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学 - 范文中心

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学

05/30

第一章 绪论

⒈ 高等教育的概念 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⒉高等教育内涵 一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教育 二 高等教育是由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 三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

3 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 高等教育是分专业合分层次的高级教育活动 二 高级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 三 高等教育的功能不断扩展

4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体现在 一 高等教育活动的性质和任务具有特殊性 二 高等学校的教师行为与活动具有特殊性 三 高等学校学生具有特殊性 四 高等学校只能具有特殊性

5 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的意义 一 有助于高校教师系统了解高等教育 二 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 三 有助于高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四 有助于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第二章 高等教育目的---

1教育方针的内含及其基本构成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基本构成是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的途径。

2 高等教育目的 定义 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涵义 一 高等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 具有主观性 二 高等教育目的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 具有客观性

3 高等教育目的的几种价值取向 一 高等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主要从个人需要 个体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 即教育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的个性 才能获得自然发展 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服务 二 高等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基于人的社会性提出的 主张人的教育和发展要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 高等教育目的的文化本位论 四 高等教育无目的论 五 高等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

4 全面理解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 一 注重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 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 注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 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一 导向作用 二 调控作用 三 激励作用 四 评价作用

6 高等教育目的体系包括 一 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 二 专业培养目标 三 课程目标

7 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要考虑 一 专业培养要与教育方针 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国家的学位条例相一致 二 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德智体美协调发展的要求 三 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高等学校层次 规格的差异性 四 专业培养目标要是专业人才质量规格具有国际可比性

8 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 课堂教学 科学研究训练 社会实践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

1 高等学校的结构 宏观结构 形式结构 层次结构 科类结构 类型结构 区域结构 内部结构 一 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 二 高等学校的课程结构 三 高等学校的教师结构 四 资源结构 学生结构

2 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指高等学校的活动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 管理制度 管理手段 及其运行机制 类型 一 中央集权型 二 地方分权型 三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和型

3 高等教育的价值 社会价值 一 经济价值 二 科技价值 三文化价值 四 教育价值 五 生活价值 个人价值 一 促进个体知识与能力的发展 二 提高个体文明素养 三 实现个体的目标追求

4 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 一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培养政治人才 使受教育者政治化 促进社会政治化 二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为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 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三 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文化传承功能 文化选择功能 文化创新功能

5 高等学校的职能 一 培养专门人才 二 发展科学技术 开展社会服务

6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类型 一 按照科学研究活动的对象划分 分为自然科学研究 工程科学研究 社会科学研究 人文科学研究 二 按照科学研究的性质划分 分为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开发研究 7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 一 科研和教学相结合 二 基础研

究与应用研究 开发研究相结合 三 规划课题和自选课题相结合 8 科学研究的程序 一 科研准备 二 研究过程 三 成果总结 9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类型 一 教学类服务 二 科技类服务 三 开放式服务

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

1 高等教育基本规律 概念 是高等教育活动中内在的 本质的 必然的联系 包括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与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两方面

2 规律的基本特性 客观性 普遍性 必然性

3 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主要观点 一 把教育作为一个社会现象 将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成为教育的外部关系 把教育内部诸方面的关系称为教育内部的关系 进而把这两方面的关系称为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和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二 按 规律就是关系 的说法进行分类 提出教育工作中诸如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等十大关系 并认为这十大关系就是教育的十大规律 三 按照教育规律作用的形式 范围和层次分类 分别将其划为 教育的一半规律与特殊规律 教育的动态规律和静态规律 以及教育的基本规律 学校教育规律 和学校内部具体教育工作规律这三个层次的规律

4 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注重整个教育基本规律的研究 但缺乏对高等教育的针对性研究 二 注重高等教育与其他方面关系的研究 忽略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三 注重高等教育各组成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 忽略对高等教育的根本因素的研究

