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_闲说汉武帝的用人之道 - 范文中心

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_闲说汉武帝的用人之道

05/21

“他起用年轻的霍去病就有分卫青之权的用

非常之功意,而后来他将二人同时

拜为大司马,更是明摆着

必待非常之人让他们互相牵制。这一用

人方略虽然—时发挥了奇

———闲说汉武帝的用人之道效,却不能保证永远管

用。”

!韩巍元光年间,司马相如

为西南夷事上书武帝,其

中有句话,意味深长:“盖

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

领导

文萃

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武帝对这话非常欣赏,以至二十多年后他在命令州郡举荐贤才的诏书中还说“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武帝始终将自己定位为一位“常人所异”的帝王,他一生中所用的也确实多是“非常之人”,做的是“非常之事”,成的是“非常之功”,让平庸的后人感到不可思议。不过在研究历史的人看来,这一连串“非常”的背后,有一个更大的背景,那就是“非常之世”。

与历史上的其他帝王相比,汉武帝大概是最少受“传统”约束的一位,也许对他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必须遵循的“传统”。汉室起自草民,开国君臣都没有什么文化素养,以致朝堂之上大呼小叫,不成体统。汉初奉行清净无为的黄老之教,与其说是一种自觉的选择,不如说是被迫接受现实的无奈。等到武帝即位时,这种治国之术已经退化为习惯和惰性,根本无法与系统化的儒家学说抗衡!电视剧特别强调景帝至武帝初年黄老和儒学“两条路线”的斗争,实有言过其实之处

武帝本人的头脑其实是一个异常复杂的混合体,其中有儒家的政治理想,法家的权谋治术,也有方术神仙家的迷信,处处折射出那个时代特有的混乱和生机!电视剧把他描绘成“儒家代表”,实在是过分简单化

武帝即位时,占据中央政府的主要是外戚和世袭勋贵,多数不学领导

文萃

无术,尸位素餐。要想成就自己的事业,必须拉起自己的一班人马,于是武帝按照前朝成例,下诏求贤。凡有一技之长者,几乎都能找到进身之阶,或由地方诸侯、官员举荐,或只身闯京城,拉关系,找门路,只要能想方设法让皇帝知道你是个人物,多少都能捞到一官半职。当时的热闹景象,用班固的话来说,那是“群士慕向,异人并出”。这样的求贤诏在武帝时期每隔几年就有一道,各地的“异人”也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到宫廷中。这些人最初多是在皇帝身边做侍从顾问,以后逐渐因才施用,委以各种要职。其中有满腹经纶的儒生,比如董仲舒、公孙弘,前者用公羊家“大一统”的理念影响了武帝,后者曾经做过丞相;有学习“纵横之术”的权术家,如主父偃,为武帝设计“推恩令”,削弱诸侯,立下大功;也有商贾出身的“兴利之臣”,像桑弘羊,武帝一朝的重大经济决策几乎都出自其手,最后还成了“托孤”重臣。更多的恐怕是舞文弄墨、插科打诨、逗主子开心的近臣,其中官运好的像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也能混个地方官,不过运气不佳如东方朔、枚皋者就只好一辈子被“倡优畜之”。武帝的“求贤”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战国时代的“养士”之风,实际上在西汉早期,地方诸侯的宫廷中往往蓄养着大批门客,有名的如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武帝实际上是在诸侯被削弱之后将“养士”的权力收归了中央。

那时候靠“贤良对策”上来的人毕竟数量有限,要维持庞大的国家机器运转不辍,还得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形于案牍之中的“文法吏”。汉承秦制,治国用严刑峻法,熟习法令制度的官吏才是国家的柱石。翻开《史记》、《汉书》的《酷吏传》,满眼都是从小学习法令政务做吏员,勤勤恳恳一步步爬上来的人。很多人位至公卿,顶不济也是郡守一级的地方要员。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严格依法办事,尤其是打击豪强贵戚,手段残忍,铁面无私,动不动就杀得血流成河。武帝要加强皇权,让国家机器发挥出最大功效,这些嗜血猛兽当然是最合适不过

领导

文萃

的工具。然而专制帝王对待这些“爪牙”也一样残酷无情,工具不好用了就可以随时丢弃。西汉一朝绳治官吏之严苛简直让后代望洋兴叹,三公九卿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掉了脑袋,地方官员更是动辄获罪。酷吏们勤苦一生,结局往往是自己挖坑埋自己,作法自毙。著名的酷吏张汤,一生参与大案无数,杀人如麻,官至御史大夫,深得武帝信任;可临了因为几个小吏的构陷而被迫自杀,家里穷得只能用牛车送葬,连棺椁都备不齐。“用人”用到这个份儿上,是一个时代的制度文化使然,后世帝王就是想仿效也未必仿效得成。

