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论教学大纲 - 范文中心

新闻学概论教学大纲

11/21

新闻学概论

《新闻学概论》的性质、内容、目的。

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传媒和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考察新闻传媒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运作的基本规则。

新闻学的中心议题是: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新闻学按内容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部分。

《新闻学概论》属于新闻理论,阐释新闻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主要包括,新闻学核心概念以及与新闻密切相关的概念;新闻传媒产生的原因、条件、后果;新闻传媒发展的基本规律;新闻传媒的性质、功能与效果;新闻传媒与社会各领域互动关系;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新闻传媒的运行体制和管理模式;新闻传媒的受众特征、受众权利、受众定位;新闻选择的标准、流程;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理念及职业道德。

《新闻学概论》属新闻学基础理论课程,指导学习者深刻认识新闻传播活动特别是新闻传媒整体运作的规律和效果,为研究新闻史、掌握新闻业务技能提供帮助。

绪论

一 新闻理论的基本运用(1)

1、 描述

呈现新闻传播现象(2)

2、解释

分析新闻传播现象

产生的原因剖析

社会意义和后果的揭示(3)

3、 判断

对于新闻传播现象的评判

对错,是非,积极消极等(4)

主要方法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5)

宗旨

以专业概念、理论阐释新闻传播现象

指导新闻传播活动

重点是新闻传播媒介的活动(6)

例:论述新闻传媒的商业化倾向。(7)

第一步 现象描述

新闻传媒的某些行为是商业化倾向的表现(8)

炒作新闻,甚至制造假新闻误导受众

传播煽情、暴力、犯罪、色情新闻,对社会造成危害

屈从于广告商的压力,丧失新闻传媒的公正性

片面追逐商业利润,忽视弱势群体利益(9)

结论

在新闻传播业存在一定程度的商业化倾向(10)

第二步 原因及其后果分析(11)

原因

市场化运作模式

追求商业利益

利润至上原则(12)

调控措施的缺失或缺乏力度

法律 新闻法规

行政 新闻政策

舆论 公众监督

行业自律 职业道德 行业评议会(13)

其它因素

社会条件变化

受众需求变化

致使新闻传媒过度商业化(14)

后果

违背新闻传播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

传媒丧失公信力

危害公共利益(15)

第三步 判断是非(16)

新闻传媒的商业化倾向对新闻传播业、公众、社会都会产生极大危害

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纠正(17)

新闻传媒具有双重属性

商业性

公共性

传媒双重目的

获取利润

承担社会责任。(18)

中国新闻传媒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必须承担社会责任

促进国家发展

追求全体人民利益

传承先进社会文化(18)

二、新闻理论的构成 (19)

(1)核心概念与基础理论

奠定学科基础

构筑理论框架(20)

新闻 新闻学学科的理论基础。(21)

宣传、舆论

与新闻密切相关的概念

区别与联系(22)

新闻价值

判定事实是否有共同兴趣的标准

新闻选择的重要标准之一(22)

新闻体制

决定新闻传媒的基本面貌、运作方式

与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理念有密切关系。(23)

新闻自由

是现代民主社会的一大标志

法律赋予公民及传媒在新闻传播方面的权利

对滥用权利的限制。(24)

新闻传媒的特性

区别于其它社会机构

区别于其它传播媒介

决定新闻传媒的功能和效果。(25)

(2)操作理论

新闻传媒运作的原则与方式

专业理念 真实 客观(26)

业务

新闻的采集、制作、传播所必需的专业技能。(27)

管理

新闻传媒机构的管理

人事、财务、行政管理(28)

经营

新闻传媒机构的经营

新闻产品的销售等。(29)

操作理论包括宏观和微观多个层次.(30)

(3)媒介与社会理论

阐释新闻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重点是新闻传媒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功能、效果和角色(31)

传媒与政治

传媒与经济

传媒与文化(32)

三、当代中国新闻理论的来源(33)

a) 新闻学与传播学(34)

b) 西方理论与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34)

c) 相关学科

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哲学等等.(35)

两个问题:

理论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

中国特定环境中的理解与运用(37)

四、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38)

1、 对于一般公众

认识新闻传媒

利用新闻传媒

满足需要 追求利益(39)

公众对于新闻传媒的权利有

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建议权

现代民主国家的法律赋予公民新闻自由的权利。(40)

2、 对于新闻传媒的从业者

掌握专业理论

获得职业理念

运作新闻传媒

承担社会功能(41)

思考题

1、新闻理论由哪三个部分组成?

2、当代中国新闻理论的来源有哪些?

3、阐述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

第二章 新闻活动和新闻(#)

一 、新闻活动的普遍性(#)

时间:新闻活动贯穿人类历史的发展

存在于各种社会形态中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空间:传者和受者

群体和个人

社会各个领域(#)

结论:规模越来越大

内容越来越丰富

手段越来越多样(#)

二 、新闻活动产生的原因(#)

1、 人类存在的社会性

群居——关系(社会关系、自然关系)——变动——新闻——决策(#)

2、 人类的好奇心——本能――新闻欲望(#)

三、新闻活动采用的方式(#)

1、 人际传播 属定向传播(#)

优点:针对性强

即时反馈

互动好

主动性强(#)

缺点:速度慢

范围窄

失真大(#)

2、 大众传播 属非定向传播(#)

优点:速度快

范围广

容量大

失真小(#)

缺点:互动差

无及时反馈

受众主动性差(#)

3、 群体传播 介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之间(#)

四、描述、评判传播媒介的基本标准

传播速度

覆盖范围

传播对象

接触难易程度

传播效果(#)

五、新闻的基本特点

1真实:内容准确

2新鲜 :人所不知

3及时:传播迅速

4公开:广泛传播(#)

六、新闻的基本含义

1、 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新闻本源 新闻本源是事实 事实的变动产生新闻(#)

3、三个相关概念

报道: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

分析:对事实发生的原因及意义的解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判断:对事实的利弊、是非、对错、得失、善恶所作的评判(#)

七 、新闻来源――新闻出处

记者现场目睹

记者采访他人

记者查阅资料(#)

八、新闻要素

1、 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

2、 明确五要素的作用

把握事实基本状况

突出新闻重点 (#)

九 、新闻类别

不同类别的新闻有不同特点

不同类别的新闻配置体现不同新闻媒介的定位(#)

1、 以内容分

政治新闻

经济新闻

教育新闻

文化新闻

体育新闻

娱乐新闻

社会新闻(#)

2、 以发生地分: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地方新闻(#)

3、 以新闻发生的时间分(#)

事件性新闻(又称突发性新闻):有明确的发生时间

基本要求:速度、准确度(#)

非事件性新闻(又称延缓性新闻):无明确的发生时间

基本要求:深度、独特(#)

4、 以与受众的关系分(#)

硬新闻

与受众切身利益有关

是决策的重要依据

时效性强(#)

如:政局变动

政策变化

市场行情

疾病流行

重大灾难(#)

软新闻

与受众利益无明显关系

多为消遣娱乐

时效性不强(#)

硬、软新闻的配置

硬新闻为主:严肃媒介、精英媒介

软新闻为主:通俗媒介、大众媒介(#)

思考题

1、 怎样理解新闻活动的普遍性?

