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纠正孩子的偷东西行为-许凤仙 - 范文中心

如何纠正孩子的偷东西行为-许凤仙

05/26

如何纠正孩子的偷东西行为

如果父母在孩子的书包里,发现了一个玩具,这个玩具父母确定不是自己买的,就问孩子哪里来的,孩子说捡到的,父母再问在哪里捡到的,孩子接着说是同学送的,父母接着问是哪一个同学送的,孩子就不说话了,最后在父母的“审问”下,孩子哭着说是拿同学的„„, 六年级的某个班级今天有的学生说没有饭票, 明天说没有钱„„几乎每个周都有个别学生丢东西。这种现象在不同年级都或轻或重存在,孩子为什么要偷东西呢?孩子偷东西,怎么办?

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幼儿园里偷了别人的玩具或者东西的时候,心里着实的后怕,好像预知孩子的将来会成为真正的窃贼,而且这种行为更是给父母、给家庭带来非常不光彩的形象,所以大凡碰到这样的情况,很多的父母自己情绪难以平静。其实人与生俱来并不具备所谓“诚实”的本能,人的羞耻心、荣誉感都需要父母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成。家长必须分析一下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诱发孩子偷东西的。平时家长的钱乱放,孩子拿了也不知道,久而久之孩子会养成习惯,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的严格,孩子看到别人的玩具或新颖的学习用品自己也想要、看到别人吃零食自己嘴馋而家长又不能满足孩子,还有的孩子虚荣心强,从家里拿来钱买东西分给同学摆阔气,有的受其他同学的不良影响。这些都是形成孩子偷拿家里东西的原因,家长应该引以注意。

要帮孩子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去了解孩子。孩子偷窃大概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有些孩子为了引起父母、老师、同学

的注意,有些孩子会以偷东西弥补平时缺失的关怀或者注意,这些没有被满足的关怀和注意,有可能来自父母、老师,甚至是同学。二是偷窃行为受到赞同。有的父母或者家中的老人,知道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却不加以禁止,还给予无形中的肯定,让孩子更加认同这种行为。三是忍受不了物质的诱惑。孩子在物质的需求无法满足的时候,产生的偷窃的行为,尤其是吃的,玩的这些对孩子感官刺激很强烈的东西。四是激怒父母。父母的严厉的管教方式导致孩子产生报复的心理,孩子做出这些行为用来激怒父母,其目的是想让父母没有面子,并让父母感到心灰意冷。五是5、分不清楚偷窃和借东西的定义。年龄较小的一些孩子还没有“物品所有权”的概念,所以会有“只要我喜欢,就是我的”这种想法。

根据以上几条原因笔者浅谈自己的拙识:首先作为父母先要控制好情绪平静、沉稳面对:当父母发现孩子偷窃行为,如果盛怒之下和孩子沟通的话,通常孩子都会用语言来掩饰自己的行为,当然更加可怕的是孩子在我们的言语的谴责下,认为自己是没有道德、最坏的孩子,从而产生罪恶感,其实不管是掩饰还是自我的罪恶感,对孩子的成长都是没有帮助的,还不如用关怀、了解的态度来处理。在与孩子沟通这个行为的时候,切忌单刀直入的问法,比如:你是不是在我的钱包里拿了50元?这种问法孩子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否认(大人面对这样的问题也是一样),而我们做父母的知道孩子是撒谎时,可能会更加愤怒。其实我们只要换一个问法:我知道你从妈妈的钱包里拿了50元,或许你真的很需要这笔钱来买你心爱的东西,妈妈希望,你想买

东西之前,可以和妈妈商量一下好吗?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候,父母一定要知道孩子是否有偷窃行为,最忌讳就是父母来做法官,对孩子先进行“有罪嫌疑”。

其次要学会把危机转为机会。父母可以观察孩子偷窃行为是以下情形中的哪一种,并根据类型做出合适的解决方法:(1) 没有足够的零用钱去购买其他同学都有的东西(2) 寻求父母的关注(3) 认知发展不成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4) 追求“问题行为是否真的会被抓到”的刺激感(5) 模仿他人的行为。

再次要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也是重要的环节、父母不要急着开脱。要让孩子面对后果,通常可以采用的方法是要求孩子赔偿,归还别人的物品,如果以上两项难以执行的话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取消孩子一些权益来惩戒孩子,比如,取消看卡通。对于未成年的孩子,他们还没有行为判断力,因此,使用过分的手段都是不对的。教师要凭着教人育人的初衷去做事。 小孩子偷东西,相信并不陌生,但若不及时教育,会养成他们的习惯,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若到了这一步便难以挽回了。所以,教育要及时!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决不允许社会、家庭中任何对学生不良的倾向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教育人的主阵地——学校,就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改变学生不良习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任。那么作为班主任应如何教育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孩子任何一种良好行为习惯,都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

