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出茅庐的布克奖得主:阿拉温德·阿迪加 - 范文中心

初出茅庐的布克奖得主:阿拉温德·阿迪加

10/31

  自1969年创立以来,布克奖已成为英联邦国家最重要的文学奖,影响日益壮大。2008年正值布克奖40周年,年仅34岁的印度作家阿拉温德・阿迪加凭借长篇小说处女作《白虎》一举夺魁,爆出了大冷门。最后一轮的竞争对手既有布克奖常客爱尔兰作家塞巴斯蒂安・巴里,又有同胞印度英语文学骁将阿米特瓦・高士。凭借处女作就能“过五关斩六将”,成为布克奖历史上第二年轻的获奖者,阿迪加的确值得庆祝。

  

  一、从新闻记者到文坛新宠

  

  1974年10月23日,阿迪加出生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首府金奈,即殖民时期大名鼎鼎的马德拉斯;他在卡纳塔克邦的芒格洛尔市长大。后来,他全家迁往澳大利亚,他在悉尼完成了中学教育。接着,他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学习英语文学。

  毕业之后,阿迪加一直从事新闻工作。2000年,他曾在《金融时报》华盛顿分部实习。正式毕业后,他作为金融媒体的通讯记者在纽约工作了两年半,给许多成功人士做过访谈,包括地产大王唐纳德・特朗普,美国著名真人秀《飞黄腾达》节目主持人等。2003年,阿迪加回到印度,继续为《时代》杂志做通讯记者。曾为南亚各国总理做过访谈,并在南亚各国实地考察,足迹遍布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和斯里兰卡。阿迪加的思考范围很宽,政治、商业和艺术都是他涉猎的领域,曾同时为《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时代》杂志和美国广播公司工作。阿迪加现居孟买,已是自由作家。

  《白虎》初写于2005年,2007年1月初完成修改。小说采用书信体的形式,由主人公巴尔拉姆・哈尔瓦伊写给即将访问班加罗尔的中国总理。通过一个杀人犯飞黄腾达的故事,《白虎》生动概括了当代印度社会的种种黑暗,揭露与批判了印度经济发展过程中底层人民的悲惨不幸。在上世纪80年代经济改革之后,印度经济有了长足进步,以极其活跃的姿态出现于国际舞台,印度和中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是当前世界最主要的话题之一。《白虎》正诞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小说主人公不无信心地对小说的叙事接受者言道:“20年后,就将是我们黄色人种和棕色人种的世纪处于金字塔的顶端,我们将统治整个世界。”然而,在美好的未来图景下,这个班加罗尔的时代宠儿,却是凭借杀人牟取了商业发展的“第一桶金”;他的事业离了受贿官员的庇佑,就无法运转。巴尔拉姆的自信代表了一个蒸蒸日上的印度,但自信的背后则隐藏着许多不可告人的秘密。

  《白虎》的艺术关注主要集中在主人公巴尔拉姆・哈尔瓦伊的塑造上。巴尔拉姆是出身于低等种姓的穷人后代,在刚开始辍学务工时,他对主人恭顺忠诚、任劳任怨;从乡村走向城市、从茶店小伙计转为私人司机的过程中,慢慢被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世风腐蚀了灵魂,他竟然铤而走险,走上了谋财害命的不归路;让巴尔拉姆感到幸运的是,得手后他竟然全身而退,在班加罗尔投身商业并获得成功,摇身一变成了社会名流。巴尔拉姆的人生历程荒诞而复杂:从社会根源看,他的犯罪是底层人民对残酷的种姓歧视和等级压迫造成的本能挣扎;从印度的现代化进程看,这种嗜血、残忍的蜕变似乎又不可避免,甚至是经济发展必然承受的道德代价。小说采取第一人称的主观叙事,巴尔拉姆不断向读者辩解他的行动既是无奈之举,又是绝境中的唯一;而隐身幕后的叙事者对巴尔拉姆叙述的不置可否,又为这部来自第三世界的后现代作品蒙上了一层复杂的面纱。

