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和文学翻译的界定 - 范文中心

翻译和文学翻译的界定

06/11

《翻译批评与赏析》课程内容

1、翻译和文学翻译

的界定

讨论题

1) 15位名家的说法有何异同?

2) 你是如何看待翻译和文学翻译的?

一、 翻译定义

宋代僧人法云:" 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则大同。"

朱自清:"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说的译,就是拿外国文翻译成中国文。"

徐永煐:" 翻译是译者用的一种语言(归宿语言)来表达原作者用另一种语言(出发语言)表达的思想。"

贺麟:" 从哲学的意义上讲,翻译乃是译者(interpreter )与原本(text )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commuication ), 其中包括理解,解读,领会,翻译等诸多环节。其客观化的结果即为译文(translation ), 它是译者与原本之间交往活动的凝结和完成。"

前苏联语言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 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用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处来。"

前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过程。"

美国语言学家莱曼:"' 翻译'(translation)的定义是,把一种语言材料转变成另一种(语言材料),而尽可能保持原来的语言模式--语音上的,语法上的和语义上的,以致风格上的。"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 奈达(Euqene Nide):

翻译就是接受语言复制出与原语言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等值体--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就风格而言。(Translating consisi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e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奈达的界定不仅说明了翻译的实质,而且较之于其它定义,更具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明确了要译的是信息,即意义与风格;(二)指出了原文与译文应当是等值的(equilent );

(三)暗示了原文与译文的等值只可能是相对的(closest );(四)考虑了译文的可接受性(natural ).

二、文学翻译定义

茅盾:

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象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加切奇拉泽(前苏联译论家):

文艺翻译是把用一种语言写成的作品用另一种语言再创作出来。

叶廷芳(浙江衢县人,1936年生;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翻译家):文学翻译,严格说来,它是所有翻译中难度最大的一种,因为文学作品不是科学思维的产物,而是心灵

与缪斯结缘的一种审美游戏。

张今(河南大学教授):文学翻译永远是一门艺术;文学翻译是文学领域内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或)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中包含的一定社会生活的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移注到另一种语

言中去。

杨武能(四川大学教授):

文学翻译即阐释,是指译事活动的总体和本质。这是一种特殊意义的阐释,它是不同于一般的解释和学理性的阐释,因此必须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 在总体上,它是完整的全面的;

2) 在内容上,它是深刻的;

3) 在形式上,它是直观的和演绎的;

4) 从译者方面看,它是主动的和积极的;

5)从原著和作者看,它是相对和发展的。

许钧(南京大学教授):文学,是文字的艺术,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字中,又有文化的沉淀。文学翻译是不同语言的转换活动、艺术再创造活动、跨文化交流活动,涉及到语言、艺术审美、文学所具有的社会和文化功能等等问题,比如:是致力于原作文字形式转换的对等,还是寻求艺术效果传达的近似?是异化还是归化?如何处理协调作者风格与译者风格的关

系?如何发挥翻译主体的作用并保持客观性?

郑海凌(北师大教授):文学翻译是艺术化的翻译,是译者对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的审美把握,是用另一种文学语言恰如其分地完整地再现原作的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

补充内容:翻译理论介绍

公元前至十九世纪末西方文艺学派翻译观简介

1、 西塞罗(Cicero)

西塞罗(公元前106-43),此人多才多艺,兼翻译家、演说家、政治家、哲学家和修辞学家于一身。足迹遍布罗马、雅典等地。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译有荷马的《奥德赛》、柏拉图的《蒂迈欧篇》、色诺芬的《经济学》、阿拉图斯的《论现象》等希腊名著行世。西塞

罗的翻译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两部著作,即《论最优秀的演说家》和《论善与恶之定义》中。他认为,译作应当超过原作。他主张翻译也是文学创作,译文一定符合译入语的习惯,这样才能打动译文读者。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活译,而不能采取缺乏技巧表现的直译。他还认为,原文与译文都是人的语言,因此其修辞手法往往有相似之处。他在《论善与恶之定义》一书的第五卷第14章中说道:

" 我不是作为解释员,而是作为演说家来进行翻译的,保留相同的思想和形式

。。。。。。,但却使用符合我们表达习惯的语言。在这一过程中,我认为没有必要

在翻译时字当句对,而是保留了语言的总的风格和力量。因为,我认为不应当像数钱币一样把原文词语一个个' 数' 给读者,而是应当把原文' 重量'' 称' 给读者" 。(I did not translate them as an interpreter ,but as an orator ,keeping the same

ideas and the forms, or as one might say, the "figures" of thought, but in language which conforms to our usage. And in so doing, I did not hold it necessary to render word for word, but I preserved the general style and force of the language. For I did not think I ought to count them out to the reader like coins, but to pay them by weight, as it were.)

2、 贺拉斯

贺拉斯(Horace 公元前65-8),罗马帝国初期著名诗人和批评家。早年在罗马和雅典受教育。从过军,当过小吏。西塞罗的文学批评和理论对其有较大影响。其翻译观点主要体现在《诗艺》一文中。他主张用灵活的方法进行翻译,不要跟在原文后面亦步亦趋地模仿原文的语言,否则,便会作茧自缚,很难译出优秀的作品。他有一句名言,常为译者广为引用。此言为" 忠实原作的译者不会逐词死译" (do not be a literal translator, faithfully rendering word for word)。

3、 哲罗姆

哲罗姆(St. Jerome 331-420),著名神学家。他12岁便赴罗马修习文法、修辞和哲学。后在各地旅行达20年之久,最后定居于伯利恒。他精通希伯来语和希腊语,且对《圣经》和基督教传统有过人的理解。他在翻译实践中最大的成就是主译了拉丁文《圣经》,即《通俗拉丁文圣经》。其翻译观点散见于他的书简与译文序言中,概括起来,大致有这样三个方面:

(1) 不能固守" 字当句对" 一法,该灵活时须灵活。

(2) 文学翻译不同于宗教翻译。前者须采用易于理解的风格传达原

文的意思。

(3) 正确的理解产生正确的翻译。

哲罗姆甚至还认为翻译家就像一个" 征服者" ,有权对原作的思想内容作出" 外为我用" 的处置。

4、 泰特勒

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 1747-1814) ,泰特勒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在爱丁堡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历史教授。1770年改行当律师。有著述与译作行世。1790年出版《论翻译的原则》一书。内中提出了翻译必须遵守的三大原则:

(1) 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 of the original work.)

(2) 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nal.)

(3) 译作应具备原作所有的通顺。(The transla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tion. )

泰特勒认为这三大原则是相辅相成的。因为要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就难免偏离原作的笔调;但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因笔调而偏离思想;尤其不能因译笔的流畅而牺牲原作的思想和笔调。

佳译欣赏

例1、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孔经》

今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杨伯峻译):

知道归宿之所在,然后言语行动有一定方向,言行有了一定的方向,然后心志能够清静,不胡思乱想;心志清静了,然后能安宁闲适,不乱不躁;安宁闲适了,然后能考虑周详,瞻前顾后;考虑周详了,然后能有所收获。

任何物体都有根本和末节,任何事情也有终结和开始。知道什么该先,什么该后,就接近于最合宜的程序和目标了。

英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Jams Legge 理雅各译) :

The point where to rest being known, the object of pursuit is then determined; and, that being determined, a clam unperturbedness may be attained. To that calmness there succeed a tranquil repose. In that repose there may be careful deliberation, and that deliberation will be followed by the attainment of the desired end.

Things have their root and their completion. Affairs have their end and their beginning. To know what is first and what is last will lead near to what is taught in the Great Learning.

-----The Test of Confucius, The Great Learning 辜鸿铭认为理雅各是一位" 对中国经书具有甚为渊博而死板知识的学究" 。

顶真:一种修辞手法,用前面的结尾的词语或句子作下文的起头。Rhetorical device calling for a sentence to begin with the last word or phrase of the previous one, e.g. the poem

例如:

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楚山秦山皆白云。

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

君入楚山里,

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

白云堪卧君早归。

A Song of White Clouds - Farewell to Liu Shiliu Who Is Returning to the Mountains

By Li Bai

Mountains in Hubei and Shaanxi are mantled in white clouds.