没有科学的方法,单凭热心和干劲是不行的。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法。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这是人的生理机制所决定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但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训练时要做到十个结合,即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相结合,反复强化与积极疏导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循序渐进相结合,实践锻炼与强化体验相结合,意志努力与切断联系相结合,自我控制与履行协议相结合,平时表扬与积分奖励相结合。 训练很重要,但训练必须科学。一是训练必须持之以恒。良好习惯的形成并不是一日之功;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短时间能办到的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好习惯只有在长期反复的训练中才能养成。二是训练必须严而又严,不能有例外。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以后是非常愉快的,可养成的过程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训练就需要咬着牙,战胜许多困难,经过许多枯燥单调练习,才能成功。特别是对已形成不良习惯的,要矫正就更要坚强的意志,强化训练。事实证明不少孩子的好习惯,往往是在与坏习惯的斗争中形成的。因此,训练就要有个“狠劲”,严而又严。这里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不要有例外,开始第一件不该迁就他的你迁就他,以后就难以要求了。确定标准之后,就要严格遵守,不能放松。没有“狠”劲,表面上是爱孩子,可最终是害了他们。我们必须把严与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严达到爱。寓爱于严,严爱结合,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爱结合,刚柔相济。三是要把握关键点,抓好第一次。习惯训练要重视第一次,第一

次往往印象深刻,先入为主,具有导向作用。如果孩子第一次偷东西,老师发现了,很好教育,可能以后就不偷了。如果孩子第一次偷东西老师没发现或没重视,孩子偷了十次老师才发现或才重视,就不好教育了。以德育德,以行导行,以学促学,以趣激趣,以情动情,以意志训练意志,以性格培养性格。老师在进行训练和身教的同时,辅以其他的方法,效果会更好。


相关内容

  • 科学教学反思
    科学教学反思 一 .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2.种植我们的植物 3.我们先看到了根 4.种子变成了幼苗 5.茎越长越高 6.开花了,结果了 7 我们的大丰收 二 动物的生命周期 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2.蚕的生长变化 3.蚕 ...
  • 一粒种子的旅行
    <一粒种子的旅行>指导活动设计 仙居县第六小学 郭 微 作品简介: 我们常常会在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发现植物的影子,比如在石墙的缝隙里.高高的房顶上.广场的角落里„„植物没有脚,也没有交通工具,它们究竟是怎样到达这些地方的呢? 在 ...
  • 凤仙花种子搬家
    凤仙花种子搬家 我家的阳台上种着几株凤仙花,没过多久,就开了花,花朵儿一朵挨着一 朵,那娇嫩的花瓣上挂着一颗颗珍珠似的小水珠,把白色的.红色的.粉色的. 紫色的花瓣衬托得格外引人注目. 几个星期后,花朵儿变成了一个个挺着大肚子的果实妈妈,一 ...
  • 播种凤仙花
    今天科学家老师交给我们一个任务-播种凤仙花.首先,我们要挑选那些"吃饱"的小种子,也可以把所有的小种子放到水池里,让它们在水池里"游泳",游一个晚上,然后再看那些"游累了"的小种子 ...
  • 浅析小学生偷窃行为的矫正
    摘 要: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注重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点.有一部分孩子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偷窃行为,老师要以爱为支点,耐心教育,使其纠正错误,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小学教育:偷窃行为:耐心教育:信任:爱 中图分 ...
  • 怎样提高小学生自理能力
    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是致使孩子自理能力差的主要原因.过份的爱子之心使孩子没有锻炼自己.自我独立的机会.家长为了孩子不受累,不让孩子学干家务活.哪怕是孩子自己能干的事情也不让干:另外,一些家长忽视了孩子在逐渐长大,不相信孩子的能力,认为孩子 ...
  • 种子的旅行(教案)(1)
    大一班科学活动<种子的旅行>教案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种子的不同传播方式. 2.产生探索植物种子的兴趣.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了解种子的几种传播方式. 难点:了解不同的种子为什么有不同的传播方式.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 ...
  • 父亲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课稿
    尊敬的老师.各位家长: 大家好!感谢老师给我这么好的一个机会,能和各位家长在这里相识,同时也感谢大家能腾出时间跟我一起共同探讨我们孩子的成长教育问题. 下面,我作一下自我介绍,我是大一班****的爸爸,一名大学老师,今天王园长说是让我做个报 ...
  • 鹦鹉心理学鹦鹉爱好者必读
    请大家放下手头一切活动,认真地仔细地心平气和地看完这篇文章,在这里,你能感受到每一只可爱的生灵的心声.看完之后,请发表你的看法和心得!我相信,这篇文章,会让CPB 的鸟友们走出很多养鸟误区. Ok,让我们在开始调教你的鹦鹉学舌之前,先谈谈鹦 ...
  • 简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唐卫海 杨孟萍 社会学习理论是本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理论.它的创始人是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1925-).班杜拉于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由于他的创造性研究工作使他在心理学界树立了很高的声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