,要抓住时机推进财税制度改革,并大力支持其他领域的体制改革,加快消除制约扩大社会需求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通过发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把握好五个着力点:

一是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大力促进消费需求。增加国债规模,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并与刺激消费、统筹发展、深化改革等有机结合起来,优化政府公共投资结构,重点安排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灾后恢复重建,带动和引导消费需求,迅速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拉动经济增长作用直接有效的优势,通过家电下乡补贴、增加物资储备、农机购置补贴等多种方式,促进消费增长。

二是推进税费改革,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税收是调节经济和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行结构性减税,采取减免税、提高出口退税等方式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扩大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合理实施减税政策,从短期看会带来财政减收,但能缓解企业困难,有利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长远看将为财政收入增长奠定基础。

三是增加财政补助规模,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促进消费,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提高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要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作用,重点增加城乡低保对象等低收入者收入,提高其消费能力。

四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可以稳定和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促进即期消费,拉动消费需求。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重点加大“三农”、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投入,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根据社会事业发展规律和公共服务的不同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财政保障方式,建立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

五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完善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财税政策,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支持节能减排,稳步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改革,建立资源集约、节约利用长效机制,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等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挥好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来扩大内需。

、1998年和2008年两次金融危机下中国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比分析

1、宏观经济背景对比分析

(1)相似点

第一,两轮积极财政政策的出台都面临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趋势。1996年我国成功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软着陆”后,宏观经济开始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有效需求不足主要表现在消费需求增长缓慢、投资需求增长乏力。再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内需不振、外需下降致使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快速下滑。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导致2008 年国际金融经济形势急剧恶化,进而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在全球经济陷入低迷状态下,我国经济也不能独善其身。进入2008年,我国国内经济开始下滑,特别是三季度以后下滑趋势更快。2008年上半年GDP增长10.4%,三季度增长9%,四季度增速下滑到6.8%,2009年一季度进一步下滑到6.1%。

第二,两轮积极财政政策出台都面临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压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在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前就存在,至今仍没有完成,这是两轮积极财政政策出台面临的共同背景。从GDP生产结构看,低技术水平产品过剩与高新技术产品不足并存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进一步稳固农业基础地位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在十年前和现在都存在。从GDP使用结构看,消费在内需中不足的问题1998年前就存在,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至今仍没有真正形成,消费的可持续性仍然脆弱。从发展方式转变看, 1998年以前和现在我们都面临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速度型向集约、效益型转变的任务。目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甚至更为迫切。此外,统筹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都需要我们长期努力。

(2)不同点

第一,政策实施的国际环境明显不同。1998年我国面临的是外部局部性的金融危机,而此次则是全球性金融甚至经济危机。

第二,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前采用的货币政策不同。1998年中央启动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在启动一系列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试图实现“增加信贷和货币供应,扩大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目标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实施的,而且当时我国面临的是通货紧缩的压力。而此次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经济正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2007年、2008年上半年中国实施的是紧缩的货币政策。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中国政府果断决定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

第三,经济下跌幅度不一样。2008年,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直接转变为自由落体下的下跌,而亚洲经济危机前,中国已处于经济周期的下行阶段,只是雪上加霜,对企业的心理影响较小。

2、财政政策对比分析

(1)相似点

第一,政策理念相似。无论是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还是当前积极财政政策,都立足于短期内通过政府投资迅速刺激经济增长,长期内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这一点是相同的。

第二,总体框架相似。两轮积极财政政策都包括了扩大投资、税费改革、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等方面,综合运用预算、税收、贴息、减费、增支、投资等手段。

第三,内在逻辑相似。两轮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目的都在于实现“投资拉动—经济总量扩大—消费启动—经济自主增长”的传导,这种逻辑关系是一致的。

第四,主要内容相似。两轮积极财政政策措施有许多相互交叉的部分,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减免部分税费、提高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

(2)不同点

第一,推出的政策力度存在较大差异。1998年、1999年两年共发行长期国债210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现在为了应对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央除同意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还推出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出台了一揽子刺激经济的重大措施。

第二,推出的税收政策不同。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只出台税收减免政策,没有出台税制改革措施。本轮积极财政政策则以“增值税全面转型”等改革措施为主要亮点,体现出统筹经济短期增长和长期发展的战略意图。可见,这次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刺激经济复苏的政策出台的速度、力度都远远大于上一次金融危机。

