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知识点[必修1+必修2] - 范文中心

思想政治知识点[必修1+必修2]

07/12

❀高中思想政治 必修一 经济生活❀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1. (物品>劳动产品>商品)

2.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即商品的“质量”,价值是②纸币的本质: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

③纸币作为先行货币,可以执行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部分发达国家的纸币可执行世界货币职能。【重点】

④纸币的发行:1)国家有权决定纸币票面上的面值及发行的数量,但是不能决(2)汇率的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的兑换比率。

(3)汇率的表示方法

①100元外币换人民币数量多——外币汇率提高,人民币汇率降低。外币升值,人民币贬值。

②100元外币换人民币数量少——外币汇率降低,人民币汇率提高。外币贬值,记住两大结论★★★

☆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

☆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无关,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社会劳动生产率又称部门生产率、行业生产率。) 三、价值规律

商品特有的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货币的产生:①先有商品,后有货币。②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③用贵金属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标志着货币产生。

4.一般等价物。

5.【重点】货币的职能

(1)基本职能

如商品的“标价”,

用观念中的货币执行该职能。 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用现实中的货币执行该职能。

(2)其他职能

支付工资、税款、利息等。

存金银入库。

(注)关于购房,货币执行的职能 →1)定金:执行支付手段。 2)首付:执行流通手段。 3)还贷:执行支付手段。 6. 纸币

①纸币是由国家(或者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定纸币的购买力,购买力由市场决定。国家不能任意发行纸币。

2限度。如果纸币发行量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通货膨胀)如果纸币发行量过少,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通货紧缩)

3)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本质是由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不平衡导致的。

通货膨胀(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通货紧缩(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 7.信用工具

→(1)货币发展形式——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2)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 (3)主要信用工具:信用卡和支票。 (4)信用卡:①性质:电子支付卡。②作用:集存取款、消费结算等功能为一体,便捷,相对安全。

(5)支票:①性质: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②类型: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8. (1)外汇的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外汇≠外币)

人民币升值。

(4)【重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①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

②有利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不利于吸引外商投资。

③有利于中国人出国留学、旅游,不利于外国人来中国留学、旅游。

④有利于中国偿还欠外国的债务,不利于自身持有的外国债券的保值增值。 (人民币贬值的影响,是反过来的结论) (5)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相对稳定。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间接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宗教、文化习俗等。 2.直接因素:供求关系。系的影响是相互影响】 供不应求——卖方市场 供过于求——卖方市场

3.决定因素:(根本因素)——价值。 (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 4.其他因素:纸币发行、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动、资本炒作等。

二、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社会劳动生产率)

1.基本内容:①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等价交换,即“等价值交换”) 3.价值规律的作用

①调节生产要素(人、财、物)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②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③导致商品生产的优胜劣汰。 四、价格变动的影响

(一)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的影响【影响需求】

1.需求法则——商品价格与该商品的需求呈反方向运动。(价格高,需求少;价格低,需求高)

2.小(价格变动对其需求反应程度小),高档耐用品需求弹性大(价格变动对其需求反应程度大)

3.需求相关论——两种商品是替代关系和互补关系的需求变动。

(1)A和B互为替代关系:A价格上涨,导致B需求量增多。A价格下降,导致B需求量下降。

(2)A和B是互补关系:A价格上涨,导致B需求量下降。A价格下降,导致物价水平影响居民购买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高,购买力低,①钱货两清消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所有权和使用权都归消费者所有。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B需求量增多。

(二)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影响供给】

1.调节生产规模。

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如何解决物价问题(如何稳定物价)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②加强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发挥财政的作用,调整优化财政收入和分配支出的结构和方向,加强市场监管,打击哄抬物价的行为。 ③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物价稳定。

④合理控制货币发行量,使货币发行量符合市场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一、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 1.2.变的情况下,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①当前可支配收入影响居民消费。 ②未来收入预期影响居民消费。 ③收入差距大小影响居民消费。 3.重要因素:物价总水平。

物价水平低,购买力高。

4.主观因素:居民的消费心理。 5.其他因素

①各种商品的比价变动,替代品和互补品价格变化会影响人们的消费数量。 ②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等 ③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与保养情况都能影响居民消费活动。

二、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措施:

1.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2.实施收入倍增计划,千方百计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

3.扩大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居民保持良好的未来收入预期。 4.坚持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

5.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6.克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反映消费结构的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

1.恩格尔系数= 2.收入。②家庭总支出中不包括投资性支出(如购买股票、债券等支出)

3.生活差;系数小,生活好。 四、消费类型【重点】

1.按照消费方式,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②贷款消费——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购买房屋、汽车等大宗商品常常使用。消费者拥有使用权和部分所有权,什么时候消费者还清贷款,消费者才会拥有对商品的全部所有权。

