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 - 范文中心

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

02/27

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的关系研究

中部地区良好的资源禀赋对该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优势条件,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各生产要素中,自然资源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 15%,发挥作用次于资本和人力资源;从结构上看六省自然资源生产率要素结构呈现出“能源主打,水土作衬”的特点,其中 90%的资源贡献来源于能源资源。然而,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也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在时间序列上,中部地区能源生产与消费和国内生产总值三者的走势基本保持一致;对 GDP 贡献最大的第二产业消耗的能源最大,远超过第一、三产业和人民生活能耗。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部地区耕地资源和林地逐年下降,威胁着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

一、 引言

中部六省是我国的生态大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与原材料供应基地。 23.5%的耕地面积上粮食产量平均为全国总产量的 30.5%, 油料产量为全国总产量的40.7%;能源储量中除了石油和天然气不足之外,煤占全国平均量的 40.0%,45 种矿产资源的总共价值(24760.24亿元)是我国矿产资源价值的 43.2%,其中铜矿占全国储量的 53.53%,铝矿为 43.1%。 丰富的资源禀赋以及良好的资源利用成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无可替代的比较优势,不仅奠定了中部地区基础产业的发展, 也为建国以来国 家的现代化建设和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

献。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意味着较高的发展潜力, 它是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对一个经济体的格局布臵和统筹安排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与自身丰富的资源禀赋相比,中部地区 30 年来的经济增长并没有体现出来优势,反而“塌陷”在东部率先、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的区域发展格局中。( 在 1980-2009 年的 30 年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为 15.96%, 而同期全国各地区平均增长率为 16.01%。 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态势总体上较全国缓慢,过去的 30 年中有 20 年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已用)(中部地区拥有资源禀赋比较优势)

自然资源的丰富储量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和贡献? 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产与消费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但是在中部地区,自然资源对经济的发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南昌大学博士生导师傅春教授利用 Romer 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将自然资源纳入生产函数,分别与“资源尾效”模型和“全要素生产”模型相结合,通过回归模拟,研究了自然资源对(1988-2009 年)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四、 结论

中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并没有让中部地区体现出非常明显的经济优势, 这与中部地区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能源结构不合理存在着明显的关联。 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中对资源的依赖性高, 虽然中部地区的能源资源储量相对丰富,但煤炭和石油

等属于枯竭型资源,随着开采成本越来越大,难度越来越高,这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也越来越显著。

近年来中部地区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使得经济增长速度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伴随而来的是环境问题与资源浪费。 中部地区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生产生活对资源需求越来愈高,为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势在必行。通过改进科学技术、寻找高效清洁的替代能源、提倡节能减排、 废弃资源回收利用等等措施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应该是经济发展中资源利用长效路径的选择方向。

比较优势陷阱和中部地区经济增长

内容提要:就地区经济增长而言,丰富的自然资源既存在比较优势的促进作用,又存在比较优势弱化的约束作用。因而自然资源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要看到其促进作用,更要关注其约束作用。

一、 自然资源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层面)★

(现代经济条件下,能够有效解释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当属比较优势理论。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源于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而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模型又进一步完善了比较优势理论。该模型假设要素不能跨地域自由流动,认为比较成本的差别源于资源禀赋的差异,一国应根据自身要素的丰富状况判定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向。自然资源被看作是决定经济

和贸易发展格局的关键性因素。对于一些人才、奖金和技术缺乏但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选择农产品和矿产品等自然资源产品的出口加工导向往往具有比较优势。

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传统的自然资源比较优势理论已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丰富的区域未必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甚至相反成了落后区域。于是近年来,一些发展经济学家指出,一国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它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虽然能获得一些利益,但由于附加值总是处于不利地位,区域增长受到约束,从而落入”比较优势陷阱”)(已用)

二、中部地区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在不断的弱化

中部地区的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自然资源对经济的贡献作用在弱化,而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在不断的增强

首先,中部地区农业弱势分明显。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逐渐弱化,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农业自身的产值增长速度越来越慢二是农业产值在国家和地区总产值的比例越来越小,三是从事农业或农产品加工的人群的收入低下,增长缓慢。中部地区由于耕地占比大,农业从业人口多,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的加工程度不高等原因,农业的弱势化更加明显

其次,在一定条件下,自然资源在地区间是可以“流动”的,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部地区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由于交通运输设施的不断改善,资源运输成本大大降低,近年来出现的“北

煤南运”,“北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地区间资源大调动格局

再次,中部地区资源产业粗放式经营,可持续发展能力人低,比较优势进一步弱化,就矿藏资源而言,表现为4个方面:一是开采速度过快。矿藏资源属不可再生资源,其储藏规模和开采年限都是有限度的,开采速度赶快,资源优势弱化越快二是矿藏淘汰浪费严重三是矿藏资源企业规模小,生产集中程度低; 四是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少。


相关内容

  • 建立全国性物流中心城市的战略思考
    作者:宋之苓 开发研究 2010年01期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都感受到了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为了应对危机.促进我国经济稳步发展,国家推出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物流产业的振兴规划可以说让我们每一个物流人都看到了物流业的希望和美好的前景,同时 ...
  • 江西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摘 要] 21世纪的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大国,而江西的旅游资源在全国而言都具有显著优势,因而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发 展是符合江西省情的最佳选择。本文着重研究了江西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影响江西旅游业发展的障碍,提出要改变江西旅游业发展落后 ...
  •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全套北师大版)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一.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 地球形状:两极稍扁, 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 大小:①平均半径:6371千米②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③赤道周长4万千米 2.地球仪 1) 地轴:地球自转的假想轴, ...
  • 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划分的依据
    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范围.特征.发展战略的差异性 班级:07级地理科学 姓名:周院 学号:075021005 一.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 经济地带又称超级经济区.是经济区划的最高层地域单元.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全国经济开发程度.经 ...
  • 公务员资料分析题库
    2001-2005年东北地区电子制造业的生产统计表 1. 2005年比2003年的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高多少?( ) A.32% B. 45% C. 2. 3% D. 4. 1% 2. 哪一年科研经费的投入强度最高? ( ) A. 2001 ...
  • 浙江省 高中地理主观题答题思路
    1. 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⑪ 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 河流峡谷 处,原因: ① 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 ② 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⑫ 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 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 ⑬ ...
  • 区域地理笔记1
    世界陆地与海洋 基本概念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 半岛:三面临水,一面同陆地相连的陆地. 大洲: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称大洲. 海 大洋边缘部分. 洋 海洋的中心部分. 海湾 向陆地凹进的海域. 海峡 两个 ...
  • 区域地理 拉丁美洲
    杜 11-02世界地理(拉丁美洲) 一.位置与范围 1.范围 拉丁美洲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美国以南的墨西 哥.中美地峡(中美7国).西印度群岛(12个地区和13个国家)和整个的南美洲(12个国家和1个地区).由于 ...
  • 七年级地理下册高分必备
    七年级地理下册高分必备(知识点总结)[原创] 知识框架: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 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 ...
  • 20**年全国1卷地理模拟题8
    (原创)读右图"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高空等压面示意图" 回答1-2题. 1. 图中A .B .C .D 四处气温由高到低的排列正确的是( ) A .D>C>A>B B .A>B>D>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