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论治练习题 - 范文中心

中医辨证论治练习题

02/13

题1:

谢某,男,60岁,退休。2010年6月7日就诊。

患者近2年来咳嗽咳痰反复发作,每年持续3~4个月。近1周加重,痰多,咳声重浊,痰出咳平,痰粘稠而厚,色白,于每天早晨起床后及进食油腻甘甜食物后则咳甚痰多,胸闷,脘痞,呕恶,纳少,神疲体倦,大便时溏,遂来就诊。舌苔白腻,脉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咳喘相鉴别。

题2:

张某,女,28岁。2011年1月6日初诊。

患者昨日连夜从外地归来,感寒不适,继而出现喘息咳逆,呼吸急促,伴咳痰,胸部胀闷,现症见: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色白而带泡沫,伴有头痛,恶寒,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哮病相鉴别。

题3:

陈某,男,48岁,干部。2009年10月16日初诊。

患者近2年来经常出现心悸不宁,烦躁不安,偶有胸闷,伴精神紧张,头晕目眩,手足心热,口渴,少寐多梦,盗汗,耳鸣,腰膝痠软,劳累后心悸、胸闷症状加剧,休息能缓解,舌质红,薄白苔,脉象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奔豚相鉴别。

题4:

赵某,男,41岁。2009年4月27日初诊。

患者近2年来常因生气或劳累后出现胸闷疼痛,5分钟前和妻子生气后出现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而且痛引肩背,伴有胸闷,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悬饮相鉴别。

题5:

孙某,女,49岁。2010年12月4日初诊。

患者有癎病病史30年,时有发作,最近三个月发作日益频繁,现症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中风病相鉴别。

题6:

梁某,男,49岁,已婚。2011年3月1日就诊。

患者胃脘部疼痛反复发作5年余,常因饱食、情志不遂而复发或加重。先后服用中西药治疗,可暂时缓解。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昨日与邻居发生争吵后,即出现胃脘胀闷、疼痛,痛势较剧,尤两胁胀痛明显,嗳气频繁,喜叹息,大便不爽,遂来就诊。舌红苔薄白,脉弦。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真心痛相鉴别。

题7:

患者孙某某,女,62岁,退休。2009年9月7日就诊。

患者二天前因误食变质不洁食物,而致腹痛阵作,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黏稠如冻,腥臭难闻,肛门灼热,小便短赤。遂来就诊。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泄泻相鉴别。

题8:

刘某某,男,34岁。2010年5月20日就诊。

患者3天前因在路边小吃过食油腻后出现右胁胀痛,恶心口苦,今因疼痛加重而来诊。现症:右胁胀痛,恶心,口苦,胸闷,纳呆,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悬饮相鉴别。

题9:

曹某,女,34,已婚。2011年6月14日初诊。

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发热,自测体温40℃左右,无咳嗽、咽痛,自服感冒消炎药后发热渐退。3天前出现目黄,全身发黄,黄色鲜明,小便色如红茶,伴恶心呕吐,口干、口苦,腹胀纳呆,口渴便秘,遂来就诊。舌质红,苔黄腻,脉弦而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阴黄相鉴别。

题10:

孔某,男,54岁。2010年10月14日初诊。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8年,常因烦劳郁怒而头晕。昨日因情志不遂出现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中风相鉴别。

题11:

何某,男,20岁,未婚。2011年8月4日初诊。

患者因半月前左上臂生一疮疖,未予重视。7天后出现眼睑浮肿,继则面部、下肢浮肿明显,尿黄赤,量少,伴有发热,恶风,恶心,乏力,遂来就诊。眼面及下肢浮肿,左上臂见个疖肿,已结痂。舌质红,薄黄苔,脉浮而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鼓胀相鉴别。

题12:

宫某,男,35岁,已婚。2010年4月28日初诊。

患者于1小时前出现小便短涩,疼痛,色红赤,尿中有砂石,伴右侧腰部绞痛难忍,并向右下腹及会阴部放射,自服消炎止痛药无效,遂来就诊。平素嗜烟酒及肥甘之品。舌红而苔薄黄,脉弦。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癃闭相鉴别。

