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 范文中心

科学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12/26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可持续发展——《21世纪议程》解读

[摘要]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长篇专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中国政府作出了履行《21世纪议程》等文件的庄严承诺。1994年3月25日,《中国21世纪议程》经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第二部分: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三部分:经济可持续发展;第四部分: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二十一世纪议程》;社会;经济;生态

一、 “可持续发展”诞生背景

从工业革命至今,时光已流逝两个多世纪。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随着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类不断总结经验,不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处于战后重建家园的强烈愿望,世界各国都一位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一股重未有过的“增长热”。在这一时期,烟囱工业曾被作为“朝阳工业”而受到推崇,而且这一时期的发展通常主要是按照经济的增长来定义的,也就是以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民收入的增长为重要目标,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这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结果,一方面把许多国家在短短及时年里推向了工业时代,另一方面,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大加剧了耕地、淡水、森林和矿产的消耗。当人们庆祝经济发展结出的累累硕果的同时,人类赖以发展的环境却被破坏的十分严重,引发了一些列全球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地球和人类面临着难以长期忍受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人口的膨胀,南北差距的加大,能源的危机,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等,涉及经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可持续发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的反思以及对现实与未来的忧患的觉醒之后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人类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二、 “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可追溯到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来自100多个国家的代表出席,大会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人类环境宣言》,它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才能保持地球不仅成为现在适合人类生活的场所,而且将来也适合子孙后代居住。”

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等组织发起,多国政府官员与专家参与并制定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第一次被明确指出。这个大纲不仅强调资源保护,而且注重将它与人类发展结合起来,并勾画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基本轮廓。

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对世界重大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长篇专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份理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起了关键的作用。报告明确的指出了过去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强调将将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结合起来,走出一条资源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兼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 “全球可持续发展”之行动纲领——《二十一世纪议程》

标志着人类有关环境与发展问题思考的第二个里程碑是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和《二十一世纪议程》,它是将可持续发展概念和理论付诸行动的开始。全球《二十一世纪议程》是在全球、区域和各国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虽然它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但它反映了环境与发展领域国际合作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它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加深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它把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起来,树立了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的观念。《二十一世纪议程》是一个广泛的行动方案,它涉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方方面面。整个议程分为四部分,第一:经济与社会可持续

发展;第二:资源保护与管理;第三:加强主要群体的作用;第四:实施手段。

四、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行动纲领——《中国二十一世纪议

程》

1994年3月25日,中国花了一年的时间在世界上率先制定了第一部国家级的《 二十一世纪议程》,该议程经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在借鉴国际社会在处理经济发展和保护资源环境关系方面的一些经验和成功做法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与重大行动,其最终落脚点就是为解决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主要内容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第二部分: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三部分:经济可持续发展;第四部分: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

21世纪,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将不可避免的遭遇到环境与发展的巨大挑战:人口三大高峰(人口总量、就业人口总量、老龄人口总量)相继来临的压力,自然资源的超常利用,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工业化、城市化及现代化得急剧推进,区域的不平衡加剧等,都将成为未来发展的瓶颈制约。

4.1 经济可持续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

4.1.1 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

可持续发展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样是必要的战略选择,但是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做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即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进效益的基础上,保持国民生产总值以平均每年8%~9%的速度增长。

4.1.2 注重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将努力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和改善人口结构,在2000 年前力争将人口增长率控制在12.5‰以内,坚持优生优育;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同时引导适度消费;同时做到,1)致力于文化的革新;

2)保持全社会的安定团结;3)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4)发展城镇住宅建设,同时改善城乡居民居住环境和提高社会综合服务及医疗卫生水平;5)促进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

4.2 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包括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引导民众采用新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发展中小城市和小乡镇,发展社区经济,注意扩大就业容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城乡建设规划和合理使用土地,变环境的分散治理为集中治理;逐步建立城市供水用水和污水处理协调统一管理机制;增强贫困地区自身经济发展能力,尽快消除贫困;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

4.2.1 人口得到控制

中国在人口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人口控制政策和各项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尽管如此,人口规模庞大,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尽合理,仍是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中国所亟待解决的三个重大问题。

4.2.2 合理的消费模式

合理的消费模式和适度的消费规模不仅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还会减缓由于人口增长带来的种种压力,使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人口的迅速增长加上不可持续的消费形态,对有限的能源、资源已构成巨大压力,尤其是低效、高耗的生产和不合理的生活消费极大破坏了生态环境,由此危及到人类自身生存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在提高对这一问题认识的基础上,制订了必要的措施,采取了积极的行动,改变传统的不合理的消费模式,鼓励并引导合理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的形成与推广。尤其对贫困落后地区的消费形态予以了特别的关注和研究,寻求对策改变其落后的消费模式,减缓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促进这些地区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除贫困。

