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 - 范文中心

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

05/02

作者:伍国基

暨南学报:哲社版 1997年11期

  提 要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情感的集中表现,是以国家为本位的人生价值取向,是民族意识的灵魂。爱国主义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阶级性和时代性。它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一直发挥着巨大的凝聚作用、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使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爱国主义内涵特征作用

  祖国是孕育着锦绣山川、灿烂文化、悠久历史的母体,是哺育各民族茁壮成长的伟大母亲。经悠悠岁月凝聚、积淀而成的爱国主义,是每个国家的人们对祖国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现,是以祖国和民族为本位的人生价值取向,是祖国和民族意识的灵魂。

  一、爱国主义的内涵

  爱国,确切地说,是爱自己的祖国。祖国是人们赖以生存、繁衍、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整体。“祖国”的概念与“国家”并非完全等同。“国家”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政治概念。它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维护本阶级利益而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其二是疆域概念。它是指特定地域疆界内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祖国”一般是指第二种概念。它是自己血亲前辈或本身出生和成长的国度,是“根”之所在。主义,是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它是理想、感情、道德和行为相统一的完整体系。因而,爱国主义的内涵就是对祖国和民族的忠诚、热爱和报效的思想、行为有机统一的完整体系。

  二、爱国主义的性质

  (一)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现

  列宁认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也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人类文明时代若以文字的发展和使用为标志,则我国已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约在公元前21世纪,我国就翻开了阶级社会的历史篇章,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这比古俄罗斯国的建立早2900多年,比美利坚合众国早3800多年。至公元前 770年西周崩溃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这比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西欧和至公元7世纪才形成封建社会的南亚文明古国印度,都早了1000多年。

  70多年前,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罗素曾提出一个富有哲理性的问题:“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还不如说是一个文明实体——一个唯一幸存至今的文明。孔子以来,埃及、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包括罗马的帝国,都消亡了;但是中国以持续的进化生存下来了。它受到了外国的影响——最先是佛教,现在是西方的科学。但是佛教没有把中国人变成印度人,西方科学也不会将中国人变成欧洲人。”罗素先生的论题,确实发人深省。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历尽沦桑而不倒、屡遭劫难而不灭的“东方不败”之国,其答案可能千差万别,但我们认为,根本原因是有一种以爱国主义情感作为思想基础的坚如磐石的信念。这种爱国主义是人们在自然环境的孕育,文化科学的熏陶,风俗习惯的影响而形成的坚定、稳固的情感。它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通过耳濡目染、世代相承,潜移默化地凝聚在人们的心坎里,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趋炽烈,成为一种永恒的原动力。每当生活轨迹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如个人离开故国熟土时,更显得刻骨铭心,成为永志不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祖国历史转折的关头,会汹涌澎湃,成为一种无坚不摧的迸发力与再生力。这种让罗素先生和世人惊叹的使华夏古国连绵不断、长盛不衰的巨大魔力,就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爱国主义是以祖国和民族为本位的人生价值取向

  人生价值是个人的人生目的和社会实践以及道德行为,对社会需要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人生价值取向是指对人生价值目标的选择和追求,它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基本定向的能动反映。它贯穿于每个人生长历程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始终给人生的理想追求和社会实践导航。古往今来人们总是赞扬爱国主义的壮举,谴责卖国主义的行径,把捍卫祖国的利益,关心民族的命运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言行,作为衡量一切阶级、政党、团体和个人功过是非的尺度。人们崇尚以祖国和民族利益为本位的人生价值取向,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信条,作为千古遗训,让子孙后代去效法;而把数典忘祖、卖国求荣、苟且偷生的民族败类,斥为千古罪人,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桩上,让万世唾弃。

  以祖国和民族为本位的爱国主义人生价值取向,是基本的道德规范。我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道德遗产,将其中诸如三纲六纪、四维五德等封建陈腐的历史垃圾扬弃以后,蕴藏着许多熠熠生辉的传统美德,这是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的结晶。在这精神宝库中,既有“子不嫌母丑”,勤劳节俭,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等修身治家之道;也有清正廉洁,扶正扬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等高风亮节。正是这些道德力量,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信念来发挥作用,使中华民族的理想和思维保持正确的航向。

  (三)爱国主义是祖国和民族意识的灵魂

  爱国主义是重要的政治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它体现国家的利益,代表民族的意志,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巨大的吸引力与震撼力,能够把全民族的潜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因此,爱国主义是立国之本,建国之魂。

