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饮食文化内涵与观念 - 范文中心

中西饮食文化内涵与观念

08/05

浙江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中西饮食文化内涵与观念

姓名:Nataliia Kolesnykova(娜塔莎)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学

指导教师:吕一民;吴彦

2012-12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不同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因此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

和深厚的多样性的特点。饮食文化及餐桌礼仪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东方古国与西方国家在饮食的内容以及饮食特点等方面的观点和态度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本文着重以乌克兰和中国饮食文化的差异为例,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中国与西方国家在饮食观念、宴会礼仪、饮食内容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揭示导致饮食文化差异的深层次的原因,并阐明了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碰撞和互补兼容的机会增多,因此理解饮食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探究其文化底蕴,提高跨文化意识变得越来越为重要。

关键词:中西饮食文化;比较;内涵;观念;比较;差异;餐桌礼仪。

Abstract

Differentnations

nationalcreatedifferentfoodcultures,that’Swhyfoodculturehasastrongcharacterandvariouscharacteristics.ChinaandWesterncountrieshavesignificantdifferencesandattitudestowardsfood,therearegreatdisparitiesinidea,

tocontents,customsandetiquettesoffoodculture.Thispaperendeavorsanalyzethe

cultural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andUkrainianfoodcultures,andpointoutthatwiththedevelopmentof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moreintegrationandmoredevelopmentinfoodculturewillappear.Anexchange

countrieshelps

That’SwhyUSbetweenChinaandWesterntounderstandthemeaningofthecultureanditsdifferentaspects.understandingandimproving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sbecomesmoreandmoreimportant.

Keywords:ChineseandWesternfoodculture;compare;meaning;concept;difference;tablemanners.IIP.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

致谢

本文是在吕一民和吴彦老师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完成的。我要特别感谢他们的热情关怀和细心指导。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我一直得到吕一民与吴彦老师悉心细致的教诲和无私的帮助。他们为人随和热情,治学严谨细心。他们总是能像知心朋友一样鼓励我,在论文的写作和措辞等方面她也总会以“专业标准”严格要求你,吕和吴老师始终认真负责地给予我深刻而细致地指导,一直到最后论文的反复修改、润色,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吕老师和吴老师的无私帮助与热忱鼓励,我的毕业论文才能够得以顺利完成,谢谢老师。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也得到了许多同学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

1饮食文化

1.1饮食文化的含义

1.1.1饮食文化的含义

“饮食”,是世人常用的一个词语。关于这个词语,《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饮料和食品”以及“吃喝”。1

这两种简单的解释将饮食的概念定义为吃和喝的对象以及吃和喝的行为活动。

ApartfromSatisfyingbiologiCalneedsjfoodiSalsoanexpresSionofCUlturalidentityandthechoiceorrejectionofcertaintypesoffood,thewaysinwhichspecifictypesoffoodiSconsumedandthecontextinwhichitiSconsumedtellsusa10tabouttheCLIlture.

饮食不仅维系着人类的生死存亡,其本身更是承载着文化。饮食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元的,它深入在各区域、各民族"-3中,有着深厚的底蕴,从不同的角度绽放异彩。而它的产生过程是独特的,它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中产生,并深化于社会群体生活中。因此,饮食文化的被创造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是为了满足“饱腹之欲”而寻找可食用、可饮用的对象的过程,第二是食用、饮用这些对象的行为过程及相关活动。具体而言,饮食文化不仅涵盖了从原料的开发、利用到成品的制作、消费的整个过程中所涉及的科技及人文艺术等范畴,同时也包括由之产生的传统习俗及哲学思想。换言之,饮食文化是全部食事的总和,由食生产和食生活两个方面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等结构组合而成。2

饮食文化有其固有的结构体系,层次鲜明,有着丰富的内涵。从技术角度看,它涉及资源、用器、食品的制造及消费、食品的卫生监督等范畴。从文化角度上看,它涉及饮食活动中的风俗习惯及礼仪、与饮食相关的文学艺术及哲学思想。不仅如此,它在古籍、文献中被记载,在生活中被传承,在文化交流活动中被发扬光大。作为一种文化体系结构,物质、制度、精神这三个层面构成了完整的饮食文化体系。在饮食文化中,对资源的取材与加工、食品的制造与消费、工具的1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z1.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1628N..2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2页

创造与革新等等构成了其物质层面;制约、协调饮食行为活动的种种风土人情、传统礼节、社交形式等等构成了其制度层面;而在饮食行为过程中孕育而生的种种文学艺术、道德审美、哲学智慧等等则构成了其精神层面。物质、制度、精神,三项要件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由此可知,饮食文化涵盖面甚广,在人类的文明史中,几乎任何一个学科都与它有着或多或少的交集。从物质层面说,它牵涉自然科学领域;从制度层面说,它牵涉社会科学领域;而从精神层面说,它则牵涉哲学领域与文学领域。在历史的长河中,饮食文化并不仅仅作为整个人类文化的组件而存在,它更是对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奠定了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坚实基础,保证并促进了社会的前进,不仅如此,它本身也成了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与表现。

首先,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社会的前进是以饮食文化为基础的。作为动物,人类无法离开食物而生存,人人皆有饱腹之欲。以饮食来维系生命,这不但是天性,是本能,更是基本的需求。食物透过饥与渴制约着人类的生活、行动、存留,也保证了人类社会能不断发展下去,因此至关重要。而饮食活动所产生出的种种文化也便顺理成章地主导了整个人类文明,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在历史上,觅食行为古已有之,且是随人类的诞生而产生。人类在本能的驱使下,不断寻找开发更多的资源,辨别并取舍食材,且对原料进行加工。天长日久,人类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逐步丰富,饮食文化随之诞生。从制度层面看,在人类社会形式与结构的成形与不断变革中,饮食文化产生了多元性,并从反向保证了人类文明与社会的前进。当不同的饮食文化在各个族群中争奇斗艳时,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文明便有了植根的土壤,能以在深度与广度上不断拓展、突破。

其次,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社会的前进是以饮食文化为指标和推动力的。无论在任何历史时期或任何社会,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总是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在饮食文化的水平上。两者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两者的发展明显呈正比趋势。作为刺激物质和精神两项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饮食及其文化功不可没。早在原始社会,人类便已开始通过果实采集、狩猎、捕鱼、畜牧、庄稼栽种等复杂的劳动开发、积累、扩充可供食用的资源,人类运用工具的能力随之得到提升,效率得到提高,知识也开始逐渐积累。总体来说,饮食文化的精髓深入体现在了物质文明中和精神文明中,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得以前进的决定性动力。

1.1.2饮食文化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因地而异,因族群而异。在如今的地球村中,各时各地的文化既有多元性,又有共同性。因着多元性,文化背景相异的族群之间有可能产生摩擦和争端。而因着共同性,相异文化之间的融合成为可能。由于饮食文化往往以地域文化为承托,所以,在对饮食文化所存在的大环境有所了解前,必须研究相关的地域文化。若非如此,便是盲人摸象,无法了解全面。

观念、制度、器物这三种文化构成了文化的三个层次。这三者并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紧密联系,在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中共同发展。如需看深看透饮食文化,就必须从它这三项要点出发,方能拓宽思路。人类的饮食活动虽然有其动物性的因素,但绝不仅仅停止于吃饱喝足。在吃吃喝喝中,人类有着更深入的追求和体验,并表现出一系列的创造才能。这才能并不仅仅应用于饮食器具的革新,乃是牵涉人文学科、宗教等诸多领域的创新及成就。这一切,都被囊括在“饮食文化”这一主题之下。故此,相关研究涵盖的内容甚广,研究者切忌顾此失彼。

显而易见地,在烹饪的过程中,人类取火方式的演进和厨具的不断改良反映了人类科技的显著发展与文化的持续进步。从原始人取火所钻的木头到现代人使用的煤气灶、微波炉、电磁炉,煮食器具在各时代各地区各族群中的发展历程,俨然一部饮食文化的史诗,向研究者娓娓道来,有理、有据、有情。

此外,各国各地相异的饮食习惯由许多因素决定,例如经纬度的差异带来的不同气象,宗教文化的多样性导致的不同风俗等。若忽略了地域因素,研究饮食文化时便失去了重要的参考要素,也便难以对饮食文化现象的区别做出合理分析,更无法得到深层次的了解。

