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 范文中心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01/19

一、司马迁与史记

1.司马迁(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其一生大约“与武帝相始终”。

汉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开始写作《史记》,太初四年(前93年)完成。有著名散文《报任安书》和《悲士不遇赋》,为咏怀之作。

司马迁青年时期的壮游历程: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史记·太史公自序》);奉命出使西南;数次随武帝出游

司马迁的人生与创作关系:攻读、游历、遗命、蒙辱,这种特殊的生活遭际人生道路,

成就了司马迁的史才、史德、史胆、史识,使他具备了完成伟大历史巨著的主客观条件,创造出了充满生机、活力、浪漫精神和斗争精神的千古不朽的杰作。

2.《史记》的成书:

1、客观条件: 时代背景:生活在汉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对这种转变产生了自己独立

的观察和思考。 历史与时代的要求:西汉帝国的建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要求对以往历史作全面的总结;中国历来重视修史,历史的发展要求出现一部通史。帝王的重视 :汉武帝重视文化,收集了大量的图书资料在太史宫,为编撰大规模的历史著作准备了条件。

2、主观条件:家庭的影响: “读万卷书”,出身于史官世家,家学渊博;其父司马谈的

学术思想和勇于批判的精神对司马迁有着重要的影响。三次漫游的经历: “行万里路”,历次出游都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物史料,并广泛考察各地民风、民情,为写作《史记》打下雄厚的基础。著书过程中(前99)遭遇“李陵之祸”: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人生态度, 对

社会、历史有了新的认识,从此“发愤著书”,前后历经14年,终于完成了这部空前的巨著。

3.关于《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1、体例、性质:(原名《太史公书》) 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

的著作。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是第一部以写人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代三千多年的历史,共130篇,52万余字,由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组成。这五种体例构成了《史记》的体系,被称为“纪传体”,以后稍加变更就成为历代正史的通用体裁。

《史记》以十二本纪叙各代帝王兴衰始终,是世系史;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是大

事纪;世家叙侯王贵族之史,相当于分国史或地域史;列传记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的历史活动,是人物史;八书则是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有专门史的性质。这样由五体互补而形成的结构框架,沟连天人,贯通古今,在设计上独具匠心,同时也使它的叙事范围广泛,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图画。

2、司马迁对历史、社会独特的理解:特殊的写作立场:特定的时代、广泛的游历、残

酷的命运、对古老史官传统和先秦诸子理性态度的继承,作者确立了相对独立和批判的写作

立场。对历史、社会 独特的理解:《史记》是一部批判性的而绝非歌颂性的著作。

3、《史记》的写作宗旨(目的):“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家,《史记》不仅是一部空前的历史著作,而且是一部卓越的文

学作品。特别是人物传记部分具有很高的价值,对后代的戏曲、小说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史

记》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历史地位。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史学和文学上肯定了他的文学性质和伟大成就

司马迁(公元前145--87)字子长,龙门(陕西韩城)人,汉武帝于公元前140年16岁时即位,与司马迁相始终

写《史记》重要三点:

1、司马迁的家世和家庭:祖先司马氏“世典周史”,父亲司马谈为汉武帝时期太史令,祖父司马喜——司马绎——司马昌——司马 ——司马错(与张仪同僚),并非全为史官。 司马谈很有学问,“学天官于唐都,受昌于杨河,习通论于黄子”。

2、中、青年时期的漫游: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史记》,这与他博览群书有关系。而且与他漫游祖国各地有关,曾三次出游。三次出游,司马迁东到泰山封禅,西到陇西,北到内蒙,南至昆明,阻击踏遍黄河、长江、 江流域。

(1)第一次20岁左右。到过长江中下游地区,河南、山东。到过湖南沅、湘水(到过江西庐山)。写出《屈原列传》,是保存最早的屈原资料,到过九巍山,舜埋葬之处;到过会稽山,探禹穴;到过山东曲阜,参观孔子庙堂;到过淮阴韩信故乡;大梁访察信陵君;到过徐州(当时楚汉相争战场)。回来后任为郎中。

(2)第二次,汉武帝派他去西南,“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 邓、 、昆明”。在这些地方真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对后来写列传大有帮助,如《西南夷列传》《货 列传》,回来后父亲病重,赶回洛阳。