(四)今年财政政策展望

2010年,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稳定外需的同时,更加注重扩大内需,尤其是要把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着力落实并完善扩大内需的财税政策,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一是增加财政补助规模,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加农民补贴,提高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补贴和生活补助标准。努力扩大就业,支持落实最低工资制度,提高低收入者劳动报酬。在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

二是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引导扩大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巩固增值税转型以及成品油税费改革成果。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暂减按

7.5%征收车辆购置税。继续落实各项税费减免政策,研究清理到期的税收减免政策。严格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的审批管理。

三是完善引导消费的财税政策,扩大消费需求。健全家电下乡政策,将补贴对象扩大到国有农(林)场职工,增加补贴品种,大幅提高补贴产品最高限价。完善汽车摩托车下乡、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提高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标准,支持加强城乡消费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2010年,为了有效应对国内外诸多不确定因素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改善和保障民生等方面的作用。

1、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保增长的同时,把结构调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节能环保,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是保持适度的公共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重点支持“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等。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二是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三是完善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推进汽车、家电“以旧换新”,促进扩大消费需求。四是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发展,扩大重要资源、先进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等的进口,增加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储备。五是加强财政、货币、产业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发挥政策合力。

2、大力促进农村改革与发展。一是完善支农补贴政策并加大投入力度,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确保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顺利实施。充分发挥最低收购价粮食对市场的调控作用,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三是大力支持发展现代农业,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四是支持农村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

3、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安排好各项就业扶助经费,支持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保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二是按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要求,抓紧出台有关配套文件,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提高参保率。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三是继续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城市廉租住房保障力度,切实支持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支持工矿棚户区改造。四是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根据物价变动,适时调整对优抚对象等人员的生活补助标准,保障企业下岗职工、城乡低收入群体、农村困难群众、优抚对象等人员的基本生活。

4、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对公益性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支持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运用补助、贴息、税收、价格等扶持政策和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促进民间资本投向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二是加大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推进资源税改革,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鼓励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体系。三是制定鼓励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快以节能减排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同时,对高效节能新产品的生产或销售过程实行优惠税率,对提供节能服务的企业给以适当的税收优惠,推动节能产业发展。四是完善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加强与社会资金的协调配合,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5、进一步深化财税制度改革。一是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二是完善消费税制度。抓好增值税转型、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后续工作。三是统一内外资企业房产税、城建税和教育附加费等税收制度。

6、狠抓增收节支。要在实施好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基础上,狠抓增收节支。一是大力支持税务、海关等部门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严格控制减免税,严厉打击偷骗税违法活动,强化出口退税管理,努力确保财政收入应收尽收。二是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精神,压缩公务购车用车、公务接待费和出国经费,严格控制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建设。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勤俭办一切事业

(五)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的财政政策选择

当前,经济增长下滑的威胁正一步步逼近我国。这一局面的形成,既有周期性原因,也有结构性原因;既有国际影响,也有国内因素,是综合因素叠加的结果。通过主动的政策选择,从需求、供给、制度改革等多个角度入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协调配合其他调控政策,我们一定可以成功应对当前的考验。

1、适时适度有针对性地扩大政府投资,对冲经济“发动机”的减速 美国早期的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度,政府极少直接干预某个行业的发展。但是,除教育和科技外,美国政府对交通建设一直情有独钟。1830年美国铁路总长37公里,1840年增至4800公里,1860年增至4.8万公里,超过世界上其他地区所有铁路长度的总和。在铁路建设中,虽以私营为主,但政府给予铁路公司资金、土地、债券担保、税收优惠等大量支持和帮助。20世纪初,美国政府又几乎完全承担了修建各类公路的重担。便利的交通工具与交通网络强化了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也促进了区域经济专业化分工的进一步扩大。随后,美国各地区起初较为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换为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我国具备后发优势,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巨大的空间,在经济“发动机”面临减速的情况下,适时适度有针对性地扩大政府投资,完善关键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很明智的选择。

2、下大决心改善投资环境,撬动社会资本投资、激发市场活力拉动经济增长,仅靠政府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撬动社会资本、带动银行贷款、激发市场活力。在当前困难时期,社会资本缺乏信心,银行贷款畏惧风险,市场活力缩藏起来。通过财政贴息等手段虽然也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但不是治本之策,根本所在是项目本身的可行性以及投资环境的易生长性。私人投资者在市场中选择项目面临的风险很多,部分是个人的,还有部分是

