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复习提纲 - 范文中心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复习提纲

04/14

八年级生物(下)复习提纲

第7单元 生命的演化 第21章 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第1节 生命的起源

一、生命起源的过程

1.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独立的体系→原始生命。

2.原始大气的成分:如水蒸气、氢气、甲烷、氨、硫化氢、二氧化碳等。原始大气与现代大气的主要区别是原始大气没有游离的氧。

3.原始生命形成——原始海洋(还要受到紫外线、闪电、热能和宇宙射线的激发)。 二、米勒实验示意图

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第2节 生物的进化

一、生物进化是指生物与生存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总是一代又一代地发生着改变。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是化石,它是按照时间的一定顺序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例如:始祖鸟化石(古代爬行动物→古代鸟类)。

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

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 二、马的进化

1.年代:5 000万年前→4 000万年前→2 000万年前→现今(现代马)。 2.体型:似狐狸→似羊„„→现代马。 3.四肢:短小→稍长→较长„„→现状。

4.足趾:4趾→3趾→中趾较其余趾发达→中趾着地,侧趾退化。 5.生活环境:树丛→灌木林„„→干旱草原。 三、鸟类化石

1.始祖鸟似鸟类的特征:体表覆盖羽毛,前肢变为翼,后肢有四趾。

2.始祖鸟似爬行类的特征:两翼前端生有三个趾爪,口腔长有牙齿,尾长并长有尾椎骨。 四、地质年代与生物进化历史表

1.地质年代主要包括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每一代又分为多个纪。 2.寒武纪:三叶虫时代,寒武纪出现的海口虫——脊椎动物的祖先;中生代:恐龙时代。

3.在地质年代早期只有最简单的生物,越是地质年代晚期,生物种类越多和现存生物也较接近;这说明现在的各种各样的生物是漫长历史的产物,生物经历了由漫长的演变过程。 五、生物进化历程

1.植物进化系统树:原始单细胞藻类→原始多细胞藻类→原始苔藓→原始蕨类→原始种子植物

2.动物进化系统树: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无脊椎动物„„→原始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六、生物进化趋势: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 七、达尔文—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

1.主要内容:⑴过度繁殖:生物的生殖能力很强,后代数量庞大。⑵遗传变异:后代中有各种可以遗传的变异类型。⑶生存斗争:后代之间必须争夺有限的生存条件。⑷适者生存:后代中不同的变异类型,争夺生

存条件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获胜;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容易被淘汰。

2.概念:在生存斗争中,通过激烈的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3.过程: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竞争实现的,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意义:生物通过遗传、变异、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

5.人工选择:按照人们的喜爱精心选择和培育形成的,如宠物狗、金鱼、毛质好的绵羊等。

解释自然选择例子:⑴在未污染区,树干是灰色的,与灰色桦尺蛾的颜色相近,与黑色桦尺蛾的颜色反差较大。灰色桦尺蛾不容易被食虫鸟发觉,被捕食较少,生存机会较多;黑色桦尺蛾容易被食虫鸟发觉,被捕食较多,生存机会较少。⑵在污染区,树干是黑色的,与黑色桦尺蛾的颜色相近,与灰色桦尺蛾的颜色反差较大。黑色桦尺蛾不容易被食虫鸟发觉,被捕食较少,生存机会较多;灰色桦尺蛾容易被食虫鸟发觉,被捕食较多,生存机会较少。①直接原因:被捕食的数量。②间接原因:是否具有保护色(记忆:在**区,树干是黑色的,与甲虫的颜色相近)。

第3节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一、现代类人猿包括长臂猿、猩猩、黑猩猩和大猩猩。为什么类人猿与人类有相似的特征:它们来自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也有不同之处,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两足直立行走。 二、森林古猿进化成古人类的原因

1.森林大量消失是森林古猿进化成古人类的外因。 2.森林古猿身体的变化是进化成古人类的内因。

三、人类的进化历程(人类进化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等阶段) 重要变化:脑容量显著增大;直立行走、手足分工;语言发展、制造工具。 注:直立人有:元谋人、和县直立人、蓝田直立人、北京猿人;

智人有:金牛山人、丁村人(早期)、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晚期)。 人类进化的四个阶段的比较

四、根据肤色和鼻形等不同的特征,将现代人分为4个人种:蒙古利亚人(黄)、高加索人(白)、尼格罗人(黑)和澳大利亚人(棕)。

不同种族体质特征的比较

第22章 物种的多样性

1节 生物的分类

一、生物分类: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将其分门别类。 二、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将其进行分类