5 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 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与教育的产生发展 二 未来社会将成为智力社会 三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 四 科学把握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6 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 高等教育与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二 高等教育要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 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 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和作用(1) 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政权掌握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规定各个阶级和阶层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 规定着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 (2)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政权为高等教育工作制定出一系列的教育方针政策 规定教育事业的发展计划 确定人才的选拔制度(3)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政权管理高等学校 从教育计划到教育制度 从教材内容到培养方式都进行全面的安排 监督 和检查 (4)统治阶级非常重视教师的培养和选拔

7 高等教育和经济的关系 一 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经济的发展 高等教育对经济的适应表现在 具有 间接性 超前性 周期性 二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教育是传授生产知识 生产技能的基本手段 是人类社会不断生产熟练劳动力的工厂 (2)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准和素质 这些不是生产的直接要素 但可以再生产劳动能力 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 有利于生产革新和技术改造开展 并且为发展国民经济新的生产部门准备智力型的劳动力 (3)教育不仅培养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 还为经济建设培养计划 开发 研究 设计 管理 经营人才 这对现代化的大生产是必不可少的 (4)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既是教育中心有事科研中心 科研成果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

8 高等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一 高等教育是传递 积累 发展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二 高等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工具 三 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发为生产力的桥梁 四 科学技术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 体现在 (1)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要求高等教育重视基础学科和基础理论教学 不断更新课程和教学内容 同时加强学生智能的培养和训练 (2)现代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 (3)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 高度综合 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既精通专业知识 又有广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科技专门人才 (4)现代社会的生产管理和经济管理 已经从传统的经验管理转变为科学的管理

9 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 教育文化与教育传统 我国教育文化的源泉 (1)儒家的教育传统 (2)道家的教育传统 (3)佛教教育传统 (4)西方教育学和心理学 二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批判继承教育文化的历史传统 充分体现时代精神 立足本国 面向世界 把高等学校建设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基地 (2)在继承我国民族良好的道德传统 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文化遗产的同时博彩世界各民族思想文化之长 形成我国现代文明的特色 (3)根据唐和国家的要求 塑造出具有民族自尊自信感 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为祖国繁荣昌盛 为世界和人类和平进步奋斗终生的人才 (4)全社会都应当关心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宣传 理论 文艺 出版 新闻界要努力提高精神产品的质量 把社会效益作为最高标准 形

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三 教育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1)教育具有保护和传递文化的作用 文化既是人们生产与社会生活的产物 又是新一代进行新的生产与生活的必要条件 由于文化的特质 如价值观念 审美情趣 道德规范 生活方式 风格与习惯等 不可能通过生物遗传的方式保存和传递 因此 教育从一开始就成为保存和传递文化的重要手段 (2)教育具有选择和整理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创造和更新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交流和融合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10 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 一方面指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政治 经济 科技 文化和人口等的发展 另一方面是指高等教育必须促进社会政治 经济 科技 文化和人口等各方面的发展

11 高等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一 人的素质 包含体力与脑力 知识与道德 理智与感情等等 因为必须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 智育 体育及美育 二 构成人的整体素质的各种因素 是密切联系的 银耳各种素质因素的教育 应当兼顾并重 是个性得以和谐发展

12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一 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来考察人的发展 应当是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二 从人作为一定社会中的成员来考察人的发展 应当从道德品质和美的情趣有所要求 综上所述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 而生产关系则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马克思不仅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而且论证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反映社会经济与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 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途径 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方法

13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 是有德智体美诸种素质的发展所构成 全面发展教育就应包含德育 智育 体育 以及美育等各个组成部分 这些组成部分各有其特殊的任务 而又相互依存 互相渗透 并以其整体促进人的发展 第五章 高等学校的专业与课程

1 高等学校专业 概念 是指高等学校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 内涵 一 是高等学校的教育基本单位或教育基本组织形式 二 是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的 三 是与社会职业分工相适应的