  爱国主义作为重要政治原则与其作为道德规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要人们自觉地执行,而且还以政党、团体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章程等形式,以行政力量来确保它的推行。这是一种强制性的准则,是国家和民族意志的体现,也是个人依法享有权益的前提和基础。

  爱国主义是当代中国公民取得合法资格的基本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每个中国公民的神圣职责。而对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只要他们不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能重尊自己的民族,诚心诚意地拥护祖国的统一大业,不损害本地区的繁荣和稳定,不管他们信仰什么主义,都是爱国者。可见,爱国主义是最重要的政治原则,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甚至可以超越阶级和社会政治形态的藩篱,成为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

  爱国主义也是人格与国格的灵魂。一个人无论能力高低,只有以爱国主义为统帅,才能成为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人;一个国家无论大小,只有以爱国主义为统帅,才能成为独立自主、长治久安、受别国尊重和敬仰的国家。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首先,它是维系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多次起伏跌宕,既有过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也有过诸侯割据、军阀混战的局面,但要求国家“大一统”的思想始终占主导地位。这固然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但爱国主义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百川异趋,必会大海”,“万国殊途,必通诸夏”,分裂不得人心,统一合乎民意。只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才能万众一心,共图大业。

  其次,爱国主义是激励人们报效祖国的精神动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铁肩担道义”,这既是做人的准则,又是前进的动力。忧国忧民,“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千古垂训,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生选择。一个人如果没有对国家的责任感,就不可能有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推动历史前进的政治事件,任何一个推动历史前进的杰出人物,无一例外都是爱国主义的。无论是主张革故鼎新还是主张武装革命,起初都源于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关心。因此,爱国主义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

  第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刻苦耐劳、艰苦创业的自强不息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刚毅的品格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古代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近代的“救亡图存”,直到当代的“振兴中华”,奋斗不息的精神绵延不断,一脉相承。天灾人祸、内忧外患,并未使中华沉沦、民族分裂,反而激励着中国人民改造河山,奋发图强。200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无数次天灾和战乱。据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发生过1029次大水灾,1056次大旱灾。 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持续百年。尤其是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杀死杀伤3500万中华儿女,给中国造成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按1937年的比值计算)。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成为历史上最野蛮、最残酷的一页。但这场血与火的空前浩劫,反而激发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民族意识的觉醒。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掀起了波澜壮阔、威武雄壮的民族解放战争,歼灭日军150余万,取得了中国近代抵御外侮的第一次彻底胜利。可见, 中华民族虽屡遭险阻,迭经挫折,但她不屈不挠,愈挫愈坚,这种坚韧不拔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自强不息的力量源泉。

  综上所述,可见爱国主义的情感是基础,价值取向是衡量标准,灵魂是主宰因素。它既受与生俱来的“遗传基因”和铭刻着历史烙印的内在因素的制约,又受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熏陶的外在因素的催化与培育,形成一个包含情感、志向、才智和行动的有机整体。它来源于历史与社会,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历史和社会,使个人随着国家和民族不断向前发展。

  三、爱国主义的特征

  (一)民族性

  民族是国家的主体。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经过不断演变和发展,至今以汉族为主体的56个民族血脉相连、休戚与共,兄弟般地生活在统一的民族大家庭之中。深深植根于共同历史、文化、地域的爱国主义,必然富于民族的特征。它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在远古原始民族部落时代,相传炎帝族和黄帝族联合打败了九黎族首领蚩尤,建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被后世称为先祖。后来,在经历夏、商、周、春秋、战国直到秦灭六国的过程中,“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周边地区部族,逐渐与中原的“华夏族”同化,成为民族共同体。到了汉朝,这个共同体更趋巩固、壮大,遂改称为汉族。可见,汉民族这个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经济文化水平最高的民族,本身就是民族融合而成的统一体,是民族大团结的产物。

  在两晋、南北朝时代,远距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乘政局动荡之机,纷纷进入黄河流域与汉族杂居。某些少数民族的君主为了加速政权建设,增强综合国力,也通过政策法令加强与汉民族的同化。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随着唐太宗等帝王推行“和亲政策”,加速了民族的沟通,疆域不断扩大。不仅把离中原更远的突厥、吐蕃、回纥、靺鞨族等民族地区归入版图,而且在新疆、黑龙江、云南等边陲地区设立政权机构,文成公主奉旨入藏与松赞干布成亲,使汉藏民族密切联结。