1.分类的依据:生物性状差异的程度和亲缘关系的远近。

2.分类的等级:为了科学地将生物进行分类,弄清生物间的亲缘和进化关系,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生物学家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依次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7个分类等级,其中分类单位最大的是“界”,最小的是“种”,最常用的分类单位是“科”。动物界中有若干个门,每个门的所有动物都有一些共同特征。在一个门里,可能有成百上千种生物,但是在每一个种里,只有一种生物(一种生物便是一个物种)。因此,“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把各类分类等级按其高低和从属关系顺序排列起来,就构成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规律总结:①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生物的共同特征越多,亲缘关系越近;反之,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生物的共同特征越少,亲缘关系越远。②分类单位越小,类群就越小,所含物种越小;反之,分类单位越大,类群就越大,所含物种就越丰富,种类就越多。③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若同属于一个较小的分类单位,则一定同属于一个较大的分类单位;反之,则不一定同属于一个较小的分类单位。)

三、依据生物的特征来编制生物检索表

四、双名法统一了生物的命名法:瑞典科学家林奈创立了双名法:属名+种名。 五、地球上的生物可以分为五大类群

第2节 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

一、原生动物是能摄取食物的原生生物

1.基本特征:原生动物是结构较简单的一类原生生物,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这个细胞能从周围环境中摄取食物,能完成全部的生理功能。

2.分布环境:原生动物分布很广,一般生活在淡水、海水和潮湿的土壤中,少数种类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 3.对环境的意义:有的有净化污水的作用,但也会因繁殖过多而污染水环境。

4.与人类的关系: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的一些原生动物是病原体,如疟原虫能使人得疟疾,阿米巴变形虫能使人患痢疾等。

二、藻类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原生生物

1.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

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还为水生动物提供氧气,也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2.藻类的经济意义:⑴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⑵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⑶可作为水域是否被污染的指示植物(赤潮现象)。

第3节 植物的主要类群

一、苔藓植物个体矮小,密集生长于潮湿环境

1.苔藓植物的植物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有茎、叶的分化,但茎很细小,叶又小又薄,如葫芦藓、墙藓;另一种没有茎、叶的分化,植物体只是扁平的叶状体,如地钱。

2.特征: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只起着固定植物体的作用;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并且植株很矮小。 3.生活环境:阴湿的地面或背阴的墙壁上。

4.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对人类的意义:⑴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⑵涵蓄水分,保持水土。⑶植物界的拓荒者。⑷植食动物的食物。

二、蕨类植物出现输导组织,适应陆地生活

1.蕨类植物的特征: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其内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受精过程仍离不开水,多数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靠孢子繁殖后代。

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孢子囊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只是在夏天生殖时可见到,当孢子遇到适宜的环境就能萌发和生长,发育成叶状体。

2.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⑴可供食用。⑵可供药用(贯众)。⑶作为饲料和绿肥(满江红)。⑷可供观赏(肾蕨)。⑸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炭。

注: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孢子植物有:藻类植物(最低等)、苔藓植物、蕨类植物(高等)、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植物主要类群的比较

1.种子植物概述:种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等的类群。⑴种子植物的基本特征:①体内有维管组织,即韧皮部和木质部。②能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⑵种子植物的分类:种子植物可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①裸子植物:种子裸露,其外层没有果皮包被。②被子植物:种子外层有果皮包被。

2.裸子植物:根茎叶都很发达,受精过程不需要水,适于生活在陆地,种子外面没有果皮包被,我国是裸子植物种类最多、资源最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国家,被誉为“裸子植物故乡”,其中的银杉、水杉、银杏有“活化石”之称。被子植物是构成我国北方森林的主要树种,松、柏是常见的绿化树种,并且可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木材等。

3.被子植物:⑴主要特征:被子植物的胚珠外面有子房壁包被,形成的种子外层有果皮包被,受精过程脱离了水的限制,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是植物界等级最高、种类最多、分布最广、与人类关系最密切、适应环境能力最强的植物类群,约有25万种,我国有3万多种。⑵分类:被子植物即绿色开花植物,可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的叶多具平行脉,花瓣为3或3的倍数。双子叶植物的叶多为网状脉,花瓣为4、5或4、5的倍数。 4.指出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还有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生活,在生物圈中的分布更广泛,种类更多。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和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第4节 动物的主要类群

