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读记]赏析 - 范文中心

[窃读记]赏析

03/08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选入了林海音的《窃读记》一文。林海音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编辑和出版人。高阳评论她的作品:“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于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该文充满了怀旧情调,萦绕着浓郁的北京风情。林虽是台湾人,生于日本,但却是个“比北平人还要北平”的老北京。其代表作为《城南旧事》,课文选自《城南旧事》序言。试赏析于下。   一、题眼明亮,耐人寻味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如果把文章比喻成人,透过这“心灵窗户”,一看就会接收到心灵世界传达出来的信息。“窃”的意思是“偷”,盗窃他人东西。那么把“窃读记”换成“偷读记”可不可以?只需念一遍就会发现,不可以。“窃”书面语色彩浓烈、带些文雅,只解作“偷”,偷即是贼。课文中的“我”当然不是这种人!她爱读书,渴望读书,可惜没钱来买书。“窃读”就自然产生了。只要老板不发现、不追究,将书店的书悄悄拿下来读读,再放回去,这当然不是偷。追求知识历来是高尚行为,别说孩子,就是成人,也都是可以原谅的。一个“窃”字,用得精妙,品味再三,文尽而意远。“窃”字在体现题眼作用时,它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紧紧围绕这条线索安排材料。   1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为什么要“暗喜”?因为是窃读啊!)   2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读书慢点可不可以?为什么非要像匹饿狼?窃读不快行吗?)   3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书店的老板发现,那就读不成了,所以害怕!)   4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因为那样不会被人注意……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客多老板注意不过来,所以要到顾客多的书店去窃读)   5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雨天留客,老板没有撵人的道理,给“我”窃读的机会。)   这五个自然段的描写,无一不在凸显着“窃”――窃读。深挖“窃”字,我们就能找到阅读理解课文的突破口。“提领一顿,百毛皆顺”。一个“窃”字,耐人寻味。   二、矛盾心理,一咏三叹   因为“我”没钱来买书,所以要去窃读。窃读毕竟不是光荣事。你窃读影响了老板的生意,老板当然不高兴。而“我”读书的欲望又异常强烈,这就构成了“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的矛盾心理。还有那幅插图也很有意思,画面12个人物中,11个男性――大男性,只有“我”一个小女孩,人海茫茫,这更增加了“我”的孤独。孤独必然滋生恐惧,这种矛盾心理在3、5、6、7自然段中有很具体的表现。   “暗喜没有人注意。”如果有人注意到这个小女孩又来了,只看书不买书,情况不言而喻。这个“人”是谁?书店老板,或是伙计。书店不是免费图书馆,是要卖书盈利的,怎会欢迎来窃读的人。品味这句话,表面上没写恐惧,但读者可以感觉出“我”恐惧的心情――提心吊胆,边窃读边环顾,随时准备应付突发事件。这样环境本不适合读书,而“我”还要勇敢无畏的来书店读书,爱读书的精神令人感动。   “我害怕被书店的老板发现。”手捧着书,眼观着书,还要高度警觉,要是有怀疑的眼光扫过来,就要知趣,就要换另一家书店去窃读。这种阅读经历是艰难的、矛盾的。可因为爱读书而不能割舍,因为爱读书而僭越名分――窃读!   “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或是伪装起来,伪装成别人的小妹妹、小女儿;还有雨下得越大越高兴,这样天气,老板会动恻隐之心,不赶人走。“我”再次伪装――“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窃读的快乐冲淡了恐惧。可冲淡也仅只是冲淡,却不能消除。在这整个过程中,快乐和恐惧结伴相依。   作者反复这样写,一咏三叹。“叹”什么?叹窃读的心酸历程。任何一个在思想文化领域取得成就的人物,都是以热爱阅读为基础的。我们现在多幸福,不但可以随便读纸质书,还可以读电子书,还可以网络阅读,完全用不着担心被老板赶出去。今夕对照,《窃读记》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是引导学生爱读书的范本。   三、两相对照,尽写“饥饿”   初读第1自然段,“闻见炒菜的香味”,不觉生疑,饭店跟窃读有什么关系?细读――特别是研读第8自然段,“当饭店飘来了一阵阵菜香时,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去吃一碗热热的面条,回到这里时,已经有人给摆上了一张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迷雾顿开,作者是把“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两相比照着来写。作者没钱买书,精神食粮缺乏,饿啊!于是使用窃读来填充(但不能说填饱,因为时间有限,能读到的书有限)精神的“肚子”。作者在写物质食粮缺乏时,用的是忍耐――“饥肠辘辘”也是可以忍耐着的。细心的读者早已发觉,作家这样写,说肚子饿是虚,精神饿才是实,表现爱读书才是真。因为从小就有爱读书的精神陪伴作者,日后她才取得了那样令人瞩目的成就。   四、首尾照应,浑然一体   中国人做事讲究有头有尾,善始善终。反映到文章中来就是前后照应,使人读了有一种配合紧凑、结构完整的感觉。西方意识流小说在我们国家一直不流行,原因就在于意识流小说写得散漫、跳跃,难寻脉络,读来让人如坠五里云雾中。课文末尾,国文老师勉励“我”那句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是很有艺术性的警句。众所周知,人不吃饭,生命就不能延续。而“读书长大的”就语意深长了。毕竟有些人是不读书的,他们引车种地打麻将,可照样活得好好的。可仔细想想,这些人要让他们从事高智力劳动,如写作、研究、设计、创新……成为精英级、大师级人物就很难了。“长大”的“大”用得很好,不惟年岁增长,更指的是知识能力的增进、道德的完善、人品的完美。引用国文老师的话来结尾,除了有勉励、教育作用外,更主要还是照应文题《窃读记》,使文章浑然一体,画上圆满的句号。   作者单位   红河州泸西县中枢镇石洞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


