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考[黍離]国风·王风 - 范文中心

诗经考[黍離]国风·王风

03/31

诗经原文【黍離】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诗经大意【黍离】

那黍繁茂摇荡,那庄稼青苗。一步步走着,萎顿,内心激荡。懂我的人,说我心中忧愤,不明白的说我索求什么。悠悠苍天呀,这啥人呀。

那黍繁茂摇荡,那庄稼抽穗。一步步走着,疲靡,内心恍惚如醉。 懂我的人,说我心中忧伤,不明白的说我寻求什么。悠悠苍天呀,这啥人呀。

那黍繁茂摇荡,那庄稼结实了。一步步走着,迟缓,内心气闷如噎。懂我的人,说我心中哀伤,不明白的说我图谋什么。悠悠苍天呀,这啥人呀。

诗经考【黍离】

黍shǔ:黄米、糜子,禾本科黍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說文》禾屬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種,故謂之黍。《爾雅翼》黍,大體似稷,故古人倂言黍稷,今人謂黍爲黍穄。穄jì:《說文》糜méi也。《玉篇》關西糜似黍不粘。秫shú:谷子、小米、高粱,禾本科狗尾草属,梁、粟。《爾雅·釋草》衆,秫。《爾雅·釋草疏》眾,一名秫。稷之黏者也。《字彙》黍,粟屬。苗似蘆,高丈餘,穗黑色,實圓重,土宜高燥。粟sù:《說文》嘉穀實也。《韻會小補》粟爲陸種之首,米之有甲者。

稷jì:《說文》齋也。五穀之長。齋zī:同粢。古代用於祭祀的穀物。《類篇》稷也。《爾雅·釋草·疏》粢者,稷也。《禮·曲禮》稷曰明粢。《左傳·桓六年》潔粢豐盛。《註》黍稷曰粢。

靡:《說文》披靡也。《廣韻》偃也。


相关内容

  • 美丽[诗经]阅读答案
    美丽<诗经> 鲍鹏山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 ...
  •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新解译
    这是一首流传很广的古诗.诗通过见景生情,描写青年男子对一个美貌贤淑女孩无处不在的思恋,以及对和谐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含蓄而又深情. 关关雎鸠①,在河之洲②. (呱呱雁鹅,交颈芳洲.) 窈窕淑女③,君子好逑④.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 ...
  • 诗词中的千古名句
    1. <金陵酒肆留别> 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4.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把酒问月> 5.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 ...
  • 诗经中的爱情观
    <诗经>中的爱情观 关键词:<诗经>爱情观(纯真 美好 坚贞不渝 理智 道德 积极 健康) 前言: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向往和追求,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l ...
  • 辉煌灿烂的文学
    沂水四中高二年级历史组导学案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编写人: 审核:高二历史组 编写时间: 课程标准: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重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难点:不同时 ...
  • 论[诗经]中反兴运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摘 要: 关于<诗经>中的兴,历来解说分歧众多.兴表现形式多样,除了明兴.暗兴.正兴外,还存在较多的反兴.后人在诗歌创作中继承并发扬了这一艺术传统,体现出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是<诗经>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种艺术 ...
  • 辉煌灿烂的文学说课稿
    <辉煌灿烂的文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九课<辉煌灿烂的文学>一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辉煌灿烂的文学>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 ...
  • 诗的起源和
    诗的起源和<诗经> 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歌是起源最早.历史最久的一种样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要靠文字记录才能流传,而最早的诗歌是人们的口头创作,靠口耳流传,可以不依赖文字.像<左传>所记的宋国筑城民夫们讽刺华元的 ...
  • 先秦两汉文学
    先秦两汉文学 学习先秦文学(古代文学)的基本方法 •1,注意文学史和作品相结合,以史为线,而以阅读作品为主. •2,知人论世,做到明史.明人而后知文. •3,培养研究型学习的习惯,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先秦文学总论 •先秦" ...
  • 诗经的文学阐释--从先秦到清代
    第27卷第4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 fH ube iN or m a lU n i versity (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 V o. l 27N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