  宋朝建立以后,辽、金国的少数民族南犯。随后,元、明、清王朝相继统治中国,其中元朝和清朝分别由蒙古族和满族独霸天下,都曾创造过显赫于世的统一伟业。因此,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共处的疆土、共创的文化、共同的传统、共有的习俗,有机地把各民族血肉相连,脉络相通,形成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共识。民族团结,共同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综观中国古代历史,从秦王朝统一算起,至鸦片战争爆发的2000多年中,曾有四次大分裂、四次大统一。“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北宋、元、明、清等十个王朝,国家疆域基本上都是统一的,共约1600余年。三国、东晋与十六国及南北朝、五代十国、南宋与金等四个时期,国家疆域是分裂的,时长共约有500余年。可是,在这500余年中,有400余年为民族对立和战争时期, 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家分裂并不一样。如除去这400余年,则真正分裂的时间只有100余年。”〔1 〕即使在分裂时期,各族人民在“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和宜合不宜分的思想指导下,仍保持着政治上的友好,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在少数民族多次进入中原的同时,中原汉族亦逐渐移民边疆。在民族政权对峙的过程中,各民族不断混杂、渗透,逐渐融为一体。从而使每次新的统一疆域更加扩大,大一统、大融合的趋势更为明显。在推进统一的大业中,虽历经改朝换代,国号更迭,但秦始皇、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宋、宋太祖、元世祖、清圣帝等封建君主,都曾作出过卓越的贡献,对中国甚至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为中华儿女世代相承的不懈努力,才使中国的实体经久延续,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始终傲然屹立于世。

  2.反抗民族压迫和外国侵略

  毛泽东指出:“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他们赞成平等的联合,而不赞成互相压迫。”〔2〕这里的“外来民族压迫”有两种含义, 一种是中华民族之间的异族压迫,另一种是华夏域外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压迫。其压迫可以采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方式推行,但往往通过武力,以战争的手段作为前提或最终的保障。就战争而言,中华民族之间的异族战争,是兄弟阋墙式的纷争。虽然也存在着民族的压迫与反压迫,并在历史上惯用“卫国”与“卖国”的称谓,但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只存在着正义与非正义的属性。正因为正义战争符合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所以站在正义一方的各民族的主战之君臣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光辉业绩和民族气节,都作为特殊或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被整个中华民族所敬仰,成为全民族的精神瑰宝而流传久远,永垂青史。

  作为另一种“外来民族压迫”的外国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战争,是外国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掠夺和凌辱,它关系到国家的独立主权、民族的生死存亡。为了拯救国家与民族免遭涂炭,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前仆后继英勇抗击侵略者。如明清时代的戚继光荡平倭患,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挥师在东北边境抗俄,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失地,西藏军民抗击英国殖民者等。这些战争激发了中华儿女民族精神的高扬,民族意识的觉醒,以雄辩的事实证明,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不可战胜的伟大民族。后来,1900年担任侵华联军最高统帅的瓦德西不得不承认:中国人民“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3.锐意进取,创造人类文明

  在悠悠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以非凡的智慧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我国古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巨大成就,早已举世公认。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作物起源中心,在全球已知的666 种主要栽培植物中,起源于中国的有136种,居世界首位。卓越的耕作理论, 早已在《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专著中有系统的总结。都江堰、大运河等多功能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着综合效益。《山海经》、《禹贡》、《水经注》、《徐霞客游记》等论著,对水文、地貌、土壤、植被有广泛的描述。

  我国古代手工业以其品种繁多、工艺精湛名扬于世。尤其是丝绸和陶瓷,被视为世之极品。中国联结西域直至欧洲的陆路和联结东南亚直至西亚、非洲的海路,分别冠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美称,青瓷制品巧夺天工,“瓷器”成了英语“中国”的同一词汇。

  以发达的农业和先进的手工业为主导,推动了整个自然科学的繁荣与进步。天文学、数学、建筑学、工程学、医学等方面的成就,威名远播。在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中,最为显赫的是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活字印刷的“四大发明”,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作用。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3〕

  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同样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二十四史》等历史古籍浩如烟海、卷帙浩繁;诗词歌赋、小说戏剧等巨著琳琅满目、世所举见;书画雕塑、音乐舞蹈、园林建筑匠心独运、巧夺天工。这个博大精深的文化大宝库,足令世人推崇备至、惊叹不已。《易经》、《孙子兵法》、《三国演义》及儒家经典等述著,至今仍对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保持着神奇的吸引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江山代有才人出”,在数千年的文明史上,思想家、科学家、工技家、医学家、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群星璀璨。他们集天下之大成,总结前人的经验,经过艰辛的努力,创造出辉煌的业绩,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著名的美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其论著《大国的兴衰》中写道:“在近代以前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文明更发达、更先进。”这确是恰如其分的评价。

