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 - 范文中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

01/0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重点

考试时间:2014年6月25日 9:00-11:00 地点:1-214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性质和基本矛盾(P10-P15)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 基本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

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封建统治与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的矛盾。其中,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P19-P29)

表现: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

原因:资本—帝国主义(掠夺原料倾销商品),中国的落后(政治经济文化)

3.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P34-P38)

历史意义: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促进了中国人民的奋起直追,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

觉醒识;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失败原因: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原因),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

经验教训: 落后就要挨打,4.太平天国起义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P43-P44) 历史意义:a.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b.它是中国旧式农

民战争的最高峰。 c.它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d.它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e.它和其它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失败原因: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太平天国未能正确的对待儒学;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识。

经验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这社会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他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对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5.洋务运动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P46-P47)

性质: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

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历史意义:A.洋务派继承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利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和若干民用工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B.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C.洋务运动时期,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生产观念受到冲激,工商者的地位上升。 失败原因:(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2)。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3)。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确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经验教训: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6.维新运动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P51-P53)

历史意义:(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失败原因:(1) :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由妥协性,软弱性

的阶级本性决定)(2)直接原因:袁世凯的背叛;(3) 外部原因:帝国主义没有给予支持。

经验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

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7.辛亥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P65 P70-P72)

历史意义:【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革命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

道路。(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

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

(4)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方面发生了新的积

极变化。 (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民族的解放运动。

失败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从主观上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2)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经验教训:(1)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国的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2).中国革命必须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取得胜利;(3)推翻任何制度都要先充份准备,要有强大。

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为什么是他们)(P80)

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原因: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当时的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就是说

外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内有北洋政府的统治,而北洋政府是一个封建的军事政府(对内镇压人民,对外出卖国家主权)。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处于这样的社会当中,所以出现了一批为帝国主义卖命服务并为他们所豢养的阶级,他们就是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买办的、封建的垄断资产阶级,也叫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社会性质决定革命敌人,只要明白了这一点,这道题你就会答了!不要死记硬背,理解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9.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P99-P100)

原因:(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

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都先后失败;

(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

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

要求;

(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

案产生了怀疑;

(5),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

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6) 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反复的比较推求,才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除这些之外,原因还有: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能满足中国人的革命需要、李大钊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

10.为什么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P103)

原因:(1)五四运动表现出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上海“三罢”斗

争表明五四运动已经具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而且马克思主义在运动前后广泛传播,为工人阶级提供了思想武器;(4)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其反帝斗争已经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1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P113-P114)

总: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使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分:(1)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2)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3)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把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同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相联结并成为其中一部分,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

12.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和其独裁统治的表现(P122-P124)

性质:国民党所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与北洋旧

军阀没有性质的区别。只是形式上打着孙中山和国民党的旗号

表现:a.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广大人民被置于国民党武装的严密控制和监

视之下。

b.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如“中统”“军统”),反对共产党,破坏革命运动,绑架或暗杀革命者和异己分子。

c.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规定十户为甲,十甲为保,分设甲长、保长),实行封建性极强的“连坐制度”,广大人民被禁锢在保甲制度之内。

d.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大批进步书刊被查禁,许多进步作家被监视、拘捕乃至枪杀。

国民党政府主要就是通过这些方法,来维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巩固自身统治的。

13.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P132-P134)

这一时期党内连续出现“左”的错误,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这种现象不是偶然,有着深刻的政治根源和社会根源。 第一,社会原因。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共产党是在小资产阶级包围中,并且在党内,小 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也占着很大的比重,小资产阶级表现为观察问题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党内出现只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际的教条主义,只重感性知识而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 于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即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的正确的结合起来。 第三,共产国际的错误影响和瞎指挥。“左”倾教条主义披着马列主义的外衣,挂着“国际路线”的 招牌,并且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具有很强的欺骗性。

14.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P135)

(1)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始确立

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三个挽救,一个转折”)

