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易错知识点 - 范文中心

高中地理易错知识点

01/27

易错点

(1)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时,若无标注说明,指向标指向北方。

(2)进行比例尺换算时,特别要注意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单位的统一。

(3)在经纬网地图上,必须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取劣弧)”的法则来确定方向;不能简单地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确定方向,但当经纬网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法则确定方向。

(4)在经纬网图上,位于东经度的地点不一定位于东方。当两点分别位于东西经线时,需要计算两点间的经度和。如果两点间经度数值和大于180°,则东经度的点就位于西侧。两点经度数值和正好等于180°时,则“可东可西”。

易错点

(1)数字地球不等于“3S”技术的综合利用,还有虚拟技术、网络技术等各种技术的综合利用,“3S”仅仅是数字地球的部分技术支撑。

(2)GIS是对地理空间数据信息进行处理的计算机系统,不是对任意信息都可以处理。

(3)地理信息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仅仅是地理信息技术中的一个技术。

方法技巧

“3S”的区别:

(1)RS是人类视力的延伸,侧重于搜集信息,本质上就是“看”的过程。

(2)GIS是在一定数据源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比、计算,侧重于“分析、计算、预测”等活动,本质上相当于人类脑力活动进行“想、算”的过程,富有推理环节的特点。

(3)GPS的本质是定位和导航,最大的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者多个“点”,明显区别于RS、GIS两个技术“面”状的工作对象。

(4)“3S”功能差异可简单地理解为:RS负责拍片,解决“是什么”的问题;GPS负责找位置,解决“在哪里”的问题;GIS如人脑,负责存储和处理信息,解决“为什么”“怎么样”“如何办”的问题。 易错点

(1)等高线的弯曲情况判读不清。等高线的弯曲凸起部分一般都符合“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高低变化规律,弯曲部分一般为山脊(等高线向低值凸起)或山谷(等高线向高值凸起)。

(2)鞍部是山脊与山谷的交会处,因此,沿着山脊线经过鞍部的地势为两侧高中间低,但沿山谷线经鞍部的地势则为两侧低中间高。

(3)在不同的等高线图中,若等高线疏密状况一致,则等高距越大,比例尺越大,地面坡度越大。

易错点

(1)在等压线图中,弯曲部分为高压脊(等压线向低值凸出)或低压槽(等压线向高值凸出);等压线弯曲地区出现锋面,则一定是低压槽,不能是高压脊。

(2)在海水等温线图中,弯曲的部分一般表示有洋流经过,等温线向高值凸出为寒流,等温线向低值凸出为暖流。

易错点

进行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时,一要注意北京的地方时(116°E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的区别;二要判断两地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确定是应该加或减时间差(东加西减);三要注意是否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易错点

(1)太阳直射某地,该地不一定昼最长夜最短。北半球各地夏至日这一天昼最长,南半球各地冬至日这一天昼最长。

(2)昼变长夜变短不等于昼长夜短,如北半球昼变长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太阳可能直射南半球,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也可能直射点在北半球,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昼变短夜变长与昼短夜长亦是同样道理。

(3)要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l2时)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4)注意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相反。如7月份,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5)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1月初)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7月初)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的区别。

(6)日出日落并不总是在正东正西。

易错点

(1)对地势特征的描述答题模式掌握不全,丢失要点。

(2)回答判断理由时,答成地形形成的原因。

(3)对地形特征描述的思路掌握不全,丢失地势的要点描述。

(4)不同地区的地貌类型不同,如干旱地区的地貌多是风力作用形成的,湿润地区多流水地貌。需要记住重要地区的特有地貌形态。 易错点

(1)山地的迎风坡降水量比背风坡降水量大。( × )

解析 相同海拔上迎风坡降水量较多。不同高度不可比。

(2)距海越近,降水量越大。( × )

解析 海岸线附近地势较低,没有抬升海洋吹来的湿润气流,沿海向内陆方向如果有高山阻挡,则可能产生丰沛的降水。

(3)平原地区只适合发展种植业,而不适宜植树种草。( × )

解析 平原地形的适应性最强,农林牧均适宜发展。但是,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平原地区如果发展了林业、牧业,则没有了更理想的地区发展种植业,所以平原最好发展种植业,林牧业则退而求其次,到不适宜发展种植业的山地、坡地进行。