一、识别和区别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3.动物的进化历程(按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 ⑴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

鸟类

⑵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

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1.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体内有消化腔,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事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生活在水中,如水螅。有触毛。

2.扁形动物:背腹扁平,两侧对称,有口无肛门。有些寄生在人或动物体内可使人患上寄生虫病。

3.线形动物:身体细长,有口有肛门,有完整的消化道。营寄生生活,如蛔虫、蛲虫,寄生在牲畜体内使人患病。

4.软体动物:身体柔软,分为头、足、内脏团3部分,体外有外套膜,身体表面常常包有贝壳(或者有被外套膜包被的内壳)。如乌贼、章鱼、扇贝、蛾螺等。

5.环节动物:身体呈长圆柱形或呈长而扁平状,细长而柔软,左右对称,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运动方式大多为蠕动爬行。肌肉收缩加刚毛支持进行运动。⑴呼吸:靠体表皮肤呼吸(分泌黏液)。⑵应用:①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②促进物质循环。③可作为药用。

6.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分为昆虫纲(蝗虫)、甲壳纲(虾)、蛛形纲(蜘蛛)、多足纲(蜈蚣)。特征:⑴绝大多数节肢动物陆栖,全身被有坚韧的外骨骼,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⑵身体一般分为头、胸、腹3部分,体节伸屈自如。⑶每个体节几乎都有1对分节的附肢,运动灵活有力。⑷有发达的脑、灵敏的感觉器官和独特的呼吸器官,从而完全适应陆上生活。⑸昆虫是节肢动物中唯一能飞行的类群,一般胸部具有3对足,多有2对翅,因此,昆虫的活动范围非常广泛。有些昆虫只有1对翅,如蚊、蝇等;也有的昆虫没有翅,如跳蚤。 7.棘皮动物:全部生活在海水中,五辐射对称,如:海星、海胆、海参。

昆虫的特征:大多数昆虫都有翅,能飞行。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运动器官——翅和足都生在胸部。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里面的坚韧的外壳,有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如:海星、海胆、海参等。 三、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1.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⑴主要特征: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体表覆盖黏滑的鳞片,身体一般为流线型,用鳍游泳,用腮呼吸,体内有一条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体温不恒定,心脏一心房一心室。⑵鱼类适于在水中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①躯干和尾部肌肉发达,鳍维持身体平衡,鳔调节身体比重。②黏液和鳞片有保护和减少阻力的作用,侧线有感觉作用。③呼吸:鳃:鳃丝(内布满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⑶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和尾鳍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胸、腹、背、臀鳍来保持平衡。靠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⑷应用: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可以制成药品、饲料、皮革制品等,还可以供人们观赏,在人类的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⑸著名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根据它们的栖息水层和食性不同的特点,进行混合放养,充分利用了池塘水体的空间和各种天然饲料,增加鱼的产量。

2.两栖动物: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在水陆地生活,用肺呼吸,受精在水中完成,即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并且是水中受精、水中发育、变态发育,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有辅助呼吸作用,心脏二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两栖动物常见的种类有青蛙、蟾蜍、大鲵等。应用:是农业害虫的天敌,也是多种药物的来源。

3.爬行动物是陆生变温动物

⑴主要特征:①体表被覆盖鳞片或甲,有利于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用肺呼吸,心脏二心房一心室。②体内受精,产大型卵。③体温不恒定。

爬行动物的形态、结构、生殖等是和陆地生活相适应的,它们才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⑵应用:①可作皮制品和名贵药材;②是一些有害动物的天敌。⑶扬子鳄是国家特有的珍稀爬行动物。 4.鸟类是适应飞翔的恒温动物(鸟类的身体结构和生理特征是与它的飞行生活相适应的)

⑴鸟类适应于飞翔的形态结构特点是:身体呈流线型;前肢特化成翼;胸骨突出,形成龙骨突;体表被覆羽毛等,减少空气的阻力。适应于飞翔的生理功能是:气囊的存在使其具有双重呼吸的功能(具有散热作用);心脏发达;胸肌发达;食量大、粪便及时排出等。有喙无齿,心脏4腔,卵生,体温恒定。⑵鸟类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①鸟类在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鸟类以鼠类和昆虫为食,从而使生态系统保持一定的平衡。②与人类的关系:可传递书信,制造优质的肥料,捕食害虫,供人观赏等。③参加爱鸟周活动,宣传和保护鸟类。 5.哺乳动物是胎生哺乳的恒温动物

