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马骏别解二战风云人物(朱可夫) - 范文中心

百家讲坛:马骏别解二战风云人物(朱可夫)

10/03

朱可夫

跟着朱可夫前进:“救火队员”的非凡功业 打工走上从军之路(1)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生于1896年11月19日。他家里非常穷。穷成什么样?朱可夫在回忆录中说:“我出生的房子座落在村子中心,房屋破旧,一角已深深地陷进地里,墙壁长满了青苔,房顶长着野草。全家就一间房,有两扇窗户。”

这所房子里住着一个寡妇,无儿无女。后来,这个寡妇向别人要了一个2岁的男孩,这个男孩就是朱可夫的父亲。

朱可夫的父亲8岁时,养母就去世了。为了生活,朱可夫的父亲给一家鞋匠当学徒。朱可夫出生后,家庭生活更加困难。他母亲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春夏秋三季到地里干农活,冬季则到城里打零工,一天只赚一卢布左右。朱可夫回忆说:“这点钱太少了,甚至还没有要饭的讨得多。”

人生有三大难:破锅、漏房、病老婆。童年时的朱可夫就占了一难:他家那间破房突然倒塌了。于是,他们只好搬到草棚里居住。

朱可夫的父母认为,自己之所以穷就是因为没有文化。所以,他们在经常饿着肚子的情况下,也要省出钱把朱可夫送到学校读书。

朱可夫读书很用功。每天在帮助母亲干完活后,就忙着看书做功课。尽管朱可夫读书非常好,可是家庭生活状况始终没有改变。为了生计,朱可夫只好到莫斯科打工赚钱糊口。就在这里,他认识了房东的女儿玛丽亚,二人相爱了,甚至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可是沙皇颁布法令,凡是1896年出生的男子必须从军打仗。这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爆发一年了。

就这样,1915年8月7日,朱可夫应征入伍,当了一名骑兵。在战争中,朱可夫获得了两枚军功章。

十月革命爆发后,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朱可夫回到了家乡。1918年8月,他响应新政权的号召,参加了苏联红军,在莫斯科骑兵第一师第4团当兵。这个师的师长就是苏联大名鼎鼎的英雄塞米扬·布琼尼。

但是,朱可夫真正走上军事辉煌之路还是得益于伏龙芝的军事改革。伏龙芝是苏联最著名的军事家和卓越的统帅,他的最高职务是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和陆海军人民委员,相当于军委主席和陆海军总司令。这个人去世得很早,1925年10月31日因病去世,只活了40岁。然而,伏龙芝临去世前领导的苏联第一次军事变革却给了朱可夫长期在军队工作的机会,进而奠定了他成为一代名将的基础。

朱可夫是在1919年6月第一次见到伏龙芝的。当时,他的师正在伏龙芝的指挥下在乌拉尔斯克抗击哥萨克骑兵。有一天,伏龙芝要去看望增援而来的大名鼎鼎的苏联传奇英雄夏伯阳的第25师,路过朱可夫的连队,走到战士们中间和大家聊天。朱可夫立即被伏龙芝的人格魅力折服:这样一位名将,却是那样的平易近人。朱可夫后来说,这一次会面使他终身难忘。然而他没有想到,自己一生的辉煌竟同伏龙芝密不可分。

法国大思想家伏尔泰有一句名言:“统率的权利,不是一种像天赋那样天然遗传下来的特权;它是劳动的果实,是用勇敢换来的。”

朱可夫这个人打仗非常勇敢,1921年春天,在坦波夫省与安东诺夫白匪军的作战中,身为第2骑兵连连长的朱可夫率领部队与敌人2000多人的骑兵遭遇,朱可夫毫不畏惧,连续坚守7小时,6次与敌人白刃格斗,最终击溃了敌人。

100多人抗击20倍于已的敌人的进攻,竟然不仅守住了阵地,而且还击败了敌人,这在当时立即成为轰动全军的新闻。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嘉奖令,授予朱可夫红旗勋章。

勋章有了,朱可夫也同时受到了苏军高层领导的注意:当时在高加索作战的斯大林、在坦波夫省作战的苏联名将(后来成为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都开始关注这个年轻的连长。而伏龙芝更是注意到了朱可夫。于是,朱可夫很快从连长被提升为团长。

1924年,苏联国内战争已经结束,伏龙芝借着和平的机会,开始了苏军第一次军事改革。军事改革最重要的举措就是用在战争时期表现优秀的青年军官取代保守军官。1924年底,苏军从550万人裁减到56万余人,而朱可夫留了下来。

跟着朱可夫前进:“救火队员”的非凡功业 打工走上从军之路(2)

