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哥顿法则与逻辑次序 - 范文中心

08哥顿法则与逻辑次序

06/01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1. 由一般到特殊

2. 由具体到抽象

3. 由主要到次要

4. 由现象到本质

5. 由原因到结果

6. 由概念到应用

逻辑顺序是常见的说明顺序之一。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等等一一介绍说明。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如课本中的《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都是运用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物的。凡是阐述事物、事理间的各种因果关系或其他逻辑关系,按逻辑顺序写作最为适宜。 说明的逻辑顺序,是指依据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说明内容先后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虽然错综复杂,但总是有主有次,有因有果,有一般的、有个别的,有普遍的、有特殊的,作者依据这些来安排说明内容的先后顺序,就容易把事物之间的关系说清楚,将繁复的内容介绍得有条不紊. 逻辑顺序主要分成12种——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一般、从结果到原因、从次要到主要、从部分到整体、从具体到概括、从本质到现象、从一般到具体。

有时一篇文章不仅采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将几种方式揉合起来,交叉使用几种说明顺序,从而达到说明透彻的效果。如《中国石拱桥》一文,除了按先古后今的时间顺序外,又按先概括后具体、先整体后局部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先谈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再概括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情况,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具体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曾取得的辉煌成就。介绍赵州桥、卢沟桥时,处处强调了石拱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点。最后总说我国石拱桥有光辉成就的原因,以及社会主义时期石拱桥的发展。至于像《桥之美》和《说“屏”》这样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的顺序,显然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了,也不外乎弄清楚结构。《桥之美》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画家眼里的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四个具体的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说“屏”》中,作者从屏风的作用、屏风的分类、屏风的设置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倘如一定要说道个什么说明顺序,看起来这两篇也就是逻辑顺序无疑了。

编辑本段类别

由一般到特殊

如《中国石拱桥》先说世界上石拱桥的特点,然后说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再说中国石拱桥的杰作——赵州桥和卢沟桥,就是按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使读者对中国石拱桥的了解由浅入深,从总貌到具体。

由具体到抽象

如《看云识天气》为了说明根据云的变化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风雨这一抽象道理,先描绘各种云的形态特点和云层的厚薄、位置变化,从而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变化的关系。

由主要到次要

如《苏州园林》先用高度概括的语言综合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再用较多的笔墨主要说明苏州园林在四大方面的具体特征,接下来用简洁的语言点明苏州园林的细部特征,就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的。

由现象到本质

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是从表象入手,由表及里地去了解事物的本质。如《死海不死》先说“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又用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处决俘虏的传说,形象地说明死海浮力大,课文接着对浮力大做了科学说明,是因为死海的咸度高。

由原因到结果

《向沙漠进军》先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揭示了向沙漠进军的原因,再介绍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方法和取得的成果,这一说明顺序既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又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使文章有很强的逻辑性。

由概念到应用

如《统筹方法》一开头便下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接着指出它实用范围的广泛性,然后重点说明统筹方法的应用问题。这种先概念后应用,先理论后实践的顺序也属逻辑顺序。

哥顿法

“哥顿法”是一种定性决策类型。也译作“戈登法”。

美国人哥顿于1964年提出的决策方法。该法与头脑风暴法相类似,先由会议主持人把决策问题向会议成员作笼统的介绍,然后由会议成员(即专家成员)海阔天空地讨论解决方案;当会议进行到适当时机,决策者将决策的具体问题展示给小组成员,使小组成员的讨论进一步深化,最后由决策者吸收讨论结果,进行决策。其中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变熟悉为陌生”,即抛开对事物性质原有的认识,在“零起点”上对事物进行重新认识,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在文字校对工作中,也要提倡“变熟悉为陌生”,在校对时,把所有熟悉的东西当成陌生的东西,对每段话、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保持高度的警惕,带着疑问的心态,抱着学习的态度去校对,然后把“学”到的东西与自己所了解的情况相比较,看有无出入,这样就能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减少出错的可能,确保文字校对工作的实效性,提高为领导服务的水平。

哥顿法(Gordon Technique)

哥顿法(Gordon Technique)

哥顿法是1964年美国人威廉·戈登为了解决技术问题而拟定的一种方法。它是以会议的形式请专家提出完成工作任务和实践目标的方案,但要完成什么工作,目标是什么,只有会议主持人知道,不直接告诉与会者,以免他们受到完成特定工作和目标的影响,思维方式束缚,因此,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头脑风暴法。例如,某企业要开发一种新型粉碎机,会议主持人不把目标直接提出

来,也不说明要说什么东西,二是请专家提出如何把东西破碎的方案。,与会者可以回答“切断”“锯断”“剪断”“烧断”等方法。经过充分讨论,会议主持人在适当时候再把开发粉碎机的具体内容提出来,以形成更有吸引力的开发方案。两个基本观点:变陌生为熟悉,变熟悉为陌生。