(3)第三次(公元前110年)随汉武帝到泰山封禅,并“率师巡边”,到了呼和浩特、辽西碣石等地。

出游活动大大丰实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所到之处考察了风土人情、经济状况和物产强棵,访问了各地的名胜古迹和旧故老,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物史料,从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为重要的是,他接触了广大人民的实际生活,体会到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这对他后来著述《史记》和他的政治见解都有极重要的意义。

3、遭李陵之祸: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李广利带三万骑兵攻击匈奴,李陵带五千骑兵分头进攻匈奴,李陵兵步行30天到达蒙古与匈奴兵相遇,被匈奴三万兵包围,与敌交战,迁弩齐发,杀敌数千人,匈奴王大吃一惊,随即又调8万骑兵,众寡相差太悬殊,边战边走,战士死伤过半,被迫投降。

消息传到朝廷,汉武帝食不甘味,让群臣共议,大臣门以为埋怨李陵,而司马迁却认为李陵不是真投降(通过平时李陵为人认为),而会找机会报答汉朝。正好汉武帝问到司马迁,司马迁和盘说出,触怒汉武帝,因李广利是宠妃李夫人的兄长,故汉武帝认为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有责怪李广利之意。因此,汉武帝把司马迁打下狱,让人审理此案。审案人严厉审问,并判重刑。按照汉朝法律可拿钱来赎罪,而无钱,又无人为他说情,所以以宫刑论处。这对司马迁精神上是极大摧残和耻辱,曾想到自杀,然而为了责任没死,他认为:“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因此决定忍辱苟活写《史记》。从古代现任中各到启发,决心献身于自己的事业。判处宫刑四年后司马迁大赦出狱,担任中书令。司马迁遇祸后认识到世态炎凉。

著述《史记》的时代条件和要求

秦朝以前中国社会一直是纷争、割据,至秦始皇时统一,然而都是十分短暂,汉武帝时实现真正的大一统局面,中央集权得以巩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正式形成,各项具体法令制度建立起来了。对以往历史作全面总结的要求也提出来了,司马谈临终对司马迁的遗嘱可看成是时代要求的体现

时代条件:汉武帝比较重视文化上建树,“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孝武皇帝敕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百年之间书积如山”。

这种情况下,一种新体裁著作应当时要求产生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这部历史著作来表达他的历史见解,表达他的社会政治思想,司马迁写《史记》自诩很高,自己称为孔子第二,《史记》成为第二部《春秋》。从这意义上《史记》既是他的天才独创,又是时代产物。

二、《史记》的思想内容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和年间(公元前104年左右)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是一部52万字的巨著。全书共130篇,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构成。

清朝学者赵翼说:“本纪以叙帝王,世家以记侯国,是表以采时事,八书以评制度,列传以人物”。

本纪:是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政绩。表: 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记事。 书: 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 世家:是先秦和诸侯国和汉朝有功之臣的传记。 列传:是历代有影响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是记载外国史和少数民族史)。

五种体例互相补充、互相配合,构成《史记》全书的完整的体系。

《史记》开始称为《太史公书》,三国以后始称《史记》,为何叫《史记》?——唐朝 张守节《史记正义》:“古者有史记言,古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司马迁兼之,故谓之《史记》”。

《史记》有三家注解:刘宋裴《史记集解》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2、《史记》的思想倾向

1、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史记》市一部有强烈的人民性和战斗性的传记文学名著,司马迁在《史记》中批评了当时所谓占星术、望气术、鬼神之传、相信迷信神仙的思想。

“八海求神仙,终无有 ”。《封禅书》记新 平以望见上,说长安东北有神气称五彩,《史记》说新 平可言会神者皆作也。

2、嘲讽了汉朝统治者鼓吹的天人感应说、君权神授说。

天人感应:违反上天意旨,天灾异警告(董仲舒)(司马迁主张天人相分)。

君权神授: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司马迁表示怀疑“天道”,在《伯夷列传》中认为伯夷、叔齐二人品德高尚都饿死深山,所以作者认为常常是善人恶报,恶人得善报,品行不端正的人飞黄腾达。反之,则遭祸害。因此“余甚惑焉”。

这不仅表现历史家思想复杂性,也表现进步思想。

3、基本的历史观

(1)能自觉总结、研究经济问题。

《平淮书》记载各地区经济情况;

《河渠书》记载夏禹以来水利工作;