  (二)阶级性

  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一方面,由于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共同生活在同一地域,受同种文化和传统的陶冶,会存在某些共同的利益和感情,使爱国主义有某种内在的共同点。从总体而论,当剥削阶级作为新生的力量出现在社会舞台,处于上升阶段或初执掌政权的时期,这个阶级与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的共同点较为广泛;而当它进入没落腐朽,尤其在政权岌岌可危的时期,与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共同点就明显减少甚至消失殆尽。另一方面,由于阶级之间残酷的压迫与剥削,使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存在着根本的利害冲突,从而构成不同阶级爱国主义不同的本质特征,这是问题的主导方面。

  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里,剥削阶级的爱国主义主要是维护其阶级利益,要人们爱扩其掌握的国家政权。当某一剥削阶级肩负着推翻旧制度,建立和巩固新制度的历史使命,或这个剥削阶级统治较为强盛,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时,面对外族入侵,它一般能坚持爱国主义的民族战争。但当剥削阶级国家政治腐败、政权不稳、阶级矛盾尖税时,面对外族入侵,虽然也有一些进步的集团或个人,在维护本阶级统治的前提下,能不同程度地关心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力主抗敌,英勇奋战,受到人民的称颂。但在面临国内人民革命和外敌入侵的双重威胁下,作为统治阶级的整体,往往会“量中国之国力,结与国之欢心”,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对策,背叛祖国和人民,成为侵略者的附庸或鹰犬。剥削阶级的统治者为了对外侵略扩张,也常常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强迫人民投入罪恶的战争。如帝国主义国家为瓜分世界而引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正是以“保卫祖国”来祭旗;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日法西斯,同样在“爱国主义”的幌子下,大肆侵吞别国,滥杀无辜。

  在私有制的社会里,广大劳动人民是最勇敢、最坚定、最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他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艰辛劳动,创造了祖国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在国家惨遭劫难的时刻,他们会义无反顾地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去保卫祖国的疆土,甚至高举起义的大旗,去反抗国内外的双重压迫。他们不愧为民族的脊梁,其爱国主义的丰功伟绩,是全民族最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当然,由于劳动人民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使他们始终未能成为国家的主人,加上历史的局限,缺乏科学理论的武装和先进阶级的领导,使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统治阶级的利用或扼杀。这种状况直至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有了根本的改观。

  (三)时代性

  爱国主义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随着各民族面临的不同历史任务而具有不同的时代主题。我们既肯定爱国主义有历史的继承性,它可以从纵向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特征。但我们同样强调爱国主义的时代性,它可以从历史的横切面,看到爱国主义的层次、内容、形式及推动力量,会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就使我们对爱国主义的整体特征有较全面的认识。

  1.古代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创建文明统一的中华帝国

  中国古代曾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代。其间虽出现了分分合合的起伏跌宕,但中华民族始终坚持团结统一,反对国家分裂割据,反对民族压迫,反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卖国行径。历代农民革命领袖和某些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遵行“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和基本国策。他们从各自阶级的利益出发,为了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提出了革除弊政、励精图治的政治主张,分别通过革命与改良的不同方法,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尽管某些封建帝王也发动过对外族外邦的侵略、掠夺的不义之举,但并不是以夺地敛财、奴役外族为根本目的,而是为了“本固邦宁”、“协和万邦”,故亦多少含有守疆保土之意。

  2.近代爱国主义的主题是拯救危亡困境的中国

  鸦片战争后,世界帝国主义的“神圣同盟”,采用军事、政治等各种高压手段,把中国由一个封建主权国家逐步推入半殖民地的深渊。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和各种反动势力为了苟延残喘,奉行卖国主义政策,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俯首贴耳地充当外国侵略者的忠实走狗。面对穷凶极恶的强大敌人,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爱国者,在捍卫祖国的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把强烈的忧患意识与坚定的民族自信心,把抵抗外国侵略者与向外国学习,把炽烈的报国之志与积极探索救国之路结合起来。既反对外来侵略,又反对本国腐朽的封建统治。从忠君爱国,到抑君爱国,再发展到叛君爱国;从企图通过改良保存封建王朝,到建立农民王朝,再发展到推翻封建帝制创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把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融为一体。为挽救民族危亡,地主阶级抵抗派、广大农民群众、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都竭尽全力进行了救国的尝试。充分显示了近代爱国主义集中反映的救亡图存的紧迫性、社会力量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及其民族的革命性,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和中国的封建势力。但是,这一系列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壮举,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苦难祖国的命运。