  

  二、《白虎》中的当代印度图景

  

  巴尔拉姆・哈尔瓦伊,一个富于文化深意的名字。巴尔拉姆人生发展的过程由名字所标志:穆那男孩→巴尔拉姆(白虎)→阿肖克・沙尔玛,这是一条具有象征意义的线索。

  第一天上学,老师问他名字,他的回答是穆那(男孩)――和中国人一样,孩子的名字寄托了父母的期望,可他的父亲为生活疲于奔命,母亲重病在床――穷人家的孩子能有什么期望呢?于是,老师随口叫他“巴尔拉姆”。从无名到有名,巴尔拉姆的人生有了第一次起色。一次,一位学校巡查员前来,老师让他代表所有学生回答问题,巴尔拉姆的临场发挥获得了巡查员的赞许,夸他是“白虎”,还要送他到真正的学校去深造。虽然这些承诺没有一个兑现,虽然只有家人开玩笑地称他“白虎”,但这个绰号还是给巴尔拉姆的内心深处赋予了一种意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小说中的“白虎”是为重要隐喻,巴尔拉姆与侄子同游动物园观看白虎,笼中白虎突然不见影踪,恍惚中他竟然昏倒在地,仿若白虎附体,坚定了日后杀人决心。当巴尔拉姆逃到班加罗尔后,他又改名为阿肖克・沙尔玛,似乎比死去的主人更能适应这个崛起的时代,更有资格成为“阿肖克”。名字的从无到有,种姓的历史淡出,共同标志了巴尔拉姆所代表的时代。

  巴尔拉姆的家乡在菩提伽耶附近的村子莱克斯曼噶,菩提伽耶是佛祖释迦牟尼悟道的所在,也是近现代印度最为贫穷的北部地区。他家是典型的传统大家族,老老少少几十口。为了谋生,亲人们只能靠给地主做苦力,忍受极高的赋税,无以为计之时竟以乞讨为生。父亲维克拉姆・哈尔瓦伊不愿受地主盘剥,但拉人力车改变不了命运,他痛苦地告诉儿子:“我被人当了一辈子驴。我的全部希望就是我自己的一个儿子――至少一个――能活得像个人。”父亲患上肺结核,最终无医无药、活活咳死于公立医院,巴尔拉姆眼睁睁地看着却束手无策,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打击。他感悟到苟活于乡村是没有出路的,暗暗发誓要永远逃离故土。

  于是,巴尔拉姆去城里茶店务工,但他几乎没受过什么教育,身无长技,而城乡对低等种姓的歧视却是普遍的。他曾在街头“蹲马路”寻找工作机会,每每被粗暴拒绝。都市生活的举步维艰令他尝尽人生辛酸,这是他所受的第二个打击。

  凭借聪明和运气,他学会了开车,并当上了在城乡均有房产的本乡地主“老鹳”家的司机。“老鹳”家有两部车:本田“城市”和铃木。“二号司机”巴尔拉姆开小型铃木,本田由“一号司机”拉姆・波萨德独占。波萨德驾驶技术不错,又会打羽毛球陪女主人消遣。他和巴尔拉姆的关系就像他们共同生活的房间,前者睡床,后者只能委屈地睡地上。巴尔拉姆一直对波萨德嫉妒得要死,“世界上还有一种憎恨比得上二号仆人对一号仆人的憎恨吗?”为了私利,巴尔拉姆用告密的方式向主人揭发波萨德的穆斯林身份,成为了“老鹳”家的唯一司机。