特征:大多体表长有毛、牙齿分化为门齿、臼齿和犬齿,大脑发达,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内有膈,胎生哺乳(后代成活率高),体温恒定。例如兔与狼的牙齿,两者的区别是有无犬齿,这说明了它们食性不同。门齿适于切断食物,臼齿适于磨碎食物,犬齿适于撕裂食物。

第8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 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每一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

1.没有水就没有生物

⑴水是任何生物体都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生物体的含水量一般为60%~80%,在组成生物体的成分中,水的含量是最多的。⑵水分过多或少都会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⑶在一定地区,年降水量是决定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生态因素。 2.太阳光是生命的能量源泉

⑴万物生长靠太阳。再有光的条件下,绿色植物才能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同时把太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为植物自身及其他生物(包括人)提供物质和能量,从而使各种生物生长发育。⑵光对植物的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有些植物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得好。⑶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够影响生物的繁殖活动。如有些植物需要在长日照的条件下开花。 3.温度限制着生物的分布

第2节 生态系统概述

一、森林也是一种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任何生物群体与其所处的环境组成的统一体都是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类型:水域:海洋、淡水、湿地;陆地:森林、草原、荒漠、农田、城市等。生态系统有大有小,一个池塘、一块农田、一条河流也是一个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

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土壤等(作用: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等)

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消费者(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

——分解者(腐生性微生物):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并利用其中的有机物和能量。

注:在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紧密联系,彼此作用,构成一个整体。其中生产者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能量的源泉,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所以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要基本成分。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食物关系

1.食物链:⑴概念: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吃与被吃形成了食物关系,这种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叫做食物链。⑵捕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①捕食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吃与被吃而形成的食物链。它是以活的植物为起点的食物链,其构成形式是植物→小动物→大动物。②碎屑食物链:食物链的主角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经过食物链各个环节生物的分解作用,有机物由复杂变为简单最后变为无机物。它是以动植物尸体为起点的食物链,其构成形式是动植物尸体→腐食性动物→腐生性细菌、真菌。

2.食物网:⑴概念: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复杂的网状联系,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构成的网状联系,称为食物网。⑵特点:①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个体数量越多,食物网就越复杂。即使在池塘这样小的生态系统中,食物网也很复杂。②食物网内的各种生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只要某一物种的数量突然发生变化,就会牵动整个食物网。

3.营养级的划分: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四级消费者

4.富集作用:生物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物质,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不断增加的现象。富集作用常常随着食物链而发生。 二、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太阳能是所有生物生活活动的能量来源):⑴起点: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⑵流向:沿着食物链传递(生产者流向分解者和消费者,消费者流向分解者)。⑶流量: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吸收的部分。⑷散失:呼吸作用、遗体和遗物等。⑸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循环,传递效率为10%~20%。(愈向食物链的后端,生物体数量愈少,储存的能量愈少,有毒的物质积累得愈多。形成能量金字塔。

三、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1.物质循环(碳循环):CO2转变成为含碳有机物的过程——光合作用;含碳有机物在生物中的传递——食物链;含碳有机物转变成为CO2的过程——呼吸作用、燃烧。 2.特点:物质循环,反复出现,循环流动,不会消失,反复利用。

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生物与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环境)之间和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为什么有些生态系统能维持一定的稳定性?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失去自动调节能力,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

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1.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间内,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一般是相对稳定的,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也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稳定称为生态平衡。这种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和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2.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调节能力的关系

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网越复杂,调节能力越强;生物种类越少,食物链、网越简单,调节能力越弱。

三、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因素:⑴自然因素: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洪水泛滥、台风海啸等。⑵人为因素:主要指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过度开发、环境污染、过度放牧、破坏植被、修建大型工程等)。此外,引进物种不合理也会造成生物入侵。

2.外来物种入侵为什么会破坏生态系统原有的稳定性:因为入侵种适应性强,引入新的区域缺乏天敌的制约,使其迅速繁殖、扩张,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24章 人与环境

第1节 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

一、人口的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二、地球的承载量是有限的

1.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有:粮食、淡水、土地、能源问题。当前世界面临的危机也是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环境污染、不合理的开发资源。