2 高等学校课程 概念 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种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分类 一 根据课程目标 分为 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二 根据与专业职能的关系 可分为 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三 根据课程对某一专业的适应性和相关性 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四 根据学习理论知识还是训练操作技能 分为 理论性课程 和 实践性课程 五 根据学时或学生人数 分为 大 中 小 微型课程 六 根据课程有无具体明确的计划 分为 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

3 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的特殊性 一 与社会经济 政治 文化发展密切相关 二 以探求高深学问为首务 三 能促进个人的发展完善

4 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的改革原因 一 内部原因 主要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所致 二 外部原因 (1)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首先 扩张了高等学校的职能 其次 改变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与类型 再次 改变了人们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使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受到怀疑 (2)知识的激增 要求高校课程作出三方面的变革 第一种是数量上的 第二种是质量上的 第三种是革命性的 (3)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4)个人的需要 5 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的改革趋势 一 课程内容综合化 二 课程设置和实施多样化 三 课程性质职业化 四 课程方向人文化 6 高等学校的课程编制 涵义 编排课程系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程序 经过若干过程和步骤 最终形成所期望的课程结构 这一过程或步骤就是课程编制

7 高等学校课程编制的原则 一 符合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 二 适合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三 适合教学的认识规律 四 要有统一性 相对的完整性和一定的灵活性

8 高等学校课程编制的层次 一 确定教学计划 二 教学大纲 三 编写教材

9 高等学校教学计划 包括 专业培养目标 课程结构 主要教学形式 时间分配 学年编制

10高等学校教学大纲 结构 一 说明部分 二 本文部分 三 附录 编制原则 一明确的目的性原则 二 前沿性原则 三 理想性原则 四 启迪性原则 五 教学实用性原则 教学大纲编制意义

一 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是选编参考书的依据 教学工作的指南 也是考核学生成绩 检查教学质量和评估课程建设水平的依托 二 教学大纲是知道学生自学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纲要

11 高等学校教材 包括 教科书 教学参考资料 音像教材或多媒体教材等 编写原则 一 科学性 思想性 效用性统一原则 二 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统一原则 三 利于学生学习原则 12高等学校教材特点 一 共识行和探索性的统一 二 学科性和职业性的统一 三 体系性和协调性的统一 四 逻辑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五 学术性和可读性的统一

13 课程建设的意义 一 建立了各门学科的典范 二 推动了其他教学相关工作 三 推动了教学管理制度化 四 转变了教师教育教学思想

14 课程建设的内容 一 师资队伍建设 二 教学内容建设 三 教学资源建设 四 教材建设 五 设备 设施和实验建设 六 体制机制建设

15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概念 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 一流教学内容 一流教学方法 一流教材 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是体现现代性 科学性 先进性和具有鲜明特色 并具有辐射作用的优秀课程 特点 一 强调教授主讲课程 就是希望教授主讲的本科课程都成为精品课程 可以是国家级 也可以是省级或校级精品课程 从而实现教授不仅要上讲台 而且要讲好课的目标 二 强调使用信息技术 就是将教育信息的重点引向课程建设 改革教学模式 带动教学现代化 三 强调教学资源上网免费开放 第六章 高等学校的教学

1 高等学校教学 概念 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 高校教师喝学生共同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以设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 让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 专业技能 发展智力和体魄 树立科学世界观 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形成良好个性品格的专业性 探索性 过渡性的高层次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 构成要素 教师 学生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和方法 教学管理

2 高等学校教学的意义 一 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 (1)从学习时间看 当前高校的教学所占的比重最大 正式通过教学这一量大面广的活动来完成育人的基本任务的 (2)从成熟程度看 教学是最成熟的途径 (3)从现有条件看 除非研究型大学 多数高校科研条件还比较差 从硬件到软件 都有待加强建设 (4)从现有教师队伍看 多数教师的教学水平远远强于科研能力 强于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水平和能力 二 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1)教学时高校稳定的中心环节 (2)教学工作事高校其他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 (3)教学是智育 德育 体育 美育都要用到的基本形式