题13:

龚某,女,38岁。2010年11月14日初诊。

患者平素嗜食辛辣,昨日开始出现便血,症见:便血色红,大便不畅,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痢疾相鉴别。

题14:

计某,男,48岁。2011年2月14日初诊。

患者有家族消渴病史,平素嗜食辛辣及膏粱厚味,最近两个月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乏力等症状,尤以多食易饥为突出。现症见: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瘿病相鉴别。

题15:

吴某,男,24岁。2008年9月6日初诊。

患者发热五六日,热略减退,3日前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步履艰难,心烦口渴,咳呛不爽,咽喉干燥,小便黄少,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偏枯相鉴别。

题16:

姜某,女,33岁。2009年4月30日初诊。

患者每于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今天正值经行第一天,症见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暗,脉弦。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肠痈相鉴别。

题17:

范某,女,48岁,干部,已婚,于2005年1月20日就诊。

患者月经紊乱,烘热出汗1年余。病人诉近1年来月经不规则,周期先后不定,经期4~6日,经量较

前减少;烘热汗出,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皮肤燥痒;阴道干涩,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

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月经先后不定期相鉴别。

题18:

患儿,女,4岁。2011年3月25日初诊。

2天来发热恶风,咳嗽频频,今日症状加重,来诊时症见:发热烦躁,咳嗽喘促,呼吸困难,气急鼻扇,喉间痰鸣,口唇紫绀,面赤口渴,胸闷胀满,泛吐痰涎,舌质红,舌苔黄,脉象弦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支气管哮喘相鉴别。

参考答案

题1:参考答案:

主 诉:咳嗽咳痰反复发作2年,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近2年来咳嗽咳痰反复发作,每年持续3~4个月。近1周加重,痰多,咳声重浊,痰出咳平,痰粘稠而厚,色白,于每天早晨起床后及进食油腻甘甜食物后则咳甚痰多,胸闷,脘痞(注:pǐ),呕恶,纳少,神疲体倦,大便时溏。现症见: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胸闷,脘痞,呕恶,纳少,神疲体倦,大便时溏。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咳嗽咳痰为主症,诊断为咳嗽。患者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出咳平,痰粘稠而厚,色白,于每天早晨起床后及进食油腻甘甜食物后则咳甚痰多,胸闷,脘痞,呕恶,纳少,神疲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滑,辨证为痰湿

蕴肺证。其病因病机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患者久病脾虚生痰,壅遏肺气而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脾气虚弱,运化无力而见食少,体倦乏力,大便时溏;痰湿中阻,气机不畅,故胸闷,脘腹痞满,呕恶;舌苔白腻,脉滑亦为痰湿之象。)

中医病证鉴别:咳喘与咳嗽均可见咳嗽症状,咳喘可见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中,以咳喘并作,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咳嗽日久不愈,可转变为咳喘。咳嗽仅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喘证。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咳嗽。中医证候诊断:内伤咳嗽(痰湿蕴肺证)

中医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 剂: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半夏10g 茯苓15g 佛耳草6g

川朴10g 陈皮6g 苍术10g

苏子12g 莱菔子10g(包煎)

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题2:参考答案:

主 诉:喘息咳逆、呼吸急促伴咳痰一天。

现病史:患者昨夜感寒不适,继而出现喘息咳逆,呼吸急促,伴咳痰,胸部胀闷,现症见: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色白而带泡沫,伴有头痛,恶寒,发热,口不渴,无汗。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喘息咳逆、呼吸急促伴咳痰为主症,诊断为喘证。患者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色白而带泡沫,伴有头痛,恶寒,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辨证为风寒壅肺证。其病因病机为: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患者外感风寒,内合于肺,寒邪闭肺,肺气不宣,肺气上逆,故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寒邪伤肺,凝液成痰,则痰多稀薄色白而带泡沫;风寒束表,皮毛闭塞,卫阳被郁,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寒邪凝滞,经气不利,则头痛;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为风寒在表之征。)

中医病症鉴别: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喘证。中医证候诊断:实喘之风寒壅肺证。

中医治法:宣肺散寒。

方 剂: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麻黄12g 紫苏12g 半夏9g 橘红9g

杏仁9g 苏子9g 紫菀9g 白前9g

服法:三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题3:参考答案:

主 诉:心悸反复发作2年。

现病史:患者近2年来经常出现心悸不宁,烦躁不安,偶有胸闷,伴精神紧张,头晕目

眩,手足心热,口渴,少寐多梦,盗汗,耳鸣,腰膝痠软,劳累后心悸、胸闷症状加剧,休息能缓解。现症见:心悸不宁,烦躁不安,伴头晕目眩,手足心热,口渴,盗汗,耳鸣,腰膝痠软。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心悸为主症,诊断为心悸。患者心悸,劳累后加重,休息缓解,少寐多梦,眩晕耳鸣,胸闷,手足心热,口渴,盗汗,腰膝痠软,舌质红,薄白苔,脉象细数,辨证为阴虚火旺证。其病因病机为:肝肾阴虚,水不济火,心火内动,扰动心神。(患者肝肾阴虚,水不济火,以致心火亢盛,扰动心神,故见心悸、少寐多梦;肾主骨生髓,腰为肾之府,肾虚则髓海不足,骨骼失养,故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阴虚火旺,虚火内蒸,故手足心热,盗汗;口渴,舌质红,薄白苔,脉象细数为阴虚火旺之征象。) 中医病症鉴别: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但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心悸。中医证候诊断:阴虚火旺证。

中医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 剂:天王补心丹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人参15g 玄参15g 丹参20g 茯苓20g

五味子15g 远志5g 桔梗5g 当归身15g

天冬15g 柏子仁10g 酸枣仁15g 生地20g

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题4:参考答案:

主 诉:胸闷疼痛反复发作2年余,加重5分钟。

现病史:患者近2年来常因生气或劳累后出现胸闷疼痛,5分钟前因和妻子生气后加剧,现症见: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而且痛引肩背,伴有胸闷。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心胸疼痛,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而且痛引肩背为主症,诊断为胸痹。患者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伴有胸闷,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辨证为心血瘀阻证。其病因病机为: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患者因生气或劳累后出现胸闷疼痛,因肝气郁结,气滞日久致气滞血瘀,心血瘀阻心脉,脉络不通,不通则痛,故见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引肩背;生气则肝气郁结,气滞则加重血瘀,气虚运血无力亦加重血瘀,故生气及劳累则诱发。)

中医病症鉴别:悬饮、胸痹均有胸痛,但胸痹为当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证候。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胸痹。中医证候诊断:心血瘀阻证。

中医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川芎12g 桃仁10g 红花9g 赤芍6g

柴胡6g 桔梗5g 枳壳6g 牛膝9g

当归9g 生地9g 降香9g 郁金9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题5:参考答案:

主 诉:癎病时有发作30年,加重3个月。

现病史:患者有癎病病史30年,时有发作,最近三个月发作日益频繁,现症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

既往史:有癎病病史30年。

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素有癎病病史,最近三个月发作日益频繁,以此为主症,故诊断为癎病。患者癎病反复发病,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弱,辨证为心脾两虚证。其病因病机为:癎发日久,耗伤气血,心脾两伤,心神失养。(患者癎病反复发病,耗伤心脾,脾气亏虚生化乏源,气血不足,故神疲乏力;心血不足,心脉失于濡养故见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心脾两虚,不荣于面,故见面色苍白;脾主肌肉,脾虚生化乏源故体瘦;升降失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大便溏薄。)

中医病症鉴别:典型发作痫病与中风病均有突然仆倒,昏不知人等,但癎病有反复发作史,发时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作怪叫声,可自行苏醒,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而中风病则仆地无声,昏迷持续时间长,醒后常有半身不遂等后遗症。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癎病。中医证候诊断:心脾两虚证。

中医治法:补益气血,健脾宁心。

方剂: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人参(文火另煎分次兑服)9g 茯苓12g

白术12g 炙甘草6g 陈皮9g 姜半夏9g

当归6g 丹参9g 熟地9g 酸枣仁12g

远志6g 五味子6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题6:参考答案:

