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提纲(华南农业大学) - 范文中心

中国近代史纲要提纲(华南农业大学)

04/28

中国近代史纲要提纲

专题一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与特点

知识要点: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

(2)鸦片战争前的西方世界

16世纪开始,工业革命—社会生产率提升—市场狭窄,原料短缺—掠夺,扩张

2、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1)军事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2)政治侵略(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3)经济掠夺(鸦片流入,白银外流)

(4)文化渗透(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

3、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1)人民群众与爱国官兵的抵抗

(2)粉碎瓜分中国的阴谋

(3)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原因)

经济技术的落后

4、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变化和主要矛盾与历史任务

(1)中国近代史(1840-1949):分两个阶段(1840-1919旧民主主义)(1919-1949新民 主主义)

(2)世界近代史(1640-1917俄国十月革命)

(3)中国进入近代史的方式:通过鸦片战争被动进入

(4)中国的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性质的变化(自然经济日益解体、不完全的封建经济 与资本主义经济;主权丧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社会阶级的变化:(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工人阶级(新 产生)

(5)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鸦片战争前的主要矛盾: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鸦片战争后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 主义与人民群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前提),实现国家富 强,人民富裕(两者互相区别又紧密联系)

复习与巩固

1、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特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以民族利益为重,挺身而出领导了著名的禁烟运 动,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清朝官员是:林则徐

3、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标志中国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南京条约》

6、资本—帝国主义侵入中国的目的是: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7、在近代中国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8、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长期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掌握中国海关大权达40余年 之久的外国人是:赫德

9、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是:三元里人民抗英

10、在近代,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不屈不挠的 反侵略斗争

11、近代以来中国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腐败的社会制度没有改变

12、近代中国占支配地位的基本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 的矛盾

1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实现国家富强 和人民富裕

14、中国早期工人阶级产生于:19世纪40-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开办的企业、19世 纪70年代后的中国民族资本企业、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官僚兴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 企业

15、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一、在社会经济中,封建地主土体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二、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三、文化思想体系以儒 家思想为核心;四、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宪法等级制度

16、西方列强在华经济掠夺的手段包括:控制中国通商口岸、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操纵中 国的经济命脉、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17、西方列强不断加强对华的文化渗透,其手段包括: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 略中国制造舆论

18、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不同,构成比较复杂,主要有两部分:官僚买办资产家、民族资本 家

19、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了一对新的阶级:资产阶级、 工人阶级

20、19世纪,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并未实现,其原因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制约;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21、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统治中国,在政治上采取的主要方式有: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专题二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初试共和

知识要点:

1、师夷长技主张到早期维新思想

(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组织编写了《四洲志》

(2)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是农民起义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一次运动

(2)定都天京(南京)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从根本上 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

(3)运动后期颁布《资政新编》,规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向西方资本主义 学习,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但未能付诸实施

(4)太平天国起义时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5)太平天国起义的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革命潜力,但单纯 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3、洋务运动的兴衰

(1)洋务运动的目的:为了挽救封建势力的统治危机

(2)洋务派成员:封建统治阶级中部分成员

(3)洋务运动的内容:创建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4)兴盛时期是19世纪60~90年代,指导思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是“自 强”、“求富”

(5)失败的原因:仍带有封建性、对外依赖性、管理腐朽性等缺陷

4、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1)背景: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代表 这一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科技,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 制度和思想文化

(2)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3)“百日维新”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维新运动是以爱国救亡为目的,是一场资产阶 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维新派自身的局限(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 想;惧怕人民群众)、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5、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在1894年11月在美国檀香山建立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

(2)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 中华,恢复中华,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3)同盟会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 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1905年11月,《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民族、民 权、民生),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5)继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四川保路运动失败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 利

(6)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7)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8)1912年3月,临时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 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9)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10)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对辛亥革命进行全面反攻倒算,袁世凯逝世后,政权 落入军阀段祺瑞手中,孙中山试图挽救共和,均以失败告终,这些努力的失败标志 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1)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2)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能就中国,要进行重新的探索

