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科学技术与社会 - 范文中心

第四章科学技术与社会

04/26

第四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一、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一)科学技术推进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根

本标志。

科学技术对人类物质文明的促进作用,通过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1. 科学技术推动物质生产的进步

(1) 科学技术推进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进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于1988年9月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党中央进一步强调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邓小平和我党对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的论述,反映了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①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的主导要素,是决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诸因素起倍增作用。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科学技术渗透于生产力的

实体性要素中并通过管理,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生产力主要有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包括自然物经劳动加工后的原材料)。 劳动者

实体性要素劳动对象

生产力构成要素

非实体性要素科学技术

管理

相对于实体性要素 — 科学技术为渗透性要素,渗透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之中; 相对于管理—科学技术为结构性要素,使生产力中各种因素的结合方式合理,结构优化。

科学技术作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通过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以及管理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第一,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

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不仅取决于体力的大小,更取决于智力的高低,在现代条件下更是如此。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

在生产中的大规模应用,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兴起,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的人就更加成为生产力要素中的决定性因素。

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所掌握,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智能及其生产效率,进而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劳动者,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途径。

第二,科学技术可以革新劳动工具

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劳动工具的改革与创新,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革新史鲜明地体现着科学技术对于劳动资料的渗透和强化作用。人类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是以劳

动工具的变革为标志的。劳动工具改革与创新,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工具是科学技术的物化,现代生产系统中的劳动工具或生产手段更是众多学科知识综合的深度物化。

第三,科学技术可以拓展劳动对象

科学技术渗透在劳动对象之中,可以拓展劳动对象的范围,从原材料的加工深度的不断提高,新材料的开发利用,到自然

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以及保护,越来越多的自然力和自然物变成可以改造和利用的资源,进入生产过程的对象越来越多地打上了科学技术的烙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不断发现、利用、改造和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把越来越多的自然物变成了可供利用的自然资

源。

现代高科技还不断开辟新的劳动对象,使天然自然物的比重不断下降,人工自然物的比重迅速上升。当代科学技术已使劳

动对象进入了更高级的发展阶段。

第四,科学技术可以加速管理现代化

科学技术可以促进整个生产力系统诸要素的协调和平衡,促进生产要素组合的不断创新,从而导致社会生产体系的结构性

调整和演化。

显然,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掌握,便成为劳动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物化为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就成为物质的生产力。管理

也是生产力。现代科学为生产管理提供了崭新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使生产力诸要素更有效地组成一个整体,从而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有关专家认为,根据当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作用机制,可以将科学技术同生产力各要素的关系,用下列公式表示: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上述公式表明,科学技术不仅是现实的直接生产力,而且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具有特殊地位。科学技术的乘法效应,有力地

表达了在生产力中的首要地位和作用。

② 现代科学技术的强烈超前性,决定了它的第一生产力地位

科学技术超前于生产并对生产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是当代社会生产的鲜明特点,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最重要的

客观依据。

在现代,科学理论不仅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而且为技术、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途径,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

模式。比如,先有了量子理论,而后运用量子力学研究固体中电子运动过程,建立了半导体能带模型理论,使半导体技术和电子技术蓬勃发展起来,并促进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兴的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

③ 科学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驱动力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首先,高科技及其产业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据

统计,我国现阶段高明科技产业的人均产值,是传统工业人均产值的5~10倍,是手工业的50~100倍。其次,当代产品中的科技含量高度密集,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商业价值。资料表明,如果以产品的单位重量价格比来计算,钢材为1,小轿车为5,彩电为30,计算机则为1000。美国微软公司1972年发射的地球资源卫星,投资总额为2.7亿美元,而第一年就回收了14亿美元。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应用于生产的周期大为缩短。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快速转化,使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

加大。据统计,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20世纪初为5%~20%,20世纪中上叶上升到50%,80年代上升到60%~8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明显超过资本和劳动力的作用。可见现代科技,特别是高科技已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④ 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