对于我这个从乌克兰来的语言和文化的学习者来说,了解两国饮食文化中的差异及其渊源,不仅能加深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避免因为不恰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误解从而造成交际障碍。因此广泛地运用对比分析研究,从人类的各项文化,以及地域、气候、宗教、文化和习俗等方面全面研究会为我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完备的言论。3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中西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2中西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

2.1西方饮食文化

2.1.1西方饮食文化的含义

西方的饮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宝贵的财富,由物质和精神两部分组成,其产生与积淀源于食物生产、加工、消费等丰富的实践。西方饮食文化与烹调技术的发展变革,是一个极为漫长且久远的过程,它受到西方诸国不断变化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的冲击与洗涤,地缘性特色明显,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表现出不均衡的发展状态。3

2.1.2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因素

从地理上看,虽然西方国家所处的区域,大多不利于种植谷类作物,但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却最适合畜牧业的发展。尽管西方多个国家的冬季极其寒冷,但畜牧业的发达带来了高热量的肉食,以肉类为主的饮食结构也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还有日益丰富的高热量甜点。

譬如地处东欧的乌克兰,冬天最低气温可达零下数十度。故此,乌克兰的饮食结构中,以高热量为主,味重而多油。俄罗斯、乌克兰一带对烈酒的消耗量也极大,最常饮用的酒精饮料为伏特加,其度数多为40%。

(二)经济因素

在世界历史中,东西方经济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东方的经济文明在早期人类社会虽然达到巅峰,但由于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等因素的促进,西方经济水平与成就目前已较东方更为发达。西方格局由最初的以希腊为中心,逐渐转由意大利、法国制约,而在近几百年中,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群雄逐鹿,英、美两国开始占上风。在几千年的变迁中,西方诸国的饮食文化发展得相当不均衡,互相之间虽有交流和融合,却仍然带有各地浓重的风土人情,而在各国文明发展的不同时期,饮食文化也表现出了许多的样式与特质。美国与古代希腊的饮食文化都表现出简约的特点,而法国则极尽奢华。英国的食材多种多样,而法国则更重视饮食的情调。3杜莉,孙俊秀,高海薇.筷子与刀叉【M】,l四)JI:四川科学出版社,2006.第232页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中西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

历史当中基辅罗斯、苏联的时期发生过许多战争,所以我们的文化所有的方面汲取了很多别的国家的特点。因此从前苏联独立出的国家的饮食都很相似。

(三)宗教因素

宗教奠定了人类文明与文化存在的土壤,亦牵动着西方历史的神经。对于西方的饮食,仅仅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解读是不够的,还必须了解相关文化所处的宗教信仰背景。即使是同样的食材,在西方不同的宗教中,都有着不同的意味,而各种宗教都有相关的饮食律例,制约着西方人对食物的取舍与进食方式。例如在旧约圣经中提到不可同时烹煮山羊羔和奶,并完全禁止取食动物血液,也指明了一系列不可进食的生物,例如兔、猪、部分的雀乌和鱼类等等。这些规条决定了犹太人独特的饮食习惯和洁净礼仪。可是,在基督教的许多派别中,对这些食物方面的禁忌却持开放态度。此外,伊斯兰教对于不洁的食材也有具体的规定,对于酒类也予以禁止。由此可见,宗教带来了文化的多元性,而这文化上的差异为饮食风俗的形成带来了不小的主观因素。追根究底,比起政治、经济、地理环境等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宗教更是造成饮食文化异彩纷呈的主因。

2.1.3西方饮食文化的特点

近代科技的昌明,对当代西方饮食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营养学的盛行,相比起味觉的享受,西方人更加强调食物的营养成分,也严格控制进食的热量总和。最为明显的是,西方人往往以进食半生熟或全生的食物的方式来避免因高温烹饪造成的食物营养损失。因此不难想象,现代西方人自家的餐单往往重复而单调,不外乎牛排、清水煮菜外加面包、牛油等类。这样的现象在美国更为明显,从东到西,人们的日常主食总是类似,尤其是牛排。比起对饮食的选择,西方人明显对进食环境和氛围更加考究。从取暖设施到照明设备甚至酒器的色彩与式样,西方人都投注了异常的热情。欧洲人重视吃,更重视在吃吃喝喝当中对“美”的感知。食物本身产生美感,而交谈的环境与浪漫的话题都带来了更高的精神享受。在进食的过程中,餐酒的选择及与食物恰到好处的配合外,必不可少的西餐礼仪也是值得注意的。在雅致的环境里,以轻松的心态享受交谈和美食,在对餐具、酒具的正确使用中享受品味。这些,都是西餐文化的入门之道。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中西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2.2中国饮食文化

2.2.1中国饮食文化的含义

与西方的饮食文化类似,中国的饮食文化同样由物质和精神两种财富组成,其产生与积淀同样源于食物生产、加工、消费等丰富的实践。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9数千年文明史并行,交相辉映。4从生食到煮食,从石器的使用到夏朝青铜器的诞生和商朝瓷器的出现,从南宋官窑的辉煌到明清时代青花瓷的鼎盛,直到当代在科技手段的协助下,传统食具衍生出更多形式,生机勃勃。俨然一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

2.2.2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环境因素

中国位于东亚,两面临海,季候风盛行。天时和地利保证了农作物的繁茂,而中国人也因此发展出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导的饮食结构,而肉类食物虽然多种多样,但比起小麦、稻米等农作物的地位,也只能屈居其次。

人们对食材、食物的好恶在一定程度上受着地理因素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影响,地域性差异显著。沿江与沿海的人民多食用海鲜、河鲜,而内陆人民虽然在传统上较少采用这些食材,但多能从山林中获得野生动物和植物甚至菌类。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即使是同一条河流的不同流段,自然环境也有着些许的差异,进而带来河流生物肉质的差别,从而造成了沿岸人民饮食口味的变化。

中国饮食文化有着鲜明的地缘性特色,百花齐放,这是由中国广大的疆域决定的。除沿海和内陆外,其他地区的饮食也各有风格。东三省的人民受到气候的影响,需以农耕辅以狩猎,故饮食结构中荤素的比例比较均匀。内蒙一带由于草原广袤适合放牧,故多取食奶类与肉类,而肉类则以羊肉为主,但因为可取用的资源种类不多,所以可用于调味的原料有限。生活在大西北的诸多少数民族,除同样取食牛羊肉与奶制品外,也大量摄取面食、干鲜水果、茶类等等。至于山林中的西南人民,他们除食用稻米、家畜、鱼类、昆虫外,甚至也食用蛆虫。西南人民有着制作腊肉和腌制蔬菜的悠久历史,在制酒方面则以取材于高粱、小麦的4杜莉,孙俊秀,高海薇.筷子与川叉【M】,四川:四川科学出版社,2006.第343页

浙江火学硕士学位论文2中西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贵州茅台著称。

(二)经济发展因素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济的发展与衰败或推动或牵制了中国饮食文化前进的脚步,并在其中起到了舵手的作用。当上海在十九世纪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时,为求满足不同人群的喜好,饮食业界对传统菜式进行了改良,最终形成了清淡而色香味俱全的特点。而近几十年来的上海菜,则在改革开放的机遇下,吸纳了世界优秀饮食文化的精髓,新潮而典雅,样式和口味层出不穷。当然,上海菜仅是中国灿若星海的饮食成就中的一朵奇葩,而同样地,各地各民族的菜肴也都不同程度地受着经济发展的影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个个都是时代的弄潮儿。

(三)宗教信仰因素

饮食文化,在一开始就与原始宗教礼仪息息相关。其中最典型的当属“鼎”的沿革。中国古人使用的鼎,其实不仅是一种煮食用具,其更广泛的应用是在宗教礼仪上烹调献与上苍的祭牲。因此,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与风俗,从起初就离不开宗教的影响。

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各有各的传统信仰,而这些宗教的传承,并不仅限于书本文字及教义的研习,而是用于指导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各个层面的建设,从房屋的格局到华丽的衣装,吃穿住行无所不包,饮食文化也在其制约下发展出不同形式。

道教的产生,基于方士的巫术与道家思想的传播,在此基础上,产生出具有哲学意味的饮食指导方针。由于道家思想重素轻荤,将荤食及具刺激性的食物视为禁欲和固本培元的大敌,故其倡导优先食用水果等非粮食类植物。

虽然佛教在其诞生地印度并非一种倡导素食的宗教,但在入主中原后,被本土化,因此融入了中国传统中对素食的提倡,而正由于这种风俗并不违法佛教慈悲为怀的倡导,故此佛教在中国发展出其独特的一面,例如“茶禅一味”的禅茶文化。