易错点

(1)山区应针对不同坡度、高度,确定农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地发展立体农业。

(2)修筑梯田是有条件的。坡度25°已经不再适宜修梯田了,只能发展林牧业。

(3)选择交通线路时,要尽量少地穿越等高线。

(4)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是深刻的,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才是决定性因素。

(5)随着科技的发展,“之”字形弯曲的公路主要分布于山高坡陡的地区。一般的山区多通过开凿隧道的方式修筑公路。

易错点

(1)大气逆辐射最强的时间是在大气温度最高的时刻(即午后2时),并非在夜晚。

(2)气温日较差与气温年较差大小、分布并不完全一致。一般地,陆地气温年、日较差较大;海洋气温年、日较差较小;高原地区气温年较差小但日较差大;温带内陆干旱区气温年、日较差较大;热带沙漠区气温日较差较大,但年较差小。

(3)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太阳辐射是根本热源。

(4)大气逆辐射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升温后,产生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它并不是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

(5)逆温并不是只有弊端,它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运动,带来以下好处:①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②逆温若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使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同时也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易错点

(1)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高空气压的高低状况与近地面相反。

(2)近地面要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一般不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逐渐减小。

(3)热力环流中,有一个规律“气温越高,气压越低”,该规律只适用于热力条件下的近地面,受动力因素影响的大气环流或者高空中不存在该规律。

(4)常见的热力环流中,海陆风、山谷风等的风向存在着昼夜的差异,而城市风的风向不存在这种差异。

(5)注意等压面、等温面等等值面都是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而不是水平方向上的分布。

(6)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以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即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7)风是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推动下产生的水平运动,大气的垂直运动不叫风。

(8)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而不风吹去的方向。如北风是指从北方吹过来的风。

(9)季风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但并不局限在这些地方。西太平洋、南亚、东亚、非洲和澳大利亚北部,都是季风活动明显的地区,以南亚和东亚最为典型。

易错点

(1)判读锋面图时要注意锋面的倾斜方向总是向冷气团一侧;画冷锋和暖锋简图时,要注意三角形与半圆形的凸出方向,即总是指向锋前,冷锋指向暖气团一侧,暖锋指向冷气团一侧,它们的指向也可代表锋

的移动方向。

(2)台风中心是无风的,盛行下沉气流;而台风中心附近的风力一般在12级以上,常出现狂风暴雨。

(3)台风和飓风虽然都是热带气旋,但要注意两者发生的区域存在差异,台风发生在西北太平洋上,而飓风发生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

(4)冷气团和暖气团都是一个相对概念,是和该气团到达地区的温度相比而言的,所以不要认为冷气团温度一定低,而暖气团温度一定高。

(5)锋面处冷暖气团交汇,暖气团上升而容易产生降水,但不一定所有的锋面处都产生降水。

(6)锋前、锋后要根据锋面的移动方向来判断,锋面将要经过的区域为锋前,锋面已经过去的区域为锋后。

易错点

(1)判断气候类型时,要注意根据气温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月份判断南北半球,7月份气温最高为北半球,1月份气温最高为南半球。

(2)分析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时,要注意气候类型的特殊分布。

(3)利用气候资料统计图判断气候类型时,一定要注意坐标数值的大小、刻度,不能只看柱的长短。

易错点

(1)利用等值线图判断河流与地下水补给关系时要注意两者的海拔高低和水位高低:河流水位高,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水位高,地下水补给河水。

(2)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不一定都在夏季,如地中海气候区冬

季为汛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则全年水量丰富。

(3)注意利用河流与等高线的关系判断湖泊的性质——咸水湖或淡水湖:等高线向湖泊一侧弯曲,表示湖泊海拔高,湖水外流,一般为淡水湖;等高线背向湖泊弯曲,表示湖泊海拔低,河水注入,一般为咸水湖。

(4)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常出现在高纬高山地区和干旱气候区(热带沙漠气候区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汛期主要有两种情况:靠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一般在春季气温回升时形成春汛,这类河流一般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季节变化较大;靠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一般在夏季气温最高时形成夏汛(冬季气温在0℃以下,河流出现断流),该类河流一般流量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5)河流水与地下水并非一定存在互补关系。如黄河下游、长江荆江段因其为“地上河”,只存在河流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