高新科学技术及其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是当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最能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科学技术进步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

科学技术引起生产要素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如在产业机构布局中高新科学技术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在国

际贸易结构中,技术贸易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2. 科学技术进步引起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科学技术提高社会生活的质量,减轻人们的劳动负担,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二)科学技术推进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

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生产积极成果的总和。科学技术对精神文明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1. 科学技术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科学技术可以满足人们的求知欲望和追求自然美的心理,可以丰富人们在闲暇时间中的精神生活。

2.科学技术可以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

3.科学技术促进社会教育的发展

科学技术本身就是教育的基本内容,科学技术为社会教育提供现代化手段,科学技术促进社会教育体制的完善,现代科学

技术带来了教育管理手段的革命

4.科学技术引起意识形态的变化

科学技术引起人类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推进道德观念的变化,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的艺术发展等。

(三)科学技术推动政治文明的进步

所谓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从静态的角度看,它是人类在社会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明成果;从动

态的角度看,它是人类社会政治进化发展的具体过程。

政治文明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个部分。

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且也是形成科学精神、改善政治行为的源泉,对政治文明建设起着

重要作用。

1. 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关系的变化

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对世界格局产生影响。

2.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民主的扩大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民主的扩大,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向政治思想领域渗透将引起民主意识的增强和活

跃,科学技术为政治民主化提供前提、手段,促进决策的民主化。

3. 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管理的进步

科学技术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日益丰富有效的手段,网络管理、“电子政府”等推进社会管理的进步。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后果具有两重性

在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全面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形成正确的科学技术社会

价值观:

1. 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当科学技术对人或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起到肯定作用时,它具有正面价值;当科学技术对人或社会的需要和发展不起作用时,

它没有价值;当科学技术对人或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起到否定作用时,它具有负面价值。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科学技术发展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尽可能地多发挥科技的正面效应——创造价值,尽量避免或减少其负面价值。

产生科学技术负面价值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消极后果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

段而产生的。例如,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在农业生产中滥用农药、

化肥导致土壤板结以及开发利用原子能所带来的消极后果等,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消极后果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2.科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要正确看待它与社会其它因素的关系

3.科技并不是单向地决定着社会,它同样也受社会的影响,要解决它的负面效应,就要正确认识科技同社会的关系,要

使科技和社会同时进步。

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

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从一

定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它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

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关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表述为: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伟大历史作用作过精

辟而形象的概括,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近代以来,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

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发生在18世纪70年代,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西欧国家相

继完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迅速过渡到机器大工业,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

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力的发明为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使电力取代蒸汽机成为新的动力,使社会生产

力又一次得到迅猛发展。20世纪中期以后出现的,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特

别是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高科技的出现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人类

社会由工业经济形态向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形态的过渡。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

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科技发展使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提

高,使劳动者的智能迅速提高,大大地改变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使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其

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智能机器代替了人的部分脑力劳动,使人们的劳动方

式正在经历着由机械自动化走向智能自动化、由局部自动化走向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根本性变革。其三,改

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新的技术革命在推动传统产业现代化的同时,使第三产业在国

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产业结构的变化又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化。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比例迅速增高,科技

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比例日益增长。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进而推动生产的分工和协作的广泛发展,并使

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最终必然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伴随科技迅速发展而来的是“知识

爆炸”,要求人们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学习已日益成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现代信息

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处理、储存和传递信息的手段,给学习、工作带来极大便利。现代化的交通、通讯等手段,为人

们的交往提供了方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为人们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

机会,使人们能更多地从事科学、艺术、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创造性活动。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引起思维变化的最切近的基础是实践。科技革命首先通过改变社会环境来促使

思维方式的发展,如扩大了人们的交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现代科技革命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

表现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在现代科技革

命条件下,人们具有了新的知识理论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能够运用新的理论工具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去研究一系