2、 人类为什么要从事新闻活动?

3、 新闻活动采用的方式各有哪些优缺点?

4、 新闻的特点是什么?

5、 什么是新闻?何谓硬新闻、软新闻?

第三章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一、新闻与信息(#)

1、 信息的定义

能消除受信者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物质、能量构成客观世界

物质:实在与虚无

能量:生命于死亡

信息:有序与混乱(#)

2、信息的特点以及对新闻传播的意义:(#)

共享性

与物质的区别

使用不灭

提供信息――传媒的首要职能

信息的共享性越高,新闻价值越大(#)

扩缩性

信息可压缩和扩展

信息的深度开掘

揭示新闻的意义

解释性报道 分析新闻事实的前因后果(#)

组合性

两个或多个信息有机组合

信息量增加 产生新信息

新闻事实的有机组合

有效报道、编辑(#)

相对性

信息有无价值、价值大小与受众需求有关

全方位开掘信息

多角度运用信息

受众分化导致信息需求多样化

不同的媒介定位(#)

二、新闻与宣传(#)

1、 宣传和新闻

宣传定义

运用有意义的符号以观念影响受众态度和行为的传播活动(#)

宣传与新闻的关系

学科有融合 媒介有交叉

新闻传播事实 宣传传播观念

区别和联系(#)

宣传与新闻的联系

同是传播活动,有相似的模式

传者――信息(内容)――媒介――受众――效果(#)

利用的媒介有交叉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大众传播

新闻传媒是最重要的媒介(#)

在现代社会,多为社会性活动

大量属于非定向传播(#)

宣传与新闻的区别

传播的出发点不同

新闻:受众需要

宣传:宣传者需要(#)

接受的目的不同

新闻:提供决策依据

宣传:改变态度和行为(#)

传播的要求不同

新闻:真实、全面、客观、公正

宣传:观点鲜明 论据充分典型 说服力强(#)

“用事实说话”

新闻与宣传的结合

“事实”:传播有倾向性的新闻

“说话”:传播观念(#)

2、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

宣传者――宣传动机――宣传对象――宣传内容――宣传场合――宣传方法――宣传时机(#)

宣传者

威信效应

权威性 专业领域内的专家

可信度 值得信赖(#)

宣传动机

与自身利益冲突 效果最大

与自身利益一致 效果最小

可隐蔽宣传者的真实动机(#)

宣传对象

自尊心理 主动参与 自我判断 平等交流

选择心理 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记忆(#)

宣传内容

有说服力

符合受众需要(#)

宣传场合

宏观场合

封闭 有利于宣传者 信息单一 无竞争性信息

开放 信息多样 宣传难度增加(#)

微观场合

具体场所的效果

空间综合安排(#)

宣传时机

时宜性

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可增强宣传效果(#)

宣传方法

讲求技巧、手段

多种媒介综合运用(#)

三、新闻与舆论(#)

1、舆论的定义

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公众 公共事务 意见(#)

2、特点:

公开性

形成――公开讨论

表达――公开实施(#)

公共性

指向――涉及公共利益

目标――处理公共事务(#)

急迫性

现实功利性

指向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维护公众利益(#)

广泛性

存在范围――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影响方面――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评价性

主观倾向

公众的认知判断

公众的利益诉求

公众的情感表达(#)

3、舆论的社会功能

舆论实质是民意表达

在现代民主社会尤其重要

权力合法化――公众承认(#)

功能

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对象――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

国家政权、政府行为

决策过程、政策施行、决策人物(#) 对于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

涉及公共事务的行为

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

舆论的负面效应

多数人的意见可能错误

少数人的意见不应忽视(#)

4、新闻传媒与舆论

新闻传媒是舆论工具

新闻传媒对于舆论的形成和表达有重要作用(#)

反映、代表舆论

新闻传媒提供公众论坛

新闻传媒成为公众代言人(#)

引发舆论

通过新闻报道选择议题

引起公众广泛关注

增强议题在受众意识中的重要性

议题设置理论(#)

引导舆论

新闻传媒建构“媒介真实”――拟态环境 介于客观真实与主观真实之间

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舆论(#) 思考题

1、论述信息的特点及其对新闻传播的意义。

2、 新闻与宣传有怎样的关系?

3、 影响宣传效益的因素有哪些?

4、 舆论的特点和社会功能是什么?

5、 为什么说新闻传媒是舆论工具?

第四章 新闻传媒的产生(#)

一、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媒

1、多种形式的媒介

语言媒介

信号媒介

书信媒介

印刷媒介(#)

2、特殊形式――邸报

古代社会的印刷媒介

与现代意义上的报纸有质的区别(#)

内容

皇帝圣谕

朝廷法令

大臣奏折

无自己采写的新闻和言论(#)

对象

官吏

读书人

传播对象不是大众(#)

作用

在统治阶级内部协调关系

客观上有沟通信息的作用。

是政府公报的始祖(#)

古代社会新闻活动的特征:

有新闻活动,无新闻事业——专业的新闻传播机构

有定向新闻传播,无非定向传播

基本由统治阶级垄断(#)

二、新闻事业的产生

前提条件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刺激社会信息需求的增加(#)

1、社会条件

社会规模扩大

社会变动加速

生产分工精细

社会冲突激化(#)

2、物质条件:

读者群

受教育 有文化

有条件阅读报纸(#)

城市化

报纸是城市的产物

有利于采集新闻、发行报纸

提供了新闻共享的可能(#)

交通、通讯手段更新

采集新闻速度快

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

印刷、纸张业发展

在短时间内大量、廉价复制

使得报纸成为大众消费品(#)

资本原始积累

有大量资本投入新闻行业(#)

广告业发展

建立了现代传媒业运作的基本模式

广告收入成为传媒业主要经济来源(#)

3、 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

报纸

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联系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

三个阶段

手抄新闻

新闻书

周刊(周报)、日报(#)

广播

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电视

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和图象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中国近代中文报纸的产生――舶来品

19世纪初 ,外国传教士创办第一批中文报纸

鸦片战争后 ,外国商人创办中文报纸取代宗教报纸

20世纪初,中国人创办中文报纸(#)

三、新闻传媒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1、 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

新闻体制

新闻传媒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传媒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传媒的制约机制(#)

新闻传媒的所有制――三种形式

私营媒介

权力机构——董事会

立场——依托财团

目的——赢利

经济来源——广告

内容——丰富,迎合受众需要,有大量煽情新闻

与政府的关系——独立,有监督作用(#)