伊斯兰教则自成一体,由于其对“清真”二字的追求,穆斯林皆远避猪肉,不食血,不饮酒,而清真菜肴以多样化的牛羊肉烹饪闻名于世。

(四)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同样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的沿革。普罗大众的饮食结构在古时候曾一度受到庙堂之上执政掌权者的牵制,发展停滞不前。在民间的传说中,鲤鱼之所以未被列入“四大家鱼”,正是因为“鲤”字与唐朝皇帝的“李”姓谐音,而且鲤鱼被统治者所尊奉的道教神化,从而使鲤鱼的养殖和烹饪遭到了空前的阻挠与破坏。虽然这只是传言,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政治因素对饮食文化的巨大影响,而唐朝流传下来的菜谱中,也的确甚少出现鲤鱼的身影。5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饮食文化越来越多地对外开放,也同时吸收了海外优秀的饮食特色。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中国菜走出国门发扬光大的同时,外国各种高低档菜式的引进也改变着中国传统的饮食格局。这种和谐共融的喜人景象,正是由开放、改革的政治大环境所决定和保证的。

2.2.3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的饮食有其独特的性质,尤其表现在味蕾的享受和身体健康的保养两个方面,并在调味中深化“和”的哲学。中国人对饮食的注重程度集中地反映在了“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上。而正所谓“食以味为先”,中国饮食文化对食物营养并无太过严苛的量化追求,反倒是在物质层面偏重味觉享受,同时在精神层面强调美学享受。

以下从四大方面总结中国饮食的特点与表现:

第一,与时俱进。中国菜肴的取材、调味及烹饪方法皆依时而变,“冬暖夏凉”。炎夏重清爽、解暑,寒冬重滋补、暖身。

第二,因地制宜。中国的疆域辽阔,物产丰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有着许许多多迥异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现象及由此产生的大量食材。由于选择的多样化,不同地区孕育出不同的饮食>----j惯与风俗,制作出的食物也都自成体系,风味各异。其中最著名的是八大菜系。

第三,有情有义。中国菜式的命名有着极广博的内涵,有时是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记录与评价,例如“油炸桧”、“光饼”;有时则绘形绘色,例如“蚂蚁5隗静秋.中外饮食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第8页

上树”。

第四,重形重色。中国的菜式制作精良,在审美上达到一定的高度。从味觉到视觉,从形到神,都达到了极高的统一,将色香味融为一体。

2.3中西饮食文化的交锋

在各民族的交流、冲突、融合当中,由于沟通的不足和对异文化接纳程度有限,“被拒绝”甚至“被抵制”在所难免。中西方的饮食文化虽非水火不相容,但远隔千山万水的中外人民看待问题的角度总是有差别,对事物和文化现象的诠释和接纳程度也不尽相同。所幸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中餐开始越来越多地拥抱西方的优秀技术。西餐,尤其是洋快餐,对食物生产过程进行了严格的标准化与自动化。洋快餐之所以能够保持一致的质量与口味,靠的就是精密的计算,这计算细致到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细节,而机器批量采用在提高了生产效率的同时,也避免了人为因素对食物口感的影响。目前而言,中餐还未能做到如此标准化的大批量生产,否则,中餐口味将可免于依赖优秀厨师的主观经验和一时的创意,使得中餐的传扬不再受到优秀人才调配困难的阻碍,超越物理距离和环境的限制,造福于身处任意时间任意地点的食客们。

中餐讲究色香味俱全,尤重五味调和,并在刺激五官牵动口腹之欲的同时,深化为文化现象。对于中国的饮食业界和高端低端大小食家而言,中餐的艺术性不言自明。古人酒足饭饱之余吟诗作画助兴,现代人既体会制作过程本身的乐趣,又在消费食物的同时沉醉于意境,这种追求和层次,绝非单调的洋快餐可比。当今世界,中餐西餐的界限开始逐渐模糊,进食方法和风味式样相互借鉴,不断碰撞、混搭,也因此产生了许多新菜式,例如中西合璧的翡翠白玉配法国鹅肝、陈皮牛扒、番薯腊肠比萨、叉烧比萨饼、培根土豆成味月饼等等。

2.3.1中餐西渐

由汉朝自明朝,中国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路将饮食文化不断传递给西方世界。其中最典型的是茶文化,甚至影响了英国的上流社会的交流方式,一度成为贵族身份的象征、奢华享乐的标记。而中国饮食文化和风俗的影响力不仅达于西

方,也辐射至周边各国,例如日本就传承了唐代中国的部分食品制造技术。6近代以来,随着海外移民潮的兴起,ee国的饮食文化更是在各国各地得到了传承与发扬光大。海外盛行的唐人街、中餐馆,不仅仅满足了侨胞的思乡之情,也更是因地制宜,推陈出新,创造出了一系列西化的改良版中餐招徕洋顾客,并获得了外国友人的普遍认可。随着过去40年中美关系不断深入,粤菜在美国中餐业界再也不是一枝独秀,许多菜系都在美国和欧洲找到了生长壮大的土壤,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俯拾皆是,从高级菜馆到普遍快餐店,百花齐放,毫不逊色于洋快餐的规模。

2.3.2西餐东渐

起源于汉代的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交流的重要桥梁,数千年间让中国人认识了西方许多的农产品,例如胡桃、石榴、葡萄、番茄、苜蓿等。除博望侯张骞和许许多多的中西商贾外,西方传教士在向中国介绍西方饮食文化方面,亦功不可没。但由于诸多原因,西餐一直未能在中国流行起来。其真正大行其道,是在清末西方人大量来华之后。从19世纪开始,西方的餐饮业在中国盛行起来,且日益多元。但西餐一直未能在中国人内部流行起来,直到近几十年,随着开放的浪潮,西餐才真正在中国迎来了春天。洋快餐的盛行,使得中国人与西餐的距离越来越近,而咖啡文化和小资情调也深深地植根在中国的年轻人当中,雅俗共赏,相得益彰。7

2.4中西饮食文化的排斥阶段

2.4.1中国人对西方饮食的排斥

由于民族情绪的影响,中国人自古就排斥外来文化,更不消说当侵略者用洋枪大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时,中国人更是将排外的情绪发泄在了西餐上。崇尚熟食的中国人带着有色眼镜从西方人的饮食习惯和礼仪中看到的,只是茹毛饮血的野蛮和愚鲁冰冷的情绪,例如见血的半熟牛排、锋利足以致命的闪着寒光的餐具、冰凉刺骨的饮品等等。即使是像孙中山先生和林语堂先生这样伟大的人物,仍然坚决维护中餐的尊严,视其为远超西方的一种文化,并以此使经济、科技等6隗静秋.中外饮食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2010.3.第95页。7纽约时报.2009年9月19日.第5页.

各方面都落后于人的中国人感到些许的快慰。8同时,“放眼望世界”的有识之士们,对于西餐的态度,也多流于好奇,并未做好交流饮食文化的心理准备。近代华人对西餐的不良印象,集中表现在对“怪异”食材的不解、对餐具样式的过度联想、文化对比中的极端优越感。国人多认为西方人不懂吃、不会吃,甚至缺乏饮食文化。其实这是先入为主的误解。

由于中国传统思想趋于保守,且由于教育的因素,中国人,即使是知识分子,也往往难以超越自身的狭隘局限,同时缺乏自我反省。在中国的文化中,大事小情皆与吃吃喝喝有关,而饮食作为维系人情的重要手段,也早已超越了吃吃喝喝本身。故此,中国人心目中的饮食与西方人心目中的饮食,有着极大的差别,需要更多的沟通与交流,才能达致相互理解、欣赏。

2.4.2西方人对中国饮食的排斥

西方人对待中国饮食,也曾一度充满敌意。不仅仅是由于食品卫生没有保证,更是因为中餐的取材范围广泛,许多西方人不敢触及的动物都是中国人的盘中佳肴。最明显的例子便是狗肉,这种西方人眼中的可爱宠物竟也能成为中餐的食材。此外,西方人也对中餐制作中虐待动物的行为感到不齿,例如对猴脑的取用和对家禽脚蹼的烹饪。