列新现象、新领域、新课题。

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能在科学技术上

不断进取,就有可能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事实表明,我国制定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鼓励自主创新,

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是正确的战略决策。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

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

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

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

的。例如,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在农业生产中滥用农药、化

肥导致土壤板结以及开发利用原子能所带来的消极后果等,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还有一种情形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作用时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

每一种事物都好像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

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

背景上闪耀。„„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

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这表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

都能使人们摆脱贫困,并非都能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

世界上的霸权主义者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武器,入侵他国,造成大量生命财产的损失,就是一个例证。

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

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从一

定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它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

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

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

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

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

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当然,如果问题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形式。

上述表述阐明了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主要方面。

第二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因素)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在由各类社会活动和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的社会大系统内进行的。因此,在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

动作用的同时,也应当研究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各种社会条件。这些条件可以概括为三方面,即社会经济(社会生产)、社会制度和社会思想文化。

社会条件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是一种综合效应,呈现出综合整体性、复杂性。

一、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社会经济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各种社会条件中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

社会的经济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社会的经济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社会的经济竞争促进科学

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

经济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反映通过生产实践对科学技术的影响集中表现出来。

(1)社会生产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

① 生产实践为科学技术提出研究课题

② 生产实践为科学技术提供物质保证

③ 生产实践为科学技术提供检验途径

(2)经济体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导向作用

经济体制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的具体形式。它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产生一定

的影响。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决定了古代科学技术的实用性;近代以来产生了商品经济体制,促进了近代

科学技术的形成与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化,科学技术成果产业化、商品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科

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计划经济体制则在大规模的科学技术工程项目中表现出过宏观调控能力和优势。

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新型科学技术体制。

二、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性作用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又是一种以强制手段支配整个社会行为的强大力量,所以政治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1.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的制约作用

一般来说,先进的、民主的社会制度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保障和促进作用,落后、专制的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

起着阻碍和破坏作用。

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主要反映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在历史上,科学技术成果总是被当时的统治

阶级所占有、掌握和利用,并为巩固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服务。一些国家的政府和财团,或者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物

质条件和经济支持,或者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干涉甚至遏制某些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应用,其目的无非都是为了让科学

技术满足他们的经济和政治的需要,而不危及他们自身的利益。因此,尽管科学技术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但它在不同

的社会制度下可以被不同地利用,用来达到不同的目的。

2.国家职能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调控作用 (科技政策和体制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社会制度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政策体制使之变为现实性。

科技政策和体制的作用:① 规定科学技术发展布局; ② 协调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比例关系;③ 调整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加大科学技术投入的经费; ④ 建立科学技术法律体制,保障科学技术生产力有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

3.军事需要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刺激作用

政治对科学技术的影响还表现在社会的政治行为及其造成的政治形势上。

战争和军备的需要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科学技术的发展。① 刺激尖端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② 刺激科学技术政策的制

定和调整; ③ 刺激军用技术转为民用技术;战争和军备的需要可能造成科学技术畸形发展。科学技术的政治化也会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思想文化、社会意识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文化传统、文化氛围等均对科学技术参展产生一定影响,先进文化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哲学和宗教思想、伦理道德观念

等。这些社会因素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起着相当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历史上,先进的哲学思想指导、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落后保守的哲学思想却常常起阻碍作用。

宗教本质上是与科学不相容的,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的黑暗统治使科学技术停滞几百年,近代科学正是在与宗教势力的斗争

中产生和发展的。但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也有复杂的一面,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对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客观上又起过一定的促进的作用。

伦理道德观念对科学技术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如果一个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良好道德风尚,那么

就能有力地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反之,如果是鄙薄科学技术,像中国传统观念中视之为"奇技淫巧"的社会风尚,那就不利于发展科学技术。其次道德对科学技术的作用还表现在通过影响科技工作者的行为而实现。在长期的科学研究的历史过程中,科学家在践履社会道德的同时,形成了一套科学道德规范。科学道德是用以调整科学家之间、科学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它还能激励科学家克服困难,勇攀科学技术高峰,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有赖于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