《货殖列传》详细描述当时各地生产情况和交易情况。

还记载了一些发财致富的布衣匹夫,从而为中国历史学树立了经济活动的优良传统。

“凡编户之民,富什相什则卑下之,佰则畏惮之,仟则役,万则仆。此物之理也。”指出经济财富与人的社会地位关系。

经济与道德礼节关系:“礼生于有而废无”。“渊深而鱼生之,山深则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2)重视人民群众和下层社会力量,承认官逼民反的合理性。

司马迁评陈涉起义“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

把陈涉与汤、武相提并论,并把陈涉列为世家,表示尊敬,以爱护的声调给予同情,这作为封建史学家可谓难能可贵。

《游侠列传》记载中、下层人物,记载救人之危、解人之难的侠义之士。人们把希望寄托于循吏,又往往失望。侠义之士往往同情弱者,反抗强暴,是人民的力量和希望,也表明作者的思想是朝下的。

《酷吏列传》记载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大群数千人,擅自号,攻城邑,取兵库,释死罪,缚辱即太守、都尉,杀二千石……”记载农民起义,可认为司马迁同情人民起义,承认官逼民反的合理性。

(3)作者重视整体、重视发展变化的观点,辩护华夏统一,主张各民族平等友好。 司马迁在《史记》中表示历史观念与董仲舒不同。

董:天不变,道也不变。

迁:历史通过各种变革向前演进。

董: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迁:对吴起、商鞅变法给予肯定。称商鞅“居五年,秦国实强”“民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肯定他的政绩是因为他的变革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史记》还叙述了其他少数民族历史。如:《朝鲜列传》《大宛列传》《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记载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及他们和中国的关系。后来这些少数民族逐渐加入汉族人民生活范围,使他们政治、经济向前发展。《史记》所体现的这种历史观念在它之前是没有的,是秦汉以来统一事业在文学史上的反映。

4、无畏的批判精神

《史记》不仅敢于揭露历史上许多暴君:夏桀、商纣、、周厉等的暴政、暴行,而且还敢于直接抨击当朝的开国之君和在位的皇帝,这在封建史学家中是绝无仅有的。对高祖刘邦,作者未抹杀其结束楚汉相争建立国家功绩和坚忍不拔的长处,但也没放过对于刘邦的虚伪、狡诈、无奈品质的揭露。如在被项羽追赶中刘邦就一而再、再而三把儿子孝惠、虐人鲁元推下车去。成帝业后又问父亲:“某之业孰与仲多?”“吾乃有 帝之贵也”。

作者正是通过这些不避忌讳的描写揭露了刘邦作为开国之君的面貌,这在当时是需要勇气和胆识的。对于“吕后残害戚夫人”,孝惠帝说“此非人所谓,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司马迁没有考虑吕后是皇帝的曾祖母,同志破了“为尊者隐,为言者讳”的教条,大胆揭露了吕后心狠毒辣的狰狞面孔。

《酷吏列传》批判了张汤、杜周等人的凶狠残暴,充当统治者爪牙的狰狞面目。与酷吏相对是循吏。张汤专门看皇帝脸色行事,“为人对诈,午智以御人”。“上所欲 者,因而谪之;上所释者,久微见其冤状”。

有人杜周:“三天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著为令,何故法乎?”彻底揭露了封建社会中法律的虚伪性,法令只不过是统治者任意杀人的工具。

5、热情的赞扬歌颂

《史记》遍及社会的各阶段、各阶层、各职业,各式各样的人物,其中有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学者、农民、妇女、工商业者、 隐士、游侠、刺客、医卜等。《史记》对这些人物的描写作客观描写,寄托褒贬和爱憎,作者寄予同情的有伯夷、苏秦、管仲、孔子、屈原、廉颇、蔺相如、鲁仲连、信陵君、候赢、荆柯、陈涉、项羽、李广、淳于 等等。

《李将军列传》写李广勇敢善战,廉洁爱士兵,一生官职卑微,最后自杀。李广:“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自杀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把人民战士对李广的爱戴和统治阶级对李广的迫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黑喊,歌颂了李广的品行。

