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 - 范文中心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

04/29

专题一 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基础知识

续表

青海5年中考命题规律

青海中考考点剖析

【例】(2016青海22~25题)

甜醅

——青海风味小吃之一

青海民谚说:“给嘴解馋,甜醅当先”。甜醅是用莜麦、青稞等发酵制作而成的一种独特风味小吃。甜醅具有醇香、清凉、甘甜的特点,入口软绵可口,清爽自然,散发出阵阵酒的醇香,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无穷,深受青海各族人民的喜爱。

追溯甜醅之源流,则历史久远。甜醅的创制,同青海汉、藏、土等民族酿造酩酒有密切联系,它和酩酒可算是同源异流,只是酒曲不同罢了。酒醅也是甜的,酒味较浓,唐代的人们就已食用它,或用它招待宾客。青海人喜食甜醅,可谓古风犹存。

酿造甜醅,多以莜麦、青稞之类为原料,酵母为甜醅曲,用米制成。青海民间叫“药蛋”或“甜曲”。青海高原是耐寒早熟青稞的故乡,甜醅也多用青稞作原料。酿造时,将青稞(去外皮)簸净,清水洗去杂质,入锅煮熟(表层开口),沥出凉冷,加入甜醅曲和匀,一般15斤青稞中兑入25克甜醅曲,装进坛中密封,保持恒温(15℃上下),经3~5天发酵,即可开坛食用。

甜醅具有极佳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据食品营养专家介绍,甜醅对人体的滋补保健作用,不亚于风行华夏的“八宝粥”。夏天吃可以清心提神,去除倦意;冬天食用则能健脾暖胃,补中益气,催发食欲。

甜醅一般在街头的小吃店或小吃摊都有售卖,也有挑担子流动卖售的。除专门制售的小摊贩外,青海各族人民大多数都会酿制甜醅。青海人不但嗜之不舍,且可作访亲拜友的礼品。它的确是青海高原上一种有独特风味的小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甜醅( ) 咀嚼( ) ..追溯( ) 醇香( ) ..

【答案】pēi jué sù chún

2.结合文章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说说青海人喜欢甜醅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此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理解与概括,结合文章第1段、第3段内容概括得出。

【答案】①甜醅具有醇香、清凉、甘甜的特点。入口软绵可口,清爽自然,有阵阵酒的醇香;②具有极佳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说明对象特征理解与概括

【方法指导】1.找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

(1)抓首括句和中心句、找段落中心句或关键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些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及特征)。

(2)结合段落中介绍说明对象特征或多方面的说明内容进行概括。

(3)结合标点,尤其注意有分层作用的分号、句号,归纳层意,并进行综合概括。 (4)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摘要整合,并简明地表达。 (5)对重要的信息筛选整合,也可从事物“定义”入手。 2.有关说明对象特征的内容理解与概括 (1)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和概括

首先,通读原文,完成三个任务:①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各段之间的联系,作者的见解及相关材料;②给段落标上序号,小结段意,将它们归纳概括;③给重要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

其次,读题干很重要,要给重要词语做上标记,这样有利于锁定范围,明确答题方向。

再次,找出答题的范围进行概括是答题的实质性阶段。一般来说,答案的检索区间应在命题点的附近。 最后,要树立“答案就在文中”的理念。在答案形成之后要与题干问法、赋分进行对照,检查有没有漏掉要点。答题时,语言准确简洁、要点全面。

(2)对某一文段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回答此类题,首先需要根据题干确定该段的内容是什么及其与文章说明对象的关系。然后根据设问找出答题区域,对文段的分析进行整理概括。当答题要点在文中不明确时,就可根据题干后的分值确定该答几点,如分值为3分的,一般答3点;分值为4分的,一般答2点或者4点,这就需要根据内容而定了。

说明方法及作用

【方法指导】 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

(1)举例子:列举真实典型的例子,具体说明事物某方面。

(2)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内容更有条理性。

3.本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试选择其中一种,并在文中找出一例,说说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说明方法作用的分析,说明方法的难找,但要注意题目要求中的“主要”二字,在回答时,要有全局意识,要看全文使用频率高的两种说明方法。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时要扣住语句说明了对象的特点来表达。