易错点

(1)注意北海渔场(西欧)与北海道渔场(日本)的区别;注意秘鲁渔场形成原因(上升流影响)与其他三大渔场形成原因(寒暖流交汇)的区别。

(2)寒流和暖流是相对流经海区的海水温度而言的,并不是专指洋流的温度。

(3)北半球在西风作用下形成的洋流都为暖流,而南半球在西风作用下形成的洋流为寒流。

(4)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冬季盛行东北风,索马里沿岸形成暖流;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形成索马里寒流。

(5)洋流并非是渔场形成的唯一因素。

易错点

(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在大陆东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分布在大陆西部,属于地中海气候。

(2)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同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实际全球自然带分布图中,在美国境内部分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也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温带大陆性气候(含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有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4)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名称识记:名称基本一致的是热带雨林带与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带与热带草原气候;名称容易混淆的是热带荒漠带对应的气候是热带沙漠气候。

(5)在判断山地的阴坡和阳坡、迎风坡和背风坡时,由于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不同的地区其主导因素不同,因此一般不能直接以雪线为标准。而同一自然带(非雪线)在阳坡的分布高度永远高于阴坡(对同一山体而言),因而往往根据该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出来阴坡或阳坡,再结合其他条件判断迎风坡或背风坡。

(6)地球表面的各个自然带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总是由这一自然带逐渐地转变为另一自然带,因此在两个自然带之间总存在着过渡带。例如,由森林带向草原带过渡的森林草原带,由草原带向荒漠带过渡的半荒漠带等。

(7)一个地方的雪线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

(8)全球雪线最高的地区不在赤道,而在副热带地区,到极地附近,雪线可降至地表。此外,由于10°N的降水量比10°S多,因此10°S的雪线比10°N要高一些。

(9)并不是任何一个山体都具有垂直地带性,只有它达到一定高度,并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足以引起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发生急剧变化时,才有可能出现。通常,基带(垂直带下部的起始带)以上垂直带出现的高度,温带地区在800 m以上,热带地区在1 000 m以上。

(10)注意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数量的因素是相对高度而不是海拔。

(11)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的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荒漠的高山,由于海拔的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北坡。

易错点

一般来说,同一自然带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了整体性,整体性是相对的。不同自然带之间的构成要素和整体特征的差异反映差异性,地域差异(即差异性)是绝对的。

2.易错点

(1)自然因素往往是通过影响人口分布来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

(2)平原是城市发育最理想的环境,但并不是所有的平原上都分布有密集的城市,如亚马孙平原。

(3)一般情况下,河流交汇处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但在山高谷深的山区,河流交汇处不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4)每个城市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其发展

历程中区位因素也是不断变化的,即城市诞生、发展、衰落的主导因素可能是不同的因素。

易错点

(1)自给农业与商品农业是相对而言的,资金密集型农业和技术密集型农业一般属于商品农业,劳动密集型农业大部分属于自给农业。

(2)人类对自然因素利用改造的前提是不违反自然规律。

(3)修建梯田是有前提条件的,一般适合在坡度比较小的地区,所以并不是所有山区都可以通过修建梯田来改造自然条件。

(4)典型气候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种植业发展;夏季风不稳定—多旱涝灾害—兴修水利。

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富,光照、热量不足,不利于农作物成熟,产量低。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乳畜业。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太阳辐射强烈(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气温日较差大),夏季高温—需解决灌溉问题,有利于优质农产品生产(温带水果、棉花等)。

(5)农业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重要;但随着社会进步,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甚至成为主导因素。

(6)在判断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时,应注意: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由于各种区位因素都不错,因此,最有优势的因素就成为主导区位因

素,如海南的橡胶种植,气候就是主导区位因素;而农业生产条件不太好的地区,要想发展农业生产,不是取决于该地区的优势因素,而是取决于该地区的劣势因素(即限制性因素),如我国西北地区水源就是主导区位因素。

易错点

(1)不同导向型工业的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能获得经济利益,市场导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原料地,如高档家具厂;原料导向型也可以靠近市场,所以要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工业区位。劳动力导向型工业会随着劳动力数量、素质及工资的变化而发生区位变化,如我国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正在经历从沿海向内地迁移的阶段。

