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防治知识 - 范文中心

糖尿病防治知识

06/08

糖尿病防治知识

一、何谓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典型的糖尿病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及消瘦。

二、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是依据临床症状、空腹、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或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的空腹和2小时血糖值来进行判定。如果存在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等糖尿病症状,并且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同时,如果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 mmol/L(126mg/dl),或者OGTT中2小时血糖(PG)水平≥11.1 mmol/L(200mg/dl)也可确诊为糖尿病。以上测量的均为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空腹,指至少8小时内无任何热量摄入;任意时间,指1天内任何时间,与上次进餐时间及食物摄入量无关;OGTT是指以75g无水葡萄糖为负荷量,溶于水内口服。

三、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一定要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1、原则: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

2、运动种类: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与运动习惯等,可建议其采取散步、打太极拳、做广播体操、爬楼梯、骑自行车及游泳等使全身肌肉都能得到锻炼的有氧运动。对于活动能力低下的高龄患者,可采用肢体按摩、伸展运动。

3、运动强度:运动强度应结合个体的体能状况和运动水平,推荐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训练,目标心率为个人最大心率的50%~75%,自觉运动强度分级为12~13级。糖尿病人开始参加运动时,运动中感觉有点累或稍累即表示中等强度运动。1型糖尿病应避免高强度和长时间的运动。2型糖尿病人还可进行强底低、频度大和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表1 运动强度和心率强度 最大心率(%) 非常轻 <35轻 35~54 中等 55~69强度 最大心率(%) 强 78~89 非常强 >90 最强 100 注:最大心率=220-年龄四、运动频度: 1型糖尿病人每天运动作为每天治疗相对固定的形式之一,它与饮食控制和胰岛素治疗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较稳定的常规治疗形式。而肥胖型2型糖尿病人至少每周运动5天,以较高的热卡消耗达到降低体重的目的。

四、运动时间:

1、以保持健康为目的的体力活动每日至少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活动。糖尿病人进行中等强度运动时,运动持续时间一般

为20分钟左右,待训练半个月到1个月时,若无不良反应可逐渐增加到40~60分钟。健康状态差的糖尿病人可以间歇进行运动,即运动与休息时间的比为1∶1,如步行2分钟、休息2分钟,运动时间加起来为10~20分钟。

2、 哪些糖尿病患者不适合运动

(1)、糖尿病合并酮症、低血糖(<4.4mmol/L)或显著高血糖症(>14mmol/L)者;

(2)、糖尿病合并肾病、视网膜出血或感染者,糖尿病足、新近发生血检者;

(3)、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未被控制或不稳定心绞痛者或新近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

(4)、急性感染。

五、 糖尿病患者运动应该注意什么

1体育锻炼须与饮食治疗、药物治疗结合。

2要持之以恒,长期坚持锻炼。

3运动锻炼应根据个人健康状况的变化、气候、环境条件进行适当的调整。

4运动前应有5~10分钟的准备活动,运动后也应有5~10分钟的放松和伸展活动。

5如果发生晕眩、盗汗、无力甚至意识不清等血糖过低的

现象,则要即刻停止运动,并且补充糖分。

6不应有头晕、眼花或胸痛的症状。运动中的呼吸不应感觉到气短,以至于影响说话。

7如果进行持续时间较长、大运动量的运动,如郊游、爬山,应在运动前或运动中适当加餐。

8运动中体位不宜变化太快,以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9动作柔和、缓慢、活动范围适度,避免剧烈动作和体位变换过快。

10疾病状态下服用某些药物,如倍他乐克和氨酰心安等,不能用心率来测定运动强度,可采用自觉运动强度9~11级(感觉稍累)控制中等强度。

11运动过程中足部或其他部位受到小伤要及时就诊。 12患糖尿病多年的病人,因微血管和神经病变,出现足部循环障碍和感觉降低。为避免发生足部皮肤破溃、溃疡和感染,参加运动前应做足部检查,选择合适的鞋子和柔软棉织袜子,每天洗脚时检查足部。

13避免发生运动低血糖:

(1)糖尿病患者在开始参加运动时,应经常监测血糖;

(2)运动前减少胰岛素用量(由医生决定),或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3)运动时间应避开胰岛素作用的高峰期,餐后1~2小时运动;

(4)糖尿病患者开始参加运动时,应有同伴陪同,并携带糖果备用。 九类人易得糖尿病由于大多数糖尿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而被确诊时可能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所以,对于高危人群来说,关键是定期(最好半年一次)检查空腹和餐后血糖,早期诊断,早期干预,预防和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六、糖尿病高危人群主要包括以下9类人群:

1.空腹血糖异常(空腹血糖在5.6~7mmol/L之间)或葡萄糖耐量减低者(糖耐量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