准公共或公共的,如何避免那些不完全是个人的投资风险,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放宽社会资本投资限制,规范相关税费管理,简化行政管控,改善与强化政府服务,优化投资环境,从根本上吸引与撬动社会资本投资,激发起更大的市场活力。

3、实施促进产业升级、自主创新与延长产业链条的财税政策,培育与壮大民族工业和关键技术行业

通过结构性的财税政策,引导国内重要行业企业加快设备更新、技术升级与产业链延长,培育与壮大民族工业。通过增加科研投入,实现重大科学技术与关键机器设备的自主研发,重视并推动我国农业、粮食、生物等关键行业的研发与生产。除在全国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外,还要鼓励企业加大职工技术培训投入,允许更多的职工培训费在税前成本列支;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对新能源、新材料、突破性环保技术等研发加大优惠力度;鼓励与奖励国内企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与控制力;将文化创意产业等服务业中的研发投入,纳入允许抵扣的范围内,鼓励现代服务业升级;细化出口产品的税则分项,根据不同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含量,给予不同的出口退税率,支持出口结构升级。

4、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正确引导与促进国内消费

此次源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告诉我们,要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政府刺激消费的政策必须建立在现实的购买力基础之上,虚拟的购买力必然催生出虚假的繁荣,最终会适得其反。从促进消费角度看,应提高企业职工劳务报酬的税前列支标准,继续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所得,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保障、公共医疗、教育的财政支出,推动与扩大国内消费;继续降低房地产市场虚高价格、降低部分交易环节税收,促进住宅消费回升;调整相关税费政策,鼓励经济型、小排量汽车消费;积极倡导旅游、文化、体育等服务性消费;等等。

5、稳妥有序地转换出口结构及外向型发展战略

在外贸主体多元化的今天,只要国际市场有需求,且出口有利可图,企业就具有扩大出口的动力,因此出口结构的优化调整不是政府单方面可以在短期内实现的,需要坚持以企业和市场为出口结构调整的主体,政府可借助“市场倒逼”机制,给企业和市场适当加以引导,使政策引力和市场压力形成合力。在出口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出现群体性经营困难与大面积失业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危及社会稳定和长期的经济发展,政府有责任予以干预与救助。

6、坚持公共资源公益化,反对泛市场化

我国的房地产物业税尚未开征,很多资源以市场化的形式运营管理,没有被市场化的资源行业的社会分红比重不高,垄断性的公共服务所固有的潜在财政性收入在大量流失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财政的实力,也使得社会不和谐因素逐渐累加。总之,我们应坚持公共资源公益化,大力挖掘潜在财源,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物资基础,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公益化。

7、高度重视与有效发挥粮食、石油等重要物资的储备功能,积极应对国际博弈,美国之所以能在全世界建立霸权,主要依赖于四大支柱:军事与科技实力;美元本位制;对全球资源的控制;农业和粮食战略。近现代以来,围绕着石油、粮食等重要战略物资的生产与储备,国家之间上演着错综复杂的国际博弈。我国应不断增强重要战略物资的生产能力,掌控相关商品定价权,以防受制于人;应深入研究国际博弈背后的客观规律,为我所用,并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起伏开展不同类型的交易,稳定与增加粮食等重要物资的战略储备,严控进口型通货膨胀的输入,为改善政府宏观调控奠定良好的基础。

8、在财政领域实现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的有机融合,建立以公平、均富为导向的利民强国的财政体制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人对中国未来财政政策与经济走势提出如下看法:

目前中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才刚刚一个回合,对比亚洲金融危机,经济恢复还须时日。虽然此次中国应对危机采对的措施多,力度大,更科学,经济短期内有企稳的现象,但是,由于这次危机的性质以及长期依赖积极财政政策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实体经济的创新活力不足;中国与全球的联系更为密切,在世界经济没有转好之前,中国不可能一枝独秀;以及中国面临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全新发展模式和动力的改变。在这种种因素影响下,本人认为,目前的企稳只是前段时间猛烈的客观经济政策刺激的结果,政策力度和密度不会持续,而且会引发诸多不良影响。故,中国经济的恢复至少需要3-5年的时间,至于恢复的时间,依赖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依赖于创新能力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也取决于中国是否能在吸收西方经济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验、教训,能产生有中国特色的指引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理论。