2.人口增长所面临的问题有:粮食短缺、水资源贫乏、升学就业困难增大、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社会福利事业增加压力等。污染主要是指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气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3.粮食问题: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我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紧缺,原因主要有人口增长和粮食生产、消费不均等,还有气候变化和土地荒漠化及人为破坏和战乱等因素,所以我们中学生要人人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并且节约粮食也可以减少粮食的种植面积,对环境保护有一定的作用。还要发展基因技术,改良农作物新品种,增加产量。

4.水资源问题:水是农业的命脉,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环境条件。中国的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均,总量不少。特点有: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面对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我们可以这样做:要有惜水意识,不能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养成好习惯,每个家庭若改掉不良的习惯,就能节水70%左右;使用节水器具,一水多用。

5.随着人口增长,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人口激增会加速消耗能源物质,使有限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耗尽。

三、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有效办法

1.如何解决地球里产生的巨大的矛盾呢?实行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有效方法。

2.世界人口呈现持续增长的原因:由于科技的发展,医疗水平大大提高,许多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从而使死亡率大大下降。此外食物的充足供应使人们获得更多的营养,从而增加了人的寿命。这样,人类的出生率明显大于死亡率,人口呈现持续增长的状态。

3.降低出生率是控制人口的唯一选择,实行计划生育可以有效地降低人口出生率,控制人口的增长,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计划生育的中心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第2节 关注农村环境

一、生产活动会影响环境

1.农村与农村环境:农田生态系统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场所,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所聚居的地方就形成了农业村落,即农村。农村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地区范围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其实质是村民与自然的相互信赖的关系。

2.农药的危害:危害人类健康、破坏生态平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环境污染等。所以要控制农药的使用量。防治害虫可以用化学庄防治和生物防治。

二、生态农业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沼气发酵:是利用一些微生物,在无氧环境下,将农作物的秸秆以及人、家禽、家畜的粪便等有机物投放在一个密闭的池内进行发酵,获得沼气的过程,(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是一种清洁的能源,燃烧后可以产生光和热,可用来做饭和照明。发酵后的渣水也是一种有机肥料。生态农业使用的优点:减少资源的浪费,减少污染,减少农药污染。

第3节 关注城市环境

一、城市生态系统与社区环境密切相关

1.城市生态系统、社区和城市环境: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社区是我们的家园,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社会成员和居住环境构成的一个小的生态系统。社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城市环境就是由一个个的社区组成的。

2.我国城市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⑴大气污染。⑵水资源严重缺乏。⑶固体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

二、创建良好的社区环境从我做起

第4节 家居环境与健康

一、家居环境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影响家居环境的主要因素:⑴厨房内污染:引起污染的因素:能源结构、所用的食用油种类、烹饪方法、食物种类等。污染物主要有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苯并芘、氮氧化物等。⑵家庭装修所造成的污染:①甲醛:主要来自经过加工的板材。板材加工过程中需要用胶水,这样才能防虫防腐,而胶水中就有大量甲醛。②氡气:主要来自石材,天然石材中氡气较多,人造石材相对少些。③苯:来自油漆和涂料。④氨气:来自水泥里添加的氨水、尿素等防冻剂,家具涂饰时所用的添加剂和增白剂。⑶观赏植物与宠物:①观赏性植物——产生植物纤维、花粉、孢子等引发过敏性疾病。②宠物——脱落的毛发、皮屑可引起部分人发生哮喘、皮疹等过敏性疾病,宠物直接携带的病原微生物危害人体健康。

三、改善家居环境利于人体健康

第9单元 生物技术

第25章 生物技术

第1节 发酵技术

一、发酵技术可以生产出多种食品和饮料

1.生物技术:是人们利用微生物、动植物体对物质原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

2.发酵:是指某些细菌或真菌(酵母菌)在无氧情况下,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二氧化碳或乳酸等的过程。现代泛指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某些产品的生产过程。

3.乳酸发酵:利用乳酸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可把牛奶产生出乳酸,制作泡菜、酸奶、奶酪等食品