留下来的优秀青年军官干什么?上学深造!当时,苏军军官入学深造必须要高级将领提名。据说,朱可夫上学深造就是由伏龙芝亲自提名的。1924年底,朱可夫第一次来到列宁格勒,进入高级骑兵学校读书。

这批入校的学生几乎个个是精英。在这个班的花名册里你可以找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军许多高级将领的名字:苏联元帅巴格拉米扬、苏联元帅罗科索夫斯基、苏联元帅叶廖缅科等等。

伏龙芝军事改革就这样把朱可夫送上了辉煌军事生涯的起点。从那以后到苏德战争爆发,朱可夫仅用了10余年的时间,就从骑兵旅旅长一直升为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兼总参谋长。

每个官兵都感觉得到他存在的力量

要做到卓有成效,仅靠天资聪明和渊博的知识还不够。有时做到卓有成效并不需要特殊的天赋、出众的才能或专门的培训,更重要的是亲自实践那些看起来相当简单的事情,并在这种实践中养成追求成效的习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有一个著名的将军叫塞克特,这个人提出了建立“小型军队”的思想。这个思想的核心是建立一支精而不是多的军队。这个思想很快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图哈切夫斯基是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副国防人民委员兼军训部部长,是苏军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1937年,因苏联最高领导中了希特勒的反间计而被错杀。

图哈切夫斯基十分注重根据未来战争的特点建设军队,他敏锐地发现了塞克特的建军思想中最精髓的部分——“质量建军”,于是决定在苏军中建立坦克部队。在斯大林的支持下,他选定布琼尼指挥的骑兵部队进行机械化改革,先建立两个坦克团。当时,朱可夫就在这个部队第39团当团长。这次改革具有试验性质,苏军十分重视,要求坦克团的团长必须是最出色的军官。朱可夫在首选军官名单之中。图哈切夫斯基把名单呈报给了斯大林。斯大林打开名单,一看到朱可夫的名字,就想到了几年前发生在坦波夫省的战斗,于是毫不犹豫地在朱可夫的名字下勾了一下。于是,朱可夫成为苏军坦克部队的奠基人。

坦克部队初创时期,全军都盯着它,朱可夫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然而,朱可夫有办法把压力变成绩效。这些办法归纳起来就是:

勤跑路,讲养成,常示范。

勤跑路是说,朱可夫很少在司令部机关,总是跑到下面的连队查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坦克是一部复杂的装备,坦克部队又刚刚建立起来,训练中,作战、后勤保障和装备保养等方面,都出现过不少问题。许多官兵都觉得不如回到骑兵部队。一次,朱可夫在一个连队视察时,发现几个士兵坐在一辆坦克旁边聊天。这时是训练时间,朱可夫感觉有问题,于是上前问为什么在这里聊天。士兵回答:“坦克发动不起来了,我们没有办法。”朱可夫没有说话,他叫来机械师,让士兵们看着机械师修车。坦克修好后,朱可夫对士兵们说:“如果你们不会,我们教给你,如果你们不想学,我们就强迫你们学!总之,你们要成为优秀的坦克手。”

这句话很快成为全团的训练管理理念。朱可夫说:“军官只有走到士兵中间,才能发现在司令部中发现不了的问题,并且解决好这些问题。”

讲养成是说,武器装备越复杂,就越要搞好养成教育,否则一个极小的疏忽,就可能给复杂的装备带来极大的问题,最后影响作战效能。朱可夫这个人火气不大,很少有人看到过他发脾气或者暴跳如雷。他治军靠的是制度,而不是责骂。为了搞好养成,他在权限范围内制定了一系列的严格制度。比如,任何官兵进入车库、停车场、修理车间时必须身穿工作服或作训服;离开这些地方时,必须换下工作服或作训服;训练回来,必须立即洗刷车辆;全团官兵必须把皮鞋擦得铮明瓦亮。如果有人违反规定,并且批评无效,他会毫不犹豫地将其交给军事法院处理。

跟着朱可夫前进:“救火队员”的非凡功业 打工走上从军之路(3)

一次一个坦克连训练回来时已是零时,士兵们很累,坦克开到车场后,连长对车场值班军官说:“大家很累了,坦克只是大致洗刷了一下,我们明天再洗干净吧。”值班军官犹豫了一下,知道这违反规定,但是也同情辛苦的士兵,于是就同意了。

连长带着士兵回去睡觉了,可是还有一个人没有睡,这个人就是朱可夫。朱可夫在1个小时后来到车场,发现了这个问题,便叫来值班军官说:“乐意帮助同志是非常好的品质,但是你瞧,你这不是帮助他们,恰恰相反,你不执行规定,反而促使他们违反了军纪军令。大家疲劳我也知道,但是他们应征入伍,就是要受到训练,以适应未来战争的艰辛与严峻考验。现在演习的疲劳与战时我们将要遇到的困难相比,只不过是娃娃们的游戏罢了。你将因此受到党的审查。”

然后,朱可夫把那个连长和那个连所在营的营长叫来,命令他们立即清洗坦克。2个小时后,坦克清洗完了,朱可夫命令士兵回去睡觉,把连长留下来,严厉地批评道:“这次你留给我的印象是,你当连长还不够成熟。下次你再这样干就不会这样便宜了。我警告你!”