公营媒介

权力——各阶层代表组成的管理机构

立场——公众,但与政府关系密切

目的——非赢利,

经济来源——视听费,不播广告

内容——无黄色新闻(#)

国营媒介(中国以外)

经济完全依赖政府

承担政府的宣传功能

内容严肃而呆板(#)

各国新闻事业的特点

中国

国家所有

追求双重效益,社会效益第一

共产党领导

党及政府支持(#)

西方国家

无政党或政府控制的媒介

大部分国家各种所有制的媒介并存

纸质媒介自由创办,电子媒介须严格检查(#)

发展中国家

多种所有制并存

有政党背景

首要目标是国家发展(#)

2、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生产力水平提高促使社会条件变化,刺激新闻信息需求量的增加

生产力水平提供了更丰富的物质条件(#)

受众群: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机会

技术手段:高新技术的运用

资本投入:吸纳资金的能力

广告业的发展:

3、媒介的技术特征决定其特征

口头(语言)、书写(文字)、印刷(文字)、电子(广播、电视)互动(网络)(#) 报纸的特点——文字、印刷媒介

接受方式:记录性强

选择性强

个人化阅读

受众要求高(#)

传播速度:慢(#)

表现力:感染力差,缺乏视觉冲击力

想象空间大

抽象力强,有深度(#)

广播的特点——声音、电子媒介

互动、兼容、迅速、廉价(#)

电视的特点——声音、图象、文字、电子媒介

接受方式:记录性差

选择性差

群体接受

受众要求低(#)

传播速度:快(#)

表现力:感染力强,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缺乏深度(#)

4、 受众需要使媒介呈现多样化状态

读者需要促使报纸多样化(#)

以办报方针

政治性 追求政治利益 以硬新闻为主 重视言论

商业性 追求商业利益 动态、通俗新闻为主 不重视新闻

政企合一 追求政治和商业双重利益 经济独立 影响力大(#)

以内容分

综合性 专业性

严肃、高级,大众、通俗(#)

发行范围(影响力)

全球性 全国性 地方性(#)

出版时间

日报,早报,午报,晚报,周报(#)

思考题

1、 为什么说邸报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报纸?

2、 新闻事业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 报纸、广播、电视各有哪些特征?

4、 三种新闻所有制的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 新闻传媒的性质 (#)

一、新闻传媒的共性、特性、个性(#)

共性:新闻传媒的共同特点(#)

属上层建筑

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舆论机构

无立法、司法、行政机构的强制性权力(#)

新闻传媒同其它传播机构或载体的区别(#)

区别于历史

新闻传媒反映现实变动(#)

区别于文学艺术

新闻传媒以事实反映现实变动(#)

区别于一般的书籍、杂志

新闻传媒迅速反映现实变动(#)

区别于书信、组织内部公报、情报

新闻传媒进行公开的传播(#)

新闻传媒的共性

真实地、及时地反映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大众传播工具

以采集和公开向社会提供新闻为主的传播机构(#)

特性:新闻传媒某一方面的特征

对新闻传媒进行分类(#)

新闻传媒的分类

私营:除个别独资外,大多以公开或内部股份制方式创办

公营:由社会公众共同拥有

国营:由国家直接控制或国家控股(#)

世界新闻传媒的三大运行体制

以美国为代表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完全商业化运行体制

以西欧各国为代表的公私并举的双轨制运作体制

以中国为代表的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作(#)

以新闻传媒与政府或执政党关系分

独立:政治上标榜客观中立,以国家、民族、公众利益为标准

官方:代表政府(或执政党)利益,一般依靠政府(或执政党)财政津贴为经费利益 半官方:名义上独立运作,但重大问题选择与政府(或执政党)相同立场,政府(或执政党)给予多种优惠政策(#)

以新闻传媒的目的分

商业性: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的

政治性:以追求政治目标为主要目的

政企合一:以追求政治和利润双重目标为主要目的(#)

以新闻传媒的内容分

严肃、高级:以硬新闻和言论为主

大众化、通俗:以软新闻或实用新闻为主(#)

个性:一家新闻传媒区别于其它新闻传媒的特征

体现为新闻传媒的独创性和不可替代性(#)

新闻报道迅速及时

新闻报道真实、客观

新闻报道的独家性:内容、角度、形式、立场(#)

新闻传媒的双重属性

上层建筑:公共性

信息产业:商业性(#)

公共性的内涵:

新闻传媒是社会公共资源――“社会公器”

全民共享

避免为部分群体利益服务(#)

信息资源

传播效力

全民共享(#)

承担社会责任

促进公共利益(#)

公共性对于新闻传媒的意义

平等提供信息

公平使用新闻传媒(#)

传承文化、价值观

代表民意,避免负面效应。(#)

商业性的内涵

新闻传媒市场化

依据市场规律运作(#)

积极方面

受众中心论:围绕受众需要运作 重视受众反馈

按市场规则经营,促进竞争,优胜劣汰

商业性是实现公共性的前提,保障(#)

消极方面

追逐市场,利润至上

屈从广告商,丧失公正、客观的立场

内容黄色、无意义

忽视弱势群体(#)

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保持恰当的平衡

过分追求利润,降低影响力,丧失受众,丧失市场

只求社会效益,远离受众,丧失影响力(#)

认识新闻传媒的双重属性的意义

按市场经济规则运作传媒

最大限度促进公共利益(#)

中国新闻传媒的双重属性表现形式

事业性质 企业管理

确立新闻传媒双重属性是中国新闻传媒变革的重大转机(#)

事业性质

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

企业管理

新闻传媒属信息产业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规则运作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依法纳税(#)

三、新闻传媒产品的商品性

新闻产品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

报纸的盈利模式 两次销售 两个市场

报纸――读者 发行量

报纸――广告商 广告收入

发行量是报纸社会和经济效益的体现(#)

决定发行量的因素

发行的范围

发行区域的人口数量及人口教育水平

发行区域的经济发达程度 居民收入 消费水平

发行竞争的激烈程度

报纸本身的质量及竞争力(#)

广播、电视的盈利模式 广告

收听率 收视率

决定因素

节目质量

节目播出时段

节目播出质量

节目安排

四、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基本性质:

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

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

目标:

在党的领导下

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

为人民服务

促进现代化建设(#)

自觉接受党的领导

无条件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党组织、人民群众支持新闻传媒的工作(#)

媒介结构是:

党报为核心

多层次、多品种媒介并存(#)

新闻媒介属国有资产,全民所有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思考题

1、 什么是新闻传媒的共性?

2、 严肃媒介和通俗媒介的区别有哪些?

3、 论述新闻传媒的双重属性。

4、 新闻传媒的经营模式是怎样的?