③租赁消费——适用于短期使用的商品,如书籍杂志。租赁消费中,消费者只拥有一定期限(租期)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2.按照消费目的,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生存资料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教育等)是培养人才的消费方式。享受资料消费(出国旅游)是最高层次的消费。

五、消费心理

1.人们的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 2.消费心理的表现: (1)从众心理(跟风随大流+明星代言) (2)求异心理(追求个性)

(3)攀比心理(不健康的消费心理) (4)求是心理(值得提倡的消费心理) 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应当坚持的原则: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一单元综合探究——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重点】 1.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

——1)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是生产的目的。2)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3)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①生产(决定作用);②分配、交换(桥梁和纽带);③消费(生产的最终目的)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 1.原因(为什么) (1)必要性

①理论上: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2)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现实上: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目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2)大力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重要性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

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

2.①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④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什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公有制

(1)地位:主体。

(2)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内容: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①国有经济【重点】

1)地位:国民经济的支柱。 2)作用:主导作用。 ②集体经济

1)地位:农村主要经济形式。社会主义

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作社。

3)形式: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 3.混合所有制经济

——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混合所有制经济由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扩大公有制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

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①在全国范围内,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有量的优势,又有质的提高。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4.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①必须深化国有企业公司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②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4.非公有制经济

(1)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2)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经济形式,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5.为什么要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①必要性:这一制度适合目前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重要性: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如何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平等,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不平等,公有制处于主体地位。】

第五课 企业和劳动者 一、企业

1.地位:生产过程的微观主体,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国民经济的细胞。 2.含义: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3.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并存,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其中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4.企业的典型组织形式——公司制。 (1)公司的含义: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2)公司股东的权利: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 (3)公司的责任: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4)我国法定的公司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判断两个类型公司的标准 ①资本是否划分为等额股份。 ②公司财务是否向社会公开。 ③是否可以向社会发行股票,募集资本。 【是——股份有限公司】 【否——有限责任公司】

(5)公司的组织机构

——①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 ②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负责日常经营管理。

③监督机构:监事会。 (6)公司制的优点

——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

5.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一种无形资产。

(4)抓住时机,做好兼并和强强联合。【兼并、破产、强强联合,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

二、劳动者和就业

1.劳动的意义:劳动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2.就业的意义: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

②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③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者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①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党和政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③企业:提高职业道德,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职业培训机会。

④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4.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1)原因: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劳动者享有的法定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也能够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如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党和政府:①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的同时,规范和协调劳

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②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③实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享有的各项权利,规范劳动合同制度,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④依法惩处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用人单位:严格执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强化企业经营者的素质,自觉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者:①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这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②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③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要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进行维权,是每个劳动者的正确选择。

第六课 投资理财的选择 一、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一)储蓄存款 1.含义(教材P45)

【注:储蓄存款的主体是个人,储蓄存款的主要机构是商业银行。】

2.收益——利息。利息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3.利息计算公式

——利息=本金×存期×利率

4.储蓄存款的分类

——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活期利率<定期利率) 5.储蓄存款的投资特点 ——风险低,收益低。

(储蓄存款的风险:存款贬值、定期储

蓄提前支取损失利息。) (二)商业银行 1.性质:企业。 2.主要业务:

(1)存款业务——基础业务。 (2)贷款业务——主体业务。 (3)结算业务(手续费)

(4)其他业务——债券买卖和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险箱等。 3.中国人民银行(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是制定货币政策的国家机关。 二、股票

1.性质:股份凭证,代表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

2.股东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如果改变股东身份,要么等待公司破产清盘,要么将股票转售给第三人,经国家证券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后,股票可以在证券市场上流通买卖。【★★】

3.股票的收益:一是股息或者红利,与股份公司的经营状况有关。公司盈利多,股息或者红利多;盈利少,股息或者红利少甚至赔本。二是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股价受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因素影响。 4.投资特点:高风险与高收益同在。 三、债券

1.性质:债务凭证。

2.分类:政府债券(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3.风险性排序:政府债券(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4.收益性排序:政府债券(国债)<金

融债券<企业债券。

5.投资特点:稳健的投资。

四、商业保险(商业保险≠社会保险) 1.分类:人身保险(如生命健康险)和财产保险(如汽车保险)。

2.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和自愿订立。

3.作用: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特征。 ☆风险性与收益性的关系☆

——风险与收益是正相关的关系。风险高、收益高。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我国当前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生产决定分配,当前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按劳分配为主体 1.含义:(1)适用范围:公有制经济(国有、集体、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2)尺度:劳动。(3)分配的对象:个人消费品。(4)分配的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原因) ——(1)公有制是前提。(2)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水平是物质基础。(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直接原因。

3.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见教材第59页)