四、教育对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

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随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

1.教育的发展状况决定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教育具有着传授文化和科技知识、创造知识以及培养人才的职能。

(1)社会教育是维持科学技术发展的必要条件

通过教育使知识传承下去,在基层的基础上才能创新,教育是维持科学技术发展的必要条件。

(2)社会教育是生产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场所

现代教育还具有创造知识的功能,教育是生产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场所。

(3)社会教育是培养人才的的核心手段

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培养人才,教育是培养知识生产者的基地。教育的发展状况决定着科学技术队伍的质量、数量和结

构。科学技术研究所需要的研究人才和管理人才,要依靠教育部门培养和提供。

一个国家的教育质量、规模、发展速度和水平,反映着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同时也直接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

2.教育的普及程度决定着科学技术成果在社会中传播、消化、吸收和应用的程度

科学技术本身没有阶级性,科学技术成果可为全人类说共享。教育的普及程度则决定着一个国家传播、消化、吸收和应用科学技术成果的程度。教育可以使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得到普及,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往往具有滞后期,这更需要对教育进行超前投入。要通过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通

过教育和科普等渠道,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大力培养各类科技人才,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科教兴国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关系密不可分,科学技术促进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科

学技术的进步。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与教育。

邓小平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是教育”的思想,为“科教兴国”

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1979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举世瞩目。但其增长点主要依靠资源、资金和廉价劳动力推动的外延式、粗放式

的经济。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关键历史时期。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

健康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解决好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等问题,

从而加速国民经济增长从外延型向效益型的战略转变。

1992年,中共十四大报告提出:“必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把“科教兴

国”列为基本国策。

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

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

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试论我国如何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有一个新的、更加深刻的认识。要把实施科教兴

国战略放在党和政府工作的更重要的地位,抓好向科教事业加大投入的落实工作,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

科教投入多元体系。

(2)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增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能力。

(3)创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新优势。要根据新形势,推动产学研更紧密地结合,创建新优势。要深化科研管理体制

改革,制定鼓励产学研结合的优惠政策,促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发展高科技产业中的结合。

(4)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科技的研究与开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

(5)要大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

(6)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

第三节 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政策

一、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陆

相成油理论与应用、高性能计算机等为标志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就,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但必须看到,我国科技事业还存在原始性创新不足、科技投入仍然相对落后、科技进步带动作用不够明显等矛盾和问题。

1.我国综合科技实力大大增强

(1)我国科技投入逐步加强

(2)科技活动全面展开

(3)科学技术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增强

(4)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有较大进步

2.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

(1)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数量少;

(2)在一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技术水平仍比较落后;

(3)科学研究质量不够高,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4)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

(5)科研设施的建设还很不完善

(6)科研发展的社会化程度低

总之,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这是我们的主流。但同时我国科技发展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

目前我国虽然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经济强国,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创新能力薄弱。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种现实,在现在的基础上,以世界先进科技为前进目标,抓住机遇,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二、我国科学技术工作的基本方针与战略

1.我国科学技术工作的基本方针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

是党中央为我国科学技术工作确定的基本方针,也是确立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1)面向经济建设,围绕结构调整,“有所为,有所不为”;

(2)总体跟进,重点突破;

(3)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4)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

具体而言,我国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

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方针是我国半个多世纪科技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

2.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战略

我国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在最重要的是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基本战略是;

(1)增强全民族科学意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动员和吸引大部分科技力量投身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2)注重技术创新,

努力吸收和尽快应用世界先进的适用技术,加速国民经济各领域的技术改造;(3)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科学技术的发展

要以促进产业技术和装备的现代化为主要目标,同时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持续稳定地加强基础研究,

形成创新力量。

3.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

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部署为依据,着眼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增强综合国力