《廉颇蔺相如列传》歌颂了蔺相如先公后私高尚品德,而廉颇是个知错就改的爱国将领,申

明大义。

《屈原列传》一方面抨击了楚贵族卖国,又歌颂了屈原高洁人格,作者赞扬这些人物寄于自己政治理想和爱憎感情。

《刺客列传》歌颂了刺客们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英雄行为。

曹沫劫齐桓公 专褚刺吴王僚 豫让刺赵襄子 聂政刺韩相侠累 荆轲刺秦王赢政

刺客们这种反抗强暴的侠义精神是可歌可泣的,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封建统治阶级的气焰,给人民以鼓舞和小我。

总之,《史记》一书具有丰实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人民性,全书充满着反对暴君暴政,反对豪强酷吏的思想,洋溢着热爱人民,关怀人民疾苦的感情,歌颂了爱国爱民、尚义任侠、品质高尚的人物,揭露了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种种矛盾和丑陋阴私,抨击了专制帝王、贪官酷吏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残暴行为,从而《史记》成为一部爱的颂歌、恨的咒曲。

因为在楚汉相争之中,项羽实际上成了当时支配政局的重要人物,项羽“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分318个王,刘邦也被其封为汉王,所以司马迁将其列入《本纪》,正是从这客观实际出发的,并放在《高祖本纪》之前来写,把他作为一个失败者的英雄来写,打破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封建历史正统观,表现了司马迁实事求是的精神。

史记的思想性:一、进步的民族观;二、进步的经济思想;三、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四、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

三、《史记》的文学成就

1、塑造了丰实的人物形象:

《史记》大部分是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向读者战现了丰富多彩的的历史人物,其中有性格的任务有八九十个,有一部分是有典型意义的,如:项羽、李广、刘邦、陈涉、张良、韩信、廉颇、蔺相如等。

《史记》塑造人物特点:

1、为突出某一中心思想,为体现作者某一创作意图而精心选材。

项羽从起兵到灭亡事情很少,然而本纪中所写只三件事:钜鹿之战:羽兴于钜鹿之战,败于垓下之战。(写项羽星期,所向无敌,轻视刘邦),最后垓下之围而失败。作者抓住三件事,既刻画了项羽的人物性格,也把历史事件叙述清楚。

2、《史记》为了突出某一人物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性格特征,常常使用“互见法”。

所谓

如:项羽享刘邦父,刘邦说的话“吾翁即若翁”都放在《项羽本纪》中写,而不放在《高祖本纪》中写。“其事在《商君》语中”,“语在《淮阴》事中”等。从这里可看出,司马迁在叙事中不再叙述读者看到的传中。

罪犯魏其逃到魏公子信陵君府上,信不敢收,其怒自杀,于《信陵君传》中写,放于《范 列传》中。

3、通过细节,琐事来刻画人物,展示人物思想性格

司马迁通过人物传记来小亿 历史,虽然描写重大历史事件,但也不忽视细节、琐事,因为它不仅是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文学作品。如:

李斯于包中,厕所见老鼠而发感慨。

项羽学术剑不成学万人敌,“彼可取而代之”。可看出羽少时便有奇异非凡的抱负,且直爽。 酷吏张汤少时为老鼠判罪。

《史记》正是通过个性化语言和琐事来塑造人物。

2、谋篇布局,匠心独运

《史记》全书130骗,是个整体,它们相互补充,相互照应,但每一篇又是各自独立的文学作品。有的如短篇小说,有的入叙事散文,如抒情三我,文章结构严密,波澜起伏,故事性强。

3、悲慨激昂,有强烈的抒情性

《史记》是作者用全部心血和是生命写成的“爱的颂歌”,“恨的咒语”,是一部饱含血泪的诗歌。内容有爱、有恨,寄寓着作者强烈的感情。如:信陵君礼贤下士,屈原被害放逐,作者深表赞扬和同情。对于酷吏给予无情的批判。爱下层人民,恨上层统治阶级。

4、语言艺术的高度成就

1、个性化的语言:

秦始皇游会稽,项羽和刘邦不同感慨,

项羽:“彼可取而代也”,强悍,爽直

刘邦:“嗟夫,大丈夫当如此也”,委婉,曲折表志向

周昌口吃:“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道不可,陛下欲太子,臣期期不奉招?”把周昌急切时口吃的样子表现出来。

2、运用民间的口语、谚语: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将军列传》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王剪列传》

“当判不判,反受起乱”《春申君列传》

“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 ,兄弟二人不相容”《淮难衡山列传》,讽刺汉武帝兄弟之间不能和睦相处。

