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东西方语言文字的差异及其在国内的体现] - 范文中心

[正文][东西方语言文字的差异及其在国内的体现]

05/30

东西方语言文字的差异及其在国内的体现

叶思太·K ·库尔曼汗

【摘要】在东西方存在的诸多差异中,语言文字是除了种族之外最为直观的差异,而在现代中国这种差异也出现在国界线以内。在国内,大体上可以分为以汉语言文字为代表的孤立语表意文字和以阿尔泰语系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为代表的黏着语表音文字。

【关键字】表意 表音 差异

上篇 传统东西方社会语言文字的差异

在探讨东西方语言文字差异之前,我想对“东方”和“西方”做一个阐述。本文中的东方与“东方在”国内的概念一致,只是指中国,而并非西欧人眼中的东方——巴尔干半岛(近东)、君士坦丁堡以东的包括埃及在内的沙漠绿洲地带(中东)以及黄种人的东亚和东南亚(远东)。本文中的西方则是指汉文明以西的一切文明,但大多数时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界线以内的西北地区非汉文明以及汉文明与欧美发达文明间的欠发达地带往往被国内学者忽视其作为“西方”的身份,从而是这些地区往往成为一片“真空”地带。而本文中所谓的“差异在国内的体现”这一部分将以这片“真空”地带的东部,也就是国内的西北非汉文明地带的语言文字作为例证。

东西方语言文字的差异带来了东西方诸多方面的差异,而本文只对其中最宏观的整体---“文明”的差异加以讨论。虽然地理环境等

因素对文明的影响往往被认为是决定性的,但我们也不应该忽视语言文字对文明的影响。

关于东西方迥异的两大语言文字体系所承载的文明,其特点大致可以概述为:西方-迁移扩散延续,东方-辐射扩散延续。

“迁移扩散延续”是我自己总结的一个复合动词,这个词也许可以概括西方文明的历时特点:以一点或两点(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而前者对欧洲文明的影响更大)为文明起源中心,在六千年的发展史中,文明中心区域在空间上不断变化。异地新文明的开始兴盛时,旧的文明区域已然衰落。简单的理一下顺序便是:古希腊文明兴盛时,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明已经衰落了;古罗马文明开始兴盛时,古希腊文明则开始停滞了;当日耳曼蛮族在西欧创建的封建文明开始兴盛时,古罗马文明早已灭亡了;当盎格鲁-撒克逊美洲文明(即近现代的美利坚文明)开始兴盛时,传统的欧洲文明也失去了她昔日的地位。但是,西方文明也没有间断过,欧洲各时期的文明都是有一定传承关系的,这种传承关系便是迁移扩散延续。

“辐射扩散延续”,是我自己总结的另一个复合动词,用来概括中国文明的历时特点:以一点作为文明起源中心(黄河中下游),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明向四周辐射扩散,但文明中心却不曾有过大的改变(虽然后期南方长江流域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北方黄河流域始终是综合的文明中心)。反而是这种文明在不断地从文明起源中心向四周所有可耕种区域辐射扩散,最终将整个东亚的可耕种区域都纳入了这种文明当中。大致的顺序是这样的:羌系畜牧部落的酋长黄帝征服了

中原农耕族群后开始不断以军事手段夺取可耕种土地;游牧渔猎的东夷系商族人凭借对青铜武器的垄断征服了中原农耕族群,并将势力扩张到了更为广阔的可耕种地带;周族人灭商后,承袭了商族人所创造的文字和青铜技术,进一步占领更多的可耕种地带;尤其是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北方的戎族(后建立了中山国)、南方的楚族(建立了和周王国同等级楚王国,楚是王国,而不是诸侯国)、东南的吴越等百越族(建立过吴王国和越王国两个昙花一现的王国)和西方的秦族(原为东夷系商族的同族,周灭商后被降伏并被迫举族西迁,也许是在此过程中被华夏化)等诸多占据着可耕种土地的异族都想趁周族政权衰微之际乘火打劫,但他们没有意识到一旦卷入华夏文明的政治纷争中,也必然会被她的文化所同化,并最终将自己的可耕种土地拱手送给新一轮华夏文明的统治者;因此秦汉时期上述异族的可耕种土地无一例外的成为华夏第一帝国的领土,至此,华夏族几乎已经占领了出了通古斯人的东北地带之外的所有东亚可耕种土地;至唐代,虽然对于朝鲜和安南的入侵没有带来永久的占领,但秦汉时代定形的可耕种地带却已经永久地成为华夏文明的版图,只等着满洲人于17世纪将东北这块除朝鲜之外最后的东亚可耕种地带纳入她的统治;这也是为什么自汉代开始,华夏族群开始丧失了先秦时代那种强烈的侵略性和血性,转而开始修筑长城并转入长达2000多年的战略防守时代。因为他们已经完全获得了他们所学要的。而更外围不适合耕种的游牧渔猎地带也因为与可耕种地带的需求关系而不断地与其发生接触,有时是以贸易的形式,更多的时候则是以战争的形式。因此非耕种地带的文明也