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着重解决工农业生产中的现代化问题,有效控制和缓解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在若干我国具有优势的科技领域,必须勇于创新,保持发展势头,继续在世界先进行列中占有一定地位;在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的若干重点领域有所突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形成部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

具体而言,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

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三、我国的科学技术计划体系

制定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和中短期科技计划,是建国以来政府分配科技资源、组织科技活动的主要方式。

国家科技计划是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总体战略目标,是最高层次的科技发展计划,它包括综合计划和各种专业计划。

按时间跨度不同,我国科技计划体系可分为:(1)长期计划。一般为10年以上,也称科技发展规划,它是科技发展计划

工作的重点;(2)中期计划。一般为五年计划。它是长期计划的分期计划,也是制定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中期计划在整个计划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包括一些特定目标的两至三年中短期计划;(3)短期计划。一般是指年度计划,它是发展科技的行动计划,也是中长期计划的具体执行计划。

1.国家科学技术长远规划

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规定了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重点科技任务、优先发展领域、主要科研课题、关键技术以及政府为

科技事业所安排的重点建设项目和配套政策措施等。

如《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国务院于2006年2月发布了未来15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即《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纲要指出,到2020年,中国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

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

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奠定基础。

2.国家中短期科技计划

中短期科技计划规定了国家在较短时期内特定科技领域的发展目标、任务、措施和管理办法等。

从1982年起,国家计委、国家科委(现科技部)等综合管理部门先后组织制定了一系列国家级科技计划,形成了一个具

有多功能(研究开发、中间试验、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在三个层次上(传统产业改造、高技术及其产业化、基础性研究)全面部署的较完整的科技计划体系。

国家科技计划主要包括:基础研究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政策引导类

计划等。

(1)基础研究计划

基础研究计划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支持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973计划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主要支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领域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973计划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1997年6月4曰,原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要制定和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随后由科技部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亦称973计划)。制定和实施973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工作作出的重要决策;是实现 2010年以至21世纪中叶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重要举措。其战略目标是加强原始性创新,在更深的层面和更广泛的领域解决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为国家未来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重大公益技术及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为重点,结合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装备开发,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解决涉及全局性、跨行业、跨地区的重大技术问题,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突破瓶颈制约,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支撑。

(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致力于解决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高技术问题,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统筹高技术的集成和应用,引领未来新兴产业发展。为缩短我国在高技术领域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首先在一些重要领域对世界先进水平进行跟踪,力争有所突破。

1986年3月3日,四位著名老科学家王大沂、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上书党中央,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这封信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极大关注和大力支持。3月5日邓小平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并强调指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国务院此后即组织上百位专家研究制定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由于该计划开始形成于1986年3月,故又称“863计划”。198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从1987年1月1日起,在我国实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

863计划本着“瞄准前沿、积极追踪、有限目标、重点突出”的指导思想,选择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新能源、新材料七个技术领域的15个主题作为研究发展重点(1996年增加了海洋技术)。目前,863计划共有八个领域(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通信技术)、20个主题。863计划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高技术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该计划已在相关领域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突破并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使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整体差距明显缩小,并在局部已形成优势,开始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4)火炬计划

火炬计划是一项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是于1988年8月经中国政府批准,由科学技术部(原国家科委)组织实施的促进我国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商品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计划。

火炬计划的宗旨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发挥我国科技力量的优势和潜力,以市场为导向,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新技术商品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

“火炬计划”是促进我国高技术研究成果商品化,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计划。

火炬计划实施的主要内容:创造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火炬计划项目。

(5)星火计划

星火计划是经中国政府批准实施的第一个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计划,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星火计划的宗旨是:把先进适用的技术引向农村,引导亿万农民依靠科技发展农村经济,引导乡镇企业的科技进步,促进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星火计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七十年代末期,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率先在农村起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激发了亿万农民劳动致富的