3、《史记》引用古史料时,常常把那些深奥难懂的古书,改写成汉朝的书面语言,从而保证了《史记》对后世的影响。

《史记》既是伟大的历史著作,又是传记文学名著,在史学上和文学上都有崇高的地位,对后代的影响深远,正如宋代郑 所说:“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通志总序》

从史学上讲,《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许多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和人物活动。使后代对这些人物有史可查,有案可稽,这是一个极为巨大的贡献。而且所记载的人物既有上层贵族人物,又有下层人物;有汉族,又有少数民族。因此,不论从丰实的内容和体制的创意来讲,《史记》都是空前巨著。记传是他的独创,为后代史学树立了优秀楷模。中国的24史(断代史)体例都是模仿《史记》。班固的《汉书》对刘邦历史直接引用下来。

司马迁的史学观点和态度对后世也有影响,班固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批评司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所蔽也”。《汉书-司马迁传赞》

我们说班固所谓“蔽”正是司马迁敢于冲破正统思想束缚的表现,是其进步历史观点之所在。 与此同时,班固对司马迁著作态度加以肯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这种在写历史时严肃,敢于求实的态度和精神受到后代进步历史学家崇敬,也为后代史学家5、《史记》在文学上的影响:

1、把中国历史散文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也有人说:“《史记》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左传》受到年月的分割,不完整,是派年段的,《史记》不同,无论写人物、场面都集中完整”。 推崇。

2、《史记》中的散文成为古文运动的旗帜,为韩愈等人所效法: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3、《史记》中的人物故事成为后世戏剧、小说家们进行创作的重要题材来源。如《霸王别姬》《渑池会》《文君当炉》

成就与特色:一、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二、《史记》人物极具个性;三、《史记》具有鲜明的抒情性;四、确定了我国古代传记的基本格局;五、比欧洲最早的传记作品早两个世纪

四、史记的体例

《史记》原名

全书共130篇:

12本纪(记载从黄帝起到汉武帝时的历代大事,基本为编年式的):

8书(记各种典章制度):

10表(用简明的表格,概括排列错综复杂的史实;书,记述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制度或重大事项):

30世家(记述贵族诸侯的活动及事迹):

70列传(分别记载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

《史记》以本纪和列传为主体,各体互相配合;这种体例成为以后纪传体历史著作的典范。

五、《史记·项羽本纪》、《报任安书》

1、项羽、刘邦的人物形象、“鸿门宴”的戏剧性场面

项羽:“ 妇人之仁” (鸿门宴);背关怀楚-本土观;不能任贤;刚愎自用 、骄傲自大 刘邦:老练成熟、工于心计;占据巩固的根据地;知人任贤

2、《项羽本纪》的叙事与写人:选取典型事件;传奇性与悲剧性;诗化与抒情性。

3、《报任安书》:1 、写作背景2 、主要内容:“刑余之人”难以荐士,况当年自己的悲惨遭遇即由为李陵申辩而来。所以隐忍苟活就是要著书以偿前辱之债。3 、艺术特点: 内蕴深厚,文气伟壮; 纵横开阖,笔法雄健;

腾挪跌宕,行文迂曲; 瑰伟奇丽,文辞优美。

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与地位:直接启发了中国文学史上纯粹的抒情散文从私人书信体中开始的传统;影响了后世一系列表达人生志向和感慨的名篇;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被后世称为“天下奇文”,代表了西汉中期散文的最高成就。

六、《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一、《史记》创作的文学动机:

1. 作者本人具有浪漫的诗人气质,因此赋予作品许多文学色彩;

2. 写作目的决定了要通过大量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反映和推究人类的生存方式及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人类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困境,这正是文学的根本目的;

3. 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 ;

二、《史记》运用的文学手段:

纪传体的运用更充分集中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命运,更接近作为“人学”的文学,更富有文学性。

采取文学典型化的手法,通过对人物生活经历、言行、活动场面的具体描绘

来再现历史人物,使人物都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寓论断于叙事之中”,作者的倾向性是靠形象的感染力、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具体描绘自然流露出来。

“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

三、 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特点:

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个性鲜明

“好奇”:喜爱非凡的、具有旺盛生命力与才华出众的人物;

