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队的军粮 - 范文中心

古代军队的军粮

06/12

古代军队的军粮

汉族远祖四处放牧 田猎为食物

皇帝不差饿兵,军无粮则散,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中国有诸多关于军粮重要性的警句。无论何时何地,士兵只有吃好睡好,才有能力穿戴沉重的装备行军作战。中国虽然是烹饪大国,但那些花样繁多的菜肴都是富裕及贵族家庭的专利,普通士兵是享受不到的,军营里的伙食就是2个字“单调”。现在我们来说说那些乏味的军营饮食。

中国汉族的远祖是半游牧半渔猎民族,但是自从他们从甘肃青海进入中原内地后,人口逐渐增多,开始发展出原始农业。

在商朝田猎是军粮的一个主要来源。商代田猎规模很大,一次出动上千人可获得数百头野兽动物。甲骨文就记载一次田猎,商人就获得451只鹿。到周朝田猎规模更大,周武王曾一次猎杀上万头野生动物。正因为此,商周王朝才能不断开疆拓土,逐渐将国土扩大到陕西,河南,山西,河北,山东,安徽等诸多省份。

经过夏商周时期半农半牧生活后,到战国以后汉族正式成为一个农耕民族,五谷杂粮和一些品质不多的蔬菜成为老百姓,也是军队的主要饮食。

饿着肚子或者营养不良的士兵是无法披甲作战的。

宋朝以前中国饮食吃稠菜粥最多

中国古代军队饮食总体来说是简陋,粗糙,仅仅是果腹水平。八路军-解放军一直自称是小米加步枪,这是有历史来源的。粟,通常称为谷,谷去壳后称为小米。中国古代军队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小米加刀矛的水平。秦朝富有,积粟如丘山,富天下10倍。秦律才敢于记载秦国境内到处都有万石一积的粮仓,甚至咸阳的粮仓储存有10万石粮食。正在是这样强大的后勤补给,秦军才能以数十万披甲南征北战,统一天下。

最早的军粮做法实际是煮粥,宋朝以前,一般炊具都是陶器,极少有铁锅。陶器最适合煮粥,而不适合炒菜。夏商周三代都是煮小米粥,而是还是菜粥。需要在粥里加入各种野菜,野果,豆类甚至是放入肉

类的肉粥。军队一到饭点,就架起铁锅熬菜粥喝。只是那时的粥非常稠,称之为厚。

小米做为军粮从上古时代一直持续到唐朝。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政治和军事中心都在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其次是,小米非常容易保存,唐朝文献说,小米可保存9年,而大米只能5年。实际上小米可以保存更长时间,隋朝灭亡20年后,留在长安的存粮还可以食用。

古代以及近代,农业技术落后,产量很低。

唐朝以前军粮吃小米 1兵1天1斗

漫长的保质期,是军粮所最看重的方面,口感是古代军队所最不重视。保质期长的食品,也非常适合古代交通非常落后的情况。古代运输困难,为避免浪费,国家推出诸多政策。例如隋朝规定,盗边粮1升以

上,斩首,籍没其家。士兵遗弃米粟者斩首。军队需要在可能的战场和行军路线设立补给仓库。可长期保持食品,就不需要经常担心过期损坏,经常更新。

那古代军队怎么分配口粮呢?秦军规定,高强度工作,早饭半斗小米,晚饭三分之一斗小米。站岗等任务,早晚各三分之一斗小米。汉军规定,从事重体力活动士兵,一个月2石9斗3升粮食,食盐3升。唐朝规定一名士兵一天发2升粮食为口粮。

宋朝禁军士兵月粮为2.5石,厢军2石,到后期禁军才8,9斗月粮,继而糙米充好米,小斗换大斗。直到南宋末期开始经常拖欠军粮。随着口粮不断减少,宋军战斗力也相应呈现出一路下降的趋势。肉蛋等副食品就不用提了,饭都吃不饱,还怎么披挂几十斤重甲对战北方游牧骑兵?

明军发明了穿孔烧饼,每人可以背一串饼,行军作战。

大饼泡饭和茶水成为宋明军队主食

一般来说大饼馒头这种食品是很晚才成为军粮的。因为面粉加工困难,而且那时人们不会发酵技术,所做干粮全部是死面。从汉朝开始,中国人即开始吃面,当时叫做汤饼。汉魏以后,煮面糊糊,面疙瘩成为最常用吃法。

无论汤饼,还是面糊糊都不方便携带,只有干粮才是最好的方便食品。正所谓,“夫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况深入敌境,飞挽不通...人持乾粮三斗,可用数旬”。军队作战携带干粮才是最好的办法。