5、 论述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第六章 新闻传媒的功能和效果(#)

一、新闻传媒的功能

由新闻传媒的特性所决定的

理论上;应该发挥的功能

实践中:实际产生的功能(#)

二、新闻传媒的一般功能

传播新闻

基本功能 新闻传媒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新闻传媒是整个社会的信息系统

监视环境(#)

传播速度 事件发生与新闻传播的时间差越短越好

真实性 与客观世界相一致

深度 解释新闻的意义

广度 覆盖社会社会各个领域

独家性(#)

宣传

阐明国家发展的目标和社会理想, 整合社会价值观,

解释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实行舆论导向

维护主流价值观和社会秩序

协调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

舆论

反映舆论 将公众舆论广为传播

实现共同目标

引发舆论 设置议题,引起公众注意,促使舆论生成

引导舆论 利用有倾向性的观点引领公众的舆论,成为舆论导向(#)

娱乐 知识

消遣、娱乐,

传播各种知识,培养审美趣味

传递价值观念(#)

赢利

作为企业,获得利润(#)

三、新闻媒介的正效应和负效应(#)

信息

量的适度

信息过少,出现匮乏状态,无法应对世界

信息过多,超过处理能力,失去价值

质的准确 新闻失实,误导受众,造成损失(#)

人际关系

缩短了人与世界的距离 世界变成“地球村”

多是间接经验

缺乏直接经验

疏远了人际联系(#)

处理信息的能力

接受信息的能力增强

理解信息的能力降低

思考能力降低,思想简单化(#)

时空观念

改变了传统时空观念

注重空间,忽视时间

倾向做横向比较而非纵向比较

增强了人类的前进动力

诱发了无尽的欲望 威胁社会稳定(#)

人类文明

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污染了社会空气(#)

四、新闻传媒的传播效果

新闻传媒传播活动对受众的思想、态度、行为产生的实际影响(#)

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

强效果阶段――1940年前

认定新闻传媒有难以抵御的传播威力

受众在传播中只是被动的接受者(#)

弱效果阶段――40-60年代

认为新闻传媒产生的效果是有限的,甚至是微弱的

个人差异:

个人在需求、态度、价值观、智力等差异对个人行为有很大影响

大众传媒通过中介因素产生影响(#)

适度效果阶段――(自70年代起)

认为大众传媒的效果体现在不同方面

大众传媒的效果是长期的,无计划的,间接的,集体的(#)

主要理论

心理学角度

枪弹论(魔弹论)

强效果理论的代表

心理学刺激-反应理论

大众传媒产生强大影响力,“命中目标”(#)

选择理论

选择性接触:获得信息 受众倾向接触与自身态度一致的信息

选择性理解:处理信息 受众依据自身的价值观做出个人的独特解释

选择性记忆:储存信息 受众选择有用的信息储存起来(#)

使用与满足理论

以受众为出发点

从受众使用传媒的目的是否满足来判断传媒的效果

受众使用传媒的目的多种多样

监视环境 解闷消愁 建立人际关系 确认自我(#)

社会学角度

两级传播理论(多级传播理论)

在大众传播中与广大受众之间有中介

舆论领袖――接触传媒较多,热衷社会事务,人际关系活跃

舆论领袖对传播效果有影响(#)

含义论

社会真实有三个层次

客观真实――媒介真实――主观真实

人们依据主观真实(存在于内心)采取行动

大众传媒通过建构媒介真实对主观真实的形成产生影响。(#)

模式示范论

人们通过模仿形成社会行为

大众传媒提供模式化的行为,成为受众学习的样板(#)

社会心理学

议题设置理论

新闻传媒选择突出报道某些内容

引起受众的注意和重视

新闻事件在大众传媒出现频率是受众判断其重要性的主要依据。(#)

创新扩散理论

大众传媒对新观念和新技术的推广有作用

新事物扩散经过四个阶段

知晓 劝服 决策 证实

大众传媒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前两个阶段(#)

五、中国新闻媒介的功能

一般和特殊

具有新闻传媒的一般功能

具有中国新闻传媒的特性: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宣传功能 是最为重视的功能

宣传国家根本的指导思想

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法令

进行对外宣传,塑造国家形象

信息功能

改革开放之后 恢复、重视直至成为基本功能

是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

舆论监督功能

传播知识功能

提供娱乐功能

赢利功能(#)

思考题

1、 新闻传媒的一般功能有哪些?

2、 论述新闻传媒的正、负效应

3、 大众传媒效果研究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4、 说明以下传播效果理论的含义:

使用与满足理论,议题设置理论,含义论,两级传播理论,创新扩散理论

5、论述中国新闻传媒的功能

第七章 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

一、新闻自由

概念 国家法律所赋予的公民和传媒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权利

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是现代化国家的标志

消极自由――有免于控制或限制的自由

积极自由――有做的自由(#)

公民

知晓权

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

政治知晓权、司法知晓权、社会知晓权、个人信息知晓权(#)

在新闻传播领域特指受众通过传媒获取上述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 知晓权是公民基本政治权利之一

是行使民主权利的前提和基础

新闻传媒并无特权,但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限制方面:涉及国家安全、国防机密、公民隐私等方面(#)

表达权

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以及特定行为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

包括:言论自由、著作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

是公民基本政治权利

在新闻传播领域指公民接近传媒、使用传媒的权利

限制方面:涉及国家和社会稳定、公民名誉等方面(#)

新闻传媒

采访新闻自由

制作新闻自由

发布新闻自由(#)

自由出版报刊,在政治和经济上不受限制

不受任何形式的事先检查,发布新闻或发表意见,事后追惩

不受限制自由接近新闻源(#)

二、新闻控制

自由与责任是相联系的

新闻传媒有公共性,影响力大,须控制(#)

新闻控制的手段有

法律:国家以法律控制新闻传媒

行政:行政部门以政策、税收控制新闻传媒

资本:大公司垄断传媒市场

自律:新闻传媒以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控制传媒(#)

新闻法规

世界各国新闻法规有三种形式:

一是以立法形式正式颁布新闻法

二是以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例为标准审理案件,没有成文的新闻法 三是以国家其它法规中的相关条款为标准审理案件(#)

主要方面

国家安全

不得煽动以武力及其它手段推翻合法政府,破坏国家制度和社会秩序

不得泄露国家机密

不得煽动宗教、民族对立(#)

新闻诽谤――新闻传媒侵犯名誉权

诽谤的对象:个人、特定团体、企事业单位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

诽谤的确认:特定对象、歪曲事实、含有恶意、公开传播

新闻传媒防止的最主要手段: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侵犯隐私权

闯入原告的私人禁地

公开私人物件,破坏原告的正常社会生活

在公众面前将原告至于错误位置

未经本人同意,利用原告姓名、肖像进行商业活动

新闻传媒防止的主要手段:新闻报道具有新闻价值(#)

