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汉宫秋_的_秋_该作何译 - 范文中心

_汉宫秋_的_秋_该作何译

05/29

第10卷第1期2010年3月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LIUZHOU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Vol.10No.1Mar.2010

[语言文学研究]

《汉宫秋》的“秋”该作何译

李小旋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广东

揭阳

522000)

摘要:《汉宫秋》是元代著名杂剧家马致远代表作之一。英文中的“autumn”与汉语中的“秋”的涵义和文化意象不尽相同。根据

《汉宫秋》作者马致远对

“秋”的感怀以及该剧的悲剧性的抒情加以分析,并提出应用增译法翻译该剧名,译为“DismalAutumn

intheHanPalace”。

关键词:汉宫秋;秋;文化内涵;增译法中图分类号:H315.9,I237.1文献标志码:A笔者查阅了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汉英对照读物《汉宫秋》,其英文译名为“AutumnintheHanPalace”。其“秋”直译为“autumn”,不禁让笔者疑虑重重。

《汉宫秋》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的著名杂剧家马致远的得意之作。马致远早年便进行杂剧创作,时间长,名气很大,有“曲状元”之誉。他的杂剧语言清丽,善于把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成精致且艺术意境高的曲文,富有表现力。其脍炙人口的作品不少,其中数《汉宫秋》最著名。《汉宫秋》叙述的是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昭君出塞”,在一部分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描写了汉元帝和王昭君的宫廷爱情悲剧。

一、

“秋”在英汉语中的不同涵义

文章编号:1671-1084(2010)01-0072-03可见,汉语中“秋”的涵义不仅包括英文中的“autumn”的含义,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象。笔者认为“汉宫秋”的“秋”并非指“秋季、秋天”,而是“悲怜、凄冷”之义,故不能译为“autumn”。在《汉语大字典》(简编本)中,“秋”可指“悲秋”。现代版的《康熙字典》中“秋”有“忧悲”之义。在《春秋繁露》中提到:“秋者,忧悲状也。”宋朝吴文英的《唐多令》中有词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字作“悲秋、清冷、凄冷”之义的作品不胜枚举,该文化内涵已深入人心。例如,擅长五言律诗的唐代诗人刘长卿著写的《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此诗写秋日远眺,秋风引发望乡之心,摇落冷清的秋气,荒寂古迹,滔滔流水,无不撩拨着诗人心中的悲弦,由一己的感伤化为对人间沧桑的感喟,“秋”字更添荒凉、凄冷、寂寞之意。[1]又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忆江南》:“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幕,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清秋”指深秋,悲秋。“清”字定下了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作者选择凄清的秋天景象,“寒色”、“芦花”、“孤舟”等都是让人不寒而栗的秋天景物,描写黄昏里的南国千里江山一片寒色,令人不觉心冷。词中深秋的萧条肃杀,让人心境凄凉。[2]在李煜的另一首词《相见欢》中也有这样描写秋夜愁思,心情凄婉的词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秋天叶

“秋”能否直译为英文“autumn”呢?《朗文当代英语辞典》(第四版)中,“autumn”是指“theseasonbetweensummerandwinter,

whenleaveschangecolourandtheweatherbe-comescooler.”《英汉双解大词典》(第一版)中,“autumn”指“thirdseasonoftheyear,be-tweensummerandwinter”。又指“atimeofma-turity”(成熟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秋”

是指一年的第三季,也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例如:秋季,麦秋;“秋”可指一年,如:千秋万代;也可指某个时期(多指不好的),如:多事之秋。“秋”可指某一时期、某一时刻。“秋”可作形容词用,意为“悲愁”。在《礼记·乡饮酒义》中有这样的语句:秋之为言愁也。

收稿日期:2009-12-10

作者简介:李小旋(1983-),女,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助教,研究方向:翻译理论。

