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正"看范仲淹与包拯 - 范文中心

从"文正"看范仲淹与包拯

10/27

“文正”是谥号,典出自《荀子·王制篇》:“积文学,正身行”之句。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一种称号。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或后朝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谥号始于西周。《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即周公制谥。

秦始皇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将“皇”、“帝”连起来开始称“皇帝”。“皇帝”比上谥更加溢美。就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

西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

用“文正”作谥号,是宋初出现的奇特现象。北宋初年的几位大臣,像李昉、王旦都被谥为文贞。到宋仁宗的时候,因为宋仁宗叫赵祯,为了避讳,文贞才改为文正。到了仁宗皇帝的老师夏竦被拟定谥为文正的时候,司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司马光奏曰:道德博闻曰文,靖共其位曰正,‘文正’是文人道德的极至。而夏竦奢侈无度,聚敛无厌,内则不能制义于闺门,外则不能立效于边鄙,言不副行,貌不应心。语其道德,则贪淫矣;语其正直,则回邪矣,此皆天下所共识,夏竦得‘文正’之号,不知以何谥待天下之正人良士?”最后仁宗皇帝实在没办法,谥夏竦“文庄”才算了结了这桩公案。

“文正”经过司马光的宣扬之后,一直被作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在历史上,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多都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而作为统治者的皇帝是不肯轻易将“文正”赐予人臣的。综观宋朝得文正谥号的有李昉、王旦、王曾、范仲淹、司马光、蔡卞、郑居中、刘理顺等。

范仲淹死后谥号“文正”,首先是因为,他是一位比较有影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1040年,自称大夏皇帝的元昊,在中止与宋朝的臣属关系后,发动了三川口战役,进而围攻延州(今延安)。宋军的惨败震怒了仁宗皇帝,派夏竦为陕西前线主帅,范仲淹在恢复天章阁待制职衔之后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又拜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即副帅,同管勾都部署司事,兼知延州。一到延州,范仲淹亲临前线视察,他发现宋军在官兵、战阵、后勤及防御工事等方面有颇多弊端;如不改革军阵体制,采取严密的战略防御,实难扭转战局。韩琦低估了西夏军优势,年轻气盛,尤激于屡受侵扰的义愤,主张集中各路兵力,大举实行反击。而急于求成的仁宗皇帝却批准了韩琦等人的进攻计划。庆历元年(1041年)正月,韩琦接到西夏军侵袭渭州(今甘肃平凉一带)的战报。他立即派大将任福率军出击。西夏军受挫撤退,任福下令急迫。直追至西夏境六盘山麓,却在好水川口遇伏被围。任福等十六名将领英勇阵亡,士卒惨死一万余人。韩琦大败而返,半路碰上数千名死者的家属。他们哭喊着亲人的姓名,祈祷亡魂能跟着韩帅归来。韩琦驻马掩泣,痛悔不迭。好水川的大失败,教训了韩琦和朝廷主战派,也教训了仁宗皇帝,使他们认识到范仲淹战略主张的正确性,逐渐采纳了范仲淹的意见。

范仲淹首先整顿改编了延州的军队编制,淘汰了老弱残兵,并从当地召募居民和熟羌充实军队。熟羌成为守城士兵,按当时规定一律黥面,而范仲淹对他们仅刺臂不黥面,尊重了人格,感动了羌民。范仲淹还大胆从士兵和低级军官中起用提拔了一批猛将,如种世衡,张去惑,狄青等。严格军队训练是提高战斗力的重要环节。范仲淹选择18000名合格士兵作为延州边防守军,六将分领六部之兵,分别训练,改变了兵将不识的状况。在训练时范仲淹能以身作则,将士没喝上水他从不说渴,将士没吃上饭他从不叫饿,朝廷赏赐给他的金帛都分发给将士。范仲淹赏罚分明,奖励勇猛杀敌的士兵,提拔重用立功的将领,对罪大恶极和克扣军饷的贪污官吏则当众斩首,毫不留情。不久,他便训练出了一支勇猛善战,纪律严明的边防劲旅。

