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情爱诗与水意象关系探微 - 范文中心

诗经中的情爱诗与水意象关系探微

04/11

第17卷第4期

2004年8月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igher C orrespondence Education (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 V ol. 17N o. 4August 2004

《诗经》中的情爱诗与水意象关系探微

袁 琳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 湖北武汉438000) Ξ

摘 要: 在文学源头《诗经》中, 情爱诗以其特有的魅力表现出了不同凡响的生命力, 它开创

了诗歌歌颂情爱内容的先河, 耐人寻味的是水意象大量参与其中。本文试从水意象参与情爱诗的

表现类型、生成原由及水意象的原型意蕴等几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 情爱诗; 水意象; 原型意蕴

中图分类号: H207.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187(2004) 004-0041-03 

一、水意象参与情爱诗的表现类型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溯回从之, 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一首《秦风・蒹葭》, 曾引发了人们多少美丽而丰富的联想。那位“在水一方”的伊人, 无论诗人怎样追寻, 。“在水一方”为全诗营造了无与伦比的意境美。在《诗经》中, 24篇之多。在这些情爱诗里面, 水意象的表现类型有:

1. 以河水、雨水或露水直接起兴, , 在河之州,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 零露氵专兮。, , 在草露未干的大清早“邂逅相, 遇”。。《郑风・溱洧》《、魏风・汾且洳》《、陈风・东门之池》《、, 抒发了对异性的思慕之情。

2. 以水隔两岸来喻指夫妻的离散或恋人情爱的阻隔。如《邶风・谷风》“:泾以渭浊

, 其。宴而新婚, 不我屑以。”写的是妻子对移情别恋的丈夫的怨恨。《邶风・匏有苦叶》“:有弥济盈,

鸣求其牡

。雉鸣。济盈不濡轨, 雉鸣雁, 旭日始旦。士如归妻, 迨冰未泮。”写一个女子在济水岸边徘徊, 她惦记着河那边的未婚夫, 希望他趁着河冰还未消融, 赶快过来迎娶她, 再迟怕来不及了。而写恋人间情爱阻隔最有代表性的是《秦风・蒹葭》和《周南・汉广》。如《周南・汉广》“:南有乔木, 不可休息。汉有游女, 不可求思。汉之广兮, 不可泳思。江水永兮, 不可方思。”江面宽阔的汉水, 阻隔着诗人与对岸的美貌女子, 给诗人留下了无限的渴望、怅惘与失落, 全诗构造了一种无比感伤与凄美的意境。

3. 以水为背景描写情爱生活的两情相悦, 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郑风・溱洧》描写的是溱洧水边, 男欢女乐, 结伴同行看热闹, 赠芍药花表达爱慕之情的恋爱生活。《郑风・褰裳》是一首女子戏谑男子的诗“:子惠思我, 褰裳涉溱, 岂无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 ”大意是说, 你要是爱我想我, 你就涉过溱水, 到我这里来; 你要是不把我放在心上, 还有别人呢。你这个糊涂虫里的糊涂虫呀! 《风・河广》写的是一个男子, 因为想着河对面的宋国有他的情人, 他就觉得河水不广, 宋国也不远, 其盼望高兴之情自在言外。

4. 用水烘托渲染象征暗示婚恋生活的种种不测。《郑风・行露》“:风雨凄凄, 鸡鸣喈喈。既见君子, 云胡不夷! ”在风雨交加, 天色昏暗野鸡乱叫的时候, 一个女子正想念着她的“君子”, 如饥似渴, 像久病望愈似的。《召南・行露》“

:厌行露, 岂不夙夜, 谓行多露? ”诗歌从描写露水打湿路面起兴, 暗示后文女孩儿家长不屈从蛮横男子的强迫聘娶。《邶风・柏舟》“:泛彼柏周, 亦泛其流。耿耿不寐, 如有隐忧。微我无酒, 以遨以游。”写柏

[1]舟泛泛而流、不知所止起兴, 暗示妇人不得志于夫等意思。

Ξ收稿日期:2004-04-11.  作者简介:袁 琳(1965-) , 女, 讲师, 湖北浠水人, 主要研究中国古典诗词.