第10卷第1期李小旋:《汉宫秋》的“秋”该作何译

73

落,入秋梧桐落叶最早,秋天的来临和落叶飘飘让人感到事物的衰败。“锁清秋”描写清冷的秋色深深地笼罩着幽深的庭院,把词中凄凉的气氛描绘得淋漓尽致。词中的秋愁凄婉惆怅,笼绕心头,感人至深。[2]再如唐代著名的现代主义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的前几句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诗的第一句作者点明了地点、时间、人物和事件,接下来描写秋天的独特景物“枫叶”、“荻花”和江畔秋晚的萧瑟冷清。“秋”一字带来一种感伤的色调,情景交融,将悲伤的情韵进一步深化。[1]由上述的几个例子能看出,“秋”的内涵远不止“秋季、秋天”的概念,而在许多文学作品中,“秋”多取“悲秋、清冷、凄冷”之义。那么《汉宫秋》中的“秋”该作何解,作何译呢?是否能把它理解为“悲秋、凄冷”呢?这应与作者对“秋”的感思息息相关。

二、马致远对“秋”的感切

《汉宫秋》的作者马致远生活在元代,当时的蒙古统治者开始“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但却没有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丝幻想,但更多的是灰心和失望。马致远早年在仕途上踌躇满志,可深有政治抱负的他却只担任了地方小官吏,在任时间也不长。中年中进士,后又因不满时政退隐田园,晚年号为“东篱”,明显是效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隐之志。坎坷不得意的仕途让他渐渐心灰意冷,满腹牢骚,常把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之情写入文学作品中。这些都在马致远的叹世之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对“秋”的“悲感”在他的脍炙人口作品《天净沙·秋思》中表露无遗。《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著名的小曲被誉为“秋思之祖”。内容简短,普普通通,但平凡事物的巧妙组合,天衣无缝且十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有感而发,令人拍案叫绝![3]秋天在作者的眼里是冷清悲凉的,孤枯衰落的藤枝,蔓延交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昏鸦”的悲叫,声声催人心魄,拨弄着读者心中的哀弦,萧萧凄凄,无声似有声。“‘断肠人在天涯’,顿时令人拊胸掩面哽咽,潸然泪下,泪悲情亦痛,化景为情,情从景出,勾勒出充满忧伤的旅人远离家乡,孤身漂泊的身影。”[3]由此可见,满腹愁苦无奈的马致远对秋天的感怀是萧瑟凄凉的,也是愁苦悲切的。

《汉宫秋》的第三折中描写王嫱娇美的腮颊泪花点点,在萧瑟的深秋挥泪告别汉元帝。试想

相爱的人割爱愁别,秋风萧萧枯,叶满地,孤雁悲鸣不止,此情此景正是“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4]在第四折中,汉元帝自明妃和番后就“从此君王不早朝”,望着昭君的美人图解相思之苦。写到落叶萧萧,林风瑟瑟,孤雁声声,思念之心愁苦不堪,深秋中凛冽的寒意更添新愁,在这悲凉的气氛中匈奴使者带来昭君投江自尽的噩耗。物景即是感情的映射,秋景萧瑟的描写使剧本的悲剧气氛更为浓郁,更加凄美婉转。

三、

《汉宫秋》的悲情色调

从《汉宫秋》杂剧的整体上看,作者也是用悲情的色调渲染全剧的。《汉宫秋》主要演述王昭君出塞和亲匈奴的历史故事。关于王昭君出塞的事件,史书中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汉元帝在位年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求和亲,宫女王昭君自愿出塞,以增强汉、匈民族团结。后世许多文人骚客对该故事进行文学增益、改造和创作,昭君出塞的历史事件慢慢地演变成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在杂剧《汉宫秋》中,作者马致远别出心裁地把汉元帝作为全局的主人公,颠倒“汉强匈奴弱”的史实,虚构汉室弱小,匈奴强大的故事背景,描写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悲剧。剧中汉元帝软弱无能,多愁善感,自以为“自朕嗣位以来,四海晏然,八方宁静。非朕躬有德,皆赖众文武扶持”,他心中发愁的竟是“自先帝晏驾之后,宫女尽放出宫去了。今后宫寂寞,如何是好?”沉溺于“风流天子”不能自拔的汉元帝被奸臣一味谄谀,用女色哄骗。毛延寿“领着大汉皇帝圣旨,遍行天下,刷选室女,已选勾九十九名;各家尽肯馈送,所得金银,却也不少”,向美貌的王昭君求贿不遂,故意丑化昭君的画像,让其“到京师必定发入冷宫,教他受苦一世”。昭君在深宫中愁闷不堪,以琵琶做伴。元帝闻琵琶声惊其美貌,得知缘由,下令处决毛延寿。狡猾的毛延寿事败叛国,献昭君美人图于单于王。单于惊其美貌“世间哪有如此女人!若得他做阏氏,我愿足矣”,于是匈奴向元帝索要昭君和亲,“若不肯与,不日南侵,江山难保”。沉醉在美人乡的汉元帝“如痴似醉,久不临朝”,匈奴使臣飞扬跋扈地索要昭君和番时,仍痴想满朝文武出力退番兵。可满朝大臣束手无策,劝元帝“割恩与他,以救一国生灵之命”,“割恩断爱,以社稷为念,早早发送娘娘去罢”。元帝无奈,只好交出昭君,“凭佳人平定天下”。昭君“情愿和番,得息刀兵”,出塞行至汉匈交界的黑江,以身殉难投江自杀。

