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 - 范文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

05/13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国际条件:

1、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奠定了建立新中国的前提条件。

2、经过人民大革命,形成了全国人民的空前大团结。

3、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极端落后。

4、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中苏两党关系加强(与苏联控制与反控制的拉锯战)

5、世界冷战局面开始出现,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人民共和国方案中经济形态:由五种成分构成:1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2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

3私人资本主义 4个体经济 5国家和个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经济方针:公私兼顾 劳资两利 城乡互助 内外交流 《共同纲领》内容:

1、关于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

2、关于新中国的政权制度、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总原则 4、关于人民的权利与义务

意义: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宪章,他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是政府的施政方针,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体现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署长

1948年秋到49年初对官僚资本的接管政策和办法,既不打乱企业原有的组织机构,而是先按照原来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系统“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由军管会对他们自上而下、原封不动 、完整的接收下来。派往这些企业的军队代表的职责是监督生产,而不是直接管理企业的生产。所有这些规定的唯一出发点,就是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没收官僚资本的两重性质: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即中国买办资产阶级及摧毁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的意义看,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从消灭中国的大资产阶级来看,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第二章 共和国民主改革的全面展开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p30

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 明确提出当前的中心任务就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实现此任务的三条件:1、土地改革的完成 2、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 3、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抗美援朝的原因:

1、国家安全与利益问题:中美一战不可避免,东北的安全问题

2、来自苏联的压力:苏联劝说中国参战,而自身为避免与美国直接冲突不参战

3、维护与强化大国形象 4、巩固中朝友谊 5、毛泽东喜欢挑战

1950年冬到1953年春新解放区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的三个新特点

1、这次土改是在革命战争已经取得全国胜利、新中国已经建立的新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进行的

2、在政策上把过去征收富农的多余土地和财产的规定,改为保存富农经济,使富农在土改中处于中立的地位,保证土改的顺利进行

3、在人民政权已经已经在全国建立的条件下,强调土地改革要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的进行

七届三中全会后(1950年)人民政府在统筹兼顾的原则下,开始全面调整工商业。这次调整工商业的主要任务是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以调整公私关系为中心 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倒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第三章 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p58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1、适应了当时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2、这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顺利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客观要求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

4、对个体农业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迫切需要

5、当时的国际环境也迫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从指导思想看 ,“一五“计划的五个特点

1、体现了国民经济要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的思想,注意在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相应的发展轻工业、农业、

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文教科学事业

2、体现了国民经济发展要统筹兼顾新建工业与原有工业、沿海地区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

3、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估计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客观可能性

4、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5、正确处理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把发展生产同改善人民生活恰当的结合起来 统购统销的背景:

1、严峻的粮食购销形势 2、两种“炸药”中的选择 统购统销政策的发展历程:

1、酝酿阶段 2、制定和实施 3、扩大阶段 4、调整阶段 5、被取消阶段

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

1、缓解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要面对的资金和粮食等的困难和紧张形势 2、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统购统销的影响:

1、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的问题

2、不利于成事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物质交流且对后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起了凝固化的作用

3、对中国城乡二元化社会体制的形成和凝固有这直接和密切的关系

1954年全国一届一中全会制定《宪法》 宪法的主要内容:

1、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2、规定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即规定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

3、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4、民族区域自治 各民族自治区成立的时间:

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 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则:

1、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在土地改革后,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受到农民的拥护

2、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会这种由低级到高的组织形式,实施逐步过渡,使农民容易接受

3、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4、制定并贯彻执行了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由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的农村阶级政策,使农村合作化进程有了坚 实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5、要把社会改革同社会改革相结合。在实现农业合作化后,国家应努力用先进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

第四章 共和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P103 《论十大关系》发表提出的背景:

1、 a、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中积累的问题,在1956年集中的暴露出来

b 、经济上: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暴露

c 、政治上:高度集权的体制

2、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弊端也开始暴露出来

3、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后面临的新问题:a 、科技人才在数量上、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建设的需求

b 、对知识分子的使用存在问题 十大关系的内容:

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7、党和非党的关系 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9、是非关系

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对《论十大关系》的评价:

1、意义: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10个方面的关系问题,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初步总结了我

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为中共八大制定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奠定了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我

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2、历史局限性:

a 、对苏联模式的弊端没有根本的认识

b 、体制改革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进行思考的,没有提出实行根本变革的主张

c 、虽然涉及对外开放的问题,但是没有找到对外开放的途径

d 、没有论述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共八大的内容

1. 八大正确的分析了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国内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

2. 确定了我国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3. 初步探索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4.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5. 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 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的基本点:

1. 科学的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新学说

2. 首次明确的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思想

3. 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 解决的方法也不同

4. 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主题,阐述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

矛盾的各项方针

5.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为了实现中国工业化

小点:1957年毛泽东著《事情正在起变化》(由整风运动变为反右派斗争) 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原因:

1、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当时右派进攻的形势作了过于严的估计

2、对当时正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识不够清楚,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的形势、特点和规律认识不

够清楚

3、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

4、采取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等搞群众运动的方式

5、没有及时制定和下达划分右派的标准 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后果:

1、它直接打击了我国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内一大批治国兴邦的优秀骨干分子

2、使党的整风运动背离了正确的方向

3、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后果在理论上集中表现就是改变了八大关系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论断

1958年5月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大跃进“运动的原因:

1、直接因素:受国际赶超浪潮的影响

2、苏联因素:工农业比例失调发展速度慢

3、实践因素:三大改造提前完成,反右派斗争胜利的实践

4、历史经验因素:战争年代的革命经验

5、体制因素:个人专权的政治体制

6、心理因素:群众和领袖心理

7,西方哲学者提出的因素:“毛挂帅”说;两条路线斗争说;“派系”斗争说 “大跃进“评价:

1、教训:1、决策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经济建设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3、加强集体领导,健全民主制度,防止个人专断 4、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2、积极评价:

1、英国学者杰克·格雷,大跃进打破了苏联模式片面重视重工业发展的策略,为农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第一次把工业纳入了现代化的进程中,力图实现当代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跨越

3、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凝聚力值得提倡

4、加强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模式的衰落,强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体制,其基本特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实际上市搞”一平二调“(平均主义,无偿调拨):

1、所谓”大“就是规模大,原来一二百户规模的农业社被合并成拥有四五千户一两万户的人民公社

2、所谓公,是指公社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化程度高

3、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4、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是: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普遍、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

第五章 在调整政策、战胜困难中进一步探索建设道路 p155 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原因:

1、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a 、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开始大跃进 b、北戴河会议通过了在农村建立农民公社的决定

c 、1959年庐山会议反右倾斗争 d、赶英超美的口号)

2、当时的自然灾害。

3、苏联政府撕毁合同,撤走专家 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表现:

1、农业生产急剧下降,粮食极度缺乏 2、“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通货膨胀严重,市场供应紧张 应对国民经济困难的措施:

1、对重工业和基本建设战线实行“伤筋动骨”的压缩,真正实现了“退够”

2、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

3、加强财政金融管理,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市场供应

4、进一步调整农村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

5、进一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强和支援农业 六十年代国民经济调整的经验

1、端正思想路线,大兴调查研究

2、合理调整生产关系

3、坚持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4、突出农业基础地位

5、发展商品经济,重视价值规律

1960年中央工作会议与1961年八届六中全会决定 :1961年起两三年内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其基本内容是:以调整为中心,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失调的比例关系,巩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发展和变革中获得的巨大成果,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质量和经济效益 七千人大会的内容:

1、大会初步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大跃进以来经济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在肯定“三面红旗”的前提下,指出了大跃进的主要缺点和错误

2、会议发扬了民主,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强调要恢复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优良作风

3、总结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强调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

4、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抓好调整工作 对七千人大会的评价:

意义:大会虽然未能彻底克服党内存在的左倾错误指导思想,但是对于纠正“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起了积极作用,对于动员全党坚决贯彻执行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是一个重要转折

