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庆全:冲锋陷阵者吴江 - 范文中心

徐庆全:冲锋陷阵者吴江

07/26

发布时间:2013-02-18 09:31 作者:徐庆全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4095次

以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看,当年引领思想解放大潮的人,譬如胡耀邦、譬如周扬、譬如本文的主人公吴江,大都既是冲锋者也是陷阵者

2012年11月13日,吴老以95岁高龄仙逝。

11月18日,我才得知消息。致电吴老的公子吴家英兄,得知告别仪式已于15日举行。家英说,老人生前有嘱咐——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丧事一切从简。所以,15日在八宝山给老人送行,也未曾通知他人,只是以亲友为主,并表示抱歉云云。

我很能理解,这与老人一生低调行事的为人有关。尽管他的名字在改革开放的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但1982年老人被迫离开中央党校,至1990年从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位置上离休后,一直刻意躲避喧嚣。

吴老后半辈子的经历,常常让我想起“冲锋陷阵”这个词。说到这个词,人们想到的是褒扬一个人作战威猛之功,其实,溯源这个词的本义,讲的倒不是战功。这个词出自《北齐书·崔暹传》,说的是文官崔暹为官清廉正直,经常上书弹劾贪官污吏,并把他们送进监狱,得到执掌大权的高欢的赞语:“冲锋陷阵,大有其人。”但崔暹却命途多舛,后被以“谋反罪”检控,差点丢掉小命。

无论从历史还是当下来说,崔暹的命运都具有代表性。在官场多人皆醉有人独醒时,在政治场域明昧不分、多人昧有人独明时,醒者或明者是冲锋者,往往也是陷阵者——“冲锋陷阵”这个词拆分开来理解,或许更具这个词的本义。即以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看,当年引领思想解放大潮的人,譬如胡耀邦、譬如周扬、譬如本文的主人公吴江,大都既是冲锋者也是陷阵者。

冲锋者

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胡耀邦主持中央党校期间发生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准备了思想基础。而时任中共中央党校校务委员会成员、副教育长兼哲学教研室和理论研究室主任吴江,可以说是这场讨论的重要参与者。他的名字也是因为这场大讨论而载入历史的。

粉碎“四人帮”以后,吴江思考的最重要的问题,是“文革”发生的历史根源。1977年7月12日,胡耀邦召开小型理论座谈会,讨论中央党校复校开学后,怎样辅导《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学习问题。吴江作了关于继续革命问题探讨的发言,胡耀邦很赞赏吴江的这个发言。当时,胡耀邦正在筹办《理论动态》,立即决定以吴江的发言为基础,写成文章,作为《理论动态》的第一期文章。

7月15日,《理论动态》第一期出刊,刊登的就是吴江的文章:《“继续革命”问题的探讨》。这篇文章对当时还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继续革命理论”提出探讨,实际是质疑。文章认为,继续革命的主要对象应是技术革命。文章说:“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不首先抓好技术革命是不行的。”这同当时领导人讲的是另一个调,同题异调。文章还指出,认为继续革命就是不断反右,这不是毛泽东思想,并说,现实情况是有“左”,也有“右”,应当是有什么反什么。这篇文章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否定“继续革命理论”,但提出探讨的几个问题,都是这个理论的要害。

《理论动态》创刊号发出以后,首先在中央党校引起强烈反响。在7月19日召开的第二次小型理论座谈会上,胡耀邦说:“我们本来是讨论五卷的辅导问题,吴江同志提出如何理解继续革命问题。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是五卷的中心问题,对我也很有启发。吴江同志,再写他一篇嘛!”