  小说真实、深刻地揭示了印度社会的阴暗面,尤其关注黑暗之境中的底层百姓。专门有一段描写旧德里,那里的贫民窟破落不堪,街头拥塞混乱,人民生活处境非常艰难,和新德里的现代气象形成鲜明反差。尽管经济发展,但是地主、富人们对低等种姓的奴役和歧视还是随处可见。巴尔拉姆不仅要做司机,还要为主人做饭、洗狗、打扫院子,甚至给地主“老鹳”洗脚按摩。每次他都要用香皂拼命洗手,“给别人按摩脚之后,不管你怎样洗手,那种来自老死皮屑的气味都会留下一整天。”驾车的时候,巴尔拉姆还学会了一种本领,就是一手操纵方向盘,一手给后座的主人倒酒,而且一滴不洒!“这技术也就只有印度司机才有。”这不啻是绝好的讽刺!尽管走入城市,拿上了家人无比艳羡的“高工资”,但其受奴役的根本社会地位没有任何改变。这是巴尔拉姆遭受的第三个打击。

  如果说身体疲劳尚能忍受,最让巴尔拉姆不能容忍的就是精神上受到的歧视和压迫。初入都市的巴尔拉姆时常经历性苦闷。都市的灯红酒绿、色情杂志的勾引挑逗和富人们寻花问柳不停地刺激他骚动的心。他最渴望的就是找个部长助理穆克山介绍给阿肖克那样的金发美女,此时的他的文化眼光完全来自于他人。他攒了几个月的工资去妓院买春,没想到所找妓女的金发竟然是染的,这令他大为光火,要求老板退钱,结果遭致妓院打手们的一顿老拳。这是他遭受的第四个打击。巴尔拉姆终于认识到仅仅靠出卖劳动、提高收入并不能改变人生实质,他要彻底改变命运。

  巴尔拉姆的确与众不同,他善于从各方面汲取社会经验,很会见风使舵,讨主人欢喜,最重要的是他能一针见血地认清社会实质,并迅速采取行动,他的“成功”肇始于此。作家通过他的发迹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一个有能力有抱负的底层年轻人想要在社会上出人头地,难道只能用血腥的方式?

  《白虎》的字里行间试图通过主人公的叙述回答这一问题。在农村,种姓制度压迫使得低等种姓永无翻身之日,地主的苛捐杂税使穷人生活不堪重负,政府却置若罔闻。莱克斯曼噶有“水牛”、“老鹳”、“野猪”和“乌鸦”4个地主。这些家伙为非作歹、鱼肉乡里,他们千方百计地剥削老百姓,或者侮辱他们想要的任意一个女人。在城市,政治家靠玩弄政治伎俩巧取豪夺,过着贪污腐化的生活,地主与政客们相互勾结,城乡社会上层沆瀣一气,共同奴役底层人民;在所谓的现代都市,发展新技术经济的背后,仍然是权钱交易的肮脏模式支撑着社会表面的健康运转。“老鹳”一家贿赂高官,在地方选举中瞒天过海,经营煤矿把持地方经济命脉。对待高官,他们极尽巴结、谄谀之能事,用巨额钱财行贿,陪同官员们去色情场所寻欢作乐;对待下层人民,则穷凶极恶、极度吝啬。“老鹳”之子“猫鼬”一次就向中央部长行贿50万卢比,却因为找不见钱包里的1卢比对巴尔拉姆大发雷霆,埋怨他偷走了钱,最后巴尔拉姆只好假称硬币掉在地上而用自己的钱打发过关。这些富人心狠手辣、极端残忍。“水牛”家的儿子被绑架,“水牛”怀疑是看孩子的仆人勾结纳萨尔派分子干的,于是枪杀仆人,纵火烧掉房子,将仆人全家灭门。巴尔拉姆的主人阿肖克的美国太太品齐夫人酒醉驾车撞了人,“猫鼬”认为巴尔拉姆理所应当去抵罪!