始终在这个文明的边缘处于半游离状态,时不时参与到它的传承中去。无论朝代如何更替,政权在哪个族群手中,文明中心惊人的稳定性始终没有被撼动,历朝历代都表现出了明显的传承关系。这种传承关系便是辐射扩散延续。

关于二者特点的成因,大致有两大方面:第一是地理和族群的原因,第二便是语言文字的原因。

在地理和族群方面,“西方”具有分散且便于交流的地理环境,这导致了文明内部族群频繁的战争和交流;另外,西方处于民族迁徙浪潮的下游终点站,旧的文明很容易被新迁来的族群摧毁。这就造成了西方文明“迁移扩散延续”的特点。

而“东方”则偏安于欧亚大陆东南边缘,并且具有群山环绕的安逸地理环境,以及巨大的人口基数。处于民族迁徙浪潮的上游南岸,地理环境对异族压力有向西的导向。于是造成了东方文明“辐射扩散延续”的特点。

另一方面,语言文字的差异对两大文明特点的差异也具有非常巨大的影响。

首先,我们应弄清楚语言文字对认识理解和表述交流客观世界的必要性和局限性。

就必要性而言,语言文字相辅相成的发展有利于人类思维的发展,进而增长了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尤其是文字,对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了文明的标志。就局限性而言,语言的模式使得人类的思维也产生相应的模式,局限着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

语言文字的差异也对不同的族群之间的交流产生了不便;语言文字本身表达能力的局限性使得人类在某些情况下无法正确表达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其次,有必要对东西方两大文明的语言加以列举。

西方文明的不稳定性使得其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较大的更替,所以在以时间为轴线加以列举,而各个时期不同文明的名称实际上也就提供了空间概念。按照语种和语系,基本列举如下:

①古埃及:科普特语,闪含语系。 ②古巴比伦:苏美尔语,独立语言;阿卡德语,亚述语,闪含语系。 ③迈锡尼-希腊:古希腊语,印欧语系。 ④罗马:拉丁语,印欧语系。 ⑤中世纪各民族:英语、法语、斯拉夫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印欧语系。

而在东方,其文明的稳定性使得其语言在时间上没有太大的更替,所以在此以空间为标准对东方语言加以列举。按照语种和语系,基本列举如下:

①华夏族:汉语,汉藏语系。 ②北方和西北方游牧渔猎民族:商族、秦族等东夷人的语言,鬼方、猃狁、戎狄等先秦游牧族群的语言,匈奴语、鲜卑语、高句丽语、突厥语、回纥语、契丹语、女真语、蒙古语、朝鲜语、满洲语、哈萨克语等,阿尔泰语系 。

上述东西方语言存在着各自的特点,简言之,西方语言为屈折语,而东方语言则为孤立语。

屈折语即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的语言。特点是有丰富的词形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拉丁语和德语等是较

为典型的屈折语,而大多数的西方(主要是欧洲)语言在一定程度上都算是屈折语。虽然现代英语的语法基本上在向分析语的方向发展,但现代英语中仍保留了部份屈折语的词形变化,而古代英语则是屈折语。

孤立语,又称分析语或词根语,其特点不是通过词的内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作用,而是通过独立的虚词和固定的词序来表达语法意义,而且一般而言,分析语缺乏多数的格变化。汉语、彝语、壮语、苗语、越南语都是孤立语。

再次,我们有必要了解与东西方语言相适应的东西方文字。与西方语言相适应的文字是表音文字,即以单个字母的音来拼写出语言之语音的文字;与东方语言相适应的文字是表意文字,即以单个字符的意义来组合出语言之语义的文字。

西方语言属于屈折语,其特点是有丰富的词形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而拼音文字便适合表示任何形式的词形变化,因此适用于拼写属于屈折语的西方文字;而汉语属于孤立语,其特点是通过独立的虚词和固定的词序来表达语法意义,而且一般而言,分析语缺乏多数的格变化,因此由独立的表意文字组成的汉字很适合表达孤立语。

西方表音文字的始祖是腓尼基文字,但事实上埃及和古巴比伦都早已有了表音文字。腓尼基人便是利用并简化改进古埃及表音文字的外形创造出了自己的表音文字,这套文字在此后的数千年时间里发展演化出了几乎所有欧洲文字。东方表意文字是由商族的巫师们发明的,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吸取有用的形象,并将这些形象线条化地刻画在牛