在防御工事上,延北修筑青涧城,宋夏交战地带,突击抢筑大顺城,很快形成了堡寨呼应的战略防御体系。同时加强边境城堡的防守,采取轮流值勤的办法。边境士兵可分到赋田80亩,能自己备马的,另外多分赋田40亩。士兵在不训练不值勤时,一律回家种地,发给口粮。值勤时,官方发给他们兵器,称做强人弓手。此法叫营田。营田法的推行,加强了防守实力,团结了边境少数民族,充实了兵民粮食,对防御西夏入侵起了十分有利的作用。

与此同时,还对西夏实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持机突袭,很快收复了灵州,夏州等重要边城。西夏军中传说着“如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胸中有数万甲兵,不似大范老子(范雍)那般好对付”。边境上也流传着“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的民谣。

在范、韩等人四年的苦心经营下,边境局势大为改观。庆历四年(1044年)双方正式达成和议。宋夏重新恢复了和平,西北局势得以转危为安。

庆历初年,仁宗皇帝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反抗斗争不断发生;冗官、冗兵、冗费,财政困难;来自辽和西夏的威胁。为了缓解危机,维护封建统治。仁宗皇帝,似乎显得格外开朗和进步。将夏竦、韩琦和范仲淹三名统帅,一同从西线调回京师,分别任命为最高军事机关的正副长官——枢密使、枢密副使:亲自任命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

“四谏官”“三奏”撤掉了夏竦、罢免了吕夷简、驱逐了王举正,荐起了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在仁宗的催促下,范仲淹、富弼和韩琦,连夜起草改革方案。特别是范仲淹,认真总结从政28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它的主要内容是: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宋仁宗以诏令形式颁发全国施行,史称”庆历新政”。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间,政治局面已焕然一新:官僚机构开始精简;以往凭家势做官的子弟,受到重重限制;昔日单凭资历晋升的官僚,增加了调查业绩品德等手续,有特殊才干的人员,得到破格提拔;科举中,突出了实用议论文的考核;全国普遍办起了学校。庆历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出现的危机。

新政触犯了以皇室为主的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百般阻挠。庆历五年初,一年前慷慨激昂,想励精图治的宋仁宗终于完全退缩,他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解除了范仲淹参知政事的职务,将他贬至邓州(今河南邓县),富弼、欧阳修等革新派人士都相继被逐出朝廷。坚持了一年零4个月的庆历新政终于失败。

以裁减冗官,任用贤能,精简机构为核心的改革,是在制度上动揺和改变赵匡胤恩养士大夫的祖制,向大批皇族宗亲开刀,这样一来,原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官员都得丢官。仁宗同意改革的初衷,是要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富国强兵。但是,如果以牺牲皇室宗亲的利益来实现,也就动摇了封建皇帝的统治基础。这种改革当然很难继续下去。

北宋皇室的家规是抑制武将,办法是重用文人,实行更戍法,人为的制造将不知兵,兵不识将的局面,以维护其统治。实行更戍法是为了皇室利益牺牲了国防,而废除庆历新政,则是为了皇室利益牺牲了改革。仁宗罢黜范仲淹的一个原因是范仲淹带过兵,有军事威信。更主要的是朋党之议,仁宗也知道这是臣下在互相攻击,但范仲淹确实有些功高震主,而且这同整个士大夫阶层比起来,一个范仲淹再重要,也得忍痛割爱啊。

