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_论语_中为官为政伦理思想的现实参考价值 - 范文中心

试论_论语_中为官为政伦理思想的现实参考价值

01/05

第28卷 第2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ol.28 No.2 2007年2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eb.2007

试论《论语》中为官为政伦理思想的现实参考价值

齐少年 吴 波 张润华

(西南交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成都 四川 610031)

摘 要:随着改革和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人们的民主意识越来越强,这种情况给为官为政者在其素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论语》中为官为政伦理思想给我们提供了五个方面的参考,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为官为政;伦理思想;参考价值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07)02-0084-03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加大了力度。这种改革对各部门、各单位乃至国家的管理者和行政领导在其个人的管理及领导素质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论语》中为官、为政伦理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现实参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如笃学之,明辩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南怀瑾语)。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民主观念已经日益深入到人们的心灵中,人们要求民主的意识越来越强。过去那种“一言堂”、“个人说了算”的专制强迫的管理方式已不再起作用,至少可以说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人们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惧怕管理者与行政领导。这时要想使人们信服,只能“为政以德”,才能“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篇》),从而大大降低管理及领导工作的阻力,甚至还会产生人们因为出于对管理者及领导人格的信服而自觉付出、努力工作的良好结果。因为驱使人们工作的动力已经不是什么“官衔”的权威,而是出于管理者、领导的人格魅力。那么,管理者及行政领导到底拥有何种素质亦即高尚品德及行为要求呢?《论语》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参考。

问篇》)。孔子还从反面阐述了为官为政者的不端行为会给人们带来恶劣的影响,进而会给他们的行政作为带来危害而达不到其目的。他说,“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上级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下属的视野中,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自己行为不正,已缺乏威信,又何能指挥下属呢?如此,即使下了命令,甚至是三令五申也没有人服从的。孟子也说,“枉己者,未能直人者”(《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相反,若你自己正直、正派、公正,哪有人不服从呢?至此,就是你不下命令,人们也会去做的。孔子还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意为:假如端正自身的话,对于治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端正自身,怎么能够端正别人呢?除了正身以外,为官为正者还应身先百姓,作出表率,要不知疲倦地为百姓操劳。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子路请孔子进一步解释,他说:“无倦”(《子路篇》)。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下出现了许多问题,诸如“官煤勾结”、“官堂(食堂)勾结”、“看病贵”、“欺行霸市”等等。这些问题诚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而亟待改善有关,但不是根本原因;这些与社会主义法制不完善而亟待健全有关,但也并非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所致,其根本原因就是为官为政者的道德素质不够,缺乏率先实现“制度正义”的基本意识,而昧着良心去干危害人民群众的利益的事,最终忘记了自己的领导身份。什么是“领导”?“领导”不是指社会地位的领先或优越,而是政治示范和政治引导,也就是说,他们应先于普通国民履行和实践社会政治制度的要求。否则,就会失去国民对他们的政治信任,也就难怪于一些百姓的道德败坏了;也就难怪于人们感慨“制度是管我们的,而对官员是无用的”了。1998年4月23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理事会上通过的《改善行政伦理行为建议书》中的“行政伦理管理原则”的第8条也说,各级领导在伦理行为上做表率。如果每一个组织内部都能提供激励良好伦理行为的条件,从而形成和完善高标准的道德规范,这样的环境必然会对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带来直接影响。[1]可见,国际上也已充分意识到为官为政者表率作用的重大意义。我国的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尤其在要完成“十一五”

一 要有表率作用,用自己的行为感染人

孔子从正反两个方面向我们揭示出为官为政者的品德及行为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孔子首先从正面论述了表率在人们行为中的重大作用。他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篇》)“其身正,不令而行”(《子路篇》)。政治的意思,就是端正,你带头端正,谁还敢不端正?自身端正,不发号施令却能执行。“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篇》)。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十分重视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他认为为官为政者,首先要正己才能正人,然后才能起到无形的作用。于是就有了以下效果:“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子路篇》);“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宪