肩胛骨和龟腹甲上。虽然事实上这种文字早在一千年前就被埃及人放弃使用,是一种较为落后的文字,但它无疑适应了东方社会并被一直使用至今。

对于东西方两大字母体系的发展与分化,我个人绘制了以下两副图以便简明直观地表述这一复杂的过程。

①西方拼音文字的发展与分化:

②东方表意文字的发展与分化

最后,我们应当弄清社会对文字起源、发展及其形式的决定作用和文字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

东西方出现两种不同文字体系的社会原因,要从两种文字创造者的概况分析。

西方文字的创造者是腓尼基人,其社会生产方式是商业。当时所处的政治形态是商业城邦王国。其文字的创造方式是商人们在古埃及文字形态的影响下,放弃古埃及文字的体系和意义,创立了便于商业贸易的腓尼基拼音文字。

东方文字的创造者是商族人,他们初期从事渔猎和简单的商品贸易,盘庚定都后从事农业。殷商甲骨文是商族人定居并成为农耕民族后创立的文字,此时商族人的政治形态是农业乡邦王国。巫师们为了记录占卜和战事,从生活中借取形象并简化成象形表意文字。

西方表音文字的优点在于它的简易,字母较少,便于学习,便于传播文化,适合各民族尤其是说屈折语和黏着语的民族拼写其语言。这便是为什么当代世界范围除了中国以外的国家都使用拼音文字(有的是同样道理的音节文字)。并且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文盲率普遍较低。西方普世文化的广泛传播也得益于拼音文字的这种特性。拼音文字适合于商业文明,商业文明崇尚利益,希望最快速最直接地获得利益。所以腓尼基人放弃了依旧带有表意性质的古埃及文和麻烦的丁头文,创造出了简洁实用。有利于商业运作的腓尼基拼音文字。此后的希腊人等欧洲民族都是重视商业利益的民族他们很快接受并使这种

文字有了长足的发展。这种文字也使得欧洲和中东的民族发展出了优秀的商业文明。

而拼音文字的局限则在于其字母体系分化较快,会促使语言的分化和民族的分裂。历史上欧洲民族尤其是日耳曼民族的大分裂便和语言分化后字母体系发生了与之相适应分化有关;其外,字母形态容易变化,不利于对古籍的释读,容易造成文化的断层。欧洲和西亚对古埃及文、古亚述文、古希腊文、古拉丁文、古阿拉伯文甚至古英文的释读便遇到过不少困难。

东方表意文字的优点在于文字体系较稳定,有利于语言分化后的各种方言间的交流,进而有利于民族和国家的统一。中国历史上发生了无数次的语音变化,产生出了许多方言区,其间的差异甚至使得相互之间无法用口语交流,但表意文字在意义上的稳定性使得他们始终统一在一个文化之内。表意文字适合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崇尚规律的劳作,进而崇尚秩序。数千年来,方正的汉字是秩序无形的贯彻者。汉字的复杂性也使得中国文明一直是一个精英文明,普通民众的文字掌握率很低,文化水平因而也较低。致使中国人思维的发展受到局限,从而稳定了农业社会的秩序。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始终贯彻“大一统”的观念,并一直以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国家形态存在。而文字形态不容易变化,有利于对古籍的释读,有利于文化的延续。

而表意文字的局限在于其文字繁多,学习起来非常麻烦,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自古文盲率偏高;另一方面不利于文化的传播,使得中国

文化的传播范围受到局限,尤其是在讲非孤立语的族群中难以传播。

下篇 现代东方社会内部语言文字的差异及一些现实问题

随着满洲人的崛起和一系列扩张活动,使得中国的版图在十八世纪远远超出可耕种地带,面积达到了一千两百万平方公里。在近代文明的冲击下,先后兴起的两个中国政权(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虽没能完全继承封建时代的领土,但其面积也分别达到一千一百一十万平方公里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这使得新中国的版图内出现了许多传统上非华夏文明的族群,他们大多保留着和汉文化迥异的独特文化。

在语言文字方面,汉语言文字即是“上篇”所提到的“东方语言文字”;而少数民族尤其是“泛北方”(东北、北方和西北)阿尔泰语系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则类似于“西方语言文字”,同样使用表音的拼音文字,不同的只是阿尔泰语系语言属于黏着语而非屈折语,但二者的相似性远远比任何一方和孤立语的相似性大得多。

事实上,这样独特的语言环境并非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这样的情形不断的重演,并且似乎成为了每一次版图扩大和新版图彻底确立之间上演的历史剧。例如春秋战国时代“北狄与南蛮交”,事实上是“北狄”和“南蛮”尽入华夏之后被同化的过程,此过程之后是秦汉帝国的崛起;南北朝所谓“五胡乱华”正是汉帝国势力范围边缘异族内迁和被同化过程,此过程之后是隋唐帝国的兴盛;宋辽金元的角逐也是唐末边患的超长期延续,而其后是明清帝国的稳定和统一;清