此时,西北边境再次出现危机。范仲淹只得再次前往边关陕西河东任职宣抚使。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了,但它开创了士大夫参政议政的风气,为25年后的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范仲淹死后谥号“文正”,更因为他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他文章简练,笔锋犀利,才华橫溢,受人崇拜。他一生给人写了很多碑铭墓志序文等,但有个原则,此人受他所尊重,方可请得他作笔,否则拒绝。他从政37年,他一生担任过55个官职(除加封与追赠),其中京官职20个,地方官职35个。从九品小吏逐步升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的正二品。他有超过30年的任职时间在地方,任州府路的长官或属官(相当于现在十个省的区域)。他从政显著特点,是脚踏实地为百姓办事,并不着意为文。他每到一地,都关注民生,兴修水利,培养人才,赈灾减赋,除害安民,把精力投入到处理国计民生的事务中去。他给后人留下的诗词文章屈指可数,但却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流传至今的词作仅有5首,这首著名的《渔家傲》是他戍守边疆时的作品,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为宋代豪放词之先声。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被贬至邓州。同年好友滕宗谅重修岳阳楼,来信请他写篇楼记。他总结历代先贤和自己一生的阅历,将他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借洞庭湖波澜壮阔的万千气象倾泻而出,终于发出光照千秋的慨叹:“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岳阳楼记》是彪炳史册的千古名作,也是令后人兴高山仰止之叹的一座丰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是范仲淹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浓缩,也是他一生所追求和实践的行为准则。他不计个人进退得失,治家严谨,俭朴清廉,死后入殓时,竟然连件新衣服都没有。可見,赠“文正”谥号给范仲淹是恰如其人的。

有意思的是,北宋王朝有一位名垂青史、妇孺皆知的人物包拯,本来和“文正”毫无牵连,后人却把“文正”加封在他的身上。这是为何?是因为后人把宋代两个名臣的事迹混在一起了。

先从简历看联系。

包拯(999—1062),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五年(1027)进士。1057年权知开封府。包拯从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他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他卒于嘉佑七年(1062),享年64岁。死后谥“孝肃”。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苏州)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1035年权知开封府。卒,徏颖州途中病逝于徐州,终年63周岁,即皇佑四年(1052),死后谥“文正”。从上可看出,两人年令不同。范仲淹比包拯大10岁。字号不同,谥号不同。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包拯字希仁,谥号孝肃。权知开封府时间也不同,范仲淹早包拯22年任开封府尹,任职时间为半年。包拯任职时间稍长,为一年零一个月。可是,古典小说《七侠五义》第三回中却这样写道:宁老先生……给包公起了个官名,一个“拯”字,取意将来可拯民于水火之中;起字“文正”,岂不是“政”么?言其将来理国政,必为治世良臣之意;《三侠五义》通过小说的虚构,巧妙地又把“文正”加在了包大人的身上,于是包公在诸多称号中,又名正言顺地多出了个“包文正”。包公在自报家门时几乎都称“姓包名拯字希文”,有的甚至自呼为“包文正”。《七侠五义》和《三侠五义》为什么将‘文正’二字加在包拯身上呢?因为范仲淹和包拯任职期间都突现了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的品行,都有忧国忧民之心,所以他们都受到了老百姓世世代代的爱戴和敬仰。更因为专制和清官的矛盾反映在民众心中,由于清官太少,贪官多而可恶,民众也就更喜欢清官。范仲淹和包拯都是难得的清官,“文正”二字放在哪个人身上都一样。既然仁宗赠范仲淹”文正”谥号,那我这天不怕地不怕的老百姓也可将此”文正”谥号赠与包拯。可见作为盖棺论定的美谥,有的人想得而不可得,有的人不用自己争即可得到,这就是历史。这就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也就是戏剧中所唱的“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咱老百姓”。

再从生平事迹看性格特点,两人都敢言直谏。

包拯以直言敢谏而闻名,常与皇帝激烈争辩。有主要事说明。一是反对“覃恩”。皇祐二年九月,大涝之后天气放晴,仁宗皇帝认定这是吉兆,除了在京城举行祭祀天地的盛大庆祝外,还下诏大赦天下罪犯,给所有文武百官每人晋升一级。这就是所谓「覃恩」。包拯对此提出异议,对仁宗说,罪犯服刑,那是对他们以往犯下的罪行所给予的惩罚,怎么可以因为洪水退去而减轻对他们的惩罚呢?