主诉:胃脘部疼痛5年余,加重1日。

现病史:患者胃脘部疼痛反复发作5年余,常因饱食、情志不遂而复发或加重。先后服用中西药治疗,可暂时缓解。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昨日与邻居发生争吵后症状加剧,现症见:胃脘胀闷、疼痛,痛势较剧,尤两胁胀痛明显,嗳气频繁,喜叹息,大便不爽。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以胃脘胀闷、疼痛为主症,诊断为胃痛。患者胃脘胀闷、疼痛,两胁明显,嗳气频繁,喜叹息,大便不爽,舌红苔薄白,脉弦,辨证为肝气犯胃证。其病因病机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患者平素性格急躁易怒,肝主疏泄而喜条达,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横逆犯胃而作痛;胁乃肝之分野,而气多走窜游移,故疼痛攻撑连胁;肝失疏泄,气机不利,肝胃气逆,故脘胀嗳气,喜长叹息;气滞肠道传导失常,则大便不爽;病在气分而湿浊不甚,故苔多薄白;病属肝而主痛,故见脉弦。)

中医病症鉴别: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刺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而胃痛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疼痛的部位在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其疼痛性

质为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胃痛。中医证候诊断:肝气犯胃证。

中医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柴胡15g 枳壳9g 芍药12g

香附9g 川芎9g 甘草6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题7:参考答案:

主 诉:腹痛阵作伴里急后重,下痢脓血2天。

现病史:患者二天前因误食变质不洁食物,而致腹痛阵作,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黏稠如冻,腥臭难闻,肛门灼热,小便短赤。现症见:腹痛阵作,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黏稠如冻,腥臭难闻,肛门灼热,小便短赤。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腹痛阵作伴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诊断为痢疾。粪便黏稠如冻,腥臭难闻,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湿热痢。其病因病机为:湿热蕴结,熏灼肠道,气血壅滞,脂络伤损。(患者饮食不洁,湿热毒邪直趋中道,蕴结肠腑脂膜,邪毒与气血搏结,腐败化为脓血,气血被阻,气机不畅,传导失司,故见腹痛阵作伴里急后重,下痢脓血;湿热下注则肛门灼热,小便短赤。)

中医病证鉴别:本病需与泄泻鉴别,二者都有腹痛,大便次数多,皆由外感时邪、内伤饮食而发病。但泄泻是粪便稀薄,无脓血,腹痛肠鸣并见,泻后痛减。痢疾则便脓血,腹痛,里急后重并见,便后不减。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痢疾。中医证型诊断:湿热痢。

中医治法: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方 剂:芍药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黄芩12g 黄连9g 芍药15g 甘草9g

当归12g 木香10g 槟榔15g 大黄9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题8:参考答案:

主 诉:右胁胀痛3天,加重1天。

现病史:患者3天前因在路边小吃过食油腻后出现右胁胀痛,恶心口苦,今因疼痛加重而来诊。现症见:右胁胀痛,恶心,口苦,胸闷,纳呆,小便短赤。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以右胁胀痛为主症,诊断为胁痛。患者右胁胀痛,恶心,口苦,胸闷,纳呆,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数,辨证为肝胆湿热证。其病因病机为: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患者过食油腻之品,脾失健运,湿热蕴结于肝胆,肝络失和,胆不疏泄,故胁痛口苦;湿热中阻,气机升降失常,故胸闷纳呆;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数为肝胆湿热之候。)

中医病证鉴别:悬饮亦可见胁肋疼痛,但其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已,伴见咳嗽、咯痰,咳嗽、呼吸时疼痛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兼

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胁痛。证侯诊断:肝胆湿热证。

中医治法:清热利湿。

方 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龙胆草10g 黄芩10g 栀子10g

车前子包煎15g 生地25g 当归20g

柴胡10g 甘草10g 泽泻15g

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题9:参考答案:

主诉:发热1周,目黄、身黄3天。

现病史: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发热,自测体温40℃左右,无咳嗽、咽痛,自服感冒消炎药后发热渐退。3天前出现目黄,全身发黄,黄色鲜明,小便色如红茶,伴恶心呕吐,口干、口苦,腹胀纳呆,口渴便秘。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以目黄、身黄、小便如红茶为主症,诊断为黄疸。患者目黄、身黄、小便如红茶,发热,恶心呕吐,口干、口苦,腹胀纳呆,口渴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弦而数,辨证为阳黄——热重于湿证。其病因病机为:湿热熏蒸,肝失疏泄,胆汁外溢。(外感湿热疫毒,从表入里,薰蒸肝胆,胆汁外溢肌肤,下流膀胱,使身目小便俱黄,而成黄疸;因热为阳邪,故黄色鲜明。热耗津液,膀胱为邪热所扰,气化不利,则发热口渴,小便短少黄赤;阳明热盛则大便秘结;腑气不通,则腹部胀满;湿热中阻,脾失健运,故纳呆;湿热熏蒸,胃浊和胆汁上逆则恶心呕吐,口干而苦;湿热蕴结,肝胆热盛,故苔黄腻,脉弦数。)

中医病证鉴别:阳黄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 阴黄黄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黄疸。证侯诊断:阳黄(热重于湿证)

中医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方 剂:茵陈蒿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茵陈30g 山栀15g 生大黄9g(后下)

茯苓15g 黄连3g 陈皮12g 郁金12g

滑石15g(包煎) 猪苓9g

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题10:参考答案:

主 诉:头晕反复发作8年,加重1天。

现病史:患者有高血压病史8年,常因烦劳郁怒而头晕。昨日因情志不遂出现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 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8年。

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眩晕为主症,诊断为眩晕。患者眩晕,耳鸣,

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数,辨证为肝阳上亢证。其病因病机为:肝阳风火,上扰清窍。(患者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头目,故眩晕,肝阳上亢,气血上冲,则见头目胀痛,颜面潮红;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故急躁易怒,口苦,失眠多梦;情志抑郁更易郁而化火,故每因烦劳、恼怒而诱发及加重头晕;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阳上亢之征象。)

中医病症鉴别: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僻不遂为特征。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者相似,眩晕之甚者亦可仆倒,但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诸症。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眩晕。中医证候诊断:肝阳上亢证。

中医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方剂:天麻钩藤饮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天麻12g 石决明30g(打碎先煎) 牛膝12g

钩藤12g(后下) 杜仲12g 桑寄生12g

黄芩12g 山栀12g 菊花12g 白芍12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题11:参考答案:

主 诉:颜面及下肢浮肿1周。

现病史:患者因半月前左上臂生一疮疖,未予重视。7天后出现眼睑浮肿,继则面部、下肢浮肿明显,尿黄赤,量少,伴有发热,恶风,恶心,乏力。现症见:眼面及下肢浮肿,左上臂见个疖肿,已结痂。尿黄赤,量少,伴有发热,恶风,恶心,乏力。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颜面及下肢浮肿为主症,诊断为水肿。患者左上臂疮疖后出现颜面及下肢浮肿,小便量少,尿黄赤,伴有发热,恶风,恶心,乏力,舌质红,薄黄苔,脉浮而数,辨证为湿毒侵淫证。其病因病机为:疮毒内归脾肺,三焦气化不利,水湿内停。(因肌肤疮疖未能及时清除,湿毒内归脾肺,使中焦脾胃不能运化水湿,肺不能通调水道,导致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发为水肿;风为百病之长,故病之初起,多兼风邪,是以肿起眼睑,颜面,迅及全身,有恶风发热之象;脾失运化,肺失通调,故小便不利;中焦水湿内蕴,胃失和降,故见恶心;脾气受困,清阳不升,故见乏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乃风邪夹湿毒所致。)

中医病症鉴别:鼓胀的主症是单腹胀大,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而水肿则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腹壁亦无青筋暴露。鼓胀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湿聚于腹中。水肿乃肺、脾、肾三脏气化失调,而导致水液泛滥肌肤。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水肿。中医证候诊断:湿毒侵淫证。

中医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方 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金银花12g 赤小豆30g 野菊花15g

蒲公英15g 麻黄9g 杏仁12g 桑白皮12g

连翘15g 紫花地丁15g 生草6g

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题12:参考答案:

主 诉:小便短涩,疼痛1小时。

现病史:患者于1小时前出现小便短涩,疼痛,色红赤,尿中有砂石,伴右侧腰部绞痛难忍,并向右下腹及会阴部放射,自服消炎止痛药无效。

个人史:平素嗜烟酒及肥甘之品。

既往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小便短涩疼痛,尿中砂石为主症,诊断为淋证。患者小便短涩,疼痛,色红赤,尿中有砂石,右侧腰部绞痛难忍,并向右下腹及会阴部放射,舌红而苔薄黄,脉弦,辨证为石淋。其病因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尿液煎熬成石,膀胱气化失司。(嗜烟酒、肥甘之品,酿成湿热,湿热下注,煎熬尿液,结为砂石,故为石淋;砂石不能随尿排出,阻碍气机,不通则痛,则小便艰涩,尿时疼痛,腰腹绞痛;结石损伤脉络,则见尿血尿色红赤;初起阴血未亏,湿热偏盛,故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中医病症鉴别:淋证与癃闭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状,但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淋证。中医证候诊断:石淋。

中医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方 剂:石苇散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车前子15g(包) 金钱草30g 海金砂15g(包)

鸡内金15g 石苇30g 冬葵子15g 翟麦15g

滑石15g 白芍30g 甘草5g 小蓟20g 藕节15g

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题13:参考答案:

主 诉:便血色红1天。

现病史:患者平素嗜食辛辣,昨日开始出现便血,现症见:便血色红,大便不畅,口苦。 个人史:平素嗜食辛辣。

既往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便血色红为主症,诊断为血证——便血。患者便血色红,大便不畅,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辨证肠道湿热证。其病因病机为:湿热蕴结,脉络受损,血溢肠道。(湿为阴邪,性黏滞,易阻气机,气机不利故大便不畅;湿热困于肠胃,运化失调故见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为肠道湿热之征象。)

中医病症鉴别:痢疾初起有发热、恶寒等症,其便血为脓血相兼,且有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症。便血无里急后重,无脓血相兼,与痢疾不同。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血证——便血。中医证候诊断:肠道湿热证。

中医治法:清化湿热(或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方 剂: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地榆12g 茜草12g 槐角12g(炒)

栀子9g 黄芩9g 黄连9g 茯苓6g

防风6g 枳壳6g(麸炒) 当归6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题14:参考答案:

主 诉:多饮、多食、多尿伴乏力2个月。

现病史:患者最近两个月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乏力等症状,尤以多食易饥为突出。现症见: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

个人史:平素嗜食辛辣及膏粱厚味。

家族史:消渴病史。

既往史、过敏史、婚育史、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等症状,尤以多食易饥为突出主症,诊断为消渴——中消。患者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辨证为胃热炽盛证。其病因病机为:胃火内炽,胃热消谷,耗伤津液。(患者平素嗜食辛辣及膏粱厚味,损伤脾胃,致使脾胃运化失司,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故见多食易饥、口渴;肺主宣发肃降,肺失宣降,则治节失职,水不化津,肾关不固,故而尿多;胃火炽盛,中土不健,消谷而不化,水谷精微既乏源泉又失输布,机体失于充养,故日渐消瘦;津伤肠燥,故而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为胃热炽盛之征象。)

中医病症鉴别: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其中的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瘿肿有形则与消渴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症。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消渴——中消。中医证候诊断:胃热炽盛证。

中医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 剂:玉女煎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生石膏15g(先煎) 知母9g

黄连9g 栀子9g 玄参9g

生地黄9g 麦冬6g 川牛膝5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题15:参考答案:

主 诉:肢体软弱无力3天。

现病史:患者发热五六日,热略减退,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步履艰难,心烦口渴,咳呛不爽,咽喉干燥,小便黄少,大便干燥。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肢体软弱无力,步履艰难为主症,诊断为痿证。患者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步履艰难,心烦口渴,咳呛不爽,咽喉干燥,小便黄少,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细数,辨证为肺热津伤证。其病因病机为:肺燥伤津,五脏失润,筋脉失养。(患者因温热毒邪,侵袭肺卫,肺失宣肃,故发热;邪热虽已减退,但因肺津胃液耗伤,津液不能敷布以濡养筋脉肌肤;津不上承,则呛咳不爽,咽喉干燥;小便黄少,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细数为邪热伤津耗液之征象。)