常示范是说朱可夫治军强调军官自身的榜样作用。有一次,朱可夫检查军容风纪,全团只有一个士兵的皮靴没有擦亮。他问值班军官:“你有什么感想?”那个值班军官没有回答朱可夫的问话,而是大声斥责那个士兵。朱可夫马上打断他的话说:“我问的是你,而不是他。我不想听他的回答,而是要听听你对这件事的感想。”值班军官面色紧张,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朱可夫缓缓了口气说:“最重要的问题不是靴子没有擦干净,而是你对这件事情不重视。他可能是忘记擦靴子了,可是你应当在士兵们出勤前就要求他们擦好靴子。事情糟糕就糟糕在除了团长以外,显然没有别人能够帮助他擦擦靴子。”

说完,他让人拿来一只凳子和擦鞋的工具,让那位士兵把一只脚放在凳子上,开始给他擦靴子。很快,靴子擦亮了,朱可夫站起来,把鞋刷递给那个士兵,让他擦另外一只靴子,并说:“擦好后,你和值班军官一起到团部来,我来检查。”

这件事在全团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从此没有人再敢违反军纪,全团官兵都十分重视养成问题,自觉用条令规范自己的行动。

这样,全团逐步建立起井井有条的秩序。全团官兵对朱可夫并不惧怕,但是都感觉得到他存在的力量。他们依赖他,却又往往意识不到是在依赖他。

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朱可夫就把他的这个坦克试验团,训练成为全军军政素质最过硬的团,全军无人不知。苏军报纸开始大量报道朱可夫的事迹,赞誉他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忠诚。

跟着朱可夫前进:“救火队员”的非凡功业 诺门坎战役:诈术决胜(1)

唯有聪明的冒险,才是真正的勇敢。如果一位军人能够记住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话:“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害怕,什么时候不应该害怕,这才叫勇敢。”那么,当历史将其推到那个时刻时,他往往会成为改写历史的人。

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战略中,原来有两个战略选择:一个是北进战略,即将苏联作为主要假想敌,向北进攻西伯利亚;一个是南进战略,即以美国、英国为主要假想敌,向南进攻南洋群岛。日本陆军主张采取北进战略,巩固和扩大在中国的侵略利益,向北进攻苏联的西伯利亚。而日本海军主张采取北进战略,以中国为根据地,向南进攻南洋群岛。究竟采取哪一种战略,关系到把日本军事力量的重点放在什么方向的问题。日本陆海军争得非常厉害。1936年8月7日,日本最高决策层决定采取“南北并进”战略。根据这个方案,陆军军备以实施北进战略为目标,准备同苏联作战;海军军备以实施南进战略为目标,准备同美国作战。

这个战略是个折衷方案。但是,北进战略仍然强势,日本并没有动摇北进的企图。然而,1939年后,日军却放弃了南北并进的战略,采取了“南进战略”。

这要从诺门坎事件说起。

一直主张“北进战略”的日本陆军,积极准备对苏联的进攻。1939年,中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日本陆军认为可以在中国东北集中兵力与苏联作“武力侦察”式作战,于是挑起了诺门坎事件。

诺门坎位于中国内蒙古与蒙古交界地区,隔哈拉欣河与蒙古相望。苏联把这个事件称为“哈拉欣河事件”。1939年5月12日,日本关东军第23师师长小松原道太郎中将率部向驻守在这一带的苏军第57特别军发起攻击。后来,日本关东军第6集团军也投入了作战。

诺门坎事件开始时,苏军第57特别军军长名叫费克连科,这个人是苏联国内大清洗后当的军长,缺乏作战经验,而且怕死。日军发起进攻后,他还在离战场120公里的地方指挥,对战场情况几乎完全不了解。所以,战役初期,苏军接连失利。

斯大林接到报告后,敏锐地觉察到日本的意图是试探苏军的实力,为其日后进攻苏联做准备。他认为,必须坚决粉碎日军的进攻,否则后患无穷。他决定派一个能征善战的人到那里指挥,这个人就是朱可夫。

当时,朱可夫正担任白俄罗斯军区副司令。斯大林之所以选择他,是因为他在中国战场考察过日军作战,对日军有所了解。

朱可夫是6月5日到达战场的。他严厉责备了费克连科,然后马不停蹄地赶往前线,视察部队。他根据最新情报认为,必须向这一地区增派部队,并决定使用航空兵配合下的装甲作战。

斯大林满足了朱可夫的要求,连续向前线增派了57000人、542门火炮、498辆坦克、385辆装甲车和515架飞机。斯大林对朱可夫只有一句话: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击溃入侵的日军,但行动不越过蒙古人民共和国边界!

