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流畅的白话文典范--喜欢罗兰散文 - 范文中心

优美流畅的白话文典范--喜欢罗兰散文

02/09

曾经有一段时间特别流行散文,很多老的新的散文集在书店里争奇斗艳。上大学的时候,同学手里拿的散文集往往都是鲁迅梁实秋周作人张爱玲杨绛等名家的作品。有一个同学问我喜欢看哪个人的散文,我说“罗兰”。他迟疑了一下,说是不是“罗兰小语”的那个台湾的罗兰,我说是的。同学大惊,因为觉得我读的书似乎有些浅薄,兴趣仿佛中学女生。

但我确实很喜欢罗兰的散文。记得第一次读她的作品是在高中的时候,从同学那里看到一本现代名家散文选集,里面有一篇《那岂是乡愁》,作者是罗兰。我很快就被这篇散文吸引住了。罗兰的文笔非常流畅,绝无其他散文名家常有的矫揉造作故作高深的文字痼疾。在文章的最后,当情感发展到了最高潮时,罗兰是这样结尾的:

“我岂能不“谅之”?我岂能不感激涕零?我岂能忘记那年的风雪,那北方古老的家园!那凄寒中如爝火般的光与热,那属于中华古国传统的含敛不露而真实无比的亲情!”

在感情已不可遏止的结尾,用一连串的排比句收场,使已随着作者文笔而激动的读者到此完全和作者产生共鸣。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结尾句子,当时让我击赏不已。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去了解罗兰。因为她的文章清新、明丽,明白如画而又富有文采,不像民国作者那样常有别扭的西式句子出现,我还以为她应该和张晓风、三毛的年纪差不多。一查才知道,罗兰出生于1919年,于1948年去的台湾,和琦君是同时代的人。

很多书在介绍罗兰的时候,用的是“台湾知名女作家”,“知名”一词很有技巧。罗兰确实在台湾是有较大名气的,但就散文创作来说,她似乎一直都不是很著名的女作家,在过去,名气不如琦君,后来张晓风等人的崛起,其势头更是罗兰所不能及。但相对于琦君的柔婉、张晓峰的清健,我还是更喜欢罗兰的“清新明丽”。

有人说过,也许你读到某个人的文章,突然会发现他的思维、他的文笔让你很亲切很熟悉。这大概只能用缘分来解释。反正我读罗兰的散文,发现那种文笔,那种风格,那些言词,非常契合我的偏好。

我把罗兰的散文分为三个阶段,我最喜欢她早期的和后期的散文,中间的由于多是写议论性的文章,并且很多和妇女生活有关,兴趣不大。我看过一个介绍台湾文学的文章,里面提到罗兰,顺便说了一下其散文的缺点,说是过于注重议论,使文章文采不足。这应该是说她中期文章所体现出现的特点。

但笼统地说罗兰文章文采不足,我是不敢苟同的。说实话,当初我第一次被罗兰散文所吸引,就是因为那些文章文采飞扬,既是标准典型的白话,又写得曲折生动含蓄隽永。如前期的《写给秋天》《那岂是乡愁》《雨中的紫丁香》《那银海千秋的夜晚》《春夜闻笛》《寄给梦想》等,又如后期的《生命之歌》《灯的随想》《天津夜,好风似水》等等。确切地说,她众多散文集中的《心情的刹那》《生活的滋味》《生命之歌》这三本我是最喜欢的,里面几乎篇篇是精品。那篇介绍台湾文学的文章作者,如果认真读了这三本书,就决不会对罗兰散文做出错误的评价。

罗兰最大的语言特色就是白话,她的散文中,绝无西化的语言,也绝无老学究般的文言,读起来真是赏心悦目,如饮甘醇。而字句之清丽优美,也是散文家中的佼佼者。其句式就是从容优缓,如同山间静静流淌的小溪。请看她的名作《写给秋天》:

“如今时已过,境早迁,记忆中倒真的只残留着当时和我共患难的那个女孩落寞的素脸。是“白云如粉黛,红叶如胭脂”,还是“粉黛如白云,胭脂如红叶”?那感伤落寞的心情如今早已消散无存。原来一切的悲愁,如加以诗情和智慧去涂染,将都成为深沉激动的美丽。你曾如此有力启迪了我们,而在我逐渐沉稳的中年,始领悟到你真正的豁达与超然!”