后世中国军队最钟爱的军粮大饼出现时间比较晚,汉朝时期中国才有烧饼,在民间也是偶尔食用。军队出征一般更喜爱干粮和熟食为口粮,到唐宋年间,烧饼大饼成为军粮。唐朝为可以对抗突厥,回纥等等各种北方和西北方游牧民族,建立起一支饮食居止一同突厥的骑兵部队。减少后勤运输,携带干粮辅以渔猎畜奶,长途奔袭,万里转战。宋朝征战时,即命令城内分造干粮,麻饼,量给茶,酒,柴和水钱给士兵。宋军出战,则背负糜饼,杂饼,皱饭,硬块盐和酱行军。中国古代最出名的军用干粮叫做“锅盔饼”。

烧饼到了明朝得到更新发展,明军为可以在山区林地,长途追击敌人。将圆饼,以炭火烤炙,酥脆咸香,中戳小孔,以绳串之。方便士兵携带食用,这就是明朝的压缩饼干。

明军还有一种做法是,以1石大米做成干米饭运输,吃的时候,用热水泡饭,就可以食用,这就是水泡饭,明朝的方便面。古代日本军队也有吃泡饭的习惯。明军野战副食为把三升豉掺以五升盐捣碎如泥状,捻作成饼状曝晒干。要食用时剥一块枣核食用,以代替酱菜。

古代打仗拼的就是力气。图为一名清朝军官在练习玩石锁。 军队发军粮配大酱 出征有大宴会

从上古开始,中国军队主食主要是小米,大米和麦子。看起来还不错,但古代军队最惨的是副食。普通士兵是没有机会,经常吃到晕菜的。

在军营中新鲜肉类和蔬菜非常稀缺,士兵们的副食主要是两样,大酱和腌菜。

酱在中国已经有至少4000年历史,周天子的食谱就包括“酱用百有二十瓮之多”的记载。到汉朝,驻守边塞汉军配给为粮食2石搭配酱2斗,秦朝则是1斗米配半升酱。酱一直是中国古代军队的主要调味品。 盐是人体力量来源,俗话说得好,“三天不喝咸菜汤,觉得两脚晃当当”。所以咸盐也是军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军每兵有3升咸盐配给,主要可以制作咸肉,咸鱼和各种咸菜。唐军一天给小米2升,盐半合。一年粮食七石二斗。

一般大军出征会有一顿大餐。比如唐军出征宴会则非常丰富,必有牛酒。酒酣拔剑起舞,鸣笳角抵伐鼓呼。丝竹之类的乐器是不可以使用的,那会让士兵锐气沮丧。出征宴会食谱包括,一人2升酒,2斤牛肉,5合白米,2张薄饼,馒头1枚,蒸饼1枚。散子一枚,食羹三合,菜5两,还有牛羊的头肉和蹄子,酱羊肝,酱猪肝,盐三分之一合,酱半合,姜1两,葱3两,醋一合。从宴会菜谱上,我们可以看唐军主力主要来自山西,陕西,甘肃等西部地区。

游牧民族风干肉 1头牛变20斤肉干

来自北方的游牧和渔猎民族最主要的军粮是风干肉。一头牛被杀后,上百公斤牛肉经过风干加工,变成十几斤二十几斤的肉干,随身携带出征。等于是一个士兵带着1头牛的牛肉出征行军,可以吃几个月。

具体做法是把鲜牛肉风干1年,直到把所有的牛肉都塞进一个牛膀胱里。这时这些牛膀胱就变成了食物包。士兵带着1包或者几包牛肉干即可出发。

这些风干牛肉干的蛋白质是普通肉的很多倍,一小块就可以维持人类生存需要。在可以休息的地方,还以小块肉干煮汤,再来一点茶水和奶类食品,整体营养丰富全面。游牧和渔猎骑兵根本不需要后方后勤运输粮食,也不需要青菜豆酱之类的副食。

游牧和渔猎骑兵正是通过这样富于营养和热量的快捷食品,才可以屡屡突入中原。长时间大范围,袭击各个城镇。腊肉是中国无论中原王朝军队,还是北方游牧渔猎军队都一致喜爱的优质军粮。只是在中原军队中,非常少见。

局限于生产力的落后,就是吃最普通的豆腐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图为清朝时期人们在制作豆腐。

斩杀敌人做成肉脯 杀美妾慰劳士兵

古代军粮最残酷的就是吃人。东汉末年,袁绍围困东武阳,城内粮食断绝,从老鼠到马鞍都吃光了。最后守将臧洪亲自杀死自己的爱妾,以食兵将。这还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开始。到了前秦苻坚时期,在长安的一次战斗,守军斩首了1800名突入城内的敌军,随后这些敌军的尸首就成为军粮。军官们也把这些人肉带回家给自己的妻子食用。 不光是吃敌军,自己人在最后时刻也能吃。唐朝将军薛仁贵率领14000名士兵出击漠北,但是无功而返,在回来路上没有食物。全军人相食。最后入塞后,部队只剩下原来的二十分之一。