二是三弹张尧佐。张是宋仁宗宠妃张美人的伯父,没有多少才干表现,但他凭借张美人的关系,却官运亨通。最初,张尧佐被委任为「三司使」。包拯极力反对,向皇帝谏议说,像张尧佐这样的人,就连小官也没有资格做,更不用说「三司使」这样显赫的大官了。但是,仁宗不但不理会他的谏议,反而又加封张尧佐为节度使。包拯非常痛心,继续上谏,坚持怒责张尧佐,可是仁宗仍然置若罔闻,到了第二年,又加封张尧佐出任宣徽南院使。包拯第三次向皇帝进谏,痛加陈词,甚至在朝廷上跟皇帝当面辩论起来,终于迫使皇帝罢了张尧佐的官。

三是七斗王逵。王逵是出名的刽吏。他在出任地方官时,横行不法,随意增派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仅其中一次就多收了三十万贯。他把搜刮来的钱财,大量贿赂京官,谋取私利。他的吏治手段非常残忍,并且随意杀害百姓。在他任湖南路转运使时,百姓闻风逃散,纷纷躲藏到深山密林的洞穴里,逃避迫害。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可是他受到朝廷宠信,官运直上,升到淮南转运使的高职。包拯为民请命,七次上书朝廷罢免王逵,有一次他在皇帝面前慷慨激昂,力陈利害,甚至无意之间把唾沫喷到了皇帝的脸上。在包拯的不断弹劾下,王逵终于被罢免了。

大臣敢在朝廷上跟当朝天子叫板,这在其他任何朝代都是罕见的。但是在北宋仁宗朝,敢于与皇帝公然谏争、据理辩论的,却绝非包拯一人。当时,朝堂辩争几乎成了一种风气,而这种议政之风的开创者,就是范仲淹。范仲淹无论是否谏官,以天下为己任,在讨论国计民生的大事时,往往奋不顾身。

1033年仁宗理政,被贬河中府的范仲淹奉诏回京任右司谏。这一年京东和江淮大旱,随后蝗灾又起。身为谏官的范仲淹奏请救灾,没有被理会。他冒着触犯帝怒的危险,前去质问,“京东和江淮的百姓沒有饭吃,灾民苦不堪言,我们怎可置之不理呢”?宋仁宗被感动了,只得派他前往灾亚区赈济安抚灾民。范仲淹归来之际,还把灾区饥民吃的野草、树皮之类带回京城,在宫廷内外巡回展示,以戒奢风。这种做法引起了强烈震荡,不少正义之士纷起响应。余靖、尹洙、蔡襄、欧阳修、苏舜钦等慷慨激昂之士纷纷上书指责朝廷过失,掀起了凌厉进言之风。

1034年正月,范仲淹因谏止废郭皇后之事,再次受贬谪守睦州(今浙江建德)。随后改知苏州治水。1035年三月被贬两年后的范仲淹,因政绩斐然,被召回京城并得到了提升,权知开封府尹。到任几个月,范仲淹便把京城治理得井井有条。京城“肃然称治”。当时群众中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的民谣。

不久更令吕夷简难堪的是,范仲淹还将朝中官员的升迁情况绘成“百官图”进献皇帝,指责吕夷简用人唯亲,官员升迁只依私情。提出用人应按照制度与规矩来实行,皇帝应掌管重要的人事任免权。这样一来,范仲淹噩运难逃,再次被贬饶州。范仲淹虽三次被贬,但他讥切时弊,忠谏进言之风仍在延续,也深深地影响着朝廷官员。晚范仲淹十余年才进京出任谏官的包拯,显然也受到了这种风气的熏染。

第三从同一历史事件看包范

包拯,字希仁,因其脸黑,俗称“包黑子”,又因其当过龙图阁直学士,又称“包龙图”。包拯一生清正廉洁,死后得谥“孝肃”,深受百姓爱戴,包公的形象在戏剧舞台上久演不衰,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这样一位可亲可敬的人物,才真正配得上“谥之至美”的“文正”。可当时朝廷并没有给他这样的封谥,怎么办?老百姓自有老百姓的办法。