热情,使中国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进入八十年代以后,乡镇工业发展迅猛,农业经济空前活跃。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使农民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从而使农村普遍产生了对科学的需求和渴望。1985年3月,中国政府在全国实行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发展方针,为广大科研院所和科技工作者面向农村经济主战场、向农村推广科技成果、帮助农村发展经济提供了契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百分之八十,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关键,从这个基点出发,顺应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和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誉名为“星火计划”。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1986年初中国政府批准实施这项计划。

(6)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的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7)政策引导类计划

政策引导类计划通过积极营造政策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产学研结合,推进科技成果的应用示范、辐射推广和产业化发展,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营造促进地方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包括星火计划、火炬计划、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区域可持续发展促进行动、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等。

(8)其他

包括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

四、我国的科技奖励制度

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是我国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的具体体现,是国家对科技发展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奖励制度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发展与完善,成为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政策和制度,对我国科技发展、经济振兴、社会进步、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是我国设立的五大科技奖。

五、科学技术体制改革

我国科技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仍然比较落后,重要原因之一是科技体制不合理。我国科技体制存在的科研单位与市场隔绝,科研单位与企业脱节,科技创新和投资主体错位,科研投资机制不健全,科研成果保护不力等弊端,其根本症结在于长期以来政府职能不清,没有摆正政府、科研机构、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

因此,我们需要在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对现存科技体制进行大力改革。这种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1.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科研单位、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2.以市场为导向,重塑科技创新与应用的主体;3.以促进创新为核心,建立相应的机制;4.适时进行配套改革,为科技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

六、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是指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组成的网络系统,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高技术企业为主 )、科研机构(包括国立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和非盈利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中国创新体系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并举的系统。

七、保护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伴随科技进步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并且日益成为保护科学、技术、文化成果的基本法律制度。在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协议中,《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是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知识产权制度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新秩序的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知识产权主要包括工业产权和版权(即著作权)两部分。

1. 知识产权的基本法律制度

我国的知识产权基本法律制度有:

(1)专利法

我国专利法自1985年4月1日施行。依法建立的专利制度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发明创造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2)商标法

我国商标法自1985年3月施行。1993年2月22日进行了修正,扩大了商标的保护范围,除商品商标外,增加了服务商标注册和管理的规定;在形式审查中增加了补正程序,在实质审查中建立了审查意见书制度。

(3)著作权法

我国著作权法自1991年6月1日起施行。2001年10月进行了修正。

(4)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2002年1月1日施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5)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自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

国际知识产权基本法律制度有: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本国应当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外国持有人的利益;二是防

止外国对知识产权本国持有人的利益的侵害。

(1)《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简称巴黎公约)。1883年在法国首都巴黎缔结,到1993年1月为止,

有107个成员国。我国于1985年3月19日正式成为巴黎公约成员国。根据巴黎公约的有关规定,缔约国共同组成保护公约产权联盟,联盟组织由大会、执行委员会和国际局组成。巴黎公约的基本原则有国民待遇原则,巴黎公约的每一成员国的国民,在工业产权方面,可以享受其他成员国依据国内法已经或将要给予基本国国民同等的权利和利益,而不管他们在要求保护的国家是否有永久住所或营业所;优先权原则,成员国国民向一个缔约国提出申请后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向所有其他成员国申请保护,并以第一次申请的日期作为以后提出申请的日期。巴黎公约规定发明和实用新型的优先权期限是12个月,外观设计和商标的优先权期限是6个月。 (2)《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简称伯尔尼公约)。伯尔尼公约于1886年在瑞士首都伯尔尼缔结。它是著作权领域第一个世界性的多边国际公约。我国于1992年10月15日正式成为伯尔尼公约成员国,未作任何保留。伯尔尼公约的主要内容有五项基本原则:作者权利原则,国民待遇原则,自动保护原则,最低保护原则,独立保护原则。 (3)《世界版权公约》。它是继伯尔尼公约后又一个保护著作权的公约。它于1952年在日内瓦签订,1971年7月在巴黎作过一次修订。我国于1992年10月30日正式成为该公约的成员国。(4)《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1891年4月14日签订,我国1989年10月加入。(5)《专利合作公约》(简称PCT)。 1977年6月签署,我国于1994年1月1日成为该公约成员国。它是巴黎公约成员国间签订的专门条约之一,也是专利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的国际公约。