相关内容

  • 郭沫若诗集-专题研究
    郭沫若的诗<浪淘沙>赏析 郭沫若的诗<浪淘沙>赏析 浪淘沙(看溜冰) 郭沫若 雪浪锁云燕,水面横天,刀鞋对对剪冰船.人似流星飞过去,快活无边. 举目尽青年,争著先鞭,<逍遥游>又入新篇.地上乐园今实现,转 ...
  • 春天的诗词100首诗歌
    1 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赏析]创作此诗时,诗人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 ...
  • 写春天最唯美的100首古诗
    写春天最唯美的100首古诗(附赏析) 2017-03-12 班主任研究会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春"情有独钟:白居易醉心于江南春色,<忆江南>传世于今:苏轼感怀身世际遇,借春光抒写<蝶恋花>: ...
  • 如何赏析文章的美点和亮点
    作者:监利县大兴中学 李方模  时间:2007-1-31 18:04:4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571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对7-9年级的"阅读"中明确提到:"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 ...
  • 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
    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 一.中考古诗词赏析考题分析 [考点分析] 从中考题的诗歌赏析题来看, 所考诗歌都是课内教读的诗歌, 考查点主要是: 1.对诗词内容的理解:⑴对中心思想的理解:⑵对所抒感情的理解:⑶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⑷对象征意义的理 ...
  •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全诗原文及赏析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出自清代袁枚的<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写翻译 写赏析 分享相关翻译 写翻译 马嵬译文 用不到去歌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欢离合: 在人间也 ...
  • 初三文言文复习课:[三峡][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评课报告
    初三文言文复习课:<三峡><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评课报告 振华中学语文组 高新区文教局组织的这次语文"同课异构"活动,展示了各校教研组的教研成果.从这三节课上,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 ...
  • 中国美术赏析第三章(雕塑)教案
    学 校 教 案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复习前课所学--(展示作品,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复习上一节课的知识内容) 2.课前思考--展示本节课所赏析的作品,让学生思考分析其显示的精神生活世界以及体现的艺术审美特质. 3.总结学生所答,概述本节课 ...
  • 红高粱选段赏析
    <红高粱>选段赏析 原文:父亲紧紧扯住余司令的衣角,双腿快速挪动. 译文:Gripping tightly to Commander Yu's coat, he nearly flew down the path on chur ...
  •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全诗赏析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出自唐代颜仁郁的<农家>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写翻译 写赏析 纠错 全屏 参考翻译 写翻译 译文 半夜里就喊起孩子们,趁著天刚破晓,赶紧到田里去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