(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①财政收入的类型:税、利、债、费 割。1)无偿性要求具有它具有强制性,——除了按劳分配,还存在着按生产要素分配。 1.内容:

①按劳动要素分配(私企、外企中的工资收入)

②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发明、技术入股)

③按资本要素分配(储蓄存款的利息、炒股票和基金的收益、购买债券的利息所得)

④按管理要素分配(凭借经营管理才能获得收入,如在大企业当“高级打工者”——总经理、首席执行官CEO等) ⑤按信息要素分配(提供商业情报所得) ⑥按土地要素分配(如出租房屋、厂房所得;土地流转的收益;以土地入股参与企业化经营获得的红利收入等) 2.意义:(见教材第60页) 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平均主义)

2.意义: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3.如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①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占合理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

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利用财政税收

等手段,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4.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一)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1.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2.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3.效率和公平强调不同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二)如何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1.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阶段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2.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一、国家财政

1.财政的含义: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2.财政的本质:以国家为主体,在全社会范围内集中分配的关系。

3.财政的形式:财政预算(下一年收支计划)和财政决算(上一年收支会计报告)

4.【★★★】财政的作用【★★★】 ①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属于再分配】 ②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③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5.财政收入和支出 (1)财政收入

——1)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2)利润收入来自国企上缴的利润。3)债务收入一般不计入统计部门统计的财政总收入中。4)“费”即其他收入,如各种罚款。

②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1 2(要处理好国家、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分配关系,财政收入不能越多越好,也不能越少越好,要有个合理的比例。这样才能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2)财政支出

——类型: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债务支出。

6.财政收支关系【★★】 ——①财政盈余:收入>支出。【财政盈余过多,说明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利用。】②财政平衡:理论上是收入=支出,现实中的表现是略有盈余或略有赤字。 ③财政赤字:收入<支出。【适当财政赤字,有利于刺激经济,但赤字过多影响国民经济秩序。】

二、征税和纳税

1.税收的含义:税和税的征收。 2.税收的本质: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3.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相对)固定性。

——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

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2)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4.税收的类型:五大类(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 ——①增值税。(属于流转税) 1)纳税人:销售加工等业务的单位和个人。

2)征税对象:增值额。

3)作用: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防止前一生产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 ②个人所得税

1)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2)作用: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5.公民依法纳税的必要性:

——①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②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以社会缴纳的税收为物质基础。 6.违反税法的几种行为:

——①偷税(做假账本)②欠税(欠钱不还)③骗税(骗取国家税收优惠)④抗税(暴力手段不缴纳税款) 7.如何做到依法纳税? ①个人:增强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意识。(增强自身监督意识,同时积极依法纳税。)

②国家:完善税收和财政制度,严惩违反税法的行为,规范税收征收管理。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一般理论

(一)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

(二)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5)对策【★★★】:把发挥市场调节的决定性作用与国家的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减少不必要资源浪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六)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法律手段: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 行政手段:行政命令(限塑令、房屋限购令)、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给企业的罚单等。

(宏观调控中,经济和法律是主要手段、三、科学发展观

1.地位: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基本内涵:①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三)市场配置资源的途径(如何通过市场手段配置资源)——价格、供求和竞争三大机制。

(四)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1.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2.面对竞争,调动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生产经营活动的调整,推动科技和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五)市场配置资源(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市场调节并非万能。(公共物品、危险品等不能靠市场调节。) 2.市场调节的弊端:

(1)自发性(制假贩假、污染环境、盗版)

(2)盲目性(有利可图时一哄而上,无利可图时一哄而退,生产决策盲目。) (3)滞后性(价格传导有一定时间差,当生产者明白价格下降时,已经开始赔本了。)

(4)单凭市场调节配置资源的后果:①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②社会经济秩序不稳定,易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③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会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1.建立和完善市场规则体系。

2.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这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3.公民参加经济活动,既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又要树立良好的诚信意识和职业道德。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含义: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2.基本特征: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基本标志。

(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3)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内在要求。

3.宏观调控: (1)必要性:①弥补单纯市场调节带来的弊端。②由社会主义性质决定。③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要求。

(2)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手段:经济、法律和行政。

——经济手段:调整经济利益,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政策、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

行政手段是必要的手段。)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总体小康的特点: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新要求

(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2.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3.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机制基本形成。

(二)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 2.就业更加充分。

3.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

4.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会发展。②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③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④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2.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程方式?

