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与人的自由度 - 范文中心

儒家与人的自由度

07/30

  摘要:中华民族走到今天,已历千年,筚路蓝缕 披荆斩棘 生生不息,刚健自强,不想逮于近代,遭遇千年变局,世界迅速走进现代化的轨道,而中国却依然沉睡不起,儒家更是日益衰落,儒家的士人苦苦探寻,却一步比一步艰辛,其中重要的原因,既是没有抓住现代化的本质和目标――人的自由度。儒家人士面对这一困局做出了回应,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们还要挖掘儒家自身所具有的资源和材料,重新加以发挥和发展,只有这样,面对当今的时代变局,才能继续挺立道德之源,开拓出儒家新的境界,创新熔铸出新的文化,以慰民生,以促华夏。

  关键词:儒家;自由度

  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273-01

  

  人的自由度是古今中外历代大哲都面对的一个命题,因为“天地之间人为贵”,当人参于天地之化育的时候,人的主体性在其实践中得以体现,这种主体性是一种“自在”之物,它自在地拥有自我的独特价值,人人不同,但都是一个整体,人人相异,但都是自然之子,且独具灵性,这灵性就是人的自作主宰,自为理由,而不是依附于天命而毫无作为,这一切的如果有一个定义的话,就是自由。自由要求人的解放,从对自然的恐惧中,对权力的恐惧中解放出来,对资本的依附上,对外在体系的依附上解脱出来。黑格尔曾言:“人本性上是自由的”,如果没有自由,那么就没有道德,有的话也必是虚伪的,没有自由意志,人们就没得选择,没有这种高尚或鄙下的选择,是没有道德可言的,康德的理论前提即在此,儒家以德立本,处处体现的也是此意。

   儒家道德的起点开始于性善论,这是一种对人性的肯定,儒家从一开始对个体在道德上的提升就抱有深刻的信念,孔子讲“为仁由己”,孟子讲:“涂之人皆可为尧舜”就是这一含义,但这善只是善端,不是至善本身且易失,人通过自我的提升,追寻“仁”的境界,反身而诚,反本明性,最后达于至善。这种把人的道德性提升于人的内在性,超越性的过程,既是求仁的过程,也是个人自由扩大的过程,人与仁达到了统一,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这种求仁的过程,儒家完全要求寄托于修身者自己,尽管儒家的个体是一种关系中的个体,即个体的外在自由由自身所处的关系中给出,但内在的自由和道德提升则完全在于自己,按照我们对于儒家时间性的叙述,则看得更为清楚,时间的自然属性使个人的存在短短百年,个人的关系也会随之慢慢消散,那么儒家的永恒追求的,必有其永恒的一面,方能接续这短暂的个体的自然属性,那便是个体在自我实现过程中的内在的道德性、超越性,这种道德性、超越性既是内在的,又是无对待的,内在的即不随外在事功而随波逐流,无对待的就是仁的实现全在于自身,“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既不远,就在于自己愿不愿意求之,那么这样就把个体突出了出来,即个体自身是求得”仁”的主体,客体也同样是个体本身,即“求仁”的根据不在主体之外,而是主体自身。儒家人士所要做的,就是以自我的仁心来克服物欲的小我,以天理克人欲,最后天人合一,圆融一片,成圣成贤。这种成圣成贤之路,就是不断克服自我的内在障碍,最后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之途,这就是中国特有的内在的道德自由主义。

  如果儒家的个体是一种关系中个体,它立足于性善论这一基点,从而扩充和挺立自我的道德自由,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整体的自由和谐。这可以说是一种无对待的内在超越性的进路,而西方的个体是一种纯粹原子式的个体,它立足于人的原罪这一基点,从而通过订立契约和规范权力来扩充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这则是一种对待的外在的进路。