三、西方主要新闻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

目的:确立、维护、发展新闻自由

内容:阐述新闻自由的合理性、必然性

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

基本原则

报刊不受政府干涉

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

政府职责是保护新闻自由,为新闻传媒提供专业活动的便利(#)

报刊对政府有监督权

权力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相互制约

报刊代表公众舆论行使监督功能

第四种势力 没有强制性(#)

“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

报刊对社会开放

公众及公众团体利用报刊充分、自由地发表意见

自由表达能最大限度接近真理,维护公众利益

不排除错误意见利用传媒表达

谬误与真理充分碰撞,真理获胜

报刊可自我修正(#)

充分相信事实

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呈现事实,以利于公众形成独立见解

崇尚客观性报道,以满足不同背景和利益的公众需要(#)

自由主义理论面临的危机(#)

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

新闻传媒为少数集团控制

社会多元化的意见难以表达

威胁民主制度(#)

黄色新闻泛滥

新闻传媒以市场为导向

利润原则成为支配传媒的主导性原则

新闻产品格调下降

危害公共道德(#)

侵犯公民的权利

侵犯公众的隐私权、名誉权

妨碍公众行使知晓权、表达权(#)

报刊追求自身利益

报刊维护符合自身利益的观点

损害反对者意见

丧失公正立场

新闻传媒从社会公器沦为私人工具(#)

屈从于广告客户

市场导向使得广告收入成为新闻传媒主要经济来源

大广告客户对新闻传媒影响力增强

新闻传媒违背新闻基本原则维护广告客户利益(#)

对抗社会变革

新闻传媒成为既得利益者

维护现行社会制度

反对可能造成自身利益损失的社会变革(#)

社会责任论――20世纪40年代提出

自由主义理论呈现重大问题

社会舆论提出各种批评

修正、补充自由主义理论(#)

基本原则

新闻传媒必须承担社会责任

报刊――自由而负责(#)

新闻报道必须全面、真实,获得公众的基本信任

新闻报道必须理智,减少煽情新闻

新闻报道要对事实合理解释,注意分析事实与其它事物的联系(#)

报刊要成为交换意见和批评的论坛

新闻传媒要充分展示社会重要思潮和观点

特别是与传媒立场、利益相冲突的观点

避免舆论的一元化(#)

报刊反映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

现代社会,公众依赖报刊对外界做出判断

报刊应对社会各个集团作合乎实际的描述,有利于彼此理解

协调各方利益,确保社会稳定(#)

报刊澄清和提出社会目标和主流价值观

报刊承担教育和宣传职责

对各种社会思潮不盲从

加强对社会价值观的引导,树立统一社会目标(#)

报刊完全接近每日信息

保证公民平等分享信息资源

主张政府制约新闻传媒

制定反垄断法,保证传媒业适度竞争

鼓励行业的新投资者进入,保证传媒成为意见“自由市场”

政府采取措施,保证公众及时、全面了解政府政策

切实保障新闻自由

必要时政府创办媒介保证政令畅通(#)

思考题

1、 何谓新闻自由?公民和传媒享有哪些权利?

2、 何谓新闻控制?新闻控制有哪些手段?

3、 自由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 自由主义理论在理论和现实方面遇到了怎样的问题?

5、 社会责任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八章 新闻媒介的受众(#)

一、受众积极参与新闻媒介的运作

“受众中心论”――受众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中心

衡量新闻传播成败的标准是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必须经由受众实现(#)

受众对新闻传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受众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出发点

受众决定新闻传媒的定位

受众决定新闻传媒的内容、形式、风格

受众决定新闻传媒的变革(#)

受众需要通过市场反馈给新闻传媒机构

具体表现为发行量、收听率、收视率、点击率

新闻传媒的公信力(#)

新闻传媒了解受众需要的方法与途径

市场调查

受众调查分析(#)

中国新闻传媒业经历由传播者中心向受众中心的变革

社会环境的变革,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新闻传媒运作体制的变革,市场化运作

对受众需要的认识――新闻传媒应充分

二、受众的特点(#)

一般特征

新闻传媒与其它传媒受众相比较的特征(#)

广泛性

受众组合的广泛性

受众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

新闻传媒向全社会开放

所有社会成员都是新闻传媒现实或潜在的受众

新闻传媒要满足受众的共同兴趣(#)

混杂性

新闻传媒的受众是参差不齐的

存在多方面的差异

受众对新闻传媒的需求是多元的

是新闻传媒多样性的基础(#)

隐蔽性

受众是不知名的、不确定的

每个个体的受众对新闻传媒机构而言是隐蔽的存在

新闻传媒对受众的把握是整体和笼统的(#)

当代中国受众的特征

受众特征与社会整体状况密切相关

当代中国处在转型期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

求新、求变心理

社会变动加剧

社会联系加强

社会开放程度提高

社会变化与受众切身利益相关(#)

硬新闻需求增加

计划经济体制下,决策权集中于国家

受众个体或群体缺乏信息需求

市场经济体制中,决策权分散

决策主体多元化,决策重要性凸现

受众个体或群体的信息需求大大增加

硬新闻、实用新闻需求增加(#)

受众分层

社会转型,社会分层加剧

新增群体出现并不断增多

利益主体增加

受众信息需求的多元与分化(#)

三、受众的细分

对受众群体作细致区分

是新闻传媒进行受众定位的前提

有多种分类方式

各有不同功用(#)

按人口统计学标准分

性别

年龄

职业

地域

教育水平

婚姻状况(#)

按接触新闻传媒的类型分

报纸读者

广播听众

电视观众

网民(#)

按接触新闻传媒的频率

稳定受众 习惯于固定使用某种新闻传媒

不稳定受众 无固定习惯,只是偶尔接触某种新闻传媒

例如报纸

订阅的读者

经常购买的读者

偶尔购买的读者(#)

按受众信息需求的类型分类

一般受众 需求旺盛,兴趣广泛,但目的不明,信息需求指向模糊

普通信息可满足需要

特殊受众 对特殊信息的需求旺盛,目的明确,信息需求指向清楚

特殊信息才能满足需要

一般或特殊是相对而言的(#)

按照接触媒介确定性分类

现实受众 已经确实接触新闻传媒的受众

潜在受众 可能接触新闻传媒的受众

从理论上说,全社会成员都是新闻传媒的受众

每家新闻传媒机构都要巩固现实受众,争取潜在受众(#)

按照新闻传媒传播对象的性质分类

核心受众 新闻传媒的主要对象

边缘受众 新闻传媒的次要对象

新闻传媒的内容和风格主要是满足核心受众的需要

新闻传媒也要适当兼顾边缘受众需要,拓展受众面(#)

四、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原因――为何要进行受众定位

新闻传媒市场细分

新闻传媒的受众分化

新闻传媒必须寻找独特的市场定位

确定特定的受众群(#)