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短期内不会改变,但是经济的根本恢复与发展,不能仅仅依赖政策。本人认为,一方面会产生通胀预期,但中短期内不会发生,故政府宽松的货币政策短期内不会改变;但另一方面要中国的经济复苏如果不能持续,世界经济也难有过人表现。中国的海外并购会寻求更好的机会;中国的制造业业必须更新成长的方式,加大自主创新的能力,增加对员工的待遇和报酬,在应对危机中发展壮大;中国的服务业和环保产业应得到快速发展。唯有具备内在的根本的动力并根据经济发展形势使用正确的财政政策,中国经济才能保持长久健康发展,才能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

五、参考文献

[1]刘海涛,冯海燕《积极到稳健财政策的转型分析》中国林业企业,2005,72

[2]金人庆《关于财政政策的几个问题》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2-12

[3]苏明,陈少强《中国当前的财政政策及趋势》上海经济研究,2005,9:15-20

[4]曹紫辉《当前我国财政政策的取向及实施的相应措施》集团经济研究,2006,177:98

[5]陈爱东《制度变迁中的我国财政政策效应分析及对稳健性财政政策的建议》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4):37-40

[6] 吴俊培等《积极财政政策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7]苏明,陈少强《中国当前的财政政策及趋势》.上海经济研究。

[8]林毅夫《现代增长理论与政策选择》[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9]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10]温桂芳、马栓友《积极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效应分析》[J].人文杂志, 2009(3)。

[11] 毛程连.西方财政思想史[ 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47- 90.

[12] 杨龙芳.西方政府财政职能观演变的历史审视[ J] .江汉论坛, 2005( 5) : 25.

[13] 杨志勇.20 世纪西方财政学的发展与演变[ J] .厦门大学学报, 2008( 3) : 82.

[14]范剑平.2008年我国财政政策的分析与建议,中国证券报,2008.1.10

[15]贾康,《2010财政政策前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http://www.crifs.org.cn,2010

[16]张晓松,《中央扩内需促增长政策措施成效明显》,财经动态2010第一期


相关内容

  • 20**年高考时事政治练习题:中国十年扶贫
    中国扶贫十年累计投入2043.8亿元 [背景材料]新华网北京11月16日电(记者于文静.何宗渝)国务院新闻办16日发表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白皮书指出,十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加大对扶贫的财政 ...
  • 金砖国家经贸合作关系的定量分析_陈万灵
    2013年第1期总第165期2013年1月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omparative Economic &Social Systems No. 1,2013Jan. 2013 金砖国家经贸合作关系的定量分析 陈万灵 ...
  •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化研究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化研究李树生 一.论文主题意义 选择农村经济与金融市场化发展问题作为论文主题,是作者几年来的认真思考.之所以在市场化的背景下研究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问题,是因为经济发展市场化是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主流选择.我国作为世 ...
  • 中韩旅游业合作与发展前景
    2006年第12期 中韩旅游业合作与发展前景 沈卫平侯祥鹏 内容提要:旅游业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中韩建交以来,随着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不断扩大,两国旅游业合作也蓬勃发展.在亚太地区旅游业生机勃勃的大趋势下,两国旅游业合作 ...
  • 木屋别墅.休闲木屋设计建造价格分析(欧德汇依)
    欧德汇依木屋别墅.休闲木屋 设计建造价格分析 2014年4月 目录 第一章欧德汇依木屋简介 第二章市场预测 第三章小木屋发展状况 第四章.2009年-2011年小木屋市场销量 第五章.2012年-2016年小木屋市场需求预测 第六章欧德汇依 ...
  • 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国际煤炭行业景气度上升.煤炭是世界上储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常规能源,也是最廉价的能源.近年来,全球经济持续增长,石油及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全球煤炭需求快速增长,价格逐步攀升. 国内煤炭需求旺盛.近年来我国国 ...
  • 大学生就业外部环境分析
    大学生就业外部环境分析 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就不容乐观,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当前就业形势更不容乐观,据调查统计,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 ...
  • 国贸系本科学生毕业论文选题
    国贸系本科学生毕业论文选题 1.多哈回合谈判的前景: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及前景:3.大陆与台湾的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4.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的特殊保障条款:5.我国的生产补贴和WTO的反补贴协议(ASCM):6.中 ...
  • 关于城镇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调查分析
    关于城镇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调查分析 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其中有些原因的中性的有些原因的积极的也有不少原因是消极的.我认为可以届时当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机制方面 在计划经 ...
  •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学年论文 题目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现状 ──分析与对策 学院商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 1302 学生袁康兴 学号 [1**********] 指导教师谢文涛 二〇一六年七月二十二日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的加强,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