White clouds go with you everywhere.

Everywhere they go with you;

You enter into mountains in Hubei,

And with you the clouds cross the Xiang River.

Over the River of Xiang,

Where the hermit lives,

The white cloud is waiting for you.

例2、翻译:一门阐释的艺术

一、何谓阐释

" 释" 与" 译" 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国语·吴音》载:" 乃使行人奚斯释言于齐。" 其中的" 释" 即是译,又明代张自烈所撰《正字通》称古时解释经义亦谓之译,再者," 释" 可读作" 译" 。如嵇康《琴赋》:" 其康乐者闻之,则欤愉欢释。" 其中" 释" 便要读作" 译" ,意与" 怿" 同,作喜悦解。这样一来," 释" 与" 译" 之间,似乎还有着更深一层的微妙关系。由此可见,所谓翻译,实乃一种解释或曰阐释。尤其在文学翻译当中,这种阐释还包括有下列深刻的含

意:

其一,译者必须理解原作的表层意蕴或曰语义层。

其二,译者必须熟知原作的表现手法,即外在形式,其中包括原作的遣词、造句、音韵、节奏、修辞以及由此反映出来年写作风格、文体色彩等等。

其三,译者必须探索原作的深层意蕴,即作者的情感或曰原作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味或神韵,甚至通过译者的心理投射,对原作者未意识到的" 弦外之音" 进行新的挖掘和开拓。 其四,译者在上述基础上,必须将自己感受过、体验过的原作经过心灵的" 反刍" ,然后如春蚕吐丝一般地吐现出与原作相适应的文字,从而使译文与原作产生相对应的效果。 因此,这种阐释完全不是一种简单的复制操作过程,而是一门升华了的艺术。尤有甚者,在译同一原作时,不同译者均有各自的聪明才智,能运用阐释这门艺术将原作表现得意足神完,妍美生动。

二、用不同的语体阐释同一散文

英国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的散文风格素以凝练有力著称,他往往以最节省的笔墨表达其丰繁的思想。如《论美》一文中的一段:

Beauty is as summer-fruits, which are easy to corrupt, and cannot last: and ,for the most part, it makes a dissolute youth, and an age a little out of conuntenance; but yet certainly again, if it light well, it maketh virtues shine ,and vices blush..

窥一斑而见全豹。培根的写作风格无不一一体现在这段文字之中。长长一句英语,被标点符号截为九个小节,简短有力的特色便跃然纸上,这是一;接着又用一个个的连接词语如which, if, and, but 将短句、短语紧紧连在一起,行文流畅紧凑,这是二;第三,文思缜密,由物及人,由此及彼,可谓环环相连,丝丝入扣。如何将原作的这种风格通过阐释再现于译文之中,实非易事。

且看著名翻译家王佐良和青年学者何新的译文。

王译:

美者犹如夏日蔬果,易腐难存;要之,年少而美者常无行,年长而美者不免面有惭色。虽然,但须托体得人,则德行因美而益彰,恶行见美而愈愧。

何译: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忍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两译阐释的语体明显不同。王译为文言体,何译为白话文或称现代汉语体。王译何以选择文言体?可能基于这样一些考虑:首先,是因为培根所处的时代正是16世纪中到17世纪初,和中国明代相当。其时英语还保留有中世纪英语的若干痕迹,在中国则仍旧是文言盛行。为了再现原语的这种时代特征,以译语的文言进行阐释,未尝不是一种独具慧眼的选择。其次,是试图借此来检验一下文言这种旧的文体究竟还有多少弹性可以容纳来自西方的那些使人耳目一新的哲学思想。第三,是由于本世纪初白话文运动兴起以来,文言已被" 赶尽杀绝" ,因而使祖国的语言文字多少受到影响,留下了苍白无力、驳杂不纯的后遗症。对此,老一代的学人已引为隐忧。运用文言这一文体在翻译中作一尝试,在他们看来或许能使读者有所裨益。