共同兴趣减少,受众需要呈现多元化多元性的特点

新闻传媒生产过剩,需要生产差异化产品

新闻传媒从大众传播转向小众传播

新闻传播从传者中心转向受者中心(#)

原则――如何进行受众定位

基本原则 宽窄适度 范围适中

定位过宽,共同兴趣很难保证,传媒雷同

定位过窄,受众数量太少,失去大众传媒的特性(#)

一般考虑因素――确立核心受众

区域定位 某一特定区域内的受众有共同需要

职业、身份定位 受众的职业、身份决定特定的需要

年龄定位 不同年龄的受众有不同需要

文化教育程度定位 文化教育水平决定受众的不同需要(#)

五、受众的权利

知晓权

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

政治知晓权、司法知晓权、社会知晓权、个人信息知晓权(#)

在新闻传播领域特指受众通过传媒获取上述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 知晓权是公民基本政治权利之一

是行使民主权利的前提和基础

新闻传媒并无特权,但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限制方面:涉及国家安全、国防机密、公民隐私等方面(#)

表达权

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以及特定行为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

包括:言论自由、著作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

是公民基本政治权利

在新闻传播领域指公民接近传媒、使用传媒的权利

限制方面:涉及国家和社会稳定、公民名誉等方面(#)

监督权

受众借助新闻传媒行使的权利

对涉及公共事务的部门、人员及其各项活动的监督权

是公民基本权利(#)

受众对新闻传媒的专业活动的监督权

新闻传媒是社会公共信息系统,具有公共性

处理公共事务,涉及公共利益

必须接受受众监督(#)

思考题

1、 什么是受众中心论?

2、 受众的特征有哪些?

3、 何谓受众的细分?细分的标准有哪些?

4、 新闻传媒怎样进行受众细分?

5、 受众的权利有哪些?

第九章 大众传媒与社会

一、大众传媒与社会系统

社会结构复杂

社会分工加剧

社会各个部分彼此依赖,组成社会系统

各个子系统相互协调、整合

大众传媒是社会信息系统(#)

传媒生态环境对传媒发展的意义

大众传媒与其它社会系统存在密切关系

这种关系的总和即是传媒生态环境

对传媒的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

决定传媒制度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多为私有制,有少量公有制

资本主义发展中国家多种所有制并存

中国则为国有制(#)

决定传媒发展水平

政治――民主观念和民主制度

经济――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发达

文化――文明程度高 多元与多样

体现社会整体发展水平(#)

决定传媒的行业规范、职业理念和运作方式

传媒的理念、规范具有共通性

如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但也存在差异

如对新闻传媒社会角色的认知,对新闻价值的理解(#)

传媒系统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

基本定位:社会信息系统

主要功能是采集、制作、传播信息(#)

开发利用社会信息资源

三个环节

采集信息 准确、全面

制作信息 处理信息 深入、独到

发布信息 迅速、有效

宗旨 充分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

实现社会系统总目标

维护现存的社会秩序

维护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促进国家发展(#)

实现个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 发展社会性 掌握适应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理解 理解自我 理解社会

导向 行动导向 互动导向

娱乐 单独娱乐 社交娱乐(#)

促进社会整合

社会分工的细致化使得社会整合更加重要

大众传媒是重要的整合机构

提供全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

协调社会各个利益集团

二、大众传媒与政治(#)

政治对传媒的影响

政治体制决定新闻体制

政治活动渗透在大众传播中

政治团体与政治人物掌控传媒话语权(#)

政府的政治活动对大众传媒的利用

发布政治信息

宣传政治主张

进行舆论引导(#)

政治活动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

政府部门成为主要新闻来源

政府以新闻传媒作为宣传工具

政府通过新闻传媒控制社会舆论(#)

大众传媒对政治的影响(#)

维护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政治权力必须取得合法性才能稳固

合法的权力即是权威

现代权威诉诸意识形态

大众传媒传播统治阶级意识形态(#)

参与政治决策

大众传媒是政治参与的中介机构

大众传媒参与政治决策的方式

沟通信息、影响舆论(#)

进行舆论监督

现代政治要求对权力进行监督

对权力监督包括

权力产生的过程

权力运行的状况

权力运用的结果

权力掌握者――是监督的中心环节(#)

三、大众传媒与经济(#)

现代经济对大众传媒的决定性影响

经济体制制约大众传媒功能的

经济体制决定大众传媒的运作方式

经济发展推动大众传媒的快速增长

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力量(#)

大众传媒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采集、发布经济信息,引导生产和消费

监督市场秩序,纠正经济生活中的不公正现象和其它偏差

刊载商业广告,激活和满足消费需求

大众传媒是国民经济组成部分(#)

四、大众传媒与文化

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

大众传媒提供了大众文化的对象

大众传媒的特性契合了大众文化的内容要求

大众传媒符合大众文化的形式特征(#)

大众传媒对于文化影响

积极影响

促进了文化的民主化――共享与普及

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形态多样、丰富(#)

消极影响

限制了受众选择文化的自由

削弱文化的社会功能

影响并控制了大众的需求

五、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

大众传媒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塑造国家形象

是大众传媒长期而重要的目标

国家形象对于国家的国际地位和作用有重要影响(#)

影响对外政策

设置议题突出国际事务的重要性

吸引公众的普遍关注

影响政府决策(#)

利用舆论

施加压力

影响政府决策(#)

影响吸引外资

大众传媒的传播活动塑造良好投资环境

形成外界对于国家的综合判断和评价

增强吸纳外资的能力(#)

思考题

1、 传媒系统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

2、 阐述大众传媒与政治的互动关系

3、 阐述大众传媒与文化的互动关系

4、 论述大众传媒对文化的影响

5、 大众传媒怎样影响国际关系?

