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文言文翻译 - 范文中心

初一上册文言文翻译

08/24

《童趣》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我连忙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来,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蚂蚁当成野兽,把土块突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遐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庞大的动物如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蛤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论语十则》

1、孔子说:“学习了并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得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自己,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我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

3、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人有害。”

5、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的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责任重大路途遥远。要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生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也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次北固山下》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碧绿的江水向前。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的春天早在年底就春风拂面。家书要传到哪里呢?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山市》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碧绿的瓦,屋脊高高翘起,这才明白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城墙上面成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像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巷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用亿万来计算。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朗,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一直连接到云霄与天河,(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门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不一。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跟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碰面。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只有七岁,正在门外嬉戏。朋友就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答道:“我父亲等您很久,而您没到,他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简直不是人做的事啊!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元方答道:“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的手。陈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大门。

《智子疑邻》宋国有一个富人,因天下大雨,他的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补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的是隔壁的老人。


相关内容

  • 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积累
    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积累 1.之:故时有物外之趣: 昂首观之: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 人皆吊之: 其邻人之父亦云: 下车引之: 2.以:徐喷以烟: 以丛草为林: 可以为师矣: 以数万计: 此独以跛之故: 仁以为己任: 3.而:忽有庞 ...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咏雪]优秀教学设计
    <咏雪> <世说新语二则>是初一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古文,对古文言的知识了解的不多, 所以在讲解时一定要细致,尤其是对文言常识部分要重点说明,在教学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咏雪>讲的是晋朝 ...
  • 鲁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备课
    六年级语文全册备课 一. 本册教材与课标 初中语文教学总体要求把握:以新课程改革的四大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听说读写能力为终极目标,以具体课文为例子,引入教学,举一反三,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引导.促使 ...
  • 初一语文月考卷(含答案)
    初一(下)第一次月考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__ 请同学们认真书写,本试卷卷面书写工整美观得2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字形及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确凿 (záo ) 模 (mú) ...
  • 初一上册英语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初一上册英语期末测试题及答案的文章,是无忧考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单项选择(共2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20分) 从A .B .C .D 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21. There is _____ ...
  • 语文预习要求
    初一语文学生预习课文要求 怎样预习初中语文课呢?可分二步. 第一步:初读课文,弄清文章的体裁,了解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扫除字词障碍--对课文中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词典弄清楚,难懂的句子划上一定的符号(在教师的讲解中理解或向教师 ...
  • 乌有先生传
    <乌有先生传>系由河北省邢台市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为高考复习仿古自编的.故事中信息量极大,囊括了当时的中学课本中几乎全部的文言词法.句法知识,读者如果认真读此文并按"说明"的要求进行训练,效果颇佳--笔者在多届 ...
  • 我的论文集
    浅谈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技巧 作者: 卢 静 摘要 初中生如何学好文言文?笔者认为学生可以从自此积累做起,根据理解的程度多读课文,有选择的背诵课文,加大课外阅读量,并能采取合理的学习方式,及时复习,学习文言文将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关键词 积 ...
  • 不一样的课堂风景
    不一样的课堂风景 --小古文<〈伊索寓言〉两则>课堂实录及评析 执教:朱文君 评析:陈琴 [教学材料] 白话版<伊索寓言>两则 狐狸和葡萄 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一只狐狸看到了,馋得直流口水.他想尽了各种办法 ...
  • 三峡教案选
    师:上课!今天我们学习新课.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中国第一大河是-- 生:长江. 师:对.那么,浩瀚的长江水流湍急,危崖壁立,景色最为壮观的风光当属-- 生:三峡. 师:好,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时期的郦道元一起走进150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