哥顿法(Gordon Technique)

哥顿法(Gordon Technique)

哥顿法是1964年美国人威廉·戈登为了解决技术问题而拟定的一种方法。它是以会议的形式请专家提出完成工作任务和实践目标的方案,但要完成什么工作,目标是什么,只有会议主持人知道,不直接告诉与会者,以免他们受到完成特定工作和目标的影响,思维方式束缚,因此,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头脑风暴法。例如,某企业要开发一种新型粉碎机,会议主持人不把目标直接提出来,也不说明要说什么东西,二是请专家提出如何把东西破碎的方案。,与会者可以回答“切断”“锯断”“剪断”“烧断”等方法。经过充分讨论,会议主持人在适当时候再把开发粉碎机的具体内容提出来,以形成更有吸引力的开发方案。两个基本观点:变陌生为熟悉,变熟悉为陌生。

文字校对工作中应积极提倡“哥顿法”

中办《秘书工作》杂志2005年第1期以“惊动副总理的„一字之失‟”为题,刊登了“风云”同志10年前工作中出现的一次差错。当时,该同志以省名义起草了一个文件,向中央办公厅反映税制改革后,该省提高茶叶税,种茶农民收入减少,茶叶面临萎缩的问题,文件的后面附了该省省委书记关于提高茶叶税赋情况的批示。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误将附件中省委书记原话中的“说法”写成了“税法”,加之校对工作不够严谨,该错误未能被及时发现和改正。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同志看到报告后,发现了其中的错误,在“税法”二字下面打了个大大的问号,并在此页的右边批注:“„税法‟是中央制定的,省不能有税法。”寻根究源,出现这个差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校对工作中出现了失误,结果不仅影响了省委的形象,也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了被动。

笔者也曾在文字校对工作中犯过一次错误。当时,准备印发一份比较重要的文件,对各单位下达招商引资任务,文件后面附了一个电子表格,表格纵向分为五栏,最后一栏是相关责任人的名字,其中有一位领导姓秦,但由于打字时操作失误,将“秦××”打成了“泰××”,我校对了几遍,没能校对出来,文件印好之后,一位细心的同志发现了其中的错误,并及时提醒了我。虽然我立即将错误更正之后重新印发了文件,没有造成什么负面影响,但是这“一字之失”却给我提出了严重的警告,对我的促动很大。

事后,我不断地反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失误?一位同事的话对我启发很大,他说:“你没能发现这个错误,是因为你对该名字比较熟悉,在校对之前头脑中就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认为这个人就应该是„秦××‟,在校对的时候也是按照„秦××‟这个固定模式去校对的,加之字迹又比较小,不太容易发现,所以就错了。”我听了以后,觉得非常有道理。

(评析)

校对工作看似一项简单、平凡的工作,对能力的要求不高,实则在秘书工作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一项相对比较枯燥,却又来不得半点马虎的工作,因为它是整个秘书服务流程中的最后一道“关口”,这道“关口”把不严,小则闹出笑话,影响领导的形象和权威,大则影响一项政策的方向和执行效果,妨碍全局工作的开展。

从事文字工作的同志大都也有同感,有时陌生的东西反而出现差错较少,而较为熟悉的东西却容易犯错。那么,怎样克服这种思维定势,更好地开展文字校对工作呢?笔者认为,管理学中的“哥顿法”值得提倡。“哥顿法”是管理学中管理决策创新思维方法中的一个,它是由美国学者哥顿发明的,其中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变熟悉为陌生”,即抛开对事物性质原有的认识,在“零起点”上对事物进行重新认识,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在文字校对工作中,也要提倡“变熟悉为陌生”,在校对时,把所有熟悉的东西当成陌生的东西,对每段话、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保持高度的警惕,带着疑问的心态,抱着学习的态度去校对,然后把“学”到的东西与自己所了解的情况相比较,看有无出入,这样就能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减少出错的可能,确保文字校对工作的实效性,提高为领导服务的水平。

所谓“编辑从校对做起,校对向编辑学习”实则说的就是编辑和校对的关系,可用几个词来概括:同源、分流、合作、同归。所谓同源即校对工作是与编辑工作同时出现的。分流即是指在出版生产逐渐形成规模时编辑与校对也随之走向了分工。校对工作从编辑工作中分离了出来,但校对工作作为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基本属性并未改变,它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出版物文字质量的把关环节,将差错消灭在出版之前也就保证了出版物的传播和积累价值。 校对的一部分工作包含于编辑之中,校对是编辑加工的延续。一个优秀的编辑应该能够在工作中承担起校对的职责,在编辑加工过程中他会自然而然地对书稿中的错误随时进行修改。除编辑文稿外,他还须解决文稿中观点、语法、修辞、逻辑以及明显的文字常识等方面的错误。校对要做到对错别字具有独特的敏感性和高度的辨析力,善于从字里行间寻找出隐藏其中的各种差错。校对时的阅读以一个个的字、词、标点符号为阅读单位,力求发现其中细微的错误,在这种字字落实的过程中,往往进入一种咬文嚼字、字斟句酌的专注状态。这也是对编辑的基本要求。