最震惊的事件发生在张巡守卫睢阳之役。张巡以数千唐军在这里阻挡安禄山大军围攻。在持续数月的围城战中,城内首先发生粮荒。在粮食吃完后,士兵开始吃马匹,马匹吃完后,开始食用3万多名女人,老人和孩子。令人惊奇的是唐军虽然知道外无援军,内无粮草,自己必死在此,却没有叛变者。最后城破,城内6万军民,只存活400余人。

893年,李克用攻克天长,杀死敌军万人,后将敌人尸首做成肉脯,作为干肉随身携带行军。1233年,宋军围困唐州金军,城内粮尽,金军将领乌库哩黑汉杀死自己的爱妾给士兵们食用。但是士兵们没有吃饱,就争相杀死乌的其他妻子儿女,到最后城破时就连金军主帅富察某也被自己的部下杀死吃肉了。在古代战争人吃人的事例非常之多,这里只是略举几个例子。

清朝运输军粮的牛车队。

伙食好部队普遍战斗力强反之则弱

我们也可以从饮食数量和质量上,看出各个朝代,各个时期的军队战斗力。战斗力好的部队,一定伙食数量和质量很好。战斗力差的部队,伙食无论质量还是数量,肯定都很凄惨。中原王朝军队一般在建立初期,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时,可以足量甚至精锐部队可以发双份口粮时,战斗力就很突出。到了王朝末期,政府腐败,灾荒连连时,军队伙食一落千丈,士兵面有菜色,食不果腹。拉弓拉不动,行军走不动,披甲披不动,挥舞刀矛挥不动时。就会发生各种被敌军以少胜多,兵溃如山倒,王朝覆灭的种种事情了。


相关内容

  • 试析南宋四川总领所的职能_何玉红
    DOI:10.13734/j.cnki.1000-5315.2008.05.017第35卷第5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08年9月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 ...
  • 中国古代经典战役介绍词
    大家好,上几个小组都为大家介绍现代军事,那这次我就为大家换换口味,给大家介绍一下古代军事. 古代经典战役一般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最为经典的十大战役.这些战役闪烁着古代军事家的智慧,展现着中国古代战法的锋芒. 1.牧野之 ...
  • 谈黄巢起义对当世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选修课论文)
    谈黄巢起义对当世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学生:江娅 学号:20116698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指导老师:钱锋 谈黄巢起义对当世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上年少,政在臣下,南牙.北司互相矛盾.自懿宗以来,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赋税愈急.关东连年水旱 ...
  • [曹刿论战][宋史·岳飞传]比较阅读答案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乙]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 ...
  • 我家门前过大军
    舞蹈 <我家门前过大军>演出单位:中山市老干部艺术团 表演者: 刘粤辉.黄小琴等演出地点: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 时空宛如转换到六十八年前的淮海大地,伴着带有浓郁苏北风情的优美音符,一群可爱的拥军老大娘头戴蓝花巾,脚撵小碎步, ...
  • 高中语文必修2(粤教版)第四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2(粤教版)第四单元文言文测试卷 (45分钟完卷,共80分) 一.文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弃掷(zhì ) 横槛(jiaā) 扁舟(piān) 旌旗(jīng) . ...
  • 红军长征在甘肃的作用和地位
    摘 要: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之后,从刚开始的50个人的小党,发展成今天几千万的大党,期间经历的困难和坎坷不计其数,它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今天的大党,是跟它自身经历的磨难脱不开关系.长征就是共产党所经历的最为严重的一次磨难.红军长征经过了1 ...
  • 辛丑条约的内容
    條約内容簡述 第一款,中国派醇亲王载沣赴德国向德皇就德国大使被杀一事道歉.德国大使遇害处建碑纪念.(这是八国联军入侵的直接原因.) 第二款,鼓勵義和團的大臣遭受惩罚(如两位亲王原判斩,後改为流放新疆.其他许多大臣被革职):反战大臣.反对利用 ...
  • 狡兔三窟:李全
    ZT:中国史叛将传 作者:韦孝宽 第十篇.狡兔三窟:李全 第十篇.狡兔三窟:李全 金人在占据了中国北方后,不可避免地像他们之前和之后的少数民族一样,开始被汉文化同化,而且腐化的速度比汉族还快.尤其是政治,在经过号称"小尧舜&quo ...
  • 三十六计的故事
    1.瞒天过海 自认为军事防备十分周密,别人不会轻易进犯时,其斗志就会容易放松,从而麻痹轻敌:平时常见的事物,看惯了不容易起疑心:暗藏深机的计谋与公开的形式并不相互矛盾,相反,它常常暗含在公开张扬的行为之中.这就是易理中阴阳互相为用的道理 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