(2)(遵义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

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

(3),通过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不断地

把党及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15. 关于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的论述(P149-P151)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中国从此变成了水深火热的地方。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蒋介石被迫做出来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结束、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开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共产党与国民党在民族存亡之际,共同投入到战场之中。国民党投入到抗日的正面战场,而共产党则是在敌后战场活动。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日中,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战略防御阶段与战略相持阶段。 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侵略者以国民党为主要作战对象。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的主要任务。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施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歼灭了日军1万余人。国民党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的。究其原因,客观上是由于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日军占很大的优势;主观上则是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但在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的抗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客观上掩护了八路军、新四军游击战略的实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卓越贡献。

打击为辅的方针。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持久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1939年1月,国民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1941年12月,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美、英对日宣战。不久,由美国方面提议设立中国战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敌后战场开始局部反攻的有利条件下,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却日益下降。在相持阶段,国民党统治集团一方面在口头上宣称要发展中国经济,一方面又在实际上扩张官僚资本,垄断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一方面在口头上宣称实行“民主”,一方面又在实际上压迫人民的民主运动。越来越多的人对国民党统治集团失去了信任,国民党政府在军事、政治、经济各个方面陷入深刻的危机。

虽然正面战场尤其是在抗战初期确有不战而退而导致“丧师失地”的现象,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情况更多的是,国民党军队在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并且歼灭了大量的敌军,不能忘了其空中对日作战和远征军对日作战以及其他战线上的对日作战所付出的努力。虽有重大的挫折,但更主要的是辉煌的胜利。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历史功绩是在政治上起到了匡正全局的作用。但同时国民党也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潮流,和中共一起进行了八年的反对外族入侵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应是中国国民党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功劳。

最后,我觉的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过程,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国民党虽

16.为什么中共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P151)

1945年8月15日,一个令中国人民欢欣鼓舞、倍感自豪的日子: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历史充分证明,中国人民之所以创造了弱国战胜强国的伟大奇迹,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意志,领导和推动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浴血奋战于抗战最前线,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

一.吹响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声号角,举起了全民族奋起抗战的第一面旗帜。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深刻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野心,警醒了那些尚在沉睡和被蒙蔽的国人;第一次喊出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唤起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第一次庄严宣告了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血战到底的坚强决心,开启了武装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斗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和英勇行动,领导和推动了全国抗战的兴起和发展。

二.倡导建立并领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和最强大武器。

1935年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毅然捐弃前嫌,从民族大局出发,全力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开始国共第二次合作,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此全民族抗战成为全体中国人的最高要求,中国军队才能够一致对外,无数将士的爱国热情得以激发,他们在正面战场上英勇杀敌,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三.对整个抗日战争实施了正确的战略指导,为坚持抗战和夺取胜利提供了基本保证。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本质,正确预见了战争发展的趋势,明确提出了抗日战争的主要战略方针。在正确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全国抗战逐步扭转了被动局面,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四.广泛建立了抗日根据地,领导和开辟了广阔的解放区战场。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普遍展开,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开辟了广阔的解放区战场,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为整个抗日战争赢得了战略主动权,使抗日战争在最艰难的阶段得以坚持下去,为最后的战略大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共产党人为了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不怕牺牲、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和模范行动。

在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无数共产党人赴汤蹈火,在烽火硝烟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不朽的民族之魂,挺起了民族的脊梁,担负起救国救民的责任。中国共产党人挺身而出、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有力地提高了全民族抗战的觉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六.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坚强意志和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民族大义为重,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17.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P166-P168)

历史意义: 这是中国人民百余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全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

族由衰败到胜利和重新振兴的转折点。(1)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

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奠定了基础。(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抗战胜利后中国共

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4),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

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胜利原因:一、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倡导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建立敌后根

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等等,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二、中国人民的巨大民族觉醒、空前民族团结和英勇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三、,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

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基本经验: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

