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莺的人物分析 - 范文中心

莺莺的人物分析

04/02

我们认为,莺莺就是一个 “矛盾”的结合体。莺莺“矛盾”的性格一直贯穿全文。

1. 在他们初次见面时,和张生的首次见面并不开心。郑母要求莺莺出来拜谢帮助过他们家的张生,而莺莺先是推说生病,使母亲发怒,后来她才慢慢的从房间里走出来。出来会面时,莺莺只是传普通的常服见客人。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莺莺虽然顺从了母亲的心意,出来会面,可是一定要表现出自己内心的抗拒。而后张生与她说话,莺莺只是用冷淡的言语回应了张生。从这些动作和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莺莺内心叛逆与顺从的矛盾,这是“矛盾”的初现。

2. 虽然莺莺不待见张生,但是张生对莺莺可算是一见钟情。

于是托红娘捎去了《春词》两首。莺莺看过信,觉得张生是个有才之人,心生好感,于是立即回信《明月三五夜》,诗句中暗含着对张生的爱慕,张生当然读得出来。于是他晚上爬墙到了莺莺的门前。这时莺莺应该出来迎接她喜欢的人,可恰恰相反,她穿戴整齐,正襟危坐,大数张生这样轻浮的行为。张生有点摸不着头脑,不明白莺莺的心思是什么,我相信各位读者也是同样的感觉。

更有戏剧性的变化还在后面。张生吃了闭门羹,以为和莺莺没有结果了。可是没过几天,莺莺自荐枕席,不耻委身。莺莺如此的主动,让张生更为惊讶。

后来莺莺又没来了。张生写了《会真诗》,仿佛给莺莺吃了定心丸,自此一个月,莺莺就过着“朝隐而出,暮隐而入”的生活。

从莺莺与张生向恋的这段情节,可以看出莺莺的前后矛盾反复,表里不一,令读者捉摸不透。她先是表达爱意,然后严词拒绝,再到主动出击,莺莺的这些行为矛盾而反复,表里不一。

那么到底为什么莺莺会有这样奇怪的举动呢?在后来她写给张生的回信中我们可以找寻到一些线索。在这其中一句就是“儿女之心,不能自固”,就是说男女之间的心,是不能自己控制的。莺莺对张生的感情在她心里有过一番的挣扎,莺莺是一个心思细腻之人。她仔细思量,在大数张生之后,张生依旧保持如前的斯文的举止,可能使莺莺放下了防线,反而增加了对张生的好感,心中也浮出对张生的不忍、抱歉、悔意。莺莺在心里翻来覆去,无限挣扎冲突,最终选择了主动出击。所以,这样看来,莺莺的心理也有过强烈的矛盾,是爱还是不去爱。

所以从开始对母亲的反抗,到自己内心对爱情挣扎,莺莺身上的矛盾的到了深化。

3. 莺莺与张生这样私会了一个月。当崔母发现木已成舟,只好“因欲就成之”。事情到了这里,可以有一个好的结局了,比如莺莺与张生结为连理。可是并不是这样。

莺莺十分敏感,她发现张生对她若即若离,她可能预感到了“始乱终弃”的威胁。在张生就要去考试离去时,她的心情异常复杂,她既深爱着张生,却怕他的滤去。她用自己的柔情的劝告,来

表示她对张生的诚笃。她是这样跟张生说的(如果你起先是玩弄,最后是丢弃,你当然是妥当的,我不敢怨恨。如果你玩弄了我,最终要娶我,那是你的恩惠,我俩到死相爱的誓言,也有了结果) “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则没身之誓,其有终矣,又何必深感于此行?然而君既不怿,无以奉宁。君常谓我善鼓瑟,向时羞颜,所不能及。今且往矣,既君此诚。”

这里既有热切的期望,聪明的暗示,又有难以言状的苦衷。她并不回避即将和张生诀别时那令人心碎的痛苦,更反衬出她克制这种痛苦的精神力量。那深沉的情语也就更蕴藏了她的心潮奔涌、情如火炽。