范仲淹是北宋时的一代名臣。他曾担任过开封府尹,且任职时间与包拯相近。所以在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中,这两位同时代、同类型的人物被相融相混、合二为一,从而创造出了一个为民请命、为民做主、为民除害的“青天”形象。从著名小说《七侠五义》和戏剧《打龙袍》《狸猫換太子》中得知,南侠展昭侠肝义胆名震江湖,江湖宵小闻名丧胆,黎民百姓却敬佩仰慕;开封府府尹包拯为官清正,展昭仗义投身官府协助办案。仁宗皇帝赐封展昭为御前四品带刀护卫,又封御猫称号。陷空岛五鼠不服,锦毛鼠白玉堂进宫盗去仁宗贴身玉佩,挑战展昭,展昭在陷空岛以武功气度慑服五鼠认罪投案。仁宗特准五鼠将功赎罪协助包拯追查悬宕二十余年之宫闱奇案《狸猫换太子》。在众人协力之下方将仁宗亲生母亲李妃冤屈洗刷,刘太后与总管太监郭槐俯首认罪后,仁宗亲迎李妃进宫。谁知李妃却要包拯治仁宗不孝之罪,然而自古以来却从无以臣审君之理,包拯机智以打龙袍替代打君,方使母子团圆。自此李太后入主内宫,展昭继续协助包拯办案。

事实是,宋仁宗赵祯为宫女李婉仪(后封为妃)所生,刚出世不久就被刘(名娥)皇后抱走。李婉仪后被贬入冷宫,受到百般虐待。宋仁宗自幼只知道刘太后是他的母亲,却不知道还有生母李婉仪。他12岁登基直至20岁,刘太后垂帘听政。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后归政问题渐渐成了朝中极其敏感、人人讳言的大事。天圣七年冬,宋仁宗打算率领文武百官在会庆殿为刘太后贺寿,下令起草祝寿仪式。朝中群臣对此议论纷纷,都认为不能这样做,但谁也不敢出来说话,更沒有人敢站出来反对。刚结束守丧,官职很低的秘阁校理范仲淹不顾个人安危,直接上书刘太后,“天子有事亲之道,无为臣之礼,有南面之位,无北面之仪”。认为皇帝可率亲王皇族在内廷给太后祝寿,行家人之礼。宰相可率百官在殿前给皇上或皇太后祝寿。如果皇帝率百官在殿前跪拜,给太后祝寿,那是“亏君本,损主威”“不可为后世师法”的大事,决不可以这样做的。刘太后虽沒追究,但对范仲淹却心存怨恨。

谁知没过多久,范仲淹竟然再次犯颜直谏,公然批评太后大权独揽,要求把管理国家大权归还给皇帝。范仲淹直谏的勇气令满朝文武震惊,却因此激怒了刘太后,诏书很快下达,范仲淹出任河中府通判。。

两年后,刘太后去世,宋仁宗得知了自己的身世。那些在刘太后掌握大权时趋炎附势的官员,此时却纷纷诋毁她。范仲淹虽曾因得罪太后遭贬,此时却力劝皇帝感念太后的养育之恩。“太后受遗先帝,调护陛下者十余年,宜掩其小故,以全后德”。宋仁宗深受感动,下诏不得再议太后之事。一场宫廷中真假母亲骨肉间的大事,以不带血腥的方式和谐化解,其中范仲淹表现得可谓光明磊落,光彩照人。

从上述史实中可看出,范仲淹谏议太后归政时,包拯中进士才两年,尚未出仕为官;李婉仪早于刘太后一年去世;而刘太后去世时,包拯才任天长知县,还没有到京城为官。对于这场风波,包拯显然没有参与的机会和资格,更不可能在寒窑相遇李妃,使皇帝母子相认。

元代诗人王恽瞻仰“开封府题名记”碑后曾写下的一首感怀诗:“拂拭残碑览德辉,千年包范见留题。惊乌绕匝中庭柏,犹畏霜威不敢栖。”诗人感叹包拯和范仲淹的英名,把贪官污吏比作院中柏树上盘旋飞舞的乌鸦,即使在千百年之后,他们仍恐慌畏惧,不敢靠近这两个天下争传的名字。范仲淹喜欢弹琴,最拿手的曲子是《履霜曲》,所以人们又称他为“范履霜”。王恽诗中“犹畏霜威不敢栖”一句应取意于此,也可以说更多地表达了对范仲淹的景仰。