3 高等学校教学的作用 一 授受知识 二 形成技能 三 培养创造才能 四 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4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 概念 教学作为一个动态过程而展开 被视作教学过程 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活动 其本质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的辩证统一 特点 一 明确的专业目的性 二 对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与创造性有更高的要求 三 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 社会实践的多样性

5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环节 一 激发学习动机 二 感知学习材料 三 理解教学材料 四 巩固知识经验 五 运用知识经验 六 教学效果测评

6 高等学校教学的原则 概念 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 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确定高校教学原则的依据 一 依据高等教育目的 二 依据高等学校教学客观规律 三 教学原则是高等学校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四 依据高等学校的特点

7 高等学校教学原则体系 一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二 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原则 三 在教师主导下 发挥学生自觉性 独立性与创造性原则 四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五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 六 知识的系统性与认知的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 七 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相结合原则 八 少而精原则 九 量力性原则

8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 概念 指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 完成教学任务 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特点 一 信息由师生共同控制 二 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逐步增强 三 科研方法的训练逐步增强 四 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

9 高等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 课堂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讨论法 (3)实验法 二 现场教学方法 (1)参观 (2)调查 (3)实习 三 自学指导方法 (1)读书指导法 (2)练习法 10 高等学校教学组织形式 概念 简称教学形式 就是根据教学

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从时间 空间 人员组合等方面考虑安排的教学活动形式 发展趋势 一 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 二 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上的短学程化 三 教学活动的场所呈非课堂化和多样化 四 网络教学的崛起和发展 包括 一 基本组织形式 为班级上课 二 辅助组织形式 主要有 作业 参观 讲座 辅导等

11 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环节 一 备课 (1)备教材 (2) 备学生 (3) 备教法 (4) 备自己 (5) 备相关的器材或场地 (6) 制定三种计划 二 上课 基本要求(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恰当 (4)结构紧凑 (5)教学效果优异 三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四 辅导 答疑 五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2 高等学校教学评价 定义 指一定的评价主体按照教学质量标准对教学活动在条件 过程和结果等方面所做的价值判断 类型 一 他评价和自评价 二 相对评价 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三 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13 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原则 一 客观性原则 二 发展性原则 三 指导性原则 四 计划性原则

14 当代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特征 一 评价范围的广泛性 二 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三 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四 评价功能的多重性 15 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内容 一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1) 教学大纲完成情况的评价 (2)教学目标的评价 (3)教学内容的评价 (4)教学方法的评价 (5)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评价 (6)课堂教学组织的评价 (7)教学基本功的评价 评价时注意(1)着重分析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不是评价他的专业水平 (2)注意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二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1)平时检查 (2)学期或学年总结性的考试 (3)毕业设计的审查和毕业论文的答辩 注意 (1)要坚持科学性 有效性和可靠性 (2)内容应力求全面 (3)方法要灵活多样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学生

1 高等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 评价标准 一 专业地位 二 经济待遇 三 社会权益 四 职业声望

2高等学校教师社会作用 一 高校教师是专门人才培养使命的主要承担者 二 高校教师是科技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实现者 三 高校教师是知识 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

3 高校教师对学生的作用 一 通过言传身教 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人生观 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守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 传授理论基础知识 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武装学生 三 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多种基本技能 是他们养成独立思考 勤奋刻苦 创造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优良学风 四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4 教师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方式有 一 通过社会培训等方式 为社会培训相关人才 二 通过深入社会生产 社会实践的最前沿 直接指导生产 传授技术 三 推广科技成果 将新成果 新工艺 新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 总之 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 可以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5 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一 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体现在 从 劳动目的 劳动对象 劳动方式上看是复杂的 二 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体现在 从 劳动对象 劳动内容 劳动方法上看需要创造性 三 高校教师劳动的迟效性和长效性 四 高校教师劳动的专业性 五 高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6 高校教师的心理特征 一 对所从事的专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 二 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三 渴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 四 高度的群体意识