2.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

知识产权制度作为支撑知识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对知识经济的形成和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促进和保护作用。

(1)知识产权制度构建了知识经济的法律环境。(2)知识产权制度确立了知识经济的运行规则。(3)知识产权制度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发展。(4)知识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知识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

八、人才、专利、技术标准战略

我国加入WTO后,对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迅速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为此,科技部提出了积极实施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三大战略。

1. 实施人才战略,积极参与国际人才争夺战,切实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当今国际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核心是尖子人才的竞争。要通过实施人才战略,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人才梯队。

2. 实施专利战略,强化知识产权管理,迅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从总体上看,我们不仅要提高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建立鼓励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运用的机制。

3. 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建立健全我国技术标准体系。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技术壁垒成为贸易出口的重要障碍。因此,建立既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又能有效、合理保护我国产业与市场及国家安全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一是要加强国际标准化总体发展动态和我国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尽快研究建立既符合世贸规则,又能保护本国利益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二是要调整现有科研机构设置,支持有关部门建设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机构及相应的人才队伍。体制改革中受到影响的,要以改革思路,用新机制解决好这个问题。三是要增加技术标准研究投入,并把建立技术标准作为国家科技项目的重要内容和考核目标,重点支持包括信息、生物、电动汽车等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的标准研究,加强中药、中文信息处理等我国有相对优势领域的标准和计量检测手段研究。有关专项和项目也要将标准作为重要内容。四是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及相关活动,争取在国际标准化领域获得更多的发言权。


相关内容

  • 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幸福.民族繁荣和社会进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法律.法规 ...
  • 805-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一.名词解释 1.道德 2.道德认识 3.道德情感 4.道德意志 5.道德信念 6.诚信 7.以人为本 8.知行合一 9.见利思义 10.人际和谐 二.单项选择题 1.社会公德的规范是人们为了社会稳定和发 ...
  • 社会心理学三级目录
    社会心理学三级目录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溯源.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二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种取向 三 社会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 霍兰德提出的三个时期思辨期 二 经 ...
  •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2016最新版本) 目录        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保障措施 第三章 生育调节 第四章 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服务 第五章 优待和奖励 第六章 监督措施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
  • 太阳能路灯生产建设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最新资料 Word 版 可自由编辑!] 太阳能路灯生产建设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前言 <太阳能路灯生产建设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从太阳能路灯的行业市场背景.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人力定员 ...
  • 计划生育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推行计划生育,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业 ...
  • 福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的发展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 ...
  • 气体管道过滤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气体管道过滤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核心提示:气体管道过滤器项目投资环境分析,气体管道过滤器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气体管道过滤器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气体管道过滤器行业竞争格局分析,气体管道过滤器行业财务指标分析参考,气体管道过滤器行业市场分析与建 ...
  • 中国烟草专用复合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烟草专用复合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报告名称]中国烟草专用复合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发布机构]中金企信国际信息咨询中心 [交付时间]7-10个工作日 [表现形式]文字分析.数据比较.统计图表 [报告格式]WORD 版+PDF 格式+精 ...
  • 己二酸二甲酯项目可行性报告-甲级资质
    己二酸二甲酯项目可行性报告-甲级资 质 国统调查报告网(即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司)拥有10余年项目可行性报告撰写经验,拥有一批高素质编写团队,卓立打造一流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服务平台为各界提供专业可行的报告(注:可出具各类项目的甲级资质). 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