在民间,范仲淹不如包公名气大。包公是小说曲艺和戏剧舞台上跨越时代的超级明星,早已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清官典型。包公戏的流行,从南到北,几乎涉及到所有的戏曲种类。戏剧中的包公,并不等同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包拯,而是带着某种理想化的色彩,集历代廉吏形象之大成。在包公戏里,包公既是一位清正廉明、铁面无私、心智过人、执法如山的清官,又是一个上通天神、下通鬼魂、具有灵异功能的、半神半凡的超人。尤以包公的脸谱特殊,它墨黑如漆,在脑门心的位置上用白色油彩勾画出一弯新月。包公的前额所画,俗称「月形脑门」,学名「太阴脑门」。包公刚正威严,「日断阳间夜断阴」,白天料理人间的案子,夜晚则主持阴间的讼事。「月形脑门」,就起到「通行证」的作用。他可以自由进出阴曹地府,擒妖捉怪,只需一声断喝即可。电影、电视等现代视觉媒体的出现,让包公戏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当然,在戏剧舞台上,范仲淹和包拯的形象往往是被合二而一的。细读包公故事不难发现,其中到处活跃着范仲淹的影子,有些故事的主角甚至应该是范仲淹而非包拯。在人们着力包装包公事上,也可以看到,它凝聚了老百性对于清官的企盼,和对社会公正的向往。然而,无论是政声还是政绩,范仲淹都足以和包拯相提并论。可以说,包公这个艺术形象,不仅代表包拯,也代表范仲淹。但是“包公”形象却远不能代表范仲淹的全部。

范仲淹是历史上并不多见的贤相。他所表现出来的大仁大义、大智大勇以及卓越的政治才干和文学才华,是全方位的。正如与他同时代的名臣韩琦所说,他是“前不愧古人,后可师于来者”的名相。


相关内容

  •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诗词五首 渔家傲]教学案 语文版
    渔家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诗词是通过描写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过程与方法 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 ...
  • 小学生必读的成长励志故事__目录
    小学生必读的成长励志故事__目录首页 | 金书知道 | 金书豆豆 | 阅乐播报 | 金书鉴委会 | 金书WIKI | 读e书 | 特价 | 团购 | 专题 | 排行 | 考试培训 | 样章 | 下载 | 编辑博客 目录 第一部分 励志故事 ...
  • 初中语文目录(语文)
    七年级上册 1.风筝(鲁迅) 2.*忆读书(冰心) 3.山中避雨(丰子恺) 4.*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口语交际--自我介绍与提问 写作--记一件事 写字--楷书与行楷 第二单元 5.回忆我的母亲(朱德) 6.小巷深处(林莉) ...
  • 中国古代公务员工资:包公年薪过千万
    中国古代公务员工资:包公年薪过千万? 唐宋官员有多富?看看白居易.王安石和包拯的工资清单吧!白居易月薪一万五,王安石月薪九万,清官包拯年薪过千万-- 清官包拯年薪是多少?有人统计,包拯年薪超千万.这是个让不少人遗憾没生在宋朝的数据.超级富国 ...
  • 廉洁文化进校园名言警句
    廉洁文化进校园名言警句之一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孔子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3.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4.激浊而扬清,废贪而立廉.--刘宗元 5.廉 ...
  • 宋史[包拯传]
    宋史<包拯传>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 ...
  • 珠海市中考满分作文-高考满分作文和点评
    话题作文珍"惜拥有和懂得舍弃":拥有的方式 自 幼就听说猴子摘果子的故事,淘气的小猴摘了苞谷丢了桃子,丢了苞谷去摘西瓜,结果却一无所获,年幼的我们都对那只可爱的小猴付之一笑.匆匆间我们都已长 大,奔忙于晨夕之间,明白了很 ...
  • [转载]视频全269集:中华上下五千年
    (2014-08-21 18:58:57) 转载▼ 标签: 转载 分类: 影像 原文地址:视频全269集:中华上下五千年作者:地球博览 第一部:远古时代至秦汉王朝 1--87集 中华上下五千年001开天辟地的神话 中华上下五千年002人类的 ...
  •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翻译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文言文翻译 21.<论语>六则 (一) 孔子说:"学了并经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