收稿日期:2006-11-18

作者简介:齐少年(1971-),男,湖南永州人,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84

规划的目标之际,我们重温孔子的为官为政者在各方面起着模范表率作用的思想,更为显得重要。

约成本开支几十万元,但因为不善于交往,不善于在过年过节去看望局长而被“炒了鱿鱼”,直到我们的总理温家宝同志亲自批才解决好。如此的人才,局长还不用。他能带领好本单位、会给社会做出贡献吗?当然在使用人才的时候不要看表面,也不要人云亦云,必须要以务实、辨证的态度识别人才。“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篇》)。这里孔子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重要的识人才的原则,那就是考察“他”。大家都厌恶的人,可能是特行独立的人;大家都喜欢的人,可能是“伪装”出来的好人。因此只有从现实的角度考察一个人才会对这个人有最全面、最客观的认识;不去考察,只听某个人或某些人的介绍,就难免产生误差。同时还要做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颜渊篇》)。而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就能使下面邪恶的人也变的正直起来。因此管理者要善于发现人才,敢用人才,而不要做“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明知柳下恵很有才华而故意不去提拔他)”(《卫灵公篇》)之事。这是孔子告诉我们的用人原则。所以,我们现实中要做到:只要是人才,我们就要用,只要是人才,我们就要留,即唯才是用。如何用好和管理好人才,才能发挥其作用,治理好国家和社会呢?为此,孔子提出了“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他的学生有子曾说过:“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和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可不行也。”(《学而篇》) 只有在和谐的气氛中,人才的积极性方能被调动起来。但“和为贵”也不是无原则的“和”,还要以“礼”为度,并非是为和而和,一团和气。因此,孔子要求“和而不同”,子曰:“君子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篇》)君子讲求“和”,但允许有不同的观点,小人虽然表面上是一团和气,但各怀其私。君子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利国利民,而小人各怀其私地合在一起,与国与民无益。所以孔子十分反对“同而不和”(《子路篇》);“道不行,乘槎浮于海”(《公冶长篇》)。表达了他对小人之和的愤慨之情。

二 要有海纳百川的宽大胸襟

在孔子眼里,一个好的为官为政者首先是一个君子, 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宽广,不患得患失,决不会热衷于算计,不会疑心重重庸人自忧。他所说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篇》),就是这个道理。他还说:“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篇》)为官为政者要目光远大,要看到长远利益,要关注更高目标,而不要只见眼前利益、一有利就上,而导致一叶遮目,失掉更大、更根本的利益。历史上的项羽仁而爱人,又何以战败?高起、王陵总结曰:“项羽妒贤嫉能,功者害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天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史记》)这番话高度概括了项羽失败的真正原因:心胸狭窄容不下能人,见小利而忘天下利。固然也就不能与天下人同乐同福了。现在很多管理者及领导心胸狭窄,容不下持不同意见者,凡是下属提出的意见不符合领导的口味或与领导的想法或做法不一致甚至相反(即使有时是有益的),都认为故意为难领导,跟领导过不去,于是歧视甚至打击报复,诚不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还有的单位管理者或领导见利必争,不管是否合情合理,是否不劳而获,这样给下属留下极不好的印象,其不知“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恶果。

三 要有敢于用人、善于用人、不怕

超越自己的巨大勇气

2500多年前,孔子已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他用卫灵公虽昏乱但没败亡的原因为事例,论证了人才在国家管理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鲍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宪问篇》)国家的主要部门由仲叔圉、祝鲍和王孙贾这三个非常有才能的人治理,哪有什么可败亡的道理?因此, 管理与领导之道的重点在于用人。汉高祖刘邦在建立汉朝后曾对下属说过这样的话“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汉高祖正因为知人善用,知己知彼所以才取得天下。事实上一个管理者或领导抓住几个得力助手,可取得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孔子还意识到这样真正的人才是少而又少的,他感慨“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其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雍也篇》)21世纪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谁赢得了人才谁就赢得了竞争。千金易得,人才难求。我国已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以及“人才方略”的口号。这正得益于儒家思想的人才感悟,更是迫于全球竞争的现实需要。然而我们的现实中,很多地方却还不断出现压挤人才、排斥人才、大搞人情关系的事情。2006年4月份《华西都市报》转载一篇题为《研究生不“适应”社会》的文章,说某研究生在东北某省的一家矿务局工作期间,扎实工作、认真学习、忘我地搞科研,为本单位节