2)张生离开了莺莺,却并没有给莺莺任何承诺。但是莺莺却以“君之惠”的谦卑之语对之,可见她对张生的已经情深意重了。

第二年,张生没有考取,留在了长安。他写信给莺莺让他把事情看开些。

这里仿佛就在预示着莺莺被离弃的结局。可她还是勇敢的表达对张生的思念,给他回了信,同时也做好了被离弃的心理准备。

3)在回信的同时,莺莺还送了张生玉佩作为信物,说是“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玉“代表着坚固润泽不改变,而”环“代表着始终不绝。这里不仅表现出了莺莺的深情对张生一片深情,同时也变现出了莺莺对爱情的坚定执着。这些情节都体现了莺莺感性的一面。

4)可是到了最后,莺莺还是被张生离弃了。莺莺嫁人了,张生也娶了妾,莺莺并没有因失去恋人而失去理智,而是嫁给他人,继续坚守她应当负起的妇教规范。

当张生经过莺莺家时,要求请见,莺莺回绝了张生的请求。莺莺对张生一定还心存旧恩,否则不会写下”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这样的回话。她一定在得知张生到来消息时心中有过挣扎,是见还是不见。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莺莺最终还是选择了理性,决定摆脱爱欲纠缠,于是莺莺提笔写了回绝信。没有愤恨的复仇,只有温柔的感谢和谅解宽恕的祝福,在感性与理性的矛盾中取得平衡.


相关内容

  • 读[西厢记]有感
    读<西厢记>有感 总有一卷执手沧海的誓言停在心里,多少才子佳人的爱情,深深浅浅摹画在心脏里,噗嗤噗嗤一直鲜活着:总有一段"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爱恋,在历史的沉沦里煜煜生辉,散发着独特的光芒:总有一树光彩照人 ...
  • 西厢记作者简介(2)
    王实甫(生卒年不详),名德信,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人,元代着名戏曲作家,生平事迹亦不详.着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 ...
  • 量子论和古代文学对立统一的概述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王禹偁的散文<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用竹楼含蓄地表现出一种愤懑不平的心情,表达了他遭贬之后恬淡自适的生活态度和居陋自持的情操志趣. 2.文学史上"宋初三体"是指白体.晚唐体和 ...
  • 关汉卿士妓之恋剧中的儒生形象及其心态
    第$/卷第/期$%%#年/月 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56789:;6>:9>?@:9A9=BC8?=DE*+@=;6?6F@E:9GH6I=:;HI=C9IC?, J6;1$/K61/ 57;1$%%# 关汉卿士妓之恋 ...
  • 傲慢与偏见论文
    摒弃世俗观念,有情人终成眷属 -------析<傲慢与偏见>和<西厢记>中"门当户对"观念和爱情婚姻 绵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08级4班 王娟 学号:0804410414 <傲慢与偏见> ...
  • 课文[长亭送别]解读
    课文<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的一个情节.在这之前,张珙与崔莺莺已私下结为夫妻,但老夫人知道后并不认可,最后提出条件,就是张珙考取功名后,他们才能正式结为夫妻--合乎礼制的夫妻.这一矛盾冲突以张珙和莺莺的让步--张珙 ...
  • 长亭送别(节选)同步练习
    14.<长亭送别>(节选)同步练习 2011级班姓名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谂知(ni ǎn )暮霭(ǎi )胸臆(yi ) B .泠泠(l éng )相偎(w ēi )栖迟(q ī) ...
  • 中国古代十大爱情故事
    中国古代十大爱情故事 梁祝化蝶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 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 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 ...
  • [剪灯新话]与唐人小说
    作者:程国赋 明清小说研究 1999年07期 在中国文言小说史上,如果说唐传奇和<聊斋志异>是两座创作高峰的话,那么明初出现的<剪灯新话>则是这两座高峰中间过渡性的桥梁.它上承唐人小说(注:本文所提到的唐传奇和唐代小 ...
  • [西厢记]匠心独运的戏剧冲突
    浅谈<西厢记>匠心独运的戏剧冲突 [摘 要]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作为中国古典戏曲的 典范作品,作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有着他匠心独运的戏剧冲 突.全篇的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两条线索:一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