复习与巩固

1、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之所以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最主要是因为:把农民对土地的渴 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比较完整地表达出来

2、天朝田亩制度的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和理想天国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3、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地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资政新编》

4、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

5、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守旧派论战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6、戊戌维新运动中保留下来的有:京师大学堂

7、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是:戊戌维新运动

8、维新运动的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的道路行不通

9、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口号的书是严复翻译的《天演论》

10、最早喊出“振兴中华”的历史人物是:孙中山

11、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同盟会

12、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缺乏明确的反帝内容,初步描绘出资产阶 级共和国的方案

13、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是:开辟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14、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标志是:护法运动的失败

15、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的原因时:阶级矛盾的激化;外国经济侵略的加深;自然灾害严重

16、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农民阶级有伟大的革命潜力;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 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17、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创建新式海军;创办军事工业;派遣留学生;创办新式学校 (不包括创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8、导致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观因素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和妥协性;维新派没有广泛地 发动人民群众;维新派没有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

19、资产阶级维新派同洋务派的相同点是: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兴办新式学校;试 图自强,抵制列强侵略

20、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是一次思想启 蒙运动

21、1905-1907年,革命派与改良派围绕革命还是改良的大论战的重要意义是:划清了革命 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2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以 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

体;带有革命性,民主性;体现了主权在民的精神

23、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

24、发展了资本主义内容的是:《资政新编》;三民主义;“中体西用”;百日维新的政治措施

第三专题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启

知识要点: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1)外部条件: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充分暴露

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让中国人看到社会主义带来的新希望

(2)内部条件:北洋军阀统治下,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 阶级的成长,壮大;1915年发端的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 了思想文化条件

(3)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比较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在中国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

1919年5月的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状态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具 有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有的一些特点:一、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二、发 动了群众;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起主导作用

2、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1)中国一大: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举行,大会确定党的名称、党的纲领和 工作计划,选出党的领导机构

(2)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

3、中国革命新局面

(1)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党的最高和最低纲领,明确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 义、共产主义)

(2)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

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3)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决定以“党内合作”的方式与国民党合作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广州召开,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 工的革命政策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大规模捕杀共党,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

大革命的失败,客观上是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因为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 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大革命的意义:虽然失败,但为把中国革命推向土地革命战争阶段准备了必要的条

复习与巩固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益构成对中国的主要威胁四:日本

2、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后,中国反 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3、属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观点是:孔学并不等于全部国学;“孔学优点,仆未尝不服膺”; 封建礼教是“吃人的礼教”,其流毒“不减于洪水猛兽”

4、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移到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 义的重大事件是:俄国十月革命

5、在中国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

6、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开端的事件是:五四运动

7、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马克思说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 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

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人运动第一个高潮的起点是:香港海员罢工

9、1922年召开的中国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0、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11、1924年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这场大革命的起点是:五卅运动

12、1925年-1927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下 进行的。提出这个口号的是:中国共产党

13、北洋军阀的社会支柱是: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

14、《新青年》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科学

15、五四运动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主要是:表现 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 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16、下列各项活动中,为共产党的产生创造条件的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 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及其水平的提高;党的早期组织确立;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的知识分子日渐成熟

17、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 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渐 次达到共产主义是错的)

18、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内容是: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 民族压迫

19、下列关于大革命的认识,正确的是:比之以往任何一次革命,群众动员程度更为广泛; 在国共两党合作的条件下进行;中国共产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际上是未来胜利的革 命的一次演习

第四专题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及其战略任务的完成

知识要点:

1、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历史背景

(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928年,张学良在东北宣布“遵守新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这样 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治,实现形式上的统一,但内部矛盾重重,国民党已经 蜕变为一个由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 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2)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

国民党对共产党人的大屠杀,使革命力量受到重创

(3)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斗争的失败

无产阶级和共产国际运动的实践的“城市中心论”对中国共产党影响巨大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相继失败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

(1)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

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转移到井冈山地区,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 地