(2)工业生产并不是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工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但并不是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如采矿工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就较大;工业生产需要土地、水源等自然条件。

(3)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需求的变化,工业区位因素所起的作用在不断变化,进而直接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工业区位并不能完全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唯一目的,还需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其中环境效益更需慎重考虑。

(4)并不是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应布局在城市的外缘。考虑到地租和环境因素,工业区位多布局在城市的外围,但是食品厂、纺织厂、印刷厂等与人们生活关联性比较强的工业部门可以布局在城市内部。

(5)不同工业部门的污染不同:水泥厂、酿造厂污染空气;化工厂、炼油厂既污染空气,又污染水体;发电厂、钢铁厂、有色金属冶炼既污

染空气,也会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为了使排放的“三废”资源化,实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钢铁厂、有色金属冶炼厂可建硫酸厂作为辅助工厂,回收利用二氧化硫;火力发电厂附近可建粉煤灰建材厂,综合利用粉煤灰资源,针对不同的废渣,还可建立焚烧炉发电厂等。 易错点

(1)进行交通运输区位分析时,首先,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决定是否修建交通线;其次,考虑技术因素,技术是修建交通线的保障;最后,线路具体选择时要考虑自然因素,尽量选择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修建难度小、成本较低的线路。

(2)虽然自然因素的影响逐步减弱,但仍是基础因素。目前,经济因素的影响已成为决定性因素,而技术因素始终是保障因素。

(3)自然因素对交通的影响也很重要。

(4)在分析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时,科学技术往往作为一个独立于社会经济条件之外的区位因素。

(5)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的货物不一定选择空运。认为空运速度快,所以易变质的货物都应该选择空运,这是不正确的。空运速度快,但运量小、运费高,因此多承担贵重、急需、数量不大的货物的运输。并且,随着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铁路也可以承担易变质货物的远距离运输。因此,量大、易变质的货物和易死亡的活物的长距离运输宜选择铁路运输。

(6)在规划城市交通时,为避免交通拥堵,主干道应避免穿过市中心。但在现实中,不少城市的主干道是穿过市中心的,这是交通影响城市

发展的体现。城市发展早期,主干道交会处交通发达,发展较快,往往形成城市中心。

易错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可能是正值(表示人口总数增加),也可能是零(表示人口总数不变),甚至可能为负值(表示人口总数减少)。

(2)一个地区人口总数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应该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值变为零的时期,因此人口增长速度降低并不等于人口总数的减少。目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减慢,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数仍然很大。

(3)注意生育率和出生率的联系与区别:生育率是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15岁~49岁)人数之比;出生率则是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之比。生育率是出生率的基础,一般情况下,生育率水平高,出生率水平也高。

(4)对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应该分析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特点,但并没有具体的数值标准。

(5)除人口自然增长外,人口的数量变化还包括人口的机械增长(即人口的迁入和迁出)。

(6)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区别:人口迁移不仅强调空间迁移,而且强调时间限度,而人口流动主要强调人口的空间移动。人口迁移无论对迁出地还是迁入地都会产生影响,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

(7)判断人口迁移的三个重要标准:跨越行政区域界线的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一般指一年以上)。

(8)在判读人口统计图时,要注意纵横坐标上的数值,不要采取粗略估算的方法。特别是三角形统计图的判读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否则会得出完全错误的数据。

(9)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发达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我国目前及将来面临的重大人口问题。

(10)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不只表示年龄构成,还能表示性别构成。

(11)发展中国家也会出现老龄化现象,如中国。

(12)人口数量的多或少,增长速度的快或慢,并不一定会导致人口问题。只有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不相协调时才会出现人口问题。人口问题的范畴很广,除人口数量、人口增长速度的不协调外,人口年龄结构失调、人口性别结构失调也属于人口问题。

(13)我国的人口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基数大,我国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降到很低的水平,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每年新增人口仍然很多,这是最大的问题;二是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由于一直坚持计划生育政策,少年儿童所占比重降低,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这也给未来我国社会的发展带来很大压力。

(14)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不一定都是社会经济因素。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内,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例如,海湾战争导致大量战争难民迁移;撒哈拉沙漠的扩张导致环境难民迁移;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吸引人口向西部地区迁移等。但就全球范