・41・

第17卷第4期

2004年8月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igher C orrespondence Education (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 V ol. 17N o. 4August 2004

二、水意象参与情爱诗的生成原由

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象是在原始兴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万物有灵论”构成了原始人精神生活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是由原始人特有的以主客体互参性为其根本特征的思维方式决定的。主客体互参性, 即是指客观世界在开始被认识的同时, 被赋予了浓厚的神秘意义和自然宗教色彩。客观物象与想象在原始人心理上建立起来的某种特殊联系,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由于成千上万次的不断重复而被强化和巩固, 终于在人们心理上形成了以习惯性的条件反射为特征的联想。在这种情况下, 作为反映原始人心理及生活的文学艺术这种审美形式就必然发展成为“立象以尽意”的美学原则, 这也就是后人从《诗经》等许多具体作品中归纳出的所谓“比兴”原则。正是“比兴”原则, 使得主观情感客观化, 从而将物象与特定的想象结合统一, 构成了具有感染效果的作品。“比兴”原则是通过外物、景象来抒发、寄托、表达情感和观念“, 比兴”原则的形成过程, 就是原始兴象逐渐失去其原有的观念变成抽象形式的过程, 它为我们解释原始兴象的内在形成机制提供了某种可

[2](p25) 能。笔者对水意象的阐释也正是建立在这种可能性基础之上。

在我们的先民眼里, 水是一种生命的象征。在中国, 对水的崇拜最初体现在华夏初民的雩祭仪式中。《说文》“:雩, 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也。”这种祈雨仪式不仅在原始社会存在, 而且世代相传, 史不绝书。仪式内容除了歌、乐、舞为一体的巫术表演之外, 还以两性交媾形式去引发天地间的云行雨施。从清代袁枚《新齐谐》卷七所载的《孛星女身》故事中, 还可以看到两性交媾致雨观念的影子。故事是这样记载的:

山东有施道士者, 善祈晴雨。乾隆十二年, 东省大旱, 扶军淮泰祈雨不得, 锁道士而逼之, 道士曰“:雨水不可得, 但须某日孛星下降, 公捐锦被一条, 白金百两。”扶军如其言。至期, 道士登坛, , 令其伸手, 画三符于掌中, 嘱曰“:至其处田中, 见白衣妇人, 便掷此符, , 速归, 上坛避匿可也。”童子往, 果见白衣妇。, , , , 解上衣露两乳奔前。童掷三符, , , , 。道士敲令牌喝曰:“雨! 雨! 雨! ”, , ……事后问道士曰“:孛星女身, 而性好淫, , 但从中不难发现, 早在先民那里, 水(雨) 与情(性) 爱被认为是有某种关联的。在我国古籍文献中, 也不乏水与性爱、情爱之间的关系, 如《易经・乾》“:云行雨施, 品物流行。”《管子・水地篇》“:人, 水也。男女精气合, 而水流形。”水与性爱、情爱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很多民俗活动中, 也可以找到印证, 如《周礼・媒氏》中记载, 农历三月上旬的上巳节, 节日主要活动之一是水滨洗浴, 这时的水滨成为男女自由恋爱、交合的最佳场所“, 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这类民俗一直延续到后世, 据《后汉书・鲜卑传》载“以季春月大会于饶乐水上, 饮宴毕, 然后配合”。另外苗家风俗, 年四月八日, 情窦初开的苗族青年男女, 会分为两排站在神庙前的池塘边, 彼此对歌, 词极秽亵。情投意合, 或弛逐于山坡, 或于水际, 双双勾挽, 入庙朝神, 婚姻关系由此确定。直至当代, 苗族每到除夕夜送旧迎新时, 都要争往井边抢跳第一担水。抢到头水的未婚青年, 成为婚恋中被倾慕的对象。傣族的泼水节中恋人之间往往泼得最欢。