  

  三、后殖民视角下的《白虎》

  

  阿迪加坦率地告诉记者,小说直接受到美国黑人文学作家拉尔夫・埃里森、詹姆斯・鲍德温和理查・赖特的影响。但是,与黑人文学主人公悲剧性的命运截然相反,《白虎》中的杀人犯巴尔拉姆不仅成功逃脱,还利用谋杀获取的“第一桶金”在班加罗尔大发横财、呼风唤雨。他的个人财产达到了当初抢劫阿肖克70万卢布的15倍,成为了千万富翁!这一形象是批判现实主义题材在后殖民时代的继续发展,小说塑造的这一“反英雄”形象具有丰富的后现代意义。

  无疑,巴尔拉姆是个恶棍,但他良心未泯。杀人之后,他冒着被捕的危险将一同在城里打工的侄子接走。享受荣华富贵之时,也没有忘记家乡的亲人――他知道,由于自己的行为,亲人们要么被报复杀掉,要么被赶出村子、生不如死。在班加罗尔,巴尔拉姆试图塑造崭新的自我。“但是,我必须做得不一样;你看不到吗?我不能按照‘野猪’、‘水牛’和‘乌鸦’他们那样生活……” 当他的雇员穆罕默德・阿斯夫撞死人后,他毫不怪罪,亲自出马买通警察,使得案子不了了之。然后,又拿出一大笔钱去死者家中慰问,并许诺让死者兄弟来他的公司做司机。这些描写都反映了巴尔拉姆的复杂性。一方面,他尚有良知,他从不把雇员当“家庭一员”(“老鹳”家对他的称呼),能够平等地对待身边的贫穷下层。“让动物按动物的本性去生活,让人类按照人类的本性去生活。”某种程度上是他亲手杀死的阿肖克思想的体现。另一方面,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巴尔拉姆奋力从黑暗中挣脱出来,但他只是改变了自己,他救不了更多的人,哪怕是抚养他长大的亲人。他成了企业家,但他维持企业运转的方式仍然是收买贿赂、草菅人命,与“老鹳”们所做的别无二致。他的努力未曾触动印度社会运行机制分毫,只是继续强化着原有不公平的社会制度。

  因而,巴尔拉姆的困境在于非正义手段与正义目的之间的矛盾。尽管小说用了七章来写他杀人之前的经历和心理变化,只有一章写他逃脱后在班加罗尔的生活,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把他的人生分为这样两个阶段。前者为了逃离黑暗,后者则是想建立一种较为公平的生活态度,但无论是哪种目的,巴尔拉姆采取的都是非正义的手段。在目的与手段之间很难取得和谐,这是困扰他思维方式的难题。

  对于杀人,巴尔拉姆从来都是承认错误的,尽管他时刻强调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对在班加罗尔的作为,他却颇有顾盼自雄之意。在他给中国总理的信中,也是以成功者和老江湖自居的。巴尔拉姆从事的是汽车租赁业,这个行业不仅仅具有象征意义,即象征着他从“主人的司机”变为“司机的主人”,还非常真实地反映了班加罗尔的经济现状。这座南方城市号称“印度硅谷”,世界主要的IT行业公司齐聚城内。他的出租汽车公司的服务对象就是这些公司夜里上班的白领职员,为什么非要半夜上班呢?因为公司老板都远在大洋彼岸,必须适应他们的时间。这就形成了一个锁链,本地职员为洋老板服务,巴尔拉姆为本地职员服务。经济发展是历史的选择,发展中国家尤其要注重经济发展。在这种历史的感召下,原来在农村服务于地主的乡下穷小子被唤进城市,继续为上层富人们卖命,像那个倒在车轮下的无名男孩,死得不声不吭。

  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快速增长的中产阶级和不断扩大的富人精英,巴尔拉姆在这一历史变迁过程中迅速扩大自己的资产,从穷小子变成引领时代的弄潮儿。但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对伦理道德的侵蚀,却是巴尔拉姆不愿面对也不敢面对的。就像他曾担心侄子会怪他不通知家人逃命,但是很快就发现侄子其实比他更现实地认识到彼此间的唇亡齿寒,不禁感叹道:“……新一代正在变得毫无道德可言。”正如前面指出的,他为了维系事业发展,只能采取不道德的方法,只能复制他内心深处无比厌弃的富人们的手段,尽管他也内疚不安,但理智告诉他这是唯一的办法,就像当初理智告诉他必须要杀人一样。这里,作家用形象塑造的艺术方式,深刻地质疑后殖民时代印度经济发展给人们思想上带来的巨大冲击,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价值观的分裂与瓦解。在某种程度上,无论是死于他手的阿肖克,还是死于车轮下的男孩,甚至包括巴尔拉姆本人,都是印度经济发展的牺牲品。