4.酒精发酵:利用曲霉、毛霉、酵母菌等微生物,首先把淀粉转化为葡萄糖,在无氧的情况下,酵母菌再转化为酒精。

5.沼气发酵:利用厌氧微生物(甲烷菌)将有机物制成沼气的过程。发酵产品:抗生素、氨基酸、甜味剂、食用有机酸、酶制剂,还有维生素、动物激素。

二、工业化的发酵技术构成了生物技术产业

1.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新霉素等。

2.氨基酸:谷氨酸等。

3.甜味剂:阿斯巴甜等。

4.食用有机酸:柠檬酸、苹果酸等。

5.酶制剂:果胶酶、蛋白酶等。

第2节 现代生物技术

一、转基因技术可以有目的地改变生物性状

1.转基因技术: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例如:科学家把一个人的胰岛素基因转入到细菌质粒中,利用细菌的繁殖速度快,最后,细菌能在短时间内生产大量人胰岛素。再如:转基因西红柿、转基因抗生素、超级鼠等。

2.转基因药物:生长激素、干扰素、凝血因子、血清白蛋白、胰岛素、乙肝疫苗等。转基因技术还应用于遗传病诊断与治疗中,如果可以通过转换病人细胞中损坏了的基因或引放政党的基因,使其遗传病得到根治,但目前,在基因水平上治疗遗传病尚处于试验研究阶段。

3.转基因农作物:科学家应用转基因技术,培育一批抗虫、抗病、耐除草剂的农作物。还致力研究培育抗寒、抗热、抗旱、抗盐碱的植物。如将苏云金杆菌的毒蛋白基因转移到棉花等作物体内,使农作物有效抵御害虫,提高农作物产量,也也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4.科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了高蛋白含量的马铃薯和玉米、能产生大豆蛋白的水稻、耐储藏的番茄、多色的牵牛花,发光的烟草等。生物技术已成为高技术革命的核心内容,但是生物技术的发展在为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潜在的威胁和负面影响。

二、克隆技术可以复制出遗传上相同的个体

1.克隆技术:采用核移植、细胞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现代生物技术。

2.克隆技术的意义:⑴复制濒危的物种,拯救濒危动物,保存和传播动物物种资源;⑵培育优良畜种和生产实验动物,防止家禽和家畜良种的退化;⑶生产转基因动物;⑷生产人胚胎干细胞用于细胞和组织替代疗法,克隆人体器官进行器官移植等。

三、现代生物技术引发的社会问题

1.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

2.克隆技术引起伦理之争。


相关内容

  • 九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知识提纲 第一课 文艺复兴 1.14-17世纪,欧洲兴起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运动,被称为"文艺复兴",最早兴起于意大利.原因是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是" ...
  • 八年级地理上复习提纲(第一章)
    八年级地理(上)复习提纲 三 5.滚滚长江 (1)概况:长江源自唐古拉山,干流先后流经青海.西藏等11个省,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 (2)长江流经了四大地形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 ...
  • 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提纲
    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提纲 六上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一.填空 1.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作(机械).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做(简单机械). 2.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 (轮轴).( ...
  • 初一年级政治复习提纲
    初一年级政治复习提纲(知识点) 第一课 生命的乐章 一.生命独特而可贵 1.生命的起源来自哪里?(P3) 2.人类诞生的时间( ),地球上的生命诞生的时间(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从( )而来.(P3) 3.自然界的生物千姿百态,每个生命都 ...
  • 四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四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复习要求: 1.熟记本提纲内容.每一个同学务必认真对待,家长予以严格监督. 2.至少认真翻阅科学书两次以上,记住其中的实验(所用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还有书中出现的结论性的句子: 第一单元:电 科学概 ...
  • 20**年级八下生物复习提纲
    2014级生物复习提纲 温馨提示: 1.本次生物中考定于6月15号.时间紧.任务重.但只要同学们在家长的协助下牢固掌握以下知识点,考出优异的成绩并不困难.家长抽背后,请在相应的地方签字确认. 2.所有知识点都要求先理解再熟记. 3.知识点中 ...
  • 小学语文教学论复习提纲(1)
    1.课程定义为: 课程是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教学的涵义: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 2.3.我国学校课程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孔子首创私人办学,开设了"礼. ...
  •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工作总结[1]2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七(1)班生物科任教师:席 勇 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 ...
  • 初中八年级生物下册学期教学计划
    初中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计划 陕师大生科0902:李光裕,曹翠妮,陈金杰,陈梦,程婷,靳雪英,张培恋,马君瑞,马银峰,冉婷婷,田沛鑫,王莹,刘钰琨) 一.教材分析 1.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 ...
  • 八年级思品下册期末复习提纲
    八年级思品下册期末复习提纲 ★知识梳理 1.现代科技给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①提供了丰足的衣食,舒适的住行.②现代科技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生活的科技含量和生活质量.③也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 2.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 ①科学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