围看,影响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

(15)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是利弊共存。

人口迁移会给迁入地(如城市)带来社会治安、交通、住房等方面的问题,但是对迁入地的经济发展影响也较大,可提供大量劳动力,繁荣服务业、商业等第三产业。

易错点

(1)不同城市的服务范围之间并不一定有明确的界线。

(2)同一级别城镇的服务范围并不相等,一般人口稀疏的地区城镇服务范围大。

(3)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其自身外,还包括周围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4)城市道路网的判断一般根据该城市所在的国家进行:欧洲的城市一般为环行放射式,我国的城市多为方格—环行—放射式。

(5)注意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与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的区别:前者主要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百分比越大,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化速度指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6)对城市化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还应该认识到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也是城市化。

(7)逆城市化不是城市的衰败,而是城市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多出现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

(8)城市问题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存在的,而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也不是必然出现的。

易错点

(1)注意区别城市的地域形态与城市的基本形态:前者主要指城市的外部形态——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或放射状;后者既包括外部形态,也包括内部形态——集中紧凑式和分散疏松式两种。

(2)注意区别城市的功能分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与城市土地利用(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有针对性地回答。

(3)高级住宅区并不是分布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而是分布在与低级住宅区背向、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城市外缘。

(4)城市功能分区是相对的,而不绝对的。各功能区之间无法划分明确的界线,在某种功能区中,只是该功能用地所占比重较大,其他功能用地所占比重较小。如商业区中也会有住宅用地、行政用地等,只是住宅和行政等用地相对于商业用地所占比重较小。

(5)并不是所有城市都有中心商务区。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会形成中心商务区,这里有大型商场、豪华酒店、知名大公司的总部,可以提供金融、保险、旅游等服务。

(6)并非所有城市的中心都是商业区。根据市场最优原则,商业中心往往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但并非所有城市的中心地区都是商业区,如北京的市中心是行政区。

(7)有些工厂可以布局在城市内部。如纺织厂、印刷厂、食品厂等与市

民生活密切相关、基本没有污染的企业,可以布局在城市内部。

(8)卫生防护带是为避免和减轻噪声、烟尘、爆炸、火灾和大气污染对城市居住区的危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居住区与工厂、仓库、铁路、机场间设置的隔离地带。卫生防护带内,一般植树造林,形成防护林带。

易错点

(1)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而不是只考虑速度、运量、运价等因素中的某一个。但有的时候只需要考虑其中的某一个,同时还要考虑是否具备相关的运输条件。

(2)水运包括河运和海运。虽然河运地位在不断下降,但海运地位依然非常稳固,因此不能笼统地说水运地位在下降。

(3)注意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和管道)与交通运输工具(火车、汽车、飞机、船舶和管道)的区别,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回答,不能混用,其中,管道既是运输方式,又是运输工具。

(4)交通运输建设的意义主要从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来分析:如合理布局铁路网;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

(5)交通运输条件对城市的影响是动态的,某一时期主导交通运输方式的繁荣往往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会阻碍城市的发展。扬州的兴衰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6)交通条件只是影响聚落形态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聚落形态的形成还受地形、河流、政策、城市规划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易错点

(1)农业类型和农业地域类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农业类型侧重农业部门结构,如种植业、畜牧业等,农业地域类型侧重于农业区域特点,某个区域范围内主要发展同一种农业生产活动,如亚洲的水稻种植业。

(2)并不是说有养殖业和种植业在一起就是混合农业了。二者必须是在同一地域内的有机结合、相辅相承、各占一定比例才称得上混合农业。

(3)我国东部农耕区虽然也有家禽饲养活动,但多是圈养,且养殖业的比例太低,没有和耕作业有机结合,所以不是混合农业。

(4)我国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有商品谷物农业类型。但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商品谷物农业不同的是,我国是国营农场,外国多家庭经营。

(5)亚洲季风水田农业属于自给农业,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但并不是所有亚洲国家的季风水田农业商品率与机械化水平都低,如泰国的季风水田农业商品率就较高,日本的小型机械化程度非常高。因此分析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防止脱离材料盲目归类。

(6)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阿根廷、南非、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区位条件主要有优质草场、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交通便利等。