4.2.3 自然灾害防治体系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40年来,每年由气象、海洋、洪涝、地震、地质、农业、林业等七大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特别是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的玉树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中国人民在长期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制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救结合”等一系列方针政策。50 年代初,组织了大规模的江河治理,逐步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防洪、防潮、排涝、灌溉工程体系,使常遇洪、涝、旱灾得到初步控制。70 年代中期唐山大地震后,加强了地震灾害监测、预防的组织领导。80 年代以来注重了建立健全有关防灾减灾的法律、规划及对自然灾害的管理工作。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中国已初步建立了防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工作体系,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学科基本配套、门类比较齐全的科技队伍。这些都是今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基础。

4.3 经济可持续发展

自1978 年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一场根本性的变革,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对于收入分配、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市场失效的方面,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4.3.1 人口与经济关系得到控制

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人口控制取得卓越的成效,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减慢,同时我国的现代化进入起飞阶段,人口危机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中国在较低收入的条件下,在发展中国家率先进入人口低生育力、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时期,实现了人口转变的重大历史性飞跃,在指标上逼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如果没有人口增长的放慢,不会受到如此显著的成效。

4.3.2 环境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最近10年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先后开展了改革现行国民核算体系的研究。我国也积极进行了探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国内有关单位,与美国世界资源研究的开展了我国《自然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课题研究。为了给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一种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必须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剪力并推行包括自然资源与环境核算在内的新型核算体系,用绿色GNP(可持续收入)取代传统的GNP。

4.4 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分为可耗竭或不可再生(如矿产)和不可耗竭或可再生资源(如森林和草原)两大类。随着工业化和人口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已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目前,中国在一些重要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方面正面临 着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小,1989 年人均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资源分别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8.1%、32.3%、14.3%和32.3%,而且人均资源数量和生态质量仍在继续下降或恶化;二是随着人口的大量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日益短缺将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与全国性的耕地资源不足和退化问题。

4.4.1 自然资源利用率提高

我国经济发展正在逐渐淡化对生物生产空间的依赖,经济增长的途径正在越

来越多的依赖科技进步,自然资源的经济利用率在显著提高。在总量消耗大幅增长的同时,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却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

4.4.2 环境保护投资快速增长

1986—2002年间,我国环境保护污染之力投资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统计,中国“八五”期间的环境保护投资总量达到1306亿元,是“七五”期间投资的2.7倍,“九五”期间的环保投资总量达到3600亿元,是“八五”期间的2.8倍。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成果可知,环境污染之力投资的逐年上升对我国环境质量的改善发挥重要的作用,污染之力去的明显进展,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减少。

4.4.3 生态环境建设成果明显

(1)“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从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开始建设一条绿色长城——“三北” 防护林体系工程。这条绿色长城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总面积406.910km,占国土总面积的42.4%。防护林体系包括防风固沙、保持水土、42

涵养水源、保护农田、保护牧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此工程于2010年已经完成。

(2)退耕还林体系工程

退耕还林是我国目前已经完成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计划从2001年到2010年用10年的时间退耕还林还草2.2亿亩,工程完成后,25以上的陡坡耕地基本上全部退耕还林。退耕还林体系工程的首要目标是追求生态效益,当然工程的实施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南水北调工程

自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宏伟设想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大科技工作者持续进行了50年的工作,做了大量的野外勘察和测量,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通过三条调水线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题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南水北调工程师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促进全国水资源整体优化配置的重要战略举措。

4.4.4 环境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1994年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确定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国家战略;2001年,九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置0

于重要地位,完成了从确立到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历史性进程。

五、

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保障

5.1 经济社会运行方式良性化

5.1.1 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向经济运行机制的优化要环境效益,意味着经济活动中对环境有害的影响有力度足够的抑制,同时对有利于环境影响有足够的鼓励,从而使人们的现实利益与环境保护一致。

现代经济与传统经济在机制上的区别,是前者不保护生产力中的落后部分。只有不断地以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社会才能长期维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同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利用环境政策和资源政策推动经济进步。

第三产业内比重过低,是我国国民经济能源利用效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现状的形成来自计划经济时期对市场的国度抑制,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解决这一问题已有了现实的可能性。

5.1.2 优化生活方式

全体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重生活和重物质享受的倾向相当明显。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既然发展的目的是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发展也就意味着无休止地增加物质消费。显然这样的价值体系会导致过度地消耗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不利于发展的,现代社会的生活质量发展规律表明,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方式会发生深刻的转变,其趋势为从依赖家庭资源转向较多的依赖公共资源,从物质消费转向较多的依赖服务消费,从户内消费转向拥有可观的户外消费。