此外,何译立足于表明原文的哲理内涵,十分注意论理的透彻、逻辑的严密和文字的流畅,因而在阐释过程中能摆脱原文表层形式的束缚,构思出新的载体容纳原文思想,如将并列的内容处理成转折的关系,将假设的条件处理成结果的关系等等,显示了青年一代勇于创造的才气。

王译则在注意表达原文深邃的思想的同时,倾向于再现原文的文学性,因此在阐释中格

外讲究炼词练句。如以" 夏日蔬果" 表达summer-fruits, 以" 易腐难存" 表达which are easy to corrupt, and cannot last, 又将it makes a dissolute youth, and an age a little out of countenance 释为" 年少而美者无行,年长而美者不免面有惭色" ,将it maketh virtues shine, and vices blush 释为" 德行因美而益彰,恶行见美而愈愧" ,使原文的排比特点再现于译文的对仗结构之中。这样一来,不仅能使人领略原文的形、意之美,而且能使人品尝到文言译文的艺术特色。尤其可贵的是原文所有的思想内容无一遗漏和误解,充分反映了老一代学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娴熟的语言驾驭能力。

郑译:

夏日水果,色鲜味甘,却易腐难久;人之美亦复如此。人世间,几多俊男秀女,风华岁月,放浪不羁;一入暮年,便愧悔不迭。由是观之,美貌者必须拥有美德。唯如此,美方能熠熠生辉,灿烂夺目。

课外作业

节选一段名译并从文学翻译的视角进行批评。


相关内容

  •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摘 要: 本文以苏州大学英语更高要求0班级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证调查材料为佐证, 揭示了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阐明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注重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
  • 1张杰简介
    1.张杰简介 张杰,男,1956年生,浙江人,199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 院研究生院俄语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外国 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联合国国际信息科学院院 士.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语言符号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巴 ...
  • 师说 (教师中心稿)
    邱龙涛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韩愈阐明全新师道观念的斗争精神和"尊师重教"的观点: 2.学习借鉴本文事理结合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议论文写作方法: 3.积累掌握"传""师""道 ...
  • 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的美学特征
    摘要:许渊冲先生不仅是著名的翻译家,还是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的文学翻译理论,构成中国传统译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浓缩于"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之中的许氏译论,博大精深.涵涉面广.论述周详.独成系统.本文试对许氏译论的美学特 ...
  • 全国高校英语专业研究生考试科目
    学校 系(部所) 招生专业 拟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英美文学 ①政治②日/法/德/俄/西③基础英语④英美文学 语言学 ①政治②日/法/德/俄/西③基础英语 ④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翻译理论与实践 ①政治②日/法/德/俄/ ...
  • 浅析鲁迅翻译理论体现的理性精神
    摘要:本文从鲁迅先生所处的历史时代.他的人生信仰和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翻译初衷和翻译理论价值去挖掘鲁迅先生的翻译理论体现的理性精神,突破了从传统上将鲁迅翻译理论作为一种评判好坏的翻译标准去探究的视域. 关键词:鲁迅翻译理论 直译 复译 历史 ...
  • 英语专业考研方向及就业形势分析
    英语专业研究生11大热门研究方向,就业形势分析 考研热门专业一样,英语专业研究生招生的研究方向设置非常细,不同学校的方向设置类别不一,名称也各异. 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下设有语言方向.文学方向.教学法方向.翻译学方向.口译学方 ...
  • 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_党争胜
    2010年5月外语教学M a y . 2010 第31卷第3期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 E d u c a t i o n V o l . 31N o . 3 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 党争胜 ...
  • 译介中国故事 如何克服文化差异?
    译介中国故事 如何克服文化差异?(文学新观察) 宋 庄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11月11日   第 07 版) "如果说文学是人类始终需要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作家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建造者和守护者,那么文学 ...
  • 英语专业研究生11大研究方向及就业解析
    1. 英语专业研究生11大研究方向及就业解析(转) 与其他不少考研热门专业一样,英语专业研究生招生的研究方向设置非常细,不同学校的方向设置类别不一,名称也各异. 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下设有语言方向.文学方向.教学法方向.翻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