74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3月

马致远不拘泥史实,大力将历史故事加工创作,将王昭君光辉动人的崇高气节表现得淋漓尽致。《汉宫秋》的悲剧安排和剧中的矛盾冲突,是与作者的写作目的息息相关的。作者生活在金元之际,民族矛盾比较尖锐。据史料记载,元世祖时,伯颜丞相率兵围攻临安,命使臣强索南宋大批宫女。南宋灭亡时,大批嫔妃宫女被掳掠北上。马致远在塑造昭君不可屈服的民族精神,歌颂她的爱国情操的同时,映射封建王朝的腐朽无能,也融入了自己的悲愤和悲痛之情。

四、增译法补充“秋”文化内涵

从马致远对“秋”的感怀、该剧的清冷秋宫描述、人物的悲愁以及写作意图看,《汉宫秋》的“秋”应是悲秋,凄冷之义。而autumn在英语中只有“秋天、秋季”的含义。秋天是硕果累累的丰收季节,是灿烂美丽的。在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名作《秋颂》里,秋天是五彩缤纷的,是丰硕宁静的,更是成熟怡人的。

Seasonofmistsandmellowfruitfulness,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

Closebosom-friendofthematuringsun,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

tumnintheHanPalace”。在该剧中,尤其在第三

折和第四折中,多次描写到秋天的景物、景象,“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猛听的塞雁南翔,呀呀的声嘹亮”、“呀呀地飞过蓼花汀,孤雁儿不离了凤凰城”、“御榻冷清清,寒也波更,萧萧落叶声,烛暗长门静”等等,以景写情,透情于景。故不能采用省译法,省“秋”字不译,应采用增译法,补充“autumn”的中文文化内涵,塑造其独特的意象。“秋”是“悲秋、凄冷”的意思,故用增译法增加形容词“dismal”,意思为:忧郁的,凄凉的,惨淡的。与该剧的感情基调及“秋”的文化意象相吻合。同时,笔者认为“mis-erable”虽也有“悲惨、悲凉”之义,但暗含屈辱、愤怒或不幸等引起的极端痛苦,与“秋”的文化内涵不符;而“chilly”虽也有“凄冷、冷淡”之义,但也表达“人态度冷淡、天气等冷飕飕”,常表示天气的寒冷。故选用“dismal”补充“au-tumn”的文化内涵,《汉宫秋》应译为:“DismalAutumnintheHanPalace”。

由于英文中的“autumn”与汉语中的“秋”的涵义和文化意象不尽相同,笔者根据“秋”字在汉语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常见文化内涵、《汉宫秋》作者马致远对“秋”的感怀以及该剧的悲剧性的抒情加以分析,提出应用增译法翻译该剧名,译为“DismalAutumnintheHanPalace”。参考文献:

[1]蘅唐退士.唐诗三百首全解[M].赵昌平,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李煜.李煜集[M].王晓枫,解.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3]天净沙·秋思[EB/OL].百度百科网http://baike.baidu.com/view/188620.htm.