在古代很多的游仙故事中, 多虚构艳遇, 作者常将仙遇的地点设在水畔。如刘义庆《幽明录》中的“刘阮入天台”, 刘晨和阮肇就是吃了水流漂来的杯子中的胡麻饭以后, 又顺着水流来到仙境。即使是人间恋爱故事, 也往往着意虚设一个水滨胜境, 如白居易与元稹的《梦游春》叙元稹和莺莺的回合“:因寻菖蒲水, 渐入桃花谷,

[3](p187-188) 到一红楼家, 爱之看不足。”由水滨洗浴到水滨相恋“水”, 成了男女情爱的象征符号。水与婚恋的关

系, 缘于原始人对生命的热切崇拜, 水是生命之源, 而“男女构精, 万物化生”又是人类种族延续之根本。因此, 在原始人观念里, 水与情爱关系密切则是某种必然了。正是这种心理积淀的影响, 我们才会在《诗经》大量的情爱诗歌中看到水意象的参与。

三、水意象参与情爱诗的原型意蕴

从《诗经》大量情爱诗中, 我们可以看到“, 在水一方”式的水意象已经获得了一种审美原始意象的意义, 它揭示了人类文化中某种精神的统一性。因此笔者在这里引用张杰先生关于原型的定义“:是指发生于某一民族的原始文化土壤之中, 并经过该民族文化精神的遗传而为该民族成员普遍拥有, 对该民族的文化及文化传

[4](p97) 统的形成产生原创性、规范性影响的那种集体心理结构”。原型是一种心理结构, 它实质上是一种精神

・42・

第17卷第4期

2004年8月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igher C orrespondence Education (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 V ol. 17N o. 4August 2004

意蕴。水意象的原型意蕴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以水的澄明、纯美隐喻异性的绰约风姿, 从而抒发作者的慕悦之情。这种原型意蕴主要体现在对女性气质的形容上。在《诗经》中“, 水”所引发的慕悦的对象有男有女, 如《卫风・淇奥》中诗人因清清的淇河水湾和修长的翠竹想到那位气宇轩昂的英俊男子。《卫风・竹竿》同样是以清明的淇水引起所咏叹的丰姿绰约的美貌女子。但是到后来便专指女性了。《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惊世之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更是这一特征的鲜明体现, 因此, 当我们再次理解这句话的时候, 它似乎已经超越了与浑浊相对的表层意义, 达到了人类灵魂深处对人性本然美深深的向往之情的内涵高度。

二是以水为意象, 在寓慕悦与向往的同时, 又蕴含着一种深深的情爱阻隔与距离感。我们重点探讨第二种原型意蕴。实质上我们稍加分析便不难发现《诗经》, 中与河水意象相关的作品往往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情爱“受阻型”审美形态。如《周南・关雎》《、陈风・泽陂》等等, 所思慕的异性似乎总是求之不得, 让诗人辗转反

() 侧。钱钟书“以水涨道之象示允会中梗”, [5]p314正好揭示了情爱叙事的悲剧性, 这种悲剧性无疑使文本产生

了巨大的审美张力, 水在这里恰恰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水”这一自然物象的流动性和延时性正好象征了我们伦理道德文明的发展历程。

在原始社会中, 先民的男女关系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最初的阶段, 肉欲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基本关系。在这个时候, 情感在男女关系中几乎不占任何比例。接着, 就有了生殖关系, 以维系种族的生存和延续。再接着才进入恋爱阶段, 有学者认为爱情发生的一个核心前提就是动物性发情期的消失。在发情期仍然存在的阶段, 只有当发情期到来的时候, 我们的远祖才因生理需要进行自由交配, , 发情期也随之消失, , 泛滥, , 于是这个时候, 爱情便产生了。、观念领域实现欲望的结果。叔本华说“:。这种生命的