2.4.3从相斥到相吸

中西方饮食文化所经历的诸多碰撞甚至紧张对峙,反映了“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的张力。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两种饮食文化的共性始终是多于个性,兼容并包必然是全球饮食文化进步的方向。从历史上看,中西方的饮食早就有了一定程度的融合,丝绸之路为其创造了条件,而张骞、马可波罗、郑和等著名人物都为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到了近代,中西方饮食的摩擦碰撞也并非总是刀光剑影令人不安,而是伴随着许多令人忍俊不禁的事件。其中著名的一段便是林则徐与英美领事的一段来往。洋领事曾以“热”气腾腾的冰淇淋款待林则徐,为的是看他因呼气吹冰淇淋而出丑。而林则徐则回敬以一道不冒热气、看似凉菜的闽菜“芋泥”,引得洋领事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烫8孙中山.建国方略【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1.第143页

伤口舌。在这些看似剑拔弩张的近代事件背后,中西双方都不自觉地受了彼此饮食文化的影响。例如19世纪的早期来华西人多习用筷子进食,乐在其中,而此后来华的传教士、文艺媒体工作者、政商界人士,也无不迷恋中国的饮食文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趋于平稳,各国间原先疏远的关系日渐紧密,为更广范围的饮食文化交流带来了可能。新中国刚成立时,只是在大城市存在着一些高档的西餐厅,且仅为款待外宾之用。但在过去的数十年间,西餐文化风靡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更加深入,西餐馆日益增多,且更加平民化,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与此同时,海外华人创立的众多中餐馆也将中西方饮食融会贯通,不断推陈出新,开发出琳琅满目的混搭菜式。9

中西方优秀的饮食文化必将走向统一与融合。中餐声名远播,西餐则深入中国城乡。这种积极的文化交流,带来的并不只有令人不明所以然的异国风情,而是拓展了彼此的眼界,开启了更深层次交流的管道。这种良性而友好的交流,为饮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腾飞创造了空间,也增进了地球村村民之间的情谊。饮食文化层面的交流伴随着政治、经济等各个层面的互动,定将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再添重彩。洋为中用、中为西用的饮食文化己深化入人群,走入寻常百姓家。许多国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自行炮制混搭食谱,而餐饮业者则更是努力吸取西餐烹饪的成功细节,改良中餐的制作。在另一方面,洋快餐们不仅更多地将中餐引入菜单,也开始尝试采用一些中餐的烹调手法。

9纽约时报.2009年9月19日.第8页121

3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分析

3.1不同的饮食观念

3.1.1“泛念主义”对“食(实)用主义”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出自《礼记》)和另外一句“食色性也”,这两句话实际上是古人对人生的一种观点的写照。孔子说过“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一个是生存问题,一个是爱情婚姻问题。所谓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女属于康乐问题。10人生就离不开这两件事”,他也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食”和“色”两件事。自古以来中国就把饮食看做是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并且凌驾于精神之上的一种行为。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见面时这么打招呼“你吃过了吗”,每天中国人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吃就是为吃做准备。11“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中国人开门七件事,都跟饮食息息相关?孩子也是这样,从出生到满月到周岁到结婚都要吃,高寿了也要吃,甚者别人过世时也要吃;迎接客人的到来需要接风洗尘,当客人离开的时候需要饯行”;中国人搬家也要吃,官场晋升了的时候更要设宴等等。中国人把吃看作是一种传达欢迎或惜别的情绪的重要途径,通过吃这种方式凝聚彼此的关系,增加了与对方的感情,彼此在吃的过程中能交流各种各样的经历。中国人吃吃喝喝的时候也把矛盾解决了。吃的背后隐含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吃也对人文发展起着极其重要作用。所以吃不仅仅是简单的交际仪式,吃更多时候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调节人们心理的一种方式。吃同时也表达了一种“礼节”,”夫礼之初,始诸饮”(出自《礼记礼运》)正表达了这一点:礼在饮食活动的过程中都有所体现的,与此同时中国饮食文化就起源于吃。这种独特的“民以食为天”的观念被很多研究学者称之为

主义”的文化趋势。“泛食“泛食主义”在汉语里也有充分的反映。我们还记得易中

‘口’,把天先生在《闲话中国人》中生动的描述了这一现象:“如前述把人称为

职业称为‘饭碗’等。又比如思索叫‘咀嚼’,体验叫‘品位’,嫉妒叫‘吃醋’,幸福叫‘陶醉’,司空见惯叫‘家常便饭’,轻而易举叫‘小菜一碟’……”10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第28页

11易中天.闲话中国人【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第15.16页.13

吃的适用范围在中国文化中时广泛适用的,可以是用于描述物质的也可

以是用于描述精神层面的,都有与吃相关的用途。更为有趣是人们常说的“喝西北风”,你看连摸不到的风也可以吃呢。

由此可见,“民以食为天”,中国人从骨子里就看重吃,就觉得吃与天一

样重要。这也是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求证的,几千年来中国入都生存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水平中,长期处于穿不暖,吃不饱的状态才会让中国人这么独特的把吃列为一切的饮食文化之首。而一种文化的首要的事是吃就产生了两种现象:一种会把吃的功能推向极致,有人利用吃来维持健康生活,于是产生了”药补不如食补”这样的文化;另外一种,过分重视吃,使人过分的最求所谓美食美味。

而英、美等西方国家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跟注重“味”的中国饮食对比,他

们认为食物的色、香、味、形跟营养相比,反而讲究更多的是营养,比如说看重一天中摄取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的数量等等。他们认为即使是千篇一律的口味,但是营养能保证,也要每天吃。他们认为饮食是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著名的需求定律(作者是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级到高级,划分在第一层的作为人类的最低级的需求就是饮食,其他四种需求分别是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

所以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吃”只是一种维持生命的方式。从交际手段角度来说,《美国礼仪事典》曾将这类宴的目的总结为一下几点:

向提供服务者表示感谢;

对刚刚达成的一笔交易表示床祝;

为了赢得客户或新客户的信任;请人帮忙;

引见他人;建议或讨论某些想法……”14

不难看出,从文化的意义上看西方国家“吃”,他们只是停留在维持健康的层面,挺多在吃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交流,也就更谈不上什么“从礼之源”了,而中国的“吃”则被赋予了更多、更为神圣的东西。

12易中天.闲话中国人【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第17.18页.

13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第193页14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第17l页

3.1.2“集体主义”对“个体主义”

在跨文化交际中价值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ClydeK1uchohn认为价值观是“个人或集体所持有的一种显型或隐型的认为什么是可取的观念;它具有一定的民族性。这一观念影响人们从现有的种种行动模式、方式和目的中作出选择。”15

在中国群体文化也就是集体主义,是主导价值观。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到“亲谊、乡谊、世谊、年谊”之交等,无不打上中国群体文化的烙印。16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无论是什么目的,都可以看到许多人共享一个圆桌。单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

个体主义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更加被强调,尤其是个人的尊严与价值,个体的差异与特殊,他们提倡创新,激励个性风格,所以很少会关心别人的私事。

饮食也能体现这两种迥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国人请客吃饭一般采取“共享”,中国人一般会一起共享桌上的菜肴,美味佳肴都应该放在一桌人的中心,这样一桌人都能品尝到他了,同时还能很好的相互交流感情。也就是说一道菜刚上桌大家争先恐后的“下筷子”,共同消灭眼前的这盘菜,热闹之极。最后还要争相地结账,这正体现了“饮食所以合欢也”的集体主义思想,突出强调了“合”字。而西方人请客吃饭的习惯受个体主义思想的影响,都是一人一份,这样更卫生而且你想吃什么就弄什么,采取从制付钱。这也许分别体现“个人”与“集体”的思想。

3.2宴会礼仪上的差异

所有的不论什么形式的中国宴席任何场合的形式都不会变,大家坐在一起相互敬酒、劝菜和让菜,相互尊重、礼让。虽然一群人共用一碗菜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卫生问题,但这时中华民族“大团圆,,』心态的体现,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提倡的“和”的观念。这种形式更为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不管在什么时候,这样的形式都是很难改变的。

1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第165页

16顾嘉祖.跨文化交: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1.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第74页.