  西方的哲学体系,从一开始就立足于对待的关系,以自然为对象,以科学和逻辑为支柱,进行哲学的构建,这一传统造成了西方的自由追求不是立足于道德的自由境界,而是政治经济层面的权利要求,这就是说,这种自由的追求从一开始就是以对待的面貌出现的,这是一种基于契约和权利基础上的主客、人物、人我 群己对待关系。儒家学者以“吾日三省吾身”为自律要求,汲汲以求圣贤境界,这种境界自然要求个人的私利在很多方面是不值一顾的,甚至是值得克服掉的,这就是化小我为大我的过程,却也是消弭自我权利的过程。这种内圣德功夫,最终追求的,乃是一种境界,正如尧舜的道德是一种悬设一样,儒家的内圣开外王在原初的设计中,始终是以道德为依归的,“治国”、“平天下”可以由内圣径直推出,圣王做的,也是上行下效,推己及人,推行仁政,化成天下,这一切的预设,都以道德的范畴囊括,既无底层人民权利的申述,也无法律对政府等机构的约束,科学技术也因为渠道的狭小而发展缓慢,中国前期的发展因之而迅速,中国后期的发展因之而停滞,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参考文献:

  [1]牟宗三.生命的学问[M].台北:台北三民书局,1970.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自序[M].上海: 学林出版社,1987.

  [3]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

  [4]冯友兰.三松堂自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4.


相关内容

  •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于丹
    儒法之比较及其现代意义 -------------------------------------------------------------------------------- 摘要:纵观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各家学说有如天空璀璨的群 ...
  • 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
    读书报告 --<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联系方式: 读书报告 --<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马立诚)读书笔记 马立诚老师作为一位敏锐而深刻的社会政治评论家,对中国当代社会思潮的分析和评 ...
  • 新文化运动百年 | 两种启蒙:文明自觉,还是文化自觉?
    [编者按] 以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为标志,新文化运动至今百年了.这场运动,也被称为中国的启蒙运动,然而,百年之后,何为启蒙,何为文化自觉,依然悬而未决,争议颇多.新文化运动,究竟是何种意义上的启蒙,它与欧洲的启蒙运动有何异同 ...
  • 陈少明:道德重构中的制度与修养问题
    发布时间:2011-09-22 15:18 作者:陈少明 字号:大中小 点击:545次 --兼谈儒学与政治自由主义的关系 在我们这个时代,最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可能不是贫穷.也不是愚昧,而是缺德.因为贫穷或愚昧不一定会缺德,而缺德最后必定会加 ...
  • 为什么我们缺乏特立独行的性格
    一元化与二元化的悖论 自从秦始皇提出" 书同文,车同轨" 并付诸行动以来,中国就一直是个大一统的社会,汉武帝更是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来进一步的统一人们的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用一套伦理 ...
  • 交锋:当代中国的八种思潮
    中国经济迅猛发展,邓小平思想功不可没;"老左"与"新左"呼唤"文革",自由主义"挤出门缝"又进"夹缝";民主社会主义刚刚抬头,民族主义与民粹 ...
  • 春秋决狱新评
    摘 要:"春秋决狱"一词最早是用作书名而提出的,一般认为,其源于西汉初期,至汉武帝时,董仲舒首开"引经决狱"之风,盛行西汉几百年,承其余风,至魏晋南北朝仍有颇大影响,最终于隋唐终止.而对"春 ...
  • 中华文明史论文
    中华文明的精华与糟粕 -论中国孔儒文化 中国主导文化是从"老"到"庄":从 "孔"再到"孟",这一路线发展的起来的.发展轨迹是从"道德经"到 ...
  • 先秦诸子与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_易中天
    专家论道 <新重庆>2009第10 期 先秦诸子与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易中天 先秦诸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所形成的光辉思想对后来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并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先秦诸子处在春秋战国时 ...
  • 试论民间文学故事孟姜女的儒法文化意蕴
    摘要:孟姜女故事的主题经历了阶段性的变化,通过不断演进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动人,从宣传儒家忠节思想以对照法家的刻薄寡恩中,突出了暴政造成的社会悲剧,表达了广大人民向往和平.幸福的美好愿望. 关键词:孟姜女 儒家 法家 法治 孟姜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