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周失和探究鲁迅犯了什么滔天大罪 - 范文中心

二周失和探究鲁迅犯了什么滔天大罪

05/02

二周失和探究鲁迅犯了什么滔天大罪

--------------------------------------------------------------------------------

鲁迅的旧意识与“二周失和”

1919年11月21日,鲁迅阖家(包括母亲鲁瑞、妻子朱安、二弟周作人和妻子羽太信子、三弟周建人和妻子羽太芳子等) 迁入北京西直门内公用库八道湾住宅,开始了周氏三兄弟聚族而居的北京生活。在这里,鲁迅写出了《故乡》、《风波》、《社戏》、《阿Q 正传》等重要作品,周作人也写出了大量文章。兄弟二人的关系也很融洽,被誉“兄弟怡怡”。特别周作人1921年患病期间,鲁迅恪尽兄长之谊,为之送医院治疗,送香山碧云寺疗养,可谓尽心竭力。当时由羽太信子管家,鲁迅的全部薪水和稿费收入皆交她支配。为了这个大家庭,鲁迅诚可谓殚精竭虑。然而,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到了1923年7月中旬,“兄弟怡怡”一去不返,二弟给大哥送来了“绝交书”,信中说:“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

到底鲁迅犯了什么“滔天大罪”,让周作人这样怒不可遏,痛下绝情呢?据二周的一些共同的朋友(如许寿裳、季川岛、孙伏园等) 忆述,大约是羽太信子挥霍浪费,遭到鲁迅的批评,她便造谣说鲁迅偷看她洗澡,非把他赶出八道湾不可。正是这难犯的“天威”,让一向“惧内”的周作人发出了给兄长的“绝交书”,导致了“二周失和”。8月2日,鲁迅迁出八道湾,租屋另住。次年6月11日,鲁迅回八道湾取书,周作人夫妇出来辱骂殴打,由“失和”进而到“反目”,兄弟关系恶化得无法收拾了。后来,鲁迅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宴之敖者”(“宴敖”),意思是说:自己是被家里的日本女人赶出来的。

对于“二周失和”,自然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大致可分为两派:“偏鲁派”和“偏周派”。“偏鲁派”认为周作人忘恩负义,听信老婆谗言,无端诬陷大哥;“偏周派”则认为鲁迅夫妇根本无有性生活,他垂涎弟媳完全可能。还有一说,更玄,说羽太信子原本鲁迅情人,现又旧情复发,云云。显而易见,“偏周派”根据的是佛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说”,似乎鲁迅既然“性压抑”,那就非偷看弟媳洗澡不可了。

老朽一向是“偏鲁派”,而且听老师章川岛(挺谦) 先生亲口说过鲁迅不可能去后院“窥浴”的事(周作人夫妇卧房和浴房前均种满蔷薇,人根本无法靠近) ,所以对那些佛洛伊德的“性信徒”一向感到好笑,就更甭说对鲁迅道德、人格的敬重了。然而,近年来,一个尖锐的问题却一再闪现在我的脑海中:鲁迅对兄弟失和难道没有一点责任吗?

思来想去,不仅有,而且相当重大,带有根本性,这便是鲁迅浸入骨髓的旧意识。这种旧意识,主要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事母至孝,包括饮下那杯慈母赐下的“毒汤”——包办婚姻,绝对不和妻子朱安离婚,要好好对待母亲的这份“礼物”;再就是要善待两个弟弟,绝对不许“分家”。据三弟建人回忆,两个哥哥这样嘱咐他:

你可不可以在家里,照料家务,陪伴母亲,一面自学。这样,母亲放心一些,我们在外面的,也放心一些。将来我们学成回国,只赚一个钱,都是大家合用,这样好不好呀? 这话他们平时倒也经常在讲,说我们兄弟很友爱,将来永远生活在一起,不要分家。对这些,我只简单地回答说:“我不要你们养活。”

大哥说:“莫非你不相信我的话吗?我是说话算数的。”

我想,和你们讲不通,也不必讲了,所以我不做声。(周建人《鲁迅故家的败落》卷18》) 可见,让三弟放弃留学,在家侍奉母亲,哥仨也永不分家,这主要是大哥鲁迅的意见。尽管三弟一百个不乐意,但实际上就是这样做的。鲁迅倒是说话算话,为侍奉母亲、养活全家做出了无私奉献。他之所以放弃赴德国留学,提前由日本返国就业,正是为了赚钱养家,特别是为二弟筹款结婚。八道湾的那座房产,也是他多方筹款、费尽心血买下的。可是,鲁迅作为大哥的“模范行动”怎么换来了二弟的一纸绝交书呢?