第十章 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

一、新闻真实性(#)

新闻真实性的含义和要求(#)

含义

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

新闻的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经过――准确(#) 新闻真实性的复杂性

新闻从业者必须选择部分事实传播

选择过程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局限

真实性是无法完全达到、但必须追求的目标(#)

分析相关问题

新闻真实和事物之间的联系

事物的产生、发展、消亡在与其它事物的联系中展开

新闻要反映这种联系才能达到真实(#)

单个真实和整体真实

单个真实――每个新闻报道必须真实

整体真实――连续报道反映整个现实的真实

有积极意义―― 避免片面性

但难度很大――时间限制 难以把握(#)

坚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

对于公众

实现公众利益

新闻传媒的功能是监视环境

新闻传媒提供受众决策的依据

坚持新闻真实性是履行监视环境功能的保证(#)

对于传媒

维护传媒公信力

保证传媒的经济利益

坚持真实性是新闻职业道德的第一要求 (#)

对于政府(执政党)

具有重大政治意义

保证宣传效果

维护政府及执政党威信(#)

新闻失实的表现、性质和原因(#)

表现

无中生有

添枝加叶

要件残缺

随意拼凑

因果不符(#)

性质

非故意失实 从业者没有意识到新闻报道不真实

故意失实 从业者意识到新闻报道不真实

后果同样严重(#)

原因

追求商业利益

行业过度竞争

错误观念

特殊问题

“合理想象”――新闻报道描写根据想象而来的情节

新闻报道只能陈述已经发生的事实,不允许主观想象(#)

二、新闻指导性(#)

新闻指导性的含义

通过新闻报道宣传观点,影响受众的思想、态度、行为,把受众引导至既定目标。 中国新闻传媒的指导性

用党的方针、政策指导受众,实现国家的共同目标。(#)

表现

鼓舞

成就报道

鼓舞士气,激发信心

鼓动人民投入国家发展(#)

示范

提供样板,树立榜样

典型报道(#)

论证

用新闻事实论证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合理性、可行性

保证政策的贯彻执行

坚定信念,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

启发

介绍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

为各个领域的工作提供借鉴(#)

解释

对社会重大事件进行分析

阐述事情的是非曲直、利弊得失

提供决策参考(#)

预测

依据当前形势和科学理论

预测社会发展的趋势

指导人们采取应对措施(#)

警戒

提供典型案例

向社会发出警示

避免重蹈覆辙(#)

新闻指导性的效果

立竿见影――轰动效应

潜移默化――长期效果(#)

发挥新闻指导性的原则

尊重新闻规律

从单一的政治指导变为多样的专业指导

指导应重在解释――利益主体多元化

注重指导的方式、方法,避免硬性说教(#)

不同历史时期的指导性要求(#)

革命战争时期

报纸发行主要在农村,多为农业生产和战争指导

主要读者是干部,政治工作指导有针对性

报纸数量少,为综合性,给予全面指导

报纸代替党的文件及具体工作部门指导工作(#)

计划经济时期

受众不是决策主体

新闻传媒的主要功能是宣传

指导性体现为鼓舞、示范、论证(#)

市场经济时期

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多元化

新闻传媒必须为决策主体提供参考

指导性主要表现为解释(#)

新闻指导性的不恰当表现(#)

图解政策

根据宣传观点寻找事实

新闻报道一般化、概念化

表现出主观主义倾向(#)

公报式、命令式

将新闻传媒等同党政机关发号施令

以指导者自居,局限于具体工作指导(#)

片面性、简单化

宣传政策只有质的概念,缺乏量的把握

孤立、静止地宣传政策,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脱离具体条件,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典型宣传强调革命精神,忽视科学态度(#)

思考题

1、 怎样全面理解新闻的真实性?

2、 论述坚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意义?

3、 新闻失实的原因有哪些?

4、 新闻指导性的内涵是什么?主要表现有哪些?

5、 充分发挥新闻指导性的原则是什么?

第十一章 中国新闻工作基本原则(下)(#)

一、新闻事业的群众性(#)

新闻事业群众性的含义

内容――新闻传媒应该尽量满足群众的需要

工作路线――新闻工作应该走群众路线,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形式――新闻、评论的表现形式应该为群众喜闻乐见(#)

新闻事业依赖群众需要而存在

双重关系

传媒与受众

党、政府与群众(#)

受众需要是新闻事业存在和发展的动力与目的

受众需要是影响新闻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受众是新闻事业改革成功与否的最终鉴定者

新闻事业的竞争集中表现为争夺受众(#)

满足群众需要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天职

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新闻事业性质,决定了新闻事业必须满足受众需要

新闻事业也应该对受众需要加以引导(#)

当前中国受众的基本需要

与自身利益有关的客观世界变动情况

对有关公共利益的社会问题的深入分析

公众舆论的生成和表达

新知识

娱乐、消遣(#)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中国新闻工作基本路线(#)

含义

各级党委重视新闻工作,加强领导

新闻机构自觉接受党的领导

党员及非党群众为新闻机构提供情况和素材

根据群众意见改进新闻工作(#)

二、新闻事业的战斗性(#)

新闻事业战斗性的含义

揭露打击敌对分子颠覆人民政权的不法行为

揭露党和政府在施政过程中的错误和不法行为

提出、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实质是实行新闻传媒的监督功能(#)

重要性 新闻和政治的双重考虑

新闻监督有利于社会发展,维护公共利益

新闻监督是现代民主社会的有效监督机制

新闻监督能维护党和政府的威信,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

新闻监督是衡量党性的一个尺度(#)

中国新闻监督的性质、特点(#)

性质: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和文革时期的“大批判”不同

和西方的“揭丑报道”不同

和旧中国的“黑幕新闻”不同(#)

特点:

权威性 代表党和政府

典型性 选取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

紧迫性 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重视社会效果 促进问题的解决(#)

中国新闻监督的基本原则

建设性

避免破坏性

区别不同性质的错误

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实事求是

事实准确 主要事实、关键情节、细节

原因分析客观、合理

适当呈现不同意见

是新闻监督成功的基础(#)

适时、适宜、适量

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人民关心的问题向配合

报道内容适合大众传媒,有共同兴趣

负面新闻数量要适当控制(#)

相关权利保护

保护批评者的合法权利 匿名、免除打击报复

保留被批评者的申诉权利 如报道不准确须更正(#)

独立负责与接受党的领导

新闻传媒在党委领导下开展新闻批评,反对脱离党委

各级党委纪检委员会和各级政府监察机关协助新闻传媒开展新闻批评

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协助新闻传媒开展事实调查

各级党委保证新闻传媒的监督收到确实效果(#)

避免错误的新闻批评产生负面效果

批评不实

批评不当

新闻炒

作(#)

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

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含义

党的新闻传媒必须无条件的服从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领导,执行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决议、决定;

党的新闻传媒必须把党的纲领作为自己总宣传纲领,无条件地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方针政策;

不得公开传播任何违背党纲、党章以及中央、上级党组织决议的内容;

不得公开批评关系到全局性的重大理论问题以及重大方针、政策;

对任何违背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展开斗争,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 党的新闻传媒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展开报道、宣传(#)

坚持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重要性

是否坚持党性原则决定了党的新闻事业的成败、优劣

影响党的宣传工作的成败与优劣(#)

坚持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事业永不变质的保证

坚持党性原则才能保证党的新闻事业的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和立场

坚持党性原则才能充分发挥党的新闻事业的积极作用

坚持党性原则才能划清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和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界限

坚持党性原则才能推动、指导中国的各项改革(包括新闻改革)健康发展(#) 表现

坚持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真实性的统一

坚持维护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

坚持宣传党的原则和掌握灵活的宣传策略的统一

坚持严肃态度和生动活泼文风的统一(#)

坚持党性原则和发挥新闻从业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相结合

新闻事业有自身规律和特殊工作要求

新闻事业的不同类型有特点

各个新闻机构有自己的特色

宣传党中央政策须结合各地具体情况

政策贯彻是一个曲折过程(#)

思考题

1、 何谓新闻事业的群众性?