局限性:林彪的讲话谈出不和谐因素

1962年9月,八届十中全会内容:

1、肯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严重困难形势下所表现出来的团结一致、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

2、但十中全会重新强调阶级斗争,错误的开展对所谓的“黑暗风”、“单干风”和“翻案风”的评价

第六章 共和国发展中严重曲折的十年 P208 小点:

1、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特殊的阶段,即“文化大革命“时期

2、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的文章,这件事成为文革发动 的导火线 3、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同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文革的正式发动

4、会议决定撤销以彭真为首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重新设立文化革命小组(中央文革小组)

5、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十六条》等决定,在党内完成了发动文革的法定程序,把文革运动推上了全面发动的轨道

6、文革初期走在最前列的重要是红卫兵,是以中学生为主体的群众组织

7、中共九大确定林彪为中共中央唯一的副主席和毛泽东主席的接班人 文革原因:

1、经济:a 、毛泽东空幻的经济思想,即推行最纯洁、最完善的社会主义

b、推行三面红旗

c 、对严重经济困难认识的分歧

2、政治:a 、左倾错误发展到极端的表现 b、中苏论战等国际斗争的影响

c、毛泽东本人的失误 d、反革命集团的煽风点火

3、文化:a 、个人专断、集权主义等传统文化流毒的影响 b、革命第一等斗争哲学的影响

4、心理因素:毛泽东自信,听不进不同意见的领袖心理和群众盲目崇拜急躁的心理

5、国外学者提出的三个原因:a 、毛泽东发动文革时坚持他的社会理想 b、毛泽东、刘少奇之间的权利斗争

c 、以上两点的综合 小点:

1、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会议第26届会议,由阿尔巴尼亚等18国(后增为23国)代表提议,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案作为紧急问题列入议程,(压倒性票数)从而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同时把台湾国民党集

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2、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28日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3、1972年9月25日,田中角荣首相应周恩来总理邀请访华,毛、周会见了他,经过会谈,29日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4、1974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决定在最近期间召开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0月4日毛泽东提议邓小平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 文革的危害:

1、文革已粉碎四人帮的胜利而告结束,但他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2、在政治上,文革极其严重的削弱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整个共和国的国家工作

3、在思想文化上文革造成了极大的混乱

4、在经济上,文革使国民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文革经验教训:

1、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3、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4、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第七章 共和国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p282 小点:

1、1977年7月16日到21日召开的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把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永远开除出党,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

2、首先起来旗帜鲜明的批评“两个凡是”的是邓小平

3、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4、1979年1月中国中央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在北京召开了理论工作务虚会 5、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受中共中央委托,在理论务虚会上作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 6、1979年4月中央政治局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即反保守 又反冒进)、

7、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决议,为刘少奇平反

8、1979年10月下旬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立即着手起草建国以来党的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工作由邓小平、胡耀邦主持,起草小组由胡乔木主要负责

9、1981年6月27日到29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

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内容:

1、首先,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4、全会决定调整国民经济,加快农业发展,解决人民生活中多年积累下来的一些问题

5、全会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6、全会决定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 评价: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

2、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3、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就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 开放的序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5、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

1、1950年——1953年底: 农村土地改革实际上是解放生产力的革命(土地由地主所有变为农民所有) 2、1953年底——1956年底: 农业合作化运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土地由个人所有变为集体所有,最主要的成果是土地 公有化)

3、1958年——19778年 :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民公社化以来,农村改革付出了很沉重的代价,农民是最大的受害者 4、1978年——今: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1978——1984以推进“家联“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b 、1985——1988通过变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整个农村经济继续发展 c 、1989——1992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并开始改革粮食购销体制,培育农产品市场,农业生产回升 d 、1993——今 进一步深化农村市场经济改革,农业获得稳定发展

第八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 p333 小点:1、1982年 , 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

2、六届人大一次会议根据刚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选举李先念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3、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专门讨论并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4、在沿海港口城市开放的基础上,198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5、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内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具体来说: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6、1984年9月,中英双方达成协议,草签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及三个附件。同年12月19日,中英领导人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及三个附件 7、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政府总理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第九章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p383