四 要有心系于民、谋福于民、获得

民心的实际行动

孔子非常重视获得民心,他说,“民无信不立”。清朝的李中孚也曾经说过,人心一旦失去了,还有什么足以为恃的呢?而没有老百姓的拥护,那个政治必定是失败的。如何获得民心呢?孔子说,第一,要“言必信,行必果”(《子路篇》)。要讲诚信,给百姓的承诺要兑现。做到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历史上成功的事例已验证了这一点。《商君书》上记载,商鞅准备在秦国变法,制定了新的法律。“令既具,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史记》)即是说,为了使百姓相信新法能够坚决执行的,他便在京城南门竖了一根大木,对围观者说:“谁要能将这根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就赏他五十两银子!”大多数人都不相信有这种好事,恐怕商鞅的许诺不能兑现。就在大家犹豫不决时,有一个人却扛起木头,从南门一直走到北门,商鞅当场兑现,赏给他五十两银子。这样一来,人们相信商鞅说话是算数的。在推行他所

85

立的新法的时候,人们就遵守了。我国古人很讲究言不在多。但必须守信的道理,因为守信就能得到人们的信任。第二,要“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要严肃认真的工作而守信用,节约费用而爱民力,调用劳力要注意时节)”(《学而篇》)。任何管理者的成功,实际上都必须依赖于手下的人与物的合理支配,特别是对于“人”这一生产力因素,更要 关心、爱护和尊重。孔子倡导的这一原则适用于任何时代。“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子张篇》)。此处孔子给我们展示出了人与人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的交往原则即相互信任的原则。只有在取得下级的信任后,再向他们委派工作时,他们才会心无芥蒂地积极工作,并取得工作顺利的进行。没有老百姓的信任,又何以得民心,又何以使之去为自己办事?第三,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也就是说,借用百姓所便利地条件而福利他们,这不就是施恩惠却不会耗费吗?选择可以劳动的然后去劳动他们,又有谁会抱怨呢?(《尧曰篇》)第四,要使民“足食,足兵”,才能“民信之矣,”若三者取其一,则择“民信”。对为官为政者来说,只有民众对为官为政者发自内心的信赖,才可以真正留住民众或部下的心。留住人才。第五,为官为政者要“养民也惠,使民也义”(《公冶长篇》。这虽然是封建统治者的“使民”方略,但对于我们当今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当政者来说并不是毫无借鉴意义的。我们政策的制定也要使人民获得最大的利益,而不是仅仅考虑如何顺利完成某项或某些任务而为之。凡上孔子所说五点概括起来实际上就是,心系于民,造福于民,而后方能牢牢把握民心。

民心向背是极其重要的问题,它象征着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乃至于一个国家的凝聚力。民心涣散就意味着没有凝聚力,办任何事情都不会成功,至少也是很难成功。历史和现实中的事例无数次验证了孔子在《论语》中所重视民心的价值。公元前73年古罗马的斯巴达起义就是典型。当时古罗马奴隶主统治极其残酷,根本就没有民心,奴隶乘机倒戈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致使其渐渐衰落下去,直至灭亡。相反,中国的抗日战争,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获得了民心,在全国人民的团结一致下,经过了八年的艰苦抗战,最后打败了残忍的日本帝国主义。尤为现实的事例是2005年10月份《成都日报》、《湖南日报》等数家报纸刊登的《中坝村的无字碑》一文中所反映的“中坝现象”。中坝村由“治”到“乱”、又由“乱”到“治”的十年变迁,再一次演绎了“得民心者治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古老真理。基层党组织失掉了 民心,中坝就由全县闻名的“红旗村”变成一个“乱”村、“烂”村;当基层组织重新获得了民心,中坝村又变得欣欣向荣,再次成为全县乃至全省的“红旗村”。“失”、“得”之变,折射的是民心向背关乎天下兴亡这个大道理。[2]只有对领导的充分信任,才能听其指挥,才能激发更大的工作热情。

所以为官为政者特别要重视诚信。民心向背如此重要,威力如此之大,在社会转型时期,我们重新审视孔子的重民心、何以得民心的思想,仍可见其显耀着睿智的光辉。为官为政者处理好干群关系,取得民心,以获得最大的历史合力从事现代化建设、推进社会进步和谐与发展是当务之急。