2.有糖尿病家族史者,也就是父母一方、兄弟姐妹或其他亲属有糖尿病病史的,这些人患糖尿病的几率比一般没有家族史的人要高出2倍以上;

3.体型肥胖者,尤其那些“大肚子细腿”的人,不仅易患糖尿病,而且常常同时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

4.已经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或早发冠心病者;

5.以往怀孕时曾有过血糖升高或生育巨大儿(体重4公斤以上)的女性;

6.出生时体重低或婴儿期体重比一般小孩轻的人;

7. 年龄≥45岁且常年不参加体力活动者,糖尿病发病率随着年龄而增长,自45岁后明显上升,至60岁达高峰。

8.吸烟、体力活动少、生活压力大和精神持续紧张者;

9.长期使用一些影响糖代谢药物者,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

七、注意:

如果在定期检查时空腹血糖在5.6mmol/L以上,还应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这是因为糖尿病早期往往仅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而空腹血糖可能正常,仅检测空腹血糖可能使一半的糖尿病人被漏诊。对于已经查出的早期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够理想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药物干预。

八、如何预防糖尿病? 多掌握一些糖尿病的知识,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

九、定期检查,早期发现糖尿病并及早进行干预。 1以下人员应加强糖尿病的筛查:

(1)、年龄≥45岁,体重指数(体重/身高2)≥24;

(2)、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3)、有高血脂者;

(4)、高血压者;

(5)、年龄≥30岁的妊娠妇女;

(6)、有妊娠糖尿病史;

(7)、曾分娩巨大胎儿(出生体重≥4kg)者;

(8)、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妇女;

(9)、常年不参加体力活动者;

(10)、使用一些特殊药物者,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 十、糖尿病病人的饮食需知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治疗的过程。它包括:饮食、运动、药物治疗、健康教育、血糖监测。人们也称此为糖尿病治疗的 “五架马车”。膳食调理的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通过膳食治疗,可减轻胰岛素β细胞的负担,减轻体重,减少并发症。而均衡的合理膳食,既能保证正常生理及活动的需要,又能促进糖尿病的康复。糖尿病病人的调理要点:

1、称重饮食,根据医嘱,营养师规定的数量进餐,在一般情况下不得任意加减。

2、饥饿时,可调整膳食结构,主食以粗粮为佳,适当多吃含碳水化合物,少、膳食纤维高的低热能蔬菜充饥。

3、钙、铬、锌供给要充足。 含钙高的食物:牛奶、豆类及其制品、海产品含铬高的食物:酵母、菌菇类、牛肉、肝类含锌高的食物:粗粮、豆类及其制品、海产品、红色瘦肉、肝类、菌菇类。

十一、糖尿病用药十大误区

第一大误区:在药店购买药物治疗就可以达到好的疗效。这是不对的。糖尿病是很复杂的疾病,涉及多系统并发症。用药个体差异很大,应在医生指导下治疗。

第二大误区:血糖已控制正常就可以不吃药,不打针。这是不对的。糖尿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不能根治,但可控制。短期内血糖正常平稳,并不是痊愈。

第三大误区:频繁换药有利于控制血糖;这是不对的。有些降糖药品服用至半个月到一个月才会达到最大降糖效果。所有,不要轻易更换呢

第四大误区:血糖正常就可擅自停药;这是不对的。如血糖长期稳定,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

第五大误区:盲从广告。

第六大误区:使用胰岛素成瘾。

第七大误区:中医中药能根治糖尿病。

第八大误区:盲目吃药。

第九大误区:忽视最佳用药时间;这是不对的。同一种降糖药物,不同时间给药,效果明显不同。

第十大误区:糖尿病能根治。这是不对的。目前全世界还没

有根治的方法。

十二、糖尿病患者吃水果的五忌吃水果(水果食品)

在很多糖尿病(糖尿病食品)患者眼里,是犯了“大忌”。其实,水果并不可怕,况且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维生素食品)、纤维素(纤维素食品)和矿物质,这些对糖尿病患者都是有益的。不过,要想水果吃得安全,糖尿病患者必须掌握水果五不吃的原则:

1、血糖(血糖食品)未控制不吃当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

7.8毫摩尔/升时,说明血糖并未控制,暂不能吃水果。

2、餐前餐后不吃如果空腹血糖<7.8毫摩尔/升,也不能随心所欲地享受水果。一般来说,饭前和饭后半个小时内,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比较大,这个时间段千万不要吃水果。含糖量高不吃

3、水果中含糖量大于44%以上的,最好不吃。西瓜含糖4%,最低;枣、甘蔗、红果约20%。在严格限制总热量的前提下,适当进食一些西瓜等含糖量较低的水果是允许的。

4、不减食不吃进食水果后,需相应地扣除主食量,譬如200克橘子或苹果相当于主食25克。一般情况下,在午餐和晚餐主食均按标准控制在50克或75克时,可进食一块西瓜或一个苹果(苹果食品)或其他水果以顶替加餐。