7 高校教师的素质要求 一 个体素质要求 包括 知识结构 智力结构 能力结构等 (1)有旺盛的求知欲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继续学习新的学科文化知识 不断更新旧知识 不断解决知识老化问题 (2)对教育有高度责任心和自信心 懂得教育规律 特别是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规律 (3)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在教学中引进新的研究成果 提出新观点 运用新的科研成果充实和丰富本学科的理论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具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 二 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 包括 职称结构 学历结构 年龄结构 专业结构和学缘结构等

8 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一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遵循教师成长规律 (1)高校教师成长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转型的规律 (2)高等教师成长适应高校教育变化发展的规律 (3)高校教师成长应符合成长的阶段性和个性的差异性 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知识调整阶段 独立工作阶段 工作成熟阶段 知识总结阶段 二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1)建立多层次培养梯队 (2)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重点骨干教师 (3)积极开展教师进修提高工作 (4)采取多种形式培养青年教师

9 学术带头人的条件是 一 学术造诣深 具有比较雄厚的理论基

础 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并掌握与本学科有关的边缘学科知识和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 学术思想活跃 具有先进国际学术交流的水平 二 教学 科研成果显著 有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学术专著或学术论文 在国际国内学术界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三 治学态度严谨 学术作风民主 有较强的指导能力和一定的组织能力 热心培养中青年教师 具有培养博士 硕士研究生的能力 四 掌握两种外语 能熟练的掌握其中一种 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五 身体能坚持正常的工作

10 骨干教师的条件 一 经过五年左右的时间 可能争取成为本学科学术带头人的中年骨干教师和少数拔尖的青年教师 二 专业基础扎实 教学经验丰富 教学水平较高 三 科研能力较强 对本学科的某一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 有一定的科研成果 四 治学态度严谨 学术思想活跃 勇于创新 对本学科的发展能提出有科学价值的创见 有一定组织能力 能协同攻关 五 懂两种外语 并能较熟练的掌握其中一种 六 身体健康 精力充沛 能适应紧张的工作

11 大学生的生理发展特征 一 骨骼肌系统发育已渡过了第二次生长高峰期 身高的增长趋向缓慢 体重还在增加 肌肉的横径发展增大 肌力增强 已接近成人水平 二 心脏生长发育迅速 心率逐渐减慢 脉搏输出量逐渐增加 血压逐渐升高 三 呼吸系统迅速的生长发育 呼吸频率逐渐减慢 呼吸深度相应的增大 肺活量增加 逐渐达到成人水平 四 消化系统迅速生长发育 消化和吸收的能力大大增强 加上神经系统对消化系统的调节作用加强 使各种消化液的分泌更能适应需要 这就为青年身体成长发育和进行各种学习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 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皮层细胞的发育已基本成熟

12 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一 有持久的定向注意力 二 初步具有逻辑推理能力 三 初步具有抽象思维能力 四 有较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五 有较强烈的求知欲 六 有明显的独立倾向性 七 心理活动中的自我矛盾性 八 心理发展过程的起伏性 13 大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一 敏锐的时代精神感受能力 二 以群体方式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三 要求民主和改革的呼声强烈 四 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1)大学生是一个周期性新老交替的群体 (2)大学生接受的是专业教育 (3)我国地域辽阔 沿海与内地 大城市与小城市 不同地区的政治 经济 文化发展水平和历史现状不同 因而大学生行为也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点 (4)即使是学习阶段 科类专业 学校地域都相同的大学生 由于家庭环境 本人经历和早期教育的不同 在思想与行为表现上仍然不尽相同

14 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一 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 具有(1)先赋性 在知识上 教师是知之较多者 学生是知之较少者 在社会生活经验上 教师是丰富着 学生是欠缺者 (2)稳定性 维持师生间的教与学的关系才能有效的进行教学 这个原则是亘古不变的 也是没有国界之分的 二 高校师生间的人格关系 高校学生虽然是尚未成熟的一代 但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 他们与高校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三 高校师生间的心理关系 (1)认知关系 (2)情感关系 四 高校师生间的道德关系 五 高校师生间的法律关系

