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如容易却艰辛 - 范文中心

成如容易却艰辛

04/13

  遥记20世纪80年代读初中时,学过一篇课文,名叫《核舟记》,文章开篇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该文生动地描述了王叔远用桃核刻成的小舟,当年老师要求反复背诵,故至今记忆犹新,其精巧绝伦的技艺,令“余心向往之”。  壬辰初春,收藏家易成武从广东来,腰间悬一核雕,大不盈存,上镌笑佛、童子数人,神形俱肖,因形布势,一派和谐,可谓巧夺天工。若非包浆不老,几乎疑为王叔远再现。易成武云刻手乃广东韶关坪石火车站工人,姓王名玉刚,自幼酷爱核雕。我素喜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亦知核雕在潍坊、苏州、扬州一代颇为盛行,然坪石冒出一核雕高人,遂生造访之心。壬辰盛夏,笔者会王玉刚于坪石金鸡岭下,此次他携来历年精品20多件,就在他递来作品的一刹那,我看到他十指背部全是青灰色的硬茧,手掌和指肚布满了累累伤痕,那一瞬间我读懂了他为核雕付出的甘苦。  王玉刚出生于工人家庭,七八岁时常见邻居把玩核雕,觉得非常神奇,后来得知是出自街坊黄老之手,可当他去求黄老给一枚核雕时,老人一口回绝。小玉刚转而向他拜师,黄老惜艺不授,连看一眼雕刻程序都不允许。拜师不成反憋了一肚子气,于是他磨了一根伞骨,做成简陋的刻刀,暗下决心要练成这门绝活。起初他用粉笔、滑石慢慢雕琢,有点底气的时候才开始用桃核雕。桃核太硬,年幼的他手总打滑,小手刀痕满布,父母发现后严禁他再雕,但王玉刚并未放弃,偷偷摸摸坚持到十五六岁时,终于能雕出简单的花篮、小锁。成年后,王玉刚通过购买书籍、上网查阅不断学习,开始在桃核上进行人物雕刻。动刀前,他都要拿着桃核琢磨数日,把一颗桃核完全看透,在脑海里形成一幅完整的图形才下刀。当第一件作品成型时,欣喜若狂的他,首先拿给父母看,家人从此也从反对到逐步接受、支持他的爱好。  古人做器,重技更重道。技有精微宏广之分,道无优劣大小之别。不论体现宇宙大化之恒久幽深,还是表达人间之喜忧冷暖,皆为“道”之物化方式,同时也展现着中国人传统的生存观念和“格物”精神。庄子说:“道在屎溺”,一语中的,深刻入微。《尚书》也有一段名言:“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可见,中国器物展现的远非功用上的单独意义,而是成为天人沟通、技道相合的特殊手段。  中国人喜欢的精微技艺中,核雕算是一例。核雕,多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艺品,制成佩件、扇坠、串珠等为文人清玩。其艺术特点是在较小的果核上表现出复杂的题材,雕刻手法也细致入微。所刻有诗文或渔家乐、罗汉、百花篮等题材。核雕之所以能在中国民间工艺中独成一系,独树一帜,不仅因为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更因为核雕这门工艺有着它自身的特点。核雕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果核纹理的限制,由于桃核的纹理大小不均,长短不齐,分布不匀,这给创作人的创作带来了困难,所以核雕创作的随意性很小,刻手必须以丰富的想象力将紊乱的果核纹理构思成型。另外,果核的外形也限制了核雕艺术品的外部造型。从古到今,核雕作品的外形大多是花瓶形、花篮形、船形、猴形、果核原形,后来也发展到一些变形,茶壶、马车等等,相对玉雕、石雕、牙雕来说,核雕的造型受果核外形的限制较大,因此也增加了它的雕制难度。  王玉刚取材南岭深山的野桃核,其核雕以罗汉和童子见长,他依凭桃核皱脊回谷式的错杂纹路,循势造型,罗汉或正襟危坐,或独立长啸,或双掌合十,或朗笑开怀,或降龙伏虎,或与婴相戏,神情态势各不相同。施刀细腻,手法老到,粗犷处勾勒刚劲,精微间线条柔绵,意到手到。它的“岁寒三友”题材,核桃呈不规整椭圆状,色泽紫褐,润亮生辉。艺人利用圈匝式皱脊之两侧雕刻成一松一梅,松树苍劲,梅树欹古,丛竹则繁茂于乱石之中。方寸间寒梅绽放,松针坚洁,翠竹摇风,对严寒无所畏惧的共同品德铸结了它们千古不渝的“岁寒三友”佳话。他还有一类创新题材的作品,比如裸女、猴子、戒指等等。裸女题材以各种造型的裸女形象与传统的吉祥图式结合,既现代独特又雅致脱俗。小猴则形态各异,灵巧活泼,让人心生欢喜。戒指工艺则将镶嵌技术广泛应用于其中,比如珍珠、宝石等,增强了华贵之气,这些作品又体现了他在核雕工艺上的创造精神。  天道酬勤,爱好成就事业,王玉刚远离核雕工艺发达的地区,无师自通地钻研核雕,潜心此道30余载,终成惊人技艺,这使我不由得想起鲁迅的那段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也是我为王玉刚写下这篇短文的缘由。  (摄影 何东安)