5.1.3 优化社会组织

把群众组织起来,集体地优化消费方式,于是就引导出我们主张的第三方面的优化,即社区生活的优化。无论城乡社区,人们缺乏公共生活的必要空间,社区层次缺乏公共资源的积累。传统文化以及由此造成的消极影响使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与人的全面现代化之间产生了密切的关系,环境保护取得成功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人和对整个社会的改造过程。改造传统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使群众拥有可观的社区公共生活,只有这样,群众日常生活和消费活动主要在家庭范围内进行的传统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感到社区公共生活是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了,共建与共享社区公共资源的意识才能最终确定。

为了有效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我国政府有必要扶持培育环境保护的社会力

量。首先,应该在社区层次广泛组织起由群众自我管理的基层群众组织。其次,可以按照计划生育协会这样的组织方式,形成具有垂直组织体系的环境保护群众性组织。最后,还可以培育各种环境保护的NGO研究团体和基金会。

5.2 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政府行为

5.2.1 建立完善地方政府行为的机制

除立法外,要健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力量,还需要强化中央政府协调地区发展的能力。解决这一问题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需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弱化地方政府作为经济利益主体的属性,才能使中央政府优化全国资源配置,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具有自购的权威。另一方面,中央的财力必须加强,因为在许多方面,如对西部国土开发、贫困地区的国土整治和人力资源发展、尖端前沿的科研领域等,中央政府的投入是主导性的,如果得不到加强,解决问题的难度就会大很多。

5.2.2解决好已有的环境问题

从我国环境问题产生的背景看,我们处于一个告诉发展的时代,同时又处于一个正在作艰难改革的时代,还处于一个快速社会转型的时代。我们可以将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浓缩为如何对待环境债务上。环境债款的最重要的用途应该是科技进步、教育的发展和对社会全体成员的教化。这样做的双重意义是一方面为经济的高质量增长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使通过高质量经济增长获得环境效益的掐你能够长盛不衰。另一方面,则为长远的环境保护打下了至关重要的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军著 《可持续发展》 中国发展出版社[M]1997

[2] 赵修渝 《自然辩证法概论》 重庆大学出版社[M]2003

[3] 周玉梅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吉林大学[D]2005

[4] 甘师俊 《可持续发展》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M] 1997

[5] 刘宗超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大自然探索[M] 1997

[6]《中国21世纪议程》

[7] 张涛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D]2001


相关内容

  • 如何写好教育科研论文
    如何写好教育科研论文?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想撰写好教育科研论文.课题研究的进展也需要大家写好教育科研论文和研究报告.怎样才能写好?论文和一般文章有什么区别呢? 一.论文种类 教育科学研究一般有三种类型. (一)基础研究.也称为基本理论研究 ...
  • 试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研究 田心铭 摘 要: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人与自然关 系意义上的人类为本或人人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内涵之一,人民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理解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必然抓住人民为本这一基本内涵.以 ...
  • 论文答辩陈述6710409
    武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武汉市蔡甸区莲藕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号: [1**********] 姓名: 一.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的来源 本次毕业设计题目一方面来源于学院提供的参考选题 ...
  • 概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第一阶段实施方案(20**年)
    安顺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实践教学第一阶段实施方案 一.实践教学的目的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让大学生深人实际.深人社会生活,成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方面.<中 ...
  • 南京师范大学(省属211)心理学考研相关信息
    教科院硕士生导师简介(040201基础心理学) 发布时间:2011-03-02 11:31:47 文章来源:教育科学学院 浏览次数: 01 蔡厚德,男,汉族,1957年12月生,江苏海安人,理学学士,教授. 1982年2月本科毕业于南京师范 ...
  • 创新性实践教育
    第31卷第1期 2010年2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V乩31.№1Feb.2010TS玳GHUAJOURNALOFEDUCATION 创新性实践教育 --基于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顾秉林王大中汪劲松陈皓明姚期智 (清华大学,北京100 ...
  • 预备党员培训班结业论文
    高级党校结业论文: 上下求索,完善自我 2009年11月18号 前不久我参加了校高级党校的学习.在五个星期的学习中,我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有了更明确与更深入的认识.高级党校的学习也帮助我正确的树立了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更进 ...
  • 八年级关于转发转发的通知的通知
        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 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 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 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 关于转发<转发 征集工作的通知&g ...
  • 论人工智能对人类认识的影响
    第22卷第2期2OO2年4月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JOURNALOFGUILININSTITUTEOFELECTRONICTECHNOLOGY VO1.22~NO.2Apr.2OO2 论人工智能对人类认识的影响 刘枚莲1~刘海波2 (1. ...
  • 毕业设计目录
    目 录 1 毕业设计(论文)简介------------------------------------------------------1 2 毕业设计(论文)总体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