7月2日,日军趁苏军增援部队还没有到达战场的机会,向苏军和蒙古军队发起了猛烈进攻。当时,双方的兵力对比是:日军有38000人,苏蒙联军只有12541人,日军占有绝对优势。然而,朱可夫沉着组织防御。苏军人少,但是坦克和装甲车却多于日军。朱可夫指挥坦克和装甲部队连续实施反击,不断疲惫和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日军伤亡惨重。

小松原道太郎原来担任过驻苏武官,应该说对苏军的作战样式有所了解,特别是苏军一度取消了装甲部队,使他记忆犹新。他没有想到苏军的装甲部队竟然能如此深藏不露,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他对眼下这个名叫朱可夫的对手了解得太少了。日本人没有想到,他们的一个师可以打败中国国民党的军队十余万人,却在兵力优于苏军的情况下,被打得如此狼狈。

于是,日本开始大规模地向诺门坎地区增兵,为此,还专门组建了第6集团军实施诺门坎作战,司令官名叫荻州立兵。这时,日军兵力已达75000多人,并准备在8月24日向苏军发起更大的进攻。然而朱可夫却悄悄做好了反攻的准备。他使用的战法是:发挥机械化部队的优势,诸兵种联合作战!

跟着朱可夫前进:“救火队员”的非凡功业 诺门坎战役:诈术决胜(2)

为了迷惑敌人,朱可夫在实施反攻前成功地进行了战役欺骗。比如,为了实现坦克攻击的突然性,他将几辆坦克卸去了消音器,然后沿前沿阵地不断地来回行驶,以此让日军对苏军的坦克调动习以为常;为了隐蔽反攻企图,朱可夫把几部功率猛烈的音响装置搬到前沿,模仿打桩机的声音,逼真地造成大规模修筑防御工事的假象,让日军误以为苏军不是想反攻,而是要实施防御。

这一切战役欺骗都取得了成功。日军没有料到苏军真的发动了反攻,他们的恶梦来了!

8月20日5时45分,朱可夫指挥苏蒙联军向当面日军发起猛烈的反攻。150架轰炸机、几百门火炮向日军前沿阵地、纵深炮兵阵地及部队集结地域实施了猛烈的轰炸和炮击。睡梦中的日军非死即伤,侥幸活命者也被眼前这一切惊呆了。一个名叫小谷的日军上士这样记录当时的情景:

炮弹遮天盖地般地落在我们的前前后后,真可怕!观察哨想尽一切办法找寻敌人的炮兵阵地,但都失败了。因为敌人的轰炸机在轰炸,歼击机在扫射。敌人全线获胜!

随后,朱可夫下令全线实施进攻,日军狼狈溃逃。

作战中,朱可夫展露了他严厉果断的指挥风格。他曾在半天的时间里,在一个师撤换了2个师长。

当苏军向纵深进攻时,朱可夫命令步兵第36师攻打日军的一个阵地。这个阵地关系到整个战役的成败,日军抵抗得十分顽强,苏军这个师伤亡很大,师长发现再次进攻有困难,于是打电话给朱可夫请求暂缓进攻。朱可夫命令他再次进攻。过了一会儿,朱可夫打电话问这个师长是否继续进攻了,那个师长说,部队伤亡大,一时还无法向前推进。

朱可夫对那位师长说:“现在,我只问你一句话,你还能不能发起攻击?”

那位师长回答:“有困难!”

朱可夫立即说:“好,我现在解除你的师长职务,让参谋长接电话!”

参谋长接过电话后,朱可夫问:“你能否继续进攻,完成任务?”

参谋长说:“没有问题,司令员同志!”

“那好,从现在起,你就是师长了!”

可是,这位新的师长还是没有组织起新的进攻。朱可夫还没有听完对方诉说困难的电话,就打断道:“从现在起,你不再是师长,等候新师长的到来!”

他转过身,在自己的司令部里找到一名上校军官,向他明确了任务,并把炮兵预备队加强给了他。

第三个师长坚决按照朱可夫的意图发起了进攻,最后终于攻占了这个要地。

美国学者奥·钱尼在谈到这个故事时说:“这件事情奠定了朱可夫在斯大林心目中的位置。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朱可夫成为斯大林的困难排除人,被派遣去解决一个又一个危急问题!”