  3.现代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建立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1919年中国爆发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独立地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中国爱国运动的领导阶级。在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基础上,1921年诞生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地制定了经过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分两步走的革命纲领,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的英勇奋战,打败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大敌人,在中国大陆推翻了剥削制度,结束了逾百年任人宰割与凌辱的历史,不仅把近代爱国主义先驱者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变成现实,而且开创了华夏历史的新纪元。

  历史反复证明:在鸦片战争以后所涌现的300 多个政党和社团中,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因为她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肩负着历史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是因为其领导集团成员都是从真诚的爱国者,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逐步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是最忠诚、最彻底、最卓越的爱国者,他们在爱国主义运动中注入了彻底革命的内容,把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同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同振兴中华的社会主义事业结合起来,因此,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进、最伟大的政治集团,是民族解放运动当之无愧的领导核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与此同时,从中国人民不畏艰辛,经上下求索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适合中国的国情,才能给苦难的中国带来光明和希望。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的选择,历史的必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就是现代爱国主义运动最正确的结论。

  4.当代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

  毛泽东在总结逾百年历史经验时,曾明确指出:“我国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共计一百零五年时间,全世界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战争,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告终之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确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改变了祖国历史的进程。尽管在其后的前进过程中,出现过“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失误,但社会主义建设仍取得可喜的成就。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中国分“三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摒弃传统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打开国门,吸纳全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保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各项事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中国47年翻天覆地的巨变所取得的骄人业绩有目共睹。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撰文指出:“在鸦片战争中使中国蒙受耻辱的英国即将被驱逐出香港,长期来掠夺土地成性的俄罗斯现成为恳求同中国进行贸易的苦苦哀求者;过去100 年中折磨中国的主要国家日本正在谈判表示历史性道歉的措词。”“流行的看法是:中国必定成为下一支全球力量……中国在今后20年中将成为另一个超级大国。 ”〔5〕

  在当代,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爱国的实质就是爱社会主义的祖国。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是对当代爱国主义特征精辟的概述。中国人民经过认真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更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公有制为主体,依照按劳分配的原则,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加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梦寐以求的理想蓝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因此,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具有共同追求的目标,体现着共同的根本利益。两者虽有层次上的差别,但无本质区别。爱国主义为社会主义提供了广泛而牢固的政治基础,社会主义又赋予爱国主义以崇高的理想和崭新的时代内容,使爱国主义得到最充分的体现。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四、爱国主义的作用

  爱国主义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不论是国运昌盛的岁月,还是坎坷曲折的年代,它一直发挥着巨大的凝聚作用、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使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世界进步事业中一支举足轻重的伟大力量。

  (一)坚如磐石的凝聚作用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树立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引导和凝聚到为祖国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上来,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建功立业。

  1.爱国主义极大地增强人们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民族自信心是一个民族积极的、肯定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这是人们坚信自己有力量驾驭特定环境,克服困难,寻求真理的一种理智感。它既是人生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我们中华民族在开创和推动世界文明事业上的巨大贡献是举世公认的。中华民族具有无比的聪明才智,其卓越的抽象思维能力、杰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优异的创造思维能力,已在移山填海改造自然和除旧布新改造社会的反复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中华民族几千年所积淀的民族自信心,其深度与广度在世界上具有无与伦比的特殊作用。

  民族自尊心是指一个民族保持自己尊严的感情,是民族自信心的深化和发展。一方面,它要求本民族的成员自觉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用实际行动去捍卫国格与人格;另一方面,决不允许其他民族或国家侵犯、歧视和侮辱本民族的尊严。这是一种坚贞的民族气节,它驱使人们自爱、自重、自律,把自己的聪明才智乃至生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祖国和民族。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大业,这就从积极的自我评价,深化发展为道德标准,演化成行为的动力。

  民族自豪感是指一个民族对自己历史和现实社会成就的愉悦情感。世界上每个民族都以自己的成就为荣,这些成就凝聚着整个民族千百年来的理想和追求,体现了历尽磨难与艰辛所迎来的胜利的欢欣。“子凭母贵”,祖国与其儿女荣辱与共,祖国的国际地位同每个中国人的命运紧密相连。心系祖国,立志为民,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肩负崇高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中华儿女,都会用爱国主义的精神去武装自己的头脑,毕生锲而不舍地承担建树祖国荣誉、维护民族尊严的义务。

  2.爱国主义定会促成祖国统一大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政府始终致力于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 自1979年以来,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一系列政策,这是从中国国情的实际出发而提出的科学构想,它从台湾问题开始提出,首先运用于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