2、 中国当前受众的需要有哪些?

3、 新闻批评的特点是什么?

4、 中国新闻监督的原则有哪些?

5、 何谓新闻事业党性原则?

6、 论述坚持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重要性

第十二章 新闻选择 (上)

新闻工作者的修养和职业道德(下)(#)

新闻选择(#)

新闻选择的原因

事实无限,新闻媒介的容量有限

实现新闻媒介的价值(#)

新闻选择的意义

新闻选择是对事实的选择

新闻从业者是把关人

新闻选择贯穿于新闻采集、制作、传播的全过程(#)

新闻选择的标准(#)

定义

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真实 新鲜

淘汰以下内容

非事实

陈旧的事实

人们司空见惯的事实(#)

新闻价值

共同兴趣 主体是社会大众

事实与大众的利益关系

新闻传媒要满足公众的共同兴趣(#)

新闻价值 事实本身所包含的能引起大众共同兴趣的素质

时新性

时间近 内容新

是必要素质(#)

重要性

事实与大众利益关系密切

政局变动、政治决策、经济信息、重要科技发明、灾害、战争、疾病流行(#) 接近性

地理接近

事实发生地与受众所处地接近(#)

心理接近

事实与受众有心理联系

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显著性

事实的某些要素非同寻常(#)

趣味性

奇闻趣事

满足受众好奇心

诉诸感性(#)

有关新闻价值的著名论断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新闻是反常、罕见、非常态的新闻(#)

宣传价值

事实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说明传播者观点的素质(#)

宣传价值五要素

事实与传播者观点的一致性

针对性 事实对解决现实热点问题有针对性

普遍性 事实具有普遍社会意义

典型性 事实具有代表性

时宜性 恰当的时机(#)

新闻选择的运用

一般流程

新闻来源-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规-制作-传播-受众-效果(#) 新闻定义 淘汰非事实、陈旧事实或常态事实

新闻价值 淘汰不具共同兴趣的事实 反映为发行量、视听率、点击率

宣传价值 淘汰不能说明传播者观点的事实

新闻法规 淘汰威胁国家制度和社会秩序的事实(#)

灵活运用

对于不同的新闻传媒而言,新闻选择标准的内涵不同

关键是面对不同的受众群(#)

新闻从业者的修养和职业道德(#)

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 行业自律

重要意义

抵制外界压力和诱惑

坚持新闻基本原则

承担社会功能(#)

职业理念

利用新闻传媒

谋求公共利益(#)

职业态度

严肃、严谨、认真、踏实

确保消息准确

避免诽谤、剽窃(#)

职业纪律

合法获取信息

保守职业秘密

杜绝有偿新闻(#)

职业职责

确保新闻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

新闻评议会

对新闻传媒的表现进行评议

裁决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

中国新闻从业者的基本修养(#)

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

宣传真理 捍卫真理

奋斗和献身精神(#)

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水平

熟悉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

深入实际,密切和群众的关系

了解现实情况

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意见、呼声(#)

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专业知识

新闻从业者须介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高尚的职业道德

新闻专业的要求

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的要求(#)

熟练的新闻业务才能(#)

思考题

1、 为什么要进行新闻选择?标准有哪些?

2、 何谓新闻价值、宣传价值?

3、 职业道德对于新闻从业者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4、 职业道德一般包含哪些内容?

5、 论述中国新闻从业者的基本修养

新闻理论

三大部分 新闻 新闻传媒 新闻工作

一、新闻

1、新闻定义

2、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信息、宣传、舆论的定义

和新闻的关系

二、新闻传媒

1、 产生和发展: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发展规律: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新闻传媒发展水平 技术决定新闻传媒的形态

受众需要决定传媒的多样化

2、 性质:共性、特性、个性

双重属性

产品的商品性

中国新闻传媒的特性

3、 功能和效果:功能:一般功能、正负效应、中国新闻传媒的功能

效果:三个阶段、经典理论

4、 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新闻传媒的权利和责任)

新闻自由

社会控制

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论

5、 新闻传媒的受众:重要性――“受众中心论”

受众的特点和细分

新闻传媒的受众定位

三、新闻工作

1、 中国新闻工作基本原则:真实性、指导性、群众性、战斗性、党性

2、 新闻选择:原因、意义、标准、流程

3、 职业道德:职业道德一般内涵

中国新闻工作者修养和素质


相关内容

  • 武汉理工[概论]课实践教学报告模板doc
    2014-2015学年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教学报告书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教师评分: 教师签名: 目 录 一.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 ...
  • 考试科目-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部
    考试科目 211 翻译硕士英语 考试范围 211 张汉熙, <高级英语>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修订本 333<教育学原理>,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年 <中国教育史>, ...
  • 英语专业考研方向及就业形势分析
    英语专业研究生11大热门研究方向,就业形势分析 考研热门专业一样,英语专业研究生招生的研究方向设置非常细,不同学校的方向设置类别不一,名称也各异. 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下设有语言方向.文学方向.教学法方向.翻译学方向.口译学方 ...
  • 英语专业研究生11大研究方向及就业解析
    1. 英语专业研究生11大研究方向及就业解析(转) 与其他不少考研热门专业一样,英语专业研究生招生的研究方向设置非常细,不同学校的方向设置类别不一,名称也各异. 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下设有语言方向.文学方向.教学法方向.翻译学 ...
  • 030401政治学与行政学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学.行政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在党政机关.新闻出版机构.企事业和社会团体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政治学和行政学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 ...
  • [新闻学概论]小抄
    新闻学概论考试重点 题型: 填空题(10个左右):名词解释(5个左右,每个3,4分),简答题(5或6个30分,比名词解释更详细):辨析题(2个相互对立的观点):材料分析题1个:论述题考查基本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不要局限于老师所讲的内容,有 ...
  • 写作辅导内容
    写作辅导内容(一) 重视积累 打好基础 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2.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始于垒土.(<老子>) ----积累的重要性 3.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
  • 新闻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新闻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1.通过研究发现,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状况取决于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取决于人类社会对信息的需求动量,二是取决于人类当时的生产能力. 2."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和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了望者.他 ...
  •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复习详解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复习详解 今天凯程老师详细的详细给广大考生讲解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复习内容,同时文章也介绍了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就业,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辅导,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参考书,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专业课.凯程就是 ...
  • 电子商务专业简介
    专业概况: 电子商务专业是融计算机科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法学和现代物流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 培养掌握计算机 信息技术.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管理.法律和现代物流的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具有利用网络开展商务活动的能力和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