注重表现人物命运巨大变化,充分暴露人的普遍弱点,揭示人性的复杂性; 用比较的方法表现出人对命运的强烈抗争。

四 、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

Ⅰ、选材原则: 选取最重要、最有代表意义、最能表现人物身世和性格特征的事件,突出人物主要特征。

Ⅱ、 使用“互见法”:“人物互见”:在每一篇传记中只写传主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经历,在其他地方补写出次要特征和经历,既保证了传记审美意味上的统一性和艺术上的完整性,又使历史事实不至于遗漏。 “事件互见”:在不同的传记中从不同的角度来叙述同一件事,既突出了每个人在事件中的作用,又不给人以重复之感。

Ⅲ、善于通过小事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Ⅳ、 具体写出人物间的关系、矛盾和冲突,具有强烈的故事性;

Ⅴ、 语言方面:对话力求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个性心理;直录口语,通俗传神;叙述语言夹叙夹议,描写人物情态、心理简练精确 ;叙事记言中常引用民谣、谚语和俗语,富有表现力。

《史记》的文学成就:成熟的叙事技巧;成功的人物刻画;自如的语言运用;浓郁的悲剧气氛;强烈的传奇色彩。

五、 《史记》的叙事艺术:1.《史记》人物传记的巧妙安排与叙事线索;2.《史记》的叙事善于揭示事件的因果关系;3.《史记》善于处理复杂的场面,显示出很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

六、《史记》的写人艺术:1.、善于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大事件,突出表现传主的主要性格。

2、渲染细节,雕琢对话,精细刻划人物的个性3、同类合传,比照衬托,在比较中显现个性4、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个性。 5、司马迁在记写史实的时候,还用了“互见法”

七、《史记》的地位与影响

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的体例,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

较完整地记叙了汉代以前的许多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和活动,使后代有史可察、有案可稽。 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文学观都对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书。”

《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

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 体裁和叙事方式直接影响着中国传统小说,并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

标志着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

是古代散文的楷模,被后代推崇为“古文”的崇高典范,使我国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相关内容

  • 司马迁[五帝本纪]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司马迁<五帝本纪>研究 姓名:赵文娜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指导教师:赵敏俐 20070525 论文摘要 自'五帝本纪>诞生以来,学术界对它的关注可谓历史研究有余,文学研究不足 ...
  • 司马迁与班固的比较研究
    司马迁与班固的比较研究 [摘 要]<史记·儒林列传>.<汉书·儒林传>是司马迁与班 固的两篇论述自孔子以来的经学发展历史的文章,尤其是论述了汉 初以来经学的传授与继承.两篇文章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仔细比较 之后,我们还 ...
  • 论[史记]的创作方法
    摘 要:<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和文学著作,开创了我国史传文学之先河.司马迁博学多识,命途多舛,在创作<史记>过程中将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融入其中,使得<史记>不仅具有历史的厚度.文学的广度,还具有生命的深 ...
  • 16.兼容进取的秦汉文化教学设计
    第16课 兼容进取的秦汉文化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 ...
  • 历史读书笔记
    历史读书笔记-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在写完<史记.孔子世家>时,最后引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八个字现在树碑仁寿县城高峰天街公园中心位置.司马迁为了写<史记>,二十来岁游历沅湘苏 ...
  • 20XX年高考最新作文历史人物
    2010年高考最新作文 历史人物 九.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梷前87?),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太初元年(前I04),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 ...
  • 高考作文之素材--司马迁.勾践.苏武
    历史人物作文素材(司马迁.勾践.苏武) 司 马 迁 (一)人物事略 少年司马迁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司马迁10岁起诵读<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渊 ...
  • 司马迁与老子(散文+小诗)
    (一)司马迁 众所周知,撰写<史记>的是古代史学家司马迁,名著<史记>为司马迁所撰.这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涵盖了我国上下三千年.司马迁不溢美不隐恶得秉笔直书,为我们世世代代,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文化财富. 既然诸子百家的 ...
  • 浅谈司马迁
    浅谈司马迁 历史犹如长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它闪烁着无数日月星辰的光辉,折射出两岸风景变幻的悲喜,无数的或壮烈或平庸的生命汇入,在这滚滚洪流中激起属于自己的浪花. --题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 论韩信人格的悲剧意蕴_读_史记_淮阴侯列传_刘玲娣
    DOI:10.13388/j.cnki.ysaj.2004.04.015 2004年7月第17卷 第4期 阴山学刊 YINSHANACADEMICJOURNALJuly.2004Vol.17 No.4 论韩信人格的悲剧意蕴 ---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