【答案】举例子、列数字。一般15斤青稞中兑入25克甜醅曲,装进坛中密封,保持恒温(15℃上下),经3~5天发酵,即可开坛食用。作用: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的说明了甜醅在制作过程中,青稞、甜醅曲的配料,温度、时间的控制,让读者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4.你还知道青海省哪些风味小吃?(至少写出2种)请选出你最喜欢的一种小吃拟写一条广告语,突出其特点。

【解析】此题考查对生活的关注,语言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对于在青海长大的学生来说写几种风味小吃很容易,但是写广告语是有点难度的。写广告语要掌握广告语的特点,突出事物的特征,语言简洁形象,朗朗上口。, (3)列数字:运用准确严密的数据具体说明事物的特征。“数据”既包括确数,也包括约数。

(4)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而强调(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对比和类比) (5)下定义: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对被定义概念作简明扼要周全严密的规定,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6)打比方: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征,使复杂、抽象的科学道理简单化、具体化,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说明阅读的个性表达

【方法指导】

为了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阅读体验的个性化、思维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不少试卷在说明文中增设了创新型试题。

1.创新型试题主要题型

题型一:阅读附加材料,获取信息谈感受。 题型二: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题型三: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题型四: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的想象。

题型五: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题型六:对人类关注的热点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宣传语等。 题型七:为文章补写空缺的语句。 题型八:提出问题并作简要回答。 2.如何答好开放性试题

做好这类题首先要对所给材料有准确的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题目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脱离文本,要以准确把握文意为基础。

(2)要根据文本的表达去感知并理解,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倾向。

(3)要从原文旨意出发联系现实,视角独到,对待问题的看法要与原文的主旨相符。 (4)语言表述必须准确而流畅。

(5)鼓励有独立的见解和创新意识、探究精神。

说明的顺序和结构

【方法指导】1.常见的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按照事物发展演变的过程来说明,例如介绍事物发展演变史、工作程序的文章。

(2)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四方上下来说明,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里到外,从外到内,从整体到局部等。例如介绍建筑物、实体、工艺品等的文章。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整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说明,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逻辑顺序主要有以下七种:①从现象到本质;②从结果到原因;③从特点到用途;④从概括到具体;⑤从主要到次要;⑥从一般到个别;⑦从总到分。

2.确定说明顺序的方法

首先,应明确文章说明的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一般事物说明文采用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而事理说明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其次,寻找语言的标志。时间顺序有表示时间的发展、事物各个阶段的标志语,如朝代、季节、时段等;空间顺序的标志是方位词;逻辑顺序的标志有“首先”“其次”“为什么”“原来”“因此”等。

最后,还要分清主次,综合归纳。因为一篇说明文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所以不能以偏概全。

【答案】小吃:①焜锅镆镆;②夹沙牛肉;③发菜蒸蛋;④青稞酒。 广告语:青稞酒,绵绵的,滑滑的,嫩嫩的,吃一口,忘不了。 5.(原创题)这篇文章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解析】此题考查判断说明顺序,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根据全文内容和特点可准确判断。

【答案】逻辑顺序。

6.(原创题)甜醅一般在街头和小吃店或小吃摊都有售卖,也有挑担子流动售卖的。这句中的“一般”能否删去,为什么?

【解析】此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分析。“一般”是限制性词语,是“大部分”“绝大多数”的意思,去掉后该句意思变得绝对,结合语句分析即可。

【答案】不能删去。“一般”起限制作用,是“大部分”“绝大多数”的意思,去掉后变成甜醅在街头小吃店或小吃摊都有售卖,显得太绝对。“一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说明的结构

说明文常见结构形式有以下几种:

(1)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大概有三种情形: ①总—分式;②分—总式;③总—分—总式。

(2)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后文在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 (3)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的过程、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

总分式结构常见于逻辑顺序中从概括到具体或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文;递进式结构多用于从现象到本质的事理性说明文;连贯式结构多见于时间顺序的说明文。另外还有并列式的结构。

说明文词语和句子的品味

【方法指导】

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说明文阅读考查的词语往往都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这些词语或是关键信息点,或是某一重要说明对象的简洁概括(如指代性词语、概念性词语),或是承前启后省略了相关阐释内容。这些词语往往已突破了其原来的意义限制,与具体语境结合而有了新的内涵。