五 要有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和干好

本职工作的务实精神

孔子说“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尧曰篇》)是说,是我的过错,就不要责怪百姓;如果天下百姓有错,责任全都在我(我没有治理好啊)。这番话显示了舜、禹二帝有何等宽大的胸怀,何等巨大的勇气啊!可惜的是,我们有许多地方官员及管理者总是认为成绩是自己的,犯了错误出了乱子是下属的。有一些单位或部门在遇到麻烦时,本来是职责范围内的,其相关领导相互推诿。2005年4月份《华西都市报》转载报道,一衡阳籍大学生在两县市交界处被车撞倒,肇事车溜之大吉,而当地一村民打电话去110、当地政府,而他们都认为不是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事而不予理之。结果那大学生因失血、下大雪而被冻死。这件事令人触目惊心!当时只要那两个县市的相关部门有一点点良心、一点点责任心,就会挽救那个大学生的生命,更何况他们是公务员,理应要做的本职工作而不为。这给政府的形象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其对政府的信任感也大打折扣。目前我们的很大一部分地方官员为了自己的所谓政绩而大搞“形象工程”,而最终是劳命伤财,受苦的是百姓,受害的是社会。此时,再回味孔子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这一思想,未尝不无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当官为政者可以得到很大的启迪:一个真正的管理及为政者必须要“遵五美,屏四恶”,即“恵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坚决屏弃“不教而杀,不戒视成,慢令致期,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尧曰篇》)的四种恶行,方可做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子路篇》)也就是说,做到了“遵五美,屏四恶”的善人,治理国家一百年,也就可以克服残暴免去杀戮了,而达到社会真正的人道而和谐,对现在的管理者及领导来说,又何尝不如此?

《论语》中的为官为政伦理思想内涵极其丰富,意味深长,为官为政者细读之、品味之、领会之,必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王伟, 鄯爱红. 行政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鄢烈山. 中坝村的无字碑[N].成都日报,2005-10-24.

(责任编校:郑向东)

86


相关内容

  • 先秦诸子伦理思想与现代干部道德素质教育_孔振斌[1]
    宝鸡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37 先秦诸子伦理思想与现代干部道德素质教育 孔振斌 道德素质, 就是人在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表现出来的基本品行和素养.它是一定社会道德的个体化, 其行为主体是个人, 它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辩证统 ...
  •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和艺术等方面提出的主张,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从现代的角度看,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不仅超越了时代,而且还超越了 ...
  • 从死义看先秦史官文化与孝义关系
    摘 要: 死义行为与孝义的内涵具有其内在的矛盾性,而这则有赖于史与孝观念的关系解读.史义完善着孝义,孝义推进着史义.史的观念与孝义形成了一种动态中的互动,二者又在这种互动中逐渐形成一个颇具包容性的体系,进而在不断地发展中生发出新的价值观念. ...
  • 略论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
    1997年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期略论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 马作武 (中山大学法政学院法律系 副教授 广州 510275)X 1摘 要2 儒家提倡的/礼治0./德治0./人治0包含着丰富的法律思想.西汉 中期,随着儒家独尊地位的 ...
  • 论中国古代的孝道与刑法
    □ 王 琳 () 摘 要 "孝道""孝道"立法的,但是相关的法律规范究竟是在怎样的程度上 ?.不孝罪及其他与孝道有关罪名的规定.相,以期对在现代社会孝道能否涉罪的问题有所借鉴.关键词 不孝罪 司法原则 ...
  • [论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论语>是中华文明的圣经,它维系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繁衍生息,历经磨难而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要学习<论语>中的君子观.立志观.教育方法论等,从而使当代思 ...
  • 问世间孝为何物
    第二节 问世间"孝"为何物? --谈孔子的孝道 同学们,2005年高考有一篇满分作文,是我校高三194班李军同学写的,题目是<奶奶坟上的哭丧棒没有发芽>.文章讲述了一个儿女们不孝顺母亲的故事.我给大家读一读这 ...
  • [转载]什么是五伦.十义. 四维.八德.三达德.三纲五常
    2014-02-16 18:47:54|  分类: 人生修养 礼 |举报 |字号 订阅 本文转载自净觉<什么是五伦.十义. 四维.八德.三达德.三纲五常> 什么是五伦.十义. 四维.八德.三达德.三纲五常 五伦 五伦,即古人所谓 ...
  • 论语"孝悌观"综述
    论语"孝悌观"综述 文传学院 09中文一班 090102048 刘丹 "天下归仁"是孔子一生为之努力的终极目标.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及其发展的前提.<论语> ...
  •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
    一.儒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以后,"儒"又成了以孔子学说为宗旨而形成的学派时称谓."儒者"即专指孔子及其门弟子."儒学"即专指孔子思想及其门弟子发展的学说.孔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