  “一国两制”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政治概念。它是指中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国家主权,台湾与大陆统一以后,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作为代表全中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的“一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但也容许在小范围的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享有高度自治权。这样做既有利于国家的长期稳定,也有利于大陆与港澳台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我们主张“一国两制”,在国内外都没有先例,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它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也不是玩弄手法的权宜之计,而是从实际出发、深思熟虑的结果,是充分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具体体现。香港、澳门、台湾同胞与大陆人民血脉相通,自古一家,休戚与共,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香港、澳门的问题是历史遗留的国与国之间的主权问题,这是一个没有回旋余地、别无选择、不容讨论的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但却处于长期隔绝的状态。三个地区的同胞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长期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已经形成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各种习惯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制度相适应。为此,我们充分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照顾他们的现实利益,在祖国统一的大前提下,求同存异,这有利于三个地区的长期稳定和更大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大局为重,不计历史恩怨和信仰差异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和博大胸怀。

  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香港从制定基本法,成立预委会、筹委会筹建特别行政区,到组成推选委员会推选首任行政长官人选,临时立法会已产生并开始运作,特区政治框架已初步建立并日趋完善,各项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由推委会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推举并经国务院任命的首任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一再强调要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和价值观,以凝聚社会、整合秩序和焕发人心,这代表了全香港市民的心声。

  随着按“以我为主”的原则,排除干扰积极推进香港特区筹组工作的同时,澳门后过渡期的工作正从两个方面有条不紊地推开:一是在中葡联合声明和澳门基本法的指引下,妥善解决历史遗留的人才、语文、法律等方面的特殊问题,推动市民参政议政,逐步处理好政权交接的各项事务;二是促进并保持澳门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为实现平稳过渡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港澳政权的交接,将在本纪世内最终结束外国人在中国国土上管治的历史,洗雪中华民族近代的耻辱,告慰英灵,为国增辉。香港、澳门问题的逐步解决,为实现祖国统一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1995年1月30日, 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确立了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指导方针。这篇纲领性的历史文告,受到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人士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誉,认为“全篇充满一个‘诚’字,可以说披肝沥胆,公忠为国,情见乎词,跃然纸上”〔6〕。可是,两年来,李登辉之流对内加紧强化独裁统治, 由“暗独”走向“明独”,与民进党同流合污;对外大力开展所谓“弹性务实外交”,“努力推动参与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等“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活动,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种罔顾民族大义、倒行逆施的丑恶行径,正受到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强烈谴责。我们希望台湾当局认清形势,顺应全民族的愿望,面对现实,迷途知返,以实际行动回到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上,以免被历史洪流所席卷。我们坚信中国必将统一,台湾定会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一国两制”的构想,把爱国主义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高度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我党一贯坚持的“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的政治主张的内涵,拓宽了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连英国原首相撒切尔夫人也不得不公开承认:“从历史的眼光看,‘一国两制’是最天才的创造。这种构想看起来是简单的想法,但却是充满想象力的构想。”〔7 〕“一国两制”的实施必定能够凝聚起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巨大力量,推动中国的统一和腾飞。

  (二)育人立国的导向作用

  爱国主义作为以祖国和民族为本位的人生价值取向,不仅是使命感、责任感的理想教育,更是育人立国的实践活动,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真正发挥其导向作用。

  1.爱国主义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座右铭

  爱国是个人对推动祖国历史发展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也是祖国进步对个人行为的要求。近代以来的中华英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爱国主义作为个人安身立命的座右铭。

  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从少年时代起就立下了报国之志,心系天下。在随后艰苦地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中,接受了马列主义的科学理论,并使之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引我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他们叱咤风云的光辉业绩举世震惊。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大批卓有成绩的海外赤子心向祖国,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百废待兴的故土。彭桓武、华罗庚、钱学森等科学家回国后,将爱国主义的炽烈感情,化为孜孜不倦的报国行动,创立了不朽的功勋。

  在为共和国创业的历程中,王进喜、焦裕禄、雷锋、蒋筑英、孔繁森等各行各业的先锋模范,虽经历不同,年龄各异,但却有相同的愿望:对祖国的养育之恩当涌泉相报。他们用忠诚写下了誓言,毕生为祖国和人民奉献。曾获得奥运会、世乒赛、世锦赛等120 多个冠军的著名运动员邓亚萍认为:“是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祖国造就了杰出的运动员,我个人的命运始终与国家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