在朱可夫卓越的指挥下,日军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伤亡和被俘了61000人,损失了660架飞机,被迫向苏联求和。9月16日,苏联与日本根据达成的停战协定结束了诺门坎战役。

日军在诺门坎战役遭到失败后,才感到自己不是苏联的对手,进攻苏联无异于以卵击石。这样,北进战略发生了动摇。不久,日本放弃“南北并进战略”,开始推行南进战略——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就是日本南进战略的产物。朱可夫通过诺门坎战役,成为了改写历史的人。或许正因为此,当朱可夫回到莫斯科时,斯大林亲自接见,表示祝贺与感谢,并授予他苏联英雄称号。

跟着朱可夫前进:“救火队员”的非凡功业 敢于在斯大林面前说“不”(1)

没有是非判断,就没有卓有成效的领导行为。一位优秀的将领不能只是随大流,而要成为中流砥柱,勇敢地在最关键时刻站出来说:“不,不应该那样,而应该这样……”如果这个“不”是向他的上司提出的,那么他必须在以后的实践中证明自己的“不”是多么的符合事实。

1941年6月22日凌晨,纳粹德国发动了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进攻苏联的战争。战争初期,苏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损失惨重。为了抵抗侵略,战胜希特勒法西斯军队,苏联在战争爆发的第二天(6月23日,星期天),就成立了统帅部大本营。这个大本营里有斯大林、朱可夫、莫洛托夫(外长)、伏罗希洛夫(国防人民委员)、布琼尼(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等人。当时,朱可夫任副国防人民委员兼总参谋长。

可是,不久斯大林就撤掉了朱可夫总参谋长的职务。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作为总参谋长,朱可夫自然对战局要心中有数。当时,苏联从北到南所有方向都面临危险局面,他根据战场情况认为,对付德军快速兵团行进间突破的最好战法是以反突击行动,通过实施积极防御,稳住战线,消耗和杀伤敌军。而这个战法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在苏军重兵集团面临被德军合围和歼灭的情况下,尽快把他们从敌人的突击下撤出来,避免重大失败和无谓的损失;一个是收拢撤出的重兵集团,然后实施反突击。朱可夫根据战场情况,认为当务之急是放弃基辅,收缩兵力,再实施反突击。否则,乌克兰方向的苏军将有被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全部歼灭的危险。形象一点说,朱可夫是想在乌克兰方向收拢拳头再打人。

然而,这个意图与斯大林“寸土必守,坚守现在阵地实施反攻”的作战理念相抵触。于是,7月29日朱可夫打电话给斯大林,准备当面汇报自己的打算。10分钟后,斯大林在自己的办公室接见了朱可夫。当时在场的还有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兼苏军总政治部主任列夫·扎哈罗维奇·梅赫利斯。

斯大林在听部下汇报时有一个习惯,就是不喜欢坐着,而是捏着烟斗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时不时地停下来走近对方,用烟斗压理着短胡子,直视对方的眼睛。斯大林说话声音很低,也不喜欢笑,即便是笑起来,声音也不大。朱可夫在回忆录里说,斯大林意志坚强,性情深沉,目光锐利,但容易冲动。

斯大林一边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一边听着朱可夫的汇报。当他听到朱可夫介绍德军将可能向坚守基辅地区的苏军西南方面军翼侧和后方实施突击时,突然停下来问:“你的建议是什么?”

朱可夫回答:“首先应该从西部抽调一个集团军配合西南方面军作战。”

斯大林马上打断他的话说:“你是怎么了?难道你认为可以削弱莫斯科方向吗?”

西部白俄罗斯方向是莫斯科方向的屏障,从这个方向抽调一个集团军加强给西南方向,意味着要减少莫斯科方向的防御力量,所以斯大林这样问。

朱可夫回答:“不,我不是这样认为的。我认为,这个方向的敌人暂时不会向莫斯科方向推进。我们可以在半个月的时间里,从远东调来8个师加强而不是削弱莫斯科方向。”

这时,梅赫利斯挖苦朱可夫说:“那是不是想把远东送给日本人?”

朱可夫看了一眼梅赫利斯,没有理他,继续对斯大林说:“我们一方面让中央方面军得到加强兵力,一方面将西南方面军立即撤到第聂伯河,使得西南方面军与中央方面军形成一个拳头,伺机打出去。”

斯大林听后,捏着烟斗,走近朱可夫,用严厉的目光看着他问:“那么基辅怎么办?”