乳畜业主要分布在西欧、美国等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主要区位条件是接近市场及饲料供应地,专业化、集约化程度高,商品率高,交通便利等。

(7)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地区需要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但并不是绝对

的。如果某地降水稀少,但地表水资源丰富,能够发展灌溉农业,则它可以发展季风水田农业,如西北地区的水稻生产。

(8)混合农业是按生产对象划分的。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虽然与澳大利亚和西欧的混合农业相差甚远,但仍然属于混合农业。 易错点

(1)工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并不是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如采矿工业受自然(资源)条件影响较大。

(2)不同指向型工业的区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能获得经济利益,市场指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原料地,如高档家具厂;原料指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市场。所以分析工业区位时要用发展的观点,视具体情况而定。

(3)劳动力素质并不专指劳动者的文化程度,也包括劳动者的经验和熟练程度。

(4)注意区分电子工业和电子装配工业,前者是技术指向型工业,后者是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5)新兴工业可分为劳动密集型(意大利的普拉托)和技术密集型(美国“硅谷”),并非特指技术密集型工业。

(6)传统工业和高技术工业对交通条件要求都较高,但前者侧重于运量大的水运、铁路运输等方式,后者侧重于速度快、效率高的航空运输等方式。

(7)发达国家出口的产品并非全部是工业产品,还包括小麦、羊毛、牛肉等少数农畜产品。此外,发达国家还常出口资本和技术。

(8)同一工业部门主导因素不一定相同: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不断变化,相同工业部门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布局的主导因素不一定相同。

(9)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①工业集聚会导致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困难,用地紧张,污染加剧等。 ②工业分散会导致运输成本加大。

易错点

(1)产业转移不是造成发达国家就业市场不景气的直接原因,更不会加重就业市场的不景气现状。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互产业转移的差异

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建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的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

(3)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在现实中,国际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易错点

(1)旅游规划不同于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评价仅仅是对旅游资源的质量、组合状况、地域组合进行评价,旅游规划还要对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具体操作提出方案。

(2)旅游景区规划是旅游规划的细化和落实,是旅游规划的一部分。

(3)旅游景区规划的意义可记为“提品味、扩规模、增效益、利保护”。

(4)旅游活动也会带来环境污染,不但会影响到当地居民,也会危害旅游者自身。

(5)旅游环境容量不是指最大容量,而是指合理容量。

(6)合格的现代旅游者不仅仅是获得了一段愉快的旅途,还要有环保意识,努力为他人带来美感和愉悦经历的旅游环境。

(7)旅游业不再是曾经认为的“无烟工厂”“无污染产业”


相关内容

  • 高中地理教学的论文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 摘要:在这样的规划下,新的高中地理课程理念确定为: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程 ...
  • 对高中地理解读课程标准的解读
    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解读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 ...
  • 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高中地理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关系着高中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更关系着学生的升学问题.高中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行分 ...
  • 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精讲-知识结构详解
    地理必修1高考复习之知识结构详解 第一部分:如何复习好必修1(自然地理) 一.抓住主干,夯实双基──基础 由于自然地理试题中各考点主要集中在地图与空间定位.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地球的运动.天气与气候.海水的温度与盐度和洋流.自然灾害与自然资 ...
  • 高中地理课堂案例导入模式研究
    教师的课堂导入语是一堂课的起点,是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知识的"兴奋剂".如果教师在导入新课过程中能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好导入的方法,就会在这节课伊始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精神振奋.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接 ...
  •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与教育能力]重要知识点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地理重要知识点东北海拔200米,人民常把黑土翻. (3)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与西水文特征变,北河汛斯短; 必备口诀一 华北又称黄淮海,海拔50地势坦. 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大体从昆有冰流量小,水混位变显. 我国省级行政区记忆口 ...
  • 如何提高高中地理地图学习的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如何提高高中地理地图学习的能力 作者:范文红 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年第04期 [摘 要]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 ...
  •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
    浅谈高中地理实践活动 一.地理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 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实 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 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的绝对支配 ...
  • 高中地理新教案模板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 教师姓名 辅导学科 地理 学生姓名 年 级 高三 上课时间 教材版本 2013.3.13 湘教版 第(1.2)课 时 共(2 )课时 课 题 地球运动 学生课时 计划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掌握地球自转公 ...
  •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1=2.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