如何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呢?在熟知词语本身固有意义(即字典义)的基础上,一般有以下几种技巧: (1)瞻前顾后法: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义项。

(2)比照辨析法:仔细比较辨别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同义词、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差异。 (3)参考语境法:根据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比喻义、借代义等,分析词语派生或隐含的内容。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1.重要的句子有以下几种情况

(1)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对于结构复杂的句子,可以用“提取主干法”,抓住句子主干,理清那些修饰、限制等附加成分进而理解其内在含义。

(2)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对于内涵较丰富的句子,应该依照“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上下语境,整体解析。

(3)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如文眼句、中心句、过渡句等)。这种句子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有的统领全文,有的阐明要旨,有的设疑激趣,有的总结全文,有的前后照应,有的承上启下。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和作用,既要注意它在段中和篇中的位置,还要认真深入地分析它和文章中心或结构的关系。

2.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生动形象性主要有五种题型 (1)加点的词语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题模式与技巧:准确、科学(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2)“××”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

答题模式:不可以,“××”词表……,意思是……;所换词语的意思是……,换了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不符合实际(原意),“××”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答题模式与技巧:不能删去,“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词表估计,“可能”“大概”等词表推测,“常常”“往往”“一般”等词表频率,“都”“绝大部分”等词表范围,“一定”“目前”“之一”等词表限制。如果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过于绝对;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4)从文章中找出了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形象的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答题技巧:“××”句中的“××”词用得很准确(很形象),它表示的意思是…… (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答题模式与技巧: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

中的一部分。找到之后,用替代法进行验证,即用找到的语句替换代词,读一读是否通顺准确。只有通顺准确的答案才是最准确的。

青海中考真题及模拟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2012青海23~27题)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①在祖国的西部,在那遥远的地方,自古流传着许多自然质朴的民歌。其中“花儿”以其悠久的历史传承、丰富的吟咏主题、独特的演唱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一朵盛开在大山乡野的奇葩。

②“花儿”也称“少年”,是中国西部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歌曲。“花儿”滋长于西北青、甘、宁、新四块文化沃土之上,并为汉、回、土、藏、撒拉、蒙古等民族传唱。按地域流派划分,“花儿”可分为洮岷“花儿”和河湟“花儿”两种。青海是“花儿”的故乡,河湟“花儿”更是西北“花儿”的精魂。河湟“花儿”最早见于明代,至今流传了 500多年。

③“花儿”的唱法跟曲调有关,不同的曲调有不同的“令”。按照演唱区域划分,可分为“湟源令”“川口令”“循化令”等;按照演唱民族划分,可分为“土族令”“撒拉令” “保安令”等;按“花儿”的衬词又可分为“白杜丹令”“水红花令”“沙燕儿绕令”等等。 民间自发形成的“花儿会”为这种民间艺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演空间。据统计,河湟地区有上百种“令”,至今仍在举行,并且规模盛大的“花儿会”达30多处。

④热爱自然,热爱“花儿”的河湟人,________是劳作田间、放牧山野,________赶赴集会、外出打工,________在赶车的路上,一有闲暇,________要漫上几句悠扬婉转的“花儿” 以表心怀:“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个家。”在这里,人人熟悉“花儿”的内容和唱法,人人有一副唱“花儿”的好嗓子,男女老幼遨游于“花儿”的海洋,尽情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⑤河湟“花儿”的取材十分广泛。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到宗教人文、民俗风情,从天文地理、自然风物到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凡人类生活中的万象百态,无所不包。

⑥礼赞生命、歌唱青春是“花儿”的主旋律。少年时代是人生中最为宝贵的时光,充满着朝气与活力,憧憬着未来和希望。“花儿里赛不过藏金莲,人里头好不过少年。” “花儿”告诫青少年,青春易逝,要珍惜韶华,发奋学习,有所作为,才不辜负美好的生命和青春。“年轻的时候草尖上飞,老了时再不会后悔。”通俗的语言传递出老百姓朴实的人生观,它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古典诗句一样,有着强烈的警示意义。

⑦诉说衷肠、歌唱爱情是“花儿”的生命。在田间地头,在除草的妇女们“尕马儿你拉回了来,拉回了缓来”的婉转的歌声里,蕴涵着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也流露出对在外务工丈夫深切的思念。在山岗野岭,年轻的牧人高唱“上去个高山望平川,平川里一对儿杜丹”。歌喉里燃烧着青春的激情,传递着他们对爱情的憧憬。