朱可夫知道最关键的时刻到了。他知道斯大林不会同意放弃基辅,但他还是要说。他后来说:“作为总参谋长,我有责任建议采取在我本人看来当前唯一可能的、唯一正确的战略决定。”

于是,朱可夫断然回答:“放弃基辅!”

跟着朱可夫前进:“救火队员”的非凡功业 敢于在斯大林面前说“不”(2)

斯大林没有说话,还是看着朱可夫。这种场景太难堪了。可是,朱可夫还是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完:“放弃基辅后,我们可以在西南方向马上组织反突击,夺回叶利尼亚突出部,因为德军可能利用叶利尼亚为桥头堡来进攻莫斯科。”

斯大林终于火了!他大声骂道:“哪里还有什么反突击?把基辅交给敌人,亏你想得出!真是胡说八道!”

朱可夫也豁出去了,他立刻反驳道:“斯大林同志,如果您认为我这个总参谋长只会胡说八道,那么你还要他干什么?我请求您解除我总参谋长的职务,把我派到前线去,我在那里可能对祖国更有好处!”

当时在场的人都愣了!斯大林在苏联享有绝对的权威,朱可夫这番话,等于是太岁头上动土,老虎嘴里拔牙。

房间里静得吓人。

好半天后,斯大林才说话:“请你冷静一下。缺了列宁我们都行,缺了你更能行。”

朱可夫说:“斯大林同志,我是一名军人,随时准备执行最高统帅部的任何决定,但是,我对形势和作战方法有清醒的看法,我相信这个建议是正确的。我怎么想的,就怎么汇报。”

斯大林摆了摆拿着烟斗的手说:“朱可夫同志,你先出去吧,我们一会儿叫你。”

半个小时后,朱可夫被叫回到斯大林办公室。斯大林对他说:“是这样,我们方才商量了一下,最后决定解除你总参谋长的职务,由沙波尼什科夫接替。不过,你还是统帅部的成员和副国防人民委员,我想让你到作战部队去。”

朱可夫问:“到哪个部队?”

斯大林反问:“你愿意到哪里?”

朱可夫回答:“我可以做任何一项工作,可以指挥一个师,一个军,一个集团军和一个方面军。”

斯大林听出朱可夫有气,反而笑着安慰他:“冷静些,冷静些。”他想了一会儿,又说:“你方才说你要在叶利尼亚组织一次反突击,我想就让你负责这件事吧,到那里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你打算什么时候动身?”

朱可夫马上回答:“一小时以后!”

就这样,因为在作战问题上的分歧,并且顶撞了斯大林,朱可夫被撤掉了总参谋长的职务。

然而,后来的战局发展证明,朱可夫的战略决策是正确的。叶利尼亚战役,是朱可夫在苏德战争中指挥的首次战役,并且取得了胜利。而这是苏军在战争爆发后取得的最大的一次振奋人心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斗志。9月6日,叶利尼亚战役胜利后的当天,朱可夫就给斯大林发电报汇报战果。

斯大林当时没有说什么。但是,9月9日,沙波尼什科夫电令朱可夫立即飞往莫斯科,在当天20时前见斯大林。

电报没有说什么,但是给予朱可夫的时间太紧了。按照电报要求,朱可夫不可能按时赶回去。

斯大林有一个脾气,他不允许部下迟到,哪怕是一分钟。可是,朱可夫偏偏迟到了一个小时。

朱可夫赶到斯大林的办公室时,只见斯大林和几乎所有的苏共中央政治委员都在场等着他。

朱可夫报告说:“对不起,斯大林同志,我迟到了一个小时。”

斯大林看看表说:“不,你迟到了一个小时零五分。”斯大林的表情非常平静,微笑地看着朱可夫,对他说:“请坐,如果饿的话,先吃点东西。”

朱可夫坐了下来。

斯大林又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边走边说:“朱可夫同志,你处理叶利尼亚突出部问题的结果不错,7月29日那天你的建议是对的……”

就这样,一个最讨厌迟到的统帅,没有责备迟到的朱可夫,斯大林以特有的方式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斯大林接着问:“你现在想去哪里?”

朱可夫回答得简单干脆:“回前线!”

“回哪一个前线?”