关键就在于,鲁迅的那些模范行动,表面看很模范,实质上很落后,是和时代潮流背道而驰的。所谓“不分家”,不就是要维护家族的兴旺和大团结吗?时至20世纪初的中华民国,还这样看重家族利益、维护家族利益,能说是一种先进行为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狂人日记》等作品中,鲁迅曾经猛烈攻击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一到自己的家族中,怎么就变成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维护者呢?这正是鲁迅的一大致命伤。鲁迅设计的那个模式太落后、太蹩脚了。以这样一种落后模式,而谋求不生矛盾、长期和谐,那岂非缘木求鱼?所以,兄弟闹翻乃必然之事,只争来早与来迟而已。

遗憾的是,鲁迅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直至被赶出八道湾后仍不觉悟,还在那里恨那个日本女人而毫无自责之意。这也许正是鲁迅那一代人的时代悲剧吧!鲁迅对三弟命运的设计,应该说,也是这个悲剧的一部分。幸亏周建人“阳奉阴违”,他早已跑出八道湾到上海商务印书馆谋生去了。

“二周失和”本来是家庭琐事,用不着张扬。但由于这“二周”皆非等闲之辈,而为“五四”文坛双星,而这一“失和”又为中国现代文学带来了颇大影响,也就难怪人们一再关注了。

-袁良骏


相关内容

  • 怎样从教语文课文到教语文课程
    作为语文教师,教好一篇篇课文是基本要求,但仅仅能教好那一篇篇课文,却又远远不够.我们应该从教语文课文转变到教语文课程上来.作为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者.教材编写者和市级教研员,笔者近来对怎样从教语文课文到教语文课程作了一些田野实践.草根探索,得 ...
  • 校本课程教材
    影视欣赏:第九放映室 编者 郭颖 董卓鑫 德州九中教研处 前 言 影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先进的科技作为传播媒介,具有崭新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功能,使之在审美教育方面较之其它艺术门类有着自己显著的特点.影视能把教育.认 ...
  • [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
    <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 设计.执教 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 虞 大明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一个普普通通的园子,对你我而言,或许印象模糊,或者压根就留不下印象,但是,对于著名作家萧红来说,这个园子深深烙印在她心中,让她 ...
  • 名人故事(2000字)
    名人故事 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 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 ...
  •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目录 七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 童年梦痕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2 雪地贺卡„„„„„„„„„„„„„„„„„„„„„鲍尔吉?原野 比较?探究 阿长与 ...
  • 浅析鲁迅翻译理论体现的理性精神
    摘要:本文从鲁迅先生所处的历史时代.他的人生信仰和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翻译初衷和翻译理论价值去挖掘鲁迅先生的翻译理论体现的理性精神,突破了从传统上将鲁迅翻译理论作为一种评判好坏的翻译标准去探究的视域. 关键词:鲁迅翻译理论 直译 复译 历史 ...
  •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设计
    第1课 中英鸦片战争 (总第1课时) 设计人 : 解放一中 张一一 使用人: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严重危害,掌握林则徐禁烟的伟大壮举及重大意义:了解鸦片战争的爆发及简单经过:熟记<南京条约>内容 ...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雪]公开课教案
    <雪>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生动的语言 . 2.学习运用借景抒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反复朗读课文,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想象作者在文中描绘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
  • 高二语文(文)3月11日350份英雄的舞蹈
    -----------装-----------订------------线---------- 英雄的舞蹈(路翎)1 班级: 姓名: 小组: 评价: 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 短篇小说集<朱桂花的故事><初雪& ...
  • 作文写作的精彩片段
    高考作文精彩片段集锦 1.鲁迅先生说:"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如果有人自以为很有才气,单枪匹马可以闯天下,而不注意与社会.与他人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