此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阐明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这就是: 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抽多不少,抽肥补瘦

国民党的围剿,前三次粉碎成功,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在瑞金成立

(2)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 中央取得领导地位,尤其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左”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国革命受到重创,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3)长征的胜利和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

遵义会议: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史 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抗日战争时期农村包围城市的新局面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遵义会议后开始步入正确轨道,但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仍在党内盛行

1938年9~11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举行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会中,毛泽东 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2)开辟和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国进入全国性抗战时期

1937年9月,在中共的倡导和组织下,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正式形成

抗日时期的游击战,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在抗日时期的运用和发展

4、解放战争时期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目标的完成

(1)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1945年9月,确立“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方针

发动农民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和生产运动,组织自卫武装,建立根据地

(2)根据地的土地改革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将减租减 息政策改为”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共产党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废除地主 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制度

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战略任务的完成

复习与巩固

1、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在南京建立的政权,其社会基础是:大地主和买办性的资产阶级

2、中国官僚资本垄断全国经济命脉是在:国民党统治时期

3、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建立后,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是从:金融业开始的

4、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方针的会议是:八七 会议

5、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是:南昌起义

6、“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取得的”是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中提出的

7、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提出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必须坚持: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 据地建设的辩证统一

8、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改革的第一次尝试是颁布 了:《井冈山土地法》

9、遵义会议的表述,错误的是:彻底清算了王明“左”倾路线

10、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了不同于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其依据是:社会主 要矛盾的变化

11、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2、国民党在全国建立统治以后,实行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的表现有:建立了庞大的军 队;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大力推行保甲制度;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1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在民 族工业中,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很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的比重大;缺乏重工业 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民族资本所经营的工业,规模 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有千丝 万缕的关系

14、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发动的武装起义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15、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期,中国共产党中屡次出现“左”倾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八七 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左”倾情绪;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

指挥;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党缺乏实践经验;党对中国革命 的特点和规律暂不了解

16、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问题是: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17、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颁布的解决土地问题的文件有:《五四指示》、《中国土地法 大纲》

18、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政权,参加者为: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人士,中间派

第五专题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知识要点:

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所处的世界坐标

(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外的矛盾

(2)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法西斯政权的迅速崛起

(3)德、意、日发动了二战

(4)1937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政权结成军事同盟

(5)1942年元旦,美、英、苏、中四国领衔,25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结成反法西 斯联盟

2、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1)灭亡中国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

(2)从九一八事变(1931)到华北事变(1935)

(3)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及其失败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8年10月,日本在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下,被迫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 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日本调整侵华政策,实施“以华制华”和“以战养略” 此略,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逐步将兵力用于对 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扫荡

1944年5月,日本发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是日军在中国的最后一 次大规模的进攻

(4)日本残暴的殖民统治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大屠杀、掠夺资源、强制推行奴化 教育

3、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1)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旗帜

1936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瓦窑堡会议,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明确提出“逼蒋抗日”的方针

西安事变(1936年12月初),国内和平基本实现,国民党联合红军抗日

4、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1)在战略防御阶段,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

任务,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会战、忻口大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

(2)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外,其他战役几乎以退却、失败结束(失败原因:

国民党单纯依靠政府和正规军的片面抗战;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3)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立“防共、限共、溶共、

反共”的方针,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变为消极抗战

5、中国共产党称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2)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游击战争的发展(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共产党领导的人

民军队为主的敌后战场)

(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1939年7月,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

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三大口号,打击汪精卫集团的叛国投降运动和蒋介石的消极抗战,巩固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并制定“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总方针

6、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经验P122

(1)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3)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复习与巩固

1、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家是:德、意、日

2、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的事件是:一二九运动

3、中国共产党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的会议是:瓦窑堡会议

4、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第一次重大胜利的战役是:平型关战役

5、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的会议是: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6、在战略相持阶段,中国人民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是:敌后游击战

7、日本天皇发表终战诏书的日期是:1945年8月15日

8、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

9、一二九运动的主要口号有:反对华北自治运动;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 义

1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 话;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1、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出在抗日战争中,中日双方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基 本特点是: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