其他答案共2条

校对是件需要有耐心和诚信的工作,要遵守校对的规律,实事求是。在校对中,要静下心来,去除浮躁,聚精会神,遇到问题要追根溯源,辨其真伪,去其糟粕。有责任的校对,它不仅以原稿为基础,还能脑眼并用,凭借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找出原稿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或疏漏。做到了既校异同,又校是非。两者的结合就能使校稿质量达到准确完整,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校对人员扎实的文字功底,还要具有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从事文字工作的同志大都也有同感,有时陌生的东西反而出现差错较少,而较为熟悉的东西却容易犯错。那么,怎样克服这种思维定势,更好地开展文字校对工作呢? 我认为,管理学中的“哥顿法”值得提倡。“哥顿法”是管理学中管理决策创新思维方法中的一个,它是由美国学者哥顿发明的,其中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变熟悉为陌生”,即抛开对事物性质原有的认识,在“零起点”上对事物进行重新认识,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在文字校对工作中,也要提倡“变熟悉为陌生”,在校对时,把所有熟悉的东西当成陌生的东西,对每段话、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保持高度的警惕,带着疑问的心态,抱着学习的态度去校对,然后把“学”到的东西与自己所了解的情况相比较,看有无出入,这样就能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减少出错的可能,确保文字校对工作的实效性,提高为领导服务的水平。

校对人员还要做到对错别字具有独特的敏感性和高度的辨析力,善于从字里行间寻找出隐藏其中的各种差错。校对时的阅读以一个个的字、词、标点符号为阅读单位,力求发现其中细微的错误,在这种字字落实的过程中,往往进入一种咬文嚼字、字斟句酌的专注状态。


相关内容

  • 康德的因果学说及人类认识的主观能动性
    康德的因果学说及人类认识的主观能动性 --兼论对康德先验论的历史评价 丁 冬 红 康德作为西方哲学史上一位划时代的思想巨人.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对于认识论的主要贡献到底是什么?这是康德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然而长期以来,尽管对于康德的 ...
  • 语文周积累
    语文周积累 1 易"对象误用"的成语 1.美轮美奂:用于形容屋舍高大华美,不能用来形容艺术品. 2.相敬如宾(琴瑟之好.破镜重圆):只能用于夫妻之间,不能用于朋友.同学.同事之间.3.青梅竹马:只能用于年幼的男女之间. ...
  • 矩阵论课程结业论文
    浅谈矩阵论的发展 在<九章算术>中用矩阵形式解方程组已相当成熟,但那时仅用它作为线性方程组系数的排列形式解决实际问题,并没有建立起独立的矩阵理论.直到18 世纪末至19 世纪中叶,这种排列形式在线性方程组和行列式计算中应用日益广 ...
  • 专题研究类论文
    专题研究类论文 本文件阐述MBA.MPA.MPACC专业学位论文撰写要求,在总结以往论 文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撰写过程中应注意的要点,旨在帮助研究生提高论文 工作效率和质量.MBA毕业论文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每一篇论文的质量是 否符合 ...
  • 医科类本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高等学校理工科 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 2006年第4期(总第35期) 2006年4月 医科类本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一.前 言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思维模式 ...
  • [原理]记忆能力训练三
    丁卯.记忆方法 第一.提取 1.定义 第一步,梳理梳理一下你的知识.先归类,然后划出重点.小到几章的文章,大到一本书,一个学科,整个知识体系,都是这样子的.这一步,可称之为"提取".(jiyifa支点作:[指导]初学者如 ...
  • 对上帝的理智的爱_浅谈斯宾诺莎的幸福观
    第30卷第3期 咸 宁 学 院 学 报 Vo.l30,No.3文章编号:1006-5342(2010)03-0027-02 对上帝的理智的爱 )))浅谈斯宾诺莎的幸福观* 龙欣宇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1100) 摘 要:斯宾诺莎 ...
  • 高中数学新课标课程改革
    1.从若干方面论述教师知识结构对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适应性问题. 新课标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学教师应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一.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标,加强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学习.二.新课程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 ...
  • 高中语文议论文素材大全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集锦 素材一: 话题:"成功.勤奋""学习成就天才" 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勤奋好学,他的艺术 水平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著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 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 ...
  • 扬州事业单位考试:逻辑判断猜答案技巧
    扬州事业单位考试:逻辑判断猜答案技巧 行测考试要想取得高分,不仅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更需要速度.在上课过程中,不少同学寄希望于每道题都能够有简便的方法.当然有的题目确实可以通过一定的技巧快速定位答案,但并不是所有题都可以.希望同学们在认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