5、不监测不吃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要定期监测血糖,即使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也不能掉以轻心。

十三、糖尿病病人的自我护理应注意哪些糖尿病病人在自我护理方面注意如下方面:

1、掌握有关糖尿病治疗的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学会尿糖定性实验,家庭常用试纸测量尿糖。

3、掌握饮食治疗的具体措施,按规定热量进食,定时进食,避免偏食,采用清淡饮食,使菜谱多样化,多食蔬菜。

4、应用降糖药时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5、注意皮肤清洁,尤其是足部、口腔、阴部的清洁,预防感染,有炎症、痈和创伤时要及时治疗。

6、避免精神创伤及过度劳累。

7、出现疲乏、饥饿感、心慌、出汗时,表明为低血糖反应,可口服糖水并及时就医。

十四、糖尿病的食疗

1、扁豆浸泡后去皮,磨为细浆,以天花粉汁同蜜和成药丸,每服 20~30粒,每日2~3次。

2、洋葱200克,猪瘦肉100克,精盐、味精等适量,上火炒熟,做菜吃,每日1次。

3、绿豆200克,南瓜400克,将南瓜洗净切碎,与绿豆加

水同煮,煮至绿豆烂熟,即可服食。经常食用。

4、黄豆适量,洗净晾干后浸入米醋中,10日后每次服 30 粒,每日4~6次,长期食用。

5、新鲜芹菜500克,洗净,切碎、捣烂,取汁,煮沸后饮服,每日1次。

6、山药200克洗净去皮,切成碎块待用。往开水锅内放入洗净的糯米150克,煮到5成熟时再放入山药块,煮熟即成。每日1剂,2次分服。

7、黑木耳、白扁豆各100克,共捣碎,研为细末,每次取9克,开水冲服,每日 2~3 次。

8、豆腐100克,加食油、精盐、味精、姜丝、葱末等炒熟,1次服下,每日2次。以上食疗方法仅供参考


相关内容

  • 糖尿病基础知识
    糖尿病的基础知识 1.什么是糖尿病 2.糖尿病是怎么得的 3.血糖的来源有哪些? 4.血糖的去路有哪些? 5.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6.糖尿病高危人群 7.糖尿病前期表现 8.糖尿病分几个类型 9.糖尿病的症状 10.糖尿病的危害 11.糖尿病 ...
  • 糖尿病中医饮食护理相关问题分析
    1692实用医学杂志2011年第27卷第9期 确地评价AOPP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对临床护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4 [1] score,Glasgowcomascale,correctedQTintervalinac ...
  • 糖尿病足病的护理体会
    糖尿病足病的护理体会 糖尿病足是发生于糖尿病患者的足和腿部组织破坏的一种病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导致感染.残废和截肢.糖尿病足最常见的是溃疡和坏疽.溃疡可以深浅不一,并有或不并有感染.坏疽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整个足.少见的足病变为Charc ...
  • 中医药对糖尿病肾脏疾病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
    2007年美国全国肾脏病基金会(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NKF)在其K/DOQI指南的相关文献中第1次建议把由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导致的慢性肾脏疾病命名为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 ...
  • 糖尿病降血糖的十种最佳食物!
    糖帮帮 2015-09-06 15:48:35 糖尿病 血糖 患者 阅读(14759) 评论(0)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举报 食物是治病的良方,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饮 ...
  • 糖尿病中医诊疗标准
    ·540·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第6卷第6期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1,Vol. 6,No. 6 ·标准·规范·指南· 糖尿病中 ...
  • 南瓜是葫芦科南瓜属的植物
    每100克含蛋白质0.6克,脂肪0.1克.碳水化合物5.7克,粗纤维1.1克,灰分0.6克,钙10毫克,磷32毫克,铁0.5毫克,胡萝卜素0.57毫克,核黄素0.04毫克,尼克酸0.7毫克,抗坏血酸5毫克.此外,还含有瓜氨素.精氨酸.天门冬 ...
  • 20**年慢病筛查和主动发现工作实施方案
    2013年慢病筛查和主动发现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卫生部等部委印发的<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积极做好我院慢性病管理工作,遏制慢性病快速上升的势头,保护和增进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我院慢性病流行和防治 ...
  • 健康教育对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的意义
    关键词健康教育慢性病防治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快速变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的与高血压.冠心病.肥胖.高血脂.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病有关.这些越来越常见的慢性病直接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
  • 探讨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的形式和内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探讨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的形式和内容 作者:贾丽红,翟玲玲,白英龙,魏薇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22期 摘要:当前医学生的临床理论课与实习课教材中都只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