在如行云流水般的文句中,有一种淡淡的回忆往事的惆怅和了悟世事的平静。这样的句子,这样的感情,是很能激起人们的共鸣的。

罗兰散文字句有一个小小特点,就是喜欢把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字词倒置,反倒有一种别致的感觉。如在《印度行》里把“天生丽质”写成“丽质天生”。又如《灯的随想》里的一段话:

“那一灯如豆的纸窗下,记载了每一个孤独的夜晚。两年半之后,我结束了这战争中的桃源避秦,到都市去体尝另一种凄伤与奔波的时候,却对那寒村经常地怀念起来。怀念它每次经过了长长的严冬,春天终于来临时,河水解冻,柳绿桃红的景色天然,和村子里父老们人情的温暖。”

“桃红柳绿”“天然景色”在她笔下换成“柳绿桃红”“景色天然”,读起来更有余韵。

罗兰散文内容比较广泛,我最喜欢读她自传体般的散文,其中《灯的随想》,通过自己生命中不同阶段的与灯有关的事情,回忆了自己的大半生。用优美的文字,在灯火摇曳中,织成一段长长的人生之路。

早期罗兰散文也涉足爱情,华美而动人。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对辛苦而无

望的人来说,颓废正是一种凄楚的美丽。”感觉罗兰可能由于自身的经历,对爱情的“舍”看得比较达观,甚至认为有时舍弃正是一种记忆上保留。这种观点体现在《雨中的紫丁香》《那银海千秋的夜晚》《春夜闻笛》《金剑已沉埋》等等。另外,罗兰非常重视友情,她笔下的友情也很动人。

后期罗兰散文有很多是哲理性的东西,她用自己亲身经历和感受,挖掘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精髓,娓娓道来,句尽而意无穷。如《中国人与山水》、《领烟波千亿》、《中国诗画中的老人与童子》等一系列篇章,写得精致深邃,读来余香满口。

喜欢罗兰!她的文章、她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人生态度。她使当初刚上中学的我爱上了传统文化,她让我发现:原来散文可以这样写,原来白话文可以这么优美!

罗兰散文的流畅纯净,使人们往往忘记她的实际年龄。她的散文《天津夜,好风似水》中写自己回到天津,仿佛还会遇到那个爱音乐的永恒不变的朋友。这种惆怅失落的心情,我相信很多故地重游的人都能体会。在这里借用过来,我觉得,罗兰,对于喜欢她的作者来说,就超越了时间的意义,就是一个永恒不变的朋友。


相关内容

  • 班会~读书
    读书节的来由 1995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出决议,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也译为"世界读书日"." ...
  • 第83期:"三顾"罗兰之秋 --董一菲[秋颂]课例品鉴
    [标题]"三顾"罗兰之秋--董一菲<秋颂>课例品鉴 [作者]邓颖 [机构]安徽蚌埠铁路中学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秋天 苏醒 - 秋天 <2016/12/19 第8 ...
  • 14届推广普通话播音稿(5篇)
    推广普通话播音稿--我爱普通话 说好普通话在现代社会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普通话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交流的方式,是中华大地上的一种传统语言.如果没有普通话,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会变得很困难了. 有一个故事讲得很好:在一个贫困的山区中的一位农民, ...
  • 论鲁彦[听潮]的象征意蕴
    论鲁彦<听潮>的象征意蕴 摘 要:象征性散文往往主题深邃,重间接抒情,在作品形式内容之外,总蕴含着更丰富更深刻的意蕴.本文就鲁彦的散文<听潮>的象征意蕴进行了大胆.合理的论述和探讨,笔者认为文中的‚海潮‛象征了夫妻间 ...
  • 我不喜欢别人怀疑自己的能力
    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我笑着对他们说.但是想不到我有一天我真的成了传说.平安夜到了,而我总是一个人,我一个人在这水泥化的城市里面迷茫.这句话我在很久以前就很想说,因为我喜欢安静,这里的生活让我觉得很烦躁.让我觉得生活除了机器和水泥就真的 ...
  • 1[春]优秀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以本文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 2.感受课文中所表现的自然美. 3.训练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能力. 4.领会文章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及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点 1. ...
  • 朝花夕拾摘抄400字
    篇一:朝花夕拾读书摘抄 <朝 花夕拾>读书摘抄 作者介绍: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生于没落的封建 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十 大文豪之一.1918年5月,首次 ...
  • 马阅读答案吴伯箫数学
    篇一:马阅读答案吴伯箫数学 马是天池之龙种.那自是一种灵物. --庾信:<春赋> ⑪也许是缘分,从孩提时候我就喜欢了马.三四岁,话怕才咿呀会说,亦复刚刚记事,朦胧想着,仿佛家门前,老槐树荫下,站满了大圈人,说不定是送四姑走呢.老 ...
  •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求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求"其字面意思就是一朵鲜花的盛开与凋零就像一个世界的循环.一片叶子的萌芽,就像一个人对目标的追求.这不由让我想起了<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的情景,一曲催人泪下的<葬花吟>,一个 ...
  • 马瑞芳:蒲松龄是莫言的老师
    马瑞芳:蒲松龄是莫言的老师 012年11月22日 08:43:05 马瑞芳在演讲中.(邓智斌 摄) ◎ 深圳特区报见习记者 张焱婷 "生活在海棠叶儿形黄土地上的少年,有谁不晓得向崂山道士学艺却在头上磕了一个大包的王生?有谁没听过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