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第四,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实现中国发展目标

的正确道路。第五,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18.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一)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中国抗战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 2.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1)中国抗战牵制日军兵力最大(2)中国抗战歼灭日军最多 3. 中国战场是亚太地区反法西斯盟军重要的战略支柱和后方基地

(二)中国抗战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巨大民族牺牲和伟大贡献 1.中国抗战是挫败日本对外扩张计划

和拖垮日本经济的决定因素。 2.中国抗战阻止日本北进,有力地支援了苏联对德国法西斯作战 3.中国抗战推迟了日本南进,有力地支援了美英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 4.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民族牺牲

19.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P191-P195)

胜利原因:中国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

本主义的残酷压迫,中国人民走进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伟大时代。工人、农民、

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随着斗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也逐步向共产党靠拢,

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各少数民族、爱国的知识分子和华侨等,都在这场斗争中发挥

了积极作用。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

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

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中国共产党人以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

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

人民的衷心拥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

客观真理。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基本经验:第一,迫,在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群众基础是十分广泛的。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

革命的政治基础。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

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革命,必须建立一支在工人阶级政党绝对领导下的、

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密切地联系着党的政治路线进行的,注重在端正思想路线的基础上,制

定和贯彻执行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

20.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涵(P217)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造”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这两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21.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1、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

2、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雄辩地证明:在当代中国,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没有别的什么道路能够解决中国的发展进步、实现民族复兴问题。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得出的历史结论,值得我们永远珍惜。

22.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意义(P231-P232)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部分,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消灭,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

第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广大劳动人民从此彻底摆脱了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成了掌握生产资料的主人,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国家得到巩固。

第三,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进一步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随着长期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剥削制度被消灭,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国家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由于坚持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到1956年,已提前完成了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主要指标,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第四,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不仅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对资本主义实行和平赎买设想,而且创造了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正如邓小平所说:“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是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光辉的胜利之一。”“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总之,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和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成为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又一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途。”这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过程。


相关内容

  • "四字歌诀记忆法"记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内容(一)
    "四字歌诀记忆法"记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内容(一) (2011-07-03 12:59:20) 转载 标签: 教育 注:此四字歌诀记忆法需要结合上课老师所讲的知识点灵活掌握,不可生搬硬套! 第一 ...
  •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之外国侵略的影响 创新实验学院 生物工程131班 赵晶晶 2013015375 中国的近代史,就是指1840年以来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中国的历史.中国的近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5章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以下问题:1.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的必要性:2.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精神,特别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开辟的过程.意义,从中体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3.遵义会议的实现 ...
  • 中国近代史纲要习题库
    .单项选择题 1.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演变为 D A. 封建主义性质的国家 B. 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C. 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D. 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 2.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D A. 中法<黄 ...
  • [纲要]读书心得格式要求
    石 河 子 大 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实践教学 读书心得 题 目: 小 组 成 员: 院系专业班级: 联 系 电 话: 指 导 教 师: 填 表 日 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制 2013年8月26日 填 写 说 明 1.读 ...
  • 工程造价管理(本科)专业简介
    工程造价管理(本科)专业简介 专业代码:082231 一.考试课程及学分 二.学习书目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王顺生,李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版).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 ...
  •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研究生考试科目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研究生考试科目 育学研究生考试从2007年开始全国统考,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研究生考试科目为:思想政治理论(满分100分).外国语(满分100分).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满分300分)三门科目,满分500分,各科考试时间均为3 ...
  •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完美版)
    中 国 近 代 史 纲 要 1. 如何理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的两个根本性变化? 解答: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 怎样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关系? ...
  • 建国后至今中国经济发展浅谈
    建国后至今中国经济发展浅谈 班级:14数本二班学号:[1**********]030姓名:张超 摘要: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宣告了中华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到来.虽然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经济体制具有一定的社会主义性质,但是不 ...
  • 历史系必读书目
    [教 材]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 ...