西式饮宴中的差异很明显。食品和酒在西方人眼里这些只能作为陪衬。友谊才是他们的核心,大家与彼此交谈从而形成友谊。如果对比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那么,中式宴席就是集体舞,西式宴会就是交谊舞。中国式的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交谊,而西方式宴会更强调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

但是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的宴会都讲究礼仪问题,但是文化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宴会礼仪。重视他们的差异这样才能更好地跨文化的交流。学习不同文化的宴会礼仪,并且尊重别人的传统,知道该做哪些,哪些不应该做在如今全球化的今天变得格外的重要。

3.2.1餐具的差异:“筷子’’对“刀叉”

筷子这个在西方人眼中非常“神奇”的工具,不言而喻的象征着一种饮食特点。中西饮食上最为明显的差异是餐具的使用。筷子对西方人来说一直是一个小的挑战,有很多西方人花了很长时间才学会使用筷子,但是能用好的却不是很多。他们擅长于用刀与又,使用筷子吃中国餐时便显得不够灵巧,反而很笨拙。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然后食具却简单到极致。两根细小的木棍,有“挑、拨、拣、拌、夹、扒、搅”等技巧,从家常便饭到各种豪华盛宴,其位置是无可替代的。

筷子和刀又,这两种不同的餐具形象的表明了两种不同饮食文化的差别。然而这种不同是在不同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

大部分中国人主要从事农耕;“面朝黄土背朝天”,就很形象的表达了一文化现象。在这种环境中,通常以谷类为主食,倾向于安居乐业、和平与安定,强调以“和”为贵,反对侵略和攻击。而西方很多国家其祖先为狩猎民族,饮食以肉类为主,为了能在残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必须善于捕猎,富于进攻性,形成了争强好胜和乐于冒险的性格特征。17

两种相互对立的民族性格取向在饮食上也有不同的反映,体现在选择餐具和吃食物的方式上。中国人使用筷子的态度非常文雅,会避免一些不文明的行为。17刘承华.文化与人格: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次比较【M】.合肥: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第105页.

戳、扎、挑等不雅的行为很少在中国人身上看到。但是西方人用刀又切割,貌似很残忍和有暴虐性。虽然两者都吃肉时,中国人却表现得非常含蓄、婉转,没有那种血淋淋的“厮杀”和“搏斗”。

法国著名的文学思想家、批评家罗兰巴尔特(RolandBarthes)认为筷子,筷子是成为和谐地被传送的物质,不会像刀又那样用于切、扎、戳”。"

筷子从物理学的角度用了杠杆的原理,刀又运用了尖劈的原理。21oo多年前的希腊学者阿基米德首先发现杠杆原理,这一原理却没有被运用到餐桌上。不管是历史上众多赫赫有名的人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也罢,大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也罢,美女海伦也罢;不管他们有多高深学问,有很多让人敬仰的思想境界,都用手抓着吃饭。然而远在两干多年前中国已经有了以抓食有失文明观念,这可以从云南祥云大波那出土的春秋中晚期的铜筷子中得到证实。“封始为象著”的记载就更早了,可以从《史记》中找到,也就把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向前推到三千年前;虽然当时杠杆的力学规律并没有在中国被发现,但杠杆已经被运用到餐桌上,中国人已经发明了世界上简单而精巧的“筷子”了。其实筷子和刀叉都是出现在熟食以后,人们是为了避免手被烫伤而发明的工具。

从过去到现在刀叉的形状演变了许多次。但筷子,两根简单的木棍,仍然没有变过,制造的材料改变了而已。中国人的“以不变应万变”的传统在筷子上得到了验证。

中国人至少在三千多年前就开始用筷子。发明者已经无从知晓了。有人说是姜子牙发明的,也有人认为是大禹最新使用的。

“筷子”“Chopsticks”,“Chop”表示劈断,”Stick”是棍、棒前后相和,合在一起就是两根劈柴棍儿。俄语和乌克兰语“筷子”是“naJ-ioqKH”,棍子的意思。

虽然筷子有简单的造型,但是筷子的制造材料,从廉价的竹、木筷,也有质地上乘、奢华的象牙筷子,却多种多样。古时的宫贵族使用象牙筷、银筷来传达自己的显著身份;最为常见的是竹筷。现在出现了环保人士一致声讨的一次性筷18刘承华.文化与人格: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次比较[M】.合肥: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第74页.

子。,中国作为礼仪之邦,餐桌上自然形成很多礼仪规范。当你使用筷子有很多忌讳,比如:将筷子插在饭中、拿筷子敲碗、在菜盘里挑三拣四等等。这些行为都是不雅的表现。

西方人使用刀叉的时间并补偿。很多的西方人三百年前仍然用手抓食。法国作为西方首屈一指的饮食大国,直到十五世纪王室贵族都还在用手抓饭吃。16世纪,相继法王亨利二世和亨利四世娶来意大利的美第奇家族王后后,法国的贵族从意大利陪嫁的厨师和餐具中,才知道要使用意大利式的餐叉,并且刀叉当时都是需要自备的,刚开始摆上餐桌时很多人曾斥叉子为魔鬼的奢侈品。十七世纪初,英国人考耶梯带回从意大利订做的一批餐到英国,他在一次宴会上倡导用叉子,不要用手指吃饭,很多人觉得荒唐,认为他纯属赶时髦。某些西方人直到今天仍用手抓食。“汉堡包“,“炸鸡”,“热狗”美国风行的快餐,皆一概用手抓食,其实是极其不文雅的举动。

3.2.2出席时间的差异:“迟到”对“准时”

在中国有句谚语叫: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时间观念反映了一个民族对时间的重视。“准时”似乎是一个全球普遍适用的概念,然而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中体现的也不一样,而且会因为活动内容的不同而变化。西方人说“timeiSmoney”(“时间就是钱”),中国也有“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概念,似乎对待时间的看法都很相同。然后在实践上是否相同呢?

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爱得华霍尔出人类时间观念有两种文化模式,即“时间的单一性”(Monochronictime或M-time)和“时间的多样化”(Polychronictime或P—time)。”

要严格遵守日程安排做任何事这是单一性时间要求,该干什么的时候就干什么;但是多样化时间却没有良好的安排日程的要求,该干什么的时候没有按时去干。前一种严格遵守约会时间,不能失约;而后一种不注意遵守时间但是不重视预约。霍尔还认为单一性时间是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时间模式,多样化时间是亚非19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N92页.

拉地区的模式。在他看来,时间和商品一样可以进行买卖、节省、花费、浪费、丢失、弥补和测算。20

因此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得到宴请赴约后时,时间上约定也不相同。中西方显得较为突出的差异。中国更倾向于在规定半小时之后的时间内“迟到”,甚至更晚才现身。对此,邀请人似乎也早有思想准备,往往会在这段“等待”时间里安排一些打打牌、喝喝茶、聊聊天等其他娱乐项目,这样客人们都在消磨时间。主客双方对于这种不准时的现象都习以为常,并不会当作一种轻视或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有时主人甚至故意“早”一些设定宴会时间,以便达到时间上的一致性。正式的西方国家宴会中,并且要求不超过1o分钟准时到达;否则就是对主人以及其他客人最大的不尊重。

在中国“稍微等一下“、”马上就到了”这些语句会经常被使用到,但是“马上”不一定表示马上,有时候这是一个多小时。如果乌克兰人说马上你这就是现在,不会超过5分钟。说“2分钟就到了”,一般这就是2到10分钟。生活当中有一个非公式的规律,如果等待的时间超过了20-30多分钟,而且对方没通知迟到,这样的情况下可以不用继续等待,因为对方已经失约了。

但是意大利、西班牙与南美洲这些国家迟到是一个文化的特点。

所以每个国家有自己的时间观念,你去旅游只要注意他们的特点就不会碰到这些情况。

3.2.3“南北”对“左右”

利用空间位置安排座位表示各人地位和人际关系重要形式。经过后天种种因素的影响人才形成空间的观念,尤其的突出是其中文化的因素。因此,文化差异、人们对空间的需求、与空间相关的交际规则以及空间的价值观念也有所不同。“Spacespeaks”¨曾被霍尔来形容空间的作用。

在中国有很多位置上与身份对应的概念,通常右比左显得更为庄重,有左尊又悲的说法。因此在宴会上当然是以朝南的座位为上座而朝北的座位为下座,而朝北的座位为在古代西方社会,最尊贵的客人的座位是在主人的左边,这是因为20

HallEdwardT.TheSilentLanguage[M].NewYork:AnchorBooks,1990.第142页

21

HallEdwardT.TheSilentLanguageIMI.NewYork:AnchorBooks.1990.;915837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分析人们>--j惯于用右手握匕首,刺杀坐在左边的人。如果将最尊贵的客人安排在主人的左手位置上,不仅他刺杀不方便,主人还有制服他的优势地位。

宴会上刺杀这一古老现象随着社会的进步近乎绝迹,很早以前就变得不再适用。如今西方人安排座位时已不再着眼于安全保护,从心理保护的需求的角度考虑将主宾席放在主人的右侧,也就形成了餐桌座位右为上、左为下的规矩。3.2.4无声食仪与有声食仪