朱可夫又回答:“到您认为最需要的前线。”

斯大林听后,脸上露出少有的微笑,对朱可夫说:“到列宁格勒吧,现在那里局势危急最需要你。如果德军占领列宁格勒,就会从东面迂回进攻莫斯科,那样的话,形势会更糟糕。”

跟着朱可夫前进:“救火队员”的非凡功业 敢于在斯大林面前说“不”(3)

斯大林捏着烟斗说:“那里所有的部队都归你指挥。你需要带谁去就带谁去,你可以在全军挑选你需要的人。”

斯大林的这番话,意味着他对朱可夫极其信任。从那时开始,朱可夫就成为斯大林的救火队员,哪里危急,就被派到哪里去。

斯大林后来高度赞扬了朱可夫,他说:“朱可夫是我的麦克莱伦(美国内战时期的一个名将,是林肯总统最得力的将军,素有西部‘小拿破仑’之称)。和麦克莱伦一样,朱可夫也总是要求多给些人,多给些枪,多给些飞机。他总觉得不够。但是,他从来没有打过败仗。”

跟着朱可夫前进:“救火队员”的非凡功业 仁慈的统帅懂得军人之本(1)

朱可夫出身贫寒,他最能感受到民众的疾苦,最同情民众的不幸。他把人民作为母亲,认为军人最大的痛苦与失职就是不能保护好人民,使他们受到战争的侵害。这里有两个非常典型的事例。

苏德战争爆发后,希特勒的部队很快把列宁格勒包围了。这个战争魔王叫嚣要把列宁格勒从地球表面上抹去,使其不能住人。他说,这个目标一定要在冬天来临前实现,“以免我们在占领它之后,还要在冬天养活那里的居民”。

列宁格勒是沙皇俄国时期的首都,也是十月革命的摇篮。这个城市对苏联与德国同样重要。所以,当列宁格勒形势危急时,斯大林把朱可夫派到了那里,希望用朱可夫的擎天之手扭转那里的颓势。在送别时,斯大林只说了一句话:“我相信你!”

朱可夫是9月13日抵达列宁格勒的。下飞机后,他立即组织全城军民实施防御作战。为了能够长期坚持作战,在全城陷于三面包围,粮食补给基本断绝的情况下,朱可夫在全城实施粮食配给制。军人与修筑工事的妇女,每天配给435克面包;儿童、政府公务员和病人配给218克面包。朱可夫天天在全城跑,视察战场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时甚至在街道上就地吃饭,吃完再跑。

一天,他到肉类加工厂视察防御阵地,不知不觉过了吃饭的时间。随行人员提醒他该吃饭了,朱可夫也感觉肚子有点饿了,就找了个地方,就地啃起面包来。吃着吃着,他看到有两个小姑娘在不远处望着他,便向她们招了招手,让她们过来,然后问:“你们有什么事吗?”

她们摇了摇头,有点拘谨地说:“没有什么事。只是,只是……如果将军不介意的话,我们想为您做点事情。”

朱可夫好奇地问:“哦,你们想为我做什么事情呀?”

“我们想用手帮你接你掉下来的面包渣,然后吃了它们,浪费了多可惜呀。”

朱可夫立时收起了笑容,脸色十分凝重:正在长身体的孩子,每天的定量不到半斤,她们饿呀!

朱可夫站起身,把她揽在怀里,又把面包掰开,分给了她们,随后对随行人员说:“我们的孩子饿成这样,这是我们军人的耻辱。为了她们,我们一定要打败希特勒匪徒!”

另一个事例发生在莫斯科。

朱可夫在列宁格勒指挥了24天,终于迫使德军停止了进攻。尽管没有打破德军的包围,但是基本上稳定了那里的局势。这时,莫斯科方向又连连告急。斯大林连续两次打电话给朱可夫,让他立即飞到莫斯科,指挥莫斯科保卫战。

德军是在9月30日向莫斯科发起进攻的。战役初期,苏军损失很大,局势严重。当时,斯大林病了,见朱可夫进来,马上站起身,把他引到地图前,对他说:“你瞧,这里的情况是多么的糟糕。你来了,我就放心了。赶快把一切都抓起来。干吧!缺什么,我给你什么,一定不能让德国人攻进莫斯科!”

朱可夫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任务的艰巨。他马不停蹄地视察战场,听取汇报,布置作战任务。

一天,他到莫斯科西南的奥布宁斯克市视察,路过一个名叫马洛亚罗斯拉韦茨的小镇。这座小城已被德军的飞机炸毁了,一片废墟。全城的居民都已疏散到了后方。

他在车里看见有一个老年妇女在废墟里找什么东西,感到奇怪,就让司机停车,走了过去。

“老太太,你在找什么呀?”朱可夫问。

那位老太太眼睛睁得大大的,站在那里没有说话,灰色的头发乱蓬蓬的,在秋风中飘曳。

朱可夫更奇怪了:老太太为什么不讲话呢?