[4]汉宫秋·第三折[EB/OL].国学网http://www.confucianism.com.cn/detail.asp?id=2460.

[5]马致远.汉宫秋[M].夏连保,改编.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1.

Conspiringwithhimhowtoloadandbless,

你们密谋用累累的珠球,

Withfruitthevinesthatroundthethatch-evesrun;缀满茅屋檐下的葡萄藤蔓;

从前面的字典释义中比较,“autumn”只有

“秋天,秋季”、“成熟”之义。相比之下,汉语的“秋”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象要比英文“au-tumn”更加丰富。《汉宫秋》中的“秋”是“悲秋、凄冷”之义,如果直译成“autumn”,无法译出“秋”的文化意象来,不能映射其悲剧的实质,违背作者的写作原意,严重地抹杀其文学色彩。

因此笔者认为《汉宫秋》不能直译为“Au-

HowtoTranslate

LIXiao-xuan

(Jieyang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Jieyang522000,China)

Abstract:DismalAutumnintheHanPalaceisoneofthemostpopularworksofMaZhiyuan,famousdramatistinYuanDynasty,anditisadramaofhighartisticvalueinliterature.Butthetranslatedtermofitstitleiscontroversial.Thisthesisanalyzestheculturalconnotationof

inChinese,thedrama-andthenthetragicthemeofthisdramatocometoacon-

clusionthatthetitleshouldbetranslatedwiththehelpofAmplificationTranslatingMethod.

Keywords:DismalAutumnintheHanPalace;autumn;culturalconnotation;AmplificationTranslatingMethod


相关内容

  •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译文: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咸阳城东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 ...
  • 杜甫诗三首教案i
    杜甫诗三首教案 余中田玖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积累文学常识,了解杜甫的诗风. 2 .掌握诗歌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借古讽今等: 3 .学会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4 .学会结合作者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内容 ...
  • 永恒不变的繁文缛节
    从1772年开始执行的英王室婚礼条例规定,任何王室成员的婚礼都必须得到统治者的点头,而且不准跟天主教徒结婚.幸运的凯特得到了英女王"衷心欢喜"的祝福,过了第一道关. 最传统的婚礼场地应属圣詹姆斯宫的王家礼拜堂,它从168 ...
  • 冠军!武亦姝答题诗词汇总[中国诗词大会]之冠军之路
    导 读 恭喜!武亦姝!<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之武亦姝冠军之路,一路走来,武亦姝得到了太多人的关注与喜爱,16岁的小姑娘,最后一场,沉稳,敏捷,运气俱佳,赢得了冠军.下面就汇总梳理她在大会上所遇到的诗词. 恭喜!武亦姝! 这位来自 ...
  • 中国移动福建分公司20**年校园招聘考试试题
    中国移动福建分公司2015年校园招聘考试试题 (附参考答案) 注意事项 1.本次考试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测试.请仔细资料,按要求作答. 2.本试题考试时限为120分钟,满分100分. 3.答题前,考生应用黑色签字笔或钢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 ...
  • 20**年目的地多选题
    领队2015目的地 1.比北京时间晚1个小时的国家有___CDE_____. A. 新加坡 B.文莱 C.泰国 D. 越南 E.印度尼西亚 2.国教为伊斯兰教的国家有. A.马尔代夫 B.菲律宾(天主) C.埃及 D.土耳其 E.文莱 3. ...
  • 韩翃:同题仙游观
    <同题仙游观> 作者:韩翃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注释: 1.五城楼:<史记·封禅书>记方士曾言:&q ...
  • 英国旅游景点
    关键词:英国旅游景点 标题:英国有哪些你必去的旅游景点 英国是一个人文景点与自然风光都十分丰富的国家.历史为它留下了大量的中世纪城堡.教堂.豪宅和古罗马时代的遗址,而湖区.苏格兰高地则保持着纯净的湖泊与山脉,从南英格兰到威尔士的田园风光更是 ...
  • 古代文学史笔记
    名词解释: 1. 话本:原是"说话"艺人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 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 2. 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 ...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 说明:本知识竞赛共100道选择题,均为单选题.每题1分,满分100分. 1.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