中医病症鉴别:偏枯亦称半身不遂,是中风症状,病见一侧上下肢偏废不用,常伴有语言謇涩、口眼歪斜,久则患肢肌肉枯瘦,其瘫痪是由于中风而致。而痿症系外感温邪或湿热之邪,内伤饮食,久病劳欲,致津液、气血、津髓亏耗,筋脉失于濡养,症见肢体痿弱不用,肌肉萎缩,以双下肢为多见。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痿证。中医证候诊断:肺热津伤证。

中医治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方 剂:清燥救肺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北沙参12g 西洋参6g(另煎兑服)

麦冬12g 生甘草10g 阿胶10g(烊化冲服)

胡麻仁12g 生石膏15g(先煎)

霜桑叶12g 苦杏仁12g 炙枇杷叶12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题16:参考答案:

主 诉:小腹胀痛拒按1天。

现病史:患者每于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因正值经行第一天,现症见: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每于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为主症,诊断为痛经。患者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暗,脉弦,辨证为气滞血瘀证。其病因病机为:肝失条达,冲任气血郁滞,经血不利,不通则痛。(患者肝气郁结、冲任阻滞,经血运行不畅,故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为肝经所布,肝气不达,胸胁、乳房气机不畅,故见乳房胀痛,胸闷不舒;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暂减,舌质紫暗,脉弦为气滞血瘀之征。) 中医病症鉴别:肠痈可发生于不同性别任何年龄任何时间,多具有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右下腹局限性压痛等典型症状。而痛经发生于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痛经。中医证候诊断:气滞血瘀证。

中医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方 剂:膈下逐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当归12g 川芎9g 赤芍10g 桃仁10g 红花10g

枳壳12g 延胡索12g 五灵脂12g(包煎)

乌药12g 香附12g 丹皮12g 甘草10g

生蒲黄10g(包煎) 益母草10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题17:参考答案:

主 诉:月经紊乱,烘热汗出1年余。

现病史:患者诉近1年来无诱因月经不规则,周期先后不定,经期4~6日,经量较前减少;烘热汗出,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皮肤燥痒等。今天来我院就诊。现症见:月经不规则,周期先后不定,经期4~6日,经量较前减少;烘热汗出,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皮肤燥痒;阴道干涩,尿少色黄。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患者女,48岁,月经不规则,周期先后不定,经期4~6日,经量较前减少,诊断为绝经前后诸证。患者烘热汗出,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皮肤燥痒;阴道干涩,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为肾阴虚证。其病因病机为:天癸渐竭,冲任失调,肾阴不足,精亏血少,则发病。(经断前后,天癸渐竭,精血亏少,阴不守阳,虚阳上扰,故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肾虚天癸渐竭,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故经不规则,周期不定,经量减少;腰为肾之府,肾虚精亏,失于濡养,故腰膝酸软;精血不足,阴户失养,则阴道干涩;肌肤失养,则皮肤燥痒;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肾阴虚之征。)

中医病证鉴别:部分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出现一些与绝经有关的症状,如眩晕耳鸣,心悸失眠,烦躁易怒,潮热;或面目、下肢浮肿,纳呆,便溏;或月经紊乱,情志不宁等等,称为绝经前后诸证。本病需与月经先后不定期鉴别。月经先后不定期是指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七天以上者,是指育龄妇女的单纯的月经紊乱,少有眩晕耳鸣、心悸失眠、潮热、浮肿、情志不宁等绝经前后诸证的症状,二者不难鉴别。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绝经前后诸证。中医证型诊断:肾阴虚证

中医治法: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方 剂: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熟地20g 山药20g 枸杞15g 山萸肉10g

地骨皮15g 茯苓15g 炙甘草6g

女贞子15g 旱莲草10g 龟板15g

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150ml,每日2次。

题18;参考答案:

主 诉:发热咳嗽2天,加重1天。

现病史:患者发热恶风,咳嗽频频2天,症状加重1天,现症见:发热烦躁,咳嗽喘促,呼吸困难,气急鼻扇,喉间痰鸣,口唇紫绀,面赤口渴,胸闷胀满,泛吐痰涎。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儿以发热、咳嗽喘促、气急鼻扇、痰壅为主要症状,诊断为肺炎喘嗽。患儿发热烦躁,咳嗽喘促,呼吸困难,气急鼻扇,喉间痰鸣,口唇紫绀,面赤口渴,胸闷胀满,泛吐痰涎,舌质红,舌苔黄,脉象弦滑,辨证为痰热闭肺证。其病因病机为:痰热俱甚,郁闭于肺。(外感风热之邪侵袭肺卫,致肺被邪束,闭郁不宣,化热灼津,炼液成痰,阻于气道,肃降无权,从而出现发热烦躁,咳嗽喘促,呼吸困难,气急鼻扇,喉间痰鸣,面赤口渴,胸闷胀满,泛吐痰涎;肺气闭塞严重可致气滞血瘀,见口唇紫绀;舌质红,舌苔黄,脉象弦滑,为痰热闭肺之征。)

中医病症鉴别:支气管哮喘以咳嗽、喘鸣、气喘、呼气延长为主症,常反复发作,多有过敏史,两肺听诊以哮鸣音为主。而肺炎喘嗽临床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扇为主要症状。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肺炎喘嗽。中医证候诊断:痰热闭肺证。

中医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定喘。

方 剂: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麻黄3g 杏仁3g 前胡3g 生石膏4.5g(先煎)

黄芩3g 鱼腥草3g 甘草2g 桑白皮3g

葶苈子3g(包煎) 苏子3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相关内容

  •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1.哲学基础:哲学是关于世界最一般的运动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在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的古代尤为如此.中医学吸取了汉代以前的哲学成果,直接地大量地引用气.阴阳.五行.形神.天人 ...
  • 循证医学与个体化医疗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年6月第7卷第6期JournalofChinese Integrative Medicine.June2009,V01.7・No.6 ・505・ Editorial 循证医学与个体化医疗 刘建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 ...
  • 中医对癌症的认识
    中医对癌症的认识 摘 要:癌症,即恶性肿瘤,被人们称之为绝症,但癌症其实并不是不可治愈的.中医认为,正虚是癌症的病理基础,癌毒是癌症的致病要因: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扶助正气是癌症治疗的根本,解除癌毒是癌症治疗的关键.中医治疗癌症取得 ...
  • 论辨证施治实质(节选自胡希恕先生"辨证施治概论"一文)
    刘观涛按: 学堂本期特别刊载我国现当代著名经方家胡希恕先生的专篇论述"辨证施治概论(节选)",在这一部分,胡老深入浅出的分析了辨证施治的精神实质与方法体系,即用什么样的方法治什么样的病这两个根本问题! 学堂希望对经方感兴 ...
  • 20**年重点专科中医妇科工作总结
    2012年重点专科中医妇科工作总结 2012年我院继续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基层中医民族医与重点专科项目建设实施方案>(桂卫中[2010]37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基层中医民族医重点专科中医妇科建设与管理目标及中医妇科项目建设三年实 ...
  • 脑病科常见病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江油市中医医院 脑病科常见病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二〇一一年度 二〇一一年一月 目录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 ............................................................ ...
  • 中医外科毕业论文选题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教务处制表 二〇一三 年 三月 二十 日 中医外科毕业论文选题 本团队专业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仿真编程.数据统计.图表绘制以及相关 ...
  • 浅谈肺癌的中医疗法
    浅谈肺癌的中医疗法 近年来,随着吸烟.职业压力和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肺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迅速上升,死于癌症的病人中肺癌患者已居首位.肺癌是一种常见的肺部恶性肿瘤,绝大多数肺癌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 人们经常一谈到癌症就非常恐惧,认为癌症是不 ...
  • 由"辨证论治"到"辨象论治"的飞跃
    阳密乃固说: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这大家都知道.但证是什么?这与哲学观念里面的辩证法不太一样,中医关于"证"的概念比较朴素,许多的"症"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特有的"证",所以有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