  通过作品,作家阿迪加探讨的其实是同一问题的不同问法――“至于印度的未来会变成什么样――那可是世界上最难回答的问题之一。”面对后殖民时代的发展机遇与潜在危机,年轻的阿迪加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老练和审慎,这也许是他获得布克奖的原因。


相关内容

  • 荒野的召唤
    据说,猪是野猪经过驯养而成的,狗是狼经过驯养而来的.万一,猪又回到森林里去,它就会长出獠牙,重新变成野猪.狗也会变成狼吗?会.下面讲的就是一条良种狗经过无数的磨难曲折,转而又成了狼的故事. 这是十九世纪的最后几个年头,有人在美国北方发现了金 ...
  • 对异域文化的吸纳
    [摘要]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这场历时二百多年,地跨亚.非.欧广茂区域,交融波斯.印度.希腊.罗马.阿拉伯等古代东西方文化的译介活动,在世界文明史上都是不多见的,分析它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影响,对研究人类文明的阶段性发展,人类智慧的共通性很具学 ...
  • 20**年世界建筑圈值得铭记的十个瞬间丨AC年度故事
    10.纽约最后的摩天楼 这是今年在纽约落成的两座摩天楼:Rafael Vi?oly设计的432 Park Avenue住宅和BIG设计的Via 57 West住宅,从形式上看,它们都走向了各自的"极端". 在媒体最近对理 ...
  • 地球妈妈的"愤怒"瞬间 张张看上去都像是灾难大片
    (2016-01-18 10:09:53) 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美丽但已经千疮百孔.虽然你可能在灾难大片中看到过这样的画面,但是那些几乎都是特效合成,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拍下大自然暴怒的时刻.如果大自然想报复地球人,分分钟就像是末日来袭,渺小的 ...
  • 世界十大运动品牌
    世界十大运动品牌 第一名: 1.(耐克Nike)--美国 1972 年NIKE公司正式成立.其前身是由现任NIKE总裁菲尔.耐特以及比尔.鲍尔曼教练投资的蓝带体育公司.该公司产品包罗万象:运动服装.鞋.运动器材等. 它用自身骄人的业绩印证着 ...
  • 西安体育用品市场环境分析报告
    西 安 体 育 用 品 市 场 环 境 分 析 报 告 公司名称:福建斯伯特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公司成员:李玲玲 李岩 马秀平 马福增 完成时间:二零零五年元月五日 梁传勇 斯伯特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进入西安市场环境分析报告 斯伯特体育用品有限公 ...
  • 我和我的故事
    我和我的故事 我是一名淘宝店主,主营阿迪达斯.耐克.匡威.新百伦这些运动品牌.主要做鞋子这块,我对衣服啥的都比较随意,但对鞋子我要求比较高.鞋子不光要美观,最重要还是舒服,现在阿迪达斯系列的BOOST 爆米花底跟耐克的AIR VAPORMA ...
  • 南阳武侯祠楹联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佚名  集诸葛亮句题 出处动关天下计,草茅我也过来人.        ----左宗棠   题 八千余年上下古,七十二家文子奇.        ----顾槐     题 云归大漠 ...
  • 英国病人影评
    英国病人影评(一) 本片改编自加拿大著名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同名小说.曾获69届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9项大奖,成为了影史上不朽的经典. 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一辆英国飞机沿着壮丽的沙漠,在夕阳里静静的划过空中.德军发现了,于是将飞 ...
  • 资料王海容和唐闻生
    资料 王海容和唐闻生 文革期间,在毛泽东的所有外事活动中,始终有两名女人伴随他身边见证了中国与世 界风云变迁,她就是外交部叱咤风云的王海容和唐闻生. 当年叱咤风云的人物-王海容,文革其间挺有名的,当 时就传是毛主席的亲戚. 王海容,湖南长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