[6](p102) 。

, 是我们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所必需的, 但同样无可否认的是, 它必然造成对人类自然欲望的某种程度的压抑。正是这种压抑留在了我们人类的潜意识里, 导致了情爱悲剧的诞生。其实这种悲剧性体验在西方是普遍存在的, 在《圣经》里, 亚当和夏娃原来就是一个整体, 在伊甸园里过着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 可是偷吃禁果后, 他们明白了善恶美丑, 于是相互躲避, 从此有了距离。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 阿里斯托芬对爱情作过绝妙的譬喻:人原先是一个整体, 由于强行分劈, 才有了两性。两性观念的形成, 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心理距离的结果。笔者认为两性间的心理距离正是理解“在水一方”这一原型所蕴涵的情爱悲剧性主题核心之所在。正如弗洛姆所说“:祈求与他人融为一体, 这是人身最有力的冲动最深沉的激情。但

[7](p208) 现实文化道德却让我们无法达到幸福、圆满的彼岸。”

参考文献:

[1] 余冠英. 诗经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 赵佩霖. 宗教观念内容向艺术形式的积淀[J].天津社会科学,1985. (5) .

[3] 朱玲. 文学符号的审美文化阐释[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4] 张杰. 心灵之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5] 钱钟书. 管锥篇: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 叔本华. 叔本华论文集[M].台北:志文出版社,1984.

[7] 弗洛姆. 爱的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43・


相关内容

  • 诗歌的意境和意象
    诗歌的意境和意象 一.诗歌的意境 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q ...
  • 人教版先秦诗歌
    先秦古诗词资料整理 先秦古诗词资料整理 . .......................................................... 1 <诗经> . ........................ ...
  • 西方骑士与中国古代的侠_中西方文学共同母题中表现的正义精神
    2009年7月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8卷第4期 J ou rnal of Sh anghaiNor m alUn i vers i ty(Ph ilosophy &S ocial Sci en ces E d i ...
  •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毕业论文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摘 要:张爱玲的小说以悲剧性著称,本文以悲剧意识为切入口,探讨了作家悲剧意识产生的根源,从对人性的探索.对爱情和婚姻的探索.对人生的感悟等三方面探讨了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以及为表现悲剧意识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关键词:张 ...
  • 诗词歌赋中的美学映像
    摘要: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时期的文化发展都别具特色.周朝的<诗经>.秦汉的乐府,南北朝时期的民歌.唐朝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明清时期的古典小说,无一不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在所有的诗词歌赋当中,也体现着深刻的美学 ...
  • 李商隐_锦瑟_诗解读中的诸问题_郭鹏
    语文学刊2012年第2期 李商隐<锦瑟>诗解读中的诸问题 ○ 郭鹏 乌兰察布012000) (集宁师范学院中文系,内蒙古 [摘 <锦瑟>,<锦瑟>要]解读必然会面临三个问题:一曲有几解?四幅图景为哪般?此 ...
  •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
    .文艺理论方向1.文学语言审美论(某作品语言的抒情.含蓄.象征.反讽等方面的专题)2.戏剧冲突(包括喜剧.悲剧.正剧)3.小说创造理论(包括小说的情节.结构.语言等方面专题)4.中国小说传统结构模式的文化探讨5.中国诗歌的意境分析(可对具体 ...
  • 论[诗经]中反兴运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摘 要: 关于<诗经>中的兴,历来解说分歧众多.兴表现形式多样,除了明兴.暗兴.正兴外,还存在较多的反兴.后人在诗歌创作中继承并发扬了这一艺术传统,体现出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是<诗经>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种艺术 ...
  • 文学概论重点
    文学概论重点 第一编 导论 1.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 ...
  • 论宋词中的乌鸦意象
    2009年4月第12卷·第2期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论宋词中的乌鸦意象 封树芬 (南通大学 江苏南通· 226019) [摘要]乌鸦作为文学意象是从<诗经>时代开始,经过楚辞的发展应用,发展至唐宋,涌现出大量的咏乌诗作,乌鸦作为 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