  爱国主义教育是最基本的养成教育和素质教育,是培养人才、铸造灵魂的基础工程。以爱国主义作为全民族终身教育的重点,是广大青少年。当代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在实现我国“三步走”的宏伟目标中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因此,广大青少年首先要勤奋学习,既要学习做人的道理,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让自己的人格、人品不断升华,以高尚的理想情操塑造纯洁的灵魂;又要以孜孜不倦的精神,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吸取营养,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先进的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来丰富自己,掌握过硬的本领,勇攀科学技术的高峰。其次,要积极投身到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自觉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始终站在改革的前列,在各自的劳动岗位上勤勉敬业,开拓创新,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一流的业绩。第三,要以革命者和创业者前辈为榜样,把个人理想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奋斗汇到人民群众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创造活动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把自己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导航台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坚持和发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就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和克服闭关自守的民族排外主义与崇洋媚外的民族虚无主义两种错误的倾向。

  民族排外主义是愚昧无知和顽固守旧的表现,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它是封建社会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物。民族排外主义不分青红皂白地全盘肯定自己民族的东西,而无视并否定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特长。认为凡是本国祖传的便视若珍宝,不遗余力地加以保护。这是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的虚骄心态。

  民族虚无主义则认为本国民族的一切东西都是落后乃至反动的,而外国的一切东西都是先进而神圣的。不仅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贬得一无是处,甚至把长城、黄河、黄土地乃至中国人的黄皮肤,也斥之为绝望的标记,鼓吹“全盘西化”,要用西方资本主义的“蓝色文明”来取代中国的“黄色文明”。民族虚无主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崇洋媚外政策的产物,是卑躬屈膝、妄自菲薄的奴才心态。

  全盘否定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全盘肯定资本主义的一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反映了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片面性,对中国和外国都缺乏全面、历史、本质的认识。传统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传统可以为现实服务,但它不能统揽现实,我们应不断推陈出新,不能作茧自缚。资本主义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曾产生过巨大的作用,但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已障碍生产力的发展。其价值观念、思想体系与生活方式已日趋陈腐。全盘照搬、盲目套用,必然误国害民。因此,我们要引导人们坚持以爱国主义导航,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识别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先进与落后的能力,使中华民族不断进取,永远走在世界民族的前列。

  (三)振兴中华的激励作用

  在中国数千年的发展史上,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华民族社会动员体系的“中枢神经”,是催人奋进的动员令与进军号。它激励着饱经磨砺与忧患的中华儿女,始终高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旗,不断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1.爱国主义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原动力

  建立在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忧患意识,能鞭策和激励中华儿女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百折不挠地为国家的振兴去毕生拼搏。

  忧患可以兴邦。“生于忧患”、“为国分忧”的爱国主义传统,增强了中华儿女的危机感和使命感。在国家安泰时期,能使人们居安思危,保持警惕,防患于未然;在国家多事之秋,能使人们正视危难,承认差距,立志于变革创新。这种忧患意识,能变压力为动力,变劣势为优势,使中华民族锐意进取,始终保持勃勃生机。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古的浩然正气。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征程中,中华儿女用富有时代特征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把先辈们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发扬光大。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传家宝。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之路和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建设之路。这是世界历史上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中华民族是一个不怕任何困难与挫折的英雄民族,面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种种恫吓和威胁,我们大义凛然,横眉冷对,以大无畏的精神去顽强战斗,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走自己的路。这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的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

  中华儿女自古就懂得“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以克勤克俭、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教育后世。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向中华民族的自立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是一个处于创业时期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国力差,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农业基础相当脆弱,很多农村刚刚解决温饱,还有6500万人没有摆脱贫困;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不高,生产方式落后,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40;到21 世纪中叶,我国人口高峰将达16亿以上。要解决这么多人的衣食住行问题,绝不能乞求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恩赐”,事实上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世界难题。若靠资源的过度消耗,甚至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谋求短时的富裕,亦决非长久之计。因此,我们要保持并发扬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作坚决的斗争。当今的世界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历史责任感, 激励着我们奋勇直追。 要使我国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就必须经过几代人毕生的艰苦奋斗。

  2.爱国主义是改革开放的立足点

  改革开放是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民族的命运所系,是中国人民进步发展的历史意志、历史要求的具体体现。

  当今的世界是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世界,社会主义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必然要求。但是,社会主义社会不可能在它一经产生之后就完全成熟、十分完美。它必然与人类历史上已经历过的各种社会形态一样,会在其生长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历经济、政治等各种变革,以排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种变革与过去以新剥削制度代替旧剥削制度不同,它既是一种消灭剥削制度的彻底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范围内也发生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因此,一方面我国的改革无论其广度和深度都应超过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另一方面要从“不改革中国就无出路”的认识出发,勇于突破过去那种僵化的观念与传统的体制,革除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权力过分集中、排斥甚至完全否定市场经济等弊端。改革者是当代的爱国主义者,中国人民伟大的儿子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他的号召和指引下,亿万人民群众以巨大的热情投身到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之中,使中华大地在短短的十多年中呈现了旧貌换新颜的万千气象。