15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师生关系的问题 一 学生价值观念变化 二 学费及就业压力影响学生情绪 三 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 四 师德滑坡损害教师形象 五 重科研轻教学的消极影响 六 师生间缺乏交流导致感情淡漠

16 构建以和谐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 一 树立新型的发展的师生观 二 重视师生平等关系的建立 三 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稳定性 四 提升教师个人素质和修养 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德育

1 高等学校德育内容的影响因素 一 高等学校的德育任务 二 德育目标 三 高等学校德育对象的年龄特征 四 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特征

2 高等学校的德育内容 一 马列主义 毛泽东细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 二 党的基本理论 基本路线 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 三 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教育 四 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 五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六 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7 法制和诚信教育 八 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 九 心理健康教育 学风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

3 高等教育德育的作用 一 大学德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1)德育能够制约人的社会化方向 (2)德育可以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 (3)德育可以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4)德育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二 大学德育对教育的导向作用 三 大学德育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作用

4 高等学校德育过程的涵义 一 德育过程与社会影响过程 二 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 三 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5 高等学校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 德育过程是培养大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二 德育过程是促进大学生思想心理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三 德育过程是大学生在德育活动中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 四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6 高等学校德育过程的组织 一 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 组织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 二 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 促进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 三 增进各个层次 各个方面教育力量的联系与沟通 保持教育影响的连贯性 一致性 长期性和长效性

7 高等学校德育的原则 一 方向性原则 二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三 继承和创新的原则 四 整体性原则 五 层次性原则 六 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 七 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 八 严格要求与热情关怀相结合原则 九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

8 高等学校德育的途径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 二 教书育人 管理育人 服务育人 三 日常思想教育工作 四 党团工作和学生会工作 五 社会实践 六 校园文化建设 七 心理咨询 9 高等学校德育方法 概念 是在德育过程中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一些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结合 影响因素 一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二 对教育过程的理解与设计 三 德育目标 德育内容 德育手段等要素的影响

10 高等学校德育方法的分类 一 语言说理法 (1)讲解法 教育者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阐述政治 思想 道德行为等原理 准则和规范 提高学生品德认识的方法 (2)谈话法 教育者就某一德育问题与学生交谈讨论 使学生明白其中的一个或几个道理的方法 (3)讨论法 在教育者的指导下 学生就某一或某些德育问题各抒己见 经过讨论和争辩 得出正确的结论 以提高学生品的认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 感染熏陶法 (1)参观访问调查法 组织学生接触实际 运用具体生动的事实进行形象说理 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方面的经验和受到熏陶感化 形成正确的品德认识和情感的方法 (2)示范法 又称榜样法 运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和事迹来影响学生的思想 感情和行为的方法 (3)陶冶法 教育者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三 实践锻炼法 (1)常规训练法 教育者指导学生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经常性的行为训练 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2)活动锻炼法 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 在活动中锻炼思想 培养优良思想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 四 品德评价法 (1)奖励 对学生的优良 的品德作出肯定评价 以使其不断巩固和发展的方法 (2)惩罚 对学生不良的品德作出否定的评价 以使其克服和改正的方法 (3)评比 对学生的品德作出比较评价 以表彰先进 鼓励后进的方法 五 指导修养法 第九章 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

1 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一 高校校园文化从属于社会大文化 是社会大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社会亚文化 (2)社会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源泉 (3)社会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风向标 二 高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环境 孕育于引领着社会文化新风尚 (1)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 培养人才是高校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首要特征 (2)高校校园文化既受制于社会文化 又以鲜明的个性影像社会文化 总之 两者的关系 既有部分与整体 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又有个别与一般 特殊与普遍 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2 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一 教育功能 (1)陶冶功能 (2)导向功能 (3)凝聚功能 (4)自我教育功能 二 社会功能 (1)个体社会化功能 (2)社会辐射功能 三 情感功能 (1)激励功能 (2)娱乐调节功能 (3)审美功能