“你怎么了?”他又追问了一句。

可是,老太太不仅没有回答,而且对朱可夫连看都不再看了,她弯下腰,又挖起来。

这时,不知从什么地方又钻出一个妇女,她手里提着半袋东西,对朱可夫说:“将军同志,你不要再问她什么了,她不会回答你的,因为她悲伤得已经疯了。”

跟着朱可夫前进:“救火队员”的非凡功业 仁慈的统帅懂得军人之本(2)

接着,那位妇女讲述了两天前德军飞机轰炸的事情:“这位老太太的儿子在明斯克战役中阵亡了,她和小孙子一起住。德国飞机空袭时,老太太正在井边打水,而孩子却在屋里,她眼看着炸弹落在她的房屋上……”

说着说着,这位妇女已经是泪流满面了。朱可夫也难过得落泪了,难过得甚至忘记了安慰这位妇女。他后来回忆这件事说:“当时,我难过极了,没能对她们说出任何一句安慰的话。但是,这位老太太的悲哀与痛苦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不时折磨着我。为了她们,我们必须打赢这场战争!”

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犹如教师教书不能误人子弟,企业家不能生产伪劣产品,政府管理者不能以权谋私一样,军人的职业道德就是要在战争中打得赢,不使人民遭受战争的痛苦。军人的这种道德理念通常化为对战争艺术的追求与对军事工作的永恒热爱。这是一个名将能征善战的根本动力。从朱可夫身上可以看到这一点。在整个苏联卫国战争中,朱可夫之所以能成为斯大林的“救火队员”,哪里危急,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朱可夫,哪里就化险为夷,背后的原动力,就是他对人民的热爱。

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的领域里卓有成效。从朱可夫的经历似乎可以看出,只有主动挑战自己的目标,在亲身实践中思考问题背后的问题是什么,探究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径,才能真正做到“卓有成效”。借用佛教的语言:“借来的火种,点不亮自己的心灵。”


相关内容

  • 二战十大名将
    二战十大名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很多能征惯战的将领,下面我就谈谈我心中的二战十大名将! 第十位--麦克阿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美国五星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历任美国远东 ...
  • 鲍鹏山之百家讲坛
    鲍鹏山之百家讲坛 鲍鹏山(10 张) 洋洋万千言的<水浒传>虽然没有<红楼梦>的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但在<水浒>梁山水泊一贯的豪气冲天.气贯长虹的背后,却有着众多英雄人生际遇 ...
  • 世界现代史历史人物及简介
    世界现代史历史人物及简介人物 1. 简述要点温斯顿·伦纳德·斯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1940年至 宾塞·丘吉尔1945年和1951年至1955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领导英国人民赢 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雅 ...
  • 马瑞芳:蒲松龄是莫言的老师
    马瑞芳:蒲松龄是莫言的老师 012年11月22日 08:43:05 马瑞芳在演讲中.(邓智斌 摄) ◎ 深圳特区报见习记者 张焱婷 "生活在海棠叶儿形黄土地上的少年,有谁不晓得向崂山道士学艺却在头上磕了一个大包的王生?有谁没听过厉 ...
  • 电视节目观后感(两则)
    之一: 28日夜,看书看得累了,就躺在沙发上检视电视.扫到CHC高清影视频道,正播放美国纪实故事影片<太空英雄>,因为以前曾经很感兴趣并查阅过不少资料,就看下去了.殊不料这一看才发现以为颇熟悉的事其实并不熟悉.例如,说到首位乘坐 ...
  • 谁是谁非?明朝毛文龙与袁崇焕的恩怨是非之分
    点击上面蓝字 免订阅 东方文化历史(lishi6677): 国学·禅学·历史 毛文龙,生于1576年,钱塘人.年轻时善于骑射.晓畅兵法.后来他的舅舅沈光祚担任兵部主事,推荐他到辽东总兵李成梁的麾下.当年9月又参加武举考试,名列第六名,此后先 ...
  • [百家讲坛]苦命皇帝咸丰
    首播频道:CCTV-10 简介:咸丰皇帝的一生其实是极其不幸的一生,他虽然贵为天子,却面对的是中国前所未有过的危局,他虽有心拯救国家于危难,却终究无力回天.我们甚至可以假设:如果当年继承皇位的不是咸丰皇帝,那么,以后百十年间的中国历史必将重 ...
  • 送别李培栋老师
    ■虞云国 正赶着出门去做讲座,收到短信,得知李培栋老师去世.立即转告一位编辑朋友,他回道:"我们大学一年级的中国历史是李老师上的,印象特别深,转眼已经三十一年了."车行途中,我追忆的思绪竟一时难以拢聚起来. 第一次见到李 ...
  • 历史类电视节目应有互联网思维
    最近,中国教育台一频道推出全新节目<国史演义>,立即受到观众好评.乍一看,会犯嘀咕,是不是又诞生了一个<百家讲坛>?细细一品,发现两个节目的定位.表现形式.核心创作理念,还是大有区别.与<百家讲坛>相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