  在致力于改革的同时,我们以国际视野去审视自己,发现中国与世界现代文明的显著差距。在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因此,没有超前的意识,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没有高素质的跨世纪系统配套人才队伍,国民经济不能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将会遇到极大的困难,我国在国际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将丧失殆尽。为此,我们必须在深化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的方针。

  现代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历史经验一再告诫我们,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摆脱贫穷落后、被动挨打,就必须了解和接近世界,也让世界了解和接近中国。对外开放的实质就是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重组生产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挥经济的比较优势,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能力。因此,我们要毫不动摇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方针,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更有效地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的一切优秀的社会化、现代化的生产规律和经营管理经验,积极利用外资,引进、消化和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从中国实际出发,博采众长,迅速壮大我国的经济实力,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各地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通过扩大开放的领域与范围,来提高质量和效益,使我国的对外开放更加规范,更加成熟,更有成效。

  我们的对外开放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的对外开放,是坚持国家主权的对外开放,这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原则。我国人民一贯主张国家无论强弱大小,都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国际事务,历来都充分尊重各国人民对自己发展道路的选择,绝不把本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也绝不允许别国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中国。我们一向坚持和信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国际交往中,特别是在以强凌弱、以富欺贫的外来压力面前,从不低三下四,仰人鼻息。更不会卑躬屈膝,丧权辱国,拿主权和原则来做交易。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越来越高的信誉,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根本原因之一。

  新时期的爱国者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腾飞,积极推行改革开放政策,而改革开放政策又反过来开拓了爱国者的思路,开阔了视野。过去,我们习惯于从纵向进行分析比较,强调自己与自己比,现在与过去比,也确实能在一定程度激发民族的进取精神。现在,我们更多地强调从横向进行分析比较,使我国通过改革开放加入到世界文明的潮流之中,真正谋求到既保持民族传统中优秀的基因,又同世界文明进程合拍的有效途径,提高了鉴别的水平与能力,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中华儿女以更昂扬的斗志投身到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为再创历史的辉煌而做出新的贡献。

  注释:

  〔1〕张传玺:《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

  〔2〕《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586页。

  〔3〕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1987年版, 第67页。

  〔4 〕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文件》,第13页。

  〔5〕《华盛顿时报》1996年10月29日。

  〔6〕《澳门日报》1995年2月4日社论。

  〔7〕《人民论坛》1994年第三期第40页。

作者介绍:伍国基 暨南大学


相关内容

  • 20**年版思修教案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
    [教案]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把握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了解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认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2.明确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是统一的,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的 ...
  •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提纲人教版
    <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 文化的反作用: 不同民族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特殊性: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文化的发展并不是与经济的 ...
  • 浅谈中国民族问题
    浅谈中国民族问题 姓名:齐豪 学院:信息 班级:电信0803 学号;[1**********]2 所谓民族问题,指的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解决民族问题,核心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问题. 民族问题的存在是长期的 民族问题发 ...
  • 毛概论文--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 ...
  • 学校民族团结工作总结
    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总结 为了使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促进学校和谐稳定,我们学校遵照上级下发 的文件精神,认真扎实地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我们要把民族教育工作深入到学校 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去,进一步提升了广大 ...
  • 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2015-09-16 10:18 来源:<求是> 2015-09-16 10:18:57来源:<求是>作者:责任编辑:康慧珍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学部委员 郝时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站在全 ...
  • 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集成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是当代青年一代不允许有半点含糊的职责:做一个坚定的爱 ...
  • 思政论文-当代大学生如何做一名真正忠诚的爱国者
    结合当前国内实际分析当代大学生如何做一名真正忠诚 的爱国者 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现在的中国经济建设成就巨大,民主政治向前推进,民生问题得以改善,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同时国际,地区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周边国家不断侵犯我国国家 ...
  • 弘扬五四运动爱国精神演讲稿范文四篇
    1919年5月4日爆发的那场北京学生反帝爱国运动,其革命浪潮迅速席卷全国,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这次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背景下所爆发的学生爱国主义运动,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有着举大的意义. 它是一次追求民主.追求真理的思想 ...
  • 近代中国经济
    的是 ①抵制了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②构成了洋务运动的思想理论基础 ③客观上为西学传播打开方便之门 ④这一观念在新文化运动中被颠覆 A. ②③④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 8.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下面的图表.据此,他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