3 高校校园文化从形态结构上 可划分为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三种基本形态

4物质文化 指校园的物质环境及其蕴意 特性 一 物质性 二 基础性 三 直感性 作用 一 美化校容校貌 具有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的巨大教育力量 尤其高校标志性的物质文化 作为历史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 具有特殊的功能与作用 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成为高校的精神象征和师生的精神寄托

5 制度文化 主要指各项校纪校规 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特性 一 规范性 二 强直性 三相对稳定性 四 工具性 作用 一 制度文化有利于通过常规管理 建立正常的规范和秩序 二 制度文化有利于形成优良校风 对校园建设发挥导向作用 三 制度文化有利于协调各方面关系 提高管理效能

6 精神文化 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集中反映了一个学校的价值体系 教育观念和精神氛围 核心是价值观 特性 一 品格

特点 健全性 超功利性 理想型 先导性 二 形态特点 深层性 稳定性 独特性 三 传播特点 继承性 渗透性 排异性 持久性 作用 一 精神文化有助于受教育者的人格健全发展与素质培养 精神文化能有效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与自律意识 鼓励受教育者张扬个性与创新思维 培养受教育者的群体意识与协作精神 二 精神文化能够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内涵和层次 三 精神文化有助于形成学校特色和凝练学校精神

7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校园 (2)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 加强爱国主义宣传和教育 (3)以传统道德精神为依托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4)以改革创新为核心 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时代价值观 二 重视硬环境建设 加强软环境建设 (1)努力改造 优化硬环境:校园规划科学化和人文化 (完善基础设施 合理设计 划分功能区 全面统筹 丰富人文景观 )校园硬件设施现代化 校园安全建设网络化 (2)努力营造 提升软环境:培育良好的校风 教风和学风 发扬民主 改善人际关系 塑造充满个性的文化品质 三 积极引导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1)开展大学生社团活动:培养了大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沟通了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培养了大学生自理自立能力 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和他人;大学生社团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应开展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有益活动 应加强自身建设和发展 (2)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3)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 :小型活动多样化 推陈出行 常规活动制度化 常抓常新 大型活动精品化 开拓创新 四 建立合理的组织体系 (1)党委及各级党组织都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2)立和培养一支校园文化建设骨干队伍 (3)强组织体系之间的整体性 协调性 8 培养良好的校风 一 适当制造声势与长期培养相结合 二 明确方向 反复强化 三以人为本 以身作则

9培养良好的教风 一 教师高度的敬业精神 二 教师要热爱 关心和尊重学生 三 教师要为人师表 品行端正//一 培养良好的教风要着重提高广大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 要积极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为教师工作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10 培养良好的学风 一 学习目的明确 二 学习高度自觉 刻苦勤奋 三 讲究学习方法 四 善于思考和发现问题

11 发扬民主 改善人际关系 一 要努力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 公开透明的民主氛围 二 只有学校每个人都合理明确了自己的职责 权利和义务 才会把不同的矛盾与利益关系统一到共同的目标方向上 开展自由平等和真诚密切的合作 互相信任 互相理解 互相支持 互相容纳 互相尊重

12 塑造充满个性的文化品质 一 大学首先应将个性化的大学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目标 二 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突出个性化精神品格的塑造和培养 三 传承校园文化传统 彰显个性文化特色 四 用个性化的校训 校徽 校歌 校标 校风等来彰显自身的文化品质