在饮食时,个人的动静似乎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变得有差异。中国人有一种品味方法是西方人所没有的,那就是“咂”。咂是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就听到第一个声音。在字典上的咂这个字释义一是用嘴唇吸;一是仔细辨别(滋味)。用嘴唇吸的东西都是汤、酒、茶一类的流质和半流质的。“牛饮式”的一饮而尽是西方人喝酒照例,又斯文得出奇的喝起汤,他们默默的一勺一勺用汤匙向嘴中倾倒,不会发出一点声响。喝汤时发出的“哟哟鹿鸣”般的声音是最禁忌的,因为喝汤在西方人的观念中,出声是一种失文明、近于野蛮的举动。

然而中国人难以作到喝汤不出声。已故台湾作家昊鲁芹的《喝汤出声辨》中说过,“喝汤不出声,实在不能尽情享受喝汤之乐,不能真正欣赏汤之鲜之美。’数年前台北《中国时报》上的一篇《丑陋的观光客))文中曝光了常见的大陆人五项毛病,“喝汤时声音特大”,使洋人为之侧目,而影响国家形象。好汤不能不喝,不能不出声的喝”,中国人说到底喝汤时候必须发出声音“咂”是中国人独特的品味方法,这跟西方人的思想是不同的;运用双唇把汤吸人口中,使一股汤流先经舌尖,再经舌缘、舌面最后到达舌根,就好像给舌进行了一次洗浴,从而遍布舌表面“味蕾”上的味觉神经,这样才能充分的体验汤的美味,这样才能“尽情享受喝汤之乐”,“这才充分体现了正宗的喝汤。”

吴鲁芹也描述了中国人喝汤的曲尽其妙,他说:“中国城或唐人街;这些地方最大的特色就是餐馆润之色就是餐馆中的闹字……到了这种天地,喝汤之啼哩呼噜,早被更大的声音淹没了。”

在梁实秋著作的((吃相》也提到过:“喝汤而不准吮吸出声是外国规矩,我想这规矩不算太苛,因为外国的汤盆很浅,好象都是狐狸请鹭鸳吃饭时所使用的

器皿,一盆汤端到桌上不可能是烫嘴热的,慢一点灌进嘴里去就可以不至于出声,若是喝一口我们的所谓c天下第一菜’1:3磨锅巴汤而不出一点声音,岂不强人所难?”

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中的“论口腹”一节中那一段发表的“吃喝出声”的高论:“抱着这种哲学,所以中国人对于食物以及津津有味的吃嚼也便没有拘谨了。当中国人喝一口好汤时,他就尽情点吸双唇。当然,这在西方就算无礼了。同时在另一方面我十分疑心那种强迫着我们无声地喝汤,以最少的欣赏表情静静地吃东西的西方食仪,便是阻碍烹调艺术发展的真正原因。”

当中林语堂提到的“西方食仪”,说的是要以英国的绅士为代表,法国人让塞尔写的《西方礼节与习俗》一书也提到英国人在餐桌上的种种礼节:

“英国教育在这方面十分严格,不能像绅士一样用餐,这将成为一辈子的污点。在不吃时,应将双手放在膝上。在喝汤时,用汤匙的左端,决不能把汤盘倾斜过来舀净。按规矩要求在盘内总要留下一点东西。在用其它菜时,右手握刀,左手持叉,在叉子牢牢扎入肉块后,将蔬菜堆在叉背上,因为任何东西跌落到碟中都是严重的错误……大概是因为英国的烹调差劲,所以英国人仇恨汤、调料和奶油”。

其实中国人出声最大的还在吃面条。当与西方人吃面条的比较时,二者之差别,中国人吃长寿面,而意大利吃短寿面。用筷子夹住面条的起点送至嘴中,你要把它完全吃进去,必须用“武几楼”的吃法吃,需要一种口腔协同动作,即用双唇和舌头填送的,就像陈佩斯在春节晚会上表演过的吃面条动作一样,这才是中国人吃面条的正宗吃法,当然这会发出的声响。而西方人无声进食并且认为这种吃法很难让人接受。

总体来看,中国人热闹和西方人平日好动,挤眉弄眼,挥手耸肩等形体语言特别丰富,进餐却很安静,一坐到餐桌上便一个个行为举止变得极为拘谨,而中国人在菜上至台面,那相互让菜布菜劝酒以至猜拳行令,时而坐,时而起。时而迎身向前,其动作幅度之大,与其平时的举止判若两人,更别提那些嘈杂的声音。

而且中国人吃喝出声与西方人吃喝不出声,反映出中西方人饮食文化的本差异。中国人即视饮食为人生之至乐,并且以最大限度地享受这人生之至乐为要,相反,西方人认为饮食是一个生物的机器的燃料。

由于中国人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把吃当作一种极其风雅、极其高尚的事物,所以闻名的烹调技术在中国被运用的炉火纯青,成为世所公认的饮食的超级大国。

3.2.5“男尊女卑”对“女士优先,男女平等”

中西方安排男女宾客位置也有较大的差异。在中国古代,女性的身影不允许出现在正式的宴席上,无需考虑女性位置的安排,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男尊女卑”的思想。“中国人”一书中曾说:“始自原始时代,中国人的血液中,妇女就没有占据过应有的地位。”n后来“一统天下”的儒家思想认为女性一直被束缚在封建礼教中。今天中国女性地位已经摆脱了以往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中国人接受出现在宴请中女性的身影,但女性坐在一起。

优先”冲突时,中国人选择的是当“尊老”和“女士“尊老“而不是“女士优先”。

“女士优先”是西方的传统文化观念,在社交活动的显得很重要。因为基督教是西方国家普遍信奉的宗教,尊崇玛利亚为圣母,仰慕女性为高尚情操。而且12、13世纪,十字军的东征,由于“骑士团”这一独特的阶层的显赫地位和巨大影响,形成了他们自己的一套流传到民间的礼仪规范,尊重女士是最具有特色的、一时间“骑士风度”被称为优礼女士便成了贵族乃至平民阶层的文明准则,并沿袭至今。因此,女性在西方的宴席中很早就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且男女宾客必须交叉而坐,这也体现了男女平等思想。

在现如今,在中国妇女的地位相较以前提高了很多。男女平等的观念也变得深入人们的观念之中。逐渐与西方靠齐,在饮食上,男女之别似乎正在消失。3.3饮食内容的差异

3.3.1“求精、求美”对“讲营养、中均衡”

由于受到“泛食主义”文化倾向的影响,中西饮食的内容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迄今为止中华饮食文化内容丰富,孕育产生了诸多菜系和流派,包括鲁、川I、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每一种都体现了一个“精”字并且贯穿了东方饮食文化的精神。中国人同时从始至终注重五味调和,一直重视“味”。另外同时还有一个“美”,就是说中国人很注重食物的外观,颜色和形状。林语堂的”22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第20l页.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分析生活的艺术”一书中说过:“中国人心中快乐的观念是‘温、饱、黑、甜的一顿美餐上床去睡觉的情景。所以中国诗人说过‘肠满诚好事,余者皆奢侈‘。”2320世纪9o年代”满汉全席”,在香港拍摄的一系列反映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的影片中,最具代表性,这原先是清代宫廷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合做的一种全席,一般起码一百零八种(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分三天吃完,菜式有成有甜,有荤有素,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包括各种山珍海味。尽管影片中可能有些夸张的成分,相信看过此片的观众们无不为影片中展示出的中华饮食“精品”所折服,世界公认中华饮食的”精”和“美”。单一乏味烹饪技术与中国相比更是望尘莫及的西方国家对此不得不甘拜下风,至今许多菜式还是从其他国家引进的。但是西方人很重视饮食的营养价值,力求口味清淡和膳食的均衡。一个鸡蛋、一杯牛奶、几片面包再加上一根香肠就组成了早餐,热量非常充足。中国式早餐不是那么看重营养,早餐的式样根据地区也不相同,北方人的早餐以饼、馒头、成菜和豆浆为主。南方人的早餐以面条、米线,包子,豆腐脑和油条为主。西方往往是白助快餐,即使是最讲究的晚餐也不外乎是面包、薯条、香肠、牛排、炸鸡、奶酪等。也很简单,但营养十分丰富。这由于受到“食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午餐讲究吃饱和味道,每个人由于选择众多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西方人基本上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理解饮食,饮食只是一种手段,态度也随便,饮食也很简单,不会花太多功夫在吃上面。相反地,中国人把吃却看到很重要。23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设,1998.第45页