帝国的新一轮扩张,使得许多新的族群被纳入这个运转了近四千年的体系之中,并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它的同化;清帝国的灭亡又将这些新的族群留给了现代中国。

然而在现代中国,这些少数民族的发展还会遵循封建社会那个“同化系统”的规律吗?传统封建社会中被同化的异族几乎都是因为身在可耕种地带或进入了可耕种地带,戎、狄、楚、越、南匈奴、鲜卑、东突厥、满洲等无一不是;而一旦离开了可耕种地带便会保留住自己的文化,例如退居漠北后的蒙古以及避入身上中的南方少数民族。因此可以认定,在传统封建社会里,异族文化被华夏文化同化的条件是“农耕化”。因为在一个有成熟的农耕文化的区域内,非农耕民族一旦农耕化便很难保留原有文化或创造出新的农耕文化,因为早已有一个成熟的模板可以直接利用。

那么在现代中国呢?少数民族被主体文化(除了使用汉语言文字之外,这个主题文化很难被界定为传统意义上的汉文化)同化的条件也有改变,那便是“城市化”。

作为少数民族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字,会因为“城市化”而丧失其作为支柱的传统经济方式而逐渐丧失吗?

少数民族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继续存在,会对中国的现代化以及构建后现代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参考文献:

(英)H •G •威尔斯、曼叶平:《世界史纲》,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2月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德)汉斯·约阿希姆·施杜里希、吕叔君:《世界语言简史》,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9年

(英)莱斯莉•阿德金斯 罗斯•阿德金斯、张强:《探寻古希腊文明》,商务印书馆,2010年

(法)勒内•格鲁塞、蓝琪:《草原帝国》,电子书

周有光 :《世界文字发展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3年 魏忠 :《中国的多种民族文字及文献》,民族出版社,2004年10月

石宗仁:《荆楚与支那》,民族出版社,2008年6月

张正明:《楚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

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相关内容

  • 文献综述格式及技巧范文大全(2格式2技巧4范文)
    文献综述格式及技巧大全(2 格式 2 技 巧 4 范文)第一个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 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 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 ...
  • 试论_红楼梦_的叙事思维模式_张同胜
    试论<红楼梦>的叙事思维模式 张同胜红 楼 梦 学 刊 二内容提要:<红楼梦>中的叙事体现了中国古代典型的零思维模式:"弄引法"或"由远及近.由小至大"的叙事手法零 七体现了类 ...
  • 中西方文化
    世界上有几千个民族,每个民族地域的文化大背景都是由千百年来点滴汇聚而成,于是便有了千差万别.而文化是民族之本,没有自己的文化的民族不能称其为"民族",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其标志,只能是自身的文化.饮食文化也不例外,它在世 ...
  • 电大专科行政管理专科[文秘管理与应用写作]
    文秘管理与应用写作作业1 一.结合教材,从主旨.材料.结构.语言等四个方面阐述实用型文章的特征.P2 答:实用型文章的特征就分别体现在以下这四个方面:(一)主旨单一.集中.明确主旨是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作者的意图.主张或看法在文章中的体现.单 ...
  • 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 ...
  • 本科毕业论文标准版
    教学单位 学生学号 编 号 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 浅谈标志设计中色彩的运用 学生姓名 专业名称 指导教师 2013 年 5 月 15 日 目 一.论文正文 录 1. 中文摘要„„„„„„„„„„„„„„„„„„„„„„(Ⅰ) 2. 英文摘要 ...
  • 20**年电大文秘管理与应用写作小抄(整理版)
    文秘管理与应用写作 一﹑填空 1主旨﹑材料﹑结构﹑语言是一切文章的构成要素.2.公文的发文字号是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和序号三个要素构成的.3.发文机关名称﹑发文事由和公文种类是构成公文标题的三个基本要素.4.在一份比较复杂的公文中,正文一般 ...
  •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研究探讨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重庆市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安星美 一.课程标准 关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地理1中第三个标准提出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即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
  • 浅谈乡村旅游的开发本科毕业设计
    (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旅 游 管 理 专 业 毕 业 论 文 题目: 浅谈乡村旅游的开发 I 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毕业论文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论文的所有工作,是在老师 ...
  •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 论文摘要: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广告已经逐渐成为了促销产品和提升企业自身价值和声誉的重要媒介之一.因此,广告翻译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他们纷纷结合各种理论旨在探索广告翻译的策略.本文拟从德国功能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