1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著名战役有: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

13、抗日相持阶段,团结抗战危机主要是:中途妥协;内部分裂

第六专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知识要点:

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面临两个中国之命运的选择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存在着的三种主要政治力 量:①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②民族资产阶级③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 市小资产阶级(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三种势力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①军事独裁统治②建立一个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成为资本主义社会 ③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2)抗日战争胜利后国际国内形式及其对中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影响。

美国在二战后,竭力向世界扩张,控制中国成为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美国采取扶蒋反共的政策

(3)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1945年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 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4)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斗争

国民党统治的社会基础及其狭窄,这决定了它经不起任何民主改革

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的一年里,人民军队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战争主要在解 放区进行。并开始局部反攻

2、国民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1947年6月底,刘邓紧急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毅,粟裕的华东野战 军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陈赓,谢富治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豫西,人民解放战争进 攻序幕由此揭开

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提出“打到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后

(2)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迅速发展起来,成为配合人民解 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1945年底,昆明学生发动“反对内战,争取自由”的一二一运动

1946年底北平学生发动抗议驻华美军暴行的一二三O 运动

1947年5月南京、北平等地爆发五二O 运动

1947年10月后,爱国学生转入“反迫害”斗争

1947年2月28日,台湾爆发反抗国民党当局暴政的二二八起义

国民党之所以丧失民心,是由于它违背中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 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1)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1947年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

1941年成立的中国民主同盟(民盟)

1945年成立的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

1945年成立的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

1947年成立的中国农工民主党(第三党)

1925年成立的致公党

1946年成立的九三学社

1947年成立的台湾民主同盟(台盟)

中国各民主党派形成时期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同 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分子

(2)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他们提倡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主张的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形成。

4、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三大战役:辽沈、淮海、 平津)

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作战,4月23日,南京解放,12月,蒋介 石集团逃亡台湾

(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规定 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了《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国体,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新中国的成立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着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第一项历史任务基本完成

(4)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原因是:①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②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③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复习与巩固

1、抗战刚胜利,中国就面临着内战的危险,危险主要是:蒋介石集团集中力量抢夺抗战胜 利的果实

2、美国支持蒋介石反共内战的方针,短期目标是:避免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

3、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集团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力量采取了两手策略,是: 发动战争和假意和谈

4、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1946年1月的政治协商会议达成五项协议,有关协议的认识, 正确的是:还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但有利于和平建国

5、解放战争期间,台湾人民反抗国民党暴政的重要活动是:二二八起义

6、客观标志着“在蒋介石统治下进行任何和平活动、合法运动、改良活动的最后幻想归于 幻灭”的事件是:国民党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严加取缔

7、标志着中国民主同盟站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来的会议是:民盟一届三中全会

8、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向全中国人民公开阐明了中国共产 党在建立新中国问题上的主张

9、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10、抗日战争后的政治形势,总的来说有利于中国人民实现建设新中国的目标,表现在:帝 国主义遭到削弱;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制度在多国建立;中国共产党达到高度团结;人 民军队发展到120万人

11、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原因是: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中国民族 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中国的反动统治者对中间势力的迫害

12、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在积极准备内战的同时,又表示愿意与中共进行和平谈判,其 目的是:掩盖其正在进行内战的准备;为其发动内战争取准备的时间;诱使中国共产党 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为把战争责任转嫁给中共制造借口

13、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 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团结协作的作风

14、中国各民主党派的政纲中,与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政纲基本一致的内容是:主 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

15、构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的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论人 民民主专政》

16、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第七专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知识要点:

1、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全国胜利并解决土地问题后,中国的社会经济成分有5种,其中主要有三种:社会 主义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中国还存在两种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与资产 阶级的矛盾

社会主义革命任务: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 本主义轨道;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2)国家工业化任务的提出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确定

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工业化

(3)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①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②通过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来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平赎买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把资本主义私人所有 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确立了主体地位,社会 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地建立起来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局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任务,为探 索合适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2)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3、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1)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曲折