第十章 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1 中国高等教育30年改革与发展回顾 一 高等教育思想发生重大转变 二 高等教育办学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 (1)开放的国际化教育 (2)深化体制改革 (3)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三 高等教育规模从基本稳定到急剧扩张 四 高等教育质量成为重点问题 五 高等教育研究处在旺盛的发展期 六 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高等教育规模仍然偏小 (2)高等教育总体水平不高 (3)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4)高等院校教师队伍数量和结构不合理 (5)高校定位不明导致缺乏特色 (6)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2 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 高等教育国际化 二 多样化 (1)高等教育结构与形式的多样化 (2)高等教育主体构成多样化 (3)高等教育资金筹措方式的多样化:加大政府投入 吸纳社会资金 收取学费 三 高等教育大众化 四 高等教育终身化 五 高等教育社会化

3 面向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重构—-素质教育观 二 教育内容的更新于变革---现代化 科学化 综合化 三 教育空间的拓展与开放—国际化 (1)尽快确定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 (2)走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之路 四 教育功能的拓宽与重塑—大众化 社会化


相关内容

  •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法规真题及答案
    法规真题第一套 一.简答题(每题15分) 1. 试述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则(P25-26 P114-120) 2. 简述取得高校教师资格的条件(P148-150 P193-198) 二.论述题(30分) 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试述如何认识 ...
  • 泰安市岱岳区20XX年公开招聘教师简章
    泰安市岱岳区2011年公开招聘教师简章 为进一步加强岱岳区中小学校.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育系统活力,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决定公开招聘部分教师,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招聘数量 共招聘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80 ...
  • 20**年上海教师招聘:浦东区教师招聘条件
    2017上海教师招聘:浦东区教师招聘条件 (一)招聘应届毕业生 原则上应招聘师范类毕业生.招聘非师范类毕业生,须是专业相近.且获得各种学业奖励的优秀毕业生. 1. 学历要求 幼儿园:市示范性幼儿园招聘教师,须具有学前教育专业全 日制本科及以 ...
  • 第三届海峡两岸高校文化与创意论坛活动邀请函
    第三届海峡两岸高校文化与创意论坛 暨2013两岸高校大学生文化与创意设计大赛 邀请函 为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推动中华文化传承与生态永续发展的设计创意,促进海峡两岸高校大学生在创意设计实践的交流友谊, 搭建海峡两岸创意产业与创意人才的 ...
  • 20XX年陇南礼县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和公建民营幼儿园服务通知
    更多教师资讯:甘肃教育信息网 2016年陇南礼县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和公建民营 幼儿园服务通知 关注微信:甘肃教师考试(微信号:gsjsks ),给大家发送更多教师招聘考试信息.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甘肃教师资格考试 ...
  • 20XX年云南公务员考试资格复审需提供哪些材料
    2011年云南公务员考试资格复审需提供哪些材料? 资格复审时考生须提供:本人身份证.毕业证.准考证.资格复审确认表及岗位要求的其他证明材料.资格复审时要求必须本人持原件进行复审,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因遗失而无法补办的,需提供盖有毕业学校学历学 ...
  • 中高考资讯
    中高考资讯 2015重庆高考报名人数达25.5万 预科直升生1020人: 截至3月9日,重庆市普通高校考试招生报名255460人,比去年增加4801人.其中,报考普通文理类的考生230846人,对口高职16762人,预科直升生1020人,中 ...
  • 地方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探索_柴晓东
    2015.12014.6 40 教学改革 地方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柴晓东 张育甲 摘要:结合地方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实际情况,积极探讨实践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 建,有利于地方本科高校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目标.黄河科技学院国际学院 ...
  • 20XX年江苏省三支一扶招聘公告
    2015年江苏省三支一扶招聘公告 2015年江苏省三支一扶考试公告.报名注意事项.职位表等最新资讯及免费备考资料请点击:http://www.dwz.cn/CwAoc 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历年真题及模拟题下载.在线刷题,提高笔试成绩,就 ...
  • 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养成
    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养成 [摘要]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养成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因此在实践中要有方向性.针对性和高度感,通过外优生存环境和内炼自身修养来促进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养成. [关键词]高校 教师 职业道德 养成 2011年底,教育部.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