4中西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礼为先,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礼。“吃”可以看作“众礼之源”,生孩子要吃、结婚要吃、乔迁新居要吃、客人来要吃(称为“接风洗尘”)、客人走也要吃(称为“饯行”),就连人去世也要吃,人们通过吃来表达各种各样的情感。在中国,吃还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发生冲突了酒桌上和解,生意要谈成非要上酒桌,吃已经成为了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调味剂。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特征都在饮食文化中有所反映,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中和为美”以及重“道”“轻”“器”、重视感觉与经验等都深刻渗透在饮食心态、进食习俗、烹饪原则之中。

西方的文化更加开放、融合,生活中比较随意、简单,表现在吃上,他们更多的是把吃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林语堂先生曾说:“西方人的饮食不同于中国,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保证其正常的运行,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健康、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疾病的攻击,其它皆在不足道中。24

可见,吃只是西方人维持生命的一种方式。此外,西方的传统文化中的“天人相分”、重“器”轻“道”、重视科学实证等观念对西方人的饮食文化也有深刻影响。

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1'口-3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

“请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会告诉你你是什么样的人”。食品不只是吸收热量。有几个因素会影响每个国家的饮食:民族性格不同、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宗教信仰不同。24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史[MI,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54页

4.1民族性格不同

在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比较倾向于含蓄、和谐,强调“以和为贵”、“天人合一”,喜欢安居乐业、和平稳定。西方民族起源于“狩猎民族”,性格外向、开放,具有进攻性,喜欢挑战,在长期的生活环境中形成了他们执着追求和乐于冒险的民族性格。这两种性格体现在饮食上,具有明显的不同。中国人对待食物是亲切的、温和的,强调“五味调和”,以筷子为主,并且用筷子时温文尔雅;西方人则不同,餐桌上他,ff]习惯用刀用叉,又切又割,体现了强烈的征服感。

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似乎都是素食者,因为道家、佛教和儒家都是崇尚“不杀生”的,豆腐和青菜似乎就是中国人的主要食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从人民的生活质量发生了质的改变,这样的现象变得消失了,中国人总体上追求的还是美味。反而过去一直充满侵略性的、好食肉的西方民族却提倡素食主义,追求健康的同时,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4.2地理环境的影响

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种植的作物和饲养的牲畜与家禽也各不相同,因此各地的食物组成也有所不同。西方许多国家都位于北纬35—60度之间,位于北温带的西风带内,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这种气候不利于农作物的成熟,却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对发展畜牧业有利,因而他们的主食以肉类为主。而中国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使中国长江以南的南方地区成为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从而形成了中国以大米或小麦为主食的饮食风格。

4.3宗教信仰的影响

“请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会告诉你你相信什么”。

西方之所以在宴会上尊重女性,与他们的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方人一般都信仰基督教,该宗教中的天主教尊玛利亚为圣母,加之社会民主、开放,倡导尊重女性、尊重母性的伟大形象。而中国无论是儒教、道教、佛教中,女性的地位都不可和西方国家同日而语,传统的中国女性一直处于“三从四德”的教育中,基本上丧失了自己应有的地位和权利。对信徒来说,严格的法律定义的烹饪传统。穆斯林人地会解释他为什么不吃

猪肉,的犹太人会告诉你,为什么你不应该使用的奶制品和肉制品,印度将解释为什么他是一个素食主义者。

基督教人基本上什么都可以吃,

的。但是也有特别时期有一些食品是不可以吃例如,基督徒在周五最好不吃肉。神学家贝克尔休伯特说明为什么周五不

他去世了以后变了另一个世界的人,所以可以吃肉:“周五是耶稣去世的日子。

我们为了想念他不吃肉。因为根据古老的信念,水下面都是恶魔的世界,因此,鱼不属于世界的生活,所以鱼可以吃的“。

在中国也有基督教徒、穆斯林教徒,但是大部分人都没有宗教信仰,所以宗教不会影响他们的饮食习惯。以此很多外国人认为中国人什么都吃。由于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区域形成了不同的饮食风格。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中国人吃的真是无奇不有。除了普通的家畜,还有昆虫、爬行动物,例如青蛙、蛇、娃娃鱼。甚至很多人吃保护动物,似乎没有什么是不能吃的。

相信还是不相信,吃还是不吃,这都是每个人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尊敬他人的不同选择。

5中乌饮食文化差异

5.1中国与乌克兰两个不同的饮食观念。

中国5000年历史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也更注重美味。而乌克兰历史文化悠久由于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的原因,所以饮食种类略显单一。饮食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民族特性的反映,乌克兰民族的粗犷豪放,朴素实诚,所以他们的传统饮食简单粗豪。跟中国相比乌克兰饮食比较注重搭配与营养。

在中国人品尝菜肴时经常听到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进一步问一下为什么,“好吃”在哪里,中国人却很少能够说得出来。因为调和是中国菜美味的奇特之处。调和食物的本味,方热以后的熟味,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并且让他们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对美味追求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几乎达到极致。这种追求遗憾地破坏了营养成分,许多营养成分都流失了。所以营养问题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

乌克兰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历史文化悠久,但是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及物产受到限制,饮食种类略显单一。如蔬菜主要以土豆、卷心菜、胡萝卜、洋葱头为主。先汤后饭是乌克兰人的饮食习惯,“卷心菜汤和麦片粥是我们的食物。”乌克兰人在饮食习惯上讲究量大实惠,油大味厚,喜欢酸、辣,偏爱炸、煎、烤、炒的食物,尤其爱吃冷菜。

乌克兰食物总的讲起来在制作上较为粗糙。比较而言,乌克兰饮食习惯比较理性。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瓶伏特加,一边放黑鱼子酱、罗宋汤,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它保持了大自然带给你食物的原奉口味。

中国人并不是很喜欢西方人习惯吃的生、冷食物,。乌式饮食、制作简便,吃的时间不长,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可供借鉴。

5.2各自的爱好食材差异

以植物性食料为主是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大米是中国人喜好的主食主要。南北差异,地域环境而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饮食习惯的一大特点“肉食者”:以热食、熟食为主。这和中国文明开化

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

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吕氏春秋.本味》“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精致而闻名于世。另外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类型,所以中华料理在食材选取的条件上较大比俄罗斯有先天优势。

洋葱是乌克兰餐桌上不能分离的食物,另外俄罗斯夏短冬长,日照不足,所以新鲜蔬菜水果很少,由于气候条件又很难大量储存。当到了漫长的冬季,土豆、胡萝卜、洋葱更是必不可少。乌克兰人和欧美居民的饮食与中国人不同的是以奶油、高脂肪高热量的荤食为主体。面包是乌克兰人的最爱,美味可与中国菜肴媲美:乌克兰人可以做出几十种乌式面包。乌克兰和俄罗斯人喜欢吃黑麦面包,对普通百姓来说,用麦面粉制作圣饼和白面包常常是节日的美食。面包更是俄罗斯的传统主食。有一种“波罗金诺黑面包”是黑面包中的极品。这有一种独特的配方,主要加入天然香草籽到黑麦面粉中。乌克兰人爱喝汤,午餐和晚餐必须有汤。而且汤种类繁多,包括各种肉汤、鱼汤、酸菜汤、红菜汤、清鸡汤等。著名的有“罗宋汤”。在乌克兰和俄罗斯,馅饼和中国的饺子地位相当。俄式馅饼有着“太阳”、“伟大节日、“丰收”、“孩子健康”和“婚姻幸福”等多种含义。

5.3两国喜好饮品不同

中国人饮茶的历史由来已久,中国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虽然乌克兰-9俄国人饮茶的历史虽不算太长,但茶在乌克兰民族文化中却占有重要位置。西汉《尚书》记载了中国人工种茶的最早出现“蔡蒙旅平者,蒙山也,在雅州,凡蜀茶尽出于此.”,中国人工种茶最早的文字记载蒙项种植茶树早在公元前53年西汉甘露年间,县人吴理真亲手将七株“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

茶文化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饮食文化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何时开始饮茶已经不能得到证实了。大概开始于汉,盛行于唐。1679年清朝康熙皇帝在位的,中俄两国签订了关于俄国从中国长期进口茶叶的协定。但是从中国进口茶叶,路途遥远而且运输困难,数量也有限。所以,在17、18世纪茶在俄罗斯成了典型的“城市奢侈饮品”,仅局限在上层社会的贵族、有钱人,喝茶则一度成了身份和财富的象征。直到18世纪末,茶叶市场才扩大到少数外省地区,如