胡耀邦将这一期《理论动态》送邓小平。胡耀邦说:“小平同志完全同意这篇的观点,这是我和小平同志在理论问题上的第一次接触。我还记得,在《理论动态》第一期发行几天之后,我和孟凡同志两个人在办公室,孟凡接了一个电话,他放下电话后高兴地对我说,老沈,这是中央办公厅来的电话,说小平同志看了《理论动态》后说,基本同意文章提出的问题。”以后,孟凡将这件事写进了向校委汇报的“汇报提纲”。

胡耀邦后来回顾这篇文章时说: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开始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这一口号。1977年7月吴江写了一篇短文《继续革命问题的探讨》,提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继续革命的主要内容应是文化、技术革命、生产力的革命。那时候提出这个论点是不容易的,可以说是理论上拨乱反正的第一个行动。

吴江撰写的《“继续革命”问题的探讨》一文,胡耀邦称之为理论上拨乱反正的第一个行动,也是推进思想解放的启蒙文章。实事求是地讲中国的拨乱反正史,应当提到这篇文章。

追溯改革开放的历史,人们通常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是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这篇文章开始的。其实,在中央党校,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在1977年9月就开始了。

这个月底,第一次登上中央党校讲台的吴江,作了一个讲两条战线斗争问题的报告。报告中,吴江说:“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证明路线的正确与否,即它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它不可能完全在理论范围内解决,而要从社会实践的结果来证明,看它是否对发展生产力有利,是否为社会主义、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实际利益。实践标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林彪也好,‘四人帮’也好,他们把实践标准践踏得一钱不值,自己另立一个标准,就是权力标准。谁在台上,谁有权,谁就有正确路线,谁就有马克思主义。官越大,权力越大,路线的正确性越大,马克思主义也越多。这可以说是一种权力拜物教。”

多年后的2005年4月11日,我采访老人时,特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年为何要在哲学课程提出这个问题。老人说,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文革”把一切都搞乱了,按照什么来判别是非功过,提一个什么标准呢?以语录为标准?以权力为标准?还是以派别为标准?“文革”中大致按照这三条标准来的,结果越搞越乱,越搞是非越颠倒。甚至到了1977年还发生过这样一件怪事:为了推翻关于教育工作的两个错误估计,竟非用迟群(“四人帮”的属下)笔记本上两条来历不明的“语录”不可,否则就好像没有推翻的理由。这实在是一种怪现象,如果没有那两条“语录”怎么办呢?难道明明白白地摆在眼前的事实就不算数吗?党史的是非标准也是这样。这可以说是他思考问题的一个出发点。

这个报告的“两条战线”部分首先摘要发表在《理论动态》上,在党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一年的11月,中央党校关于党史课程的设置,胡耀邦又着重提出实践同样是检验党史问题是非的唯一标准。

胡耀邦主持中央党校复校工作后,对于十一大提出的研究党史,特别是总结“三次路线斗争”的任务很重视。9月22日,胡耀邦在党史党建教研室就教学工作和如何总结“三次路线斗争的历史经验”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10月9日,叶剑英在党校开学典礼的讲话中,要求“用心研究我们党的历史,特别是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一次路线斗争的历史”,胡耀邦正式确定了重点总结“三次路线斗争”经验的党史教学思路。

两个月后,党史党建教研室拿出了一个方案,但被胡耀邦否定了。他提议,由哲学教研部主任、《理论动态》负责人吴江牵头,一个月搞出新方案。完全按科学态度,研究清楚了,提交党委讨论。

在吴江的主持下,工作进展很顺利。12月10日,胡耀邦听取了吴江和三次路线斗争研究小组成员的汇报后,正式确定了搞一个关于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一次路线斗争若干问题的讨论提要,并就写作内容进行了初步讨论。胡耀邦说:评价“文化大革命”要看实际结果,要由实践检验,而不能依靠哪个文件、哪个人的讲话。

1978年1月18日,吴江将《关于研究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一次路线斗争的若干问题(提要草稿)》报送胡耀邦,这个“草稿”中指出:“路线的正确与否,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要由实践的结果来证明。我们应当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路线斗争的实际结果为标准,也就是以社会实践为标准,来研究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一次路线斗争中的是非。”“今天,我们已经有条件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辨明几次路线斗争的是非,辨明这几次路线斗争的是非,把扭曲的历史真相恢复过来。”1月20日,胡耀邦肯定了这个方案,他批示说:“路子是对头的。只是太简略了。应该意气风发地同时又严密周详地加以充实。”