——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核心) ②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主攻方向) ③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④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 一、经济全球化

(一)含义: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

(二)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三)载体:跨国公司。 (四)影响【★★★】

1.发展的产物,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①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②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③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

发展空间。】

2.消极影响:

(1)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4)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的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

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5)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2)意义:有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也有利于促进广大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还能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社会责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

3.★★“中国共产党”(如党委、省委、市委、县委、基层党组织等)角度应考虑的知识点★★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工人阶(2)一个国家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3.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

——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抵御风险、迎接挑战。

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一)世界贸易组织

1.地位: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之一。

2.作用:①组织谈判。②制定规则。③解决摩擦。

3.最重要的原则: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4.中国与世贸组织: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必须长期坚持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

(2)新形势下,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相结合,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 (3)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协调作用。

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6)要增强规则意识,利用和研究世贸组织相关规则和多边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妥善处理相关贸易争端,维护国家利益。

必修二 《政治生活》

1.★★“公民”角度应考虑的知识点★★

——(1)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公民享有广泛的法定权利,也可以履行相应的法定义务。 (2)公民自身要正确对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3)公民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要坚持三大原则(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4)公民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四大环节(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

1)方式:间接方式——公民选出代表进入决策方式,由代表来参与决策。 直接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任感。

☆公民的民主监督

1)主要途径: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 2)其他途径: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3)意义:既有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公民的主人翁精神。

2.★★“政府”角度应考虑的知识点★★

→(1)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政府性质 【一般答: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2)政府的职能(政治、经济、文化和服务) (3)政府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

(4)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 (5)政府行使权力,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制约监督政府权力的关键——建立健全制约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保证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二靠法制,建立健全监督体系。】提升政府公信力,增强政府权威。 (6)在外交方面,要根据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

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基本执政方式) (5)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6)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政治制度”

→①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考虑的知识点:人大和人大代表的职权、民主集中原则的表现、人大制度的优越性)

②基本政治制度——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考虑的知识点: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政协的性质和职能和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考虑的知识点: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大原则及其内在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优越性。)

3)基层民族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职工代表大会等)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和落脚点。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 2)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益的对立冲突的根源。

5.★★“国际关系”(“当代国际社会”)角度考虑的知识点:★★

①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维护主权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首要目标和职责。(要理解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 ③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其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中国一贯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进行的各项工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④国际关系基本形式:竞争合作与冲突。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的对立冲突的根源。

⑤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一主题符合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要倡导建立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⑥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国要抓住机遇、积极迎接挑战,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⑦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也决定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⑧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1)宗旨: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是一个负责人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致力于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新秩序,努力营造有利于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

6.“国际活动的政治意义”考虑的知识点

→①有利于发展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②有利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建立并完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③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也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

④有利于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

⑤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

7.★★“国家利益”角度考虑知识点★★

→①当今世界,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的主要成员。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的首要目标和职责。

②国际关系基本形式:竞争合作与冲突。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

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一主题符合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要倡导建立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国要抓住机遇、积极迎接挑战,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⑤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8.★★“外交政策”角度考虑知识点★★

→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也决定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②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1)宗旨: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是一个负责人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致力于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新秩序,努力营造有利于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


相关内容

  • 法学院课程介绍
    法学教学部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70301 课程名称:<逻辑学> 课程类型:限选课 课程学时:64学时 适用专业:法学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 课程简介: 本课程通过对逻辑学概念.原理.原则等内容的讲述,帮助学生获得探求真理. ...
  • 统计学专业培养方案
    统计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Statistics 学科门类:理学 专业代码:071201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及计算机应用技能,具有良好的数学与统计学素养.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软件分析 ...
  • 荷山中学高一暑假学生自主学习计划指导(完整版)
    荷山中学高一暑假学生自主学习计划指导 尊敬的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高中生活的第一学年已经结束,即将进入的高二文理分科学习,将是整个高中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崭新的起点,也可能是很多同学学习成效的另一分水岭.因此即将来临的暑假自主学习时间对于每位同 ...
  • 高二生物必修三.教学计划及进度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武爱玲 本学期,文理分课,理科学生不仅要完成必修3的学习,还要进行选修1的学习.所以任务很重. 一.模块特点 <稳态与环境>是高中生物课程必修的第三个模块,以生物个体.种群 ...
  • 高二地理必修三教学工作计划
    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教师:xxx 一.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 ...
  •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必背)_高考网
    14.我国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方式有: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 此外,还有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15.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公民如何行使监督权?意义:(1)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2) ...
  • 人教版必修5课标解读_语文_课标解读_人教版
    人教版必修5课标解读 一.构成 语文必修5由小说.古代散文.文艺学论文.自然科学论文四个单元构成. 二.要求 <课标>对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提出了以下八个方面的要求: 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 ...
  • [精品]高中课程设置方案
    篇一:高中课程设置方案 陕西省从20XX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和陕 ...
  • 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赵占良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实验已经三年.三年来,实验区不断扩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高度重视,广大教师积极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式,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也遇到不少问题 ...
  • 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年(新)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敬业爱岗.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现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