马卡里叶夫,下诺夫哥罗德地区。俄国各阶层到19世纪初盛行饮茶之风。香茗一杯是中国人饮茶特色之一,细品慢饮。俄国人也喜欢茶,但是他们多喝红茶,红茶在俄语中被译为“黑茶”。其实说“黑茶”还是挺有道理的,一来红茶没泡入水中时呈黑色,二来俄罗斯人喜喝酽茶,浓浓的酽红茶也呈黑色。俄国人不喜欢单调的饮茶方式,多加以大盘小碟的蛋糕、烤饼、馅饼、甜面包、饼干、糖块等茶点。

乌克兰人相对茶来比更喜欢酒,更喜欢喝烈性酒。提到俄国人,映入人脑海的不仅是金发高挑的美女,还有列酒。乌克兰和俄罗斯人喜欢喝酒,他们最爱伏特加。因为它反映了俄罗斯人奔放、热情、直率、乐天、坚韧、极端、矛盾等多重的性格。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改变饮酒习惯,大幅度饮用啤酒及西方进口酒。虽然如此,乌克兰人还是不能抗拒伏特加。啤酒是乌克兰人宠爱的另一种饮料,啤酒和中国人一样是俄罗斯人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饮品。但是在俄罗斯啤酒是不作为酒类饮料而是作为一种普通饮料出售。

中国人一直很注重“天人合一”,具有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一种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在中华各族人民在1OO多年的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和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乌克兰饮食文化有着并经历了诸多发展阶段的很早就闻名于世的悠久历史。了解乌克兰的发展历史也就了解了乌克兰的饮食文化。中国是悠久饮食文化文明古国。它的饮食文化虽然不及中国饮食博大精深和细腻,但经过千年的发展也展示着俄罗斯的独特魅力和与众不同而且已经成为世界美食园的奇葩。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结语

结语

理性与感性的区别最终导致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虽然这差异源于地界的分隔和各自哲学的发展,但无论如何,饮食的内涵决不可能简单地因为这些表面上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昌明和文明的进步,原本界限分明的地方已日趋模糊。在“全球性”与“地区性”的彼此张力中,如何既顺应全球人类文化交融的趋势,又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各种饮食文化原本的个性特征呢?我们必须注意到,作为中西餐重要分野的那些特性仍然是不可彼此融合的,而双方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出来的的伟大成就一定会得到传承,那些标志性的菜式,已从本质上将中西餐区别开来。在食材的取用方面,中西餐也有着天壤之别,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双方所处理的大部分食材是难以彼此妥协的。故此,中西餐的彼此交流与吸纳,基本是局部现象,而非整体。

可以预期,因着国际交流的增多,中国的饮食文化必将持续发展,止于至善。只有中餐为体,西餐为用,扬长避短,互惠互利,使传统菜式融入国际文化,并符合国际社会审美的要求,同时有效利用西方科技,才能打响中餐在国际上的名声。

时下,中西餐之间的交流多为互相弥补不足,同时发挥原有的长处。随着人类对饮食健康层面的要求不断提高,营养的配搭与食材数量种类的选择已成为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的共同基础。中国入世这十多年以来,中餐与西餐已进行了从古至今从未有过的紧密接触与碰撞,亦掀起了许多变革。没有交流,就没有进步,国际性交流已成了饮食文化能以继续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交流,是基于入世之后海外食品在中国市场的大量销售,从而对传统饮食业带来新的挑战。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中国饮食业成功地抓住了这一机遇,冲出亚洲,走向了世界。而未来的发展与交流,则需更加关注全球饮食行业的发展状况,与时俱进,与全世界优秀的饮食文化共同进步。

全球饮食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产生一种迷人的美,带来一片新的气象,这是中西方饮食文化彼此交流碰撞后绽放出的精华。除尽最大的努力之外,需要时刻牢记在心的是持一种宽容的态度,睁大好奇的眼睛的同时保持对异文化的敬意,既发扬传承本土文化,亦虚心学>--j他国文化传统,在碰撞中和谐共生,共同走向人类文明辉煌的明天。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lq].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2]曹诗图.旅游文化与审美(修订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杜莉.中西烹饪历史比较[J】.扬州: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2.

[4]杜莉,孙俊秀,高海薇.筷子与刀叉[M],四川1:四川科学出版社,2006.[5]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6]郭立久.美学升华烹饪艺术[J].中国食品,2003,(2).

[7]顾嘉祖.跨文化交: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何宏.中外饮食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0]隗静秋.中外饮食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11]李维冰.国外饮食文化[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12]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13]林语堂.中国人【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4.

[14]刘承华.文化与人格: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次比较[M].合肥: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15]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16]孙中山.建国方略[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1.

[17]新华日报.2008年9月23日.

[18]徐海荣.中国饮食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9]徐熊.美国饮食文化趣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

[20]易中天.闲话中国人[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

[21]赵红群.世界饮食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22]赵奇志.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食品工程,2002年第04期.

[23]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24]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5】朱希祥.旅游文化审美比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6]HallEdwardT.TheSilentLanguage[M].NewYork:AnchorBooks,1990.[27】KittlerPamelaGoyan.FoodandCulture[M】.Australia:WadsworthPublishing,2001.

[28]纽约时报.2009年9N19日.

[29]SamovarLarryA.,PorterRichard,Mc.DanielEdwinR.CommunicationsbetweenCultures[M].跨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2

中西饮食文化内涵与观念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Nataliia Kolesnykova(娜塔莎)浙江大学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2268798.aspx


相关内容

  • 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中外文化差异论文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文化差异易导致语言学习和理解的困难.因此,英语教学 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而且也应包含文化知识的传播,教师应寓教文化于教语 言之中,通过加强中西文化差异对比,克服学生学习英语的文 ...
  • 比较中西方古代法律思想
    比较中西方古代法律思想,谈谈你对法律保 护性和惩罚性关系的理解 中西方各自的特点 一. 我国法律重刑法轻民法, 西方则比较注重民法的调节功能 中国法产生于夏朝,当时称为"禹刑",它最初主要是用来对付异族的反抗,是胜利了的 ...
  • 近年来"中体西用"思想综述
    近年来"中体西用"思想研究综述 摘 要:本文通过概括总结近年来"中体西用"思想在学界的研究情况,阐释 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质内涵,客观评价"中体西用"思想的历 ...
  • 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以上海世博会为例 摘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既是一次国际文化盛会,也是一次美食盛宴,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平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观念.内容.烹调方法以及方式等方面.随 ...
  • 中西方文化
    世界上有几千个民族,每个民族地域的文化大背景都是由千百年来点滴汇聚而成,于是便有了千差万别.而文化是民族之本,没有自己的文化的民族不能称其为"民族",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其标志,只能是自身的文化.饮食文化也不例外,它在世 ...
  • 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服装是平面型的服装,崇尚装饰,自然宽松.西洋服装是立体型的服装,讲究穿着效应,善于显示优美的人体体态,以服装抽象的形式美追求外在造型的视觉舒适性.其实,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并不如此简单,一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渗透着一 ...
  • 中西方节日文化之比较
    中西方节日文化之比较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日渐加快,中西化交流日益频繁.而作为这种交流的一部分,节日文化已成为促进中西交流的重要媒介.其中中国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分别是中西方两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探讨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的典型.研究其 ...
  • 20**年国考申论热点:乡贤文化
    为方便广大考生备考选调生申论考试, 申论部分不仅要多关注社会热点,更重要的是勤动笔练习,并使用适当的教材提升自己,也是掌握申论热点的基础和前提.现中公选调生考试网为大家收集了最新最热的申论热点预测,供广大考生学习参考. [背景链接] 当前, ...
  • 国际商务谈判礼仪研究综述
    国际商务谈判礼仪研究综述 摘要 国际商务谈判礼仪是国际商务谈判获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由于国际商务谈判具有国际化.跨文化性.复杂性和政治干预性等特点,国际商务谈判礼仪比一般谈判礼仪复杂,既包括一般的商务谈判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基本谈判礼仪 ...
  • 广告语中的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 世纪以来英汉委婉语的语义变迁 2 英语委婉语:礼貌视角下的有意不合作 3 奴隶制下的压迫与爱--浅析托尼•莫里森的<宠儿> 4 试究中国古诗词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