1987年 中共十三大召开, 突出贡献: 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奠定了理论基础 十三大内容:

1、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2、大会对当前我国社会做了深刻分析

3、十三大报告还规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4、十三大提出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革

5、十三大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

6、大会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中央顾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小点:

1、1989年6月23到24 日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对中央领导机构的成员进行了必要的调整: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2、1993年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 选举江泽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毅仁为副主席、乔石为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田纪云、王汉斌等19人为副委员长。选举江泽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主席,刘华清、张震为副主

席。任命李鹏为国务院总理,朱镕基、邹家华、钱其深、李岚清为副总理 3、1990年4月4日全国人大七届三次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及其附件和有关决定

4、1996年12月2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法会的60名议员在深圳选举产生。1997年1月25日临时立法会议员选出范徐丽泰为临时立法会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

5、何厚铧为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任长官(1999年就职)

1992年十四大召开 主要内容:

1、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4年来的伟大实践做出了基本总结

2、概括提出了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的主要任务、

3、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新的科学的概括

4、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十章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向新世纪迈进 p471

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 内容:

1、抓住机遇 开拓进取

2、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是十五大的灵魂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4、围绕基本纲领,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做出了部署

第十一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新局面 p513

(2002年十六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问题,2004年四中全会关于党建问题,六中全会关于和谐社会问题)

2003年10月14日十六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2003年10月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

定》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民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十二章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p556 小点:

1、2005年10月 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 主要任务是总结四中全会以来一年的工作,审议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必须坚持以人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

的关系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推进农村改革的目标任务(发展前景):

1、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2、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

3、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4、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5、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 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6、资源节约型、环境有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相关内容

  • 1.定期定额户核定和调整定额
    1. 定期定额户核定和调整定额 [业务描述] 生产.经营规模小.达不到〘个体工商户建账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设置账簿标准的个体工商户经主管税务机关认定和县以上税务机关(含县级,下同)批准可以实行定期定额征收. 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自行申报的经 ...
  • [法律法规]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海关统计制度的通知
    [阅读全文] 广东分署,各局.处级海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 为适应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海关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作用,促进国家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特对现行的海关统计制度进行修订.现将修订后的海关统计制 ...
  • 20**年注册会计师考试[经济法]学习资料
    2012年注册会计师考试<经济法>通关秘籍 目录 2012年注册会计师考试<经济法>通关秘籍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56号) (相关资料: 法律2篇 行政法规1篇 部门规章44篇 其他规范性文件7篇 地方法规81篇 裁判文书2篇 相关论文36篇 英文译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 ...
  • 中国的私有土地是如何国有化的
    中国的私有土地是如何国有化的? 王维洛 旅德学者 一.土地所有权和土地制度 二.从"耕者有其田"."打土豪分田地"到中共1947年的"土地法大纲" 三.中国关于土地制度的法律法规( ...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十一号) (相关资料: 法律8篇 行政法规2篇 部门规章293篇 司法解释5篇 其他规范性文件7篇 地方法规385篇 最高法公报案例2篇 裁判文书7093篇 修订沿革 相关论文319篇 修订沿革4篇 条文释义1篇 ...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二十四号) (相关资料: 法律10篇 行政法规12篇 部门规章453篇 司法解释2篇 其他规范性文件39篇 最高法公报案例3篇 裁判文书355篇 修订沿革 相关论文169篇 实务指南 修订沿革4篇 条文释义1篇 实 ...
  •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完美版)
    中 国 近 代 史 纲 要 1. 如何理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的两个根本性变化? 解答: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 怎样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关系? ...
  • 纳税申报的相关知识
    纳税申报的相关知识 一.纳税申报的定义 纳税申报是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申报期内就纳税事项向税务机关提出书面申报的一种法定手续. 下列纳税人或者扣缴义务人.代征人应当按期向主管国家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或者代扣代缴. ...
  • 最新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
    最新<教育政策法规>试题及答案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时间?(1986年7月1日.2006年修订)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定的根据?(是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确定的.)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