根据胡耀邦的意见,吴江很快拿出了提纲初稿,在中央党校的学员中进行内部讨论。大家对于胡耀邦提出的“评价‘文化大革命’要看实际结果,要由实践检验,而不能依靠哪个文件、哪个人的讲话”这条原则都很赞成,认为实践的检验是分清党史是非的标准,并从这个角度对“文革”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在讨论过程中,许多学员将这个“提纲”寄回本单位去了,把用实践检验“文革”的思想“扩散”到了全国各地和各部门。

所以,党史权威人士金春明在《否定“文革”的先导》一文中认为,这场讨论,无疑是后来在全国开展的实践标准大讨论的前奏,也是向“文革”、向极左思想发起冲击的第一次响亮的号角,成为后来彻底否定“文革”的先导。而吴江,毫无疑问是这场大讨论的“冲锋者”。

来源: 《财经》 | 来源日期:2013-02-18 | 责任编辑:胡月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内容

  • 上海热线| 定格南京西路(11.12.23)
    吴江路(11.12.23) 吴江路上的"三大家族" 小吃街前身竟是望族街 正在改建的吴江路,当年名为"斜桥街".而今天的小吃街,当年可是名门云集的望族街,"斜桥邵府"." ...
  • 新教师培训研修日志
    照亮他人 快乐自己 --新教师培训研修日志 2013年8月22日上午,我和吴江敏一起在三小的三.三班教室为即将走上三尺讲台的数学教师们做了吴老师教学策略的宣讲.我们宣讲的内容是吴老师教学策略中的"数形结合策略.转化的策略和对应的策 ...
  • 参观西柏坡有感g
    重温入党宣誓,感悟"两个务必" --记吴江市疾控中心党支部参观西柏坡活动 2011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将迎来90华诞,为进一步加深对我党发展历程的认识,亲身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充分领略革命圣地的风采,近日,我中心党支 ...
  •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考试小结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虚与实的结合2.非凡的叙事才能3.全景式的战争描写4.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5.历史演义体语言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2.同而不同的英雄群像3.传奇性与现实性的结合4. ...
  • 周庄古镇历史沿革
    周庄古镇历史沿革 周庄镇旧名贞丰里.据史书记载,北宋元祐怨念(公元1086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将庄田200亩(13公顷多)捐赠给全福寺作为庙产,百姓感其恩德,将这片田地命名为"周庄",但那时的贞丰里只是集镇的雏形,与 ...
  • 经济危机中一个无产阶级家庭的生活简记
    火车在苏州只停2分钟,苗丽楠拖着一个沉重的皮箱走进12号车厢,四处寻找自己的号码.开车铃声响过,窗外的未婚夫和几个朋友使劲的敲窗户,她却还在慌乱地寻找自己的位置,无暇道别.沉重的皮箱放不到行李架上,我帮了一下忙,她的未婚夫在窗外看见了连连拱 ...
  • 古代文学史笔记
    名词解释: 1. 话本:原是"说话"艺人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 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 2. 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 ...
  • 台达实习报告
    毕 业 论 文 题目名称: 关于在中达电子(江苏)有限公司的实习报告 系 别: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实习时间:2010.03.22--2010.05.26 ※※※※※※※※※※※※※※※※※※※※※※※※※※※※※※※※ ...
  • 商业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商业漫谈 上海的商业区 商业地产 商业建筑的类型 商业建筑设计常见问题 相关知识结构 如何做商业设计--四种方式举例 商业漫谈 <哈佛设计学院购物指南> Rem Koolhaas <指南>目录 商业历史 商业历史 技 ...
  • 五年级语文学习知识
    五年级下册 语文园地一 浪淘沙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语文园地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 易>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传家宝>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