⑧此外,“花儿”还涉及出门人对家乡的思念、亲朋好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新时代风貌和生产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等内容,虽数量相对较少,但情真意切,听来回味无穷。

⑨河湟“花儿”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比兴手法的大量运用。比兴手法的使用,使河湟“花儿”生动传神,美如天籁。例如,“红嘴鸦落给了一河滩,咕噜雁落在了一草滩;拔草的尕妹妹坐塄坎,活像是才开的杜丹。”

⑩河湟“花儿”以朴实、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曲调表达人们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眷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出河湟人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注释】①葩(pā):花。②个家:自己。③塄坎(léng kǎn):田埂。 1.第④段中空缺处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C ) A.无论 或者 乃至 就 B.不论 或者 甚至 都 C.无论 还是 甚至 都 D.不论 还是 乃至 就

2.选文第③段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__分类别、列数字__

3.第③段画横线句子中的“上”和“多”字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

__不能。“上”指达到,是推测;“多”为整数后的零头,如去掉则为确定数字。两词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__

4.请用“||”划分选文⑤⑥⑦⑧段的层次,并说明其结构关系。 __⑤||⑥⑦⑧__总分关系__

5.从选文来看,河湟“花儿”的基本主题有哪些?

__①礼赞生命,歌唱青春;②诉说衷肠,歌唱爱情;③思念家乡亲友,展现时代风貌。


相关内容

  • 中考语文科备考方案
    103班语文科中考备考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新课程标准>7-9年级"语文课程目标"以及<中考说明>为指针,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研究复习方法,面向学生,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综合素养. ...
  • 20**年哈尔滨中考大纲改革
    生活报11月22日讯 21日下午,哈尔滨市教育行政网公布了<2015年初中升学考试说明>(简称<考试说明>),<考试说明>中详述了5大学科的命题原则.考试范围和考试内容等,本报依据<考试说明> ...
  • 20**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评析暨20**年中考语文备战策略
    2011年安徽省 中考语文试题评析暨 2012年中考语文备战策略 二.试题答题情况分析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0分) (1)补写出下 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句) ① ,君子好逑.(<诗 经??关雎>) ② ...
  • 20**年中考语文质量分析
    2010年襄樊市中考语文质量分析 贾严贞 刘煌斌 卢家芩 一.试题分析 (一)命题的指导思想 2010年我市中考语文命题严格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2010年襄樊市中考说明>的要求,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 ...
  • 20**年初中语文中考阅读答题点拨
    1.看到介词不放过:介词的滥用,极易造成成分残缺.表意不明或不当. ① 经过班主任的再三强调,才使他认识到这个错误.(介词"经过"与"才使"的滥用,致使整个句子缺主语.) ② 他在老师的关怀中得到了力 ...
  • 20XX年聊城市中考真题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4年聊城市中考真题语文试题及答案 亲爱的同学,伴随着考试的开始,你又走到了一个新的人生驿站.请你在答题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以下说明: 1.试题共6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将姓名.考场号.考号.座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 ...
  • 20XX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特色新颖题( 一 )
    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特色新颖题( 一 ) Llt32100 贵阳市201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题卷 综合性学习水平考查(12分) 根据材料,完成24-26题. "百姓富•生态美"是贵州省关于多彩贵州新未来的美好 ...
  • 哈尔滨20**年中考考试说明各科调整汇总
    哈尔滨2017中考考试说明各科调整汇总 数学 2017年哈市中考数学考试说明与去年相比较,在命题原则.考试范围.考试内容等方面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保持了一贯性,但在试卷结构和样题部分有两处变化. 一是在试卷结构中,与2016年的考试说明比较, ...
  • 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20**年
    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2015 一.初中常见错别字举例 莫明其妙 (名) 不加思索 (假) 费寝忘食(废) 再接再励 (厉) 变本加利 (厉) 掩旗息鼓 (偃) 别出新裁(心) 谈笑风声 (生) 流光溢采 (彩) 沤心沥血 (呕) 大相经庭(径 ...
  • 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格式
    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公式: 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