相关内容

  • 金蝉脱壳教学反思
    <金蝉脱壳>教学反思 <金蝉脱壳>让孩子亲眼目睹了金蝉脱壳的全过程.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引领孩子走进 动物世界,聆听动物的歌唱,让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萌生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 趣. 在读了课题之后,我让观察课文 ...
  • "父亲的歌声"阅读训练及答案
    ①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口不离曲的歌迷. ②其实,父亲唱的歌并不动听.他没文化,不识多来咪,也没有天生一副好嗓子.他只是随意地哼些俚曲俗调,或是从戏台上学来的零碎唱句,别人是很难听出他唱的内容的.但父亲唱歌时派头十足,有板有眼,有顿有 ...
  • 10二泉映月
    9.二泉映月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民间艺术家阿炳的艰难身世和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阿炳杰出的艺术才华,以及热爱生活.追求理想.敢于同不幸命运抗争的精神. 全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文中记叙二胡名曲< ...
  • 触动心弦的文字
    那些文字.触动心旋- 1风决定了蒲公英的方向,而你决定了我的心情. 爱是最华美的羽衣,失去它该拿什么来安然自若.午后这几束温暖的阳光,映射出依然等待开放的花.我不哭不代表我不失望,因为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在世界的屋顶再次相遇.小小的自信, ...
  •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反思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 ...
  • [哦,香雪]读后感
    <哦,香雪>读后感 <哦,香雪>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而几个女孩可爱的形象却鲜活地展现在细心的读者的眼前,这大概是作品能获大奖的重要原因.也许又是因为作者没有刻意设计情节和矛盾冲突加强故事性,人们又容易忽视它的精彩,甚 ...
  • 1课感谢我的爸爸妈妈
    1 课<感谢我的爸爸妈妈> 设计理念: 现在的学生不太容易被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事情感动,他们已经习惯了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学生中比较多的出现"自我中心",想到的是"我要怎样"," ...
  • 父亲七十岁答谢词
    父亲七十岁答谢词 尊敬的各位长辈,各位亲朋好友:大家中午好! 今天,在这秋高气爽.金桂飘香的季节里,在这青山绿水.翠竹掩映的美丽乡村中,大家不辞辛苦,前来参加我父亲的七十寿宴,为我年届古稀的父亲送来温暖与祝福,在此,我代表父母及姊妹,对大家 ...
  • 高三家长会家长代表发言稿
    高三家长会家长代表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 我是我们高2012级( 2 )班***同学的家长,今天能有机会在这里作为家长发个言,我倍感荣幸.我们***到**中学已经5年了,还没有机会在这儿感谢一下老师,今天请允许我代表 ...
  • 奶奶的白发教学反思
    反思一:奶奶的白发教学反思 <奶奶的白发>一课主要写了奶奶和孙子之间的一段对话,表现了两代人之间的亲情.教学时,我采用了先复习生字词语,然后再进行分节教学的方法.这是一篇比较简短而又难理解的课文,学生的生活感受对于课文的理解起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