(2)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复习与巩固

1、新中国宣告成立的第二天,苏联发来外交照会对新政权予以承认。1950年,新中国同苏 联签订的条约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1951-1952年开展的“三反”运动的内容是: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3、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成分是:国营经济

4、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5、在我国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组织形式是:高级农业生产合 作社

6、从1953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

7、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在1953年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逐 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8、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基本政策是:和平赎买

9、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形式是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 的高级形式是:公私合营

10、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1、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12、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 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3、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 字方针

14、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是:《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15、“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16、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严重困难是和紧迫问题有: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 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能不能经受住执政党的考验,继续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 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17、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美国等国的封锁、遏制,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 出的外交方针是:“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8、中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经济成分包括: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 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19、在农业合作化中,当合政府领导农民创造的过渡形式有:建立农业生产互助组;建立初 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0、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土地改革完成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工人 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新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 的矛盾

21、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3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实际上也开始实行了,主要表现在:没收官僚主义资本,确立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开 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引导个体农民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22、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 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有生产为补充;国 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23、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经历了严重的挫 折,主要是:“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第八专题

复习与巩固:

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的文件是: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1978年5月开始的一场讨论,锋芒直指“两个凡是”,成为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 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这场大讨论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3、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为三中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点奠 定了重要基础的讲话是:《“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4、标着着中国国民党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的会议是:中国 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5、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

6、《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 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7、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党的十四大 8、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的主题是:把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9、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大 会是:党的十六大

10、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11、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 建设四位一体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提出

1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制定

13、198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人民全国代表大会,对未来中国几十年的发展产生 了重大影响。大会的主要内容是:完整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 概括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 战略部署

14、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是: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15、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的主要内容是:对我国改革开放的进 程和基本经验做出了科学的总结;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新要求;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16、下列哪些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形成 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相关内容

  • 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反思 王建平 一.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 ...
  • 科学史纲要复习
    第一章 科学的前史 科学的萌芽 第一章 科学的前史 第一节 巫术.神话和原始宗教 第二节 第一节 巫术.神话和原始宗教 有史记载的各民族的先民都曾经历过神话自然观的认识自然的阶段. 神话自然观: 自然观:是对自然界存在的形态.运动形式.发展 ...
  • 必修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农业 1.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 2.耕作方式的发展 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②春秋战国:精耕细作(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 ...
  •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完美版)
    中 国 近 代 史 纲 要 1. 如何理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的两个根本性变化? 解答: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 怎样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关系? ...
  • 近代郑州的城市规划方案及其比较
    [摘 要]1906年京汉铁路修通之前,郑州只是一个颓败的小县城.1906--1908年,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汴洛段先后竣工通车交汇于郑州,使其一跃成为中原交通的枢纽.1922年郑州被正式开辟为商埠,并由此带动了新市区的兴起,促使郑州近代城市规 ...
  •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之外国侵略的影响 创新实验学院 生物工程131班 赵晶晶 2013015375 中国的近代史,就是指1840年以来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中国的历史.中国的近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
  •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年的五四运动.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网络结构] : [背景知识与单元线索] 1."中国近代史":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划分标准:社会性质),开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结束于1949年中 ...
  • 人教版初中历史_世界近代史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续) 世界近代史 [十六世纪-20世纪初] 1:资本主义的酝酿时期(15.16世纪) 背景:14世纪前后,在地中海地区(意大利)城市国家 兴起,商业.手工工场发展,资产阶级产生. 背景: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 封 ...
  • "四字歌诀记忆法"记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内容(一)
    "四字歌诀记忆法"记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内容(一) (2011-07-03 12:59:20) 转载 标签: 教育 注:此四字歌诀记忆法需要结合上课老师所讲的知识点灵活掌握,不可生搬硬套! 第一 ...
  • 中国近代史纲要习题库
    .单项选择题 1.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演变为 D A. 封建主义性质的国家 B. 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C. 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D. 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 2.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D A. 中法<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