帝王家最怕的就是大权旁落,即使布置下重重法网,安排了无数爪牙,照样寝食难安,因此他们梦寐以求的就是能让自己放心的人。人要可靠好用,第一必须跟皇帝关系亲密,第二必须无根无基,没有自己的小算盘,只有这样,他才能死抱着皇帝这棵大树,忠心不二。符合这些条件的人大概不出两层干系:一是“裙带”,就是老婆家的人,古代叫“外戚”;二是“奴才”,甚至是去了势的宦官。自古凡雄才大略的君主,往往是权力欲极强的专制狂,汉武帝在这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在关键位置上任用的“非常之人”,多是“裙带”和“奴才”关系。

卫青和霍去病是武帝讨伐匈奴的左膀右臂,第一流的军事人才。但是卫青不过是县吏与女奴的私生子,平阳公主的家奴,连“卫”都是冒姓。他能够平步青云是由于姐姐卫子夫受武帝宠爱,后来立为皇后。霍去病是卫青另一个姐姐的私生子,也是家奴出身,靠着舅舅和姨妈的关系,年纪轻轻就得任要职。卫、霍二人可以说是“裙带”和“奴才”两重关系的产物。他们能建立不世之功,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才干,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武帝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武帝要大举反击匈奴,就必须改革军制,建立一支能随时调遣的常备军。这支军队的指挥权不能交给军人世家出身、威望极高的李广,却可以放心大胆地交给出身微贱、在军中毫无根基的卫青和霍去病。为了这场战争,武帝领导

文萃

动员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动辄出动十几万大军,而对卫、霍二人在前方的具体方略却不加任何干涉,让他们放手去干。究其原因,除了武帝本人出众的眼光和魄力以外,还在于卫、霍出身“奴才”,没有家族背景和朋党关系,对皇帝感恩戴德,绝对忠诚,让人“放心”。等到卫、霍二人功勋卓著,羽翼丰满,武帝就起了戒心。他起用年轻的霍去病就有分卫青之权的用意,而后来他将二人同时拜为大司马,更是明摆着让他们互相牵制。这一用人方略虽然一时发挥了奇效,却不能保证永远管用。武帝后期重用的大将李广利是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也是靠裙带关系爬上高位。他才能平庸,屡战屡败,耗费国家大量钱粮人命也没立多少功劳,却一直受武帝信任。直到最后投降匈奴,被满门抄斩。卫青、霍去病这样的“非常之人”毕竟不是什么时候都有的。

武帝临终托孤的四位大臣中,位处第一的霍光是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弟,出身底层,靠哥哥的关系做了皇帝的侍从,出入宫禁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深得武帝信任。《汉书》却说他“不学亡!无

领导

文萃


相关内容

  • 西汉时期的辞赋家,代表了汉代大赋的最高成就
    司马相如抚琴 名人语录 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 --<难蜀父老> 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的辞赋家.他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所写辞赋功力深厚,既标志着汉代大赋的最终定型,又代表了汉代大赋的最高成就 ...
  • 汉代察举制的内容及其功过
    第11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Vol111 2003年11月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1Humanities&SocialSciencesNov12003 汉代察 ...
  • 盛世中国的历史警示
    "盛世"中国的历史警示 [摘要]中国封建社会出现过3次公认的"盛世".它们都是在前朝大乱之后,经过新一代封建统治者们拨乱反正.励精图治.最终实现新的大治的结果.汉朝的无为而治,唐朝的居安思危,清朝的乾 ...
  • 南怀瑾推崇的商界人物
    核心提示:南怀瑾常常告诉工商界的朋友,做生意要效仿几个人.第一个是姜太公,姜尚:他到了齐国,开始做生意,发展渔盐之利,让齐国富起来,前后达八百年之久.第二会做生意的是管仲,他政治上很了不起,可是做生意没有本事.他的成功是为国家做生意.吕不韦 ...
  • 报任安书教案
    >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在奋斗中扫除这一切,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2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 ...
  • 高中语文2.7[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鸿门宴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众所起的重要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q ...
  • 20**年文言断句(附答案)
    文言文小故事断句练习90句 附答案 1陆贽论审察群情 (唐)德宗问陆贽以当今切务贽以乡日致乱由上下之情不通劝上接下从谏乃上疏其略曰臣谓当今急务在于审察群情若群情之所甚欲者陛下先行之所甚恶者陛下先去之欲恶与天下同而天下不归者自古及今未之有也未 ...
  • 漫话历代君王的寿命和延寿术(三)
    东汉后中国的道教开始盛行,曾把西王母说成是"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的第一夫人,也是中国第一女寿星,并长期以来成为人们心目中掌管人间长寿事的寿神! 西王母的形象从"似兽"――美人――神仙,并与长寿之事挂 ...
  •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题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题 (一)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 2.韩愈的<师说> ...
  • 察举制的影响
    察举制贡献 察举制在汉代推行400年之久,在当时,它有利也有弊,有得也有失,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经验教训. 纵观两汉之世,察举制在大部分时间里起着积极的作用,它带来了汉代英才辈出.功业兴盛的局面,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与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